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的功利性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这一点在文论界几成共识。
人们对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质,非功利性作为审美的基本原则被人们所普遍认同或知晓,审美的本质性表现。
但是,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的、思辨性的。
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又都认为审美性就是要摆脱与社会现实生活和事物“内容”的联系,仅仅关照事物的表象或形式。
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被摒除在审美范畴之外,只有那种人类普遍性的情感、直觉、人性才被认为是具有审美性的。
文学语言、表现技巧等等能够体现出艺术性的外在形式才是非功利性的,即审美性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种认识:文学的审美性就是艺术性,艺术性就是形式表现性,形式表现性就是文学非功利性的实质内涵。
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形式主义不无关联,也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就文论十分注重文学的功利性,强调“文以载道”。
从五四一直到当代,这种传统一路延续下来。
过度重视文学的功利作用,忽略了文学的艺术表现特性和引发情感的本质性功能,忽略了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形成带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创作教条,也使文学功利内容成为标语口号式的简单说教。
因此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在形式主义文论看来,凡是含有社会功利性内容的作品,尽管它可以被普遍认为是优秀作品,尽管它可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仍然是不具审美性的,其社会反响也不是因审美性和文学性而产生的。
这种文论使得文学创作处于难堪的境地:为了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就要讲求非功利性,讲求形式主义,尽量淡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是使文学脱离了社会,远离了人民;为了使作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要结合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功利性,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内容,但这样的创作又被当做非审美的,作者也不算是审美性作家。
结果是,有“审美性”的创作没有社会作用,有社会作用的创作则被认为是非审美的。
要解决这一悖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全面解读就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论文艺审美的功利性

那么,从具体的文学审美活动来看,它的产生
一、审美发生与功利因素的关联
文艺审美的发生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一 是艺术起源学意义上的发生,二是某一个具体的审 美活动的产生。这两种意义上的审美发生与功利因 素是否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从艺术的 起源来看,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的指导 下,主要认同的是这样一个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 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原始人的生存活动。既 然,文艺的发生依据在于物质实践活动,那么自然 就与实用功利紧密相关。普列汉诺夫曾举出北美印 第安人的例子,来说明文学、艺术的发生最早是出
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很难解释清楚:虽然面对 同一个审美对象,人们会有相似的审美体验,但也 存在差异性,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的审 美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又该作何解释呢?而且, 这一问题对于内涵深厚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文学经 典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学经典能够成为一面引领 我们的精神旗帜,关键就在于它言说不尽、挖掘不 完的审美意蕴,从而形成对一代代人的审美感召 力。更进一步讲,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呈现出 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独创性的生命,它渴望且呼唤 着另一个独特而自由的个性生命的介入,以达到 精神的契合和灵魂的共振。可是,这种审美境界往 往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时候,审美的过程并不能完 满地达到高峰体验的状态,而是片面的、浅层的和 残缺的。不少读者是因为在现实功利场中遭遇到 困惑、疑虑和矛盾,而去文学作品中寻求某种解答 或是慰藉,当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他的审美过程就 可能戛然而止。我们当然不能说这样的过程完全 不具有审美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离主客合一、 神与物游的理想状态还是相差甚远的。即使在一 个相对自由的时空环境中,审美主体尽可能抛开 现实功利需求的缠绕,而以虚静空灵的审美心态 全身心地投入审美之中,超越功利自我而进入审 美自我,那么是不是这个过程中就没有功利因素 的作用呢?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审美是一种诗 意化的体验,体验是一个心灵不断融入作品的动 态化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接受者不断被打动、感动 的精神变奏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空洞虚幻的。 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审美主体所收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
审美经验论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审美经验包含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同时审美经验也是本质直观,也就是说审美经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既能够把握事物的现象,也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2.非功利性: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态,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而是将其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
其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功能是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3.超越性:审美经验能够实现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还能实现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以及实现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此外,在艺术、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都可能发生审美经验。
例如在艺术创作中,人们习惯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在畅神说的核心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的对象呈现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等。
这些都是审美经验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论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美是一个复杂和多维的概念,人们对美的定义和评价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可以将美分为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分析。
首先,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功能和效益相关的美,它是针对某种具体目的而产生的美感。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考虑如何让建筑物更加实用和高效,同时还要创造出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的美不仅是为了展现出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更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实用价值。
再比如,在商业广告领域,广告设计师会考虑如何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额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的美也是为了实现营销目的。
其次,非功利性美是指那些与个人情感、内心感受和审美体验有关的美。
这种美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目标而存在,而是纯粹为了欣赏和体验美的感受而存在。
例如,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某种特定信息,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为了感受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和美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又例如,在自然风光欣赏中,人们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时,也是为了体验自然美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为了实现什么功利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虽然在本质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划分得那么明确和绝对。
事实上,很多美的体验和表达都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结合性。
例如,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会既享受美的感受,又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这种代价不仅包括金钱,还包括时间、精力、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
再例如,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广告不能只追求创意性和美感,必须要与营销目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广告的目标。
总体来说,功利性美和非功利性美都是多种文化和社会观念、价值观的交汇和融合的产物。
虽然这两种美在某些方面的目标和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提供了丰富而多彩的内涵和体验。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论审美对功利主义的消解

效地运转起来。人可悲地片面地发展与 美活动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入自由无拘的美的精神世界。
技术生产相关的智力因素,来增强自己
(一)审美态度的形成能够使人专注
三、把审美精神融入生活中,
作为“人力资源”的“可售性”,而自己 于事物形象性的呈现
实现对功利的超越
内在的本真需要、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
关于审美态度,《牛津哲学指南》作
念之情。1925 年,宗白华回国,即与虞 生命美学就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澈。美
芝秀完婚,且终生不移;对生活,宗先生 从何处寻?纵使实践方式千差万别,对
更是追求“诗意栖居”的境界。少年的宗 生活艺术化的追求就这样沟通了中西两
白华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 位大哲,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思索与启
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11], 迪。“把我们一生的生活当作一个艺术品
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所带 作用,并激发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中 字,而是一幅亘古不变的江上明月图。所
来的种种问题。而这一切要成为现实,就 国古人寄情山水,于自然合一中同欢共 以,我们说当人们融入美的艺术世界时,
要在生活中进行积极自觉的审美活动。 乐的生存方式,对被贪婪物欲所驱使与 就会进入心灵自由和生命的澄明之境。
在人的生存世界里,同时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脱离了物质的生活条件和 环境,人便没有了生存的依据,也就没有了人的现实存在;而失去了精神的追求,也 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物质需求是人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生 存需求,所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极容易被激发和膨胀起来。 于是, 很多人把对物欲的满足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贪婪的物欲引发功利主义的盛 行。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消解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审美具 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感与功利性

美感与功利性美感的非功利性首先,先来说一下美感的非利性,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说明狭义的物质上的满足直接受“利害关系”的支配,所以不能产生美感。
德国的“移情说”的奠基人利普斯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在欣赏一场芭蕾舞,当你看到舞蹈演员在用足尖直立旋转的时候,如果你想到演员的足尖是否疼痛,并担心演员可能会折断足指而造成惨剧,那么试问,这种心境下,你怎么能都进行审美呢?怎么才会有美感呢?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美感具有非功利性。
但是从深层的意义上来分析,这种非功利的愉悦却潜藏着社会的功利性。
美感的功利性美感具有社会功利性,人类欣赏这样那样的美,获得审美感受,形成审美意识,必然要打上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的各种形态的社会功利性的烙印。
所谓社会功利性就是美感中包含着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有用的内容,满足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益有用的要求。
追溯到原始社会并不成立,美感的功利性(社会功利性)在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直接、明显。
可以说,他们的美感就是与审美的物质实用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接受物质实用的功利性的制约。
例如,以狩猎活动为社会物质生产根本内容的原始人,就专门欣赏动物的美,大自然山上树木的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正如鲁迅所说:“……社会人看到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力的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的观点去。
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与他有用—与为了生存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意义的东西。
功用与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享受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单科有科学的分析而被发现。
所以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直接性,然而美的娱乐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就不见得美了。
”所以说美感具有功利性,美感本身就是从功利感中产生的,没有功利的参与就没有善恶是非的思考。
也就没有人们为自己的劳动生活等去奋斗的理念了。
综上所述,表面上看美感似乎没有功利性,但从深层来思考,我们便得知美感是离不开功利性的,美感本身是从功利感中产生的,表面的非功利性潜藏着功利性。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贺静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美学诞生以来,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便得到了讨论。
审美客体出现的前提,是原始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审美的发展标志之一,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相互交融的巫术;审美净化后的结果,应当是非功利的走向。
审美的功利与非功利,是人类精神信仰和道德伦理面临的选择之一。
关键词:审美;功利;非功利美学在1750年由鲍姆加登命名出现,但真正使美学实现独立的则是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的判断。
他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1]不仅如此,他更通过分辨美与快适和善的区别来论证审美的无功利性,他说:“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视的、赞许的。
”[2]通过这样的比对,康德彻底将美与生理舒适和道德伦理隔离开来,使美学在根本上实现了独立。
康德对于传统美学的判定,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支持。
长久以来,“审美即非功利性”这个观念被视为判定人类活动是否属于审美活动的准则。
但自新世纪以来,更多艺术家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
迈克尔·柯比就曾提出:“把审美经验看作是与世隔绝的、封闭的、与生活没有联系的看法,是传统美学一个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观念”[3]。
由此,不少的美学家对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特质提出了一些质疑,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就认为主体在同一审美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行为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在中国,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更认为个人功利性是审美的本质特征。
审美到底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还是功利性的?一、审美的发生——审美客体的出现是追求功利性的结果审美的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即主体、客体、审美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
审美主体自然是人,而最初的审美客体的出现比人的出现晚了很长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石器,并不具有美感。
它们边缘不平整,粗制滥造,仅仅只作为人类探寻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进一步的实践之后,人类对于工具的态度开始改变,他们不仅仅只单纯的追求工具的实用性,他们开始制作出更多花样的工具,这些工具边缘平整,样式规范。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

浅谈审美的“非功利性”与非“超功利”性作者:赵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人类从来没有停止美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下审美的步伐。
审美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化和过度。
但随着文明的发展,审美活动其本体依然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与功利性相契合。
我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性”,而非“超功利性”的。
审美活动本身是非功利的,但是其对于人类的意义却与功利息息相关。
关键词:审美;非功利性;非超功利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5-01关于美的哲学问题,一直是人类试图定义的概念。
美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主体去寻找美,也不适合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中去寻找美的本质。
审美,即人脑对美的“认识”与“反映”。
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创造和欣赏美的同时,感受、评论和判断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精神活动,对自身本质与特性的不脱离表象的、全方位而又情感化的把握与呼唤。
于审美问题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康德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然之美是不计厉害关系的。
自然之美是不经概念而经感觉的。
”康德“美的分析”中第一个契机就是审美无功利性,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逻辑上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主体的内心状态和对象表象形式的契合一致。
这种纯粹主体的情感是无利害的。
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是自然美与天才艺术,而非人工的美。
无功利的美能保证我们与自然相遇时的敏感发现。
这与我国春秋时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有无相生”,“大道无形”。
道家学说所谈及的“道”,吾以为乃世间万物运行之规律。
所以也可以理解是“大美无形”也。
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形式与主体的情感相对照,不以任何需要为前提,即审美的非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人类的审美经验是广泛而复杂的,它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塑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审美与功利性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在某些时候,审美被视为一种纯粹的享受,与功利无关;在另一些时候,人们认为审美是一种工具,可以被用来达到特定的目的。
然而,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不应该被视为二元对立,而应该被视为动态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在某些文化中,视觉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但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奢侈品。
同样,在不同社会中,审美的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在一个更加理性和内敛的社会中,观众可能对更加深刻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兴趣。
其次,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审美可以被用来服务于功利目标,而功利方面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审美的发展。
例如,广告和宣传是一种将审美与功利相结合的方式。
在宣传中,针对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往往会被考虑在内,从而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同时,商业的需求也会促进设计和创意的发展,从而增强审美的质量和深度。
第三,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当审美被过度关注功利性时,审美就可能被降格为一种表达利益的手段。
这种情况下,审美的纯粹性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被完全忽视。
此外,过多地追求功利性也可能导致审美的教育价值受到质疑。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平衡,不仅要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要注重审美价值本身。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
审美的价值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纯粹的享受,也不应该被过度关注身份和利益的表达。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审美和功利性的结合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需要保持对审美的尊重和热爱,同时把它作为塑造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论审美自律与文学的功利性

[ 摘
要 ]‘ ‘ 他律 ” 表着审美传统性 , 代 “自律 ” 代表 着审 美现代性 , 者彰显 了文艺 的两种 形 态 , 二 内在 的行文 逻辑 和功
联 , 张文 学 创 作 要 远 离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 主 建
立一 个 自 给 自足 的 艺 术 王 囝 。 戈 蒂 Ⅱ t在 《莫 班 /、 】姐 ・序 言 》中 写 道 , “一 切 有 用 的
断 的合 法 性 根 据 7 4 <在 艺 术 和 美 学 自 身 , 而
在 它 之 外 的 宗 教 伦 理 或 政 治 的 要 求 之 中 ,
自身 的 审 美 特 性 。 美 与 真 和 善 相 比 , 统 传 文 学 观 念 里 美 是 附 属 的 次 要 的 , 德 律 令 道 及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压 制 着 文 学 自身 美 的 显
现 。哈 贝 马 斯 认 为 , “科 学 认 识 活 动 , 德 道
这 是 审 美 传 统 性 的 基 本 法 则 。 因 而 在 传 统
的西 方 社 会 , 艺 多 与 宗 教 信 仰 、 德 教 化 文 道
息 息 相 关 。 拉 伯 雷 在 《巨 人 传 》中 虚 构 了 “德 廉 美 修 i_ ”, O院 《圣 经 》文 学 , 特 式 小 哥 说 以 及 哈 代 、 桑 的 作 品 都 弥 漫 着 浓 厚 的 霍
美 现 代 性 的 诸 多 层 面 。 2 ” ”_I ( 文 学 的 自律 论 肇 始 于 二 十 世 纪 初 的 俄 国形 式 主 义 , 盛 于二 十 世 纪 五 、 十 年 代 兴 六 的英 美 新 批 评 和 结 构 主 义 。 以 戈 蒂 叶 、 王 尔 德 为 代 表 的唯 美 主 义 流 派 否 认 文 学 应 该 与 日常 生 活 保 持 着 某 种 直 接 而 有 机 的 关
论审美的功利性

这种冲击就 是 审美 过 程 的功 利性
,
因
东亚病 夫
的 中 国人
,
,
但 是 后 来 他发 现纵 使 药
为 这种 心 灵 上 的冲 击 总 会 让 审美 客 体在 心 灵 上 有 所 净 化或
升华 悲剧 是 把 有 意 义 的东 西 撕 碎 给 人 看
, ,
物 能拯 救 一 个 两 个 三 个 人 的命
, 。
康德 认 为 审 美是 一 种 无 功 利
,
人所在 的社 会 环 境 是 多 么 的漆 黑 阴暗 系的
,
因为每个 人 的心 理状
在 康德 之 后 很 多 的 哲 学 家都 继 承 了 这 一 观 点 认 为
然 而 审 美 活 动 是人 的 一 种 自主 性 的 活 动
,
态 和 生 理 状 态 在 很 大 的方面 是 和 自身 所处 的 环 境 有 很 大 关 那 些 心 地善 良积 极 向上 的人 身 处 的环 境大多 是 富裕 和
贝 多芬
映 了 一 直 到 最深 的底 层 都 在 汹 涌 激 荡 的伟大 的人 民 的海 洋
亚的悲 剧 中
因为他 们 的毁 灭 和
大才使 得 国家 不 能 强 大 放弃 学 医而 是 从文 家 的拯 救
。
为 了拯 救 千千 万 万 的 中 国人 他 开始
死亡 除 了 自 身 的 原 因 外 还 和 他 们 生 活 的社 会 环 境 息 息相 关 所 以他 们 的死亡会对观众 造成 心 灵 的震 撼
, ,
。
好 的 艺 术 作 品可 以 陶冶 人 的情 操
,
提 高 人 的修养
”
,
,
列宁
“
在 欧洲 音乐 史上
论审美的功利性

论审美的功利性作者:钟允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美学是德国的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的,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康德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活动,在康德之后很多的哲学家都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
然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自主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关键词:审美;功利性;精神愉悦[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一、审美对个人心灵的冲击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把美学称为aesthetic,他认为美是与心灵相关的。
审美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过程,在这其中审美主体会有自己的主观价值观,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审美期待同时也就有了不同的审美结果,不过不管是何种审美态度,审美客体总会因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而反馈给审美主体一种心灵上的冲击,这种冲击就是审美过程的功利性,因为这种心灵上的冲击总会让审美客体在心灵上有所净化或升华。
悲剧是把有意义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悲剧的特点是价值的毁灭,所以悲剧总是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主人公都具有人格的魅力,因为他们的毁灭和死亡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和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他们的死亡会对观众造成心灵的震撼,因为这种心灵的震撼会使得观众开始去反思自己生活的环境和自己人生的意义,这种反思是带有功利性的。
在欧洲音乐史上,有一个音乐天才他就是贝多芬,他用心灵的力量感染着无数人,艺术往往是心灵的写照。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在生命最低沉的时刻创作的,在这里他融入了自己全部心血,整个乐曲激扬高亢,回旋不止。
在听到命运交响曲时我们整个人都为感觉到震撼,这里边饱含着对命运的对抗,那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精神,那种永远不向命运低头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姿态使所有的听众为之震撼。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评价艺术品或自然景观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主观性:审美经验是主观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体的感受、情感、经验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经验。
2. 直接性:审美经验是直接的,它不是通过理性思考或逻辑分析获得的,而是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
3. 情感性:审美经验是情感性的,它涉及到情感、情绪和感受等方面。
审美对象可以引起人们的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各种情感反应。
4. 非功利性:审美经验是非功利性的,它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或达到某种实际目的,而是为了享受和体验美的本身。
5. 超越性:审美经验是超越性的,它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感受到超越现实的美和价值。
总之,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直接、情感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它是人们欣赏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浅析审美活动中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王雅惠[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摘 要: 在美学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对人的生活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往往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功利性,二是无功利性。
不同的人们带有不同的审美需求,这就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多样性,历史上有不同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审美是带有功利意图的,有些学者却不以为然,但总的来说,二者始终相互交融,彼此促进。
关键词:美学 审美活动 功利性 无功利性一、对审美活动的不同探讨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 。
a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之一,同时也作为文学活动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对象:一是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二是审美客体,也就是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诠释了不同美的意义,它因为审美主体的存在而存在,而审美主体又在审美客体中欣赏到了美,获得了快感。
在美学中,只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那就会有功利和无功利之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审美主体,如果不进行审美活动,那这个主体一定不是审美主体,但是所有的审美主体一定是人,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不同的审美对象有不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审美对象被不同的审美主体所欣赏的话,那它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意义也不同。
关于西方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便是美感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美学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这其中也包含很多哲学家们的探讨,比如说弗洛伊德“情意结的化装满足”说,这意思是说艺术能够引起美感,我们在观察审视一件艺术作品时,它能够让我们注意和观察到它的形式美,这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审美主体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的,人们欣赏艺术作品只是为了美,而不存在其他的功利意图,审美在直接性上是功利的,企图获得心理上的释放。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

论艺术的功利与非功利作者:张凤飞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5期张凤飞[郑州大学,郑州450000]摘要:两次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冲击着各个领域,特别是今天,艺术产业更是与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品作为商品被大规模地复制生产并进行交易,以艺术品为载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与康德倡导的“艺术无功利”形成了矛盾,当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平衡好艺术产业中审美与经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功利非功利审美经济18世纪兴起“艺术无功利”理论,尤其是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理论倡导艺术远离功利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此后审美与功利之间一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旦艺术与功利联系起来,那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艺术已经形成产业化,在其不断运行中,造成对经济的无限追求,以至于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观念相冲突。
而我们在参与审美活动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经济活动之中,被“无利害”和“有利害”共同影响。
一、审美无功利无功利艺术观强调纯粹的审美。
泰奥菲尔·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认为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与一切实用的功利目的无关。
艺术哲学观的集大成者康德深受英国经验主义流派的影响,始终将自由看作是艺术的精髓,认为艺术作为美的化身具有超越阶级、国家、民族的普适性。
康德说:“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把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叫作艺术。
”①自然通常是本性或本能的外现,是无目的的;而艺术是基于理性的活动,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就意味着审美是无目的的,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快感和功利的道德活动,不涉及欲求、利害、概念、道德等客观原则,无利害是一种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没有直接关联,只涉及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表象形式的判断力,我们作为审美主体不应该抱有关注利害得失的功利态度。
审美功利性的生活例子

审美功利性的生活例子“一手大船在海雾、大风和大浪中航行,站在海边的的游客看到这艘船的时候与海雾、礁石、灯塔在乳白色的纱幕中若隐若现,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美景和奇观。
但是对于当时船上的船长、水手和旅客,尤其是对于海边那些等待旅客的亲属不但不美,反而会感到十分的担心和恐惧。
为什么这种海边旅客对灾难性的海雾不但不恐惧反而感到很美呢?因为有了“距离”。
这不是说海雾与你隔得老远的空间距离,而是说,当时的海雾就在你眼前,但是船上没有你的亲属,与你没有利害关系,这种距离是意识距离,也叫做“心理距离”。
北方人初到杭州西湖、平原人出到四川峨嵋时,就连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他的奇景;但生长在西湖和峨嵋的人除了以居住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峨嵋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本地人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来,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朱光潜说: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要好。
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常感到农夫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夫自己的在烈日炎炎或冰天雪地时劳作的滋味,绝不像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这也是因距离不同而造成审美意识不同,当然也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理距离。
为什么我们即便是居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风景区内,居住时间常了也不觉得美,反而到一处并不如自己居住的心地方就感到美?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经常居住地环境已变成“实用工具”,这儿是经常购买酱油醋的商店,那里是经常购买茄子、黄瓜和西红柿的市场,这一些都与实际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审美距离被功利需要所替代,审美意识被阻隔了。
这个日常审美经验很重要,比如,我们在城市一条很熟悉的街道上行走,尽管有一些造型别致的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但是,当这些建筑物的用途我已经熟悉后,就不会产生美感。
比如,这座楼房是警察局、那座楼房市邮电局、学校、剧院或者居住着我的一位亲戚、朋友等,我的注意力就集中这些楼房的用途和所有权关系,所以美的那一面就被遮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的功利性
关于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的争论,至今仍未得出结论。
一派美学家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阿套那、康德、叔本华等;另一些学者则主张审美的功利性,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休漠、席勒、尼采等等。
关于审美的非功利性的观点,有一下几例:
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严格区分了美与善,他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西就叫做美”,美是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
①表现功利性的是善,美并非对欲念的满足,这就把美与功利性割裂开来,是审美的超功利性的最早的断言。
康德系统地鼓吹审美的超功利性。
他认为,审美对象是事物的形式,“纯粹的美感只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愉悦,而形式是不能满足欲望无实用目的的”。
②事物的形式并非事物的实在,在对形式的审美中,是排除欲望和利害计较的。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人类审美的历史发展时指出,人类最初的审美是参杂了实用功利的因素的,但这时的审美并非真正的审美,在发展过程中,审美逐渐摆脱了实用的因素,最终形成了非功利的独立的审美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审美。
“那些为原始民族用来作装饰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
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
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
但是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的眼中一旦获得了某种审美价值之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的来源,甚近连想都不想一下。
”③在他看来,只有摆脱了实用目的,单纯地把某种符号或装饰品当做审美对象加以欣赏,并产生审美快感,才叫做真正的审美。
以上的观点,均认为审美是超越功利的。
然而,审美真的与功利无关吗,我认为并非如此。
要认识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先要弄清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是审美。
“审美,通常指审美感受,它是融合了感知。
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美感则是在审美感受中产生的,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愉快的感觉、欣赏的态度与肯定的评价。
”“审美是整体,美感是其核心部分”。
④二者是有区别的。
功利,原意指功效和利益,但其概念的内涵很广。
关于审美是否具有功利性的争论,很大层面上是由于对功利性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功利性仅仅指实用价值、物质利益层面,有的人则认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也是功利性的体现。
我认为,在审美领域,功利并不仅仅指的是实用价值、物质利益方面,而应该包括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精神需要两个方面的内涵。
审美的功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审美的本质来看。
首先,我们知道,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绝不单纯决定于物的自然属
性,而决定于它的自然属性同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关系——适应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程度与性质。
”⑤其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则是欣赏者从中实现自我关照所得到的精神愉悦。
因此,审美过程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上关照到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愉悦的过程。
普列汉诺夫认为,参杂了实用目的的审美并不是真正的审美,只有摆脱了实用目的,单纯地把某种符号或装饰品当做审美对象加以欣赏,并产生审美快感,才叫做真正的审美。
因此,审美是非功利性质的。
他把功利性简单的理解为实用价值、物质利益,却没有看到审美在满足审美主体精神需求方面的作用。
原始人之所以认为那些装饰品富有美感,是因为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作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中关照到了人的本质力量,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虽然有些审美对象的实用价值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并没有随之消失,它们仍然能够满足审美主体的精神需要,因此,即便是摆脱了实用因素的审美,也依然具有功利性。
二、从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上看。
康德认为,审美的对象是事物的形式,而形式是没有实用目的的,因此审美是超功利性的。
这就涉及到美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是不可分离的。
黑格尔深刻地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说:“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
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⑥所以,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才是完整的艺术。
事物的形式确实是审美的对象,但并不是审美的全部对象。
正如上文中所说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审美过程实际上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上关照到人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愉悦的过程,如果审美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形式的话,是不可能从中关照到人的本质力量的。
三、从审美过程来看。
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时候,必然会受自身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的影响。
由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审美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只有当审美客体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时,审美主体才会认为它是美的。
“审美过程自始至终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制约,审美趣味中包含着审美主体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以价值态度的形式渗透在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中,而价值态度其实就是利害感,所以审美不可能是无利害关系的。
”⑦但是,由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各不相同,构成的审美关系也千差万别,所以,审美的功利性的表现也是有所区别的。
“一般地说,审美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大,与个人利益愈少牵连,利害感便愈淡薄。
反之,审美对象愈是贴近生活,与个人利益愈有联系,利害感便愈明显。
所以利害感有强弱、显隐之分。
如果说,欣赏纯形式的审美对象尚且有利害感,那么欣赏贴近生活、现实念义比较强的文艺作品,利害感就可能较为强烈。
”⑧
四、从审美的效果来看。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美必定是
有用的,效用就是衡量美的标准。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艺术的作用。
此后的美学家席勒、尼采、桑塔耶纳、杜威等,则大多是从精神需要与生命需要的高度来强调审美的功利性。
审美效果具有功利性。
从个人的方面来讲,审美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教育和改造人,使人感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肯定人生的意义,从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修养。
如罗马时期的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就认为,诗的任务是秉承神旨以指导人生,给人以教益与娱乐。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也说,艺术有“涵养人之神思”的特殊作用。
从社会的方面来看,艺术虽然不像法律、道德一样,可以通过发布命令,制定方针政策等方式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但它能通过对审美主体的健康情感的促进,在潜移默化中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也对社会生活起到了反作用。
“美感中的情感愉悦是非理性的,难以言传的;但美感中的情感与认知是不可分割的,美感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是积淀着理性的”,“审美价值离不开认知价值、伦理价值,美感是在一定的认知判断、伦理判断基础上产生的”。
⑨因此,美感不仅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还能够影响人的社会认知和实践活动,从而对社会生活起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审美是离不开功利性的。
无论是从审美的本质、审美的对象、审美的过程还是审美的效果来看,审美都是带有功利性的,审美的功利性不仅表现为满足人的实用价值需要,还表现在对审美主体精神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①《西方美学史》朱光潜江苏文艺出版社
②《论审美的功利性》张爱民
③《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
④《论审美的功利性》张爱民
⑤《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上海人民出版社
⑥《美学》黑格尔
⑦《论审美的功利性》张爱民
⑧《论审美的功利性》张爱民
⑨《论审美的功利性》张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