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学规划
一、指导思想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第三,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大学》的内容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学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理解古文,确实有点难度,主要靠的还是老师的讲解。
《大学》全文二千多文字,前面部分比较容易琅琅上口,后面的部分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分解难度,读出古文的美感来。
三、《大学》课程教学理念
1、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
2、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大学》的古文内容比较晦涩,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1)、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
(2)、用名句感悟:《大学》中也有很多名句,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德者,本也;财者,未也”,这些句子当中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要求背诵并体验效仿,以此逐渐启迪孩子人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其语言文字能力。
(3)、用体验活动渗透:结合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以国学经典内容教育学生,必须与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得体实施,切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4)、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以便能整体把握其内容,又体现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小学阶段正处于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语言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版本的国学经典书本,编者都用现代的眼光和意识去改编和翻译的,当然容易理解,合适潮流,但这样会导致国学经典失去原貌,不利于文化传承。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这也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四、教学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全文二千多字,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教学目的主要以诵读原创经典为主要教学手段,使青少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学会做人的道理,有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的抱负。
《大学》安排在小学四年级学习,一学年36课时,一学期18课时。由于没有太明显的章节,所以,经过小组讨论,按句子和内容的完整度去把内容分成36份编写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清晰地抓住要点,体现儒家思想的价值。
五、教材分析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并将它和《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在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影响极大。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
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这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有合理之处,但也含有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六、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以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老师经引导为主,学生互动理解为重点。
2、注重课堂效果,突出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力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从《大学》传统文化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4、教学中,注重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提炼,让文段中的营养得到有效的吸收。
5、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传统文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