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合集下载

生育意愿:是确定值还是区间

生育意愿:是确定值还是区间

生育意愿:是确定值还是区间张银锋;侯佳伟;顾宝昌【摘要】本文以2015年先后在北京和天津开展的"居民生育意愿和行为研究"为例,探讨个体生育意愿存在区间范围的现象.研究证实,在数量方面,两成以上的人计划生育1到2个孩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育了1个或者2个.在性别方面,"儿女双全"是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但是可能仅有不到一成的人会为了实现"儿女双全"而坚持生育两个孩子.有性别偏好并不意味着就会人为选择子女性别,只有拥有强烈性别偏好的人群规模才会与出生性别比升高密切相关.在年龄方面,实际生育子女的年龄在理想生育年龄3岁左右的范围内,都被认为是满意的.充分认识到个体生育意愿并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存在一个区间范围,这对于生育水平的预测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期刊名称】《南方人口》【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9页(P62-70)【关键词】生育意愿区间;子女数量;子女性别;生育年龄【作者】张银锋;侯佳伟;顾宝昌【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 天津300191;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北京 10008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05性生活和生育行为的分离标志着人口生育的重大转变。

伴随安全、有效、便利、多样的避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夫妻自主理性选择生育成为可能,从而可以避免非意愿生育的发生,于是生育数量便显著减少。

生育行为不再是听天由命的事情,而是可以进行规划,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实施。

生育行为从自然生育转向理性控制,生育决策成为直接影响生育行为的关键因素(郑真真,2014)。

个体的生育意愿结合现实因素产生生育行为,一个个个体的生育行为构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顾宝昌,2011)。

自1980年以来,各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开展的与生育有关的调查,几乎都包含生育意愿的内容。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篇一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中国社会现象的深度解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生育水平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社会中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度解析。

二、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家庭在特定时期内对生育子女的期望和意愿。

这一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经济状况、教育水平、政策环境等。

首先,文化传统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深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许多家庭仍保持着较高的生育意愿。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部分家庭开始重新审视生育观念,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子女教育和生活质量上。

其次,经济状况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

经济压力的增大使得部分家庭选择控制生育,以保障生活质量和子女的教育投入。

三、生育行为生育行为是指个体或家庭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生育行动。

与生育意愿相比,生育行为更受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合适的年龄进行生育。

同时,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变,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放开二孩政策等,也使得部分家庭的生育行为发生了变化。

四、生育水平生育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平均每个妇女育龄期内的生育子女数。

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或群体的总体生育情况。

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总体生育水平逐渐下降。

然而,近年来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生育水平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部分地区和群体开始出现二孩生育高峰,而部分地区仍面临低生育率的挑战。

五、结论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到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生育意愿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而生育行为又决定了实际的生育水平。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统、经济状况、政策环境等都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顾宝昌:生育政策调整的十三年之旅

顾宝昌:生育政策调整的十三年之旅

顾宝昌:生育政策调整的十三年之旅顾宝昌发表于2015-01-27 07:292001年我和王丰教授牵头成立全国各人口研究机构的18位学者组成了“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

我们在本世纪初启动关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只是觉得一孩生育政策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了,但过去13年,我们没想到生育政策调整的阻力会那么大,也没想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历程会那么长,也没有想到这个生育政策的研究居然不经意间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人口研究领域。

2001年我和王丰教授牵头成立全国各人口研究机构的18位学者组成了“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

这个过程是很值得回顾的,大体分成三个阶段,2001年-2004年是呼吁开始考虑生育政策调整的问题,2005年-2008年是深入开展了各方面的调研,2009年后主要是面向媒体、走向社会、扩大影响。

现行生育政策到底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育水平?当时课题组花了很大精力制作了地图,我们看到中国不只是一个一刀切的一孩生育政策。

但按照目前的政策,全国三分之二的家庭将最后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当前的政策确实是一个以一孩为主导的政策。

课题组于2004年起草并联名签署的《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提出了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们在建议书中提议,建议生育政策调整要及早起步、分步推进、平稳过渡。

希望中央考虑把它提到议程,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

这个建议书应该说是中国人口学者第一次联名提出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建议。

建议书递交以后,引起了各方面对于生育政策问题的关注,但也受到了严重的质疑。

质疑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即生育政策和生育水平的关系问题、生育政策和出生性别比的关系问题、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关系问题。

为了认识这些问题,开了两次东亚地区生育趋势的国际研讨会,以增强研究的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我们对全国一些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区开始了调研。

生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顾宝昌先生文章的补遗

生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顾宝昌先生文章的补遗

作者: 穆光宗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出版物刊名: 人口研究
页码: 34-36页
主题词: 生育现代化;几个问题;人口现代化;人口研究;生育转变;人口科学;转变机制;补遗;生育率;热点问题
摘要: <正> 顾宝昌博士发表于《人口研究》1992年第6期的《论生育和生育转变:数量、时间和性别》一文颇多新意,特别是“生育现代化”的提法正如“人口现代化”(刘铮《人口研究》1992年第2期)的说法一样应当说是对人口科学的一个贡献,虽然概念本身还需要深入论证和严格界定。

众所周知,现代化和生育率转变机制一直是人口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美国。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生育意愿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育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居民的生育决策。

基于2022年CGSS数据发现,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意愿大于城市居民;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已有孩子数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产生了不一致的影响。

城市居民中年龄越小越倾向于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而农村恰好相反;另外,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还受到个人养老观念和家庭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1研究现状在以往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内涵大致遵从顾宝昌1992年提出的“生育三维指标”——即生育的数量、时间、性别三个方面[5],这三个方面作为衡量生育意愿的指标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

对生育意愿的研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庄渝霞[6]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育意愿是人们对整个生育活动所持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生育的最佳年龄、生育的间隔的看法、对孩子数量的期望、对生育孩子性别的偏好、对生育质量的看法、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

从学理上来说,本研究应当考虑到以上所有的指标,但由于问卷本身的缺陷,很难完整获得有关生育方面的全部数据信息,因此本研究仅分析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人口学对于生育意愿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它们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生育意愿的变化趋势方面的描述性分析[7-9]、检验生育政策的效果[10]、预测未来中国人口的走势等方面[1]。

而社会学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主要是侧重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尝试解释人们生育意愿背后的原因。

早期学者倾向于从个体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和家庭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结构、已有孩子数量)方面进行分析[11,12],后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制度要素和文化熏陶等方面进行理论性探讨[13];也有学者从禀赋(能力禀赋、资本禀赋、技术禀赋)和场域(地区差异)两个方面对妇女的生育意愿进行研究[14]。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6
世界各地区生育率的下降趋势
最不发达地区
世界
欠发达地区
更替水平 发达地区
(Source: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2004; 2005)
7
世界各国总和生育率:2005年
8
Sourc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Fertility Pattern 2009.
湖北宜昌市长阳、五峰实行二孩政策调研
• 地处湖北西南武陵山区
• 老、少、边、穷地区
• 2000年后实行二孩政策 • 城乡一体化,普遍二孩
• 生育水平保持平稳
• 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 28
2006-2010: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
• 江苏省长期实行城乡“一孩”政策 • 同时,农村实行“单独二孩”政策
联合国:生育水平变化的前景
• 联合国、世界银行长期 认为,长远的人口增长会 趋于零,生育会趋于更替
水平
• 实际上,在完成人口转
变的人口中生育率都降到
了更替水平以下 • 并且有不断下降、且越
来越蔓延的趋势
12
从生育意愿预测生育水平
生 育 意 愿
生 育 行 为
生 育 水 平
13
从生育意愿预测生育水平
从“单独二孩”遇冷 看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和生育水平关系
2014.12.3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baochanggu@ 顾宝昌
“单独二孩”遇冷,为什么?
2013年12月中央宣布启动“单独二孩”政策 官方:全国1.5亿一孩家庭,9000万将再生 单独夫妇1100万对,预计:每年增加200万 至今提出申请夫妇70万对,只有预期的1/3

甘肃省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目的的调查研究

甘肃省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目的的调查研究

诗词名句-高考作文必备备战高考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增广贤文·上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德经·第六十七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佚名《上邪》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日用必须简省,杜奢端,即以昭俭德。

《围炉夜话·第八三则》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金昌绪《春怨/伊州歌》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尚书·虞书·大禹谟》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彦《兰陵王·柳》1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范成大《卖痴呆词》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张籍《忆远》岂知穷达士,一死不再生。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柳如是《金明池·咏寒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第35卷第2期2011年3月人口研究Vol.35,No.2March 201143Population Research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人口研究》编辑部主持人:顾宝昌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毃毃*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

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

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比较明确,那么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关系的认识分歧就较大了。

因此,如何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成为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三者关系的重点。

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分成四类:1)“等同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2)“无关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3)“大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4)“小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

对于如何认识“生育意愿”这把通向人们的生育行为和人口的生育水平的“金钥匙”,比较流行的有二种倾向性的意见。

一种意见,即所谓“等同论”,认为生育意愿就等于生育水平。

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就会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从而形成什么样的生育水平。

如有的研究推论,因为调查发现许多人表示希望生育二个孩子甚至还有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因此,如果让人们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生育的话,生育水平肯定会走向很高。

还有一种意见,即所谓“无关论”,认为生育意愿并不反映人们实际上的生育行为。

人们表达的生育意愿只是在呼应政府的生育政策的要求而已,并不具有真实性,因此,“不可信”。

如果真的没有政策的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因此,尽管多年来关于生育意愿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调查接二连三,但真正把调查的结果作为预见未来生育水平趋势的参照座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当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多年处于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下,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人口研究面前不能不回答的重大课题了。

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

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

中国总和生育率为何如此低?作者:顾宝昌侯佳伟吴楠来源:《人口与经济》2020年第01期摘要:目前对于我国生育水平的讨论主要关注对“真实生育水平”的估计,而较少关注为什么生育水平越来越低。

本文根据推延效应和补偿效应博弈的原理,以图对我国生育水平不断走低给予人口学的回答。

本文考察了2000年、2010年、2015年三次普查/小普查的分年龄生育率的变化,表明年轻人口生育率的大幅下降和年长人口生育率的微弱上升导致了生育率的不断走低。

对2000—2017年的年度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也表明,推延效应强劲和补偿效应微弱并不是普查时点的一时现象而带有一贯的趋势性。

只要这种趋势没有根本扭转,中国的生育水平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走低。

此外,高龄生育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生育现象。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时期生育率;生育水平;分年龄生育率;推延效应;补偿效应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0)01-0049-14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9.00.026收稿日期:2019-02-18;修订日期:2019-06-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15CRK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14ZDB150)。

作者简介:顾宝昌,社会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侯佳伟(通讯作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吴楠,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Why Is China’s TFR so Low?:Interplay between Postponement and RecuperationGU Baochang1,HOU Jiawei2,WU Nan3(1.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China;2.School of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Sun 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 China;3.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Current discussion on China’s fertility is mostly concerned about the estimate of the “true fertility”, but little about the downward trend of fertility. The study aims to give a demographic answer why China’s fertility is so low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terplay between postponement and recuperation.By examining the changes in 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s with data from census/mini census in 2000, 2010, 2015,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dramatic decline in younger age fertility and trivial increase in older age fertility result in the downward trend of fertility. The analysis of the annual data of 2000-2017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strong postponement effect and weak recuperation effect are not the one-time phenomenon as indicated with census data but reflect a consistent trend over the period. As long as the trend is not to reverse,China’s fertility would inevitably continue to go downward. In addition, the high-age childbearing becomes a fertility phenomenon that is no longer insignificant.Keywords:total fertility rate; period fertility rate; fertility level; 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postponement effect; recuperation effect一、引言進入21世纪以来的几次全国人口普查/小普查连续报出了不断走低的总和生育率。

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变历程

上海市生育意愿30年的演变历程

作者: 陈蓉[1,2];顾宝昌[3]
作者机构: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200235;[2]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040;[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人口与社会
页码: 49-5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生育意愿;意愿子女数;性别偏好;生育水平;生育行为
摘要:通过对1980年初以来上海开展的数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的回顾与梳理,展现了过去30年上海人口生育意愿(主要是意愿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性别)的演变历程:意愿子女数呈不断减少趋势;不同群体间生育意愿数虽存在差异,但都低于2个孩子。

同时,总和生育率、孩次率等多项指标显示,上海人口的实际生育已长期处于很低水平。

文中历次调查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与相应年份总和生育率的纵向比较可表明,在低生育水平社会,人们的实际生育水平一般低于所报告的意愿生育水平。

生育意愿操作化

生育意愿操作化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生育意愿”操作化的测量指标
学院专业: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小组成员:王代东 3131709219
程浩 3131709109
吴常槟 3131709227
陈昭序 3131709208
林文 3131709211
孙宏宇 3131709215
生育意愿操作化
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于生育问题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顾宝昌在分析“生育的三维性”中指山,任何一次生育行为都包括数量、时间和性别三个方面。

因此,生育意愿也应该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时间和意愿生育性别等三个方面。

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生育目的。

所以,可以总结出生育意愿涉及的四个问题:一是生育的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对生育的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的数目;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四是对生育时间的看法,即希望什么时候生育。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2024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范文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篇一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社会现象与政策探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指个人或家庭在特定时期内对生育子女的期望和意愿。

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包括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

首先,文化传统对生育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家庭观念、传宗接代等思想影响着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性别偏好逐渐淡化。

其次,经济发展也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成本和养育子女的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一部分人降低了生育意愿。

此外,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也使得她们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

三、生育行为生育行为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实际发生的生育行为。

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医疗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

政策环境对生育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生育政策、教育政策等,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

同时,政府的公共服务如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也对人们的生育决策产生影响。

医疗条件也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们更加关注母婴健康和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育决策和行为。

四、生育水平生育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的高低程度。

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文化传统等。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生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逐渐改变,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从而降低了生育意愿。

政策环境也对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调节人口数量和结构,如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政策等。

关于调整生育政策可行性的思考

关于调整生育政策可行性的思考

关于调整生育政策可行性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生育政策是否有立刻调整的必要性。

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率的持续降低贡献了多少力量,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口惯性的存在是否对生育政策调整有所启示?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出生率的数据,探索经济发展与出生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系,以及存在怎样的关系,怎样对其进行解释;并从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结合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并运用人口惯性理论,对生育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生育政策;经济发展;二孩政策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中国自建国以来至今,其人口的规模和结构都有所变化。

人口的发展经历了起伏波折,完成了死亡转变,从高生育、低死亡转变为了低生育、低死亡的国家。

而计划生育政策是这一转变的重要促成因素。

从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提出、80年代正式实行之后,中国人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出生率逐步下降,人口增长率也显著降低,人口基本保持低水平的缓慢增长。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中国人口达到了约13.4亿人,人口粗增长率从建国伊始的1.90%降至0.37%(此数据是笔者通过《2010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如下:从我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来看,生育政策是否有立刻调整的必要性?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率的持续降低贡献了多少力量?笔者将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出生率的数据,探索经济发展与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并从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思考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差异和人口惯性理论,对生育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回归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笔者想要论证的是经济发展对出生率有所影响,因此选用的经济体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人口发展状况也较为稳定的国家:美国和日本。

数据来源主要为联合国数据、2010年美国统计年鉴、2007年日本统计年鉴及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处理软件主要为stata11.0和excel。

当代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我们实际上知道多少

当代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我们实际上知道多少

当代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我们实际上知道多少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016年初在全国范围的迅速落地,有关“是否应该放开二孩生育”、“应该何时放开二孩生育”等问题的讨论或许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但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围绕二孩政策放开所进行的一系列学术讨论和众多的争论,却值得我们认真进行反思和检讨。

因为,在对社会世界的各种现象及变化规律进行探索、以便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等都有可能存在偏差。

在这种偏差引导下产生的研究结果,则有可能误导我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因此,在上述讨论和争论告一段落的时候,认真反思我们围绕二孩政策问题所进行的各种研究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同样是研究者的一种学术责任。

一、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质疑生育意愿调查结果几年以前,围绕着“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制定与出台,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一直在关注两个焦点问题:其一,全国符合“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条件的人口有多少;其二,这些符合“单独二孩”政策条件的人口中,究竟有多少人会再生一个孩子。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既是回答各种与二孩生育相关的人口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基础,也是国家和政府部门制定新的生育政策的基础。

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家卫计委已有明确的结果: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条件的人口大约为1100万①;但对第二个问题,研究预测结果与“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的实际申请状况、新增人口状况之间则出现了明显差距。

学术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曾对放开“单独二孩”后的新增人口给出了各种预测,从每年平均130-160万,到每年不超过200万等等。

②但政策实施一年后,全国符合“单独二孩”政策条件的1100万人口中,实际申请生育二孩的数量只有107万。

③申请比例仅为符合条件人口的10%左右。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成为近两年来概括这种巨大差距的流行语。

④为什么研究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申请的结果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除了因为政策实施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等具体因素外,是否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以作为政策制定参考依据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关系?换句话说,之前大量的生育意愿调查所给出的相关结果,在反映中国人真实的生育意愿方面是否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正是“单独二孩”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以及符合政策条件人口的实际申请状况,在不经意间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众多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也将生育意愿的测量问题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生育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对于个体、家庭和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却逐渐变得错综复杂。

本文将从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生育意愿是指个体或夫妻对生育的愿望程度或意愿强度。

生育意愿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

在中国,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等因素,对生育意愿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

尽管很多夫妻对生育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压力、职业发展、生育成本等,他们可能选择推迟生育或不再生育。

这种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尤为明显,被称为“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脱钩”。

生育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实际的生育数量。

生育水平与生育行为紧密相关,但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程度、妇女就业机会、教育质量等都会影响到个体对生育的选择。

另外,国家的政策也对生育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生育水平得到了控制,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程度的普及,人们对生育的需求逐渐减少,生育意愿普遍降低。

同时,一些年轻夫妻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也选择推迟生育或减少生育。

这导致了生育行为与生育水平之间的脱钩现象。

尽管生育意愿相对较低,但由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基数,生育水平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口结构的调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变化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低生育水平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以及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化。

另一方面,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脱钩现象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生育意愿的实现困难。

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研究生之页2021/2詞阑知新时代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为例□焦颖【摘要】女性生育意愿是影响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城 市女性的话语权、独立性正不断提升,其职业贡献、个人价值等在当今社会中得到较好体 现。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女性因各种原因而降低了生育意愿,更偏重于权衡城市生活的机 会成本。

本文在分析界定“生育意愿”重要概念的基础上,选取南京市内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差异较大的10位城市女性进行研究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所得访 谈信息进行逐级编码。

最终发现,新时代城市女性生育意愿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 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因素,并结合四大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城市女性生育意愿 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女性;生育意愿;访谈;扎根理论研究法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发展的需 要,越来越多城市女性追求自我价值观的实现,不愿意将时间、精力过多地投人家庭生活,更加 渴望成为优秀、独立的职业都市丽人。

当代社会 环境中,城市女性生育意愿整体较低,这会直接 影响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中国人口结构产生 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拟选择南京市城市女性 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城市女性生育意愿问题展 开影响因素分析。

一、概念界定(一)关于“生育意愿”的定义阐述学界释义(来源于CNKI数据库):谭克俭[11认为,生育意愿是对生育孩子的四个方面的期 望,如首要的数量方面,以及时间、性别、素质 等方面的期望。

陈蓉、顾宝昌认为[21,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生育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人们对生 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具体包括意愿生育子女数 量、意愿性别和生育时间等三个维度。

姚从容、吴帆等则认为,除数量、时间、性别外的第四 个维度应该是动机即生育目的。

网络释义(来源于百度百科):网络上对生 育意愿主要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育意 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从内涵上看,应该包【作者简介】焦颖,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城镇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镇人口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重要议题,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老龄化问题,生育率的持续性降低引发了广泛关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关系到消费、生产以及各类经济活动的运转。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充足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人口条件,但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困难。

为改善老龄化问题,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依据国情已经多次调整生育政策。

2011年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各省份陆续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但这些政策未扭转低迷生育趋势,2018年我国出生率降至10.94‰,创1949年以来新低;总和生育率降至1.52,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1];2019年年末,我国新生儿出生率再次下降,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进一步加深,在未来的一段发展时期内,我国将面临生育率持续下跌所带来的人口均衡发展以及人口红利消失的压力。

2021年5月31日,国家放开三胎,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的生育政策。

不同国家生育水平的高低是受到民众的生育行为影响的,新生儿数量越高,生育水平也会相对来说越高。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密切相关,客观地说,尽管生育意愿不等同于生育行为,也不一定能准确预测生育行为,但目前用来预测生育行为的最好方式依旧是先了解生育意愿[2]。

怎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生育率不断低下的状况,缓解人口红利消失成为国家重要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研究国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能够为新时期国家的生育政策调整、推动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支持和重要参考。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个体不同的成长环境与发展方式也会对其主观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本次研究中仅筛选出与城镇人口有关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归类,而他们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文章重点关注并研究的方向。

论文—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论文—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开题报告姓名:杨肖肖胡亚谦学号:K******** K********专业:社会学导师:田飞副教授日期:2009年4月13日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研究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人是以人为本的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

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

考虑到不孕不育症(中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比例从19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左右)、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稳定低生育水平”。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见中央是要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定生育率,而不是降低生育率。

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并没有稳定在中央所要求的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低水平(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至少也得在1.8左右),而是从1990年的2.2左右的低水平快速下滑到1990年代中期的1.3左右的超低水平,2000年更是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3 。

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

中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小学生在校生人数3年锐减了将近1300万,小学减少了9万所。

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的影响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的影响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的影响分析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将带来哪些影响10月29日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9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专家普遍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均衡发展。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缘何再次调整?“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

上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

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率不断上升、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至少两个孩子),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有所增长。

新修订的《条例》删除了晚婚晚育奖励假的规定,2016年1月14日以后登记结婚的夫妻,不再享受晚婚假待遇。

但2016年1月14日之前已经办理登记结婚手续,尚未休晚婚假的夫妻,仍可享受晚婚假待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1687万人,比2013年增加47万人,人口出生率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

在我国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与前几年相比上升幅度比较明显。

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公开表示,“单独两孩”政策落地后,2015年初再对同样人群做调查,只有39.6%的人希望生育两孩。

“作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一步,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基本符合预期。

”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说,单独二孩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数据分析一、问题与背景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

顾宝昌在分析“生育的三维性”中指出,任何一次生育行为都包括数量、时间和性别三个方面[2]。

女性作为生育行为的直接承担者,研究其生育意愿对考察和预测未来生育状况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鉴于相关理论和笔者现有数据资料,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量现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意愿生育子女数量也可以理解为“理想孩子数”、“对生育孩数的期望”、“希望的孩子数”、“期望生育数量”、“生育数量意愿”等,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影响下对终生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3]。

关于意愿生育数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总的来说,主要从人口特征、政策角度、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展开。

笔者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女性家庭决策权、相对收入水平、相对教育水平以及夫妻双方家庭地位差异等方面对意愿生育数量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与方法(一)数据来源及基本特征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研究(CGSS)。

由于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已婚女性的意愿生育数量,因此,在使用数据时,我们选取的是18至69岁的已婚女性,共有初步样本4866人。

但是,考虑到处于分居、离异、丧偶状态的女性对生育行为的直接影响较小,并且在所有女性中所占比例仅为4.7%,所以,我们将这部分女性从样本总体中除去。

通过初步分析,笔者发现样本中还存在一些缺失值,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也将这些女性剔除。

最后的有效样本量为1442人,样本范围定义为18—69岁处于已婚并有配偶状态的女性。

样本的平均意愿生育数为2.78个,其中多数被调查者倾向于生育2个孩子,所占比例为64.1%,而意愿生育1个的占28.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2期2011年3月人口研究Vol.35,No.2March 201143Population Research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人口研究》编辑部主持人:顾宝昌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毃毃*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

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

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比较明确,那么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关系的认识分歧就较大了。

因此,如何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成为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三者关系的重点。

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分成四类:1)“等同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2)“无关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3)“大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4)“小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

对于如何认识“生育意愿”这把通向人们的生育行为和人口的生育水平的“金钥匙”,比较流行的有二种倾向性的意见。

一种意见,即所谓“等同论”,认为生育意愿就等于生育水平。

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就会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从而形成什么样的生育水平。

如有的研究推论,因为调查发现许多人表示希望生育二个孩子甚至还有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因此,如果让人们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生育的话,生育水平肯定会走向很高。

还有一种意见,即所谓“无关论”,认为生育意愿并不反映人们实际上的生育行为。

人们表达的生育意愿只是在呼应政府的生育政策的要求而已,并不具有真实性,因此,“不可信”。

如果真的没有政策的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因此,尽管多年来关于生育意愿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调查接二连三,但真正把调查的结果作为预见未来生育水平趋势的参照座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当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多年处于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下,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人口研究面前不能不回答的重大课题了。

为此,我们在2009年汇集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跨单位、跨地区的课题组,申请了题为《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关系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并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2009JJD840019)。

目前,项目正在按照项目计划全面展开。

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问题讨论,作为课题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44人口研究35卷《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论坛,请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马小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云教授,根据她们多年的研究就如何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毃毃。

从江苏调查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郑真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生育意愿的概念与现实意义生育意愿是出于个人或家庭对子女的偏好、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后的生育愿望表达,包括期望生育的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和间隔。

理想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反映的是普遍可接受的社会价值和生育观念,从概念上和测量上都与生育意愿有差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全国性问卷调查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更接近理想子女的概念,如1997年、2001年和2006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

由于对生育意愿的研究大多出于对生育水平变动的关注,多数调查和分析更为注重生育意愿的数量方面。

事实上,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可能高度相关,但并不相同。

不同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理想子女数比较稳定,其变化滞后于生育率的变化;生育意愿则更为接近现实,且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的影响,会根据本人或家庭的经历和条件调整。

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转变的地区,具有生育意愿低于理想子女数的共同特征。

例如,“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课题组在2010年的调查中用两个问题分别了解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如果不考虑生育政策和其他条件,您认为一般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您自己希望生几个孩子?”调查得到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5,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数为1.42。

进一步细分,在20727名18 43岁育龄妇女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数量均为“1个”的占34.8%,两者均为“2个”的占40.6%。

也存在理想与意愿不一致的情况,有22.9%的妇女认为一般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可是自己希望只生一个孩子;理想子女数为“1”但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的仅有0.8%。

在低生育水平的人口中,生育意愿对研究未来生育水平变动具有实用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从战后婴儿潮快速回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婚育模式从传统型向更为自由多样化的现代型转变,婚育年龄推迟,婚姻不再成为生育的必要条件……。

面对多种选择,人们的生育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理性决策主导,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变化。

邦戈茨总结了第一次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中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这一阶段研究低生育率的理论框架,此后根据这个理论框架构造了低生育模型(Bongaarts ,2001;Morgan ,2003),即:TFR =F u ·F r ·F g ·F t ·F i ·F c ·IP 。

这个模型与邦戈茨生育模型(Bongaarts and Potter ,1983)不同,其参照指标不再是自然生殖力而是意愿生育数量(intended parity ,即IP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婚姻、避孕、流产和产后不育,而是包括了三个提升生育率的因素(非意愿生育、替补效应和性别偏好)和三个抑制生育率的因素(进度效应、不孕效应和竞争效应)。

郭志刚(2008)曾介绍了邦戈茨的低生育模型并讨论了其在中国的应用。

从实用意义上来说,根据调查对象希望生育子女数量估计的生育意愿与邦戈茨低生育模型中的IP 最为接近,是估计生育率的重要参照指标。

尽管生育意愿比理想子女的概念更为实用,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生育意愿并不等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45同于生育行为,也不会简单直接地转化为生育行为。

妇女的生育是从意愿到行为的序列决策和逐步转化过程,最终落实到行动才会对生育率变化产生影响,即:生育动机→生育意愿→生育打算→生育行为→生育率(Miller and Pasta,1995)。

如果使用过于简化的指标和分析框架,有可能做出错误推断。

2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江苏调查的启示由江苏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于2006 2010年在苏南、苏中、苏北6个县/市开展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基线调查(2007年)和跟踪调查(2010年),通过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调研,探索生育意愿-生育计划-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影响城乡妇女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2008)。

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发现,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现有子女在数量上存在差距。

在2010年调查的已婚、已生育且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5295名妇女中,尽管有49.8%希望要两个孩子,但她们当中已有两个孩子的只占27.3%,显示了二孩的生育意愿与二孩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而回答自己希望只要一个孩子的妇女中绝大多数(97.1%)却也只有一个孩子,则反映了一孩生育意愿和一孩生育行为的接近。

不过,由于这些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大多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她们可再生育还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的机会。

通过了解她们再生育的意向,将有助于推断她们未来生育二孩的行为。

调查问卷中询问了“已生一孩、可生二孩”的妇女:“您是否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在生育意愿为1个孩子的妇女中,有85.1%说自己不打算再要孩子了,只有3.5%表示有再要孩子的可能性,显示了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打算的高度一致;而在生育意愿为2个孩子的一孩妇女中,却有44.8%表示不打算再要或可能不再要孩子了,只有8.9%表示肯定会要,还有29.5%有可能再要,显示了两者之间的不一致。

图1生育打算的落实情况,2007 2010年Figure13-Year Follow-up on Childbearing Intention,2007-2010.(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N=2504)2007年生二孩计划频次列百分比2007-2010年频次分计划生二孩百分比不打算要了1878可能不要149没想好395可能会再要207肯定会再要105(合计:2734)3711263046(合计:150)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2007,2010。

2010年的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成功地跟踪了2007年基线调查时大部分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已婚妇女。

在2007年接受基线调查、已有1孩、可生2孩并回答了生育计划问题的妇女当中,只有6%在这3年中生了第二个孩子。

2007年的二孩生育打算与此后3年间的生育行为之间虽然相关,但仍然存在差距,有44%(46/105)在2007年表示自己“肯定会再要”一个孩子的妇女在这3年间确实生了第二个孩子(见图1);还有一部分妇女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再要二孩的打算。

相比而言,较为明确的生育意向和生育时间计划更有可能落实为生育行动。

而在2007年说自46人口研究35卷己“不打算要了”、但到2010年却生了二孩的妇女只有2%(37/1878)。

这一方面显示了生育计划与生育行为之间的明显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不生”的计划基本落实,而“要生”的计划离真正落实还有不小差距。

图2根据江苏两次调查归纳了从政策到行为的生育数量逐级递减的趋势,即:在满足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当中,她们的理想子女数却低于2(1.7),她们希望生育的子女数又比理想子女数低0.2(1.5),而现有子女数比生育意愿更低0.4(1.4)。

即使假设所有妇女最终都落实了生育计划,平均生育的子女也只有1.3,也就是仅有30%的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最后生了二孩,远达不到意愿生育的子女数(1.5)。

图2从理想到实际的子女数量变化(符合二孩生育政策妇女)Figure2Changes in Number of Children from Ideal to Reality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跟踪调查,2010年3小结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减的,即本人意愿生育子女数低于一般理想子女数,具体生育计划低于本人生育意愿,而实际生育行为又低于生育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