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木质素
木质素

(3)生物降解—不易
白腐菌—侧链氧化、β —芳醚键、芳香环氧化、
苯环上脱甲氧基或甲基化反应
(4)耐高温降解或光降解性
阻燃剂、防光老化剂
二、木质素的化学改性
1. 木质素官能团衍生化改性
芳香基
酚羟基 醇羟基 羰基 甲氧基 芳香核选择性反应—卤化和硝化、羧甲基
化、酚化、接枝共聚 烷基化和去烷基化
烷氧基化 甲硅烷基化 侧链反应
一般呈球形构象;
木质素分子在溶液中一般呈现球形构象,其流体力学半 径较小。
3. 超分子特性
羟基 分子内 甲氧基 羰基 和 分子间 氢键 超分子复合物
羧基
酚羟基 甲氧基
分子内氢键 分子间氢键
超分子复合物
Tg降低
4. 木质素物理性质 (1) 热性能 ①具有热塑性(酸木质素和铜铵木质素除外); ②有确定的Tg,但没有确定的熔点; 软木、硬木木质素不同 ③热稳定性良好
3. 木质素制备其它材料
(1)环氧树脂 基本思路: ①木质素衍生物与通用环氧树脂共混;
②环氧化改性木质素;
③先改性木质素提高反应活性,再环氧化; 性能:复合材料黏结性显著提高。 问题:存在有机溶剂溶解性和加工性能不好。
(2)离子交换树脂
H2SO4 甲醛或糠醛 磺化木质素
①
牛皮纸木质素
离子交换树脂
性能;
④ 木质素具有热塑性、阻燃性和耐热性、防老化性、防紫外 辐射、成核性
——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应用于复合材料
成就:
制备PU和PF;
问题: ① 加入量低; ② 木质素羟基反应活性偏低,需通过衍生化或接枝共聚活 化羟基,如羟烷基化;
③木质素-聚合物相容性差;
④木质素的分散性差;
发展方向:
木质素化学

一 、 木质素的物理性质
各种分离木质素的玻璃态转化温度( 各种分离木质素的玻璃态转化温度(Tg)
树种 分离木质素 玻璃态转化温度/℃
干燥状态
吸湿状态(水 分%) 115(12.6) 90(27.1) 72(7.1) 92(7.2) 128(12.2) 78(7.2) 118(21.2)
云杉 云杉 云杉 云杉 桦木 杨木 针叶树和芳香胺的显色反应
酚类 显色 芳香胺 显色
苯酚 邻、间甲酚 对甲酚 邻、间硝基苯酚 对硝基苯酚 对二羟基苯 间苯二酚 均苯三酚
蓝绿 蓝 橙绿 黄 橙黄 橙 紫红 红紫
α-萘胺 苯胺 邻硝基苯胺 间、对硝基苯胺 磺胺酸 对苯二胺 联苯胺 喹啉
绿蓝 黄 黄 橙 黄橙 橙红 橙 黄
一 、 木质素的物理性质
无定形聚合物的温度无定形聚合物的温度-形变曲线 区域( ):玻璃态 区域( ):玻璃态与高弹态转变区 玻璃态; 玻璃态与高弹态转变区; 区域(1):玻璃态; 区域(2):玻璃态与高弹态转变区; 区域( ):高弹态 高弹态; 区域(3):高弹态; 区域( ):高弹态与粘流态转变区 区域( ):粘流态 高弹态与粘流态转变区; 区域(4):高弹态与粘流态转变区; 区域(5):粘流态
二、 木质素的化学反应
愈创木基乙基甲醇的硝化反应
二、 木质素的化学反应
3.与甲醛反应(methylolation) 与甲醛反应( 与甲醛反应 )
均相: 均相 碱木质素溶于NaOH溶液 pH=11, 加 溶液, 碱木质素溶于 溶液 入甲醛, ℃反应120 min。 入甲醛 80℃反应 。 多相: 多相 用四氢呋喃溶解碱木质素后, 用四氢呋喃溶解碱木质素后 加入甲 装入固体催化剂, 醛, 装入固体催化剂 在80℃反应 ℃反应120 min。 。
木质素化学

分散度都大于2,是三维网状结构, 一般直链形结构分散度在2左右。
在电子显微镜下(SEM),木质素为 球形或块形。
一 、 木质素的物理性质
8.显色反应 (1)显色原因: 发色基团:苯环共轭的羰基、羧基和烯 助色基团:酚羟基和醇羟基。 150种以上的显色反应,显色剂包括醇、 酮、酚、芳香胺、杂环和一些无机物。 (2)用途: 用 于 木 质 素 的 定 性 ( Mäule 反 应 ) 和 定 量 分 析。木材染色
二、 木质素的化学反应
木质素的氧化
二、 木质素的化学反应
2.还原反应
(1)还原反应目的:
对还原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推断木质素 的结构;
通过控制还原条件,生产苯酚或环己烷等 有价值的化工产品;
制备碳纤维的合适原料。但聚合度较高、 流动性差,不能直接用于碳纤维纺丝,因此, 进行结构调制,木素碳纤维原料(加氢)
有玻璃态转化温பைடு நூலகம்(Tg)或转化点,且较高。
玻温璃度态。转低化于温Tg时度为(玻Tg璃)态是,玻温璃度态在和T高g-弹Tf态之之间间为的高转弹变态。,
温度高于Tf时为粘流态。 当结为温玻度璃低态于固玻体璃。态随转着化温温度度升(高Tg),时高,分链子段热运运动动能被量冻
增加速加,。形达变到迅玻速璃,态出转现化无温定度形(高Tg)聚时物,力分学状子态链的段玻运璃动 态流动转。化区.当温度高于Tf时,转变为粘流态,产生粘性
水性和疏水性趋于平衡。 结构类似于咪唑啉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性能优良。 合成方法:木质素270.9g,30%的甲醛水
溶液37. 2ml, 乙烯胺100g,多胺87.6g 在350 ml水中混合, 回流2h得到多胺型木 质素胺。
第三章 木质素chapter 3 lignin

可合成500万亿t木质素。
按热焓 enthalpy 容量计算,生物学上产生能量 40% 储存 在木质素中store in lignin,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可再生植 物资源regenerated plant resource。 工业木质素industrial lignin:主要来源于造纸制浆蒸煮废水
2000~3000,木质素磺酸盐lignosulfonate一般为
20000~50000)
3.1 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素化作用 lignification of plant cell wall
(3)碱木质素alkali lignin因分子上缺乏 be short of the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groups 亲油亲水性均较理 想的官能团,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 solubility均不高,溶于碱性介质; (4) 组成不稳定unstable,使产品性能波 动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1 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素化作用 lignification of plant cell wall
3.1.1 木质素( lignin)资源
一、木质素资源lignin resource
地球上资源丰富的天然聚合物nature polymer,在植物中的 存在量仅次于纤维素second to cellulose。全球陆生植物每年
Formation of resonance-stabilized phenoxy radicals by the enzymic dehydrogenation of coniferyl alcohol. 松柏醇被过氧化酶和H2O2hydrogen peroxide 的脱氢dehydrogenation作用 p80
第3章 香豆素类

一、木质素的结构类型
木脂素
(一)二苄基丁烷类(dibenzylbutanes) (二)二苄基丁内酯类(dibenzyltyrolactones) (三)芳基萘类(arylnaphthalenes) (四)四氢呋喃类(tetrahydrofurans)
(五)双四氢呋喃类(furofurans)
(六)联苯环辛烯类(dibenzocyclooctenes)
木脂素的一些新类型: 苯丙素低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 三聚体称为倍半木脂素(sesquilignan) 四聚体称为二木脂素(dilignan)
(十二)倍半木脂素和二木脂素 分别由3分子和4分子苯丙素聚合而成。
O
O HO OMe
M eO O
OH
OMe
拉帕酚 A la p p a o l A
OH
杂木脂素(hybrid lignan)——
OMe M eO Me M eO M eO Me M eO OMe 1.
证 明 2个 甲 基 为 顺 式 结 构
O 3 / A cO H
去甲木脂素(norlignan)——
由一分子苯丙素与黄酮、香豆素或萜类等 结合而成,根据结合分子的不同而命名, 如黄酮木脂素(flavonolignan)、香豆素 木脂素(coumarinilignan)等。
这类木脂素的基本母核只有16~17个碳原子, 比一般的木脂素少1~2个碳。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性状:
多数常见的木脂素化合物是无色结晶(新木脂 素不易结晶),一般没有挥发性,不能随水蒸气蒸 馏,只有少数木脂素在常压下能因加热而升华,如 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木脂素多数呈游离型,游离的 木脂素偏亲脂性,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苯、乙醚、 氯仿及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有酚羟基的木脂素类还 可溶于碱性水溶液中。木脂素与糖结合成苷时则亲 水性增加,对水的溶解性也增大,并易被酶或酸水 解。
木质素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 2012届 )课题名称:木质素的研究进展专业:生物化工工艺2012年3 月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第一章木质素的结构和分类 (4)1.1 木质素的元素组成及结构 (4)1.1.1 木质素的元素组成 (4)1.1.2 木质素的结构 (4)1.2 木质素的化学特性 (4)1.3 工业木质素 (4)第二章木质素的工业应用领域 (5)2. 1 木质素在化肥领域的应用 (5)2. 2 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6)2. 2. 1 在橡胶工业中的应用 (6)2. 2. 2 在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7)2. 2. 3 在聚氨酯工业中的应用 (7)2. 2. 4 在黏合剂方面的应用 (8)2. 3 木质素吸附剂 (9)2. 4 小结 (11)第三章木质素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发展 (11)3.1 木质素降解菌株和降解酶的研究 (11)3.2 木质素合成的基因调控研究 (13)3.3 其他酶和小分子物质的研究 (14)3.4 小结 (15)第四章展望与总结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21)木质素的研究进展摘要 :介绍了木质素的来源、元素组成、化学结构及分类 ,综述了木质素在农业、高分子化学及吸附剂领域的研究现状 ,对木质素应用研究的未来趋势行了分析和论。
人类利用木质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真正开始研究木质素则是在 1930年以后 ,而且至今木质素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因此 ,有效利用木质素 ,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目前 ,对木质素的利用已积累了一些技术和方法 ,但利用率不足 10% ,大部仍以废物形式排出 ,污染环境 ,浪费资源。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 ,木质素的利用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形成环保节能、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及闭路循环技术等涉及多个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
对生物法处理木质素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微生物降解、生物法酸析提取木质素以及生物法纯化木质素的效果及其研究进展。
第九章木质素

也可分为
缩合型 非缩合型联接
醚键的主要形式 :酚醚键(二芳基醚键以及芳烷基醚键) 木素结构单元内的醚键:甲基芳基醚键(90~95%)
二、碳-碳键
0.11/OMe(云杉) 0.05/ C6-C3 (桦木)
0.03/OMe(云杉) 0.01/OMe(云杉)
0.15/C6-C3
五、 木素与碳水化合物之间 的连接(LCC)
OCH3 CH2O OCH3
CH2OOH
O OH O
极弱的酸性环境170°C断裂
不易水解,是稳定的LCC
二、木素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氢键作用
木素和碳水化合物之间联接,除了上述的化学键之外, 还值得注意的是氢键的作用。
• 聚糖的氢键键能:21~25kJ/mol • 木素的氢键的键能:8.4~21kJ/mol
HOH2Cγ HCβ
HCα
OCH3
O
5 4
6α
1 CH
β CH
γ
CH2OH
3
OCH3
2
6 12
3
H3CO
54
OH
OCH3
二、 木素的分类
1、愈疮木基型木素(G木素):(针叶木) 2、愈疮木基-紫丁香基木素(GS木素):(阔叶木)
木素含量24~16% 温带阔叶木木素 S/V=1~5,通常为3
klason木素 OCH3:17~22% 热带阔叶木木素 木素含量25~33%
(3)催化(catalyst)还原(氢解,hydrogenation) 常用催化剂: 氧化铜铬和雷尼镍(Raney nickl) 反应条件: 高温高压,1%-15%Raney镍或钯的催化,温度 300-500℃、压力3.5MPa条件下,用H2或CO还 原木素的水溶液, 产物: 木素分子的酚醚键断裂,侧链的羰基还原成亚甲 基,得到分子量250-300之间的多酚羟基物。
第三章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在生物体组织和细胞中绝大部分的脂肪酸是作为复合脂类的基本结构成 分,以游离形式存在的脂肪酸含量极少。以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出的 脂肪酸已有一百种以上。
脂肪酸按其烃基组成可以分为饱和的和不饱和的脂肪酸。组成油脂的脂 肪酸绝大多数是含偶数碳原子的直链酸,仅在个别油脂中发现带有支链,脂 环或羟基的脂肪酸。
正构烷烃相对含量
2、直链烷烃具有明显奇偶优势。高等植物中的正构烷烃C27、C29和C31为
优势。而海生植物中正构烷烃以C17、C19和C21为主。生长在滨海和微咸
水的水草正构烷烃碳数介于上述
两者之间,以C21、C23和C25为主。
细菌
陆源植物
3、支链烷烃以2-甲基异构烷烃和 3-甲基反异构烷烃为主,部分X型 异构烷烃。
5、甾类化合物
6、萜类化合物
单萜: 两个异戊二烯单元 C10 倍半萜: 三个异戊二烯单元 C15 双萜: 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C20 二倍半萜:五个异戊二烯单元 C25 三萜: 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C30 四萜: 八个异戊二烯单元 C40 环状的萜多为双环、三环、五环、具有特征的结构及丰富的主体异构体。
1、单糖
单糖根据它所含的羰基类型分为醛糖和酮糖两类。自然界中的单糖以含 四个、五个或六个碳原子的最为普遍。
醛糖中以含六个碳原子的D型葡萄糖最为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它有α、β 两种半缩醛异构体,分子式是C6H12O6,结构式为:
H OH C
H OH HO H
H OH HO
CH2OH
半缩醛式α-D-葡萄糖 (环式)
天然萜类分子常有双键,并含羟基、羰基、羧基等官能团,以烯、酸 、醇、酮等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尤其是高等植物和细菌之中。
OH
植物生理学之 第三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三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名词解释1.呼吸作用2.有氧呼吸3.无氧呼吸4.呼吸跃变5.氧化磷酸化6.P/O 7.无氧呼吸消失点8.抗氰呼吸9.糖酵解10.三羧酸循环11.磷酸戊糖途径12.巴斯德效应13.末端氧化酶14.温度系数15.呼吸链16.氧化磷酸化17.伤呼吸18.呼吸效率19.呼吸商20.呼吸速率.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1. EMP2. FAD3. DHAP4. GSSC5. FMA6. GAC7.Cyt8. GAS9. HMP 10. FP11. UQ 12. PPP 13. TCA14.GAP 15. DNP三、填空题1.呼吸作用的糖酵解是在细胞的进行的,磷酸戊糖途径是在细胞的进行,三羧酸循环是在进行。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是______,它们开始走的共同途径是______。
3. 植物组织衰老时,磷酸戊糖支路在呼吸代谢途径中所占比例。
4.一分子的葡萄糖经过糖酵解净产生______个A TP。
5. 植物呼吸代谢多样性表现在、和。
6. 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之间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氧化还原的辅酶不同,糖酵解是______,而戊糖磷酸途径是______。
7.呼吸商为1.0时,说明被氧化为,呼吸商<1.0时,被氧化物为,大于1.0时,被氧化物为。
8. 调节控制糖酵解过程的反应速度时,催化三个主要控制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
糖酵解的酶系定位于______内,三羧酸循环酶系定位于______内,呼吸链的组分定位于______。
9. 酚氧化酶是一种含______的氧化酶,存在于______,______内。
这种酶在制茶中有重要作用,在制绿茶时要立即杀青,防止______,避免______产生,保持茶气清香。
10. 产生丙酮酸的糖酵解过程是______与______的共同途径。
11. 无氧呼吸的特征是______,底物氧化降解______,大部分底物仍是______,因而释放______少。
天然药物化学 第3章 苯丙素类

试剂产生污绿色至蓝色;酚羟基越多颜色越深。
目前,常用改良型 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蓝色)
第二节 香豆素类
(二)分离
提取后可直接利用化合物的溶解性质进行分离 如: 香豆素在石油醚中溶解度不大,浓缩时即可析出结晶。 1. 酸碱分离法 香豆素类化合物多呈中性或弱酸性,所以常与中性、弱 酸性杂质混在一起。
原理——利用内酯遇碱能皂化,加酸能恢复的性质来分离香豆素。
B、由于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位都有含氧官能团存在,故 7-羟香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C、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莽草酸-桂皮酸途径
第二节 香豆素
二、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㈠ 简单香豆素类 ㈡ 呋喃香豆素类 (fur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㈢ 吡喃香豆素类 (pyranocoumarins) (线型和角型) ㈣ 其它香豆素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㈣ 碱水解反应(内酯性质)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六)显色反应 1. 异羟肟酸铁反应(鉴别内酯结构)
OH H N O O Fe
香豆素
OH-
盐酸羟胺
H
+
开环
缩合
异羟肟酸
Fe
3+ +
异羟肟酸铁
红色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六)显色反应 3. FeCl3试剂反应 有酚羟基的香豆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与FeCl3
第三节 木脂素类
(一)木脂素的定义及分类:
9 2 3 4 5 7 8 8' 7' 9' 2' 1' 3' 4' 5'
1
β α
6
6'
早期木脂素的定义: 两分子苯丙素以侧链中碳原子(8-8’)连结而成
第三章 植物细胞

第三章植物细胞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为()。
A.原生质体B.原生质C.细胞D.细胞质E.细胞液答案:2.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壁、胞后含物、生质体结构的细胞是()A.动物细胞B.植物细胞C.细菌细胞D.昆虫细胞E.酶答案:3.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的细胞结构称为()。
A.亚细胞结构B.亚显微结构C.显微结构D.超微结构E.内部结构答案:4.不属于原生质体组成部分的是()。
A.叶绿体B.线粒体C.内质网D.细胞液E.质膜答案:5.与细胞识别功能密切相关的结构是()。
A.细胞质膜B.核膜C.液泡膜D.细胞壁E.纹孔答案:A6.细胞分裂期间细胞核的结构不包括()。
A.核膜B.核液C.核仁D.染色质E.染色体答案:E7.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A.叶绿体B.质体C.结晶体D.线粒体E.高尔基体答案:C8.一般不含叶绿体的器官是()。
A.根B.茎C.叶D.花E.果实答案:A9.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的是()。
A.细胞核B.质膜C.叶绿体D.线粒体E.有色体答案:D10.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溶酶体C.质体D.核糖体E.高尔基复合体答案:C11.下列各项中属于质体的细胞器是()。
A.白色体B.有色体C.叶绿体D.三者均是E.三者均不是答案:D12.液泡内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各种物质的混合液称()。
A.原生质B.细胞质C.细胞浆D.细胞液E.原生质体答案:D13.试液呈橙红色的细胞后含物()。
A.淀粉B.蛋白质C.脂肪D.簇晶E.菊糖答案:C14.能积累淀粉形成淀粉粒的是()。
A.白色体B.叶绿体C.有色体D.溶酶体E.细胞核答案:A15.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脐点,每一个脐点具有各自层纹,外面还包有共同的层纹称为()。
A.单粒淀粉B.复粒淀粉C.半复粒淀粉D.复粒和半复粒淀粉E.单粒和复粒淀粉答案:C16.观察淀粉粒时,制作临时装片一般采用是试剂是()。
A.水B.水合氯醛C.稀碘液D.苏丹IIIE.间苯三酚答案:A17.观察菊糖,应将材料浸入下列哪项试剂中再做成切片()。
第三章苯丙素类(天然药物化学)教材

OH OO
HONH2 HCl COO OH
Fe 3
C NH O
H
O OH
H
C NH O
OO H Fe
3
Gibb’s反应
Gibb’s反应是将香豆素样品溶于乙醇中,在弱碱 性条件下,2,6-二溴(氯)苯醌氯亚胺试剂与酚 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Br
HO
H + Cl N
O pH9~10
Br
Br Br
易溶于苯、乙醚、氯仿和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 苯等溶剂。
荧光
香豆素衍生物大多具有荧光。 碱液中荧光加强。 荧光强弱和有无与取代基的种类和位置有关。
具C7-OH,呈强蓝色荧光。 C6,7-二OH,荧光减弱,C7,8-二OH香豆素无荧光。 羟基醚化后,荧光减弱。 呋喃香豆素的荧光较弱,一般呈蓝或棕色荧光。
3 3'
3-3’
构成木脂素的单体主要有:桂皮酸(偶有 桂皮醛)、桂皮醇、丙烯酚、烯丙基酚。
木脂素一般用俗名。系统命名一般左边的 1~9,右边的1’~9’。
一.木脂素的主要结构类型
木脂素类 新木脂素 降木脂素 杂木脂素
(一)木脂素类(lignans)
两个桂皮酸或桂皮醇通过侧链的β -碳原子 8-8’连接而成
木脂素是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 物,通常指其二聚体。
二聚体多数是由侧链β-碳原子或8碳连接而成
9'
9'
9
8
8' 7'
9
8
8' 7'
8
6
5
7 1 2'
1'
第三章天然药物化学

异戊烯基6位取代 HO
HO
HO O
O
O
O
O
异戊烯基8位取代
O
O
环
合
HO
O
O
的
形
成
过
程
O
O
O
OH
O
O
6,7-吡喃骈香豆素型
花椒内酯 O
O
O
O 邪蒿内酯
7,8-吡喃骈香豆素型
(四)其他香豆素类
是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C3、C4位常有苯基、 羟基、异戊烯基等的取代。如;
MeO
O
O
(二)呋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 环合成呋喃环或吡喃环,前者称为呋喃香豆素。分为角 型和线型。
呋喃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
异戊烯基6位取代
HO
O
HO
HO O
环
合
O
O
的
形
成
过
程
O
O
异戊烯基8位取代
O
HO
O
O
O
O
O
补骨脂内酯
显色反应
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的反应) 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酸,再与三氯化铁 作用即生成红色的异羟肟酸铁。
O
R
O R' + H2N-OH
(羟胺)
O
R
NHOH +
R'- OH
FeCl3
O
( R-C-NH-O ) 3 Fe + 3HCl 异羟肟酸铁(红色)
香豆素 OH-
盐酸羟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木素的化学结构时,分离出的木素试样是否保持着 天然的状态,木素的结构是否能代表它的平均状态,时常成 为疑问。 分离方法存在的缺点 木素在分离的过程中已基本上改变了它自己的天然结构。 只能分离出全部木素量的相对未改变的一部分。
(一)植物纤维原料的准备 1. 准 备 步 骤 木材(草类原料) → 木片(草片) → 磨碎(40~60目 或100~120目) → 有机溶剂抽提 → 无抽提物试样。
2.木素的含量 一般 20-40 % 针叶木(裸子植物)中,木素含量25%~35%; 阔叶木(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木素含量达20%~25%; 单子叶植物中禾本科植物一般含15%~25%。
3.木素的分布 ——不均匀性
云杉早材管胞的木素分布 左图:横切面在240nm的紫外光显微镜摄影图; 右图:沿虚线木素分布图
4.高分子木素的形成
木素首先由在细胞壁上生成的过氧化物酶/H2O2或漆酶/O2的
作用下,木素结构单元被脱氢,生成酚游离基及其共振体。
这些自由基之间互相结合,或向其中加成H2O或木素结构单
元缩合生成二聚体。这些木素二聚体本身也进一步脱氢成为自 由基,进而和别的自由基结合,反复地进行水和木素结构单元 的加成反应,木素便高分子化。
——优良化工原料,其利用备受关注
3.1 木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生物合成机理
一、木素的存在
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和最重要的有机高聚物。 1.木素在植物内的作用 在植物中木素作为一种填充和粘结 物质,在植物细胞壁中能以物理或化学 的方式使纤维素纤维之间粘结和加固, 增加植物的机械强度和抵抗微生物侵蚀 的能力,使木化植物直立挺拔和不易腐 朽。
(2)Björkman木素分析 Björkman木素的分离量为Klason木素的量的1/2; Björkman的实验证明:另一半的木素与碳水化合物存在 着化学键连接; Björkman木素可以看作木材的木素的代表,因为它是最 好木素制备物之一; Björkman木素与原本木素并不相等,分子量都比原本木 素低许多。而且游离的酚羟基和α-羰基都比原本木素高。 甲氧基含量低; Björkman木素中含有2%~8%的碳水化合物。
(3) Björkman木素方法的改进 1961年Brownell介绍了用普通球磨(在陶瓷缸中加卵石球)代 替用Lampén磨和振动球磨的方法,得到了球磨磨木木素。 (BMWL- Ball-Milled Wood Lignin) Harkin提出:先用冷醋酸乙酯从粗MWL中除去低分子的杂 质,再用二氧六环-水(9:1)抽提,然后往溶液中缓缓加入0.08 份溶剂的苯,以使含糖物质沉淀。此时加入少量氧化铝作过滤 助剂。将滤液真空浓缩后进行冷冻干燥。用这种方法从云杉制 得的纯MWL的糖含量为0.2%; 1950年,Chang等人提出:振动球磨磨碎的木粉用可以分解纤 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处理之后,以含水的二氧六环抽提,抽提 液用磨木木素类似的方法精制而得到。 这样得到的为:纤维素分解酶木素(CEL-Cellulolytic Enzyme Lignin)
Brains 的分析:Brauns认为在此条件下试剂和木素不起反 应,因此分离过程中不致于引起木素的变化。所以Brauns将 所分离的木素称之为Native Lignin。
(2)实验证明 Brauns木素与不溶解的原本木素有类似之处,如有同样的 颜色反应,类似的化学组成和反应特性。 Brauns木素抽出的量非常少,针叶材为2%~4%,阔叶材为 4%~7%。 Brauns木素是原本木素中的低分子量部分。 Brauns木素与原本木素比较含有较多的酚羟基。 Brauns木素可被苯-醇溶液抽提出来,所以Klason木素中不 含Brauns木素。 Nard木素(1950)——木素被褐色腐朽菌作用之后,和 Brauns 木素相同的条件,抽出的木素其得率稍有增加,这种 木素被称之为Nard木素。
伴随有化学变化
伴随着化学变化 伴随着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少
1.Brauns木素(Brauns Native Lignin 1939) (1)Brauns木素分离步骤 在室温下用乙醇抽提木粉(100~200目) 抽提液经浓缩,然后注入水中,作为沉淀物进行回收。 将所得到的粗木素溶于二氧六环,并用乙醚使之沉淀提纯。 乙醚溶解非木素物质(nonlignin),而将木素沉淀出来, 沉淀木素是浅奶油色粉状。
第三章 木质素材料
Chapter 3 Lignin Material
内容提要
一、木质素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二、木质素的改性方法; 三、木质素的应用及其特点;
木质素分子结构复杂,是最难认识和利用的的高 分子材料。
优点:
含有不同种类活性的官能基团; 具有可再生、可降解、无毒; 来源丰富、成本低—造纸液;
木材中木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在复合胞间层; 次生壁的木素含量较低 但由于次生壁比复合胞间层厚得多,所以木素大部分分布于 次生壁。
白桦各种细胞中木素的分布
S-紫丁香基型 G-愈疮木基型 单位:%
材中的部位 次生壁 复合胞间层 细胞角隅 次生壁 导管 复合胞间层 射线薄壁细胞次生壁
木素类型 S S-G (1:1) S-G (1:1) G G S
3.木素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 K.Freudenberg等人观点 木素起源于木素的母体,这种木素母体是以苯基丙烷 的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的。 松柏苷在酶的作用下,析出葡萄糖,余下的松柏醇经 过聚合作用,形成沉积在细胞壁和胞间层中的一种胶粘性 物质,这就是木素。
CH CH CH
2O
H
C 6H
11
O
5
O
松柏苷 松柏 结构
该溴化后式样包埋在环氧树脂中切片,得到厚度约 为0.5μm含有内皮、形成层及木质部的超薄切片(横切 面),用SEM及SEM-EDXA技术观察及照相,因此可得 到SEM照相图及溴化木素分布的X-射线图。 分析及结论 木素化过程在S2形成之前就已在细胞角隅和复合胞间层开 始,接着木素快速地沉积。 而次生壁木素化作用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胞间层木素浓 度大约达到其最大值一半时才开始。 在次生壁中,S1层最先木素化,随后是S2层,最后S3层。 其他学者的观点: 首先发生在细胞角隅初生壁上(木材细胞截面近似为矩形) 然后扩展到木材径向和切向的复合胞间层; 再到细胞角隅部位的复合胞间层,最后导致次生层木素化。
C C C
C C C
C C C
OC H3 C H3O OH OH
O C H3 OH
愈疮木基丙烷
紫丁香基丙烷
对-羟基苯基丙烷
针叶木:愈疮木基丙烷含量在80%~90%,受压材 (Compression wood)约含70%愈疮木基丙烷和少量的对-羟 基苯基丙烷; 阔叶木和草类原料:愈疮木基丙烷、紫丁香基丙烷和少 量的对-羟基苯基丙烷。
2 分类 硬木木质素 软木木质素—醇羟基多 草本木质素 植物中木素:针叶材木素 阔叶材木素 禾本科木素 按结构分:愈疮木基木素 愈疮木基-紫丁香基木素(G型) 愈疮木基-紫丁香基型木素(GS型)
四、木素的生物合成
1.细胞壁中木素的堆积(木质化) 样品制备 在离地0.915 m高处的树干 (直径40 cm)上收集包含有内 皮、形成层及木质部木材的1弦 向×5径向×5高向mm试样, 用苯-乙醇(2∶1)抽提5天, 不用2 % NaOH预处理,溴化 使式样成溴化木素。
2.常用的有机溶剂 乙醚、二氧己环、苯、乙醇、苯-乙醇混合液、丙酮以 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二)木素的分离和精制
分离方法 分离木素的名称 化学变化程度 化学变化极少 布劳斯(Brauns)天然木素(BNL) 使用有机溶剂,在 诺德(Nard)木素 中性条件下溶出 贝克曼(Bjorkman)木素(MWL) 纤维素分解酶木素(CEL) 木素被溶 乙醇木素 解, 再沉淀 二氧已环木素 精 制 而 分 使用有机溶剂在酸 琉基乙酸木素 离 的 方 法 性条件下溶出 酚木素 (可溶 水溶助溶木素 性木素) 木素磺酸 碱木索 使用无机试剂分离 硫化木素 氯化木素 硫酸木素(Klason 木素) 木素作为残渣而分离的方法(不 盐酸木素 溶木素) 铜氨木索 过碘酸盐木素
2. Björkman木素(1957) MWL — Milled Wood Lignin(磨木木素) (1)木素分离步骤 20目的木粉经有机溶剂抽提后放在Lampén磨中磨48 hr、再 在振动球磨中磨48 hr,磨料介质采用甲苯 (因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甲苯中不发生润胀)。 经细磨后,用含少量水的二氧六环进行抽提,然后把溶剂蒸 发,把木素溶于醋酸水溶液中,再在水中沉淀、干燥,又溶 于二氯乙烷-乙醇(体积比2:1)中,在乙醚中沉淀、洗涤、干 燥,这样分离出的木素成为“磨木木素”。 Björkman木素为黄褐色非晶体粉末状。
2. Schulze的研究 1857年Schulze将上述被复物质开始称为木素(Lignin) Lignin是由拉丁文Lignum而来的,Lignum拉丁文的意思 是木材,这个名字至今仍被使用。 使用被乙醇和醚抽提过的木材,以0.8分氯酸钾和1.2分 硝酸 ( 相对密度 1.16) 的混合物在 15℃处理两周,再用稀氢氧 化铵在60℃处理将木素分离出。
3.Peter Klason的研究 1897年提出:木素是与松柏醇密切相关的物质; 并在1901年他建议木素是高分子化合物; 十年之后人们证明了,松柏醇之间是由醚键联结在一起的。
O H H C
O 3
结构
H C
三、木素的结构与分类
1、木素的结构单元
结构单元:愈创木基丙烷、紫丁香基丙烷、对羟苯基丙烷
木素结构单元的生物合成路线——莽草酸路线 葡萄糖是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它既是纤维素、半纤维素 形成的基础,也是形成具有C6-C3骨架的芳香性结构单元 的基础物质。这些芳香性结构物质是从葡萄糖经莽草酸生 成的,这个生物合成路线称为莽草酸路线。
COOH
HO OH
OH
莽草酸
葡萄糖 松柏醇 苯丙氨酸 莽草酸 酪氨酸 对香豆醇 芥子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