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合集下载

依恋类型(课堂PPT)

依恋类型(课堂PPT)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 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 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混乱型依恋
10
03 章 节
Part
依恋关系解读
11
依恋关系
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一种是过激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不放弃其依恋寻求亲密的企图,反而 更加猛烈地强化接近这一企图,直到获得依恋对象的关心或回应为止。 另一种则是不激活的依恋方式:也就是个体最终放弃寻求依恋的企图, 并以转移注意力等消极防御来逃避依恋对象。
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 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后两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 境。 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也就是养育模式。
成年以后的他们,也更有能力应对压力、调节情绪,可谓心理健康
而强大的正能量传播者。
12
温和妈妈,无限安全
宝宝一岁以内,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宝宝饿、尿、拉、痒痒等一切生理需求都会哭 闹,都需要细心的妈妈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 这个时期,宝宝与妈妈处于“共生期”,也是 与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即宝 宝要什么,妈妈就给什么。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 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 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 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 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 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 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 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 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 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 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 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 识、自动化的运作。 伪装很难!

依恋的心理名词解释

依恋的心理名词解释

依恋的心理名词解释依恋是指人们对于与他人的情感关系的愿望、感受和行为反应。

它是人类在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既是人类天生的需求,也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基础之一。

一、依恋的起源依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期。

在婴幼儿期,个体对于满足生理需求、获得安全感和情感满足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

通过亲子关系的建立,婴幼儿形成了与主要照顾者的特殊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原初依恋。

二、依恋的类型依恋的类型可以通过研究者约翰·鲍尔比的分离焦虑实验进行划分。

根据该实验的结果,人们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个体对于亲密关系持有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他们能够向主要依恋对象寻求安慰和支持,并且在情感上感到安全和稳定。

这种依恋类型通常源于婴儿和主要照顾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后续的积极亲子关系。

回避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亲密关系持有冷漠、疏离或回避的态度。

他们倾向于自给自足,避免依赖他人,并且对于情感表达持保留态度。

这种依恋类型可能源于婴幼儿时期缺乏关爱与安全感,或者是主要照顾者不可靠的关系模式。

焦虑依恋的个体对于亲密关系持有依赖、不安全的态度。

他们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期待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容易担心被拒绝、被遗弃或失去亲密关系。

这种依恋类型的来源可能是由于婴幼儿期主要照顾者的不可预测和不一致的反应,导致个体无法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托。

三、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依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依恋与较好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有关,使个体能够积极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

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则与较高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可能导致负面情绪和无助感增加,难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成年阶段,个体的依恋类型会对他们的恋爱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恋爱关系,他们在沟通、支持和信任方面表现更出色。

而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的个体则可能出现恋爱冲突、人际不信任和情感不稳定等问题。

名词解释依恋

名词解释依恋

名词解释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指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在初生阶段与亲密的照顾者建立起的一种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纽带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密关系形成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态度。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学派提出,他们认为在早期的婴儿期,婴儿会发展出一种特定的依恋类型,这种类型会对其后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鲍尔比和哈洛的研究,他们将依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这种类型的婴儿会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信任和依赖的情感,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关爱。

他们在母亲离开时会感到一定的不安,但一旦母亲回来,他们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2. 不安全-回避依恋(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这种类型的婴儿在面对主要照顾者时会表现出冷漠和疏远的态度,他们不太倾向于寻求安慰和亲密。

他们通常不太焦虑母亲离开,并且在母亲回来时看似没有太大的反应。

3. 不安全-依赖依恋(Insecure-Resistant Attachment):这种类型的婴儿经常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全感,他们对主要照顾者过度依赖,并经常需要通过哭闹和抱抱来获得安慰。

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并且在主要照顾者回来时可能表现出抵抗的情绪或行为。

4. 心理分裂依恋(Disorganized Attachment):这种类型的婴儿表现出矛盾和迷茫的依恋行为,他们在面对主要照顾者时常常表现出愤怒、恐惧和混乱的情绪。

这种类型的依恋经常与婴儿面临严重虐待或忽视的情况相关联。

依恋类型的形成主要受到主要照顾者的养育方式和婴儿本身的基因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安全依恋对于儿童和成年人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它会对个体的自尊、信任能力、情感调节以及未来亲密关系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而不安全依恋可能会对个体的精神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依恋类型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关乎人际关系发展、情感健康等方面。

依恋的类型名词解释

依恋的类型名词解释

依恋的类型名词解释依恋是人类生命中重要而复杂的情感体验,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依恋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也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依恋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关系的本质及其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一、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一种健康、稳定且信任基础的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的人相信自己是被依赖的价值,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感受到支持和保护。

他们往往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且对于亲密关系能够建立稳定且互相满足的期望。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面对挑战或困难时,会寻求支持并相信自己能够获得积极的反应。

安全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份认同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的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害怕过度依赖他人,害怕失去独立性和控制力。

他们倾向于屏蔽自己的情感需求,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且对待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可能会压抑负面情感,独自应对挑战和困境,但也可能在面临冲突时选择撤退或逃避。

回避型依恋可能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需要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发展情感表达能力。

三、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感到焦虑和担心他人是否会离去的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担忧自己不被接纳或不够重要,他们渴望他人的接纳和关注,并经常需要验证亲密关系的稳定性。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可能会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和言语,并通过不断追问、怀疑或试探来获得安全感。

由于持续的焦虑和不安,焦虑型依恋对于他人的需求可能需要频繁地得到满足,并容易感到被忽视或不被重视。

四、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指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依恋类型特征的人。

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可能在某些关系或情境下表现为安全依恋,而在其他关系或情境下则表现出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混合型依恋常常与个体早年的经验有关,可能是在不同生活阶段中形成的。

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可能具有灵活性,但也需要关注和支持以促进稳定的情感互动。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

幸福爱情系列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

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是及时回应的话,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表现得更爱笑,不拘谨,容易交往。

面对新环境勇于探索,并会寻求养育者的支持。

焦虑-矛盾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是否回应是不确定的,婴儿会努力找寻,表现得更容易紧张和过度依赖。

面对新环境大哭大闹,不敢面对。

回避型依恋:当婴儿需要照顾时,养育者总不回应,态度冷漠,婴儿会陷入抑郁,表现得充满怀疑,无法信任他人。

害怕也不会向养育者求助或寻找安慰。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

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

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

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

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

四种依恋类型的特征四种依恋类型是指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这些依恋类型在人际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恋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宾斯的研究,他们认为个体早期的母婴关系对后来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依恋类型和个体的早期经历紧密相关,对人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显著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是指在早期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对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信任和期待。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对自己和他人有着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他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冲突和挑战,对待感情问题也较为成熟。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拥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回避型依恋是指在早期生活中缺乏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和依赖。

回避型依恋的人通常会避免亲近关系,独来独往,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他们可能对他人抱有不信任的态度,对待感情问题也较为冷漠。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有着低自尊和自信,对人际关系中的挑战难以应对。

焦虑型依恋是指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关系,导致个体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会过分依赖他人,对于失去爱人的恐惧较为强烈。

他们经常担心被抛弃或被伤害,对感情问题容易产生过度焦虑。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表现出需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确认和关注,对人际关系中的变化较为敏感。

混合型依恋是指个体同时表现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特点,其行为和情感常常存在矛盾和混乱。

混合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表现出不稳定和不一致的行为,同时对关系的发展也缺乏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混合型依恋的人可能会经历着情感上的起伏和挣扎,对感情问题的处理也往往充满困惑和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四种依恋类型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同时,个体的依恋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的,通过自我意识和努力,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依恋模式,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依恋名词解释

依恋名词解释

依恋名词解释依恋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模式。

依恋理论最早由约翰·鲍威尔·鲍林和玛丽·安斯沃斯·安斯沃斯提出,后来由其他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对依恋的解释。

依恋是指一个人对于他人的依赖和信任,以及对于与他人的情感联系的关注和渴望。

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发展,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依恋行为包括求助、寻求安慰、依赖、亲近、寻求亲密关系等。

依恋关系通常形成在亲密关系中,例如父母与子女、伴侣间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在婴幼儿期,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对婴儿的依恋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依恋关系培养了婴儿对信任和安全感的需求,有助于其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依恋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等几种类型。

安全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依赖和信任感,能够与他人建立健康和稳定的亲密关系。

不安全依恋则多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通常是由于早期的伤害和忽视所导致。

回避依恋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往往避开和回避,表现出疏离和冷漠的态度。

焦虑依恋则具有过度依赖和忧虑的特点,对于他人的远离和分离有着强烈的恐惧。

依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个体的自尊发展、自我探索以及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建立。

相反,不良的依恋关系可能导致个体的自我怀疑、焦虑和沮丧等心理问题。

此外,个体对他人的依赖和信任程度也会影响其在社交关系和工作中的表现和满意度。

对于那些存在依恋问题的个体,依恋理论也提供了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通过建立和破坏模式、倾听和理解的方式,帮助个体重新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提高他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此外,依恋治疗还包括个体对于早期伤害和忽视的回忆和处理,促进个体对于自身依恋模式的认识和改变。

综上所述,依恋是个体在关系中表现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模式。

依恋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不良的依恋关系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一、幼儿依恋的意义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

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

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Ainsworth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

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依恋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恋分为哪几种类型

依恋类型有四种。

依恋的四种类型分别为:
第一安全型依恋,顾名思义的就是,他们能够和依恋对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关系。

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

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当自己有需要时,总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第二焦虑型依恋,对于焦虑的孩子来说,虽然需要经历不断的呼喊,但首要照顾者终究会对他们的需求做出回应。

所以,当面对主要照顾者的忽视时,他们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给主要照顾者打电话。

第三回避型依恋,对于回避依恋的人,在儿童期采用初级依恋策略时,仍然无法得到被依恋对象的回应,因此也采用次级依恋策略。

第四矛盾型依恋,在一些教科书中,它也称之为无序依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恐惧型逃避型依恋。

同时,他们具有高焦虑、高回避的特点,有时会想和焦虑依恋一样。

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依恋(attachment)是人们与其相关的重要的社会经验和对这种社会关系所持的态度。

人们把个体在一生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称之为“依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和行为模式,依恋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1。

积极的依恋(接近式)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缺乏照顾他的母亲的怀抱,那么,他长大后就倾向于过度地回忆起这个早期的失望经历,并以回避的方式来应对。

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出生时在生命早期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他长大后就更倾向于认可这种关系。

事实上,孩子所处的家庭背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经验越积极,就越能让他获得依恋,因为它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满足感,能够激发他们追求关心和支持的需要。

2。

消极的依恋(回避式)(离开式)孩子被父母忽视或不喜欢,会影响孩子内在自我的发展,导致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消极反应,形成回避型依恋。

这种回避型依恋者长大后通常都很难信任别人,独立性较差,在工作和学习中也很容易遇到障碍。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回避型依恋者存在性格缺陷:多数患者对情绪稳定性低、具有高度侵犯性特征的人充满敌意,对他人的评价和情绪非常敏感,只有当这些特点受到鼓励时,他们才会逐渐变得友善;但一旦挫折和拒绝超出了限度,他们便会开始将目标转移到自己身上,经常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状况。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没有耐心去等待和培养对他人的信任,也没有能力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且他们还会产生抑郁症状。

3。

混合式依恋既不是回避型的,也不是完全接近型的。

当孩子的内在自我想在他人身上寻求肯定和支持,却又害怕这样做会使自己变得软弱无力,无法得到爱,从而在早期阶段主动避免投入关系。

这种类型的儿童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阻碍,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情感依托,他们就会出现依恋的焦虑,为了减少这种焦虑,他们只好改变交往方式,甚至会用言语和行为攻击他人。

例如,有些患者尽管知道母亲的付出很多,却故意通过取悦她来赢得她的注意,这就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依恋的名词解释

依恋的名词解释

依恋的名词解释依恋,作为一个情感领域的重要概念,常常被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它涉及到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依赖与信任的程度。

然而,依恋不仅仅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绑定,更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依恋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依恋的定义依恋,是指个体在情感层面上对他人的依赖和关联。

它可以表现为亲密关系中的依赖性,或者是孩童对父母的依赖。

依恋是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能,因为我们从小就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寻求安全感和支持。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差异,依恋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二、依恋的类型依恋理论通常将依恋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最健康、最理想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情感需求,也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们与他人建立的关系稳定、互相信任,并且在面对情感压力时,能够适当地寻求他人的支持。

安全型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幸福有着积极的影响。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常常试图避免与他人形成太过亲密的关系,他们害怕依赖他人或被依赖。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失去感都比较敏感。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距离,甚至有时会出现自我保护的倾向。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过于依赖和渴求,他们担心他人的离去,对情感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不安全的行为模式,比如过度挂念、依赖性和疑虑。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情感的波动,对于建立稳定的关系较为困难。

三、依恋与个体的影响依恋类型与个体的情感健康、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质量密切相关。

1. 情感健康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往往拥有较好的情感健康。

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稳定,有信任和支持的基础,这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反,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在情感健康方面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常常会因为情感上的困扰而感到不安和不满足。

幼儿社会教育 依恋名词解释

幼儿社会教育 依恋名词解释

幼儿社会教育依恋名词解释一、依恋的概述:(1)名词解释: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婴幼儿通过依恋行为表达依恋关系。

依恋行为主要表现为微笑、哭啼、吮吸、抓握、依偎、跟随等。

(2)特征:※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如婴儿期更容易对父母形成依恋,学前期更容易对同伴产生依恋。

依恋行为,是指幼儿与照料者之间情感联系相关的各种行为,并提示必须确保与被看护者的密切接触,提供安全和舒适,以及有一个可供实施探究行为的地方。

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安全感的建立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同情感,并对儿童自信心自尊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又可分为淡漠型依恋、缠人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陌生情境测验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混合型依恋表现出前两者的混合行为,被看作是最不安全的类型。

由于以上差别,研究者将安全型依恋视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把其他三种依恋视为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发现,早期属于安全依恋型的幼儿4岁时被学前班教师评定为自尊心强、交际能力强、受欢迎、富有同情心等;非安全型的孩子则是孤独的、与他人无联系的、不团结的、易发脾气的[3]。

张文新发现在一岁时被划为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较不安全型幼儿能在以后社会能力和认知方面如自我认知、社交能力、好奇心、问题解决的坚持性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依恋是指人们在早期儿童期形成对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依赖关系,并在成年后保持或转换成对恋爱伴侣的情感依赖关系的心理机制。

依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持。

在依恋理论中,人们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以下将对这三种依恋类型进行详细的解释。

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依恋需求非常重视,能够在需要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是有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感的,他们相信自己是可爱和可靠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他们对他人的依赖是基于信任和改善个体幸福感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保持独立性和个人边界的需要。

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与恋爱伴侣建立稳定而和谐的关系,也更容易维持其他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在依恋需求面前更倾向于独立和回避他人的支持。

回避型依恋的人更加倾向于依赖自己,降低对他人的需求和依赖。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拒绝、忽视或冷漠的对待,导致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较低。

他们可能没有很好的情感经历,对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缺乏敏感。

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保持独立、独自解决问题,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避免亲密和承诺的倾向。

焦虑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他人的依赖需求非常强,同时常常存在着对他人关系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担忧或不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感到不够重要和被爱,他们担心被伴侣或他人拒绝或遗弃。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儿童期经历过较大的分离或不安全感,并且在成年后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离开的强烈焦虑,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关心。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倾向于过度关注伴侣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担心被伴侣抛弃。

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过度关注伴侣的情感需求和回应,常常出现情感起伏较大的状况。

依恋类型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有自信和独立性,能够建立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解读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

解读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

解读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依恋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基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根据研究,心理学家区分了四种主要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本文将解读这四种不同依恋模式的特点与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

一、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健康的依恋模式,表现出以下特点:1.信任和亲密:安全型依恋者相信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

2.独立与依赖平衡:他们能够在依赖他人的同时保持独立性。

3.情绪稳定:他们情绪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4.稳定的关系:他们通常有稳定、长久的恋爱关系,并能够良好地应对分离和困难。

二、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差异化的依恋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非表达性:回避型依恋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较少表达,通常更倾向于独立和自我保护。

2.害怕亲密:他们对亲密关系可能感到不安,害怕受伤害。

3.避免依赖:他们倾向于避免过多地依赖他人,更喜欢独立处理问题。

4.情感冷淡:回避型依恋者可能显得冷漠和不关心,情感回应比较低。

三、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较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其特点主要包括:1.强烈的不安全感:焦虑型依恋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存在高度的不安全感,害怕被抛弃和孤立。

2.过度依赖:他们倾向于过度依赖他人,常常希望对方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3.担心被拒绝:焦虑型依恋者担心被拒绝和被忽视,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焦虑。

4.情感波动: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

四、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同时表现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特点的依恋模式,具体表现为:1.矛盾的情感需求:他们既希望获得安全和亲密,又担心受到伤害。

2.情感不稳定:情绪和情感容易波动,既可能表现出安全型依恋者的稳定特点,又可能表现出不安全型依恋者的焦虑和回避。

3.依赖与独立的冲突:他们在依赖他人和保持独立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安斯沃斯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强调了早年经验对认知过程的持续影响。

实验研究证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认知任务中会有不同表现。

这些差异可能与注意的能力和注意的策略有关。

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在与依恋无关的认知任务中,不同依恋类型也应有不同表现。

Mikulincer和Shaver提出“依恋行为系统”(Bowlby)的动力模型中指出,“首要依恋策略”(Main)——在沮丧或遇到威胁时期望并寻求可信赖者给予协助和保护的策略,包含两个“次级依恋策略”。

其中一个是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另一个是依恋系统的“去活化”。

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即焦虑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对可依恋对象的警惕性和反应性均提高,情绪高涨,迅速寻求帮助。

这种策略是在不安全的早年经验中习得的。

焦虑依恋者婴儿期的看护人(多数情况下是母亲),由于自身的情绪等因素,总是对婴儿的信号做出不一致的反馈,或者虽然给予了婴儿足够的注意和保护,但却都是不适当的。

依恋系统的“去活化”,即回避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压抑对自身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依恋对象的依赖性,以获得极度的独立性和自治力。

这种策略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习得的:婴儿的看护人总是在婴儿不哭闹、不要求的时候提供更好的照顾与保护,但很少与婴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不同的刺激依恋策略对成人的注意和认知的影响,是现在研究的焦点。

焦虑依恋的成人更倾向于把注意集中在与依恋相关的情感信息上,并难以从中转移注意。

当要求他们回忆一段童年时期特定的消极情绪经历时,他们很快顺从了,并且一些生理指标马上发生变化,表现出生理唤醒。

有的研究中,要求焦虑依恋者想象浪漫的亲密关系并在头脑中产生表象,数分钟后,当实验者要求他们停止时,他们难以转移注意并让表象消失;他们的皮肤点水平和与情感相关的大脑活动水平仍然很高。

回避依恋的成人倾向于忽略与依恋相关的信息,或者把注意从这类信息中迅速转移开。

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及其特征

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及其特征

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及其特征依恋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它表达了一个人对于他人依赖和依靠的方式和倾向。

根据研究,人们的依恋模式可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每种类型的依恋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一、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的依恋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信任:安全型依恋的人相信他人是可靠的,能够提供支持和安全感。

2.独立性:他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目标。

3.积极表达情感:他们能够积极表达爱和情感,与他人建立积极、亲密的关系。

4.应对能力: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他们能够寻求帮助并应对问题,不易过于恐慌或失控。

二、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回避亲密: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不愿意过于依赖或接近他人。

2.独立性强:他们注重自己的独立性和保持个人空间,不希望他人过份干涉自己的生活。

3.无法依赖他人:他们往往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对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

4.避免情感表达:他们很少向他人表达情感,往往自我封闭,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脆弱。

三、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强烈依赖:焦虑型依恋的人对他人的依赖需求强烈,容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

2.恐惧被抛弃:他们害怕被他人抛弃或拒绝,在关系中经常表现出不安全感。

3.情感波动大:他们情绪波动较大,常常过度担心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4.需求过高: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较高的期望,往往期待他人时刻关注、安抚和支持自己。

总结: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和个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容易给人际关系带来困扰和不稳定。

了解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及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

依恋理论四种类型引言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艾恩斯沃斯(Mary Ainsworth)共同发展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依恋关系。

该理论认为,依恋是人类生命早期的基本需求,它与个体的安全感、快乐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依恋理论,人类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四种类型并讨论其特点和影响。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依恋理论中最健康和稳定的一种类型。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有着良好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能够建立稳定、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过去的依恋经历中很可能得到了持续的关心和爱。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寻求并接受支持,而且在与伴侣或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积极的交往模式。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独立的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害怕依赖和依赖别人,倾向于独自处理问题和情感,并试图保持与他人的疏离。

他们可能有过被忽视或被拒绝的依恋经历,导致他们不相信依恋关系,并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表现出冷漠、不为他人考虑和难以接近的特点。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是一种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担心被拒绝的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担心被爱的人抛弃或不爱自己,常常表现出过度关注和依赖,希望通过控制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

他们可能有过不稳定和不一致的依恋经历,导致他们对依恋关系保持不安全的信心。

焦虑型依恋的人经常需要他人的确认和关心,并可能在关系中表现出嫉妒、依赖和情绪不稳定。

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指同时具有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特点的人。

这些人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即有时候回避和独立,有时候又非常紧张和依赖。

混合型依恋的人经常在关系中体验到紧张和不安全感,可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安全感。

结论依恋理论的四种类型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依恋关系的框架。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和稳定的类型,回避型依恋是相对独立和独立的类型,焦虑型依恋是具有高度依赖性和担心被拒绝的类型,混合型依恋是同时具有回避型和焦虑型特点的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

四种依恋类型
依恋的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焦虑型依恋;
3、回避型依;
4、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达兴趣和喜爱,他们也更容易独处、更加独立。

他们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并坚持这些界限。

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

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忠诚,或者在必须的时候做出牺牲。

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和紧张,他们时常需要伴侣通过表达爱意来消除这种不确定感。

他们很难独处或者保持单身,经常陷入不健康甚至有虐待发生的关系里。

他们无法信任别人,哪怕他们很亲密的人。

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不理智的、不规律的、情绪化的,或者经常对别人抱怨异性都是冷酷无情的。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的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

他们都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

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抱怨太拥挤了,都要窒息了。

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

混乱型(焦虑+逃避)依恋:混乱型依恋是四种类型当中最糟糕的一种,混合了焦虑和回避两种依恋类型。

这类人不仅仅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或者作出承诺,他们也不信任任何试图靠近他们的人,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攻击的行为把对方吓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安斯沃斯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强调了早年经验对认知过程的持续影响。

实验研究证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认知任务中会有不同表现。

这些差异可能与注意的能力和注意的策略有关。

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在与依恋无关的认知任务中,不同依恋类型也应有不同表现。

Mikulincer和Shaver提出“依恋行为系统”(Bowlby)的动力模型中指出,“首要依恋策略”(Main)——在沮丧或遇到威胁时期望并寻求可信赖者给予协助和保护的策略,包含两个“次级依恋策略”。

其中一个是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另一个是依恋系统的“去活化”。

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即焦虑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对可依恋对象的警惕性和反应性均提高,情绪高涨,迅速寻求帮助。

这种策略是在不安全的早年经验中习得的。

焦虑依恋者婴儿期的看护人(多数情况下是母亲),由于自身的情绪等因素,总是对婴儿的信号做出不一致的反馈,或者虽然给予了婴儿足够的注意和保护,但却都是不适当的。

依恋系统的“去活化”,即回避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压抑对自身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依恋对象的依赖性,以获得极度的独立性和自治力。

这种策略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习得的:婴儿的看护人总是在婴儿不哭闹、不要求的时候提供更好的照顾与保护,但很少与婴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不同的刺激依恋策略对成人的注意和认知的影响,是现在研究的焦点。

焦虑依恋的成人更倾向于把注意集中在与依恋相关的情感信息上,并难以从中转移注意。

当要求他们回忆一段童年时期特定的消极情绪经历时,他们很快顺从了,并且一些生理指标马上发生变化,表现出生理唤醒。

有的研究中,要求焦虑依恋者想象浪漫的亲密关系并在头脑中产生表象,数分钟后,当实验者要求他们停止时,他们难以转移注意并让表象消失;他们的皮肤点水平和与情感相关的大脑活动水平仍然很高。

回避依恋的成人倾向于忽略与依恋相关的信息,或者把注意从这类信息中迅速转移开。

他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来识别与依恋相关的信息,在回忆和编码这类信息时也更困难。

但在出现认知或情感“负荷”(load)时,这种忽略依恋信息的效应会减弱或消失。

回避依恋者是只在处理与依恋相关的信息中采用这种注意策略,还是在与依恋无关的一般任务中也有相应表现呢之前对这种注意机制的研究仅限于与依恋相关的材料任务中,而作者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依恋类型是否在一般的中性注意任务中也表现出这种注意机制。

研究者做出一下两个假设并进行了实验:假设一:回避型能更快速有效地分配注意。

假设二:回避型的这种注意技能会在任务中出现过去非安全经验的提示时被干扰和消除。

实验一:心理不应期范式实验(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paradigm)实验设计:2×4混合设计自变量:两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被试内:50 VS150 VS250 VS350ms)依恋类型(被试间:焦虑型VS回避型)因变量:对S1和S2的反应时、测验分数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神经质和一般焦虑分数、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分数(BIS/BAS scores)实验程序被试为83名本科生(女64男19,平均年龄19),裸眼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参与实验的报酬是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学分。

步骤一:要求被试对两个相继呈现的不同刺激S1和S2既迅速又准确地分别做出相应反应,测量S1和S2的反应时。

S1是出现在屏幕上一固定点的蓝色或黄色方块,S2是出现在固定点下方的字母X或O。

两刺激以50/150/250/350ms四种时间间隔随机呈现。

左手食指对蓝色方块和字母X做按键反应,右手食指对黄色方块和O做按键反应。

每组实验中,每种时间间隔各呈现16次,共做3组(192次)。

步骤二:要求被试完成一组评估依恋类型、神经质、接近和回避倾向、和特质焦虑的问卷。

其中包括亲密关系经验问卷(ECR),大五人格问卷的神经质分测验(BFI),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问卷(BIS/B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的特质焦虑分测验(TAI)。

这些测验都有较好的信效度。

实验一结果与讨论首先对PRP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3,78)=,p<.001。

这说明缩短两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会造成S2反应时的显著延长。

S2的RT平均数比S1的长116%。

再对实验数据的分层回归分析:在第一步建立的模型中纳入性别、年龄、神经质、BIS/BAS分数的变异作为控制;在第二步建立的模型中吸收依恋类型变异,以检验主效应;第三步建立的模型检验交互作用。

未发现显著交互作用,依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β=-34,t(65)=-,p=.006。

回避型依恋对S2的RT更短,说明回避型能快速有效的把注意从一个任务转向另一个任务。

实验二:侧抑制任务实验 flanker task试验设计:2×3混合设计自变量:侧抑制任务(被试内:一致VS中性VS不一致)依恋类型(被试间:焦虑型VS回避型)因变量:反应时、测验分数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神经质和一般焦虑分数、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分数(BIS/BAS scores)实验程序被试为101名本科生(女67男34,平均年龄20),裸眼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参与实验的报酬是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学分。

步骤一:要求被试对出现在屏幕中央的目标箭头的方向(>或<)做出既迅速又准确的反应,测量反应时。

在呈现目标箭头的同时,会在其双侧随机呈现与目标箭头方向一致(<<<<<),不一致(>><>>),或者中性(-- < --)的侧抑制刺激。

被试的左右手食指,分别对与>或<对应的两个键做按键反应。

每组实验中,每种条件重复40次,共做4组(480次)。

步骤二:要求被试完成一组评估依恋类型、神经质、接近和回避倾向、和特质焦虑的问卷。

问卷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二结果与讨论首先对侧抑制效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2,99)=, p<.001(RT的平均数,一致M=,中性M=,不一致M=),差异显著。

在一致的条件下,两侧的箭头易化对目标的加工;不一致情况下,两侧的箭头干扰对目标的加工。

再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交互作用。

焦虑型的侧抑制回归模型b=-,t=-,p=.0006;回避型的侧抑制回归模型b=-,t=-.52,ns.说明回避型能更好地忽略侧抑制分心物,侧抑制对回避型的易化和干扰效应都不明显。

实验三:依恋启动的侧抑制任务实验试验设计:2×3×3混合设计自变量:启动条件(被试间:安全VS焦虑VS回避)侧抑制任务(被试内:一致VS中性VS不一致)依恋类型(被试间:焦虑型VS回避型)因变量:反应时、测验分数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神经质和一般焦虑分数、行为抑制/激活系统分数(BIS/BAS scores)实验程序被试为116名本科生(女85男31,平均年龄19),裸眼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参与实验的报酬是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学分。

步骤一:要求被试回忆与一段与安全(42人)、焦虑(37人)、或者回避(37人)相关的人际关系经历;并且写下对这段关系的描述,其中必须包含外部事件、相关人物的行为表现、被试自己当时的想法、情感和愿望等细节。

步骤二:完成启动任务后,所有被试立即接受与实验二相同的侧抑制反应时任务。

步骤三:完成与实验一、实验二中相同的一组问卷实验三结果与讨论首先,侧抑制效应的单因素方差分析F(2,112)=, p<.001(RT的平均数,一致M=,中性M=,不一致M=),效应显著。

再对数据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发现交互作用,β=-.29, t(96)=-,p<.01。

为了探讨交互作用的实质,作者根据启动条件,分别对安全启动和非安全启动(焦虑启动和回避启动)的数据做回归分析。

在安全启动条件下,回避型受到侧抑制的干扰效应更小β= -.40,t (30)= -,p<.05;在非安全启动条件下,这种效应发生反转β=.22,t (62)= ,p=.08。

也就是说回避型在想起非安全经验时,他们的注意优势消失了。

对实验的评价与讨论:先前关于依恋类型和注意的研究表明:回避依恋者似乎有特别的能力来调节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常常可以不去经历那些与依恋相关的消极情感。

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回避依恋者运用前注意机制或认知控制策略来禁止或忽略那些可能产生威胁的想法和情感。

这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但我们并不清楚这种能力的实质。

本研究的三个实验都支持了本研究的第一个假设:回避依恋者比非回避依恋者在基本的注意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

在实验一中,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间隔中快速地做出两个直觉判断,表明他们注意的指向性更好。

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他们在侧抑制任务中的表现,说明他们能更好地忽略分心物、集中注意。

这些结果说明,回避依恋者的注意优势主要依赖于忽略或抑制对潜在分心物的知觉。

实验三还表明,当回避依恋者被要求想一段不安全经验时,他们的注意优势消失了。

这可能是因为压抑非安全经验的记忆和完成侧抑制任务需要占用相同的认知资源,也有可能是因为被试没能充分抑制非安全经验的记忆(实验者并没有要求被试抑制非安全经验记忆,也没有给他们时间这样做)。

实验数据的统计设计很具特色。

研究者用问卷评估被试与依恋相关的人格特质,并用分层回归对由这些特质解释的变异进行事后控制,证明实验结果的差异并不是人格特质造成的。

研究者也并未事先根据同依恋类型筛选被试,而是事后用问卷评估被试的依恋类型,使得实验结果更具生态性。

但因此也有一个问题,用问卷对成人被试进行评估,能否成为判断被试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充分依据呢而且,认知策略作为一种内在机制是如何与依恋类型一起影响注意表现的:到底是因为依恋类型不同才形成不同认知策略,还是因为先具有不同认知策略才更容易形成相应的依恋类型呢本研究并不能说明两者的因果关系。

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