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cf362f08a1284ac9504304.png)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分子荧光光谱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荧光的短暂性使得他的发展与应用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是在1575年,西班牙内科医生、植物学家莫纳德斯(N. Monardes )提到:一种木头切片的水溶液呈“可爱的天蓝色”。
17世纪,波义尔(Boyle)和牛顿(Newton)等再次观察到荧光现象并给予了更详细的描述。
1852年,斯托克斯(G.G.Stokes)用分光光度计考察奎宁和叶绿素时发现:λ吸<λ荧(斯托克斯定则),所以判断荧光是先吸光再发光,即荧光是发射光。
并且根据发荧光的矿物“萤石”→荧光。
此外他还研究了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描述了高浓度时及有外来物质存在时的荧光猝灭现象。
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应用荧光作分析手段的人。
1867年,瑞士,高贝尔斯莱德(F.Goppelsr?der)进行了首次的荧光分析工作,应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880年,莱伯曼(Liebeman)提出了最早关于荧光与化学结构关系的经验法则。
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600种以上的荧光化合物。
20世纪以来,荧光现象的研究就更多了: 1905年,伍德(Wood)发现共振荧光。
1914年,弗兰克(Frank)和赫兹(Hertz)利用电子冲击发光进行定量研究。
1922年,Wawillous 进行荧光产率的绝对测定。
1926年,盖维奥拉(Gaviola) 进行了荧光寿命的直接测定。
分子发光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的应用。
分子发光包括荧光,磷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散射光。
而各种分子发光都有其重要的应用。
在这里主主要介绍的是分子荧光分析的应用。
分子荧光分析方法具有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试样量少方法方便以及物理参数较多的特点。
采用直角检测的方法,其灵敏度要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它的测定下限在0.1~0.001μg·cm-3之间。
荧光强度计算是为If=2.3ΦI0εlc 由此可以看出提高I0能够提高灵敏度,另外荧光强度是一个绝对量,不像紫外-可见光谱是相对值,因此他就有更高的灵敏度。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bf29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7.png)
能发射荧光物质条件: ①物质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的特定结构。 ②分子必须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③Фf=发射荧光的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2.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共轭双键结构:芳环杂环化合物,含共轭双键
脂肪烃π-π激 (2)分子的刚性平面:效应增加,可使荧光效率增
标作图E荧-λ激 (2)荧光光谱:固定入激以λ荧为横坐标,E荧纵坐
标作图E荧-λ荧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4.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关系: (1)荧光发射光谱不随激发波长而改变。只强度改
变。因此荧光光谱只有一个谱带。 (2)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呈现镜像对称关系。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二、分子结构与荧光关系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2.荧光的产生:分子跃迁到较高能级后,以无辐射 跃迁的形式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以光的形式放出所吸收的能量,由第一 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各振动能 级,这种光称为荧光。
3.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1)激发光谱:固定入荧以λ激为横坐标,E荧纵坐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子的激发态 (1)去活化过程: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处于激
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其电子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 跃迁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回到基态,这个过程为分 子去活化过程。 (2)单线态:分子受辐射激发时,电子从最高占有 轨道跃迁到较高空轨道,受激电子自旋仍保持方 向相反,称激发单线态。 (3)三线态:受激电子自旋方向反转,电子自旋为 平行时是激发三线态。
构造:激发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单色 器——检测器等四部分
第十三章-荧光分析法PPT课件
![第十三章-荧光分析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3596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ed.png)
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至其振动能级有重叠 时,受激分子由高电子能级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
6
荧光和磷光产生示意图
关于荧光
荧光的产生需经历两个过程:
吸收 发射
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振动驰豫 内部能量转换
.
8
例题
1. 所谓荧光,即某些物质经入射光照射后, 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从而辐射出比入射 光: A 波长长的光线 B 波长短的光线 C 能量大的光线 D 频率高的光线
.
24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温度 溶剂 酸度 散射光
学习目的: 提高荧光分析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
25
1 溶剂对荧光的影响
萘在下列哪种溶剂中的荧光强度最强? A 1-氯丙烷 B 1-溴丙烷 C 1-碘丙烷 D 1,2-二氯丙烷
1. 一般情况下,荧光波长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而长移, 荧光强度也增强。
OH N
C H2
芴φf 1.0
O N Mg1/2
.
21
(三)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
CH3
SO3Na
N
CH3 CH3
SO3NaN CH3
H CCH
H CC H
结论:在相同的长共轭分子中,分子的刚性和共 平面性越强,荧光效率越大,荧光波长长移
(四)取代基效应
给电子基团 -NH2、 -OH、-OCH3、-NHR、-NR2荧 光效率提高、荧光波长长移
•
• • • •
cx
cs
.
34
二、定量分析方法
2、比例法(对照法)
Fs F0 KCs
FxF0KCx
Cx
Fx Fs
卫生化学笔记:分子荧光分析法
![卫生化学笔记: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c91becb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c.png)
分子荧光分析法物质吸收外界能量后,其电子能级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物质的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跃迁的形式释放能量,之后降至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此时,分子发射的光即称之为荧光分子荧光分析法:通过测定物质分子所发射荧光的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一)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1. 单线态:当物质处于基态时,电子成对地填充在能量最低的各轨道中,一个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具有相反的自旋(自旋量子数S分别为1/2和 -1/2),即总自旋量子数S为0,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M=2S+1=1。
此种状态称为单线态。
• 激发单线态:当物质受到光照射,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时,物质分子内可发生电子能级的跃迁。
若吸收能量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变化,即总自旋量子数S为0,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为1。
则该分子所处的能级状态称为激发单线态。
• 激发三线态:当物质受到光照射,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时,物质分子内可发生电子能级的跃迁。
若吸收能量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自旋方向的变化,即分子具有两个自旋平行的电子,其总自旋量子数S为1,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M=2S+1=3,则该分子所处的能级状态称为激发三线态。
2.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的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碰撞,以热能量交换的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3. 内部转移:两个电子能级非常接近时,电子从较高电子能级以非辐射跃迁形式转移至较低电子能级,此过程称为能量的内部转移。
4. 荧光发射:处于激发单线态的电子经过振动弛豫和能量内部转移,回到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此过程称为荧光发射。
5. 系间跨越:受激发分子的电子在激发态发生自旋反转,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由第一激发单线态(S1)跃迁至第一激发三线态(T1),使原来两个自旋配对的电子不再配对。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
![医学:分子荧光与分子磷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8bce6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1.png)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肿瘤的早期 诊断和监测,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或 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为肿瘤治疗提 供依据。
感染性疾病诊断
药物疗效评估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评估药物治 疗的效果,通过监测疾病标志物的变 化,了解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病原体 和抗体,快速准确地诊断感染性疾病, 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06
未来展望
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01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方法将更加智
能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高灵敏度
02
通过改进荧光和磷光的发光机制,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实现对
低浓度生物分子的快速检测。
多组分同时检测
03
发展多组分同时检测技术,实现对复杂生物样本中多种生物分
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疾病诊断
利用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生物分子进行高灵敏度检 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准确 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对 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进行研究,为新药研发提 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医疗
根据个体基因组、蛋白质 组等信息的检测结果,制 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实 现个体化医疗。
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蛋白质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含量和性质,有助于研究蛋 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核酸检测
通过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以检测DNA和RNA的含量和序列,用 于基因诊断、基因表达研究和疾病诊断。
生物标记物检测
荧光与磷光分析法可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生物标记物,如肿瘤标志物、 炎症标志物等,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监测。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76413789680203d8ce2f24a3.png)
实验技术
一、样品的制备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A、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选择 B、狭缝宽度的选择
三、反应条件的选择
A、溶液酸度的选择 B、显色剂的浓度 C、温度的影响
分子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荧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好、方法 简捷以及取样量少等优点,使其越来越成为分析化学工作者 必需掌握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另外仪器设备不复杂也是其 一大优点。
(b)、有机化合物的分析
医药卫生、环境保护、 农副产品质检等。
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是荧光分析法研究中最活跃、应用最广泛、 发展最有前途、涉及生命科学课题最多的分析法。
B、定量测定中的应用
分子荧光分析法可用于物质的常量、微量 以及痕量分析。
定量测定的依据:
定量分析常用的基本方法 1、标准对照法; 2、标准曲线法;
1. 打开荧光光度计和计算机,预热,对荧光光度计进行仪器初始化。 2. 选择测量参数。依次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扫描发射光谱,通过叠 加的谱图确定物质的荧光发射峰。最后确定最大发射波长值。 3. 在确定的最大发射波长下做激发光谱,测量物质的最大激发波长值。 4.记录四种物质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对它们 的荧光谱图进行比较分析。 5. 数据记录。
----苯环类物质的荧光光谱分析及定量测定
一、方法原理 二、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分子荧光分理
荧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如果固定荧光的发射波长(即测定波长),而不断改变 激发光(即入射光)的波长,并记录相应的荧光强度,所得 到的荧光强度对激发波长的谱图称为荧光的激发光谱(简称 激发光谱)。
如果使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而不断改变荧光的 测定波长(即发射波长)并记录相应的荧光强度,所得到的 荧光强度对发射波长的谱图则为荧光的发射光谱(简称发射光 谱)。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b20414453610661ed9f4ce.png)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荧光熄灭剂: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 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及硝基化合物、 羰基、羧基化合物均为常见的荧光熄灭剂。
荧光自熄灭:荧光物质浓度超过1g/L时,增加荧光分 子间碰撞几率而产生的荧光熄灭现象。
(浓度限量1g~1mg/ml)
荧光熄灭法:利用荧光物质荧光强度的减弱与荧光熄 灭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测定荧光熄灭剂含量的方法。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取代基效应:芳环上有供电子基,使荧光增强 吸电子基,使荧光减弱甚至熄灭
2.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4)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 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四、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2. 三维荧光光谱
I F ∝f (λex 、λem)
固定发射波长、扫描激发波长
蒽的激发光谱
I F ∝f (λex 、λem)
固定激发波长、扫描发射波长
蒽的发射光谱
VB1和VB2的三维荧光光谱
3. 荧光光谱的特征 a. Stokes位移:荧光光谱的波长比激发光谱的长 b.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c. 与激发光谱呈镜像关系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 形状一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分子荧光分析
![分子荧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fa3c04565ce0508773213c8.png)
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而让物质发出
的荧光通过单色器测定不同波长的荧光强度。以
荧光的波长〔λ〕为横坐标,荧光强度〔IF〕为
纵坐标作图,便得荧光光谱。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硫酸奎宁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影响荧光发光的因素
分子构造影响荧光发光
分子产生荧光的条件 :
①物质必须具有能吸收一定频率紫外光的特定 构造;
NH3
NH2
NH
OH H
OH H
pH<2 无荧光
7~12 蓝色荧光
>13 无荧光
定量分析方法
校准曲线法:以量的标准物质,按试样一样 方法处理后,配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
溶液1,.校在准仪器曲调线零法后:再以浓度最大的标准 溶后测液2出作.标其基准他准标,对准调照溶节法液荧:的光相强对度荧读光数强为度10和0;空然 白溶3液.的多相组对分荧混光合强物度;的扣荧除光空分白析值:后,
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 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将处理后的试 样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测 定其相对荧光强度,扣除空白值后,从校 准曲线上求出其含量。
分子荧光分析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尿液中的色胺的测定
尿中色胺的含量是色氨酸代谢的 一个标志。色胺有天然荧光,激发峰 285nm,荧光峰360nm。把尿或组织液 的色胺萃取出来,就可直接检测。在 0.1~8μg/15mL范围内,荧光强度与色 胺浓度呈线性关系。
2 苯环上取代基的类型:
给电子基团。如-OH、-NH2常使荧光增强。
与π电子体系互相作用较小的取代基。如-SO3H对 分子荧光影响不明显。
吸电子基团如-COOH、-CO减弱甚至破坏荧光。
3 具有刚性平面构造的分子: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402e6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2.png)
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不同
26
27
3、荧光猝灭
定义: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
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碰撞猝灭荧激光发分单子重以态无的辐荧射光跃分迁子的与方猝式灭回剂到分基子态相碰撞
静态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
的络合物
类型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溶解氧与荧光物质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猝灭剂与荧光物质
2.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1)跃迁类型
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 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 跃迁,再发生 跃迁而得到荧光。 (2)共轭效应 实验证明,容易实现激发 的芳香族化合物 容易发生荧光,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一般 也将增大,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 系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
4
2.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其中S0、S1和S2分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单重态
T1和T2则分别表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三重态。
V=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
5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S1
S2
T1
S0 吸光1
吸光2
振动弛豫: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电子由高振 动能级转至低振 动能级,而将多 余的能量以热 的
1.如何获得较强的磷光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增加试样的刚性:
低温冷冻
固体磷光法:
吸附于固相载体(滤纸)
分子缔合物的形成:
加入表面活性剂等
重原子效应:
加入含重原子的物质,如银盐等
分子荧光分析法实验
![分子荧光分析法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10c0f8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f.png)
4800
4200
3600
3000
C
2400
1800
1200
600
0 550 560 570 580 590 600 610 620
W avelen g th (n m )
(☆注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适用)
? 问题:
试比较荧光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性能。
1.4 荧光仪的基本构造
?问题:荧光光度 计与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在光路设置 上有什么不同?为 什么?
02
维生素B2(核黄素)在一定波长的激 发光照射下会发射出绿色荧光,根据荧 光强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荧光物质浓 度成正比,用标准曲线法对样品进行定 量分析,在线性良好的情况下,也可用 浓度直接读出被测样品的浓度。
2.2 实验流程
VB2的荧光 光谱的绘制
标准工作曲 线的制作
未知液的测 定
1.开机: 打开RF-5301荧光分光光度计的电源开关,打印机开关,开启
1.5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简介
常规分析应用:
01
定性分析:φf;λex;λem;峰 形等
03
其它(略)
02
定量检测: F = K﹒I0﹒φf﹒C
04
高端生化研究:
05
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06
代谢动力学跟踪;
07
显微成像(物理迁移与化学衍化的 原位“显迹”)
二、维生素B2含量的荧光法测定
01 2.1 实验原理
5.空白溶液测试:
设置好仪器的工作条件后,把装有去离子水的样品池置于试样架内, 在荧光光路上插入UV-35滤光片,合上样品室盖子,在计算机 屏幕上点击“AUTO ZERO”,观察屏幕右下脚的基线值接近零时, 再点击“READ”读数,得空白溶液数值。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73159c5022aaea988f0f06.png)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 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
磷光: 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 态所发出的辐射。
1~3 ;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
★★★
因应能试
为用提样
有范供用
的围比量
分 子 不 发 荧 光 。
不 如 吸 收 光 谱 法 广
对于很稀的溶液,投射到样品溶液上的被吸收的激发光不到2%时, 即εbc<=0.05时,上式的第二项后的各项可以忽略不计。则
F = φI0[1-(1-2.303 εbc)]=2.303 φ I0 εbc
当I0一定时 并且浓度C很小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
F = K·C
(K = 2.303 φ I0 εb)
1. 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F = φIa
其中 Ia = I0—I
I0——入射光辐射功率;
I——透射光辐射功率;
Ф——荧光效率(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Φ
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用荧光量子产率(Φ)表示:
发射荧光的分子数 发射的光子数 激发态的分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
Φ与失活过程的速率常数k有关
☆振动驰豫 (Vibrational relaxation)
☆荧光发射(Fluorescence)
☆内部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体系间跨越跃迁
去活化过程
1. 激发 2. 去活化过程
荧光强度及影响荧光的因素
荧光是物质吸收光子之后发出的辐射,荧光强度 (F)与荧光物质的吸光强度Ia及其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 φ成正比。
1. 激发
在室温下物质分子大部分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且电子自旋配对为单重
第七章-分子荧光法
![第七章-分子荧光法](https://img.taocdn.com/s3/m/24820198a98271fe900ef97c.png)
第七章分子荧光分析法第一节概述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以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物质因吸收光能激发而发光,称为光致发光(根据发光机理和过程的不同又可分为荧光和燐光);因吸收电能激发而发光,称为电致发光;因吸收化学反应或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
根据分子受激发光的类型、机理和性质的不同,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分为荧光分析法,燐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历史悠久。
早在16世纪西班牙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N.Monardes,就发现含有一种称为“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出极为可爱的天蓝色,但未能解释这种荧光现象。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计观察到它们能发射比入射光波长稍长的光,才判明这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并根据荧石发荧光的性质提出“荧光”这一术语,他还论述了Stokes 位移定律和荧光猝灭现象。
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包括荧光素、曙红、多环芳烃等600多种荧光化合物。
近十几年来,由于激光、微处理机和电子学新成就等科学科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分析理论的进步,促进了诸如同步荧光测定、导数荧光测定、时间分辨荧光测定、相分辨荧光测定、荧光偏振测定、荧光免疫测定、低温荧光测定、固体表面荧光测定、荧光反应速率法、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纤化学传感器等荧光分析方面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新型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解决了生产和科研中的不少难题。
目前,分子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环境科学以及农牧产品分析,卫生检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荧光分析法简介课件
![分子荧光分析法简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ebd8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d5.png)
荧光光谱的测量
总结词
荧光光谱的测量是荧光分析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测量可以得到待测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和 激发光谱。
详细描述
在测量荧光光谱时,需要使用光谱仪在特定的激发波长范围内扫描,记录待测物的荧光 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同时,还需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溶剂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荧光寿命的测定有助于了解荧光染料的发光 持续时间和能量衰减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 荧光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详细描述
荧光寿命的测定通常使用脉冲或时间相关偏 振光谱技术进行。通过测量染料在不同时间 点的荧光强度,可以计算出荧光寿命。该参 数对于优化实验条件、提高荧光分析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具有指导意义。
CHAPTER 05
CHAPTER 03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分类
荧光分光光度法
总结词
一种常用的荧光分析方法,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详细描述
荧光分光光度法基于荧光物质在不同波长光的激发下会发出不同波长的荧光原理,通过测量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 ,可以确定荧光物质的成分和浓度。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等领 域。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总结词
一种高灵敏度的荧光分析方法,通过测量荧光物质在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和 定量分析。
详细描述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利用荧光物质在不同时间点的荧光特性,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可以 消除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在生物 、医学、环境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pH的影响: 每种荧光物质都有最适宜的pH范围
如:苯胺在不同的pH下的荧光效率不同。
NH
3
pH< 2
OH
H
OH
NH 2
H
pH7~12
NH
pH>13
无荧光
蓝色荧光
无荧光
4 荧光熄灭剂的影响:
原因:内转换、振动驰豫达到第一激发单线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激发态分子与溶剂相互作 用;激发态分子返回到基态的各不同振动能 级,进一步损失能量。
B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荧光发射 通常发生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而与激发到哪一个电子激发态无关。
四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物质能否产生荧光,主要取决于物质结构及 环境条件。 1 物质产生荧光的必要条件 ① 物质分子必须有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② 物质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又称荧光 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六 荧光分析仪器 用于测定荧光强度有滤光片荧光计、滤光片单色器荧光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仪器不能测定光谱,可进行定量 分析; 第二种类型仪器不能测定激发光谱,但可测 定荧光光谱; 第三种类型仪器既可测定激发光谱,又可测 定荧光光谱。
1 荧光分光光度计
主要构造:激发光源 单色器 检测器系统
6 散射光的干扰
散射光主要有瑞利光和拉曼光两种: 瑞利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弹性碰撞时,不
发生能量的交换,仅是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 变。其波长与入射光波长相同。
拉曼光:光子和物质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时, 光
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能量交换,发射光比 入射光波长稍长或稍短的光。
散射光对荧光测定有干扰,尤其是波长比入 射光波长更长的拉曼光,因其波长与荧光波 长接近,对荧光测定的干扰更大。
磷光 phosphorescence:
吸收光子
激发
三线态最低
振动能级
基态
2 荧光分析方法
Fluorometry
根据物质的荧光谱线位置及其强度进行
物质鉴定和物质含量测定的方法。
X射线荧光分析法 X-ray fluorometry 原子荧光分析法 atomic fluorometry 分子荧光分析法 molecular fluorometry
② 波长校正
若仪器的光学系统或检测器有变动,或在 较长使用时间之后,或在重要部件更换之后, 可用汞灯的标准谱线对单色器波长刻度重新 校正。
③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校正
测得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往往是表观的, 其原因较多,最主要原因是光源的强度随波 长而变及每个检测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接受 敏感程度不同,及检测器的感应与波长不呈 线性。故应用仪器上的校正装置将每一波长 的光源强度调整一致。
⑤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指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 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第一激 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同激发三线态的最 高振动能级重叠,那么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 生自旋反转,分子由激发单线态跨越到激发 三线态,荧光强度减弱或熄灭。
含有重原子如Br2、I2等的分子,体系间跨 越最常见,因为电子的自旋与轨道运动之间 的相互作用较大,有利于电子自反转的发生。 溶液中存在的氧分子等顺磁性物质也容易发 生体系间跨越,从而使荧光减弱。
②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当两电子激发态之间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 能级有重叠时,受激分子将多余的能量转变为 热能而跃迁至较低电子能级。
③ 荧光发射:
无论分子最初处于哪一个激发单线态,通过内 转换及振动弛豫,均可返回至第一激发单线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上,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 量子而返回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所发射 的光量子即
3.优点: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检出限 107 g / ml
荧光分析法检出限为1010 1012 g / ml
二 基本原理 1 有关概念 单线态:
大多数分子含偶数个电子,成对地填充 在能量最低的各轨道中,根据Pauli不相 容原理,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具有相反方 向的自旋,即自旋量子数为+1/2和-1/2, 其总自旋量子数为0。用2S+1表示电子 能态的多重性,基态所处的电子能态为 单线态。
样品池
样品池
表
面
吸
光源
激发单色器
光
物
发射单色器
质
指示器
记录器
放大器
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
2 荧光分析仪器的校正
① 灵敏度校正
影响荧光分光光度计灵敏度的因素很多, 与仪器的光源强度、单色器性能、光电管的 灵敏度及放大系统的特征有关;与波长、狭 缝宽度有关;还与被测定的容器、溶剂等的 杂散光有关。
跨越而转变至三线态。
④ 溶解氧的存在使荧光物质氧化或由于氧分子 的顺磁性促进了体系间跨越,使激发单线态 的荧光分子转变至三线态,从而引起荧光熄 灭现象。
⑤ 荧光自熄灭现象:当荧光物质浓度较高时, 由于荧光分子间碰撞几率增加而损失能量, 使荧光熄灭。
荧光熄灭法:
利用一个荧光物质在加入某种熄灭剂后,荧 光强度的减小和荧光熄灭剂的浓度呈线性关 系,可以测定荧光熄灭剂的含量。
迁,π电子共轭程度越大,荧光强度越大, 荧光波长长移。
例:苯、萘、蒽的荧光强度比较。
ex 205nm
em 278nm
0.11
286nm 321nm 0.29
356nm 404nm 0.36
B 分子的刚性和共平面性
刚性:指分子自由旋转程度的大小,若分子 不能旋转,则为刚性分子。
共平面性:指共扼π电子的共平面程度。在长 共轭分子中,刚性和共平面性越大,荧光效 率越大,荧光波长长移。
除电子自旋方向改变外,能量亦不相同。
E
基态
激发单线态 激发三线态
3 荧光的产生
荧光的产生过程:
基态吸收辐射 激发单线态 内转换、振动驰豫 第一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发射荧光 基态的各振动能级外转换、振动驰豫 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S
2
VV23
V1
V0
内转换
S1
VV23
体系间跨越
称荧光。
荧光的波长总比激发光的波长要长?
④ 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如果分子在溶液中被激发,激发态分子与溶 剂分子及其它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失去能 量,以热能形式放出,此过程称为外转换。 通常发生在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一激发三线 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转换的过程中,会降 低荧光或磷光强度。
⑥ 磷光发射: 激发单线态最低振动能级体系间跨越激发
三线态高振动能级 振动驰豫 激发三线态 最低振动能级(存活) 发射磷光 基态 各振动能级振动驰豫、外转换基态最低振动能级
与荧光比较:过程比荧光长(104 10S )
磷光波长较荧光长?
综上所述的能量释放方式中:
辐射跃迁:荧光、磷光的发射。 无辐射跃迁:振动弛豫、内转换、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任何物质的 在0~1之间,如荧光素在 水中 =0.65,蒽在乙醇中 =0.30,菲在 乙醇中 =0.10。
荧光效率低的物质虽有较强的紫外吸收, 但所吸收的能量都以无辐射跃迁形式释放, 所以没有荧光发射。
2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A 长共轭结构:
芳香环或杂环具有长共轭的跃π π*跃
第三类基团:-R、-SO3H等 对荧光的影响不 明显。
五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 温度: 温度越高,荧光效率及荧光强度越低。因为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碰撞 几率增加,使无辐射跃迁增加,降低了荧光 效率。
2 溶剂: ① 一般情况下,荧光波长随溶剂极性增大而长
移,强度也有所增加。
② 荧光强度随溶剂粘度的减小而减弱。溶剂粘 度减小时,可增加分子间碰撞机会,使无辐 射跃迁增加而使荧光减弱。
作用:鉴别荧光物质; 选择适当的荧光测定波长。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类似“镜像对称”关系
荧 光 强 度
300nm
400nm
500nm
硫酸奎宁的激发光谱(虚线)及荧光光谱(实线)
3 溶液荧光光谱的特征
A 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1852年,Stokes首先观察到:溶液荧光光谱中, 荧光波长总是大于激发光波长。
V1
V0
VV23
V1
T1
V0
S0
VV23
V1
V0
荧光与磷光产生示意图
发射荧光过程约为 109 107 S ,返回基态 时,可停留在任一振动能级上,因此,可得几 个非常靠近的荧光峰谱线。
有关概念: ① 振动弛豫:vbrational relexation
物质分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可能跃迁到第一 电子激发态或更高的电子激发态的几个振动能 级上,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 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其电 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此过程称为~。
七 定量分析方法
1 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正比于被荧光物质吸收的光强度
即:F∝( I0 - I )
F=K( I0
-I
)
I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根据Beer定律:I I 010 ElC F
代入上式后,展开得:
F
K I 0
2.3ElC
联苯
c
H 2芴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