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两栖纲分类共21页

合集下载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小鲵科——极北小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
•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 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 长不超过25厘米。 • 陆栖的包括:极北小鲵、爪鲵等, 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 殖栖回到溪流中; • 水栖的包括山溪鲵、北鲵等,多 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 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 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 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 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 (显鳃亚目)
•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 于蝾螈亚目,均为体内 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 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 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 • 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 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如大鳗螈Siren lacertina
蝾螈科Salamandridae
• 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 有14属60余种。 • 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 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 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 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 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 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 • 在我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 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该科 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 我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 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有一些种类的疣螈 则为我国特有。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 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 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 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 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 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 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 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有尾⽬和⽆尾⽬。

分三个⽬:⽆⾜⽬、有尾⽬和⽆尾⽬。

⽆⾜⽬(Aoda)⽆⾜⽬(Aoda)/>鱼螈捕⾷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状尾极短。

体呈蠕⾍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但⽆胸⾻。

长肋⾻但⽆胸⾻。

体表富粘液⽪下具有真⽪鳞⽚粘液⽪下具有真⽪鳞⽚眼多埋于⽪下。

眼多埋于⽪下。

⽆⾜⽬或称蚓螈⽬、裸蛇⽬⽆⾜⽬或称蚓螈⽬、裸蛇⽬为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与它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2、⽪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但在眼睛和外⿐孔之间有盲⽬⼀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有助于钻⼀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只有⼀科本⽬只有⼀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代表。

体长约40 40厘⽬代表。

体长约40厘⽶⽳居⽣活⽶⽳居⽣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种⽆⾜类。

有的⼀种⽆⾜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中以⾝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和胸⾻。

具有肋⾻和胸⾻。

⽔栖游泳⽣活。

泳⽣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两栖纲

两栖纲
10
4.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两栖类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①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 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②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 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
③未能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 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 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前方 后方
硬骨质的肩胸骨 软骨质的上胸骨
硬骨质的中胸骨 软骨质的剑胸骨
蟾蜍类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
30
肩胸骨 剑胸骨
上胸骨 锁骨 乌喙骨 中胸骨
蛙类胸骨图
31
附肢骨骼
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 器官,即五趾型附肢。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带骨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附肢骨骼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 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对陆生生活适应不完善性
• 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 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 怕盐怕干旱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有尾目主要特征:
•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 •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 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 • 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 • 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 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
•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形似蚯蚓;耳无鼓膜 无足目 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 两栖纲 体型短宽,四肢强健 无尾目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
一、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第十六章两栖纲

第十六章两栖纲
• 受精卵的发育必需在水中进行。幼 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开始变态。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神经和感官
• 脑的五部分分化不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但已开始出现原脑皮;中脑仍是神经系 统的最高中枢;已具备发育完备的植物性 神经系统。
• 感官的演变:出现中耳,用于传导声波; 出现内鼻孔和犁鼻器;角膜凸出,晶体稍 扁平,适于远视;具有泪腺、瞬膜。侧线 保留或退化。
2020/8/16
2020/8/16
两栖纲的分类
2020/8/16
无 足 目






无足目
• 又称蚓螈目或裸蛇目。营地下穴居 生活,四肢和眼退化,无荐椎和胸 骨,房间隔不完全,在两栖类中处 于最原始的地位。
2020/8/16
有尾目
• 体长形,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 前肢。尾很发达,且终生存在。有些 种类身体两侧具明显的侧线。皮肤裸 露无鳞片,富于皮肤腺。水栖的种类 眼睛小,无活动的眼睑。
•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 吸器官。充分反映了两栖类的低等 状态。
2020/8/16
不完全的双循环
• 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了显著 变化,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 心室不分隔,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 完全双循环。
• 血液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氧气供应不充分新陈代谢率低,产热量低 ,又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而属 于变温动物。
2020/8/16
2020/8/16
2020/8/16
骨骼和肌肉
•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有了灵活 转动的可能性,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使头骨重量减轻,这对陆地上的运 动是必要的。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15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感受器),但尚不发达,到蛇类趋于完善。
◆侧线:水生类群、蝌蚪和少数无尾类有,可探
知水压,帮助鉴别物体的大小。
47
(1)视觉: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 征。能近视又能远视。
• 眼球角膜凸出,晶体近似圆球稍扁 平,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 于看较远的物体。蛙的视觉调节较 为完善,具有晶体牵引肌,能拉晶 体向前移动。通过调节晶体与角膜 的距离适于近视。
静脉窦;从消化道来的血液汇成肝门静脉入肝;从后肢来的大 部分血液形成肾门静脉入肾;腹静脉收集部分后肢、腹壁及膀 胱的血液入肝静脉。
4) 淋巴:具淋巴心,无淋巴结,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37
38
39
• 2、循环路线:


肺皮A

(肺循环)
颈总A 头面部

左心房

心室 A圆锥 腹大A
• V窦 右心房
前肢
• 具有眼睑、泪腺,以保护眼球,眼 睑不能活动,靠眼球下陷,从而使 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
48
(2)听觉:
• 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 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 听觉功能。
• 中耳:首次出现中耳,可 传导声波。鼓膜与外界接 触;中耳腔又称鼓室,耳 柱骨为鼓膜与内耳之间的 听骨,位于中耳腔内,一 端借狭窄的耳咽管与口咽 腔相通,另一端通鼓膜。
(4)侧线器官:水栖类的两栖动物、蝌蚪以及少 数的无尾类具有。与鱼类一样,能感觉水压,有 助于有关物体的方向及大小的鉴别。
50
A 有尾类 B 无尾类
C 无足51 类
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
检索表:
1.四肢及带骨退化┉┉┉┉┉┉┉┉┉无足目 成体具四肢及带骨┉┉┉┉┉┉┉┉ 2
2.终生具长尾┉┉┉┉┉┉┉┉┉┉┉有尾目 仅幼体有尾,成体无尾┉┉┉┉┉┉无尾目

两栖纲课件

两栖纲课件

3、雨蛙科
图17-27 日本雨蛙
4、蛙科
中国林蛙
泽蛙
虎纹蛙
棘胸蛙
图17-28 中国林蛙、泽蛙、虎纹蛙、棘胸蛙
5、树蛙科
图17-29 树蛙
6、姬蛙科
图17-30 北方狭口蛙
第五节
一、起源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古两栖类
图17-31 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
似鱼的特征?似两栖类的特征?
(二)脊髓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交叉
图 17 18 蛙 的 脑
Ⅷ 第一对脊神经
(三)脑神经 (四)脊神经
10对
出现了集中的神经丛: 臂和坐骨神经丛
臂神经丛
(五)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 17-19 蛙的 神经 系统
腰荐神经丛
十一、感觉器官
(一)侧线器官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
陆生特点?
(二)视觉器官
图 17 20 蛙 眼 的 纵 切 面
(三)嗅觉器官
鼻腔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四)听觉器官 中耳、内耳
半规管
鼓膜 延脑 听神经 耳柱骨 鼓室
图 1720b 蛙 耳 的 结 构
咽鼓管
肩 胛 骨
图17-20c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
-
锄骨齿
耳咽管孔
鸣囊孔 舌根
图17-6 青蛙的口咽腔 图17-7 蛙捕虫时舌的动作
六、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 2、变态后用肺呼吸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室、肺
3、皮肤、口咽腔黏膜亦可呼吸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
种类
蚓螈目
有尾目 无尾目
蚓螈目
1
体裸露,布满环状缢
体细长,呈蚯蚓状 四肢和带骨退化 无尾或具短尾
纹 皮肤腺发达,体表富 黏液 皮下具骨质小鳞(来
源于真皮仅有的与古
两栖类皮肤鳞片同源
结构)
2
眼小,无鼓膜 头骨膜性硬骨数目多 椎骨双凹形,多具长 肋骨,无胸骨 体内受精,卵生或卵 胎生,幼体在水中生 活,变态后上陆穴居
和隐鳃鲵科为
体外受精,少 数种类的受精
22
卵在母体内发
育,长成为幼
体后产出
约500种,遍
布全球的温,
热带地区;
3
两栖类 有尾目 小鲵科 全长不超过30cm,皮肤光滑无疣粒,成体不具外腮,多数种类 具有肺,有眼睑,具颌齿和犁齿,犁齿骨排列成左右两排, 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
极北小鲵
隐鳃鲵科 全长50~200cm,眼小,不具眼睑,口裂大,幼体有外鳃,成体消失, 有或无鳃孔,颌骨具齿,犁齿横列,椎体双凹型,体外受精,雌鲵不 具受精器,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及美洲东部
圆蛙属(Cyclorana)的蛙是较隐蔽的,有时它们会隐 藏在地下多年。
无斑雨蛙 在我国较为常见,背嫩绿 色,腹白色,体侧及股前 无黑斑。当将快下雨时, 这种蛙会变得非常吵闹( 雄蛙口底有单个内声囊) ,因此有时他们会被困着 来作为一种晴雨表。
无斑雨蛙 (Hyla arborea)
红 眼 树 蟾
灰树蟾(Hyla versicolor)
石 克 里 克 蛙
条 纹 扩 角 蛙
日本树蛙
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现存2属11种,有时也将 铃蟾属划归本科,分布于 西欧和北非地区。
第2~4椎骨具有肋骨,椎 体后凹型,肩带为弧胸型 。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有尾目:我国3科11属24种.具有 长尾,体表裸露。
1.隐鳃鲵科(大鲵科) 代表动物:蛙蛙鱼
2.小鲵科
代表动物:极北小鲵
3.蝾螈科
代表动物:无斑肥源
4.洞螈科
代表动物:泥螈
5.鳗螈科
代表动物: 鳗螈.
无尾目: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成体不具尾,皮肤裸露,后肢 发达
1.盘舌蟾科: 代表动物:东方铃蟾(具警戒色)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 四肢 尾 皮肤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 余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椎体 肋骨 眼睑 习性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无或有 水栖
前凹或后凹 无 有 陆栖
无足目: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 类型。体呈蠕虫状
代表:鱼螈;生活于热带,眼退化,以触须代 之,形似蚯蚓,有护卵习性.
5.蛙科
代表动物:虎纹蛙(田鸡),泽蛙,沼蛙等
6.姬蛙科
代表动物:花姬蛙,花狭口蛙,饰纹姬蛙.
7.树蛙科
代表动物:斑腿树蛙.
大树蛙
休眠
1. 概念 : 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 生物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 叫休眠 2.休眠的普遍现象: 冬眠:低温引起 夏眠:干旱或高温引起 日眠:食物短缺引起
2.蟾蜍科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 蟾蜍其区别是: 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黑眶蟾蜍
头部具有黑色骨质嵴。它不但治灭大量田间有害昆虫,且能消灭 大量白蚁。分布于华南一带
3.锄足蟾科
代表动物:宽头角蟾(头上有角)
4.雨蛙科
特征 : 雄性有单个内声囊 , 鸣声响亮 . 常在 雨后鸣叫. 代表动物:华南雨蛙

两栖纲的分类

两栖纲的分类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为3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Apoda)无足目或称裸蛇目(Gymnophiona),为原始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

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

眼睛退化,隐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感,有助于钻穴活动。

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无足类除具有上述的特化性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如蚓螈(Caecilia)有退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外表并不显露,这代表着古代坚头类体表鳞甲的遗迹。

现代的有尾类和无尾类体表光滑无鳞,只有无足类尚保存着这种承前的原始性特征。

此外,椎骨为双凹型,无胸骨,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和坚头类有相似之处,这些特征皆反映出其原始性。

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为本目代表(图6-38)。

体长约40cm,体形似蛇。

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

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燥。

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用。

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