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之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详解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1满分练兵场 精品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3-1满分练兵场 精品

2020届高考第一轮总复习满分练兵场第一部分第3单元考点1一、单项选择题(2020·长沙)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解析】从四种岩石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岩浆岩2形成于沉积岩2后,再有沉积岩1覆盖,后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1,从所有岩层都发生一次性断裂可以判断断裂是最后发生的地质现象;沉积岩2的弯曲变形是水平运动挤压造成的,这是发生最早的地质现象。

【答案】 A2.①②③④所示地质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解析】④处岩层是水平挤压的结果;①是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的;②是化学溶蚀作用而成的;③是地壳断裂形成的。

【答案】 D(2020·石家庄2月)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甲和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在岩浆岩中花岗岩侵入岩石的内部,玄武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所以乙为花岗岩。

【答案】 B4.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解析】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

所以②为外力作用。

【答案】 A5.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解析】读图可知,甲为岩浆岩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所以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灾害(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灾害(含解析)

地质灾害[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

下图示意38°N附近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震源深度垂直分布,其中乙板块向甲板块俯冲。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带发生的地震()A.以中源地震为主B.多分布在海洋板块一侧C.多分布在大陆板块一侧D.震源越深的地震离边界越近4.图中所示的甲、乙板块分别是()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5~6题。

5.该流域7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A.岩溶型坍塌B.春汛型洪涝C.夏雨型滑坡D.融水型泥石流6.M村落经常遭到上述自然灾害的威胁,则该村落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7.[2020·浙江7月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材料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西北、西南、东南向内部递减。

图1为青藏高原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图中甲地某年7月30日发生了一次大型泥石流。

甲地附近海拔低于其2000米处有一气象站,图2为该气象站测得的该年7月天气要素统计图。

(1)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________部。

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5分)(2)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要工程措施。

(3分)1~2.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根据图中指向标,结合图例可以推断,滑坡体边界位于西北且向西北方向凸出,被掩埋的古河道的河流阶地位于东南部,据此可以推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C正确。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含解析)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

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N<P。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A.背斜顶部B.向斜槽部C.向斜右翼D.背斜右翼2.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A.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B.向斜槽部地势凹陷C.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D.地表岩层差异侵蚀[2024·江西八校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回答3~4题。

3.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A.T3>T4>T5B.T4>T3>T5C.T3>T5>T4D.T5>T4>T34.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2024·北京密云区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岩层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6.下列关于图中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a处适宜开凿隧道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

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据此完成7~8题。

7.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是()A.甲B.乙C.丙D.丁8.推测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是()①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②丁为背斜构造,岩层不易被风化侵蚀③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微弱④丁处岩石的性质与其他地方不同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1~2.解析:第1题,岩层年龄为M<N<P,右侧岩层老,左侧岩层新,结合背斜、向斜岩层弯曲特点,可以判断地质剖面示意图位于向斜右翼或背斜左翼,故C正确。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查漏补缺非选择精练习题三附答案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查漏补缺非选择精练习题三附答案

(人教版)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查漏补缺非选择精练习题(三)附答案(一)【岩石圈】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9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

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答案】(1)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类型:断块山。

原因: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

(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

(二)【工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869万km2,人口 2300多万,经济发达。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 互补性强,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目前中国己成为澳大利亚的最大贸易伙伴。

下图为澳大利亚 矿产资源和冶金工业中心的分布图,下表为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及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工矿产 品构成表。

电机,家用电豁、者像没自、 进口产品 保炉、盅装.统蛆品、颐、粕 包、玩具等被M 石、£化偌、原油、旗、 的口产品偏、混&石、倒于石莽(1)说出澳大利亚冶金工业中心的主要布局特点。

(2)从经济合作互补的角度,分别指出中澳两国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1)靠近沿海或东部沿海布局;靠近资源布局。

(2)中国的优势条件:加工、制造业基础好,规模大、体系全。

中国的市场大,劳动力丰 富,且劳动力成本低。

澳大利亚的优势条件:人均资源丰富(或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

(新课标)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考点7-11(含解析)

(新课标)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检测(二)考点7-11(含解析)

阶段检测(二) 考点7~1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2019·江西南昌调研)下图所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地质作用]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A.圆锥 B.洼地C.蘑菇状 D.柱状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现在该地貌1 002米等高线圈明显变小,1 004米、1 006米等高线圈也略有缩小,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故C项正确。

2.[考向地质作用]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答案 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故D项正确。

(2018·江苏扬州模拟)下图为中国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路线示意图,箭头表示航行方向。

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洋流的分布]航行至③海域时,帆船( )A.顺风顺流 B.顺风逆流C.逆风顺流 D.逆风逆流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③海域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该海域位于东北信风带控制区,帆船航行至此时顺风顺流。

4.[考向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图中各海域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海域洋流使沿岸降温减湿B.②海域洋流自南向北流C.③海域洋流有利于渔场形成D.④海域洋流为上升补偿流答案 B解析①海域洋流为厄加勒斯暖流,使沿岸增温增湿;②海域洋流为本格拉寒流,自南向北流;③海域洋流为北赤道暖流,对渔场形成影响不大;④海域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推动下,海水随风漂流。

(2018·浙江杭州高三模拟)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2020年高考 湘教版高考一轮地理 9.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20年高考 湘教版高考一轮地理 9.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9.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典图探究类图指导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下面结合不同剖面图,对其判断技巧说明如下: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图2 地貌景观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1中Ⅳ岩层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岩层和Ⅱ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A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阶段检测2:考点7-11附答案详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阶段检测2:考点7-11附答案详析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阶段检测二:考点7-1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2019·江西南昌调研)下图所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考向地质作用]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A.圆锥B.洼地C.蘑菇状D.柱状2.[考向地质作用]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C.海浪侵蚀D.风力侵蚀(2018·江苏扬州模拟)下图为中国首次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路线示意图,箭头表示航行方向。

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洋流的分布]航行至③海域时,帆船()A.顺风顺流B.顺风逆流C.逆风顺流D.逆风逆流4.[考向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关图中各海域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海域洋流使沿岸降温减湿B.②海域洋流自南向北流C.③海域洋流有利于渔场形成D.④海域洋流为上升补偿流(2018·浙江杭州高三模拟)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回答5~7题。

5.[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从6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陆进海退河流泥沙堆积B.陆进海退海潮、海浪堆积C.陆退海进河流冲刷D.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6.[考向外力作用]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冲刷B.海浪侵蚀C.海浪堆积D.流水堆积7.[考向地质作用]从2500年前至今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少D.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项训练: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面小题。

.........1. 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 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1. C 2. C【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

海水侵蚀海岸,岸线向陆地收缩。

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

甲、乙、丁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丙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

【2题详解】读图可知,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

【考点定位】海岸线的进退与外力作用3.3.江西省三清山是一个具有世界性价值的花岗岩微地貌天然博物馆。

下图为其著名旅游景观“司春女神”照片,海拔为1000~1500米之间。

读图,三清山所在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C.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 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江西三清山主要座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这说明该地区的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质历史上的岩石形成,即岩浆上涌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侵入体);后来发生地壳上升运动,花岗岩出露地表;然后受到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而成。

选项A正确。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热喀斯特地貌是指在多年冻土区和冰川区,由于气温和地温升高,部分冰块融化,产生类似石灰岩区的岩溶现象,如冰洞、冰塔、热融滑塌等。

据此完成3~4题。

3.如图所示,造成地面岩层破碎的作用属于(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4.祁连山以东的热融滑塌主要发生在(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在浙江台州市分布着国内罕见的珊瑚岩景观,该景观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的代表(图1)。

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珊瑚岩的物质来自( )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6.该珊瑚岩形成的主要过程与图2中序号直接相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喷发,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A.距今60~100百万年B.距今100~120百万年C.距今120~140百万年D.距今140~160百万年8.图中热点位于甲地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9.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正南再往东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东南再往正南读峰丛、峰林和孤峰剖面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位于( )A.玄武岩分布区B.石灰岩分布区C.大理岩分布区D.花岗岩分布区11.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与图示地貌相同的是( )A.北美五大湖B.湄公河三角洲C.塔里木盆地的沙丘D.“V”型河谷二、综合题12.下图是某旅行社制作的几幅简易宣传图片,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同步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同步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同步训练题和田玉是中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中的白云岩(镁含量较高的碳酸岩)在高温高压特殊环境下重结晶形成的。

图1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戊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

据此,回答1~2题。

图11.和田玉属于 ()A.甲B.乙C.丙D.丁2.和田玉形成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A.(b1+b2)→aB.(e1+e2)→dC.e1D.e2[解析] 1.D 2.C第1题,结合材料知,和田玉为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结合图示并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判断戊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符合和田玉的种类属性。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和材料信息,和田玉的形成可以概括为e1过程。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喷发,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2所示)。

读图,回答3~5题。

图23.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A.距今60×106~100×106年B.距今100×106~120×106年C.距今120×106~140×106年D.距今140×106~160×106年4.图中热点位于甲点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5.由火山锥的分布和形成年代可知,此板块的运动方向为()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正南再往东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东南再往正南[解析] 3.A 4.D 5.B第3题,结合图示火山锥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即可大致推算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时段。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现在热点位于距今20×106年火山锥附近,位于甲处的西北方向。

第5题,根据火山锥分布及形成早晚确定板块运动方向为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注意热点位置是固定的,而板块是移动的。

图3为某水平面上不同岩层分布示意图(a→h代表的地层由老到新)。

2020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三)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含答案)

2020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三)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含答案)

2020届⾼考地理专项训练(三)地质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含答案)2020届⾼考地理专项训练(三)地质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选择题:玛纳斯河⼭麓冲积扇是天⼭北麓规模最⼤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F1 ~F4 四期的冲积扇,冲积扇的形成由F1 ~F4 越来越晚,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

玛纳斯河⼭前冲积扇地区曾有断层发育。

右图⽰意现在玛纳斯河⼭麓冲积扇的分布。

据此,完成1 ~3 题。

1.⽬前,冲积扇⾯积在不断扩⼤的是()A.F1B.F2C.F3D.F42.在任⼀冲积扇形成时,天⼭⼭麓地带地壳()A.持续性抬升B.间歇性抬升C.相对稳定D.间歇性下降3.F1 冲积扇在玛纳斯河左岸被F2 冲积扇完全覆盖,可推测当时玛纳斯河()A.左岸地势较低B.右岸地势较低C.河流⽔量较⼩D.位置向右岸移动位于⼴西弄江村的“天降湖”原本是⼀个⼭⾕,⼀场⼤暴⾬过后,⾕中⽔位深达20 多⽶,⼀夜之间形成了“⾼⼭平湖”,⾬季过后,⽔也没像往年⼀样消退。

⼏年后,该湖泊⽔位骤然消退,⼀夜之间⼜变回了⼲洒。

据此,完成4 ~5 题。

4.“天降湖”所在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为()A B C D5.“天降湖”突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泥沙淤积,抬⾼河床B.珞洞堵塞,河⽔难漏C.断层发育,形成湖泊D.暴⾬连绵,退⽔较慢扇三⾓洲是由邻近⾼地推进到稳定⽔体中的冲积扇。

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区或河流上游起伏较⼩河段以及较平坦的冲积扇上,多河道,多次分汉和汇聚构成辫状。

读图,完成6 ~8 题。

6.扇三⾓洲⼀定发育在()A.河流⼊海⼝B.⼲旱地区C.河流出⼭⼝D.湿润地区7.对扇三⾓洲形态影响较⼩的是()A.河流含沙量B.⼭脚地形地貌C.⽔体中⼼地形D.沿岸风浪⼤⼩8.图中辫状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是()A.⽔位季节变化⼩,流量稳定B.侧蚀、堆积作⽤明显,河道较浅C.含沙量较⼩,流量较⼤D.地势平坦,河道稳定峙⽯岩地貌主要分布在太⾏⼭东部,是红⾊砂岩⼤断崖构成的丹崖绝壁。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通用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通用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含解析)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大陆裂谷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₂,故裂谷系统的时空演化会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环境气候变化。

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大陆裂谷长度是变化的。

下图是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与理论CO₂浓度和实际岩层中CO₂浓度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CO₂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侏罗纪裂谷长度和实际CO₂浓度同步增长B.白垩纪理论CO₂浓度低于实际CO₂浓度C.古近纪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D.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下降速度较晚期慢2.大陆裂谷能够改变全球碳循环,是因为()A.板块俯冲带挤压导致碳酸盐变质B.消亡边界地壳活动较弱难以释碳C.褶皱山脉抬升导致风化释放碳D.岩浆上升活动带出地下封存碳【答案】1.C2.D【解析】1.读图可知,侏罗纪时期,裂谷长度整体增长,但是实际CO₂浓度大幅下降,A错误;白垩纪时期的理论CO₂浓度在一段时间内高于实际CO₂浓度,B错误;古近纪时期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C正确;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的曲线较晚期陡,说明早期变化较快,D错误。

故选C。

2.大陆裂谷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上升形成新的岩石,带出大量地下封存的碳,进而导致CO2浓度上升,D正确;此处是板块生长边界,不是消亡边界,且消亡边界地壳活动也较强烈,B错误;俯冲带是消亡边界的地质构造,A错误;大陆裂谷是谷地地形,不是抬升的褶皱山脉,C错误。

故选D。

(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由早到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B.水平挤压——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水平张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4.与图中各岩层形成时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A.太古代末期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B.侏罗纪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C.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D.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答案】3.A4.C【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水平挤压形成褶皱,之后经历岩浆侵入形成侵入性岩浆岩,然后发生断裂,再次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所以地质作用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断裂——沉积作用,A正确,BCD错误。

【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水文与地形 高频考点26 地质构造及内力地貌成因分析练习

【人教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水文与地形 高频考点26 地质构造及内力地貌成因分析练习

26 地质构造及内力地貌成因分析一、单项选择题(2018·烟台质检)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洪涝灾害。

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凉水泉至九道河泉河段河谷的主要成因是( )A.冰川侵蚀B.流水溶蚀C.背斜成谷D.向斜成谷2.图示河段沉积物多的主要季节和沉积地貌最显著的分别是( )A.夏季、甲 B.夏季、乙 C.秋季、丙 D.秋季、丁(2018·丹东模拟)读“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下题。

3.图中AB之间区域( )A.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B.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山谷C.可能存在石油、天然气矿产D.肯定不存在生物化石(2018·阳泉模拟)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在墨西哥恰帕斯州托纳拉西南137千米处海域发生8.4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

下图为“地震位置图”(A为地震位置)。

据此回答4~5题。

4.此次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部分(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5.关于此次地震图示成因正确的是( )(2017·天水月考)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当板块移动且板块上某处的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岩浆会沿板块的薄弱点上升并可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在海洋上则形成岛链。

右图是“形成于某海洋的岛链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据图可知,“热点”位于图中的( )A.①处附近B.②处附近C.③处附近D.④处附近7.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移动方向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东南再往东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正南再往东南二、综合题8.(2018·郑州调研)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选考)一轮复习强化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壳物质循环等。

读图可知,甲向上拱起为背斜,其顶部缺失说明该地先是受到外力侵蚀,甲上覆岩层为沉积岩,说明该地在受到侵蚀之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然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形成了花岗岩,故D项正确。

答案:D2、下图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

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解析:景区峡谷落差大,水流急,显然就是河流向下侵蚀而成;本区地处温带,地势较低,最高的只有2 038米,不可能有大量的冰雪融水;瀑布的落差取决于地势的起伏,是由地壳的运动、岩层构造等地质条件决定的;湖泊面积大,位于河流中游,并不在山顶,不可能是火山口积水形成。

答案:A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

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喷发,称为热点火山。

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A.距今60~100百万年B.距今100~120百万年C.距今120~140百万年D.距今140~160百万年4.图中热点位于甲地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5.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B.先往正南再往东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D.先往东南再往正南3.A 4.D 5.B 解析第3题,A时间长度最长,但板块移动的距离与C、D差不多,因此其移动速度最慢。

故选A。

第4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热点位置是相对不动的,而板块在移动。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貌(2)(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貌(2)(含解析)

地质构造与地貌(2023·江西省部分学校联考)如图是“湖南省境内的一处背斜地质剖面示意图”,背斜形成后长期遭受外力侵蚀。

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该背斜的外力,作用最强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组成图示沉积岩的沉积物,形成时间()A.①②相同B.③④相同C.①先于②D.④先于③3.②③两地的形成是因为其遭受到的侵蚀程度不同,②地比③地()A.受到的侵蚀力更强B.受到的侵蚀力更弱C.地层的抗蚀力更强D.地层的抗蚀力更弱(2024·山东济南模拟)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到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考察,下图为该小组学生绘制的“该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侵入—岩层弯曲—岩层断裂B.岩浆侵入—岩层断裂—岩层弯曲C.岩层弯曲—岩浆侵入—岩层断裂D.岩层断裂—岩层弯曲—岩浆侵入5.图中()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B.乙处适合修建大型水坝C.丙处易发现地下水资源D.丁处河流左岸侵蚀明显6.图中()A.①处可能找到化石B.②处易形成喀斯特地貌C.③岩层比②岩层老D.④处的物质来自地幔(2023·浙江杭州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

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

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而后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

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

完成7~8题。

7.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8.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9.(2023·广东五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盐岩的流动性和塑性较其他岩石更强,且密度相对较低。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判定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判定

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判定(2020·北京市延庆区模拟)张家界地貌以独特的砂岩地貌而著称。

武陵源景区内的天生桥,是由一块厚约5米的天然石板横空“架”在两座山峰之间构成,被称为“天下第一桥”。

读下面两图,完成1~2题。

1.天生桥形成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重力崩塌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重力崩塌C.固结成岩-风化侵蚀-重力崩塌-地壳抬升D.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重力崩塌2.有关天生桥的叙述正确的是()A.欣赏要把握时机B.属于冰川遗迹C.化学溶蚀作用强烈D.处于地貌演变的峰墙阶段(2020·天津市新华中学模拟)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题。

3.图示区域P1-K1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A.沉积—断裂—下沉—沉积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C.沉积—挤压—侵蚀—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2020·华中师大一附中测试)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礴,像一座森严古城堡。

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

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

据此回答下题。

4.推测泥林景观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露—潜蚀作用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区域中褶皱、岩脉(岩浆侵入形成的)、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褶皱、断层、岩脉B.断层、岩脉、褶皱C.岩脉、褶皱、断层D.褶皱、岩脉、断层6.图中断层上、下两盘错动的距离大约是()A.100米B.130米C.200米D.210米(2019·湖北仙桃阶段测试)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图1为一个岩层剖面,因其中岩层呈香肠形态,故名为石香肠构造。

其形成过程为: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做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岩层剖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

据图完成1~2题。

图11.形成石香肠构造的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属于( )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2.形成石香肠构造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①不同岩层有韧性差异②受到强大的压力③出现明显的断层构造④火山活动强烈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山东半岛某入海河流流域内在1952—2009年间修建了大量水库,实施大面积坡耕地改梯田和拦河闸坝修建,大规模林地、园地建设等,但该河流输入海洋的泥沙受其影响不大。

图2示意1952—2009年间该河入海年径流量、输沙量累积折线(图中数据为河口水文站监测资料)。

据此完成3~5题。

图23.下列人类活动可能对该河年输沙量造成影响较大的是( )A.坡地改梯田B.种植苹果树C.种植夏玉米D.上游修水库4.图X5-2中某项人类活动对该河流输沙量影响极小,其原因可能是( )A.腾库容为了防灾B.以涵养水源为主C.以拦截粗砂为主D.建设的规模较小5.该河在1952—2009年间,年入海泥沙量( )A.先增大后减小B.持续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持续减小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一片水上雅丹地貌群,其主体是7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奇异地貌。

图3为该水上雅丹景观图,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图3图46.组成图3景观的岩石,对应图X5-4中的( )A.甲B.乙C.丙D.丁7.图3中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沉积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搬运、沉积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D.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某考察队对某海滩进行考察,图5示意以该海滩某测量点为起点的海滩地形剖面图及颗粒物特征表。

平均粒径表示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

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性越好。

据此完成8~9题。

图58.形成a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海浪沉积C.风化作用D.流水侵蚀9.b、c两地颗粒物平均粒径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A.流水侵蚀速度大于流水沉积速度B.海水涨潮幅度小于海水落潮幅度C.海浪前进速度大于海浪后退速度D.风力前进速度小于风力后退速度图6为某地甲、乙、丙、丁沿线地形剖面图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据此完成10~11题。

图610.读图可知 ( )A.甲处沉积岩层出露地表B.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为32米C.丙处沉积岩层遭受侵蚀D.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即为岩层形态11.大致位于背斜顶部的是 (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图7为某地地质地貌图。

读图完成12~13题。

图712.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山地地形为主,且山高谷深B.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C.地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而成D.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超过3千米13.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A BC D图8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图9),回答14~15题。

图914.由图可知 ( )A.该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大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D.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15.该地貌最可能形成于( )A.河流入海口B.河流出山口处C.大江大河中下游D.盆地中心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厄尔布尔士山脉是伊朗高原北部的重要山脉,北临里海,南部为伊朗高原。

M和N两地降水量差异十分显著,M地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N地降水量为200~500毫米。

在厄尔布尔士山脉西侧山区分布有面积广阔的落叶阔叶林。

图1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局部区域示意图。

图1(1)分析M地降水季节分配的特征,并说明其原因。

(2)比较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北两侧聚落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其原因。

(3)每年夏季,图示区域厄尔布尔士山脉东侧地区常常发生干旱,但经济损失并不严重。

试分析原因。

17.图2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

图中甲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2(1)据图推断甲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描述甲半岛聚落空间分布特点。

(3)指出第四纪甲半岛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说明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是广西北部地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喀斯特地貌区容易导致干旱的缺点。

图3示意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周边主要山峰和河流的分布。

图3(1)概述广西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分析广西北部某些地区“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的形成原因。

(3)海拔500米到2500米高度的山地环境比较适宜人类居住。

1000米左右的山区是长寿者集中区。

原苏联高加索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和我国广西山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区。

请从地形对人体和其他地理要素影响的角度,分析广西山区居民长寿的原因。

参考答案1.B2.A [解析] 第1题,读题干,石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岩层挤压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岩浆的作用,也没有出现变质作用;整个过程发生于岩层内部,不受外力风化作用影响,只受地壳运动的影响。

故选B。

第2题,读材料可知,形成石香肠构造是由于垂直岩层的挤压,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做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

故形成石香肠构造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不同岩层有韧性差异;受到强大的压力。

不需要断层构造和火山活动。

3.A4.C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水库修建后,累积径流量和累积输沙量变化差异不大;坡地改梯田和拦河闸坝修建以后,累积径流量和累积输沙量的折线斜度明显减小,且减少角度明显大于园地、林地建设后减小的斜度。

结合选项可知,坡地改梯田对该河年输沙量造成影响较大。

第4题,读图可知,水库修建对该河流输沙量影响极小,其原因可能是水库主要拦截粗砂,细砂悬浮于水中流向下游。

若没有水库拦截,在流向下游的过程中,地势变得平坦,水流速度减缓,粗砂仍然会沉积下来。

故水库拦截粗砂对入海泥沙量影响不大。

第5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小河流年输沙量;且读图可知,1952—2009年该河累积输沙量增长趋势逐渐变缓,故年入海泥沙量持续减小。

6.A7.D [解析] 第6题,结合材料,判断组成图中景观的岩石为沉积岩。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和岩浆。

据此得出结论。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地壳下沉,该地区接受外力搬运和沉积,首先形成沉积岩;后来由于地壳上升,沉积岩受外力作用风化和侵蚀,形成水上雅丹地貌群。

8.A 9.C [解析] 第8题,据材料和图可知,a地地貌首先是颗粒物的沉积形成的;据图可知,a地在高潮位之上,则可判断不是海浪沉积。

第9题,据材料可知,平均粒径表示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

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性越好。

据图可知,b地颗粒平均粒径小于c地,而分选系数大于c地,说明颗粒大,碎屑颗粒大小不均匀,则可判断海浪前进速度大于海浪后退速度。

10.A 11.B [解析] 结合材料,可将甲、乙、丙、丁沿线的地下同一沉积岩层的形态恢复如下:第10题,甲处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为0米,故其出露地表;乙处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约为8米;丙处沉积岩层未出露地表,不可能遭受外力侵蚀;岩层埋藏深度曲线并非岩层形态。

第11题,由上图中地下同一沉积岩层的形态可知,乙处沉积岩层向上拱起,故乙处大致位于背斜顶部。

12.B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形态,结合河流源头分布位置(河流源头山脉是分水岭),知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根据海拔高度,该地以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和缓。

分析新老岩层分布可知,图中右下角的河谷处明显为背斜成谷,故当地地表形态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

结合比例尺,两地干流水平最短距离不超过3千米。

第13题,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沿甲乙剖面线为向斜构造,岩层中间下凹。

根据等高线数值,甲乙剖面线经过山岭。

丙丁剖面线基本位于同一岩层内,向斜槽部岩层水平分布;丙丁经过山岭。

故与甲乙、丙丁剖面线相符的剖面图是C。

14.C 15.B [解析] 第14题,图示为冲(洪)积扇地貌,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适合农耕;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浅。

第15题,冲(洪)积扇地貌最可能形成于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

解答必刷卷(三)1.(1)特征:M地降水主要集中于冬季。

原因: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西风从里海带来湿润气流,受厄尔布尔士山脉的阻挡,形成地形雨。

(2)差异:北侧聚落数量多,聚落等级高;南侧则相反。

原因:北侧海拔低,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河流众多,水资源更丰富。

(3)夏季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容易发生干旱。

该地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因此旱情造成的损失小。

[解析] 第(1)题,结合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知,M地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冬季降水较多。

第(2)题,受地形和水源等因素影响,厄尔布尔士山脉南、北两侧聚落数量和等级差异明显。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厄尔布尔士山脉东侧经济密度较低,虽然旱灾多发,但灾情较小。

2.(1)特征:中部高,四周低。

依据: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密(多),西部、北部沿海疏(少)。

(3)冰川侵蚀作用。

(东北)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

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众多,呈放射状注入周边的海洋。

[解析] 第(1)题,地势特征可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等进行分析。

从图中河流呈放射状可以判断出甲半岛地势特征为中间高、四周低。

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甲半岛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

第(3)题,据图知,甲半岛为拉布拉多半岛。

拉布拉多半岛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冰川侵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

冰川侵蚀地貌可以从峡湾、湖泊方面分析,流水侵蚀地貌应主要从河流分布方面分析。

3.(1)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山峰海拔高,东南部山峰海拔低;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2)山区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不利于地表水保存;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多断层裂隙,下渗性强;流水溶蚀导致地下溶洞、暗河发育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