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合集下载

雁木西油田层间封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雁木西油田层间封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雁木西油田层间封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刘虎;王军;王学成;刘学智【摘要】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部分井固井质量优质,但是投产后环空出现窜流通道、产液含水率高的问题,后期挤水泥产生了高额补救费用.环空窜流的原因是射孔破坏隔层水泥环,界面胶结强度低.提出了使用动态振动固井技术提高顶替效率,管外封隔器隔开油水层,并且使用抗盐增韧水泥浆体系提高水泥石抗冲击性能等新技术方案,在现场成功应用.【期刊名称】《石油工业技术监督》【年(卷),期】2016(032)009【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层间窜流;抗盐水泥浆;固井技术;管外封隔器【作者】刘虎;王军;王学成;刘学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监督中心新疆鄯善838200;中国石油西部钻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鄯善838202;中国石油西部钻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鄯善838202;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监督中心新疆鄯善838200【正文语种】中文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主要目的层为第三系鄯善群(Esh)和白垩系三十里大墩组(K1s),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形成了多套压力体系,且层间压差大、隔层薄,固井质量保证难度大;N1t上部、Esh下部地层含有盐膏层,又进一步增大了固井难度和风险。

2013-2014年通过实施停注泄压、严格控制井身质量、油层使用抗盐早强水泥浆体系等措施,固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共完井10口,固井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100%,优质率达到80%。

但是新井投产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固井质量优质井投产后环空存在层间窜流,产出液体高含水,后期补救产生了高额费用[1]。

2014年共完井6口,其中3口井投产后挤水泥补救,补救费用高达238.2万元,如何保证层间封固效果已成为继续开发雁木西油田亟待解决的难题。

1.1 隔层薄,射孔易造成水泥环损坏雁木西油田调整井地层压力系统复杂、隔层薄,厚度最小至1m,层间压差高。

以2014年8月完井的雁668井为例,发生层间窜流的两个层位K1S2-1(1 824.8~1 831.1m)与K1S2-2(1 832.9~1 834.0m),隔层厚度仅为1.8m。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2)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2)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我国沉积岩分布总面积为669×104km2其中陆上沉积岩面积为522×104km2,近海大陆架147×104km2(李国玉等,1987)。

在这辽阔的沉积岩分布区域里,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为主,其中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沉积盆地有247个,大于10万平方公里的大型盆地有10个,现已发现蕴藏着油气田的沉积盆地有22个,石油年产量已达1亿3千多万吨,天然气产遺135亿立方米。

而中国西部主要沉积盆地包括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等(图1)。

面积广阔,盆地面积约为86×104km2,沉积岩厚度达14000~16000m,仅吐哈盆地为8700m。

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了一大批油田和天然气田,油气勘探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图1 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图西部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南北方向:向挤压作用的影响,区域构造线呈近东内向或北西西向,山系与低地相间、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另外还有走廊以北的阿拉善三角形地区(包括潮水、银根、巴音浩特、巴丹吉林等盆地)。

南部包括西藏全部,并涉及青海省南缘和云南省西南缘(滇西)。

这些沉积盆地多属山前或山间的大型坳陷盆地,形成时间旱,经历过分异、叠加等长期演化。

此外,尚有少数山间断陷小盆地,由于这些盆地四周山地上升快、地势高,风化剥蚀快,产生大量粗碎屑风化产物,盆地沉降快但充填也快,常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

另外,许多盆地形成时期节,沉积时间长,故沉积厚度大,粗碎屑物质多,河流相和洪积相很发育,湖泊面积也大,但变化快、湖水较浅,深湖区的比例小。

另一特点是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大,一般40~50公里,最厚处达70公里,地温悌度低,2~2.60/100米,甚至更低。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储层有利沉积微相研究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储层有利沉积微相研究
井技 术 ,2 0 ,3 () 2 — 2 0 8 26 :5 5 5 8
『 宋子 齐 ,王桂 成 ,赵 宏 宇 ,等. 用单 渗砂 层 能量厚 度 研 究有 利 沉 3 ] 利
积微 相 及其含 油 有利 区的 方" i. 积学报 ,20 ,2 ( :42 48 a l沉 -1 08 63 5- 5 ) f 4 1宋子 齐 ,程 国建 ,杨立 雷 ,等 利 用测 井资料 精 细评 价特低 渗 透储
作 者 简 介 李 永建 ( 9 7 17一),硕 士 ,讲 师。
( 稿 日期 :2 1 —0 — 5) 收 02 6 2
( 17 ) 接 2 页 砂层厚 度和砂层厚 度具有 明显的相关性 。图2 K 层不 为 同沉 积微相 的最 大单渗砂能量厚度分别 与渗砂厚度 、砂体厚度的交绘 图 , 以看出最 大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和划分最 为有利微相带 ,具 可 有 明显标 志。砂体厚度 则不能有效识别和划分 各种沉积微相 。根据相 邻微相最大单渗砂层厚度 、 渗砂层厚度和砂层厚度平面散点图 ,确定 出相 邻微 相分界及特征 参数如表2 。从表 中各层段不 同优势相地 层单 位最 大单渗砂层能量厚度 、渗砂层厚度及砂层厚度值代表的地层参数 都有 明显 的范围 ,若 按水动 力条件 由强到弱排 序 ,水 下辫状河道 最 高 ,次为浅水河道 、漫流浅滩 。如K 层水下 辫状河道与河道 充填微 相 的最 大单 渗 砂能 量厚 度分 别 为9 m . . 和25 7 m,渗 砂层 厚度 1 . 和 2m 6
( ) 1 太极拳适 合人群广 ,健 身 、娱乐效果 明显 ,适合作 为全 面 健身项 目推广 。 ( 应 当发挥太极拳协会的作用 ,推广和宣传太极拳。 2) ( ) 极 拳的练 习和 推广 过程 中要 重视文 化理 论 和套路 相结 3 太 合 ,同步发展 。 ( )比赛交流应当加强 ,能够提供 太极拳爱好者交流 、切磋 、 4 共同提 高的平 台。

雁木西油田高含水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

雁木西油田高含水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

雁木西油田高含水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效果评价摘要:通过对雁木西油田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不断认识考究,以雁木西构造油气藏成藏模式、构造、“四性关系”、成藏规律、油气运移规律研究为基础,对雁木西油田开展地质研究工作。

对单井储层精细划分、对井组储层精确对比、对储层特征精心认识,对老井进行精探复查,优选油藏轴部注水井进行化调,开展“多方式、多方向、联合调剖” ,老井控水防砂,酸化、封堵水及调参等技术,注水井细分层系注水,深部调剖等技术,改善注水井平面,纵向矛盾,提高注水开发效果,使雁木西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油田综合含水上升率得到有效控制,油井产量得到提高,最终起到“稳油控水”的效果。

关键词:雁木西油田;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储层特征;注采井网;建产雁木西油田1998年投入开发,2000年9月转入注水开发,受注入水、边底水及地质等多重因素影响,综合含水逐年上升,逐步进入高含水期,目前雁木西油田综合含水率已达到92%,采出程度仅为10.7%。

该油田储层中孔高渗,油藏非均质性严重,长期的注水开发导致平面、剖面矛盾加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当前开发阶段荆棘丛生,油田稳产难度极大。

近年来,通过研究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潜力类型、井网的适应性,结合高含水期调整的有关技术政策界限等,制定高含水期井网优化组合原则,优化注采关系,有效控制边底水推进,提高油田综合采收率,实现雁木西油田稳油控水。

1、整体强化第三系油藏轴部调剖技术,开展“多方式、多方向、联合调剖”,平剖面“赶动”剩余油以油水井注采关系的整体性为出发点。

针对第三系油藏胶结疏松,储层温度低、地层水矿化度较高、主力采油层水淹程度高等特点,实施化学调剖,联合分注,整体调控,改善水驱效果,有效提高低动用储层开发效果。

根据雁木西油田前期调剖的效果与经验总结,由于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的地质构造特点,疏松砂岩、高矿化度、主渗流方向明显、层间矛盾突出、平面问题复杂等,一般的调剖堵剂难以到达目的主渗流大孔道,即使初期堵住目的大孔道,却因为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候凝效果并不好。

地层倾角测井在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地层倾角测井在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

地层倾角测井在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王桂成;宋子齐;孙颖;李伟峰;程国建;王艳【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年(卷),期】2009(0)6【摘要】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影响,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确定古水流方向、砂体延伸、层理构造和微相特征,利用倾角方位频率矢量统计,确定出白垩系K1s3、K1s2、K1s1目的层段古水流及其相应河道砂体延伸方向为北北东20°,利用层理构造倾角模式分析,确定出白垩系K1s3、K1s2、K1s1期分别发育楔状交错层理、波状斜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结合岩心、井径、自然伽马和微侧向电阻率曲线特征,分别阐明白垩系K1s3、K1s2到K1s1期水动力能量由较高到较低变化,形成了扇三角洲前缘扇中的水下辫状河道到扇端的浅水河道有利微相砂体发育带,它们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展布,控制着研究区最为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分布。

【总页数】7页(P2226-2232)【关键词】地层倾角测井;方位频率矢量;层理构造倾角模式;古水流方向;河道砂体延伸方向;有利微相发育带【作者】王桂成;宋子齐;孙颖;李伟峰;程国建;王艳【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雁木西油田白垩系储层有利沉积微相研究 [J], 伊军峰;赖刚;周能;王怀武2.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J], 宋子齐;常蕾;孙颖;程建国;杨红刚;魏吉凯3.蚂蚁追踪在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构造中的应用 [J], 郭强;梁若渺4.松辽盆地白垩系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微相研究——以大庆杏树岗油田杏三区东部葡Ⅰ1-3小层为例 [J], 冯旭东;张东;林春明;张霞;刘威;于进;李葳5.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J], 宋子齐;程国建;孙颖;魏吉凯;杨红刚;常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有利沉积相带及其储量分布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有利沉积相带及其储量分布

( 1. 犈 狀 犻 狀 犲 犲 狉 犻 狀 犲 狊 犲 犪 狉 犮 犺犆 犲 狀 狋 犲 狉狅 犲 狊 狋 犲 狉 狀犔 狅 狑牔犝 犾 狋 狉 犪 犾 狅 狑犘 犲 狉 犿 犲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犻 犾 犻 犲 犾 犱犇 犲 狏 犲 犾 狅 犿 犲 狀 狋牔 犕 犪 狀 犪 犲 犿 犲 狀 狋, 犵 犵犚 犳犠 狔犗 犳 狆 犵
摘 要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 积 相 带 及 其 断 裂 、 构 造 和 岩 性 等 多 种 因 素 控 制 影 响, 测井信息应用难 度增大的特点 , 提出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信息 , 使其曲线形态、 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 控 制 划 分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水 下 辫 状 河 道、 浅水河道骨架砂体有利微相带 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 , 规模及分布范围 , 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 相 近 薄 砂 层 或 砂 泥 互 层 中 砂 层 累 加 厚 度 划 分 主 体 骨 架 砂 体 微 相 带 的发育 、 的失误 . 通过该区白垩系井径 、 自然伽马 、 密度 、 中子 、 声波测井曲线和 岩 性 、 孔隙度及其能量厚度统计, 建立起单渗砂 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 , 在该区白垩系目的层段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沉 积 能 量 , 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 浅水河道有利沉 进 而, 分别采用浅水河道微相控制 K 水下辫状河道控制 K 积微相带展布及其与油气聚集 分 布 的 关 系 . 1 S 1 期、 1 S 2、 阐明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计算的储量参数及其分布 , 有效地圈定了各储量计算单元的含油面积 K 1 S 3 期储量计算 , 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 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 关键词 测井资料 , 精细评价 , 单渗砂层能量厚度 , 有利沉积微相带 , 储量参数 , 储量分布 : / . i s s n . 1 0 0 4 2 9 0 3. 2 0 1 1. 0 1. 0 3 2 中图分类号 P D O I 1 0. 3 9 6 9 6 3 1 文献标识码 A j

雁木西油田堵水技术研究与实践

雁木西油田堵水技术研究与实践

() 2 第三 系油 藏为一 边底水 油藏 , 底部 有一分 布
较 稳 定 的 物 性 夹 层 覆 盖 于 整 个 油 藏 , 下 部 水 层 与 将 上部油 层分 隔开 来 。 白垩 系油 藏 为一 边 水 油 藏 , 在 下 油 层 和 水 层 之 间 也 分 布 着 4个 比较 稳 定 的 非 渗 透 钙 质 夹 层 。 因此 部 分 油 井 投 产 后 , 进 行 压 裂 增 产 在 措 施 后 , 部 底 水 上 窜 及 因 压 裂 而 沟 通 了 油 井 与 注 下 水 井 之 间 的 大 的 水 窜 通 道 , 致 油 藏 在 纵 向 上 动 用 导

是粉 煤灰 。堵 剂为 粗 细 颗 粒均 匀 的混 合 物 , 粒 直 颗 径 大小 主要分 布在 8 - 1 0/ 之 问 。 0 4 * m 经过 大 量 的 室 内 实验 研 究 , 出 YM 一1堵 剂 得
的基 本 性 能 如 下 :
7 3倍 , 储层 渗 透率变 异系数 为 0 8 1 1 , . - . 5 综合 评
用说 明 , 两种 堵 剂有 效 封 堵 了 高渗 透 层 , 冲 刷 能 力强 , 场应 用性 能较 好 , 这 耐 现 改善 了雁木 西 油 田 注 水 开发 效 果 。
关 键 词 : 木 西 油 田 ; 水 开发 ; 雁 注 YM 一1堵 剂 ; 脂 强 凝 胶 堵 剂 ; 场 应 用 树 现
进 , 成 注入 水 波及 体 积 小 , 重 影 响 了注 水开 发 效 果 。针 对 雁 木 西 油 藏 物 性 条 件 及 注水 开发 现 状 , 造 严 通过 大 量 的配
方 筛 选 和 模 拟 试 , 究 出 了 YM 一 1高 强 度 颗 粒 堵 剂 和 树 脂 强 凝 胶 堵 剂 。 通 过 室 内模 拟 试 验 和 现 场 3 口 井 的 应 研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带划分油层有效厚度

利用测井资料评价有利沉积微相带划分油层有效厚度
(.E gn eigReerhC ne f etr o & Ul alw eme blyOiil vlp n 1 n ier sac e tr0 senI w n W t r o P r a it ledDeeo me t& Ma ae n i f n g me t
M iityo n s r fEdu a i n。Xi a i o ct o ’ n Sh y u Un v r iy,Xi a i e st ’ n,S a n i71 06 ,Chi ;2 h a x 0 5 na .Ev l to nt ro i a aua i n Ce e fCh n Pe r l u Lo gi g CO. LTD.,Xi a t o e m g n ’ n,S a n i7 00 7 h a x 1 7 ,Chi a n )
第3卷 5
第 3 期




Vo . 5 NO 3 I3 .
21 年 6 01 月
文 章编 号 : 0 4 1 3 ( 0 1 0 —2 5 0 1 0 — 3 8 2 1 ) 3 0 7 —6
W ELL L ) ( GGI NG TECH N( L0GY )
Jn 0 1 u 2 1
关 键 词 : 测 井 解 度 下 沉 沉 油
中 图分 类 号 :P 3 . 4 6 18 文 献 标 识 码 :A
Ev l ato fFa o a l ir a isBet nd D i iin f c ie Thikn s a u i n o v r b e M c of c e lsa v so ofEf e tv c es
Ab t a t I h n u i i r g o sr c : n t eYa m x l e i n,t e l W e itv t e e v i i i f e c d b e i n a y f — o h O r s s i iy r s r o r s n l n e y s d me t r a u ce ,f a t r s t u t r s a d l h l g e ,S sd fiu tt s h o g n n o ma i n S n l i s r c u e ,s r c u e n i o o is O i i i c l o u e t e l g i g i f r t . i g e t t f o s n h c n s n r y i f r a i n i i k d u y s v r l o g n e h d o r fe tt e r ltv l a d t ik e s e e g o m t p c e p b e e a g i g m t o st e lc h e a i e y n o s l h g e m e b l y’ a g s e i e t r n r y a d t ik e s d v r e c . On t e b s s o h t ih p r a i t Slr e ts dm n a y e eg n h c n s ieg n e i h a i ft a ,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有效厚度研究

3 6 /.sn 1 0 — 9 3 2 1 . 3 0 3 9 9 j is . 0 42 0 . 0 0 0 . 2 .
S n ,Ch n J u ,ta .Re e rh o fe t e t ik e so o r ssiiy ly r fCr tco si h n x o gZQ e g G ,S n Y e 1 sac n efci hc n s flw—eitvt a eso eae u n t eYa mu i v
利 沉积 微 相 带新 的 油 气富 集 层 位 和 挖 潜 方 向 , 以 实例 阐述 了测 井精 细评 价 油层 有 效 厚 度 的效 果. 并 关 键 词 有 效 厚 度 , 渗 、 电 阻率 油 层 , 限标 准 , 低 低 下 图版 参 数 , 细 评 价 , 木 西 油 田 精 雁
效 厚 度 划 分 的 图版 参 数 . 用 目的层 段 储 层 岩 石 物 性 分 析 、 油 、 产 动 态 和 测 井 资 料 的统 计 分 析 及 综 合 归 纳 , 立 利 试 生 建 起 油层 有 效 厚 度 的 岩 性 、 阻 率 、 隙 度 、 透 率 、 油饱 和 度 和 声 波 时 差 、 度 、 电 孔 渗 含 密 自然 伽 马相 对 值 的 下 限 标 准 . 过 计 通
雁 木 西 油 田 白垩 系低 阻油 层 有 效 厚 度研 究
宋子齐, 程国建 , 孙 颖 , 魏吉凯, 杨红刚, 常 蕾
( 安石油大学 , 安 706) 西 西 1 0 5


针 对 雁 木 西 油 田 白垩 系低 阻油 层 分 布 受 断 层 、 造 、 积相 带 及 岩 性 等 多种 因 素控 制 和 影 响 , 出 了油 层 有 构 沉 提

燕沟油田长4+5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燕沟油田长4+5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水p H值为 5 . 9 9 " 7 . 3 8 , 平均6 . 8 6 , 近 中性 ; 总矿 化度平 均6 0 8 1 0 . 4 7 mg / L , 水 型主 要为 C a C 1 2 型。
2 . 2 . I准确 的地 层对 比能确 保 油气 藏预 测 的正 确性 本 次研 究首 先选 取
均 质性 较 强 , 开 采难 度大 。 [ 关键 词] 燕沟 油 田 长4 + 5 油藏 地 质 特征 中图 分类号 : T3 9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5 ) 2 2 — 0 2 5 1 —0 1
1 . 概 况
燕 沟油 田位 于延 安市 宝塔 区柳林 乡 。 区域 构造 为一 平缓 的西 倾单斜 , 每 公 里坡 降7 一l 0 米【 l J 。 燕沟 长4 + 5 油 藏 的开 发始于 2 0 0 7 年, 主力 开发 层位 为 长4 + 5 2 ,
目前 已完 钻油井 1 0 8 口, 动用 含 油面积 3 . 6 1 k n i , 动 用储 量 1 3 9 . 7 万吨。 共 投产 油
于 长4 + 5 底部, 其 中K5 标 志层为 主要 标 志层 , 在 研究 区分 布 稳定 , 特征 明显 。 通
过三 个 标 志层将 长4 + 5 油层 组 细 分为 长4 + 5 1 和 长4 + 5 2 两 个小 层 [ 3 】 。
2 . 2 地 层对 比
本 区 长4 + 5 油藏 原 油性 质原 油 密度 、 粘度 等变 化均 不 大 , 具有 低密 度 ( 0 . 8 3 6 t / m3 ) 、 低 粘度 ( 5 o  ̄ z 条 件下 3 . 6 6 mP a . S ) 、 低凝 固 点( 1 3 " C) 的特点 。 本 区地层

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1 注 采 状 况分 析
11 水 驱 控 制 程 度 .
占 2 . ;s 层 注采 比不 合理 ( 于 1 的井组 00 E h % 小 )
占 4 .%,大 于 2的井组 占 2 .%, 67 6 6 1~2的井 组
占 2. 67 %。
15 剖 面 动 用 及 地 层 压 力 .
从 水驱层 数 上看 , 所有层 均 受到水 驱 , 向水 双 驱 占 6 . 多 向水驱 占 1 . 单 向水驱 占 1. 9 %, 0 4 %, 3 6 %。 7 从水 驱厚 度上 看 , 向水驱 占 6 . , 向水驱 占 双 78 多 % 1 .%, 向水 驱 占 l .%。 69 单 54


雁 木 西油 田第 三 系油藏 水 驱控 制程 度和 水驱 动 用程 度均 比较 好 ,但 由 于注水 结
构不合 理 导致 注水利 用率低 、 面水 驱状 况 不均衡 。根 据 第 三 系油藏存 在 问题 , 定 了考虑 气 平 确
体亏 空时 的平衡 注 采 比和不 同注采 比 下的地 层 压 力恢复 速度 ,并 进 一步 确定 不 同井组 合理 的
话 :0 0 )7 24 。 (9 2 2 60 2
剧上 升 ; 当开 发达 到最 终采 收率 时 , 水 指数 均 耗
维普资讯
20 0 7年 9月





第1 4卷 第 5期
采 油井必 须保 持合理 的工作 制度 , 参数 不宜调 大 , 否 则会形 成水 窜 ,造 成含水 率上 升加剧 和产 油量 降低, 缩短 油井 采油 时间 , 在油井周 围局 部形 成死 油 区 , 响采收率 。 影 雁 6 7井 2 0 1 0 3年 7月射 开 K 层 ( 、 2 l 3m)K 层 ( 投 产 , 3m) 地层 供 液 不 足 , 力 下 降 ,0 4年 压 20 5月 见 K 2底 水 。 6 7井 生产层 7 8号层 为单 向 雁 1 、

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注水效果评价
孙欣华;杨均奇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07(014)005
【摘要】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动用程度均比较好,但由于注水结构不合理导致注水利用率低、平面水驱状况不均衡.根据第三系油藏存在问题,确定了考虑气体亏空时的平衡注采比和不同注采比下的地层压力恢复速度,并进一步确定不同井组合理的注采比范围,制定了下步技术对策,为油田注采调整、挖掘剩余油指明方向.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孙欣华;杨均奇
【作者单位】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神泉、雁木西油田注水井套变分析与治理 [J], 王艳兵;张顺林;任坤;郑如忠;白世忠
2.雁木西第三系油藏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张顺林;王玫玫;冯兆伟;王利利
3.雁木西油田注水结构评价 [J], 乔继红
4.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开采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J], 姜涛;李菊花;王旭东;;
5.雁木西油田注水效果评价 [J], 乔继红;马金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

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答辩人:韩成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2002年11月20日吐哈盆地低电阻率油气层测井评价随着吐哈盆地勘探已进入中后期,那些油气层电性特征明显,丰度较高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将越来越少,在测井解释领域将越来越多的面临的是低孔、低渗,低电阻油气层和致密砂岩储层。

特别是对低电阻率油气层的解释和评价仍然是测井解释的一道难题。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油、气、水电性特征不明显,油气层与相邻水层的电阻率差别微乎其微,应用常规理论和解释方法很难区分油、气、水层,另一方面在储层中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又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口井中,由于沉积环境、岩性、孔隙结构和饱和度的不同,造成低电阻率的原因也会千差万别,从而给解释工作和储层评价带来较大的困难。

一、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通过几年来对雁木西油田、神泉油田和胜北油气田等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研究,总结了吐哈盆地几种较为典型的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和试油证实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微孔隙发育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形成微孔隙的原因是由于岩石细粒成分增多(粒度资料分析粒径在100μm左右),泥质含量高(粘土的主要成份为伊利石、蒙脱石或伊蒙混层,以搭桥式形成线线接触或点线接触,而非形成结构泥质),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孔隙直径变小和微孔隙发育,造成束缚水含量明显增大,同时由于高矿化度地层水作用导致油气层低电阻率。

2、高—极高地层水矿化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

岩性纯、分选好,但地层水矿化度高(30×104mg/l),导致深探测电阻率低,含油饱和度低。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沉积环境,即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湖;另外是喉道半径细,束缚水饱和度高,构成导电网络从而形成低电阻。

通常试油为纯油。

3、富含泥质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淡水地层中粘土的附加导电性是造成电阻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在地层水矿化度高的条件下这种附加导电性并不显著,但在淡水泥质砂岩地层中,这种附加导电性使得油气层的电阻率与水层相差无几。

吐哈盆地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致密气藏有利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致密气藏有利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天然气聚集模式及致密气藏有利勘探方向李君;杨慎;申英;杨冬;杨青;邵丽艳;高阳【摘要】吐哈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在分析天然气成因、分布和成藏模式的基础上,将该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为3种.I型天然气主要分布于三间房组和三叠系中,Ⅱ型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侏罗统中,Ⅲ型天然气除三叠系外均有分布,其中,致密气藏成因类型主要为Ⅲ型;天然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侧向分异、垂向分异、近源分异及混合聚集4种类型,其中,近源分异是致密气藏主要成藏模式,在吐哈盆地东部邻近凹陷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2【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吐哈盆地;天然气;成藏模式;致密气藏;勘探方向【作者】李君;杨慎;申英;杨冬;杨青;邵丽艳;高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北京10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2吐哈盆地作为中国煤系含油气盆地之一,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但天然气分布规律非常复杂[1-4]。

近年来,在巴喀地区柯柯亚、邱东凹陷吉深1井下侏罗统发现规模较大的致密砂岩凝析气藏,为吐哈盆地天然气勘探打开了新的局面[5]。

本文通过对吐哈盆地天然气成因、分布和成藏模式进一步梳理,明确了不同类型天然气分布特征,概括了4种天然成藏模式,并进一步指出了致密气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方向。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是判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最常用和最有效依据。

一般腐泥型天然气的乙烷碳同位素值小于-29‰,腐殖型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值大于-27.5‰,混合型的天然气界于两者之间;而腐泥型天然气的丙烷碳同位素值低于-27‰,腐殖型天然气的丙烷碳同位素值高于-25.5‰.本文综合甲烷、乙烷及丙烷碳同位素值,将吐哈盆地天然气划分为Ⅰ型腐泥型气,Ⅱ型混合气,Ⅲ型腐殖型气3种类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白垩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白垩系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白垩系 松辽盆地 藏南 碳同位素 白垩纪 河道砂体延伸方向 方位频率矢量 库车坳陷 层理构造倾角模式 地层倾角测井 古水流方向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中国 不整合面 黑色页岩 黑帝庙油层 颗粒包壳 青山口组 雅鲁藏布蛇绿岩带 逆冲断层 运移通道 车排子 超压测井响应 超压成因 超压(异常高压) 超压 赛诺曼阶/土仑阶界限 贡扎剖面 负相关 裂谷盆地 色度学 缺氧事件 系统发育 窜气 碳酸盐胶结物 碎屑锆石 短期基准面旋回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白垩系-古近系(k/t)界线 生物标志物 生物地层 生烃增压 狼山 物源 溶蚀作用 深层储层 浙江 浅层气 流体包裹体 泥、页岩 油气早期充注 油气成藏
沙湾组 沉积速率 永进地区 氯仿沥青''a' 气源判识 残余有机碳 次生孔隙 柴达木盆地 柴窝堡凹陷 构造一沉积剖面 有机酸 有机碳 有利微相砂体发育带 有利微相发育带 显微构造 新近系 拗陷盆地 成藏条件 成因组合 成因类型 恐龙 微量元素 弧后裂陷盆地 广东南雄 年代学 层序格架 对比 完整盆地演化 孢粉化石 天然气 天山 大老爷府油田 复式聚集区(带) 塔里木盆地 堆积速率 坡缕石 地质结构 含油气前景 古生产力 古气候 古地磁学 北美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 内蒙古 充填模式 侵位原生构造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侏罗系 三角洲前缘 ir异常
推荐指数 5 4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吐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摘要】通过对吐哈盆地生储盖组合配置、成藏模式等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吐哈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以及二叠系桃东沟群湖相烃源岩,这2套烃源岩生油强度较大的地区均位于台北凹陷主体沉降区,具备形成大油田的烃源基础.盆地主要发育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等3套储层,侏罗系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粗砂岩,二叠系梧桐沟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细砂岩、砂砾岩.侏罗系主要有正向分异、逆向分异、垂向分异及混合型等4种成藏模式;二叠系为侧向长距离运聚-古斜坡成藏模式;三叠系为源内垂向运聚-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模式.采用类比法、统计法、成因法及特尔菲加权法综合得到吐哈盆地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09×108 t,剩余资源量为6.07×108 t.通过地质评价、原油剩余资源量和剩余资源丰度的分布预测,提出了鄯善弧形带、鲁克沁—红连带、西部弧形带3个勘探方向及有利目标区.【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2页(P85-96)【关键词】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勘探方向;石油;吐哈盆地【作者】苟红光;张品;佘家朝;王志勇;林霖;张亦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经过60多年的勘探,吐哈盆地发现了2套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以侏罗系水西沟群为烃源岩的上含油气系统和以二叠系桃东沟群为烃源岩的下含油气系统,揭示了以石炭系为烃源岩的潜在含油气系统。

雁木西疏松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研究

雁木西疏松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 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 N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82-03雁木西疏松砂岩油藏水驱油渗流特征研究陈世明1,2(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摘要:从雁木西疏松砂岩岩心实验获取的相渗数据出发,对油藏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修正,从而进一步研究疏松砂岩油藏的水驱油渗流特征。

新修正的相渗曲线推衍出的微观驱油特征类似活塞式驱动方式,即水驱效率较高,中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趋于平缓,具有提液空间。

经现场实践验证表明,修正相渗曲线得到的水驱规律与目前该油藏动态变化规律表现一致。

关键词:疏松砂岩;水驱油藏;两相相渗曲线;含水率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通过一些经验公式和相关分析方法,可以定性-半定量甚至定量地进行油藏动态分析或产量预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开发调整措施,改善油田的生产状况[1-2]。

雁木西疏松砂岩油藏早期曾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建立了一套动态预测理论图版,经过近8年的注水开发实践表明理论图版存在一些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假设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为指数关系式。

本文通过对该油藏若干岩心相渗数据的分析,筛选出相关性最好的K ro/K rw与S wd关系式,并对均一化相渗曲线进行重新修正,得到的油藏产水规律预测指标与实际结果比较吻合,据此提出的技术政策更具有指导作用。

1水驱油相渗曲线归一化处理雁木西第三系油藏构造位置位于台北凹陷西部胜南雁木西构造带西端,为一套曲流河沉积的不等粒砂岩(81%)储层。

储层胶结疏松,主要胶结物为方解石,为中孔中渗油藏,受沉积的多期性影响,纵向上储层严重非均质,由胶结致密过渡到次致密再到疏松砂岩,由含砾中砂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到粗砂岩、细砂岩等。

开发初期进行的水驱油相渗实验共取相渗曲线4条。

5块岩心残余油饱和度介于24.1%~33.4%,平均在29.3%;束缚水饱和度介于46.7%~52.1%,平均50.2%;可动油饱和度介于18.0%~23.8%,平均为20.4%;驱油效率介于33%~%,平均%;残余油下水相相对渗透率为3,平均355,相比其它低渗油田偏高。

雁6-27井白垩系喜获商业油流

雁6-27井白垩系喜获商业油流

雁6-27井白垩系喜获商业油流
佚名
【期刊名称】《吐哈油气》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雁6—27井是雁木西油田第三系油藏的一口开发井,位于白垩系主体区块西北块,由于该井西北边雁3井钻探过程中在白垩系见到2层1.22m的荧光8级油气显示,我们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对雁6—27井加深至白垩系,以落实该断块的含油气性。

雁6—27井完钻后二次解释白垩系油层21.8m/5层。

2000年3月28【总页数】1页(P2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22
【相关文献】
1.吐哈油田牛东103井新层系喜获商业油流 [J],
2.葡15X井喜获商业油流 [J],
3.红南901井新层系喜获商业油流 [J],
4.胜火2井压裂喜获商业油流 [J],
5.风南5井区夏子街组首口水平井FNHW5001喜获工业油流 [J], 王斌;吴虎;俞天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成藏条件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成藏条件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孙维凤;宋岩;公言杰;桂丽黎【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7)006【摘要】致密油资源是青西油田非常规油气中最现实、也是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等方面,深入探讨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但研究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不仅有利于形成富集油气的圈闭,而且还能改善储层的品质,发育的构造裂缝以及构造溶蚀裂缝是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泥岩、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主要盖层,生储盖组合包括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总页数】9页(P12-20)【作者】孙维凤;宋岩;公言杰;桂丽黎【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海淀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海淀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相关文献】1.青西油田窿6区块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相研究 [J], 侯乾;彭立才;杨仁超;王言龙2.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泥云岩储集层特征 [J], 杨红梅;汪满福;杨麟科;王蓉;李玉兰3.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7油层组致密油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J], 吴伟涛;邓静;赵靖舟;孙勃;郭汉卿;邓秀芹;耳闯;白玉彬4.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 [J], 杜文博;程少林;陈建军;杨麟科;方国玉;张建国;汪满福5.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致密油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J], 秦秋寒;雷栋;宋效文;苏俊青;任桂媛;刘德生;马庆林;卢政环;郭浩;廖飞燕;时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有 利 沉 积 微 相 带 与 油 藏 分 布
该 区 白垩 系油 层处 于侏 罗 系末 期燕 山构造 运 动沉 积 背景 条件 下 , 吐鲁 番 盆地 整体 上升 遭 受剥 蚀 , 白垩 系 地 层超 覆 于侏 罗系地 层 之 E。 白垩纪 时期 , 地 已是 在 盆
周 边高 山 环绕 , 于气候 干 燥氧 化环 境 。 积质 母 岩 以 处 沉 物 理风 化物 为 主 , 积物 的堆积 靠 山问 河流搬 运 供 给 , 沉 山问河 流搬 运 的能 量和 速度 , 决于 水动 力 的强 度 , 取 水
中到细4 T 喉为 主 。通过 该 区 白垩 系取 心段 和试 油 层 ,L
位有 北 东 、 西及 南 西 , 北 多数 矢 量 为-  ̄ 东 方 向 , 理 Ig g 层 矢量 图显 示 为倾 角 由小变 大 的蓝模 式 ,划分 为倾 角 较 大 的波状 斜层 理 , 缓 上 陡 , 映水 动力 沉积 能量 总 体 下 反 较大。 测井 曲线井 径 微缩 、 平直 , 自然伽 马 值降低 , 微侧 向 电阻率 有所 升高 。综 合解 释 为北 北东 流 向水下 辫 状
控制影 响 , 储层 及 其油 、 、 分布 十分 复杂 气 水 “。因此 ,
在该 区 白垩 系低 阻油藏 预测 有 利沉 积微 相 带储 集 砂体 的延伸 展 布和 分布 范 围 , 析 油气储 量 分布 , 分 阐明 有利
能 量 总体较 大 。测 井 曲线井 径微 缩 、 直 , 平 自然 伽 马值
强 , 积 速 度快 , 积 厚 度 大 , 积 物 粒 序形 成 平 面 由 堆 沉 沉 陆 地 向湖 中 、 向 由下 而 上 ( 、 、 期 ) 由粗 垂 K S KS K S , z 的 变 细 的扇j 角洲 前缘 沉 积 。
该 区 扇 j 角 洲 相 带 沉 积 物 在 平 面 上展 布 的 几 何 形
河 道微 相 ( 图 1 。 见 )
证 实 的产 能层 , 析所 对应 的测井 曲线 , 区高矿 化 度 分 该 ,锗 匮感应 和侧 向电阻率 普 遍较 低 , 般 为 1 2n・ } ‘ 一 ~ m, 的储层 电阻率甚 至低 于 围岩 ,整体 上属 于低 电阻 率
油层 。 加之 受上 部地 层 大套 膏盐 层等 因素影 响 , 用 盐 采
降 低 , 侧 向 电阻率 升 高 。 合 解释 为北 北东 流 向水下 微 综
沉积微 相 带控 制 的储量 分 布和 开发 潜力 ,都是 十 分重
要 的 。
辫 状河 道微 相 , 储层 评价 解释 为 油层 , 形成 了该 期 有利
沉 积微 相带 控制 的有利 油气 聚集 分布 ;层 段顶 部 显示 稍 差 . 释 为北北 东 流 向河道 充填 迭置 微相 ( 图 1 。 . 解 见 )
K s 期岩 性 主要 为灰 色 油 浸粉砂 岩 、细砂 岩 和 灰 色油 斑粉 砂岩 、 砂砾 岩 。 地层倾 角 矢量方 位 为北北 东 方
水 的钻井 液 矿化 度 与地层 水 矿化 度接 近 ,致使 自然 电 位测 井 曲线呈 平 直状 , 能识 别储 层 。 别是 该 区 白坚 不 特
的水 下辫 状河 道 到扇 端 的浅水 河道 有利 微 相砂 体发 育 带 。 别是 该 区扇三 角洲 前缘 砂 体离 生油 区近 , 特 水下 辫
状河 道 、 浅水 河道 砂 体空 间展 布规模 和 范 围较 大 , 呈 多 叠合 连 片 分 布 , 湖浪 改 造 影 响 , 体分 选 变 好 , 渗 受 砂 单
好 , 映水 动力沉 积 能量 总体 降低 。 反 测井 曲线 上部 井径
微缩 , 自然伽 马值 降低 , 侧 向 电阻率 升高 。综 合解 释 微
为J : 东 流 向浅水 河 道微 相 ,对应 储层 评 价解 释 为油 gg ] 层 ,亦形 成 该期 有利 沉积 微 相带控 制 的有 利油 气 聚集 分 布 ; 段下 部则 为 漫流 浅滩 微相 ( 陶 1 。 层 见 ) 上述 分析 表 明 , 区 白垩 系 K。 、 、 期 水 动 该 s K s Ks , 力 能 量由较 高到 较低 变化 ,形 成 r扇 _ 角 洲前 缘 扇 中 = 三
第 1 7卷 第 1期
宋子 齐 , : 木 西 油 田 白垩 系 有 利 沉 积 相 带 与 油 藏 储 量 分 布 等 雁
物 溶蚀 孔 、 蚀 粒 问孑 , 溶 L 岩石 胶 结 类 型 为 泥质 和 钙质 。 该区 白垩 系储 层 物性 相对 较 好 ,主力 储层 孔 隙结 构 以
向, 层理 矢 量 图显 示 有 绿 、 模 式 , 分 为波 状 交 错层 蓝 划 理 。 度 分 析和 毛管压 力 曲线 反映粒 级 变粗 , 隙结构 粒 孔
趋 好 . 分 选较 差 , 构 成 熟 度 中等 , 映水 动 力 沉积 但 结 反
系油层 整 体受 沉积 相带 及其 断 裂 、构造 和 岩性 等 因 素
K s期 岩性 主要 为棕 黄 色 、 暗紫 色 泥岩 、 色荧 光 灰
粉 砂岩 。 层倾 角 层理 矢量 方位 为北 北 东方 向 , 量 图 地 矢 为 绿色模 式 , 划分 为 近于 水平 层理 ( 斜 ) 粒 度分 析和 微 。
毛 管压力 曲线反 映粒 级较 细 ,但分 选 和结 构成 熟度 较
的能量 又 受其季 节性 雨水 突变 的直 接影 响 。 此 , 区 该
白垩 系靠 山型 三角 洲沉 积体 系位 于 湖 , 属于河 流 洪积 或 急流 水下 堆积 环境 , 白垩 系 油层 形 成一 套 以红 色为 主 的杂 色河 湖相 沉 干 的 含砾 砂 只 岩、 细砂 岩 和粉砂 岩体 。 它靠 陆源 近 , 源 丰富 , 动力 物 水
砂 层 能 量 厚 度 大 。 横 向 L 被 水 下 漫 流 和 前 扇 三 角 洲 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