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
倪佼
(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1文本2班)
指导教师:王宗海
【摘要】本文着重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活课文,一步步深入最后能发挥创意,开拓到课外的阅读。本文就语文阅读问题展开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由此可见其阅读教学的意义之大。
【关键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活课文;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现在,人们把以读为本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教学模式。人们看到,“以读为本”确实是一种新的带根本性的突破,“以读为本”研究与实践的深化给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那么,怎样的以读为本课堂实施策略才是行之有效的呢?
一、读通课文
所谓读通课文,就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破词,不破句,不添字,不落字。读通课文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对小学生来说,读通课文并非易事,不经过反复的读是不能实现的。读通课文,我们不可能让学生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学生不是我们支配的玩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读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读的主动性。
1、审题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
有些文章的题目,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去读书。学习《好孩子》一文时,学生一读课题,疑惑之心顿生:谁是好孩子?为什么叫好孩子?谁说他们是好孩子呢?学习《“红领巾”真好》,学生会问:“红领巾”指的是谁?谁说“红领巾”真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些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会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读
对那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课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课文的渴望。比如教学《春
风吹》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过录相直接感受春天的美丽,吸引着学生走近课文。
3、老师范读,吸引着学生主动地去读
对于那些形象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一位老师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时,把两只小狮子读得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学生怎能不愿意去读课文呢?说到此处,就想到了备课,备课不只是“写”,还有重要的一环是“读”。曾记得一位老师实习时指导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由此看来,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备课的基本方法与重要任务。
4、尊重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读
学生读书,可以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读。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进去了,自然而然地读书的兴趣就来了,有了兴趣,就不愁读不好书了。如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时,老师让学生分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各小组非常主动,积极性很高,这一课书也学得很快。
二、读懂课文
所谓“读懂课文”,追求的并不是对课文的正确而唯一的解读,而是让学生去自主地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懂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问题全部在课堂上解决。把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正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弊端,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的社会,去主动地探究,才是教育的成功。
学生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务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以读促思,以疑促读,读思结合,在读的过程中伴随着已有问题的解决与新的问题的不断地生成,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想像飞起来。经历了这样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1、理解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但其字词含义并非仅仅拘泥于字典,因此必须再联系上下文去看,选择正确的意思进行解读。如在此过程中学生出现困难,老师可对其进行指导。
2、读懂句子
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如《卢沟桥的狮子》中的最后一句话:“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说明它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提醒我们不忘国耻,认识振兴中华的极端重要性。在读懂句子中,我们特别要注意哪些反应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
3、弄清结构
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集中讲了一个意思,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弄清课文的结构。主要抓住“怎么样”、“是什么”或“干什么”,来概括大意。
三、读活课文
1、带领学生进入文中情镜,让学生体味文中情感
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地进入课文,在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认识作者描绘的事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所谓读活课文,就是置身于课文之中,融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之中,赋予文本中描绘的人、景、物以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朗读,使他们活起来、动起来,使自己如目睹其形,耳闻其声,如亲历其境。
如教学《王冕学画》的第二自然段,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读读这一节,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句找出来。学生大都有喜欢第三句。
师: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眼前好像出现了美丽的荷花。
生:我好像看见了碧绿的荷叶,叶子上还有一滴滴的水珠,滚来滚去,真好看!
生:那空气是多么的新鲜,吸一口,真舒服啊!
师:此时,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啊?
生:我想把荷花画下来。
生:我想大声唱一首歌。
生:我想去闻一闻花香。
师:请同学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书,读得入情入境,读得身临其境,此时,美丽的荷花仿佛就在他们的眼前。
2、在学生领悟中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
当学生渐渐进入文中情境中,并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时,老师要进行指导和点拨,为他们指明其正确的方向,指引他们理解和解读课文,明确教学的目的,联系上下文,以此深入文本,进一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