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与探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
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研究作者:马佼于丽艳赵艳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城镇建设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面对城市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和各种城市问题,建设生态城镇既顺应了城市的发展规律,又是加快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解决城市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能与生态城镇建设先进国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德国特色的生态城镇,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举措。
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两国合作的重要项目,旨为打造一个具有全球示范性的生态园区,是中国生态城镇建设的里程碑,是青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
因此本文先从生态城镇理论开始,并以此作为园区生态城镇规划的依据,先后从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途径和保障措施,对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措施生态城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识,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加强生态城镇建设是我们的共同事业。
中德生态园是在中德两国政府首脑直接推动下,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
对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进行研究,有利于加深对生态理论的了解,为当代生态城镇建设提供素材,更可以为中德生态园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文先介绍了生态城镇的基本理论,接着对青岛中德生态园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对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进行了规划,并研究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途径与方法,最后提出了青岛中德生态园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保障措施。
1.生态城镇内涵及特点1.1 生态城镇内涵“生態城镇”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新闻专业音频笔录范例

音稿许:今年我们是否会去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其他国家进行招商推介活动?姚:青岛正在实施蓝色海洋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中、日、韩的合作。
日韩是青岛主要外商投资来源地,贸易的来源国、技术的引进地。
大约有十万人日韩居民长期生活在青岛,所以是我们主要的合作伙伴。
今年在沥水有一个世界博览会,即沥水世博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海洋科技和环境资源的再生利用。
所以今年青岛会利用沥水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韩国经济技术环境领域的合作。
此外,6月8日在青举办中国的经济循环博览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这是由国家层面举办的、每两年在青岛举办一次,是持续性的。
在此期间,也会有日韩60多位环境专家、环境企业负责人参加中日韩环境论坛许:会针对中德生态园进行投资或参与进来吗?姚:你说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中德生态园虽然规划了10平方公里,但是整个西海岸的整个布局当中还规划了中日韩合作园区以及中德生态园拓展区70平方公里。
在这些区域里面,我们想进一步加强对日韩、对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
所以我想有很多的合作空间。
此外你说到有港澳地区,在7月份有在全省组织的香港山东周,应当说青岛也是对港澳合作对台合作的最主要的地区,我想这些活动都会进一步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的合作。
还有一个是10月份的台湾名品展在青岛举办,是台北世贸中心主办的。
许:7月份的香港山东周我们是否会带着中德生态园的项目重点推介?姚:香港山东周的活动正在安排之中,招商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但是现在招商引资重点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以前可能更注重大的项目的合作,但是随着香港和内地更紧密的经贸安排,我们说ciPa的多步实施,可能会逐步过渡到制造业合作的同时,会进一步过渡到服务业的合作。
比如金融、专业服务、比如律师会计师等的专业服务。
此外,标准服务知识产权的合作也是下一步合作的重点和内容。
所以我想,既有传统的大的项目的合作,也会有进一步的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包括我刚才说的服务业的合作,包括青岛特点的旅游、航运,都是在香港有长项的东西。
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技术措施

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技术措施嘿,咱今儿就来说说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那让人惊叹的技术措施!你知道吗,这绿色公园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先来说说那太阳能技术吧!就像向日葵总是追着太阳跑一样,公园里到处都用上了太阳能。
那些太阳能板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收集着阳光,然后把它们变成电能,供给公园的各种设施。
路灯不用再担心没电啦,它们在夜晚也能亮亮堂堂的,照亮人们的路,这多棒啊!这难道不比用传统的电更环保、更省钱吗?还有那雨水收集系统呢!每次下雨的时候,就好像是大自然给公园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雨水通过各种管道和设施被收集起来,然后经过处理,就可以用来浇花、浇草、冲厕所啥的。
这不就像是给公园打造了一个专属的“小水库”嘛!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个系统,那些雨水不就白白流走了,多可惜呀!再看看那绿色植被的规划,那可真是妙啊!不同的植物被巧妙地搭配在一起,高的矮的、开花的不开叶的,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释放出氧气。
这就像是给公园安上了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让人们在公园里能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
走在公园里,就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大氧吧,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还有那环保材料的使用呢!铺路的石头、建亭子的木材,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环保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耐用,而且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污染。
就好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身环保的“新衣”,既漂亮又实用。
你说,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的这些技术措施是不是特别厉害?它们让公园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环保、更加宜居。
这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画上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魅力。
咱再想想,如果所有的地方都能像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这样,那我们的地球不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吗?那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吗?所以啊,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这些技术措施,把它们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绿色和希望。
总之,中德生态园绿色公园的技术措施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们是我们走向绿色未来的重要一步。
中德生态城建设案例研究

中德生态园案例研究晓山中德生态园是在中德两国政府首脑直接推动下,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德生态园规划用地约11.5平方公里,拓展区约70平方公里。
1.区位条件中德生态园位于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生态智慧城内,距离青岛流亭国际机场30公里,紧邻世界七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的青岛港前湾新港,通过青岛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最快15分钟即可抵达青岛市区。
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中德生态园区位示意图2.工作阶段2.1第一阶段该阶段始于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
首先确立了中德双方合作的工作机制,指定双边执行联络单位;其次明确了园区的开发模式、合作领域及选址;最后,指定设计机构编制生态园概念规划。
具体事件时序如下: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环境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开发区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0年8月16日,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骞芳莉与德驻华大使馆柯殷公使就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德生态园进行了初步磋商会谈。
双方达成初步共识:一是按照两国部长的会谈意见,在青岛开发区召开第一次中德生态园联合工作会议,正式成立中德生态园联合工作组,就中德生态园的功能定位、工作机制、合作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
二是双方同意把联合工作组会议制度化,共同推进中德生态园工作。
三是双方同意支持德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德生态园发展,并在融资等方面共同予以政策支持。
2010年9月9日,青岛市政府决定成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生态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010年9月20日,山东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中德生态园建设领导小组。
2011年5月10日,中德生态园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
双方签署了《中德生态园工作组工作方案》,确定了选址位于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生态智慧城内,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明确了双边工作机制、合作领域、园区开发模式等问题;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德国GMP公司进行概念规划编制。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青岛市建委、海尔集团共同举办研讨会

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青岛市建委、海尔集团共同举
办研讨会
刘瑞芳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2009年5月13日,为推动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拉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设备制造产业发展,青岛市建委与海尔集团共同组织召开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探讨了太阳能、地热源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问题。
与会官员和专家一致指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最适于建筑用能需求,
【总页数】1页(P58)
【作者】刘瑞芳
【作者单位】《建设科技(建设部)》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扫描展会最亮点解读行业新动向--第9届青岛国际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博览会第7届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博览会 [J], 李鹏飞;汪亚康
2.科学测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标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编制 [J], 徐伟;何涛;郭梁雨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设部、财政部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综述(一) [J],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管理办公室;建设部建
筑节能中心
4.2013年湖南省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主题论坛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研讨会召开 [J],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指导用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指南》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

中德生态园参观总结报告一、引言中德生态园是中德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此次参观,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园的设计理念、建设规划以及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总结此次参观的主要观点和收获,加深对中德生态园的理解和认识。
二、中德生态园的概况中德生态园位于中国某省,占地面积约1000公顷,是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项目。
生态园的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生态学理念,结合中德科技优势,打造生态保护、科研交流、教育展示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
生态园还包括了湿地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科研实验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体现了对多样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三、参观体会1. 设计理念独特中德生态园的设计理念十分独特,借鉴了德国的先进生态保护理念,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传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体现了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 环保措施完善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我们了解到,中德生态园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出行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生态教育和科普工作有力在生态园内,我们看到了多个生态教育展示区和科普宣传区,包括生态环境介绍、植物和动物标本展示、生态系统模型等。
这些展示区域以各种形式向公众传达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了参观者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4. 人文交流深入中德生态园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见到了一些德国的生态学家、义工和国内的员工,他们一起合作展开了多项生态保护和科研交流项目。
这种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不仅推动了生态保护的进程,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参观收获和建议在此次参观中,我们对中德生态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 加强生态教育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参观者,特别是学生和家庭观众,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2.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成果在生态保护领域落地,为生态园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
可再生能源在青岛地区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在青岛地区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青岛,作为中国东部城市,也有这样的努力,以应对城市的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因此,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青岛地区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去利用可再生能源。
青岛地区已经实施了太阳能发电,以供社会和居民生活使用。
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能来发电,可以减少原来生活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改善空气状况。
此外,青岛地区还在推广风力发电,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风力发电可以利用风能,充分利用风力发电的优势,充分利用风力发电,减少排放的温室气体。
此外,青岛地区还在大力推行生物质燃料的发电,生物质发电是一种使用有机物质的发电,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避免燃烧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善能源结构。
而且,青岛还通过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善传统电网的不足,能够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变化,实现自动调度,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城市对煤电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基于以上,可以看出,青岛地区正在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社会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青岛地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发展可以通过更多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为青岛地区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可再生能源在青岛地区的应用

可再生能源在青岛地区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损耗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和其他传统能源的替代。
作为一个拥有蓝色海洋的城市,青岛正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青岛地区已经建立了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体系,其中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青岛中心城区可以建设多功能性的太阳能发电站,利用太阳能发电来取代传统的火力发电,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青岛地区也在大力推广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的利用。
首先,青岛地区已把风能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建设了多个风力发电站,用于发电,占据了全国所有风能发电容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其次,青岛地区还在利用海洋能,研究和开发用于海洋能的发电技术,通过海洋能的发电来满足城市的电力需求;最后,青岛地区也大力推广生物质能的利用,建立了一整套用于生物质能发电的体系,可以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果有足够的农业废弃物可以利用,就可以用于生物质能发电,来满足城市的大量电力需求。
此外,青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还包括沿海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把沿海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例如,青岛将研究开发沿海热发电站,以利用沿海热,作为城市电力发电的替代能源,用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青岛地区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垃圾焚烧发电、农业垃圾发电、余热发电等。
垃圾焚烧发电是将垃圾发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而农业垃圾发电是将农业垃圾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新型利用技术;余热发电是将工业废热或传统电力发电企业的余热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可以满足城市的电力需求。
青岛正在大力推进上述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政府也在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采取多种方式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制定了多项政策,比如经费支持、技术支持等,来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010.城区能源系统规划的案例应用及现有问题

城区能源系统规划的案例应用及现有问题郑淑晶,张振国,陈吉升摘要:首先以青岛市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二期为例,介绍了城区能源系统规划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降低终端用能负荷、能源系统配置共计三方面的具体应用。
其次结合该案例,分析城区能源系统规划在具体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四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最后阐明城区能源系统规划优越性显著,代表了未来城市能源基础设施规划的方向。
关键词:城区能源系统规划,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青岛中德生态园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燃气三个专项规划,以往上述规划以供应侧能源规划为指导,即需求侧单向影响供应侧,通过不断扩大供应侧的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负荷需求,对需求侧毫无节制约束。
而近几十年,能源危机、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能源供给方式的深层思考,并对城市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以青岛市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二期为例,介绍如何在城区能源系统规划的指导下编制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1.城区能源系统简介能源系统规划分为供应侧能源规划与需求侧能源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并且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促使能源供应技术日益多样化,能源系统规划也由原来的供应侧能源规划向需求侧能源规划转变。
城区能源系统规划即面向绿色能源的能源规划,是需求侧能源规划的一种。
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整合城区内各种资源,降低终端用能负荷,以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配置能源系统,实现城区内能源资源的互联互通、多源供能、多级利用、多技术集成、多策略运行,以及多元化经营[1]。
2.青岛市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二期简介青岛中德生态园先行启动区二期位于胶州湾西岸,西海岸新区北部,环湾高速西南侧。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48.90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1683.09公顷。
扩大研究范围为2118.04公顷(图1)。
规划园区居住用地103.25公顷,规划居住人口规模约为5万人。
中德生态园样本

中德生态园样本作者:宋鑫陶来源:《商周刊》2015年第10期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以立体绿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建筑将成为新区建筑的新常态。
走进城市中,就像走进了由绿色生态建筑组成的立体绿化森林,真正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2015年4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德生态园德国企业中心项目,正式获得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与德国DGNB金奖双认证项目。
对于这一殊荣,很多人并不感到意外,相反却在意料之中。
因为该项目一开始,就是按照德国DGNB金奖和国家绿建三星标准设计建设的。
绿色缘由20lO年7月16日,中国商务部和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设中德生态园。
2011年12月6日,中德生态园的建设正式启动。
在从中德生态园开工奠基到现在的3年多时间里,记者前后去过几次。
第一次去的时候,依稀记得只有一座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办公的房子,房前竖着一个木栏,简单地勾勒出规划的蓝图。
几十名记者只能围坐在会议室一个长条形的桌前,通过观看大屏幕播放的短片,来了解中德生态园建设的前前后后。
屋外,是一片荒地。
那应该是中德生态园留给大多数记者的第一印象,对于未来,还只停留在规划和想象上。
两年之后再去,园区里已是忙碌一片,进进出出的车辆和忙碌的施工景象,已为这座产业园增添了些许活力。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规划展览馆,直观地看到每一条道路的通向和每一座建筑的位置,以及整个园区的未来雏形。
如今再去,又是一番景象。
2013年11月开工的德国企业中心项目,已在去年9月封顶完成,计划今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据悉,目前已有包括德国被动式建筑研究所中国中心、荣恩建筑事务所、德国能源中心及学院、德国施泰根博阁酒店集团等10余家企业总部(中心)确认将入驻这里。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也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
“德国标准”引领下的青岛中德生态园

“德国标准”引领下的青岛中德生态园作者:来源:《青岛画报》2015年第12期绿色低碳的生态底色,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以“德国标准”引领发展路径……中德青岛生态园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园区。
作为新时期中德两国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德青岛生态园致力于建设德国标准、国际特色、产城融合的生态园区,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以“+德国”借力德国技术助推转型发展,打造“一带一路”中德绿色发展的新符号,已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
生态底色,以“德国标准”引领发展路径要绿色低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标准的选择。
青岛中德生态园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先行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由德国TüV NORD公司认证,被中国商务部纳入《工作参考指南》。
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生态发展规划,被评为全国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试点。
中德生态园执行的是最严格的标准:坚持100%绿色建筑、100%绿色施工,广泛使用太阳能、噪声控制等绿色生态技术。
与世界上最严格的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德国DGNB标准建立合作,德国企业中心成为亚洲首个DGNB金奖项目。
国际特色,以“德国+”引进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我们着力引进德国工业基石——隐形冠军企业,实现德国质量、中国生产、世界市场。
” 中德生态园负责人表示,生态园先后引进辛北尔康普压机、赛乐生物、德国钢琴等项目35个,实现“德国质量、中国生产、世界市场”。
生态园放眼未来,聚焦未来产业,引入德国被动房项目,成立德国被动式建筑研究所中国中心、被动房(中国)研究院,开工建设国内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打造被动房全产业链。
创意是企业的灵魂。
生态园聚焦创意设计产业,与德国欧博迈亚成立合资设计公司,引进SGS认证、Applitest检测项目,建设中德创意设计基地,将建设16座具有强烈现代德国风格的生态建筑,汇集德国16个州的创意设计,打造中德设计集群。
创新本色,以“+德国”助力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生态园着力于打造中国的工业4.0示范基地,成立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可再生能源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可再生能源应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建筑设计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从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成功案例。
一、太阳能的应用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可再生能源。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以为建筑供应电力。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此外,太阳能还可以用于供热和供暖,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集热器,可以为建筑提供热水和供暖。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太阳能的应用可以从建筑外立面、屋顶和庭院等方面进行。
例如,可以在建筑的外立面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阳光的照射产生电能。
同时,可以在建筑的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太阳能加热水,实现供热和供暖的功能。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的庭院种植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电力。
二、风能的应用风能是另一种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可以为建筑提供电力。
与太阳能相比,风能的应用更加灵活,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因此,在适宜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筑的屋顶或附近的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产生电力。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风能的应用可以从建筑外立面、屋顶和庭院等方面进行。
例如,可以在建筑的外立面安装风力发电机,通过风能产生电力。
同时,可以在建筑的屋顶安装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为建筑提供电力。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的庭院种植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为建筑提供电力。
三、地热能的应用地热能是一种利用地下热能进行供热和供暖的可再生能源。
通过地热能泵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热水或空调制冷,可以为建筑提供供热和供暖的功能。
地热能具有稳定可靠、环保节能的特点,是绿色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地热能的应用可以从地下水循环系统和地热能泵等方面进行。
中德生态园背景汇报材料

中德生态园背景材料一、简要历程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在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的共同鉴证下.商务部与德国经济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双方确定“支持在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
2011年3月完成选址.同年12月奠基。
2011年1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发表《加深相互理解.实现合作共赢》的演讲.表示欢迎更多的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共同办好“中德生态园”等示范性项目。
2012年2月3日.中德企业家座谈会在广州召开.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出席会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张大勇代表中德生态园向两国总理做出汇报。
2012年8月30日.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第15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德生态园受邀参会.中德生态园磋商机制层级提升.列入中德部长级磋商议题。
2011年5月、2011年12月、2012年4月.已先后召开三次双边工作组会议。
双边建立了司局级的定期磋商机制.为增强双边互信、研究解决中德生态园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10月份计划召开第四次会议。
山东省、青岛市主要领导也高度关注中德生态园工作.山东省主要领导先后12次做出批示。
2012年5月19日、7月2日.青岛市委书记、市长现场视察中德生态园;今年4月、5月.青岛市主要领导相继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明确对中德生态园和中日韩创新园66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一级开发和封闭运行。
二、管理机制经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准.2012年6月中德生态园工委、管委正式挂牌办公。
中德生态园工委作为市委派出代表机关.受市委直接领导。
中德生态园管委内设办公室、规划建设部、经济发展部、招商促进部4个正处级机构.人员规模33名。
目前.中德生态园管委抽调机关事业任人员31人.平均年龄38岁.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9人。
中德生态园管委下属两个国有公司:一是青岛中德生态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作为市场开发主体.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等.现有64人.平均32岁。
泛能网将助力城市节能减排

泛能网将助力城市节能减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激增;反观日趋紧张的能源供应形势,如何实现能源的永续保障,成为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发展与规划国际智库年会上获悉,这道世界难题有望通过泛能网的搭建来解决。
据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首席科学家甘中学介绍,泛能网技术的运用将使城市变得更智慧、更节能环保。
“在一座城市中,天然气、太阳能、气电联产、煤气化生产、微藻生物能源、地热等多种能源生产方式并存,以最佳方式保障整个城市的能源稳定供应。
”甘中学表示,城市中的泛能站,则将天然气、电能转化为汽、电、热等能量,并根据不同消费载体的能源用量、时间段、使用形式等,实现能源的优化补给和调度;而调度、优化、传输、使用、流转等环节,都能在泛能网上一览无余。
事实上,我国在构建泛能网方面已有所尝试。
据主办方介绍,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项目,其中园区控制性能源详细规划由新奥集团编制,它是利用泛能网技术将能源、资源和信息耦合在一起,实现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经初步测算,与常规供能方式相比,系统节能率达40.6%,CO2减排率达57%,SO2减排率达80.2%,NOx减排率达63.7%,粉尘减排率达75.2%,中德生态园的万元GDP能耗,将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甘中学以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为例,介绍了城市规划与能源规划协同发展的积极意义。
甘中学解释,泛能网技术利用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储运、应用、再生四个环节进行高效集成,将电、气等多种形式的能源高效转化成客户需要的电、气、冷、热等不同品位的能量,提高各种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不同品类能源之间的优势互补。
“以学校为例,寒暑假期间可以把供给学校的能源合理调配给其他部门,娱乐场所一般在午夜前后能源消耗量大,在傍晚的时候可以把能源供应合理调配给周边居民住户。
”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技术总监王子峥介绍了泛能网技术在生态城市中的使用实例。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探讨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探讨摘要:为实现我国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全国各地相继颁布低碳、节能、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指导细则。
笔者通过参与青岛中德未来城项目的设计管理工作,整理部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技术说明,希望对相关设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无热桥设计。
一、项目背景:青岛中德生态园园区于2013年全面启动建设,2016年5月,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等宏观要求,园区进一步扩大生态创新园区实践规模,重点打造中德未来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
为了保证中德未来城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和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100%应用目标的落实,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根据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德国DGNB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标准》并结合青岛当地气候特点完成项目的设计、建设、交付工作。
现将项目中设计使用的节能技术做一小结。
二、项目概况及设计定位:项目的使用性质为多层住宅,坡屋顶,建筑内部无市政供暖,住宅内部人员及热工相对稳定,在设计前期项目定位为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体系和建造方法,保证项目具备优异的绿色节能建筑的要求,项目建筑之初就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较为成熟且较为常用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主要有:高性能的建筑外保温系统、高节能及气密性的建筑外门窗、良好的建筑气密性、无热桥土建设计和遮阳系统。
此5项技术均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需求,其中,建筑外保温和外门窗对节能贡献率最大,节能效果最显著,因此设计中作为重点技术,要充分保证项目完整落实到位。
其余3项技术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三、被动式建筑使用的节能技术:1、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很大,因此建筑造型应规整紧凑,避免凹凸变化增大体型系数。
“德国+”与“+ 德国”的青岛演绎

68“中德两国将在园区内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拟定,能源、环境新技术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节能、生态示范建筑研究和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合作,打造欧亚合作、产业为主、宜业宜居,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综合性生态城区。
”《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中这段短短100余字的表述,概括了中德生态园的发展路径。
中德生态园诞生于中德两个大国的携手合作。
2010年7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合作建设中德生态园。
短短几年,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发展理念,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新区发展,以“+德国”力促德国技术助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常态中德合作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正如前驻德大使、中德生态园顾问卢秋田所说,“德国质量与中国速度、德国技术与中国市场正在有机结合,中德生态园的“德国+”与“+德国”的青岛演绎中德生态园项目展示了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如何结合起来,在中国经济中将发挥巨大的信号作用,不仅是生态角度的生产,同时也展示了理智的生产。
文 / 本刊记者 高鑫 发自山东青岛REGION 区域前沿开发建设凸显了两国合作的正能量。
”生态+,生态理念贯穿发展实践“中德生态园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在考察过中德生态园后,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给予这样的评价。
在别的园区花大力气招商引新项目的时候,这里却要经历严格的筛选程序:达不到生态指标体系标准的项目不要,不是绿色产业的项目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要。
中德生态园管委会主任赵士玉告诉记者,从建立伊始,中德生态园就借鉴德国莱茵模式,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细微至工业余能回收利用、5分钟可达公园绿地居住区比例,甚至鸟类食源树种植株比例等各个方面,对园区建设进行总体约束、规范和衡量,做到生态指标可控制、可落实,发展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走在绿色节能的最前沿: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

走在绿色节能的最前沿: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安然【期刊名称】《电力设备管理》【年(卷),期】2018(000)008【摘要】安然2014年7月7日,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约,开启了中国被动房发展的全新时代。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也叫被动房,起源于德国,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超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
它应用了卓越的保温性能、气密性能和高效新风热回收等技术,按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计算,节能率高达90%以上,在达到节能环保的同时,实现了体感更舒适、空气更新鲜的居住梦想。
作为中国被动房发展的先行者,中德生态园被动屋公司于2016年8月建成技术中心项目,成为2014年中德两国总理见证签约的6个项目当中最先完成的项目。
中德两国专家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和分析,并依据使用状况对新风系统进行了针对性调试,使得建筑能耗逐步降低。
被动房技术中心2016~2017年采暖季与2017~2018年采暖季能耗数据对比显示:后者比前者总能耗节约了88736.78千瓦时,减少碳排放量30170.44公斤。
经测算,项目完全符合设计指标,其采暖制冷能耗仅为常规同类建筑的20%。
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64吨。
2017年6月,全国最大的被动房住宅示范小区——“中德绿色公元”项目开工建设,小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据测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约1043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3200吨。
【总页数】1页(P95-95)【作者】安然【作者单位】[1]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13.667【相关文献】1.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节能技术应用 [J], 张行良;何飞2.大型被动式建筑气密性测试r——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项目为例[J], 丁枫斌;张贵贤;于永刚;聂建卫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青岛地区的实施研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被动房示范项目为例 [J], 丁枫斌;于正杰;吕占志4.无源式建筑外窗节能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r——以中德生态园被动房体验中心为例 [J], 代春泉;邢光雪;韩飞5.中德合作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建立“被动房中国技术中心”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58.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与探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

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与探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张中秀,吕占志,吕红亮摘要: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结构不合理、环境约束显著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变、能源利用的绿色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绿色建筑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相关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和投入运营,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以上。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能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其他新城新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绿色生态城区,青岛中德生态园,节能减排,应用探索1 引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能源消费需求不断攀升,能源供应结构不合理、环境约束显著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如何转变城乡建设模式,使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1]。
绿色生态城区最初是为了倡导在新建城区中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出来的概念。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生态城区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建设新型城区(城镇),是落实“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截至2015年,已有中新天津生态城、青岛中德生态园、无锡太湖新城、深圳光明新区、北京长辛店生态城等20余座新城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再生能源在绿色生态城区中的应用与探索——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张中秀,吕占志,吕红亮摘要: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结构不合理、环境约束显著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实现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变、能源利用的绿色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了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绿色建筑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相关项目已经开始建设和投入运营,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以上。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能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其他新城新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绿色生态城区,青岛中德生态园,节能减排,应用探索1 引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能源消费需求不断攀升,能源供应结构不合理、环境约束显著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如何转变城乡建设模式,使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1]。
绿色生态城区最初是为了倡导在新建城区中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出来的概念。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论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绿色生态城区倡导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理念,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角度出发建设新型城区(城镇),是落实“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在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确定100个左右不小于1.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截至2015年,已有中新天津生态城、青岛中德生态园、无锡太湖新城、深圳光明新区、北京长辛店生态城等20余座新城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此外,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也积极推出了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示范项目[2]。
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能够有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优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2 绿色生态城区对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要求《“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应用,建立包括绿化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色交通比例、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的绿色生态城区控制指标体系,进而制定新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绿色土地转让制度,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度、再生水利用率、建筑材料回用率等涉及绿色建筑发展指标列为土地转让的重要条件,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全面建设。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适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及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强制推广[3]。
正在编制中的国家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在充分考虑绿色生态城区的特点以及绿色生态城区今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等八类指标。
可再生能源利用作为资源与碳排放方面的重要内容,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编制和可再生利用率都提出了要求。
其中,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占城区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被划分为2.5%-5.0%、5.0%-7.5%、不小于7.5%三档进行打分评价[4]。
3 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3.1 中德生态园简介青岛中德生态园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
园区于2011年3月选址,12月奠基,位于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北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内,胶州湾高速公路南侧、小珠山风景区东北、牧马山生态通道北侧。
一期规划区面积11.6平方公里,拓展区面积29平方公里。
中德生态园在青岛市的位置中德生态园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彰显中德合作的国际园区、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促进产业转型的示范园区、推动研发创新的智慧园区、引领绿色生活的宜居园区,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等荣誉。
2014年2月26日,中德生态园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批复对中德生态园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低碳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15%、绿色建筑比例不低于80%、公共建筑节能率超过65%、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65%等。
根据批复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适时对申报园区的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和总结。
3.2 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且只包括城区范围内安装或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不包括外电网中所包含的可再生能源贡献[4]。
据调查,本地可利用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
青岛地区全年太阳能辐射总量为5040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255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8%,属于太阳能资源分类的三类地区,光照条件较为充裕。
根据1985年-2014年胶南日照时数历年逐月统计值,黄岛地区平均全年日照时数为2345.1小时。
从自然资源上来说,中德生态园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
青岛市位于风能资源丰富区,有效风能密度为254瓦/平方米,有效风能年平均时间达6485小时。
多风也是中德生态园的气候特点之一,全年平均风速5.4米/秒,1至4月份风速较大,7至9月份较小,最大风速可达32米/秒。
目前大唐电力在生态园南侧抓马山建设的风力发电场已经投运。
中德生态园地质以砂岩为主,0-30米为风化花岗岩,30-120米为砂岩,综合导热系数为1.464瓦/米摄氏度,平均容积比热为1.847兆焦/立方米摄氏度,较适合土壤源热泵的应用。
园区附近有河洛埠水库、东窑沟水库、山王西水库、山王东水库等,可适当使用地表水源热泵,但设计时应考虑湖水温度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德生态园建成后,农作物秸秆、畜禽类粪便等生物质能源资源数量很少。
可用的生物质能主要来自周边两个生物质热电厂的热水和蒸汽。
其中,西海岸生物质热电厂位于黄岛区王台镇、规划区西部,现状装机规模为2×75蒸吨燃锅炉配2×15兆瓦抽凝式发电机组,以秸秆为主要燃料,每年可发电1.7亿度、供蒸汽65万吨,未来该厂还将扩建二期工程;恒源热电厂位于规划区南部,是青岛市首批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近期拟扩建一台150蒸吨生物质蒸汽锅炉,配套30兆瓦抽凝机组,增加对外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
3.3 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中德生态园先后编制了生态园指标体系、能源规划、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规划,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规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根据规划,未来中德生态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15%-20%,满足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和考核的要求。
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中,生物质能占49%、太阳能占27%、风能占23%,地热能占1%。
青岛中德生态园规划能源结构图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太阳能光伏利用规模达到60兆瓦,年发电量为0.79亿千瓦时,太阳能光热年利用总量为0.74亿千瓦时;风电场装机容量49.5兆瓦,风光互补路灯利用风能2兆瓦,风力年发电量为0.98亿千瓦时;利用西海岸生物质热电厂和恒源生物质热电厂电力1.65亿千瓦时、热能0.84亿千瓦时;地热能的主要利用方式是土壤源热泵和水源热泵,每年节电318万千瓦时。
未来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使用燃煤,终端能源消费以电力、天然气和清洁供热为主。
其中电力以市政供应为主、本地分布式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为辅;供热以天然气(含分布式能源和燃气锅炉)及生物质清洁供热为主,高效电力设施为辅;推广电力、天然气等交通工具清洁用能,公共交通清洁能源率达到95%以上。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能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实施效果与保障措施风能利用方面,大唐抓马山风电场已经建成投运,园区内用于道路、广场的风光互补路灯正在开展建设,部分路段已经投运。
已投运的大唐抓马山风电场生物质能利用方面,西海岸生物质热电厂已经投入运行,燃料主要为花生壳、树皮、秸秆,向园区供电的电缆线路和供热管道正在规划建设中。
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根据绿色建筑建设要求,居住和商业建筑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
根据青岛市《关于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行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的通知》和《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设计,并按照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中德生态园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满足居住建筑90%和公共建筑50%的生活热水需求量,辅助能源为分户电加热或燃气加热。
目前,弗莱社区、德国企业中心已建成总装机规模约4.9兆瓦的分布式太阳能集热项目,为15个居民社区及德国企业中心入驻企业提供可靠的生活热水。
太阳能光伏利用方面,优先利用工业厂房、其次是连片的商业建筑或医院等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施。
通过片区控制和内部平衡,实现规划区内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的工业屋顶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
引进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完善运营机制,统筹开发和利用园区的太阳能屋顶、光伏设施、发配电设施等资源。
目前,生态园管委会已与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未来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中德生态园新奥能源运营中心的屋顶光伏利用地热能利用方面,地源热泵已在青岛中德生态园体验运营中心、生态技术展示中心、德国企业中心、中德生态小学等多个项目应用,总装机规模约1.5兆瓦;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中德职业教育能力中心等项目地源热泵系统也正在进行建设。
另外,中德生态园1号、2号分布式能源站已经投产并实现联合运营,成为省内首个运行的微网项目,为下一步推广实施智能微电网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
4 结语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
未来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的宜居,必须要解决能源利用的绿色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费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到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