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_马庆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马庆斌1,刘妮娜2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100017;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本研究在分析总结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几个亚洲最早承接国际分工并成功转型升级的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有益建议。一是政府主导,明确目标,进行提前设计和顶层规划;二是建立出口加工示范区,实现产业集聚和技术外溢;三是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争取继续保留住原有优势;四是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技术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五是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扶持力度,提升技术竞争力;六是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合理有序的进行产业转移。
[关键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际经验;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75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12-05
出口加工区起源于欧洲,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是爱尔兰的香农自由贸易区,但出口加工区真正发展起来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变革,这些国家急于将一些传统的工业部门转移到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正好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增加就业,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工业,改变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
1加工贸易的国际与地区实践经验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是亚洲最早承接国际分工的国家,开始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装配业务,通过不断调整产业规划、转型升级,在产业部门内部逐步向产业链的中上游延展,产业部门间逐渐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跨越和发展的国家,其中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1台湾地区:清晰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断进行经济活动升级和产业的转型。这主要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以及产业链条的中低端向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成功。
1.1.1台湾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背景
(1)设立出口加工区推动劳动密集型代工产业发展。台湾加工贸易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当时采取了“进口—加工—出口”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进养出,以出促工,通过对外贸易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65年,台湾设立了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加工出口区。1971年,又增设了楠梓和台中两个加工出口区。主要业务是重点从日本(部分从美国)进口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材料,从美国引进机器设备加工生产成套家用电器、化学纤维和纺织品,再向美国出口。
(2)因应全球经济形势转变及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伴随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和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东南亚国家相继设立加工出口区或类似经济特区,台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此时,台湾即开始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从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1985年以后,又向大型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以IC加工产品、光学产品、电脑及其周边设备及精密机械等取代之。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继续推行“知识导向”发展战略,推动创新研发和产品高附加值化,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目前,台湾已进入以IT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1.1.2具体做法和对策分析
(1)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体系化和明确化。台湾自加工贸易区成立伊始,即出台《出口加工区设置管理条例》、《投资申请资格审查》和《出口加工区内准许设立外销企业的种类》等多项政策规定,这些规定虽伴随工业区发展重点和园区规划的改变做出过一些调整,但其从开始即形成的明确和系统化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规范条例给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及企业提供法律上的保证,可以说它是台湾出口加工区发展到今天的直接有力保证。
(2)制定产业敏感性强的政策,适时进行导向性政策调整。台湾加工贸易的几次产业转型升级,均把握良好时机、取得较好成效,这与台湾当局敏感而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性调整密不可分。如建立出口加工区初期,台湾适应国外加工需要及解决内需和劳动力过剩问题,准许设立17类外销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及普遍低迷条件下,台湾积极主动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1986年开始放宽出口加工区产品的区域内征税后的内销尺度,增补贸易、金融、保险、咨询运输等服务型行业。1994年,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被正式删除,加工贸易区的准许设立外销企业缩减为13种,包括精密机械、精密仪器、电子、光学等。
1997年,为强化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台湾当局规划将出口加工区转型为支持转运中心的制造中心。增加了仓储、转运、货物组装等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准许设立行业再一次增加至18种。
这些政策条件的改变,引导了出口加工区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转移,尤其是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涵盖产业链中上游的产业。
(3)由OEM向ODM和OBM转变,通过岛内采购设计提升产业层次。简单的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仅是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简单路径,但这建立在劳动力供给充足且外销形势好的前提下。台湾出口加工区发展初期,所需机器、原料、零部件几乎全依赖进口。但伴随经济形势转变,当局意识到提升产业层次及加工区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台湾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区内厂商在岛内采购,积极吸引外资企业与岛内中间产品供应商合作,同时技术人员通过举办管理技术观摩或改进其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和设计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岛内工业的发展与技术层次的提升,并向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等中上游环节延展,从而为台湾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在保证产业链支配力的前提下,推动产业部门及产业链条的优化和转移。在自身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得到优化和延展的同时,台湾将产业部门和产业链条中的加工制造业和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低廉、政策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而把研发、设计、销售、品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台湾。中国台湾通过外包形式单独转移加工制造部分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进一步为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例如台湾的主要网络通信代工厂商为降低成本,先后在大陆设厂,把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制造业将产业价值链中的设计和测试环节仍保留在台湾本土,而加工组装和部分元器件生产则通过FDI形式进入大陆,在不失去对原有供应链的支配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
1.2新加坡:配套服务完善和“专区式”发展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的中转港口,地理位置优越,凭借高效优质的基础设施服务和舒适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世界众多跨国公司的进入。
1.2.1从加工贸易逐步向服务贸易转型
新加坡在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职能定位为“招商引资”,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提供银行贷款等服务,设立裕廊镇把相关企业集中在一起进行出口加工贸易。1967年,新加坡进一步颁布“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法案”,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吸收国外资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总体经济开始转型,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得到优先发展,裕廊工业区设立专门的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商务区,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加管理中心从对业务的管理转变到服务上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并通过降低土地租金等与投资者共同应对经济不景气。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一直在世界排名前列,成为吸引外来投资、产业集聚的有力保证。
1.2.2成功经验总结
(1)“专区式”发展和“化学群”战略。1961年开始建立的裕廊工业岛目前是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从开始的化学出口加工区转变为集自由贸易区、一般工业区和新兴、高科技工业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推动了新加坡进入新兴工业国家。
首先,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后勤服务是“专区式”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裕廊岛开始即凭借完善的水电、便利的交通运输、高效的服务以及低的初期投资成本吸引厂商进驻,同时不断加强道路设施、陆运交通运输、便利港口海运、污水处理、防洪潮、消防、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化学群”发展战略即是推动其成功的主体动力。这一战略将化学工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供应基地,既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又同时完善产业链条,获得多种衍生产品,扩大了石化区的经济效益。已形成完整的上下游化工产业,包括上游的炼油、乙烯(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下游的石油化学工业(伊斯曼公司、帝人、塞拉尼斯、三井化学等大型石化企业)和服务业—物流仓储业(孚宝、欧德油储)等。
(2)合理部门分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新加坡,招商引资由裕廊岛管理局和经济发展局两个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其中裕廊岛管理局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经济发展局负责将投资商引入工业园区。它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其业务,经济发展局不仅主动帮助投资者解决用地和投资纳税等一系列问题,还为投资者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职能分工使两者均能集中精力搞好各自份内事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政策法令统一透明,也有效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虽然采取个案处理原则,视投资项目大小裁定优惠政策,但每次谈判结果都是同类企业投资优惠的依据。
(3)产业个案处理原则,注重大企业的跟随效应。新加坡为吸引投资商,采取个案处理原则。政府设立许多优惠政策,如化学品零关税,外资企业对本地工厂拥有100%所有权等。但这些政策并不完全公开,视投资项目大小而定,并单独与其谈判,每次谈判的结果都是相同类型企业投资优惠的依据。尤其大型跨国企业,作为新加坡招商引资的突破口,如美国的壳牌、埃里克森美孚等,都是新加坡积极争取的结果。这也得益于新加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单一层次体制,园区的高办事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与政府间的交易成本。大企业的入驻是相关产业链条完善和其他企业跟进的保证,这样一是形成产业集聚,二是扩大技术外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