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课件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4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带答案)

2018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4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带答案)

专题突破练4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山东德州调研,27)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鸦片)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说明禁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A、D两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29)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变得日益激化而非逐渐缓和,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的中心主要是在地方,其并没有得到除总理衙门之外的中央部门的支持,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武装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这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的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而非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3.(2017福建福州一模,27)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

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这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主张“师夷长技”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与王夫之、魏源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而提出的思想,故D项错误。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板块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本”的主张,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芽时代的要求
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主题二 世俗化、自由化趋向——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材料一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 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 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与黄宗羲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解析】 由材料中“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得 出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由“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得出李贽批 判以儒家经典为万世至论。由“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 的‘自私’‘自利’”得出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由“天 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得出黄宗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 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其影响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后世等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能成为 万世至论。 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 的平等分工思想。 影响: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 民主启蒙价值,对封建专制有一定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 第(1)问,解答时紧扣设问中的限制词“世俗化趋势”,将材料所述和所学知 识结合概括说明,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 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城市”体现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 大。“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体现了民间娱乐对艺术发展的要求。另 外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消费能力提高等促进了唐宋以来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发展。第(2)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概括。“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 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反映出明代小说通俗易懂,适应大众需求。 【参考答案】 (1)推动因素: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 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等。 (2)特色: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一、选择题1.[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

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2.[2023·湖北武昌高三检测]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3.[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

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

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4.[2023·河北沧衡八校高三上期中]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

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

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A.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加快B.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C.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D.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5.[2023·唐山市高三三模]1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前)时期

课时检测(十)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乾嘉时期思想家阮元认为“西人亦未始不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而改易其名色耳。

”晚清思想家汤震指出:“大抵西人政教,大半本之周官。

”两人对西方的认识( ) A.说明了当时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B.未突破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局限C.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多D.是基于严密考证得出的科学结论解析:选B 材料中认为中国文化处于优势只是中国思想家的观念,为一家之言,故A 项错误;材料“暗袭我中土之成说成法”“大半本之周官”体现了中国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优越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言论未经过科学考证,故D项错误。

2.“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解析:选C “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理学对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

3.(2016·周口期末)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 ( )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解析:选B 明清新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在政治上主张民主政治,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正确。

4.(2017·嘉兴测试)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 ( )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得出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A项正确。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社会转型与社会停滞【复习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一轮通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社会转型与社会停滞【复习课件】(共31张PPT)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四、明清时期经济政策
(四)评价
积极:防御手段,一定程度阻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 消极: (1)消极防御,不能从根本上抵抗殖民势力 (2)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先进科学技术 (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家论坛】
(一)原因
清初闭关锁国政策再讨论
(1)政治方面: 清政权建立之初, 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内忧:“三藩”势力和“台湾郑氏”集团; 外患: 东南沿海荷兰冒
【研究纲领】 课标解读
时空观念
1.明清时期时空定位; 2.明清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3.明清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概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1. 理解经济活动与政治、社会、科技与
唯物史观
1. 明清时期生产方式的变 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 2. 明清时期政府如何调适
家国情怀
1.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4.意义:
【核心突破】
1. 时间:雍正时期
摊丁入亩
2. 背景: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人民逃亡普遍,丁额无法得到落实,权贵
赋,阶级冲突一触即发。
3. 内容:延续了一条鞭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税赋,称为“地
4.意义:
(1)取消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较为彻底地完成了我国历史上赋役合并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621.9.605:44:5005:44:50September 6,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6日星期一上午5时44分50秒05:44:5021.9.6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5时44分21.9.605:44September 6,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9月6日星期一5时44分50秒05:44:506 September 202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5时44分50秒上午5时44分05:44:5021.9.6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前期(1368~1840年)

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前期(1368~1840年)
第28页
解析 本题考查内阁制度。由材料中对顾宪成等人忤旨事件 的处理始末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申时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的 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说明内阁大学士掌握着 票拟权力,但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中,故 D 项正确。A 项与申 时行“只拟罚俸”,修改皇帝的意旨的做法不符;从材料不能判 断出内阁大学士是从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B 项 可排除;C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第18页
高考真题精讲透析
第19页
明清时期皇权的加强
1.(2020·课标全国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
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
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第30页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 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排除 A 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 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 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 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 项。结合 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 皇权加强,故选 D 项。
第26页
解析 材料中军机处的设立体现出皇权达到顶峰,但其实际 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 A 项; B 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 B 项;明朝设五府、六 部、都察院等,“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 C 项;秦朝 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 D 项。
第27页
5.(2019·北京)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 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 “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D )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明清(1368-1840) ------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课件(72张ppt)

2018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明清(1368-1840) ------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课件(72张ppt)

【归纳】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发展过程
巩 固 补充 完善 不断 加强 高度 强化
形 成

中 央 三公 九卿

中朝 外朝
隋唐
三省 六部

二府 三司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行省 制度

废相 设 内阁 设 三司

设军 机处
地 方
郡县 制
郡国制 刺史制
州县道 节度使
路、州 县
2018/5/20
特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 不 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7
2018/5/20 30
1 .“异端”思想家李贽
主要思想观点:

(1)反权威:公开打破对孔子(孔孟)的迷信,反对以孔 子的是非为标准

(2)反正统:抨击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 调人的私欲.
(3)强调人的需求: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评价: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3)一定程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统治者 重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5)对外关系:国际环境恶化,外来侵略增多,明朝有倭寇和西 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朝有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等,反侵略战 争都取得了胜利;对外政策由开放转为海禁政策和闭关自守政 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2018/5/20 4
设 立 殿 阁 仅备皇帝顾问兼 品秩较低,不 明太祖 大学士 协理章奏 参与决策
设立 明成祖 内阁 明中期 以后
地位逐渐上升, 参与军国大事的 有专门的衙署 商讨 和属官
票拟 可以“ ”对奏 地位变得更加 疏的处理意见 重要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五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件(33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五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件(33张)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二、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反映的时代特征 1.从文学发展历程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 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赋、隋唐诗歌、宋元词曲、明 清小说的历程,不同阶段的文学成就反映了该历史阶段的政治、 经济等社会特征。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解析:选 B。据材料明清时期私营机房和官局的不同情况得出 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故 B 项正 确;明清两代统治者不仅没有主动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反而 加强了重农抑商,故 A 项错误;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只是 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普遍”过于绝对, 故 C 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 D 项错误。
中国
西方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 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
对自然的探求未予充 想,推动科技发展
分重视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
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 夺,建立世界市场
发展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对点训练] 4.(2019·资阳模拟)《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 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 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 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 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解析:选 A。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政府对手工业技术 的轻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质的 变化,故选 A 项。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复习目标】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把握晚晴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法;唯物史观:认识晚晴中国变化的原因;家国情怀:认识近代中国各阶层救亡图存的伟大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晚晴时期的阶段特征的时代主题;难点:认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阶段特征】1、政治:2、经济:3、思想文化:【通史整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主要层面通达晚晴时期的线索。

高三年级 (历史二轮复习——通史) 导学案 专题四、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 ——晚清时期(1840——1912)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考点强化】1、四次列强侵华的原因、签订的条约内容(熟悉),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人民抗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义和团;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各自的背景、口号或者纲领的理解,评价等。

3、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

4、民族工业产生与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和影响。

5、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要思想理论(背景,内容的理解和评价)。

【巩固提升】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进程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2、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学案)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学案)

高考研究课(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理清发展线索]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一)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练中贯通]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选B材料大意为行省官员的设臵,无关选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行省官员多而不专,从而达到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的目的,故B项正确;元朝除中央由中书省管辖外,其余均设行省,因而元代设臵行省并非仅边疆地区,且“众建其官”并不能钳制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行省“众建其官”增加了财政开支,故D项错误。

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对表格内容带来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巩固了封建统治C.严重摧残了人才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解析:选A表格信息说明两宋和明清时期,官吏出身大多贫寒,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封建政权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官员的出身虽然是平民,但成为官员后就成为了统治阶级,故没有改变传统的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平民出身的人能做官主要凭借科举考试、个人的才能,不能体现出摧残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平民做官的比重很大,没有体现出官员素质提高,故D项错误。

3.(2018届高三·达州摸底)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并非正式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中央机构的运转,未提及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明神宗以中央机构互相牵制达成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明神宗期望中央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却使“部权尽归内阁”,故D项正确。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单元复习《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练习卷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单元复习《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练习卷

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2.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3.(2019·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4.如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

这一作品( )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5.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

朱元璋的做法( ) A.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6.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这说明明朝( )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7.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督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

主题二 近代前夜的迟滞——“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
史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 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 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史论形成]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主要特征 (1)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 东南沿海地区。 (2)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 (3)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 被支配地位。
2.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1)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商人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 工业生产的规模。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 限的海外市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虽不 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其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
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探究] 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 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 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 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高考历史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Word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四) 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解析:选D设立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但不能据此推断控制边疆地区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反映出行省还不是常设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故C项错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见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故D项正确。

2.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 A.利于政治风清气正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D.推动人才选拔公正解析:选A材料中的规定和制度有利于形成清廉的风气,故A项正确;在封建君主专制之下,无法完全防止官员的腐败,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有“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可知在此之前已经有独立的监察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人才选拔制度,故D项错误。

3.《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C.世俗日下嫉贤妒能D.阁臣弄权不合制章解析:选D根据题目中“能治国”“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可知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并非国家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张居正弄权导致“非议四起”,故D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单元复习《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练习卷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单元复习《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练习卷

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

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2.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

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

”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3.(2019·济南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这些成就(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4.如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

这一作品( )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5.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

朱元璋的做法( ) A.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6.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这说明明朝( )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7.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督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课时检测八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课时检测八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高三联考)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

元朝的这一做法(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解析:选B 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元代有意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 项正确。

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

3.(2016·惠州三模)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选D 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4.(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六部尚书。

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 体制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 外商来华贸易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 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 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 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 影响 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 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成长
第9讲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一
1.农业
农耕经济的发展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双季稻 得到大面积扩种, 农耕技术 玉米 、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灌溉工具 风力水车 明清时期出现了_________
农业著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生产 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 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 主导地位 ①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 的瓷器 ②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 制瓷业 用具和鱼缸等 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 、彩 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黄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南方丝织业 丝织业 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 的丝织业中心
5.一条鞭法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税收不 足,只能于额外加征派纳,从而加速了小民破产的过程,大量 背
农民抛弃田产,逃移四方,政府控制的户口锐减。人口的流
移反过来又加重了国家征收赋役的困难,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赋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内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
容 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①一条鞭法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是
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赋、役合而为一,简 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 ②役银从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变为以丁、田分担,有利于 意 赋役的均平,也使商人减轻了负担 义 ③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对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关系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有 限的海外市场。
主题二
史料一
近代前夜的迟滞——“海禁”和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
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 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 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命题视角感悟]
视角一
主流价值观引领考
1.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 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从中可以看出徽商 发展壮大的原因是 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 )
解析:题干中“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 以义取利”体现出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故B项正确。 答案:B
成就
3.商业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城镇商 业繁荣
②区域间 长途贩运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 徽商 和晋商
商业市 镇发展 对外贸 易发展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 业名镇 元朝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
世界第一大港
[探究] 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
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
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史料二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 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 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 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背景:明朝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
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四五千金
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 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探究] 史料中反映的生产关系是什么?
[提示]
史料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
“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 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史论形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 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 南地区为盛。
[提示]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
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 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 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
[史论形成]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缓慢发展的原因
1.主要特征
(1)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 东南沿海地区。
(4)评价:
①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 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 工商业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开放与海禁 (1)明朝时禁时开:
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 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 海 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 禁 海禁政策 开 放 海 禁 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 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 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 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条件 出现
标志 性质 特点 缓慢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丝织业中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是一种新的 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 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 封建制度 的阻碍
史料一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
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 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诺思
[探究] 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
பைடு நூலகம்
[提示]
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史料二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 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 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 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虽不 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 松 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 弛 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清朝闭关锁国:
原 因
表 现
影 响
①根本原因(经济上): 自然经济 的封闭性决定;②思想上: 统治者愚昧自大;③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 民的反清斗争 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台湾统一后,清政府 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 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康熙后期, 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闭关自守的政 广州 策正式开始。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 一处通商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 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 解体过程;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 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 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2)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
(3)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 被支配地位。
2.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
(1)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地主、商人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3)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 工业生产的规模。
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及其缓慢发展
史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 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史料二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 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 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 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 [提示]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②农民贫 困,无力购买商品;③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臵地,影响手工业的 扩大再生产;④政府设关卡,征收重税;⑤“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的影响。 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史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
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 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 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