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居一颗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居一颗印
【摘要】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开始萌芽,经过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昆明的一颗印民居就是云南人民居的常见形式之一,也是云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下面对昆明的一颗印民居与其地域构造做一下浅谈。
民居建筑是居民家庭内部的组合,建筑组合体的形势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
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国民居有许多种,其中横长方形的住宅是中国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民居的构造特点上,不同地域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因为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建筑为了满足民居的使用功能和使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们的民居建筑都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一致的。
1、“一颗印”介绍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云南地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毗连式三间四耳,即子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子房常为楼房(由于山区,地方小,潮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一
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倒座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
的一种住屋形式。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2、“一颗印”的构造
每幢一颗印居民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
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
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
都十分精巧,图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在中国人的思
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
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
3、“一颗印”建筑主要特点:
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
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
称为“一颗印”其建筑组合是典型的以家为单位的标准化建筑组合。“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一颗印式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一颗印式民居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住宅的日照不受道路走向的影响。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体方形如印章,故称“一颗印”式。这样有利于正房的彩光。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
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在其各部分房屋的布局上: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
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正房耳房的这样格局,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布局,在住宅中这种私密性的布局关系反映着社会与家庭中的交往关系,所以在一颗印民居中要细心的安排这些房间的位置。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典型的格局。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
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