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减小。
这种现象引发了学者们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其收敛性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各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内陆地区。
但在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差距已经缩小到3.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16年的10.4个百分点。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一种内生的发展,由于地区间的交流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一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了沿海地区。
这种趋势的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密切相关,也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将随着中国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减小的过程。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现象正在逐渐显现,2000年至2018年中国地区GDP的收敛速度约为2.71%,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地区经济收敛产生了影响,比如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加强,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地区经济收敛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些内陆地区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也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加速了地区经济的收敛。
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Vo . No 3 1 8, .
Jn 2 0 u.06
转 型 时期 中 国经 济 增 长 的地 区差 异 与 收敛 性 分 析
彭支 伟 陈柳 钦
( . 开大学 经济学 院, 1南 天津 3 0 7 ;. 00 12 天津 社 会 科 学 院 , 津 3 09 ) 天 0 1 1
摘 要 : 过 对 17 20 通 9 8~ 04年 中 国地 区 经 济发 展 的 分 析认 为 ,O世 纪 9 2 O年 代 以 来 , 国省 际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有 扩 我 大 的趋 势 , 且 , 成 了以 东、 、 部 为 界 的 显 著 “ 敛 俱 乐部 ” 象 。 本 文 以 新 古 典 收 敛 模 型 为 框 架 , 转 并 形 中 西 收 现 对 型 时期 各 省 区 的 经济 发 展 进 行 计 量 分 析 , 出 了 条件 收敛 的 结 论 。 得 关 键 词 : 区 差 异 ; 敛 俱 乐部 ; 件 收 敛 地 收 条 中 图 分 类 号 :2 F9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39 ( 06 0 0 1 0 10 6 9 2 0 ) 3— 0 4—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免 , 这种 差距 长期 存 在并持 续拉 大 , 但 可能 影 响到 整体经 济 的效率 , 不 利 于社 会 稳 定 和 社 会 整 体 也
福 利水 平 的持 续 提 高 。 因此 , 省 区间 发 展差 距 各 能 否缩 小 , 就是 在各 省 区间 是否存 在 收敛 , 也 以及 如何 才 能实 现收敛 , 为近 年研 究 的一个 热点 。 成 有关 经济 收敛 的理 论 , 早 可 以追 溯 到 12 最 98
K e o ds:e in ld s rt yw r r g o a ipa y;c n e g n e cub ; c n iin lc n e g n e i o v r e c l s o d t a o v r e c o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在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意味着研究者试图理解经济体系是否存在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即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状态。
通过探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体系的行为,并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在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增长模型的定义和原理。
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描述一个经济系统中生产、投资、储蓄和技术进步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其中,常见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Solow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
Solow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它假设一个经济系统只存在物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该模型基于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率将趋于稳定的结论,即该模型具有收敛性。
二、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方法1. 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常常借助于数学工具,使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证明。
例如,在Solow模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和函数形式,利用微分方程等数学工具来分析模型的稳定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收敛性。
2. 经验分析方法除了数学分析方法,经济学家还可以利用经验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
这种方法常常涉及到对实际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对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
通过对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横截面或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关于经济增长模型收敛性的结论。
三、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结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在不同模型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以Solow模型为例,许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进步和技能提升的滞后,增长速度往往较低,而发达国家则更加接近收敛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的增长理论,如内生增长模型,该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焦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为更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我们选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作为样本,根据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则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
这表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内陆地区则处于相对劣势。
然而,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逐步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
例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结论与对策建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仍然存在,但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继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中西部内陆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水平。
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建立跨地区合作园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互补。
收敛还是发散_——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
一、 引
言
二、 中国地区差距的相关理论
有关地区差距的理 论学说 有许多种 ( Armstrong and Taylor, 2000) 。对于中国的研究自觉不自 觉地被这 些理 论思想 所引 导 , 它们 分 别 是 扩散 效 应 理 论 ( trick2 down approach) , 累 积 性 因 果 循 环 理 论 ( 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 和 经 济增 长理 论 ( economic growth theory) 。在 这 三种理论学说中 , 前两种学说强调 需求因素 , 而后一 种 则强调经济的供给因素。 扩散效应理论 认为 , 资 金首 先应 大量 投放 在经 济 体的一个特定地区 , 一旦这些地区 发展起来 之后 , 它 们 对于其它地区 商品和 服务 的需求 会增 加 , 从而 产生 从 该地区到其它地区的技术 知识扩散 , 最终 , 其它地区 会 通过这种扩散效应或溢出 效应而受益 。一旦先进地 区 的生产成本上 升到其 它地 区能有 效与 其竞 争的 时候 , 地区差距将被矫 正 ( Golley, 2002) 。扩 散效 应理 论认 为 地区差距在短 期内 存在 , 但在 长期 将消 失。该 理论 支 持优先发展特定地区的发展战略。 扩散效应理论的一个不足 是地区间 存在回波效 应 的可能 , 即在优先发展地区的经济 发展之后 , 其它地 区 的资源还会源 源不断 地流 向该地 区 , 这正 是累 积因 果 模型的理论核心。该理论认识 到了溢出 效应和回波 效 应的同时存在 , 但强 调后 一效 应通常 比前 一种 效应 要 大。一 旦 一 个 地 区 具 有 了 竞 争 力 , 由 于 集 聚 经 济
刘夏明
( 英国萨里大学管理学院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及收敛性
汇报人: 2023-12-04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文献综述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收敛性研究 •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研究背景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在中国表现突出。
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空间பைடு நூலகம்联性分析
利用空间关联性分析方法,探究各 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分析空间集聚和空间关联性特征。
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影响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因 素,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结构、科 技创新等。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
05
发展空间收敛性研
究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空间收敛性的概念
空间收敛性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的趋势。
加强财税支持
加大对数字经济的财政投入,优化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 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
推动数字经济国际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制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的数字经济合作与交流。
研究结论与展望
07
研究结论
总结词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 差异和集聚现象,各地区之间的收敛性 较弱。
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数 字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1 2
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理论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是由于其资本-劳动比率(K/L)不同的结果。
假设储蓄率不变,一国或地区最初的K/L 越低,其K/L 增长就越快;其结果,穷国(地区)将比富国(地区)增长得更快。
如果地区间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资本的流向则恰好相反。
因此,区际要素流动将会有助于促进K/L 比值的提高,进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均等化。
换句话说,区际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地区收入增长收敛的速度。
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为:αα-=1L AK Y (1)其中A 代表技术水平,a 和1-a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 为小于1的正数。
函数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 ,就得到人均水平表示的生产函数:αAk y = (2)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存量。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上面生产函数的两侧取对数后求导,再经过整理,就能够得到索洛增长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k A y α (3)其经济含义就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决定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一个因素。
公式中A 和a 都为大于零的正数,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化的规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积累方程,描述资本是如何集聚的:k n k f s k •+-•=•)()(δ (4)式中s 表示储蓄率,f(k)表示生产函数,(n+δ)表示人均资本k 的有效折旧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定稳态对应于0=•k ,相应的k 值被表示为*k 。
这里*k 满足条件为:**•+=•k n k f s )()(δ (5)此时因为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因此人均资本水平将保持不变,即•k =0,k=*k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宁朝山,任海平(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
基于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衡量σ收敛,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1)全国及各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2)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呈现下降趋势,σ收敛指数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趋同。
(3)考虑空间相关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β收敛效应显著存在,政府调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等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经济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泰尔指数;收敛性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0)06?0024?05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0.06.005收稿日期:2019-11-04;修回日期:2020-10-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L007)作者简介:宁朝山(1984-),男,山东冠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 mail)ningchaoshan@163.com。
0 引言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从速度、规模迈向质量、效益的过渡与转型,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新常态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关键是实现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增长与提升,这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提升。
因此,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及其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具体测算,进一步检验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趋势,探寻这种趋势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加快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经济增长的收敛与非收敛现象
经济增长的收敛与非收敛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追求经济增长,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竞争力。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收敛与非收敛现象。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的这一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收敛现象。
所谓经济增长的收敛现象,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逐渐趋于一致。
从历史数据来看,一些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国家,在适当的制度安排和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其经济增长速度通常会高于发达国家。
这种现象的部分解释是“追赶效应”。
相对较慢的经济增长速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些国家能够借鉴他国的技术和经验,并快速改进和发展。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引导也有助于加速经济增长。
例如,中国通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然而,除了收敛现象,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增长的非收敛现象。
即使是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其增长速度也未必会向平均水平收敛。
一些国家可能在某一经济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得其经济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科技与创新领域的发展是当前的热点,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推动使得其经济增长迅速,而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经济增速相对较慢。
此外,经济增长的非收敛现象有时还可以通过地理和资源因素来解释。
例如,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黄金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快速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往往是有限期的,因为资源的枯竭和国内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限制了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如港口和交通便利性,使得其与周边国家保持紧密的贸易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虽然经济增长的收敛与非收敛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解释性,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现象背后的风险和问题。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如果不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和持续创新,可能会面临经济停滞和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经济增长速度快、规模大的优势可能会让人们更加崇尚速度,而忽视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李㊀超摘㊀要:国内各区域经济在结构上往往差异明显,整体经济并未呈现出趋同的发展趋势,但通过控制外部因素,经济增长就会趋同㊂而增长收敛性分析往往会结合经济发展和区域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缩小收入差距㊂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并且研究了区域经济有关的发展收敛性情况,仅供参考㊂关键词:区域经济;收敛性;协调发展㊀㊀为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国内政府有适当调整区域经济战略目标,以及时转变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步一步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情况㊂但据不完全统计资料却显示,尽管这些发展战略大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却并未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绝对差异,所以,引导经济如何收敛性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㊂一㊁我国区域经济现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一直都在探索经济发展及区域差距方面的问题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加快经济增长㊁避免区域差距㊁经济收敛性等研究问题确实存在着㊂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市场化也在加快发展进程㊂尽管全国经济发展有显著提升质量及效益,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较高生产效率的东部区域却集聚资本㊁生产劳动力等,以至于不断扩大了东中西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最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社会的安定和谐㊂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㊁践行收敛性发展方面的工作㊂二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收敛性分析(一)s收敛在现实世界上,s收敛最接近直观理解分析经济趋同领域,就是指某国或者区域人均产出或收入差异,常常会在时间向后推移中不断减少㊂目前,一般通过横截面数据,分析测量s收敛㊂据分析三大经济区域人均GDP不同的结果显示,自改革开放迄今为止,国内各省区先有所缩减整体上人均GDP方面的差异,再不断扩大,且省份间的经济发展也愈发分化㊂尽管在东㊁中部,人均GDP在不断缩小差异,但东㊁中部和西部的差距却在深入扩大㊂在东㊁中㊁西部,安全带呈现出显著的差异㊂这说明收入不一样的 俱乐部 在逐步形成,且以东㊁西部最为显著㊂据分析对比可知,我国各省区及三大区域范围内,人均GDP呈现出双重趋同形势㊂(二)β收敛在β收敛中,是指基本经济特点一样的国家或者区域,和人均资本高的先进国家或者富裕区域的对比分析㊂一般人均资本低的国家及落后国家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率㊂也即基本经济特点一样的国家在增长经济率和发展水平上有负相关关系㊂自进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省区发展经济并未出现绝对β收敛,但是东㊁中㊁西部却有显著的β收敛㊂在控制明显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后发现,国内各省内部的行政单位,在自身经济发展间,存在明显的β收敛㊂从国内各省区上看,人力投入㊁外来资金率㊁省人口增长率㊁各省经济所占比例及其经济开放性㊁市政公路等均属于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同样也属于影响各省区经济趋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㊂三㊁中国区域融合经济发展俱乐部一般情况下,说的融合俱乐部就指的是某国家或者区域在增长人均GDP上结构特点相似,且经济发展较好的不一样经济体间呈现出整体趋同的一种趋势㊂也就是说,在某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经济体与另一个具有发达经济的经济体一起组合而成的一个大规模经济集团当中,存在彼此融合经济的基础条件㊂然而,在两个具有显著经济发展差异的大规模经济集团间,却并不存在这种显著的趋同发展经济的趋势㊂目前,在我国各个区域间,有机融合经济俱乐部方面,存在着相当深刻的历史发展根源㊂①自我国改革开放初,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综合作用下,在国内东西部间出现的需求水平及其结构上的不同,最终需要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东部的整体工业化水平却远远快于中西部㊂②在投入因素方面,东部除了具备东西部无可企及的资金总额外,还储备大量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所以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不及东部㊂③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空间布局上看,以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整个空间上,呈现出从沿海东北至中西部,逐步进行发展的特征㊂所以,在经济体制方面,东部往往存在更为灵活多变的于经济整体发展相当有利的经济结构体系㊂此外,由于东部往往拥有更优异的发展条件,因此为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于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有益的优惠政策方针,以帮助东部地区广泛吸纳港澳台人才和国外资本,并进一步从资金筹集上扶持东部的深入发展㊂四㊁经济发展收敛性模型一般而言,在一个完善的发展经济的收敛模型中,往往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累积资本㊁劳动力流动㊁扩散专业技术㊂一旦以上三个变量发生变化,就会从各种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整体收敛性㊂其中的累积资本因素,往往通过改变数额,来进一步影响发展经济方面的收敛性㊂在持续减少资本收益的情况下,往往会减少累积的资本,并且从整体上收敛资本额,进而引起经济发展出现收敛迹象㊂劳动力流动除了是指会大量流动人力资源外,从广义上看,劳动力流动还涉及人力㊁资本等方面的总体流动㊂通过在不一样的地区,不断加快流动以上生产要素的速度和数量,便会引起各地区间呈现出发展经济速度上的差异,甚至迫使经济发展呈现出收敛趋势㊂扩散技术就是指贸易㊁投资等需要扩散的技术,例如,伴随我国建设的持续发展,发达区域往往会不断输46财经论坛Һ㊀送一些技术到不发达的区域㊂所以,在高新科技的剧烈刺激下,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就会提升既有经济发展速度,甚至超过那些发达区域㊂由于高新科技往往会降低研发风险㊁增大生产率,所以会令欠发达区域赢得高于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速率,而引起经济发展出现收敛趋势㊂五㊁发展经济的收敛机制据上述分析研究可知,现阶段,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在自身收敛机制上,可以说成是资本收敛方面的机制㊂具体的收敛机制表现是:先递减资本收益,再收敛资本,最后收敛经济发展或者呈现出扩散技术方面的收敛机制:先扩散专业技术,再收敛专业技术,最后收敛经济发展㊂又或收敛流动生产要素方面的机制:先流动要素,再收敛生产率,最后收敛经济发展㊂一般而言,在各个区域,由于地区特点上的不一样,以上三种收敛机制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作用效果,但在收敛区域发展经济当中,却会一起进行相互作用㊂不仅因为区域特别会引起大小各异的收敛机制影响作用,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应的收敛经济发展方面的机制也会不一样㊂据有关研究显示,在改革开放等的综合影响下,收敛资本㊁收敛专业技术扩散㊁收敛生产要素这三种机制,均会大幅作用经济发展方面的收敛,并且分别发挥出相应的收敛作用㊂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均GDP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收敛性㊂而到了20世纪末㊁21世纪初,收敛资本机制㊁扩散专业技术收敛机制,却在发展经济当中起到了很明显的发散作用㊂但收敛流动生产要素的机制,却并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以至于在该阶段,国内人均GDP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发散性趋势㊂六㊁结语综上所述,经过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经济过程中的收敛性可知,为了合理发展区域经济,国家就要深入考察协调地区发展方面的问题,并且凸显出跨区域方面的空间特点㊂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外溢效应十分明显,所以应注意推动跨区域之间的团结互助,推行 富邻 方针,以围合而成共赢局面㊂基于开放经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各区域要积极冲出行政区划,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要素,以促进区域经济进一步开放发展,从而强化收敛性㊂参考文献:[1]宋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和知识溢出效应检验[D].吉林大学,2016.[2]陈园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3]杨春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4]梁宗德.甘肃省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与溢出性分析[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5]李树,鲁钊阳.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3):27-35+47.作者简介:李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青岛农商银行㊂(上接第63页)时更新观念,提高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财会管理理念,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要掌握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对新的知识点要牢记并完全掌握,制定系统的财会管理制度,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为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发展中奠定基础,让企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㊂(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建立系统的人才库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财会管理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财会人员的管理理念时,也要提高整体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严格建立人才选拔制度,将业务能力㊁实操能力㊁学习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纳入考核标准中来,通过培训和选拔挖掘人才,并建立企业内部的人才系统,时刻为财会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增强人才竞争力,主动能动激发出财会人员的无限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招兵买马,为有能力的年青一代提供发展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与时俱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竞争能力㊂(三)完善财会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市场运行情况,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规范性财会管理体系,真正把权责真正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规范财会人员的管理方式方法,有效提高整体效率,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保自身的价值和捍卫自身的地位,保障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利益㊂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企业财会管理也不断创新,企业必须从人力㊁物力㊁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提供先进的办公设备,为企业的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添砖加瓦,同时实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公平公正良好的竞争氛围,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企业在竞争市场中保持旺盛的活力㊂六㊁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良性发展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财会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必须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财会管理模式,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完善财会管理机制,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财会管理途径,让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既能抓住机遇又能迎接不断创新的挑战,保持旺盛的竞争活力㊂参考文献:[1]吴麒铭.简析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信息周刊,2018(8):131-131.[2]刘浩.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探讨[J].经贸实践,2018(3):303+305.[3]李宗营.新经济背景下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创新的探索[J].经贸实践,2018(13):256.作者简介:高嘉悦,青岛大学商学院㊂56。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
、
中国经 济增长 的时 、 空变点分布
运用有序样本聚类 中最优分割法 , 通过在统计软件 S S PS 中完成的 V A( i aBsc p  ̄ao ) B Vs l aiA p cfn 程序进 行计 算 , u i 揭示
出 中 国 17 - 2 0 9 8 0 4年 人 均 实 际 G P 的 变 点 分 布 如 下 : D
1 收敛检验。 收敛关注的是各地 区人均收入水平的 . 仃
引言
中 国三 十 年 来 的改 革 开 放 取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 成 就 , 济 经
离散 状 况 , 衡量 人均 收 入 水 平 的 离散 程 度 是 用 人 均 实 际 收 入
的对数 的标 准差来实现 的, 如果随着时间 的推移 , 各国人均 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 ,则认为发生了 收敛 ( 刘
跨度还是两个细分的时段 , 都没有存在绝对 B 收敛的证据 。
3 件 B 收 敛 检 验 。条 件 1 敛 是指 在 模 型 的 技术 水 . 条 3收
二、 经济增 长收敛 性分析
在时 、 空分析基础上 , 以下将重点针对东 、 、 区域 , 中 西部 探讨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收稿 日期 :0 0 0 — 5 2 1- 1 1
平、 制度等外生 因素基本相同或不变 的条件下地区增 长速 度
的收敛。各区域经济增长率 与初始状态变量和条件控制变量
的关系的经典分析模型如下( 刘强 ,0 1邓翔 ,0 2 o即: 20 ; 2 0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基金 资助项 目(5A 9 0 6 0J 70 6 )
作者简介 : 王建琼(96 ) 男, 16 一 , 重庆人 , 教授 , 士研 究生 , 博 从事社会 经济与金融 问题 实证研 究; 刘晓伟 (9 1 ) 男, 1 8一 , 甘肃 白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第6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4万字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陈飞*(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116025)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察了省份经济周期效应对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的影响,用H-P滤波方法把我国各省份劳均GDP序列的长期变动趋势和短期波动分离开来,并利用劳均GDP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了我国省份间的差异程度和收敛性问题。
区域基尼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三种指标的计算结果均显示,1978~2004年期间,我国各省份间差距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U”形曲线变化;2005~2006年地区差距开始现逐年减小。
进一步,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1978~2006年,全国及中、西部地区不存在β条件收敛,但东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半衰期为15年。
而在2005~2006年期间,除中部地区外,全国及东、西部地区均存在β条件收敛。
关键词:新古典增长理论、β-条件收敛、H-P滤波、Panel Data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1978~2006年,我国实际GDP由3645.2亿元增加到35710亿元(以1978年为基年),实际人均GDP由379元增加到2717元,在此期间,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但与这种快速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生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近30年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
如果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长期存在或程度较大,则会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要素市场的自发扩展,不利于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和保持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同时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协调还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各地区居民相对均匀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影响效率与公平的改革目标。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变化规律和运行特征,就需要对我国各省份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我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具有收敛性特征。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关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展开探讨。
一、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化和不均衡的特点。
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进行投资和创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虽在加快,但整体水平和速度仍与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
这种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也催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口流失、资源匮乏等。
1. 区位优势: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得天独厚地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吸引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产业结构: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增长动力体系。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沿海地区的资金、人才和企业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支持,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4. 技术创新:沿海地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收敛理论认为,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会高于处于高水平的地区经济增速,最终会出现地区经济增速的趋同现象。
收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视角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
在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关观点和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地区经济正在呈现出一定的收敛性趋势,即处于低水平的地区正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向高水平地区靠近,减缓了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不均衡,收敛性极其有限,呈现出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运用bernard和durlarf提出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根据1952——2008年各省的人均实际产出数据,运用johanson检验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
研究发现,除海南、北京、辽宁和新疆之外,在其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出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特征,而东、中部地区分别受到4个和2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随机收敛协整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产生了很多的理论文献和实证分析。
它之所以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收敛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尽管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之间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经济差异,但如果它们的经济增长条件相同或相似,那么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会快于发达区域,它们之间的经济差异将随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
而新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率高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国技术进步,与人均产出差异没有必然联系,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不一定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甚至可能会不断扩大。
原因之二是现实世界中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扩大的事实与收敛理论所预测的经济增长趋同之间存在很大的反差。
在对这些矛盾的争论和解释过程中,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才得到不断发展。
总体看来,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收敛、收敛和随机收敛。
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收敛和收敛都是采用截面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随机收敛的概念则由carlino和mills (1993)及bernard和durlarf (1995)提出的,是采用时间序列方法进行研究。
随机收敛分析法是从各国人均产出时间序列所显示的关系出发,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来判断国家间人均产出的差异在长期会不会消失,从而确定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的收敛性。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oc
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一、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溯源及实证分歧所谓经济增长收敛性(convergence)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地区甚至家庭),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逐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Bernard(1995)认为,“新古典模型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是其在收敛现象中的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假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没有使这一假说得到统一的确认,甚至还对这一假说的技术方法产生质疑。
但是,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蕴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为其作出更加广泛细致的研究。
Ramsey(1928)等的研究表明,在新古典框架内,对于一个封闭经济,各地区人均增长率可能与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水平存在反向关系。
特别地,如果存在相似的技术结构和偏好,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增长的速度要快,经济收敛现象就会出现。
Baumol(1986)在收集整理16个工业化国家1870年至1978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加以回归研究后认为,自1870年以来,经济收敛现象在这些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
Delong(1988)则通过两个疑问证实Baumol的结论不可信:其一,Baumol的实证样本时间跨度太长,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其间已衰落为不发达国家;其二,实证检验误差太大,对1870年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估计是不准确的。
出于以上原因,难以证实收敛现象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对收敛性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虽然在新古典框架内增长的收敛性得到确认,但是有关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Rebelo(1991)认为体现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他强调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Y — — 稳态 时 的劳 动力有 效人 均产 出 ;
— —
“. f 1 —— 残差 。
二、 条件 收敛
条 件 收敛 在绝 对 卢收敛 的基础上 作 了一大 改进 , 进一 步放 宽 了假设 条 件 。条 件 卢收 敛 检验 考 虑初 始经 济增 长率 不 仅 与 初始 人 均 产 出有 关 ,
况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 的描述 , 但这与 中国的所
有制 结构 有一 定 的关 系 。
来检验现实经济增长 的收敛性 , 并不断完善趋 同 假说理论 。从 已有 的研究成果来看 , 中国区域经
济增 长差 异 的 收敛性 有 以下几 种 。
一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 最开始贫穷 区域的经
济增 长率大于 富裕地 区 , 如果 以 G P 人 均 G P D ( D )
、
绝 对 收敛
增长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 , 假设经济体 之 间具有 相似 的技 术水 平 和偏 好 , 么最 初 G P 那 D
( 或人 均 G ) 的地 区经济增 长率 会 高 , 也恰 DP 低 这 好符 合 绝对 /收 敛 的定 义 , 3 因此 , 改革开 放 以来 中
绝对 收敛 只是 检验 初始 人 均 国民收 人与其 增 长率 之 间的线 性 关 系 , 析 方 法 也 只 是 对 回归 分
f — 某个 区域 或经 济体 ; — Y —— f 区在 t “ 地 时期 的人 均产 出 ;
— —
绝对 收敛检验的假设前提是各个经济体是 封闭的, 而且 具有 相 似 的技 术水 平 和偏 好 等 经 济
特 征 , 而它 们也 具 有 相 同 的增 长 路径 和相 同的 从 稳 态水 平 , 一 假 设显 然 与事 实 不 相符 , 这 因此 , 近 年来 对 中国区域 经济增 长绝 对 J B收敛 的研究 文献 不多 , 学者们 主要 关注 的是 条件 口收敛 。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
2 0 1 3年 1 O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n i v e r s i t y
V o l - 2 6 . NO. 1 0
Oc t . 2 01 3
从 上图可以看 出, 在1 9 8 5 -1 9 9 0期间 , 变异 系数 由 0 . 0 7 2 2
( 2 O l 1 ) 对浙江省各市 经济增 长的研 究得 出浙江 总体不存 在 盯 收敛 和绝 对 B一收敛 , 但存 在 比较明显的条件 B一收敛。
一
减少至 0 . 0 5 9 7, 呈 明显 的 一收敛 趋势 ; 在1 9 9 1 -1 9 9 3期 间 , 变异系数 由0 . 0 6 0 8增长至 0 . 0 6 3 4, 呈发散趋势 ; 在1 9 9 4—1 9 9 9 期间 , 变异 系数 呈 先下 降 , 后 基本 稳定 的趋 势 ; 在2 0 0 0—2 0 1 1 阶段变异系数 由 0 . 0 6 0 2 9减少 至 0 . 0 4 1 5 1 , 存 在 明显的 仃一收
变小 , 说 明这 n个 地 区间存在 盯一 收敛 , 相反, 则不 存 在 一
收敛 。
坤
由于各 时期 的地 区经济平均值不同 , 比较其变异程 度就不 能采用标准差 , 而需采用标准差 与平均数的 比值来 比较 。因此 本文采用 3 1个地区人均 G D P值 的变异 系数 , 即各时期标 准差
势较明显 , 而在 1 9 9 1—1 9 9 3期 间存在 1 3发散 趋势 , 1 9 9 4— 1 9 9 9期 间无明显趋势。 [ 关键词 】 增 长收敛 ; 地 区差异 ; 盯一收敛 ; 绝对 1 3 一收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摘要:自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收敛假说提出以来,争议不断。
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的收敛进行分析,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有许多学者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最终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本文简要梳理和评析关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衍生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结论。
经济增长趋同假说提出以来,一直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石凤光、杨文举,2008)。
不断地有学者应用趋同假说理论来检验现实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不断完善趋同假说理论。
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收敛还是发散,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结果怎样?导致经济增长的收敛的原因是什么?大量的学者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一、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对国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主要是在基于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趋势如何以及导致这种收敛趋势变化的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一直存在差异(蔡昉、都阳,2000;Ravi Kanbur,Xiaobo Zhang,2004)。
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林毅夫、蔡昉、李周,1998;张可云,1998;蔡昉、都阳,2000),而且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差距(洪华喜、崔焕金,20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集团的经济增长的差异现象也存在的(杨开忠,1994;陈光辉,2001)。
不只是各大经济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异存在,各省际的经济增长差异现象也是存在的(覃成林,1998;郝寿义、金相郁,2006;李善同、许召元,2005、)。
二、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差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种差异变化趋势将是如何,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敛散性将是怎样变化的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有以下几种。
1.绝对β收敛绝对β收敛只是检验初始人均国民收入与其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方法也只是对回归方程做简单的线性回归,并没有考虑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研究绝对β收敛的线性回归方程①:(1/T)·log(yi,t/yi,t-T)=x*i+log(y*i/yi,t-T)·(1-e-βt)/T+ui,t (1)式中i代表某个区域或经济体;t表示时间;yi,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x*i表示稳态时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劳动力的有效人均产出;y*i 表示稳态时的劳动力有效人均产出;T表示样本的时间跨度;系数β表示收敛的速度,即从yi,t到y*i的收敛速度;ui,t表示残差。
如果把中国经济区域按照传统的东、中、西部来划分,这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很明显。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穷的地方比富的地方有更快的增长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增长最终会趋于收敛。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会向趋同的态势发展。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似乎是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描述(宋学明,1996)。
而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最开始贫穷的区域经济增长率快于富裕地区,如果我们以GDP(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状况,那么最初GDP(或人均GDP)低的地区经济增长率会高,这也恰好符合绝对β收敛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绝对β收敛的。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提出的检验绝对β收敛的回归方程也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的,方程中只涉及到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
因此,如果用次回归方程来检验改革开放以来初始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经济增长是符合绝对β收敛的(申海,1999)。
绝对β收敛检验的假设前提是各个经济体是封闭的,而且具有相同的经济特征,从而它们也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和相同的稳态水平,这一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相符。
因此,近年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绝对β收敛检验的研究文献已经不多了,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条件β收敛。
2.条件β收敛条件β收敛在绝对β收敛的基础上做了一大改进。
条件β收敛检验考虑初始经济增长率不仅与初始人均产出有关,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有关。
因此,在做条件β检验时,需要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条件β检验的回归方程中加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变量。
条件β收敛更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更符合现实。
检验条件β收敛的方法大同小异,但主要是还是以检验绝对β收敛的方法为基础,在回归方程中加入相关控制变量。
大部分学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新古典收敛假说,所采用数据几乎都是GDP(或人均GDP)。
即便如此,但是研究范围和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同,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魏后凯以东中西三大地带为研究范围,认为虽然自1978年以来中国各地区人均GDP在整体上呈现收敛的态势,但是1985年至1995年间却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态势,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而蔡昉、都阳(2000)的研究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条件趋同,控制变量是开放程度、初始年份人力资本禀赋、投资率、就业率、投资效率。
但是刘强(2001)同样是在借鉴新古典经济收敛机制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研究结果与魏厚凯、蔡昉和都阳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而且新古典的经济收敛机制并没有在中国起作用,他认为主要是劳动力地区间大规模迁移等原因所致。
沈坤荣、马俊(2002)和林毅夫、刘明兴(2003)虽然所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期间一致,并得出相似结论,但是,他们的研究中条件控制变量却不一样。
马俊和沈坤荣认为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是条件β收敛的影响因素,而林毅夫他们认为城市化程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劳动力增长率、储蓄率、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赵伟、马瑞永(2005)从微观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他们认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这三大微观机制对经济增长的收敛会产生影响并且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收敛机制在起作用。
而郝寿义、金相郁(2006)用与其他学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与刘强的结论惊人的相似。
郝寿义和金相郁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呈现分段的变化,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倒U字型”,而改革开放后呈现“呈现倒S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是长期的收敛或发散,而是呈现收敛和发散的周期性变化,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外商直接投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汤学兵、陈秀山(2007)运用收敛假说以8大区域为研究范围,认为在控制经济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工业化水平、起初人力资本水平这些因素后,中国经济增长是存在条件β收敛的。
夏万军(2009)在修正的Dowrick 和Rogers模型的框架中,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分析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既存在新古典收敛机制又存在新增长收敛机制,技术扩散、资本存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王建琼、刘晓伟(2010)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他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时空变点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在控制产业结构、投资效率、投资率、人力资本、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等条件时,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段内的条件β收敛比较明显。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的检验研究方法是收敛假说;第二,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区域划分一样,但是因为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不一致,得出的结论会存一定的差别;第三,所用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一致,但是所选取的控制变量是不一致的。
随着空间经济学兴起,学者也开始利用空间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条件β收敛(吴玉鸣,2006),以试图消除区域之间经济条件的空间异质性,但是还要经受时间的检验。
3.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的结论认为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会存在收敛。
检验俱乐部收敛的回归方程还是以Barro和Sala-I-Martin的检验经济增长收敛的模型为基础,方程具体形式如下:1/(T-t)·log(yi,T/yi,t)=β0+β1log(yi,t)+β2D+ui,t (2)式中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yi,t表示区域i在t时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D是代表区域的虚拟变量。
在整个中国,很显然各地区间的经济结构是存在差异的,就东中西三大地区间来看,经济结构的差距非常明显。
对俱乐部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以收敛假说为基础,而且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但是具体实证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例如,刘强(2001),沈坤荣、马俊(2002),洪华喜、崔焕金(2003),王志刚(2004)和陈安平、李国平(2004),贾俊雪、郭庆旺(2007)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小差异。
刘强、沈坤荣和马俊、洪华喜和崔焕金认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出现经济增长出现俱乐部趋同现象;而陈安平和李国平认为东部和西部内部经济增长存在收敛,中部不存在收敛;贾俊雪和郭庆旺中部地区增长存在趋同、东部地区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趋同子俱乐部、西部地区存在以新疆为中心的子俱乐部趋同。
刘强、沈坤荣和马俊、洪华喜和崔焕金的实证模型还是局限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收敛模型;而陈安平和李国平借鉴了Bernard&Durlarf的时间序列分析的研究方法;王志刚运用的是Islam的分析框架,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贾俊雪、郭庆旺运用的是增长分布的分析方法。
另外,从以上的研究文献来看,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不在局限于以新古典收敛理论为基础的收敛方法上,开始多样化;第二,研究范围范围的划分不一致。
目前所用的研究方法得出来的只是区域内部的收敛(俱乐部收敛)的现象,但是这种收敛现象背后原因的探索还需要用其他方法对具体的某一个区域进行具体的分析。
4.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发散的趋势区域经济增长发散是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相反的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发散是指经济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不会成反比,富裕的地区会越富裕,穷的地区会越穷。
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区划存在很大的区别。
例如,林毅夫等(1998)用基尼系数的研究方法研究东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
陈光辉(2001)用Atkinson指标等方法研究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洪华喜、崔焕金(2003)以收敛假说为基础,研究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两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出现分异现象,即趋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