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故事,叫《鹬蚌相争》,齐读课题。
2.从鹬的字形看,你能知道什么?出示图片,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你对蚌有哪些了解?介绍“鹬和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序号。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鹬蚌啄肉夹住毫不示弱筋疲力尽
(2)指名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弱”,强调同类字形字的写法,范写,学生在作业纸上写两遍。指导学生用拆分法理解“毫不示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理解“弱”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准确地把握“毫不示弱”这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要求,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能有效地培养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品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弄清起因,进入情境。
1.鹬和蚌为什么争?指名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什么?相机引导理解:猛地、啄肉、立刻、牢牢地夹住,并联系生活中其它表示吃的词语,体会“啄”字用的准确。
3.小结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啄、夹)
(二)体悟过程,激发情感。
1.鹬的嘴被河蚌牢牢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这些做法有用吗?是呀,鹬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又会怎么办呢?蚌又会怎么办呢?
4.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2、3自然段:
(1)用横线划出鹬的话,用波浪线划出蚌的话。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5.展示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读鹬的话,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相机理解“威胁”。
(2)相机指导读好鹬的语气。
6.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又是什么表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指名读蚌的话?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相机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
9.鹬和蚌一个威胁,一个毫不示弱。
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说(指名读鹬的话),蚌说(指名读蚌的话),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
两个小时过去了,鹬说(指名读鹬的话),蚌说(指名读蚌的话),你听出了什么?它们很累了,可还是不愿意退让。
像这样长时间的对峙,书中有一个词,叫“相持”。(板书:相持)
他们就这样相持着,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说(指名读鹬的话),蚌说(指名读蚌的话)你们听出了什么?
采访鹬和蚌:你感觉怎么样?相机教学“筋疲力尽”。
它们已经筋疲力尽了,可仍然不愿意退让……指导读好鹬和蚌的话。
(三)审视结果,明白寓意。
1.同学们,他们的结果如何?指名说。
2.说说渔夫的表现,他为什么会喜笑颜开?他会说些什么?
3.鹬和蚌争到最后,你觉得谁厉害?谁得到好处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最后谁也没得到好处,反而让渔夫得到了好处。这可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板书: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让学生自己比较,既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又让他们有所思考。]
4.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鹬和蚌?出示:()的鹬和蚌
指名说。你一定有很多话相对鹬和蚌说。
5.写话练习,悟得道理。出示练习,学生在作业纸上任选一题填写。
你这只鹬!你不应该,应该。
你这只蚌!你不应该,应该。
6.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很多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把它称为“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大道理。可别小看这个故事,他曾经还阻止过一场战争呢!
讲述故事:
战国时,中原七国并立,秦国最强大。秦王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一统中原。但他知道,如果直接攻打六国,必败无疑。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矛盾,赵王大怒,准备攻打燕国。这时,燕王派使臣苏代去求见赵王。他就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赵王便决定不再攻打燕国。
2.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赵王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呢?指名说一说。出示寓意。(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相持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白了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迁移运用,站在历史人物立场上思考问题,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寓言的主题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