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不同标准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后心肌酶谱分析

不同标准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后心肌酶谱分析

不同标准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后心肌酶谱分析韩娟【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46)1【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传统病理性黄疸和小时胆红素诊断标准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和心肌酶检测结果。

方法:对照组选择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患儿,研究组选择采用小时胆红素概念诊断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观察两组患儿入院时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谷草转氨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TB 、AST 、LDH 、CK 、CK‐MB 较入院时均降低(P 均<0.05)。

入院时研究组 TB 较对照组低(t =19.48, P<0.05),AST 、LDH 、CK 、CK‐MB 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 TB 较对照组高(t =14.35, P <0.05),AST 、CK 及 LDH 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K‐MB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小时胆红素的概念对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肌酶值。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and myocardial enzyme characteristic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 ‐nemia after treatment using diagnostic standard of pathologic jaundice or hour‐bilirubin . Methods :A descrip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by reviewing the clinical file s containing side‐effect ,TB ,AST ,LDH ,CK and CK‐MB of neo‐natal who were diagnosed hyperbilirubinemia .Neonatal diagnosed pathological jaundice allocated to control group . Neonatal diagnosed using hour‐bilirubin allocated to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more early (t= 3 .49 , P< 0 .05)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TB ,AST ,LDH ,CK and CK‐MB on admission were lower after treatment (P < 0 .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TB ,AST ,CK and LDH on admitting (P< 0 .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CK‐MB value (P> 0 . 05) .Conclusion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alue of myocardial enzyme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the hour‐bilirub in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总页数】3页(P25-27)【作者】韩娟【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汉中 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7【相关文献】1.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心肌酶联合检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J], 耿波;梁锋;夏国新;管学平2.心肌酶谱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 [J], 杨莹3.30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分析 [J], 阎琳晶;吴起武4.同型半胱氨酸联合心肌酶测定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J], 曹登成;邓耀;郭健玉5.血清心肌酶水平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张茜;齐秀花;王明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不良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高胆红素血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新生儿的发育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对高胆红素血症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而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意义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概念。

心肌酶谱是用来检测心肌损伤的一种生化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

当心肌受损时,这些酶的释放会增加,因此心肌酶谱可以用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而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其水平的升高通常意味着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通过检测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否伴随着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尤其是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的患者,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往往会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引起新生儿心肌细胞损伤,导致心肌酶谱中相关酶的释放增加。

对于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及时进行心肌酶谱检测,有助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高胆红素血症也可能伴随着炎症反应,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

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仅仅是指导临床治疗的辅助检查手段,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和治疗判断。

在进行检测和解读结果时,需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使用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时,也应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如肌肉损伤、其他感染情况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引起黄疸的一种疾病。

在临床上,高胆红素血症是最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之一,尤其在新生儿中更为常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和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除了传统的血清胆红素监测外,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也被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检测和诊断,如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

本文将从临床意义的角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心肌酶谱是指在心肌细胞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的一类特殊蛋白质的总称,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心肌酶谱在心肌细胞受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的升高可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由于胆红素的沉积和代谢异常可能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心肌细胞损伤,因此心肌酶谱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水平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与肌酸激酶等心肌酶谱的水平升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高胆红素血症导致黄疸较严重的情况下。

通过监测心肌酶谱的水平,可以及早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有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

心肌酶谱的监测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一些伴随心肌损伤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监测心肌酶谱的水平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治疗有效,心肌酶谱的水平会逐渐下降;反之,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心肌酶谱的水平可能会持续升高。

心肌酶谱的监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

除了心肌酶谱,超敏C反应蛋白也是近年来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备受关注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尤其是在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中,炎症反应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的监测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导致黄疸发生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也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关系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关系。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组织,其中也包括心脏肌肉组织。

胆红素在心肌细胞内可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导致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内ATP生成减少,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异常。

胆红素还可以导致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调节异常,影响心肌收缩功能。

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红蛋白(Myo)等,这些指标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往往会升高,反映出心肌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

心肌酶谱的改变可以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超敏C反应蛋白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

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的合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炎症、感染、组织坏死、创伤等。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由于胆红素对细胞的影响,容易导致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从而触发超敏C反应蛋白的合成和释放。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往往会升高。

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不仅可以反映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炎症反应程度,还可以提示医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存在感染和器官损伤等并发症,从而指导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医生们常常会通过对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监测来帮助判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情。

对这些指标的动态监测也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评估疗效和预测疾病的进展。

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医生们应该及时监测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受损相关性探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受损相关性探讨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7 2 . 1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7 4 ( 2 0 1 5 ) 0 3 — 0 6 3 5 — 0 1

高 胆 红 素 血 症 是 一 种 常见 的新 生 儿 疾 病 , 患 儿 血 液 中 尚
表 1 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 ; ± s )
部 转 阴 随 着血 清胆 红 素 水 平 上 升 , 心 肌 受 损程 度加 重 , 且 组 间 相 比 差 异具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0 5 ) 。 新 生儿 一 旦 出现
高胆红素血症就可能导致心肌受损 , 心 肌 酶 会 随 着 高 胆 红 素 血 症 的 治 愈 而 降 至正 常 。 关键词 : 新生儿 ; 高胆红素血症 ; 心肌 受 损 ; 相 关 性
伤 尚未 足 够 重 视 。 胆 红 素 可 作 为 新 生 儿 生 理状 态 下 的过 氧 化
物 清 除剂 。 具 有 保 护 生理 作 用 _ 3 】 。 但 其 中脂 溶 性 间接 胆 红 素 浓
度过 高时可通过生物屏障而进入细胞核及细胞质 . 影 响 细 胞
正 常代 谢 及 功 能 . 尤 其 是 当 胆红 素水 平超 过肝 脏 正 常 代 谢 能 力 时。 就会 以 氧 自由基 形 式 堆 积 于 体 内 , 损 伤 心 肌 细 胞 ] 。 心 肌 酶 是 一 组 与 心 肌 损 伤 相 关 的酶 . 临 床 可 通 过 心 肌 酶 谱 的检 测 来 诊 断 心 肌 损 伤 情 况 。心 肌 酶 谱 能 反 应 心 肌 细 胞 完 整 性 , 心 肌受 损 时 心肌 酶 释 放 、 入血 , 血 清 中心 肌 酶 水平 上 升 I 6 ] 。大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BNP水平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研究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BNP水平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研究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BNP水平与心肌酶谱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BNP(脑钠肽)水平与心肌酶谱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胆红素症患儿,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的60例无高胆红素症小儿,为对照组,测定BNP(脑钠肽)水平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对两组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患儿的BNP水平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NP水平越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也越高,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钠肽水平是诊断小儿心肌损伤的理想标志物,能为诊断小儿高胆红素症提供比较可靠快捷的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标签:高胆红素症;新生儿;BNP;心肌酶谱;相关性研究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群体中十分常见,主要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多,引起新生儿巩膜、皮肤、粘膜出现黄疸现象,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3天[1]。

血游离胆红素过高时,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2-3]。

高胆红素血症还会损害肾、肝、心脏等,导致心肌损伤。

脑钠肽在心力衰竭早期便会增高,目前已成为诊断心力损害比较有效的血浆标志物[4]。

我们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间对患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门诊健康体检的无高胆红素症小儿的BNP水平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进行测定比较,详细的情况记录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高胆红素症新生儿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所有患儿均符合国内高胆红素症的诊断标准。

男性35例、女性25例,胎龄38-41周,体重2.4-4.1kg。

其中22例头颅血肿,20例胎粪排出延迟,18例ABO血型不合;再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60例无高胆红素症小儿为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27例,胎龄38-42周,体重2.5-4.0kg。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含量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脑损伤甚至死亡。

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临床常规检查指标,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从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两个指标的角度,分析其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其危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的疾病。

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数日内发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黄疸,合并黄疸的新生儿多数为高胆红素血症。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核黄疸,严重时可损害脑部神经细胞,引起脑损伤,甚至出现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后遗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于预防严重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肌酶谱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心肌酶是指在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释放到血浆中的一类酶类蛋白,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一般会出现溶血性黄疸,而溶血过程中,心肌细胞受损,相应的心肌酶也会释放增高。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受损情况,及时干预治疗,减轻心肌细胞受损及严重后果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核黄疸的新生儿中,心肌酶谱检测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受损,为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心肌酶谱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并且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水平会显著升高。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患儿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由于溶血及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肝损伤等因素,容易引起机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影响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影响
组 和治疗 2组治疗 7 d后皮肤黄疸渐消退 , 血清胆红素渐降至 正 常范 围 , 同时心 肌酶 明显下 降 , 但两 组心 肌酶下 降水 平 比
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0 0 ) 见 表 12 P> .5 , 、。
1 3 方 法 : 有人组新 生儿于人院当天治疗前股静脉穿刺 . 所
q ) 并 予 改 善 心 肌 代 谢 药 物 维 生 素 C A P 辅 酶 A、 胞 色 d, 、T 、 细
高胆红 素血症
可 以引起新生 儿心肌的损害性改变 , 经蓝光照射及保护心肌治疗后 , 心肌酶谱逐渐恢 复正常 , 预后 良好 。
高胆 红 素 血 症 是 新 生 儿 期 常 见 的 症 状 之 一 。 为 了 解 高
细 胞 膜 完 整 性 丧 失 , S 、D C 、 K—MB逸 出 , 血 清 中 A T L H、K C 致
3 讨 论
近年 随着对胆红素 生理 功能及毒性 作用 的进一步研 究 , 发现胆红素对心 、 、 、 等重 要器 官及 血液 、 疫等 系统 肝 肾 肺 免 均有不 同程度 的损伤 。心肌酶分 布在全身组 织中 , 特别是 心 、 肺脏 、 肝、 骨骼 肌 、 肾脏 、 中含量 高 , 脑 这些 组织 损伤 后使
组3 4例 , 1 , l , 男 8例 女 6例 给予蓝光 照射治疗 ; 治疗 2组 3 4 例, 2 , 1 , 男 2例 女 2例 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 , 尚给予保护心
肌 治疗 。 对 照 组 6 0例 选 择 同 期 门诊 体 检 的健 康 新 生 儿 男 3 8 例, 2 女 2例 , 生 5— 6d 出 2 。
后 复查心 肌酶谱并 进行 统计 学 比较。结果 病例组与对 照组 比较 , 心肌 酶谱各项 指标均升高 , 差别有 统计学 意义

新生儿高胆血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高胆血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高胆血红素血症时心肌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与心肌酶升高的关系及影响心肌酶升高的因素。

方法:本文选自2009年1-10月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37例病理性黄疸抽血化验总胆红素。

结果:1、自娩组与剖宫产组总胆红素及心肌酶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内比较总胆红素升高与心肌酶升高均无相关性。

2、正常组组内比较,总胆红素升高与CK升高无相关性,与其余四项心肌酶升高呈正相关,AST、CK-MB呈正相关(P<0.05),LDH、HBDH呈高度正相关(P<0.01)。

3、正常组与胎膜早破组比较,胎膜早破组AST、LDH、HBDH显著升高,其中AST、LDH有显著性差异(P<0.05),HBDH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4、正常组与宫内窘迫组比较,宫内窘迫组血清心肌酶均显著增高,其中CK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项心肌酶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在病理性黄疸中,胎膜早破时,AST、LDH、HBDH升高对心肌有一定损害。

宫内窘迫时,心肌各酶均有显著升高,心肌损害严重。

除外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时的正常分娩组总胆红素升高与四项心肌酶升高呈正相关。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近年来随着生化全项的开展,人们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新生儿的心肌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的甚至升高到10-20倍,包括LDH(乳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HBDH(α-羟丁酸脱氢酶)、CK(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

本文为了探讨心肌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分别对自然产、剖宫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以及除外胎膜早破及宫内窘迫称正常组(以下简称正常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及心肌各酶进行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1对象:选择2009年1-10月产科分娩的新生儿病例性黄疸37例,男21例,女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符合下列条件:①胎龄≥37周,出生体质量≥2300克,②阿氏评分≥8分,③除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其他病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体内醛固酮的代谢机制尚未完全成熟而导致的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症状。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大约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周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高胆红素血症。

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良性的,但是对一小部分新生儿来说,高胆红素血症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了。

在这个过程中,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等临床检查参数的分析可以给予临床医生更多的辅助信息,促进早期的干预和治疗。

心肌酶谱是一组用来检测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

常见的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

在检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通过检测心肌酶谱可以了解新生儿体内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大部分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会伴随心肌损伤,但是对于一些病因不明或者临床表现不符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谱的检测可以帮助排除心脏相关的问题,对病因的诊断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生化指标。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下,通过检测hs-CRP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儿的炎症水平,同时作为感染指标的一种,hs-CRP的检测也可以帮助排除潜在的感染病因。

从心肌酶谱的角度来看,典型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不会对心肌产生明显的直接损害,但在一些情况下,如血管紧张素相关的高胆红素血症或者与新生儿黄疸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新生儿并发症产生的黄疸--性胎儿红细胞破损综合征,新生儿特发性弥散性细胞内黄质沉积(idiopath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等情况,可能会对心肌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这些情况下,心肌酶谱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肌损伤的情况,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干预。

除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本身的诊断和干预意义之外,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还可以为患儿的长期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
酶的影响
赖远禄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5(000)029
【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SOD)。

方法: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1例为研究组,选取正常新生儿41例为对照组,比较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MDA、血清SOD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各项心肌酶谱指标、血清MDA、血清SO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心肌酶、血清MDA、血清SOD活性都比较高,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总页数】2页(P113-113,115)
【作者】赖远禄
【作者单位】364000龙岩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检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用价值 [J], 张一鸣;王金秀;周惠娜;潘慧筠;蒋丽霞;张铭;刘勇
2.15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的变化 [J], 沈伊娜;胡芳;汪佑霞
3.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J], 陈
晓梅;黄淑霞
4.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清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关系探讨 [J], 史剑雷;蒋丽霞;周惠娜;张书涵;巢浩界
5.灯盏花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 [J], 李晓阳;刘亚东;练生利;李德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复极不均一及心电不稳定性增加有关。

与文献报道[6]QT d 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QT d 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说明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室肥厚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相符合。

这提示了Q Td 可作为评价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指标。

综上所述,QT d 是一种无创、简便的预测高血压患者预后的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合LV MI 可作为评价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1] 胡永丽,刘建敏.高血压患者QT 离散度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医药论坛杂志,2010,31(12:94-95[2] 薛桦,刘海燕.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 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分析.吉林医学,2009,30(20:2417-2418[3] Day CP,M c Comb JM ,Cam pbell RF.QT dispersion:an in dica -tion of arrhythm ia risk in patients w ith long QT in tervals.Br H eart J ,1990(63:342[4] 余振球,赵连友,惠汝太,等.实用高血压学.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43[5] 姚玉庆.QT 离散度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8:1034[6] 郭玉琳,马春燕,哈力旦.QT 离散度与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关系.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52(本文编辑:彭玲d oi:10.3969/j.is sn.1006-5571.2011.02.004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 的临床意义李元国1 徐晓蓉1 袁传顺2=摘要>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cT nI的影响。

方法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3例,同时选择24例同期出生的足月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 BIL、心肌酶谱(CK 、CK -M B,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cT nI。

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

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

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方法:选择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同时选择20例同期出生的足月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为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心肌酶谱(CK、CK-MB),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cTnI)。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CK、CK-MB),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cTn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心肌的损害性改变,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越高损害越明显,而且与早产因素相关。

检测心肌酶谱(CK、CK-MB)及肌钙蛋白(cTnI)能作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重要诊断指标,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高膽红素血症(高胆)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系统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对新生儿其他多种器官的损害也是客观存在的。

2009年1月-2010年10月,笔者检测了60例高胆新生儿的CK、CK-MB、cTnI水平,旨在探讨CK、CK-MB、cTnI对早期判断新生儿心肌损害的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28例,均为顺产,并排除有先天发育畸形、宫内窘迫、窒息、严重感染病史者。

参照有关标准[1]分为3组,轻度高胆组22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205~257 μmol/L,均为足月儿;重度高胆组20例,TBIL≥257 μmol/L,均为足月儿;早产合并高胆组18例,TBIL≥257 μmol/L,均为早产儿。

随机抽取同期生理性黄疸不明显(TBIL≤85 μmol/L)的足月、顺产新生儿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1例,女9例。

1.2方法采集新生儿静脉血4 ml(溶血标本除外),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IL、CK、CK-MB,所用试剂为上海长征有限公司生产;同时应用Roche公司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cTnI,所有检测均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摘要】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中心肌酶谱的变化与胆红素血症有密切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系统分析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心肌酶谱在病情中的变化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强调了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提出了综合考虑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治疗策略,并呼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作用,以提高其诊治水平。

这些结果对未来在该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意义、诊断、治疗、防治策略、联合检测、研究。

1. 引言1.1 胆红素血症的定义和病因胆红素血症是指机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的一种疾病状态,是由于胆红素的代谢障碍或排泄障碍所导致的。

在新生儿中,胆红素血症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更为常见。

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足,致使胆红素在体内堆积过多。

胆红素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肝细胞内的胆红素代谢途径,将胆红素转变成为易溶解的间接胆红素,再经由胆汁排出体外。

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包括:①胆红素代谢障碍,如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健全或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能力下降;②胆红素排泄障碍,如先天性巨血管性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使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③溶血引起的胆红素增多,如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或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核黄疸、脑病等,给患儿及家庭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1.2 心肌酶谱变化与胆红素血症的关系心肌酶是指心肌中的一类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心肌肌钙蛋白(cTnI)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1. 引言1.1 胆红素血症的概念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或转运异常引起的。

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素,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会被肝脏处理并排出体外。

当胆红素代谢或转运出现问题时,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累积,导致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

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胆红素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核黄疸、脑损伤等并发症。

及时检测和处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可以及早发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并及时处理。

了解胆红素血症的概念和危害也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工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2 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是指心肌细胞内的一组酶,包括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等。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成为评估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在临床上,心肌酶谱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监测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以及评估心肌病变的进展。

肌酸激酶是最常用的心肌酶谱指标之一,其升高可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LDH的升高也与心肌梗死相关,但其升高时间较长,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限制。

肌红蛋白的升高则与心肌死亡和心力衰竭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和监测疗效。

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实践中,心肌酶谱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和系统炎症反应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1.3 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超敏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人类体内的重要蛋白质,它通常在肝细胞中合成并释放到血液中。

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心肌酶谱检测及其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心肌酶谱检测及其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心肌酶谱检测及其意义
严达尊;吴起武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00)015
【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90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的心肌酶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27例早产儿作比较。

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心肌酶谱均较对照组高,但仅CK-MB升高(P<0.05);心酶阳性发生率55.56%(50/90)明显高于对照组7.41%(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致心肌损害,发生率高。

对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应常规测定心肌酶谱,以指导临床治疗。

【总页数】2页(P2029-2030)
【作者】严达尊;吴起武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检验科,广东中山528415;广东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儿科,广东中山528415【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33~36周早产儿唾液皮质醇在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J], 王晶晶;杨琍琦
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 [J], 尹路;杨琦
3.血清IL-6在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余增渊
4.血清中NSE及S100B蛋白检测对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胆红素脑损伤的临床
意义 [J], 马菲;张蕾
5.MRI多序列扫描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观察 [J], 李二娜;刘静炎;王凯;慎源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分析【摘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容易导致黄疸、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后果。

本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心肌酶谱和超敏C 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

在发生机制方面,心肌酶谱的变化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都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密切相关。

结合检测这两项指标能够更好地评估疾病的程度和预后,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当着重探讨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规律,寻找更精准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意义,联合检测,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头几天内,由于胆红素的代谢速度较慢,因此会出现胆红素水平升高的情况。

如果胆红素的水平过高,就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进而引发黄疸等症状。

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给新生儿带来身体不适,还可能对其器官功能造成影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心肌酶谱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分析它们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以期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控和管理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治这一常见疾病。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制,探讨其与心肌酶谱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2. 探讨心肌酶谱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母乳喂养婴儿约10%在生后1个月时仍然存在黄疸。

主要由于各种因素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胆红素转变成间接胆红素,血清中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肝胆损伤、循环紊乱,引起黄疸。

严重者可影响大脑及神经系统。

多数学者认为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心肌损伤[2,3]。

为探讨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中胆红素水平与心肌酶谱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6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21年5月~2021年8月确诊高胆红素血症住院足月儿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健康足月儿作为对照组。

以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为诊断依据:TSB220.6 μmol/L,均以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

排除合并有感染、宫内窘迫、肝胆道畸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

研究组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平均胎龄(39.05±1.46)周,平均日龄(5.87±4.69)d;对照组中,男35例(58.3%)、女25例(41.7%),平均胎龄(38.21±1.38)周,平均日龄(5.67±3.78)d。

两组足月儿性别、胎龄、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参考第4 版《实用新生儿学》和2021年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颁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进行对症治疗措施。

对部分心肌酶谱指标高于参考值2倍以上者加用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细胞。

1. 3 检测方法两组足月儿入组时及研究组治疗后均使用含促凝剂的分离胶类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作为标本,采用速率法对其AST、LDH、CK、CK-MB等各项水平进行测定,检测仪器为罗氏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

1. 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入组时TSB、AST、LDH、CK、CK-MB水平,以及研究组足月儿TSB、AST、LDH、CK、CK-MB入组时与治疗后的水平差异,根据对研究组入组时TSB、AST、LDH、CK、CK-MB 水平进行统计,分析TSB与各心肌酶谱相关指标(AST、LDH、CK、CK-MB)的相关性。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1r0表示负相关,0r1表示正相关。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足月儿入组时各指标水平比较入组时,研究组足月儿TSB、AST、LDH、CK、CK-MB水平分别为(259.86±3
3.25)μmol/L、(52.88±1
4.53)U/L、(1264.60±566.39)U/L、(612.00±357.24)U/L、(12.17±3.80)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8.71±17.98)μmol/L、(34.56±9.86)U/L、(579.11±153.13)U/L、(12
5.40±30.89)U/L、(2.86±0.97)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60例研究组足月儿入组时与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足月儿TSB、AST、LDH、CK、CK-MB水平均较入组时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TSB与各心肌酶谱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根据对研究组入组时TSB、AST、LDH、CK、CK-MB水平进行统计,发现TSB与LDH、CK、CK-MB均呈正相关(r=0.28、0.63、0.65,P0.05),TSB与AST 无相关性(P0.05)。

见表3。

3 讨论
随着围生期孕产妇生活方式及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逐年增高。

自2021年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颁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来,绝大部分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获得了较规范的诊治。

但临床中本症的发
生往往伴随诸多其他脏器的病变,如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心肌损害等,若伴发症状较为严重,临床诊治则较为复杂。

而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导致心肌酶谱变化,其发生机制及原因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性[6,7]。

正常生理条件下,心肌酶主要分布于心、肝、肺、骨骼肌、肾、脑等组织器官中,当这些组织器官损伤后可使细胞膜完整性丧失,AST、LDH、CK、CK-MB等逸出,使血清中含量增高。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心肌酶谱作为诊断心肌是否受损的主要依据之一,尤其是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质内,心肌外组织含量较低,是一种心肌特异性酶,心肌细胞受损CK-MB释放入血,导致血中CK-MB 活性增高,有研究提示血液中其活性增高水平与心肌受损严重程度呈正比[7,8]。

人体间接胆红素在肝脏代谢后形成直接胆红素,随胆汁、大便排出体外,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提示有黄疸甚至肝功能损伤,是新生儿黄疸诊断的特异性指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大多数仍以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时,研究组足月儿TSB、AST、LDH、CK、CK-MB水平分别为(259.86±33.25)μmol/L、(52.88±14.53)U/L、(1264.60±566.39)U/L、(612.00±357.24)U/L、(12.17±3.80)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8.71±17.98)μmol/L、(34.56±9.86)U/L、(579.11±153.13)U/L、(125.40±30.89)U/L、(2.86±0.97)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对研究组入组时TSB、AST、LDH、CK、CK-MB水平进行统计,发现TSB与LDH、CK、CK-MB 均呈正相关(r=0.28、0.63、0.65,P0.05),TSB与AST无相关性(P0.05)。

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心肌损伤。

陈顺何等发现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谱水平与疾病发生时间、病情严重及对心肌损伤的程度均密切相关。

亦有学者认为新生儿时期心肌细胞修复及再生能力较强,心肌损伤多为一过性心肌缺血,经积极治疗后,高胆红素血症所致新生儿心肌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逆的。

本研究显示,治
疗后,研究组足月儿TSB、AST、LDH、CK、CK-MB水平均较入组时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董琳等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心肌损害者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水平均显著升高,可能进一步增加外周血液循环的阻力,影响脏器和组织血液循环供应。

同时,张娜等发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影响心肌细胞,对肝、肾功能均有一定的损伤,尤其在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高胆红素血症不仅是胆红素代谢障碍性疾病,而且会影响机体其他组织功能的变化。

总之,针对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指标变化的研究提示,二者具有密切相关性,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参与或导致与心肌酶谱变化有关的机体损伤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常规进行心肌酶谱检测,以客观评价及动态检测机体损伤与病情恢复情况。

避免因家长对其认识不足、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评估和随访措施等因素,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发或增加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