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氓、采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氓、采薇](https://img.taocdn.com/s3/m/c46787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a.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文化背景;2.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氓》和《采薇》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3.学习并掌握《诗经》两首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2.理解并运用两首诗的基本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带领学生进入《诗经》的世界。
2.讲解《氓》:引导学生朗读《氓》,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情与婚姻的主题,体会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重点讲解第一章和第三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3.讲解《采薇》:引导学生朗读《采薇》,讲解生字词和难点,带领学生了解古代征兵制度和小农经济下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重点讲解第六章和第七章,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4.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以及其中的基本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5.分享交流:请各小组分享探究成果,并就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6.课外拓展: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基本表现手法,阅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经》中的其他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与提问: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和提问,让学生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解决学生阅读中的困难。
2.合作探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探究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多媒体辅助: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展示与《诗经》有关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教师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e155c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5.png)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氓》《诗经·采薇》教案教案来源与背景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必修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两篇诗歌《氓》和《采薇》编写而成。
《氓》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中表达了对贫苦民众生活艰难的关切;《采薇》则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一篇,通过描写关于女子的形象,并反映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
通过研读这两篇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教学目标•理解《氓》和《采薇》中的寓意和主题;•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氓》和《采薇》的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理解诗歌中的表象与寓意;•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
教学准备•课本:人教版必修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纸笔和书写工具;•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练习题和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对于诗歌的印象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氓》和《采薇》这两篇诗歌,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可以读取课本中的解读部分,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诗歌的寓意。
阅读和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分发相关诗歌的文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遍诗歌。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解读诗歌中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寓意,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和主题。
讨论和分享(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寓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出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让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巩固练习(20分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课后作业1.阅读并分析《诗经·氓》和《诗经·采薇》;2.完成相关练习题。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精选12篇)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739a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8.png)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精选12篇)《诗经》两首《采薇》篇1【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6029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e.png)
诗经氓采薇教案(2)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第二章:女子思念恋人,两人结婚 (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及其决心(赋、比、兴)3、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基调热情、幸福悔恨、沉痛清醒、冷静手法赋赋、比、兴赋、比、兴五、第一节的学习:1、重要词句的讲解:2、释疑:A、在第一节中,诗作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C、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
D、试想女主人公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男主人公有怎样的表现?婚事是否谈成?生气。
谈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E、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男主人公: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F、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有什么样的表现?登上倒塌的墙,遥望住在“复关”的男主人公,当没有看到男主人公时“泣涕涟涟”;见到之后“载笑载言”。
痴情、天真、活泼、热烈的姑娘跃然纸上。
姑娘的表现足见其对男主人公的思念及深情。
G、“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对比。
H、一二节诗作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赋I、结婚前男主人公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郑重其事,认真。
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采 薇 》教案)
![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采 薇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342a01f12d2af90242e6df.png)
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采薇》教案)薇》教案)汪凯">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采薇》教案)汪凯心海中的孤雁四、《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
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体会分析理解:(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教学设想】1.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2.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教学课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nji)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
《诗经》两首:氓、采薇、硕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氓、采薇、硕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aebae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诗经》两首:氓、采薇、硕鼠(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
培养阅读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氓》中赋、比、兴的手法,《采薇》中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2.学习《氓》,把握主人公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学习《采薇》,赏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启发点拨【知识链接】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作品。
通常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另外,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唱的章法也是其显著特点。
【学习过程】一、基础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非我愆期()乘彼垝垣()自我徂尔()其黄而陨()尔卜尔筮()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不遑启居()小人所腓()王事靡盬( ) 雨雪霏霏()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无以士耽()躬自悼矣()言既遂矣()言笑晏晏()犹可说也()士贰其行()忧心孔疚()杨柳依依()3.翻译句子(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8a854d7e21af45b307a8f6.png)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教学目的: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经》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了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节奏)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2、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2、熟读全诗,疏通文意过程一、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教师补充内容:《诗经》305篇,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efe1f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8.png)
诗经《采薇》优质教案(最新6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2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 jiū窈窕淑女yaǒ tiaǒ君子好逑 hăo 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022b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8.png)
诗经氓采薇教案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其教案又是如何的呢?采薇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名篇。
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2 、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 、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择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
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生1 :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019590fd0a79563c1e72e8.png)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古今戍边战士思家之苦、闺中女子思夫的共同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听《采薇》吟诵音频,并大致能唱,感受其中戍卒的情感变化。
2、思考:我们学过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这些诗词都有什么共同点?
3、自主选择其他《诗经》篇目,对其简要赏析。
二、1——3章,把握重章叠句,感受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薇有何作用?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
赋: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 采薇》2课时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氓 采薇》2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bfe0afd76eeaeaad1f33034.png)
四、《诗经》两首三维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2、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位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导入课题: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关雎》这首诗。
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展现了无比优美的境界,美丽漂亮的女子,充满浪漫的爱情。
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绘如此美好情景的还有不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中描写激动人心的爱情诗——板题:《诗经》两首氓解题:这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
全诗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妻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
《诗经》(见“同步辅导”第15页“《诗经》简介”):我国最早的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诗经》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160篇)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幽)采集上来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土风)歌谣,大部分是民歌。
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d8795a40722192e4436f611.png)
《氓》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启发法教学用具课本《诗经》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全班背诵《蒹葭》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泉,又被称之为“诗三百”。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诗经》名篇《蒹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去欣赏品味她的美——《氓》。
二、目标展示(1分钟)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三、《诗经》知识点回顾(6分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3、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7、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四、读(20分钟)1、自主朗读,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读音。
蚩【拼音】:[chī] 匪【拼音】:[fěi]淇【拼音】:[qí] 垝【拼音】:[guǐ]徂【拼音】:[cú] 隰【拼音】:[xí]泮【拼音】:[pàn]2、听音频朗读,注意把握本诗节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8aaa16fab069dc512201d5.png)
《诗经》两首氓一教课目的: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培育学生联合说明理解诗作的能力。
2、频频朗诵并掌握文中要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初步培育鉴赏作品中个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要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要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亮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
二教课过程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发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 ] 《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日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余作品。
㈡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 年间的社会生活。
本来只称《诗》,共 305 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 15 国风,共 160 篇,多数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泉。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b5E2RGbCAP㈢引入《氓》在春秋期间,跟着私有财富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确实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同等逐渐产生,《氓》就反应了男女不同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p1EanqFDPw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⑴学生集体朗诵此部分后,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内容。
[ 明确 ]相见定情送别约期(部署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⑵品尝“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归纳两人性情。
[ 明确 ] 氓:急噪率性姑娘:温柔体谅痴心将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此后的惨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⑴请一学生朗诵,发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 明确 ]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9fd2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4.png)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第一篇:诗经二首《采薇》教案诗经二首-----《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cc9b3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b.png)
《诗经》氓、采薇教案《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两首《氓》《采薇》课件教案课件
![诗经两首《氓》《采薇》课件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92906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6.png)
通假
岁亦莫止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 玁狁孔棘
暮 薾 棠/花 辂 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 薇亦作止 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四牡翼翼 今我来思
古今异义 名作动
句尾语气词
问
很/痛苦
回家
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语气词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深入理解文章内 容,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概括 :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 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不满。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探究艺术特点
首先,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 现生活图景。
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 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 、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 写饥渴难当,但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 战争的残酷。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颂
宗庙乐歌和舞歌
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
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卫风 · 氓 《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 单概括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把握《采薇》的主题。
《氓》
教学过程: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二、《氓》内容简介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思路结构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四、分析诗歌内容,体悟人物情感
(一)学习“恋爱”部分
1、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第一节描写的三个场景。
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
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3、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4、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学习“婚变”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议论、抒情。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比兴的艺术手法。
告诫女子,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3、使用比兴手法有什么好处?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三)研习“决绝”部分
1、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清醒、刚烈。
3、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
4、女主人公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恋爱时的情深意切――婚变中的委屈求全――被弃后的伤情无奈――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五、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2、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采薇》
一、语句赏析
1.“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一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写军旅之苦。
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运用了对比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戍边战士归乡途中,雨雪阻隔,饥渴交加的心情,读起来令人潜然泪下。
二、感悟主题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