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浅析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浅析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浅析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点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合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课堂应变水平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升教学效果代写论文。

二、要重视对学生实行思想品质教育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增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协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实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

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增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使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水平。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但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个独特的教育形式,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水平;要指导协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增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所以,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实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实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学生的素质。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12.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1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1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

浅谈学校体育的建议

浅谈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就荣登奥运会金牌榜榜首,2012年伦敦奥运会依旧蝉联金牌榜首位,这说明中国的竞技体育已经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想想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就是群众体育,普及性跟世界水平相差甚远。有位学者说“外国的运动场所收费,依旧有很多人去锻炼,中国的运动场所免费,去锻炼的人却寥寥无几!” 存在群众体育发展不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没有上去;另一方面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与国外相比较少。 现在就群众体育中的学校体育谈谈自己的想法,学校体育室群众体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人在社会上接触体育的开始;学校体育是为了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器材缺乏。体育器材缺乏是影响学校体育的首要因素。这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器材缺乏越严重,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贵州一类地区达

标率为61.5%,二类为50.3%,三类为35%。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北京讯(特派记者刘振)“中西部不少农村学校是土操场,刮风灰尘大,下雨泥泞多,影响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全国人大代表高岭、孙维等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改善。 高岭建议,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纳入公共体育场馆规划之中,使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更加合理;设立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在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操场和体育场馆建设;适度加快室内场馆建设。 孙维建议,国家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用3~5年时间,着力解决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简陋问题。 场地缺乏。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几乎和器材缺乏相伴,而且有的也全是泥土场地,凹凸不平,更不用说有供上体育课的田径场了。这类场地也就是能让学生在上面做做操、跑跑步而已,其它项目的开展需小心谨慎,考虑学生的安全。遇上雨雪天气,泥泞一片,肯定要耽误很长时间不能正常上体育课,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另一因素。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普通学校仅有两个篮球架,一个运动场,体育课主要围绕在队列队形、徒手操、原地踏步、立定跳远、拍球、跳绳上。由于经济的东西差异,导致一些教育也随之经济呈现同样架势。东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体育设施要完善些,但是西部偏远地区也许篮球架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导与主体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体与主导 宁波光华学校王武德 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探索,从基础到完善,传统到创新,单一性到多样化,都是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所集,然而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认真上一节课,而是要如何上好、上活一节课,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的发展做点阐述,力求突出学校体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现在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大量的脑力劳动压抑孩子的天性,运动成了他们在学校最好的放松方式,所以常常是一上体育课就喊着要玩这玩那,以至于课间休息也不放过,这种情况可称其为“运动饥饿症”。通过每节课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一段时期里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发现学生不愿重复同种类的运动,通常是这节课想跑想跳,下节课就改成打球或跳绳。大部分学生每节课都要换活动类别,就连游戏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手拿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体育工作者,是否应该让学生选课题,通过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呢? 学校体育学中明确了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传统体育教学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此类“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了把一个技术动作教好,可以几节课围绕一个课题,侧重的是难点和要点,分解和辅助,根本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不管会不会都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许出格。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影响的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

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 摘要: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如何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有何要求,文章围绕这一主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的探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沿着《纲要》指明的方向,开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育人,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那么,如何理解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呢?下面,从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概念、作用和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一、学校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而素质教育则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

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 导读: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下面是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过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

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

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符合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需要。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

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

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谈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是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中小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应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造就适应21 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一、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 人民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要靠广大教师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要靠广大教师去完成。教师的各种表现都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效仿,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不能为人师表,或者只注意教书,不注意育人,或有文凭无水平,这样的教师依然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邓小平提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发展学生的素质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政治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必需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2.知识技能素质。现代的教师必须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扎实、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认知自学、组织表达、教师创新等能力素质,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心理审美素质。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高尚的审美情操以及不断进取自我完善的心理品质。 “教人先正己”,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把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教育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历史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体育学科教学不只是动作和技巧的教学,它包含了极强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 通过我国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和我国体育健儿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国际大赛中奋勇拼搏,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系列生动、具体、振奋人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通过队列队形、接力跑、篮球、足球、排球、游戏等项目 的教学与练习,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配合、友好合作、勇 敢果断、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通过耐久跑、障碍跑、跳马双杠等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质。 4.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检测、单元技术考试是体育教学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的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纪律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豁达、开朗的性格。 5.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人的生长发育规律,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观,顺利度过青春期。

浅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

浅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 长春市朝阳区六十中学肖文久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备课,为了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对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体育大纲,教材内容,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体育课的特点,类型的结构 体育课的特点和类型:体育课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理论课一般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各主要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的分析等,概括教学任务和基本情况有的可以安排开始讲,有的可以安排在重大体育活动日讲(如大型运动会前讲有关项目的比赛规则和基本体育知识等)也有的安排机动时间讲(如在雨天无法进行室外课时)。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它是根据一定的体育大纲和严格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的,通常所称的体育课主要是指实践课。 体育课(指在操场上进行的身体练习实践课)和其它课有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其共同点是:有规定的教学大纲,有固定的班级学生和时间课表;在固定的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规定的大纲内容,可使教师按大纲上课使每次课的基本任务,内容与全年,全学期的教学总任务和内容等密切联系起来,便于教师预先考虑到学生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是科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的条件。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必相结合,更好的完成课的任务。 其不同点是:学生上体育课(实践课)时。(1)不是学生坐在教室内听讲和读写,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操场上从事各种身体练习。(2)教学的组织工作较为复杂。(3)课前需要进行更周密的计划和准备。(4)学生上体育课时,身体都要承担一定的负荷量,特别是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各项运动和游戏很感兴趣,从事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因此更需要合理地安排与及时地调节课的运动负荷和密度,加强保护,帮助和安全措施等,上体育课时,学生个别活动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行为。(5)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笃抗性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体育课就更需要也更有可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品质。 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基础,专业特点和健康状况等)开设有不同性质的体育课,一般开设有:普通体育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

浅谈我对学校体育比赛的看法

浅谈我对学校体育比赛的看法 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的学校体育活动。因此有人认为:体育活动是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比赛,体育成绩就无法表现出来。那么,是否开展或参加比赛,就成为衡量个人或社会集团的体育发展的唯一标准。即是说,比赛搞得越多,便是体育搞得越好。否则,就是没有搞体育或是体育搞得不好。而在体育比赛中,无论如何也只是少数人参加的事情。因此,以“比赛”为标志,就无形中把本来属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体育,局限于少数人身上;而且是以少数人体育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代替绝大多数人的体育行为与结果,显然是犯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校不能一味地以运动比赛的成绩来衡量教学质量 当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提出,人们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这是因为凡属“比赛”,无形中给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造成一种对于体育“可谈而不可及”的不良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或阻碍了人们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显然又不利于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学校要以普及和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出发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而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这种把比赛成绩视为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的标志,也必然迫使以体育为职业的广大体育教师不得不时刻思考着自身比赛和组织学生训练并参加比赛问题,特别是为了参加大型比赛,教师往往只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表现为重训练,放弃学生群体活动,始终难于处理好少数与多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和摆正自身在学校中的位置。这样在普及提高全校学生各项运动水平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三、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练中去 体育的根本目标是人们自身的健身与健心,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学校往往因为体育比赛而使体质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有调查显示,六成的大学生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三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还有三成是因为对运动比赛失去信心。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更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抹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尝试与探 索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 1 坚持体育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引导学生自觉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教师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 坚持“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1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也要关注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2.2 坚持体育教学的全面性。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缺少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

试谈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赵凯博

试谈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赵凯博 发表时间:2013-06-28T16:33:55.78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赵凯博 [导读]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陕西省周至县哑柏初级中学赵凯博 710406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走极端,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和歪曲,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育人观念,它具有广泛的范畴和丰富的内涵,必须认真领会。 【关键词】:中学体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这场革命中,教育界自上而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大胆的实践,但由于变革的复杂性,很多认识、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的偏差,有必要共同探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让这场革命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师过分夸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特长得到发展,一些家长也认为,孩子没有一两项特长,不能顺应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一提到转轨,这些学校不是从办学思想上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认为办几个“特长班”或“兴趣小组”就是素质教育。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学校有没有“特长班”等作为其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志。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部)各种“特长学校”,“兴趣学校”应运而生,家长、媒体推波助澜,孩子刚从“特长班”出来,又送进“兴趣学校”,整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这样,一是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削弱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违背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知识上的、能力上的)原则;三是过早刻意塑造孩子“出众的特长”,有可能拔苗助长;四是过分强调“特长”,忽视文化科学知识这个人的核心素质,“特长”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 二、素质教育不是全优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群体人人皆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素质教育要使受教育个体方方面面都优,即面面皆优,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全优教育,实际上这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素质更是千差万别,面向全体学生,并非要求我们让全体学生“人人皆优”。素质教育恰好要求我们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教育,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发展建立在自己的生理、心理、基础、智能之上,允许他们长短有别,高低有分,而不是整齐划一。 让学生全面发展是指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不是要学生全面平均地发,展,要求他们各个方面都优。素质教育强调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个学生“面面俱优”, 相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要承认学生的“个性”上存在的特殊性,这个“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正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使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为将来成为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不是活动教育。 还有些同志将素质教育简单化,认为:“增加文体活动,户外活动,搞些小制作,多开几次运动会”就是素质教育。诚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索课程结构的改革,增加活动课,但这种活动应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传授之中,在活动中渗透学科知识,而不是简单的增加活动课。如果我们不注意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仅靠多开活动课,那只能是100%的应试教育+大量的额外负担(各种活动),让师生承受更大的压力,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个性在疲于奔命中丧失殆尽,这样只能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四、素质教育不是要削弱课堂教学。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学校、部分教师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应彻底抛弃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取消考试,淡化智育。他们在转轨过程中,表面文章做得轰轰烈烈,特长班、兴趣组、活动课……应有尽有,对课堂教学他们则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精力的不足,采取降低要求、降低难度,甚至删减教学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课程计划等手段而大大削弱。 其实,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必然严重阻碍“两全”的落实,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特别是在学生基本素质中居核心地位的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这种削弱课堂教学,追求表面热闹的搞法,只能是舍本逐末。 不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倒是需要研究,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奴隶的方法,应该被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探讨,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心智,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所取代,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乐园。 五、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是针对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一提到应试教育,很多人自然把考试当成罪魁祸首,不仅平时的单元测验取消了,就连期中、期末考试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进行。 实际上,应试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可见考试并非祸根,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根源。 相反地,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它帮助我们评价一个阶段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的如何,同时通过试卷分析,及时反馈信息,为我们调整教法、学法,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提供了依据。它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考试仍然是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但是,过多的考试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师生重新回到疲于应付考试的老路上去。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推进,需要政府、社会的广泛支持,我们教育界内部更应该一刻学的态度,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含义,不高非此即彼,把素质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06-17T09:03:40.0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下供稿作者:周永亮[导读] 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周永亮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056300 摘要: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 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思想品德智育水平承受能力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体育又能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体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1、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任务中的重要内容。 从教材的内容看,体操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体育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特点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此外,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十分活跃,可以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育水平的发展 1、人的智力的提高,大脑的功能首先要提高。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 科学研究证明,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能够保证大脑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2、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力。 人体中唯一管思考、管记忆的器官就是大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 3、消除大脑的疲劳。 中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大脑容易疲劳,这种疲劳主要是大脑“缺养”(营养物质和氧气的缺乏)造成的。人体生理学的理论和体育锻炼的实践证明:学习前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为锻炼后的学习储备足够的能源。同样,学习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则可使工作后有关学习的中枢得到休息,保证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这即是所谓“8-1(小时)>8(小时)“,即“每天从8小时的学习时间中抽出一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后,7小时的学习效率要大于8小时”的理论依据。 三、体育能使学生充分展现出自身的美 学习体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骨路和肌肉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形体美、仪表美、心灵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获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 体育对这两方面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中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受到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扰而忧心忡忡,这说明培养青少年及儿童健康的心理是当前教育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并需解决的问题。而体育课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锻炼学生勇敢、坚毅、果断及自控能力等优秀品质,还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交往和协作能力,同时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体育活动可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体育活动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今后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体育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经过心理训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体育竞赛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体育竞赛从外在形式看是一种游戏,但从内在实质看它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通过这种模拟的游戏,能够使参与者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这样的锻炼对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加积极的作用;(2)体育竞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激烈的竞争是它的魅力所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心理承受能力自然提高了;(3)通过体育竞赛能提高参与者对社会和自己的认知能力,能更加客观看待自己和社会,学会辩证地分析认识事物,在困难的时候想到光明,在胜利的时候想到挫折,无论胜利和失败,都有事物可能向反方向发展的心理准备,可以减少因没有思想准备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体育课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行,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体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足够重视,这应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阶层所必须认识到的。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的前沿阵地,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不断地努力加强学校的体育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当尽快地投入到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努力去实现它、做好它,要不遗余力地贯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针,通过我们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体育课时安排意见

芦桥小学体育课时安排意见 为认真贯彻《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教体通〔2011〕200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我校次项工作力度,确保此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安排意见。全校各班要按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意义;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重点 1、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中小学体育课时。 每周安排的课时: 小学l—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初中7—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含健康教育课时); 各年级各班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 2、小学部、初中部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节体育课外活动以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三、工作安排

1、在上午第三节课后和下午第一节课后统一安排一次学生眼保健操。 2、在上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时间为25-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课间操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学生喜爱参与,各班可自行设计活动内容。 3、学校要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和多样性的学生集体项目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4、家庭体育作业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求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锻炼,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四、管理与保障 l、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课是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有组织、有形式、有人管,并认真落实。 2、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和值周必须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3、要坚持学生体育竞赛,做到小型多样、定期开展与经常性相结合,竞技比赛与广泛参与的集体竞赛项目比赛相结合。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保证体育老师的质量和数量。 芦桥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