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

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1.绝对β收敛

绝对β收敛只是检验初始人均国民收入与其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方法也只是对回归方程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并没有考虑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研

究绝对β收敛的线性回归方程①:

(1/T)·log(yi,t/yi,t-T)=x*i+log(y*i/yi,t-T)·(1-e-βt)/T+ui,t (1)

式中i代表某个区域或经济体;t表示时间;y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x*i表示稳态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劳动力的有效人均产出;y*i 表示稳态时的劳动力有效人均产出;T表示样本的时间跨度;系数β表示收敛的速度,即从yi,t到y*i的收敛速度;ui,t表示残差。

如果把中国经济区域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来划分,这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很明显。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穷的地方比富的地方有更快的增长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最终会趋于收敛。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会向趋同的态势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似乎是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描述(宋学明,1996)。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最开始贫穷的区域经济增长率快于富裕地区,如果我们以GDP(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状况,那么最初GDP(或人均GDP)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率会高,这也恰好符合绝对β收敛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绝对β收敛的。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提出的检验绝对β收敛的回归方程也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方程中只涉及到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因此,如果用次回归方程来检验改革开放以来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经济增长是符合绝对β收敛的(申海,1999)。

绝对β收敛检验的假设前提是各个经济体是封闭的,而且具有相同的经济特征,从而它们也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和相同的稳态水平,这一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因此,近年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绝对β收敛检验的研究文献已经不多了,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条件β收敛。

2.条件β收敛

条件β收敛在绝对β收敛的基础上做了一大改进。条件β收敛检验考虑初始经济增长率不仅与初始人均产出有关,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有关。因此,在做条件β检验时,需要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条件β检验的回归方程中加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变量。条件β收敛更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更符合现实。检验条件β收敛的方法大同小异,但主要是还是以检验绝对β收敛的方法为基础,在回归方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

大部分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新古典收敛假说,所采用数据几乎都是GDP(或人均GDP)。即便如此,但是研究范围和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魏后凯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研究范围,认为虽然自1978年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在整体上呈现收敛的态势,但是1985年至1995年间却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态势,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而蔡昉、都阳(2000)的研究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条件趋同,控制变量是开放程度、初始年份人力资本禀赋、投资率、就业率、投资效

率。但是刘强(2001)同样是在借鉴新古典经济收敛机制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结果与魏厚凯、蔡昉和都阳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而且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并没有在中国起作用,他认为主要是劳动力地区间大规模迁移等原因所致。沈坤荣、马俊(2002)和林毅夫、刘明兴(2003)虽然所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期间一致,并得出相似结论,但是,他们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变量却不一样。马俊和沈坤荣认为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而林毅夫他们认为城市化程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赵伟、马瑞永(2005)从微观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他们认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这三大微观机制对经济增长的收敛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收敛机制在起作用。而郝寿义、金相郁(2006)用与其他学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与刘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郝寿义和金相郁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呈现分段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倒U字型”,而改革开放后呈现“呈现倒S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是长期的收敛或发散,而是呈现收敛和发散的周期性变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汤学兵、陈秀山(2007)运用收敛假说以8大区域为研究范围,认为在控制经济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工业化水平、起初人力资本水平这些因素后,中国经济增长是存在条件β收敛的。夏万军(2009)在修正的Dowrick 和Rogers模型的框架中,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既存在新古典收敛机制又存在新增长收敛机制,技术扩散、资本存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王建琼、刘晓伟(2010)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他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时空变点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在控制产业结构、投资效率、投资率、人力资本、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等条件时,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段内的条件β收敛比较明显。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方法是收敛假说;第二,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区域划分一样,但是因为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一致,得出的结论会存一定的差别;第三,所用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一致,但是所选取的控制变量是不一致的。随着空间经济学兴起,学者也开始利用空间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条件β收敛(吴玉鸣,2006),以试图消除区域之间经济条件的空间异质性,但是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3.俱乐部收敛

俱乐部收敛的结论认为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会存在收敛。检验俱乐部收敛的回归方程还是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检验经济增长收敛的模型为基础,方程具体形式如下:

1/(T-t)·log(yi,T/yi,t)=β0+β1log(yi,t)+β2D+ui,t (2)

式中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