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教育综合》复习全书-第2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一、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走上了历史舞台,并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大变化最终确立了其历史地位,这推动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慈善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由国教会管理,具有慈善性质。英国的慈善教育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在殖民地时期曾把慈善学校的形式从英国移植到新大陆。

(2)文法学校和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用于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文法学校。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3)学园

学园是英国非国教派在17世纪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于17世纪中后期快速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但在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①星期日学校

1780年,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其教学内容由阅读《圣经》逐渐扩展为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星期日学校组织儿童学

习有利于社会稳定,因而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流传到了欧美各国。

②“导生制”学校

18世纪末,教会人士贝尔、兰卡斯特分别在印度、伦敦建立“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教学方法是将学生编成10人小组,每组指定一个“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师资力量,但教学内容简单、方法机械,最终被中学取代。

(5)“新大学运动”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由此,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①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

②1829年,国教派成立国王学院,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

③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④19世纪下半期,英国许多城市出现了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同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

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从此,英国的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6)1870年《初等教育法》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

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②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③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

④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

⑤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2.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17~18世纪,法国中央政权尽管也对教育进行干预,但各级学校始终掌握在不同教派手中。信奉新教的胡格诺派和冉森派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①胡格诺派

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主张每建立一座教堂,就要举办一所初级学校,并在实行强迫教育,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罚款。初等学生在校主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和唱歌,中等教育学生主要学习古典语言和法语。这些学校被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

②冉森派

1637年,冉森派办了“小学校”和“大学校”。“小学校”一般指初级学校,但高于一般小学的水平。“大学校”属于中等学校。在教育上,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教育学生。在教学上,冉森派强调法语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2)“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与耶稣会学院

1684年,拉·萨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从事法国初等教育。当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

为了适应初等教育的发展,“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习所。

1618~1746年间,耶稣会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语言学和神学的学习,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耶稣会学院在管理、师资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3)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

1791~1793年间,在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即塔力兰的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和雷佩尔提出的教育方案,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基本教育主张。其主要内容有:

①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②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教育;

③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

④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⑤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由于各个派别掌权的时间短暂,各种教育改革方案难以实施,但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①拿破仑的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其改革主要通过与罗马教皇签订“教务专约”及颁布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来贯彻实施的。

②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特点

拿破仑确立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