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 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 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 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 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 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 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 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 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六、晚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
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4
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 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 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 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 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 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 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 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 制语,同时兼任侍读,不到一年,三次升官。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 去世,集宋朝理学之大成的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元枯 四年,调转任杭州叶知事,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元佑六年又奉召 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知事。次年转任扬 州知事。元佑七年九月,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
5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时见幽人 ③独往来,缥缈④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⑤ 。拣尽寒 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注释: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入京重用 ➢诗词
•《答张文潜县丞书》
➢走进苏轼内心
3
一生波澜
一、书香世家: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 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 教。
二、名震京城:仁宗嘉枯元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 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 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
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8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 “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 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 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 “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 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 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 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 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 舒阔。
9
入京重用
10
诗词三
11
诗词三解释
12
苏东坡的性格:
一,感受敏锐,好奇深思,自然真挚,天真烂漫。
1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眉州眉山人。在才俊辈出 的宋代,在诗、词、文、 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 峰造极的成就。是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 家、诗人、词人、美食家。
2
➢苏轼的一生波澜 ➢乌台诗案 ➢诗词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 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 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 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 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 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6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 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全词 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静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 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 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 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 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 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 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烘托 悲凉的气氛。
三、反对变法: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 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事格外小心。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四、漂泊流离: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 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五、政事艰难:苏轼四十九岁时,任为登州知事。仅十余日,任礼部郎中。这年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