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法玻璃缺陷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
7.1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
7.1.1玻璃中的缺陷按行成部位分成六大类
⑴原料缺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原料自身质量问题或外来杂物引起的缺陷.
⑵熔化缺陷在熔化部,有益熔化不良引起的缺陷。
⑶耐火材料缺陷由于耐火材料的熔蚀和其它方式对耐火材料的侵蚀引起的缺陷。
⑷形成缺陷在成型部位形成的缺陷。
⑸退火缺陷在退火过程中,由于退火制度不合格或事故造成的缺陷。
⑹冷玻璃加工和储存缺陷玻璃裁切、包装和储存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7.1.2浮法玻璃的缺陷按在玻璃中的位置分成三大类
7.1.2.1玻璃板中的缺陷。这是一种由熔化或配合料引起的缺陷,通常以固体夹杂物(结石)和气体夹杂物(气泡)的形成出现。7.1.2.2玻璃板上表面的缺陷
⑴结石这是一种碹顶滴落物(液滴、粉尘)所造成的缺陷。如缺陷位于玻璃很浅的表部,这种缺陷往往由熔窑碹顶或锡槽顶滴落物产生的固体夹杂物造成。
⑵上表面气泡这种缺陷往往是闸板泡。一般泡径较大。
7.1.2.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
⑴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这样的缺陷。
⑵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⑶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下表面开口泡。
⑷光学性质缺陷
a.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光学变形(光学变形角低).
b.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7.1.3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
7.1.3.1非晶态缺陷
(1)气相缺陷(气泡)。
(2)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硌伤和压裂。
7.1.3.2晶态缺陷
(1)熔化残留物。
(2)侵蚀的耐火材料。
(3)玻璃熔体的析晶。
(4)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处理
7.2.1概述
根据浮法玻璃原料构成,熔窑材质、结构、燃烧方式、温度制度等特点,由原料和熔化过程可能产生的缺陷大致分为三大类:①夹杂物(固体来夹杂物缺陷),②气泡(气体夹杂物缺陷),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本部分根据缺陷的类别针对常见缺陷的外观、产生原因、解决措施,逐一论述。
7.2.2夹杂物
7.2.2.1未熔石英颗粒(残余石英)
(1)外观
大多在玻璃板的上表面,呈白色小粒状或多个颗粒的聚合体。结石周围有较宽的扩散层。在窑内停留时间长的结石,表面瓷化,周边与玻璃界限不很清晰。(2)可能产生的原因
a.硅砂颗粒过大,形成的未熔石英;
b.配合料调和不均匀,局部硅砂富集形成的;
c.配合料输送及窑头料仓贮存过程中的分层;
d.硅砂细粉过多形成的料蛋;
e.助熔剂(Na
2CO
3
、Na
2
SO
4
)过少;
f.跑料或边部切料;
g.熔化温度过低(主要是玻璃液温度);
h.碹顶硅质泥料掉入窑中进入玻璃液(若以上7种原因都被排除的话,可认可这条原因)。
(3)显微结构
结石中存在残余石英颗粒,周围可能伴随有羽状鳞石英晶体。
(4)应采取的措施
a.严格控制硅砂的上、下限粒度,在混合机正常运转(如混合机出故障,可排除以下其它产生原因)情况下,通过配合料均匀度测定实验,给出合理的调和参数,以保证配和料具有良好的均匀性。
b.保证合理的配料参数及称量精度。
c.加强熔化操作,保证在换火时,不切料,稳定料出及泡界线位置。
d.加强前区熔化,调整热负荷,建立合理的温度曲线,提高玻璃液温度。
e.冷修烤窑后及热修时,制定合理的操作方案,避免硅质泥料落入窑中。
7.2.2.2斜锆石
(1)外观
斜锆石又分为一次斜锆石、二次斜锆石及一二次斜锆石,三者外观无大区别。在玻璃中呈白色及灰白色致密小颗粒状,与玻璃界分明,有坚硬的瓷质感。
(2)显微结构
一次斜锆石在结石边部呈细小颗粒状或纺锤状、卵状分布,二次斜锆石呈松枝状。(3)可能产生的原因
a.池壁AZS砖,由于温度及对流的波动引起玻璃液对池壁的冲刷造成AZS砖的剥落。(这种原因常伴随有刚玉的产生)。
b.锆英石捣打料落入玻璃液,由该原因形成的结石的结构较疏松。
c.生料及碎玻璃引入的锆质耐火材料夹杂物。
d.窑底不动层的翻出物。(这种晶体往往发育良好、完整,多为二次斜锆石)。(4)采取的措施
a.剔除原板中这种结石颗粒,因为这种结石随碎玻璃重新入窑后,大结石较难熔掉,小结石继续析晶或形成条纹或疖瘤。
b.加强池壁的保护,如前区穿挡料水包。
c.控制火焰的角度及长度,避免锆石英捣打料落入玻璃液。
d.严格检查各种进厂、进窑原料,坚决杜绝锆质杂质引入。
e.加强熔化操作,稳定玻璃液流,防止池底凉玻璃液上翻。
7.2.2.3碹滴
⑴外观
是一些尺寸大小不等的不透明的或半透明的结石,颜色为白色、灰色、深色、浅黑
色等。结石中央呈原砖状,边部有溶解蚀变和析晶。结石旁波及较大,常常还伴随有裂纹。
⑵显微结构
呈方石英,鳞石英晶体,晶体粗大的鳞石英多呈矛头状双晶,单偏光下,呈浅黄色,突起较低,正交光下,有灰白、浅黄的干涉色。
⑶产生原因
熔化部碹顶硅砖的剥落物,产生部位从前L型吊型墙至熔化部后山墙部有,产生部位不同,其化学组成及物相组成都有所不同。
a.产生于前区L型吊墙。(晶型排列不整体)
b.产生于前区碹滴的中部。(晶体排列整体,呈玉黍状或团粒状)
c.产生于前区碹顶边部。(晶体排列如L型吊墙)。
d.产生热于热点后部碹顶(晶体排列整体)这个部位是温度相对较低,碱性组分、
芒硝分解产物易在此处凝聚,侵蚀较严重。
e.产生于熔化部后山墙(晶体中含有硫元素),呈钟乳石状的融融凝聚物,可能有
残转存在。
f.重油含硫量过高,水分过大或助燃风量过大,对碹砖的冲击及侵蚀。
(4)采取措施
a.减少熔窑前区粉料的分散及配合料组成的挥发。
b.调整火焰角度,减少火焰对碹顶的上扬烧损。
c.在不影响熔化的前提下,可考虑适当降低熔化温度。
d.在满足澄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澄清剂芒硝的用量。
e.定期处理后山墙的挂帘子。
f.提高重油质量,降低水分含量,稳定风量及窑压。
7.2.2.4霞石
(1)为白色颗粒结石,有事在疖瘤内呈半透明析晶状。
(2)显微结构显微镜单偏光下呈羽毛状或阶梯状,显微镜正交光下,有鲜艳的干涉色。
(3)可能产生的原因
a.硅铝质原料中(钾长石)有大颗粒。
b.钾长石水分偏大,细粉过多造成结团。
c.原料加工、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引入了硅铝质、高铝质夹杂,如:粘土质、莫来石、刚玉石及耐火砖砖屑等。
d.调和不匀,玻璃液中局部三氧化二铝的富集而引起的析晶。
e.池壁锆刚玉砖的冲刷、溶蚀形成的大粘度玻璃液进入主体玻璃液后的析晶。
f.α-β刚玉砖的溶蚀所形成。
e.斜坡碹上保温所用的高铝质粘土泥,一般在刚投产时发生。
(4)采取措施
a.严格控制原料质量,杜绝含铝硅质、高铝质夹杂物的引入。
b.严格控制钾长石水分。
c.严格控制钾长石上、下限颗粒组成。
d.采取措施,均匀调和。
e.采取措施,保证玻璃液的对流、液面、料堆、温度稳定。
f.严禁液面的大起大落,减轻对池壁的严重冲刷。
g.采用优质α-β刚玉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