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元稹是中唐著名的乐府诗人,对新乐府运动作出过重大贡献,他重视讽谕诗的创作,强调诗歌发挥裨补时弊的功用。

作为著名的诗人,他当然也不会忽视诗歌的艺术美。

元稹《上令狐相公诗启》云:稹自御史府谪官,于今十余年矣,闲诞无事,遂专力于诗章。

日益月滋,有诗向千余首。

其间感物寓意,可备蒙瞽之讽者有之,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唯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以自吟畅。

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元稹所云“感物寓意”者,即重视诗歌的讽谕功能。

“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为其诗歌追求的艺术境界,虽自谦未能达到,实际已含有自负之意。

这表明其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为:浅近精工的语言、深厚丰实的意蕴以及新颖流畅的音韵。

元稹诗歌的杰出成就首先表现在语言艺术上,诗人善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准确传神地表情达物,直抒胸臆。

浅近是元稹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也是元白通俗诗派共有的语言特色。

如:十月初二日,我行蓬州西。

三十里有馆,有馆名芳溪。

———《感梦》以平白如话的通俗语言交待自己的行踪。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以直白语道尽心中所思———爱菊花的原因。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赠乐天》以通俗自然的语言抒写自己淡泊的心情。

以口语入诗,看似容易,实非易事。

人人所共欲言,并非人人所共能言,更不容易的是要以极通俗自然的语言,组成耐人寻味的意境,表达复杂微妙的感情。

如《长庆历》云:年历复年历,卷尽悲且惜。

历日何足悲?但悲年运易。

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

所叹别此年,永无长庆历。

全诗无一难字险语,表达了元稹惋惜知遇之君唐穆宗驾崩,自己可能无缘再受重用的复杂心情。

元稹诗歌运用常语并非率尔为之,相反,诗人非常注意选语的精工。

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意蕴深刻:元稹的悼亡诗意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6. 艺术手法独特:元稹的悼亡诗艺术手法独特,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7. 情感细腻: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界神童”,他的诗风清新明丽,往往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叹。

下面列出他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1.《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具有声情并茂的意境描写和空灵脱俗的风格。

作者借用了当时具有强烈文化象征意义的巫山和浩瀚壮阔的沧海,寄托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体现了他深沉的修道情怀。

作品以豁达姿态面对人生变迁,寻求离忧之道,尤其是对于离情之苦,借助明媚想象赋予其更多含义。

2.《梦微之·怅江南》:“记得小苹初著花,想当年,白云飞处拾尽春。

却笑人间,万般风月,独倚楼前,流泪如霖。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和在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结尾处的“流泪如霖”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作者自然的虚实结合,巧妙地表现出了江南烟雨的特色和悠远的历史。

本诗重在意境的营造,由作者自然的主观愿景以及内敛的哲学印记,表现出了一股摆脱尘世的境象,展现出了作者的隽永雅趣。

3.《浪淘沙·北客行》:“僧似野花来,刈尽走人拿。

应经夕阳垒,故作东篱斜。

”这首诗是元稹最为著名的七绝之一,描绘了一个入声深沉,意境深远,既含有悲壮之美,又百转千回。

诗人在诗中刻画了一个僧侣在荒野中寻找自己的归宿,他为了生命的需要,不得不采撷野花吃,在风沙中行走,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境遇。

作者以少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在食物短缺和困乏野外环境中的僧侣情感的成败,表现出了淡淡的人世清凉和禅意美容。

4.《寄生庐山道士》:“何人扫落叶,寂寂更无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荣相对闲。

此地胜游为若何,泉声滴石思无涯。

”这首诗是元稹写给道士的一首信,表现了对于庐山景色的赞美和沉思。

诗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是指秋天的景色,死叶落满地面,冷凝阴暗,更给人创造了凄凉的美感。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论文报告】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位文学家都会遇到成功与挫败。

元稹也不例外,他一生经历了多次辉煌和困顿。

然而,元稹被贬江陵时期却是他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本文旨在对这一时期的元稹诗歌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元稹生平简介二、元稹被贬江陵的背景及原因分析三、元稹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四、江陵时期的重要诗作解读五、元稹在江陵时期的文学地位六、与其他诗人的比较分析七、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的影响及其传承八、元稹的江陵诗后世评价和研究九、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从元稹的生平背景、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等多个方面对他被贬江陵时期的诗歌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元稹的文学地位和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其他诗人,提高对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1. 元稹生平简介:这部分内容可以介绍元稹的出身背景、主要成就、思想影响等方面,为后续研究做出铺垫。

2. 元稹被贬江陵的背景及原因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介绍元稹被贬江陵的时代背景、官员任职情况、原因等方面,为读者构建一个细致的历史背景。

3. 元稹诗歌的主题和风格:这部分内容可以从元稹被贬江陵时期的诗歌主题、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加深对元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江陵时期的重要诗作解读:这部分内容可以针对元稹被贬江陵时期的一些重要诗作,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如《寄王十九协律》等,为读者带来具体的阅读体验。

5. 元稹在江陵时期的文学地位:这部分内容可以介绍元稹被贬江陵时期在诗歌界的声望、影响力等方面,以及他的诗歌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为研究元稹诗歌的历史地位提供参考。

6. 与其他诗人的比较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将元稹的诗歌与同时期其他重要诗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元稹的独特之处和影响,加深对元稹诗歌的了解。

7.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的影响及其传承:这部分内容可以探讨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的影响和其后人的传承情况,以及对于后来的文学发展有何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

元稹诗歌的意象特点

元稹诗歌的意象特点

元稹诗歌的意象特点研究了这么久元稹诗歌的意象特点,总算发现了一些门道。

首先呢,元稹诗歌里的意象有很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

你看啊,就像他诗里经常出现的月亮。

月亮这个意象在很多诗人笔下都有,但是元稹写的月亮就好像是他自己情感的一个传声筒。

比如说在思念某人的时候,那月亮就不是单纯高高挂在天上的月亮了,而是能听懂他思念的朋友,感觉这个月亮就像是他在远方的一位知己。

他可能想着自己思念的人在看着同样的月亮,这月亮就把他俩的情感联系起来了。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说,两个人即使相隔很远,但是看着同一场雪就感觉彼此有了联系一样。

还有啊,元稹写的意象好多都跟他的经历挂钩。

我就好奇,他怎么能把这些东西都融入到意象里呢。

像他诗中的“残灯”这个意象,感觉这残灯就象征着他有时候那种低落的情绪。

比如说他被贬谪之类的时候,一盏残灯在暗夜里闪烁,就像他在那种困难时期的一点微弱的希望或者是他很糟糕的状态,灯光摇摇欲坠,就像他的处境一样不稳定。

另外呢,他很多意象还有那种回忆的感觉。

比如说他写路过某些故地时,路边的树和草都变成了回忆的意象。

好像那些草都能讲出他以前的故事,这就好比我们回到小时候生活过的院子,看到那棵歪脖子树,就能想起小时候在树上掏鸟窝那些事儿。

不过呢,我也有点不太明白的地方,有时候他会用一些很细碎的意象,那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有点让我迷糊,不知道他到底想确切表达啥。

比如说有一次他写了好几种花,我就想他到底是单纯想描述景色,还是有更深的隐喻呢。

后来我多读了几遍,感觉也许是想通过这些花的不同姿态来表现女性的美或者是不同的情感状态,这就又回到他把个人情感融入意象这个特点上了。

再有,元稹的意象是会随着他人生阶段不同而变化的。

年轻的时候他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希望阳光的感觉,像春风之类的。

但随着经历多了,那些像阴雨啊、落花之类哀伤的意象就越来越多了。

他就像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刻在了这些意象里,让我们读他的诗,看他用的意象就能大概拼凑出他的一生呢。

不过刚刚说他意象跟经历有关的时候,我好像忘说了,其实他写爱情的时候,那些和爱情有关的意象也是独特的,像鸳鸯之类的意象在他的爱情诗里好像都比别人写的更深情一点,可能是他自己的爱情故事不同寻常吧,具体我还得再多研究研究。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

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

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

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元稹,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不如杜甫、李白那么深刻,但他的诗歌确实有着很特别的魅力。

你要是问我元稹的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说不完。

首先呢,他的诗歌写得真是有生活感,活脱脱像是身边的朋友在和你聊天。

你想,元稹写诗的时候,肯定没有过多的“摆拍”或者“做作”,他写的就是那些心里的真实想法。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能从容不迫地化作诗句,传递给你一种“哦,原来生活就该这么简单”的感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元稹那种“入情入景”的能力。

他的诗里啊,往往一眼看去,就是你眼前的那个景象,走进了那个画面。

比方说他写自然景色,写的是山川河流,草木繁盛,他能在几句话里,把山川湖泊都抚摸一遍,感觉你站在那儿,眼前的景象都活过来了。

你听了,心里头顿时就明亮了起来。

再说了,他的诗语言简洁又贴近生活,真没什么浮夸辞藻,读完后让人觉得“哎,真是这么回事”!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大街上,和朋友随便聊着天,突然你有了对人生、对爱情的新思考。

再说他对爱情的描写,那真是细腻到不行。

你看他写爱情的时候,总是写得那么真切,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

很多时候,他诗中的爱情,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的一份深沉。

有人说他情感丰富,细腻如丝,的确,他的诗歌能把恋人之间那些细微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写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话一出,简直是一针见血,谁不曾有过一段深刻的感情,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呢?你想,元稹的爱情写得既不浮夸,又不矫揉造作,给人一种很自然的美感。

你会发现,元稹的诗歌不仅仅是写人、写景,还是一种情感的“写照”。

他的诗歌总是能让你在读的时候,产生共鸣。

你看,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人生的思考,总是那么直接,情感表达特别真实。

你不会觉得他是在讲大道理,而是那种像朋友间无心的对话,心有戚戚焉。

你知道吗?他有时候写的一些话,就像是你生活中随口说出的那些话,既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直击内心。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古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丰富、文笔优美的特点而著名。

下面将介绍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1、《离思》《离思》是元稹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故乡、思念家人的真挚感情。

诗中用了很多婉转的辞藻,表现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遣怀》《遣怀》是元稹的又一代表作品,主题是怅惘的思绪。

诗中写到了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消解内心的不安和沉重,用许多意象来描绘内心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3、《青玉案》《青玉案》又称《春夜喜雨》是元稹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雨诗,描绘了春雨来袭的美好情景。

诗中运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雨中,感受到雨水的清新与恣意。

4、《临江仙·满庭芳》《临江仙·满庭芳》是元稹的一首清新脱俗的词,描写的是鲜花绽放的美丽场景。

词中用了很多婉转动人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5、《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元稹的一首优美清新的词,词中写到伫立在楼上欣赏花海和风景的情景,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词句简练明快,富含诗意。

6、《离骚》《离骚》是元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的是介子推(周文王的获得者)的传奇人生。

诗以婉约、精细、激昂的词句,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传说中的英雄悲壮和人世间的沧桑。

7、《长恨歌》《长恨歌》是元稹的一首叙事性诗歌,描绘了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爱恨交替的情感。

这首诗歌以婉约之美的笔触,写尽了悲凄而又壮烈的爱情传奇。

8、《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是元稹的一首回忆往事的词,《娄山关》是三国时期东吴与魏之间的一个战场,词描绘了一段在娄山关发生的故事。

词中的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旷远。

9、《河南道中》《河南道中》是元稹的一首地方性诗歌,主要写了诗人在游历河南途中的所见所感,是一首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地方特色诗歌。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

元稹的经典诗歌特点赏析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

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

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

我在此整理了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供大家参阅,盼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11得乐天书元稹〔唐代〕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这是一首构思奇怪的小诗。

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

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

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

其次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

”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难过?这封信到底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

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到底。

由于,诗人这时已经难过得不能说话了。

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想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兴奋,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难过。

够得上他如此关怀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

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2重赠元稹〔唐代〕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从艺术特色上看,此诗只说到就要分手(“明朝又向江头别”)和分手的时间(“月落潮平是去时”)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却有无穷余味,能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由于该诗虽内容单纯,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萦回不已的音韵。

3春晓元稹〔唐代〕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莺莺传》中有莺莺复张生信,文词并茂,早已脍炙人口,却将元稹先赠莺莺之诗略而未录。

文中只略称:“明年文战不胜,遂止于京因贻书于崔,以广其意。

”而此诗被大多学者视为《莺莺传》之张本。

元稹的诗歌特点赏析21遣悲怀三首·其二元稹〔唐代〕从前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元稹诗歌特点

元稹诗歌特点

元稹诗歌特点元稹诗歌特点元稹是上一位很有才气的诗人,尤以悼亡词见长。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稹诗歌特点,一起来看一下吧。

元稹开一派爱情诗与悼亡诗。

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

爱情诗往往出自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

但悼亡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的悼亡诗构思一般着眼于生活琐事,用对比等表现手法表现诗作的悲悼特征,言语质朴,表意深刻,在生与死的纠结中表现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悼亡诗之特点:1.构思角度。

元稹的悼亡诗与一般的悼亡诗不同,他着眼于日常生活琐事当中。

2.表现手法。

先写其事,后感其情,诗意转折生情。

始为喜事,再到悲情的无以排遣,以喜衬悲,把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写作手法。

在悼亡诗中大量运用对比,主要是一今与一昔的对比。

强调往日之欢,今日之悲,来表现诗人对昔日美好婚姻生活的追忆,欢乐是那么短暂,悲哀却那么漫长。

4.感情特色。

他的悼亡诗都充满了浓郁的悲情色彩。

是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追忆无限。

是生与死的纠结,两不相知的梦魇。

元稹的悼亡诗中能让人充分的感受到生死的强烈碰撞,使人体会到强烈的震撼。

可以说元稹之妻与东坡之妻一样。

但元稹无法做到东坡那个境界的悟性,只有感性的冲击,在这悲痛欲绝的冲击之下,方造就了元稹,造就的悼亡诗。

他在悼亡诗的的创作上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过的。

(要说并列的话,概许是苏老的江城子吧。

)他的语言质朴无华,情感却真挚感人。

他的诗与白居易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对于李贺之死,元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他拿人家李贺的人生前途来报复,把他往死亡线上猛推一把,虐杀了这个天才,也真够小人的,这虽报了闭门羹之仇,却也显示了自己的狭小气量。

拓展阅读:遣悲怀其一元稹《遣悲怀·其一》作者:元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是以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言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诰长于实,启表奏状长于直,书檄词策剖判长于尽。

元稹也曾提出他自己诗歌努力要达到的标准,其《上令狐相公诗启》云:常欲得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而病未能也。

元稹认为自己的诗歌并没有能达到白居易诗文的长处和自己一再追求的目标,而只是具备了“感物寓意”、“词直气粗”的一般特色。

当然这是诗人的谦虚,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现在我们参照元稹对白居易诗文的赞扬和元稹对自己诗歌的追求,根据历代人们对元稹诗歌的评价,仅就元稹绝大多数诗文的艺术特色谈一些我们的浅见:一、浅切,即所谓的“道得人心中事为工”。

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明人陶宗仪《说郛》文云:元、白、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

此亦即元稹白居易自己所说的“意切”、“言激”17。

具体地说,我们以为可大致分为:其一,对时事的急切:元稹从为君悯民为国的目的出发,写了不少忧时愤俗的诗歌,例如《乐府古题·夫远征》云:送夫之妇又行哭,哭声送死非送行。

夫远征,远征不必戍长城,出门便不知死生。

其悯民之意愤懑之言激荡而出,沁人心腑感人至深。

又比如长庆年间同州发生大旱,春天无雪夏日无雨,田地无苗山野无草。

百姓家家无粮,生活甚为蹙迫。

时为同州刺史的元稹请求上苍临灾于己而降雨于民,并在诗中一再要求下属与他一起“同苦辛”,多过问人间的不平,多关心百姓的苦难,诗云: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腊雪不满地,膏雨不降春。

恻恻诏书下,半减麦与缗。

半租岂不薄,尚竭力与筋!竭力不敢惮,惭戴天子恩。

累累妇拜姑,呐呐翁语孙:“禾黍日夜长,足得盈我囷。

还填折粟税,酬偿贳麦邻。

元稹诗歌主张

元稹诗歌主张

元稹诗歌主张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自然真实:元稹倡导诗歌应该真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景物
和人物,追求真实的描写和表达。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以及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力求展现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

2. 崇尚感情真挚:元稹注重诗歌表达的情感真挚性,他认为诗
歌应该是真实的情感的抒发,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华丽。

他的诗作中
常常表达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真挚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
到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

3. 倡导诗歌的艺术性:元稹追求诗歌的艺术性,他注重诗歌的
音韵、节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和美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满音乐性和节奏感,给
人以美的享受。

4. 强调人文关怀:元稹的诗歌中常常关注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他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关注人们的疾苦和苦难。

他的诗作中常
常表达对社会不公、人们苦难的关切,呼吁社会关注和关怀。

总体而言,元稹的诗歌主张注重真实、感情真挚、艺术性和人
文关怀。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然界和人类的美好,以及对社会问题的
关注,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元稹诗歌19首赏析

元稹诗歌19首赏析

元稹诗歌19首赏析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

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

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行宫》 文章解析

《行宫》 文章解析

《行宫》文章解析《行宫》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抒发失落与忧伤情感的诗作。

本文将对《行宫》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进行解析。

一、主题分析《行宫》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失意和无奈之情。

诗中描述了一个行宫,却仅有诗人一人居住,表明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行宫内不寻常的静默气氛以及孤独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内心孤寂和失落的感受。

二、情感表达《行宫》通过对行宫的描写以及诗人对环境的反思,抒发了深深的失意和哀愁之情。

诗中“寂寞”一词多次出现,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单与凄凉。

诗人利用天空、花木、山川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孤独的内心世界。

通过诗人对行宫的感叹和内心的呼喊,诗歌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梦想的破灭。

三、艺术特色1.运用描写手法:诗人通过对行宫内外环境的描写,以及对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有效地表达了主题情感。

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月台花寺旧酒楼”一句中,通过烟花、月台、花寺、旧酒楼等具体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行宫寂寞与凋零的气氛。

2.运用形象语言:《行宫》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

3.运用对比手法:诗人通过行宫的寂寞与凄凉景象,与行宫所象征的荣华富贵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诗人的孤独和失落。

诗中的对比手法,不仅加深了读者对行宫独居的理解,同时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结尾解读《行宫》最后两句“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以及“于飞杨柳堕银河,低首弄青梅十载”既点明了行宫的主题,又抒发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遗憾。

这种对岁月流转的咏叹,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元稹的《行宫》通过对行宫的描写、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失落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对诗人的心境产生深思。

元稹悼亡妻词三首[001]

元稹悼亡妻词三首[001]

元稹悼亡妻词三首元稹(约815年-约871年),唐代文学家,工诗,与杜牧、白居易并称为“初唐三杰”。

他的妻子早逝,令他深感痛苦与思念,创作了多篇悼亡妻的诗作。

下面,我们通过介绍元稹悼亡妻词三首来一窥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第一首《节妇吟》中,元稹抒发了对妻子的深情思念之情。

他以妻子节俭勤劳、守身有道为主线,表现了对妻子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全诗朴实而真挚,充满亲情和家庭温馨的氛围。

通过诗中细腻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元稹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这首词中也透露出元稹对家庭和睦、夫妻和谐的向往和追求,给我们以家庭美满幸福的指导和启示。

第二首《漉酒吟》则展现了元稹经历痛苦后的坚强与自省。

词中的“回心转意处,旧事不能忘”更是道出了元稹对妻子已逝的深深忧伤。

在失去妻子的刺痛中,元稹通过酒作为发泄的媒介,倾吐心中悲伤之情。

这首词充满悲凉之意,但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妻子的感激和歉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词中的“愿持佳节与虚空,酹范杜康以庶几”更是表现出他对逝去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和对妻子过世后依然珍视爱护的承诺。

第三首《折杨柳》则将对妻子深深怀念与对时光匆匆流转的感叹巧妙结合在一起。

元稹通过折杨柳的比喻来表达对年华逝去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词中的“况我前日之园陌,谗人简书劝退休”揭示了元稹的遭遇和悲痛,更具有普遍的哲理意义。

词中凄美的音韵与形象的描写相得益彰,读者在阅读中不禁为元稹失去至爱的不幸而流下深深的眼泪。

通过解读元稹的这三首悼亡妻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对妻子的思念与对人生、家庭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词中。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妻子的痛惜,更是对生命和爱的思考,寄托了对家庭美满和人生幸福的向往。

这三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揭示了我们对亲情、逝去的人和生命无常的关注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元稹的诗歌主题与风格变化

元稹的诗歌主题与风格变化

元稹的诗歌主题与风格变化引言元稹(779~831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出色的诗歌才能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历史悠久的诗歌传统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其主题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元稹的诗歌主题和风格的变化,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1. 初期的主题和风格——温婉平淡元稹早期的诗歌主题和风格较为温和平淡,他着重描述了生活的琐碎细节和人际关系。

在《咸阳城东楼》中,他描绘了一幅古城市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这种温婉平淡的写作风格使人联想到婉约派的传统,其诗歌给人以愉悦和宁静的感觉。

2. 中期的主题和风格——奔放豪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的增加,元稹的诗歌主题和风格逐渐转向了奔放豪迈。

他开始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务的看法,以及对自由、真实和正义的追求。

例如,在《听雨》这首诗中,元稹抒发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并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他的诗歌风格趋向雄壮豪放,节奏磅礴,给人以力量和澎湃的感觉。

3. 晚期的主题和风格——忧国忧民元稹的诗歌在晚期呈现出了明显的忧国忧民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他深受唐朝内忧外患的影响,对于朝政腐败和国家衰败感到忧虑。

例如,在《遣怀》中,他抒发了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的诗歌风格也更加庄重,语言更加凝练,给人一种沉重和忧郁的感觉。

4. 主题和风格变化的原因元稹诗歌主题和风格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他个人的成长和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光的流转,他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入,对各种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更加深刻。

其次,历史时代的变迁也对他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唐朝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无疑是元稹诗歌主题和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他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研究和思考,也使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从而形成了不同阶段的诗歌主题和风格。

5. 后世评价与影响元稹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呢?大家是否清楚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元稹诗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作了高度的概括,诗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

《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评》、《记纂渊海》文云: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

元和主盟,实在元白。

清代冯班《钝吟老人杂录》也说:东坡云“诗至杜子美一变”,按大历之时李杜诗格未行,至元和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

可见元和长庆年间是唐诗大变的重要时期;而这一大变的主盟者则应包括元稹白居易在内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长庆诗人。

历代评论家对元稹诗歌的贬诽而对唐诗大变的主盟者之一——元稹的诗歌,历来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贬斥远远多于赞扬。

今择要归纳如下:一、元稹诗歌“淫言媟语”、“聱牙崛奇”。

唐人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语云:尝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

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李珏在开成年间也曾说过类如的话,宋代王谠《唐语林·文学》转述云:臣闻宪宗为诗格合前古,当时轻薄之徒摛章绘声,聱牙崛奇,讥讽时事,尔后鼓扇名声,谓之“元和体”。

实非圣意好尚如此。

对杜牧李珏的这种见解后世仅范摅王夫之附和,其他批评家对此大多持反对意见,如唐人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胡震亨《唐音癸签·诂笺》、贺贻孙《诗筏》、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文人勿相轻》、刘熙载《艺概》等都认为杜牧李珏指责元稹白居易的话是“户门相轧”、“文人相轻之言,未免失实”。

如唐人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云: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华岳干天,然自李飞数贤多以粉黛为乐天之罪,殊不谓《三百篇》多乎女子,盖在所指说如何耳!又如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馀话下》、宋人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作《李戡墓志》,载戡诋元白诗话,所谓非庄士雅士所为,淫言媟语入人肌骨者……戡不知何人,而牧称之过甚。

古今妄人不自量,好仰扬予夺,而人辄信之,类尔!杜牧罪元白诗歌传播,使子父女母交口诲淫,且曰“吾无位不得以法绳之”……牧风情不浅,如《杜秋娘》《张好好》诸篇、“青楼薄倖”之句“街吏平安”之报,未知去元白几何?以燕伐燕,元白岂肯心服?明人杨慎《升庵诗话》、王世懋《艺圃撷馀》云:杜牧尝讥元白云:“淫言媟语入人肌骨,吾恨不在位,不得以法治之。

”而牧之诗淫媟者与元白等耳!岂所谓“睫在眼前常不见”乎?杜紫薇掊击元白,不减霜台之笔;至赋《秋娘》诗,乃全法其遗响,何也?清人尤侗《艮斋杂说》云:杜牧之尝言:“近日有元白者喜为淫言媟语,鼓扇浮嚣,吾恨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

”此直以门户相轧耳!扬州梦,真浪子行径,杜书记平善又谁治耶?文人不自反如此!历来的批评家认为杜牧是因不满元稹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而对元白进行攻击,纯粹出于个人意气。

我们以为这种攻击主要是出于政治斗争的原因。

杜牧与牛党党魁关系极为密切,他与李珏曾分别为牛僧儒撰写墓志和墓碑;他又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元稹白居易在年轻时曾弹劾讥讽过时相杜佑,元稹在左拾遗任之时,有《论追制表》加以弹劾,矛头所指即是当时的宰相杜佑,杜佑护佑杜兼,授职苏州刺史,行未半途又追改杜兼的官职,文云:又以杜兼为苏州刺史,行未半途复改郎署。

臣不知谁请于陛下而授之?谁请于陛下而追之?追者是则授者非,授者是则追者非。

以非为是者罚必加,然后人不敢轻其举;以是为非者罪必及,然后下不敢用其私。

而元稹《有鸟二十章》之二、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不致仕》即是讥讽杜佑的诗作,诗云:有鸟有鸟毛似鹤,行步虽迟性灵恶。

主人但见闲慢容,许占蓬莱最高阁。

弱羽长忧俊鹘拳,疽肠暗把鹓雏啄。

千年不死伴灵龟,枭心鹤貌何人觉?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元稹东台御史任又按法惩办过杜佑的亲信杜兼,《旧唐书·杜兼传》云:杜兼京兆人,贞观中宰相杜正伦五代孙。

举进士,累辟诸府从事,拜濠州刺史。

兼性浮险,豪侈矜气。

属贞元中德宗厌兵革,姑息戎镇,至军郡刺史亦难于更代。

兼探上情,遂练卒修武,占召劲勇三千人以上闻,乃恣凶威。

录事参军韦赏团练判官陆楚皆以守职论事忤兼,兼密诬奏二人通谋扇动军中。

忽有制使至,兼率官吏迎于驿中,前呼韦赏陆楚出,宣制杖杀之。

赏进士擢第,楚兖公象先之孙,皆名家,有士林之誉。

一朝以无罪受戮,郡中股栗,天下冤叹之。

又诬奏李藩将杀之,语在藩事中。

故兼所至,人侧目焉!元和初入为刑部、吏部郎中,拜给事中,除金商防御使,旋授河南少尹知府事,寻正拜河南尹,皆杜佑在相位所借护也。

而元稹白居易却不管这些,断然加以冒犯,因而立即受到杜佑的报复,元稹诗《酬乐天闻李尚书拜相以诗贺之》注云:分司东台日又劾宰相亲,因缘遂贬江陵士曹耳!元稹白居易因此而得罪杜佑,被贬为江陵府和京兆府小吏。

还应说明,据《旧唐书·李珏传》,李珏是李逢吉、李宗闵、牛僧孺的党徒,文云:大和五年李宗闵牛僧孺为相,与珏亲厚,改度支郎中知制诰,遂入翰林充学士。

七年三月正拜中书舍人,九年五月转户部侍郎充职。

七月宗闵得罪,珏坐累出为江州刺史。

开成元年四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迁河南尹。

二年五月李固言入相,召珏复为户部侍郎判本司事。

三年杨嗣复辅政,荐珏以本官同平章事。

珏与固言、嗣复相善,自固言得位,相继援引居大政,以倾郑覃、陈夷行、李德裕三人。

凡有奏议,必以朋党为谋,屡为覃所廷折之。

他的看法是继李逢吉等人诬陷排挤元稹后,对已故元稹的又一次攻击和诽谤。

由此可见杜牧和李珏的意见都是党同伐异的偏颇之见,不足为信。

二、元稹诗歌“太露”、“太尽”、“太直”。

如宋代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钟惺的《唐诗归》云:唐人亦多为乐府,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

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

(元稹诗)患在易晓易尽,失风人微婉义耳!白尝规元乐府诗意太切理太周,欲稍删其繁而晦其义,亦自知诗病概然,故云。

元白浅俚处皆不足病,正恶其太直耳!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古诗镜》将元白乐府与张王乐府作了比较,云:元白以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

微之多深著色,乐天多浅著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之。

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

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元白之韵平以和,张王之韵庳以急,其好尽则同。

而元白犹未伤雅也,虽然元白好尽言耳!张王好尽意也,尽言特烦,尽意则亵矣!清代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云:(元白诗歌)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直耳!对此元稹白居易自己当时已意识到了,有“词犯文繁之说”,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序》就是最好的说明: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语,共患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

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足下来序果有词犯文繁之说。

今仆所和者犹前病也,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引所作,稍删其烦而晦其义焉!必须注意元稹白居易在承认“理周”、“辞繁”、“意切”、“言激”之病的同时又强调这也正是他们诗歌的长处所在,这种一分为二的分析我们以为是有道理的。

诗贵精炼含蓄,“太露”、“太尽”、“太直”固然是不足取的。

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尤其是他们的讽谕诗,以通俗易懂为其特色,因此“露”、“直”、“尽”有馀而含蓄精炼不足确是事实;但也应看到元稹白居易是把自己的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工具,“惟歌生民病”的目的是“愿得天子知”,是为他们“兼济天下”的政治主张服务的,这是谏官的诗。

因此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尤其是讽谕诗,“辞直气粗”,“叙事直书”,“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亦即“理周”、“辞繁”、“意切”、“言激”,这正是讽谕诗应提出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诗歌“文虽朴野,事颇彰明”,如果叙事不详说理不透语言不激,就无法达到讽谕诗所要达到的也应达到的“采之者传信”、“闻之者深诫”、“见之者易谕”的社会效果,就这一方面来说,“露”、“直”、“尽”也有其可取的一面。

应该说明的是元稹当时认为自己遭遇明君,故直言无所顾忌,诚如诗人自己所云“世理则词直,世忌则词隐,余遭理世而君盛圣,直其词以示后”。

还应说明的是所谓“露”、“直”、“尽”,只应看作人们对元白部分诗歌,主要是对讽谕诗的评价。

其实元稹的其他诗篇,尤其是大多数短什,写得还是精炼含蓄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作分析。

三、元稹的诗歌“雕饰”“晦涩”。

如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剖析云:余最喜白太傅诗,正以其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世又以元微之与白并称,然元已雕绘,唯讽谕诗差可比肩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苏仲翔《元白诗选》云:又微之所作……颇嫌硬涩未融。

元作造词造句颇嫌晦涩。

我们以为元稹诗歌的这些缺点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在长篇次韵酬唱诗中是存在的,《酬东南行诗一百韵》、《酬翰林白学士代书诗一百韵》即是其例。

这是因为元白这些酬唱诗写的大多是身边的生活琐事,内容本来不够充实,而形式却又是次韵相酬的百韵巨制。

元稹白居易,特别是元稹的酬诗数量之多篇幅之长押韵之难,在我国诗歌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在“次韵”的苛刻条件下,写一篇内容与首酬基本相同的千字长篇实非易事,往往只能搜罗奇字刻意求新,颇有为诗而诗的文字游戏意味,自然难免有“雕饰”之迹“晦涩”之病。

而且在现存元稹白居易长篇酬唱诗中,都是白居易首倡元稹次韵酬和,因此就这一部分诗篇而言,元稹诗较白居易诗更为“雕饰”和“晦涩”,这既是有道理的但又是有原因的。

但是“雕饰”“晦涩”之病对大多数元稹诗歌来说,包括元白大多数酬唱诗篇又是不存在的。

相反元稹诗歌的主要特色是浅切而不是晦涩,是平易通俗自然而不是“雕饰”。

我们准备在下文再作介绍。

四、元稹诗歌往往“一篇杂有数意”,“一意而复见于两篇”。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文云:关于元白二公作品之比较,又有可得而论者,即元氏诸篇所咏似有繁复与庞杂之病,而白氏每篇则各具事旨,不杂也不复是也。

请举数例以明之:《元氏长庆集》二四《上阳白发人》,本愍宫人之幽闭,而篇末乃云:“此辈贱嫔何足言?帝子天孙古称贵。

诸王在阁四十年,七宅六宫门户闭。

隋炀枝条袭封邑,肃宗血胤无官位。

王无妃媵主无婿,阳亢阴淫结灾累。

何如决壅顺众流,女遣从夫男作吏。

”……又如《元氏长庆集》二四《法曲》……《阴山道》……以上所列为元诗中之一篇杂有数意者。

至于一意而复见于两篇者,则如秦王破阵乐既已咏之于《法曲》……复又见于《立部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