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核外电子(Z 个)1.微粒间数目关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4.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元素周期律决定原子种类,中子N (不带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原子核- 质量数(A=N+Z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豪同位素(核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事元素 T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 (A x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f 电子数(Z 个):丿1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J 运动特征 JL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T 电子层数兰J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决定原子呈电中性原子(AZ X)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原子核卜中子 (A-Z )个决定同位素种类中性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2. 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Xd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1. 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 、i8Ar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元素周期律是指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周期表。

在19世纪末,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规律,他将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比如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量的增大而周期性地变化。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1.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所排列的。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序数的增大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的变化。

2. 周期性元素周期律的核心规律是周期性。

即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周期性地变化。

这一规律可以用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来很好地解释。

3. 周期性表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元素的化学性质:比如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相互转变,电子亲和力、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变化。

(2)物理性质: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电离能等。

(3)氧化物的性质:比如元素氧化物与水的反应性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4)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随周期性地增加而变化。

三、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的,现在该表是由7行18列组成。

其中,横着排列的称为周期,纵向排列的称为族。

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元素。

周期表中有主族元素、副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元素等。

四、周期表中的规律1. 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原子量的周期性变化。

比如,原子序数为3、11、19、37、55等元素的性质非常相似,因为它们在同一个周期内。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这一规律逐渐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元素周期律。

2. 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中的元素周期性地排列,列代表着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电子排布有关。

比如,同一族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有相似之处。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与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因为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项目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核电荷数逐渐增大逐渐增大电子层数相同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逐渐增大离子半径阳离子逐渐减小,阴离子逐渐减小r(阴离子)>r(阳离子)逐渐增大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由+1→+7(O、F除外),负化合价=-(8-主族序数)相同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O、F除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重难突破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比较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2)金属单质和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到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2)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典例2X、Y为同周期元素,如果X的原子半径大于Y,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金属性强于YB.若X、Y均为金属元素,则X的阳离子氧化性比Y的阳离子强C.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Y的非金属性比X强D.若X、Y均为非金属元素,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Y强于X【答案】B典例1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的顺序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答案】A二、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1. 同周期元素的微粒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或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逐渐减小。

必修2_元素周期律_知识点汇总

必修2_元素周期律_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回顾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节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1.原子序数(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横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 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 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 族:碳族元素;ⅥA 族:氧族元素。

课时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1.原子结构(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是__1__。

(2)递变性:Li ―→Cs ,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3.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 表示碱金属元素)单质R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l 2+2R===2RCl 与水反应:如2R +2H 2O===2ROH +H 2↑与酸溶液反应:如2R +2H +===2R ++H 2↑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ROH ,且均呈碱性。

(2)递变性具体表现如下(按从Li→Cs 的顺序)①与O 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 与O 2反应只能生成Li 2O ,Na 与O 2反应还可以生成Na 2O 2,而K 与O 2反应能够生成KO 2等。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序数1、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粒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律我们知道: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各元素间也应存在着相互联系及内部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从3-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的变化。

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比较复杂,但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可见,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由大渐小,经过稀有气体元素Ne后,从11-18号元素又重复出现上述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原子半径主要是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所以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与其他原子的原子半径没有可比性。

一般不比较稀有气体与其它原子半径的大小。

③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粒子半径,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例如,粒子半径:H->H>H+;Fe3+<Fe2+。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看,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O、F不显正价);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1价递增至+7价;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从11-17号元素,也有上述相同的变化,即: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重复出现由+1价递增至+7价的变化;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z+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必修2-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汇总

必修2-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基础知识回顾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1、AZ X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周期律知识点总结一、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周期律是描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规律的概念,它最早由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并在之后得到了孟德莱耶夫、莫丹塔夫、门捷列夫等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则和元素周期性规律。

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则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依次排列的一种表格,最早由门捷列夫提出。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遵循以下原则:(1) 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

原子序数是元素的重要标识,它代表了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也是元素在同一周期内的位置标识。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与它们的原子序数大小呈正比,原子序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加。

(2) 周期表的主要构造原则是周期律规则。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中,周期律规则是构造的基础原则。

周期律规则包括: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法则、主族元素和次族元素等。

2. 元素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性规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规律主要有原子半径周期性规律、电子亲和能周期性规律、离子化能周期性规律和原子量周期性规律。

(1) 原子半径周期性规律。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的外层电子云的平均距离,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原子核电荷数和外层电子数有关。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整体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2) 电子亲和能周期性规律。

电子亲和能是指原子或原子离子吸收外层电子形成负离子的能力,电子亲和能的大小与原子核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有关。

元素周期表中电子亲和能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整体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3) 离子化能周期性规律。

离子化能是指原子或原子离子失去一个或多个外层电子形成正离子的能力,离子化能的大小与原子核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有关。

元素周期表中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整体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4) 原子量周期性规律。

原子量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大小与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数量有关,元素周期表中原子量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1. 引言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一个基本规律,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它描述了元素的性质如何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

本文将总结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它在化学中的应用。

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出周期性的重复。

这意味着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元素会展现出相似的化学性质,而这些性质在周期表中的特定位置会重复出现。

3. 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程- 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了他的周期律,并创建了第一个周期表。

- 随后,随着新元素的发现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周期表不断被完善和扩展。

- 现代周期表基于量子力学原理,解释了元素周期律的物理基础。

4. 周期表的结构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其结构如下:- 周期:水平排列的元素行,表示电子能级的主量子数。

- 族:垂直排列的元素列,表示电子排布中的价电子数目。

- 区块:周期表根据电子排布的亚层被分为s、p、d、f区。

- 原子序数:表中每个元素的编号,等于该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

5.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和电负性。

- 指导新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 解释和预测化学反应的类型和速率。

- 帮助理解和设计新材料。

6. 周期表中的特定趋势- 原子半径: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一族内,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

- 电负性: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加;同一族内,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少。

- 离子化能: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第一离子化能增加;同一族内,从上到下第一离子化能减少。

7. 结论元素周期律是化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帮助化学家理解和分类元素,还指导着化学研究和工业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将不断深化,推动化学科学的发展。

8. 参考文献- Mendeleev, D. I. (1869). The Dependence betwe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Atomic Weights of the Elem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Chemistry, 1(4), 60-77.-WebElements. (n.d.). Retrieved from /请注意,本文为知识点总结,未包含实际文档格式,如需创建具体的文档,如教学PPT、讲义或报告,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内容和格式。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导语: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1、原子结构(1).所有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正例:612C、613C、614C三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8。

反例1:只有氕(11H)原子中没有中子,中子数为0。

(2).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

正例1:613C、614C、13H等大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正例2: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大于质子数的2倍。

反例1:氕(11H)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

反例2:氘(11H)、氦(24He)、硼(510B)、碳(612C)、氮(714N)、氧(816O)、氖(1020Ne)、镁(1224Mg)、硅(1428Si)、硫(1632S)、钙(2040Ca)中子数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不大于质子数。

(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正例: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质子数相同:H+、H-、H等。

反例1:不同的中性分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e、HF、H2O、NH3、CH4。

反例2:不同的阳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a+、H3O+、NH4+。

反例3:不同的阴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H4+、OH-和F-、Cl和HS。

2、电子云(4).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

含义纠错: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核外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3、元素周期律(5).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

反例2:IVA的非金属元素,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深度归纳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深度归纳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深度归纳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将众多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地排列,为我们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最早,拉瓦锡在 1789 年发表的第一个化学元素列表中,只包含了33 种元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发现。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他按照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元素,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

此后,随着对原子结构的深入了解,元素周期表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正。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 7 个横行,称为周期。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一周期只有 2 种元素,即氢(H)和氦(He),称为短周期。

第二、三周期各有 8 种元素,第四、五周期各有 18 种元素,第六周期有32 种元素,第七周期目前尚未排满。

2、族元素周期表有 18 个纵行,分为 16 个族。

主族(A 族)有 7 个,分别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族;副族(B 族)有 7 个,分别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族;第Ⅷ族包括 3 个纵行;零族为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分区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s 区包括第ⅠA、ⅡA 族,其价电子构型为 ns1-2 。

p 区包括第ⅢA至ⅦA 族和零族,价电子构型为 ns2 np1-6 。

d 区包括第ⅢB 至ⅦB 族和第Ⅷ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9 ns1-2 。

ds 区包括第ⅠB、ⅡB 族,价电子构型为(n 1)d10 ns1-2 。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律学问点总结 1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力量增加,即金属性渐渐增加。

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渐渐增加。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推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简单,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像性和递变性:1)相像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渐渐增大(反常) ②熔点、沸点渐渐降低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像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像性和递变性(二)卤族元素: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渐渐加深;2)密度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上升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2 = 2 HX卤素单质与H2 的猛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推断依:1. 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

2. 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力量减弱,失电子的力量增加,即非金属性渐渐减弱,金属性渐渐增加。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打算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应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像性和递变性打算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像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视。

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超全面)

高中化学必修二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超全面)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阳离子a 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补充: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练习:1、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粒子不显电性B .该粒子质量数为4原子核核外电子Z 个中子(A-Z )个质子Z 个C.与氢元素的质子数相同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2、已知A2-、B-、C+、D2+、E3+五种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与它们对应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3、现有b X n-和aY m+两种离子,它们的电子数相同,则a与下列式子有相等关系的是()(A)b-m-n(B)b+m+n(C)b-m+n(D)b+m-n4、某元素的阳离子R n+,核外共用x个电子,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元素原子里的中子数为()(A)A-x-n(B)A-x+n(C)A+x-n(D)A+x+n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元素周期律_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_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与周期律知识总结知识结构图:一·周期表结构二·“位,构,性”的相互推导元素周期律三·原子结构四·碱金属五·卤素一.周期表结构1.元素周期表注意:A元素周期表的上界②金属与非金属的边界线B元素周期表中几个量的关系:(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3)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F无正价,O一般也无正价)(4)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C主族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8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

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3推算元素的原子序数的简便方法同一主族相邻两元素原子序数差值(上周期的元素种类数)同一周期相邻两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值4.每个周期元素的总数和每个周期过渡元素的总数二.“位、构、性”的相互推导失电子能力↓⇒金属性↑1.结构与性质 原子半径↑⇒F↓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1)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核电核数↓ ⇒F↓半径↓ 半径↑ (主)同周期 F↓ 同主族 F↓ 质子数↑ 质子数↓(次)2.位置与结构(1) 周期数=电子数主族序数=3位置与性质①、核外电子排布②、原子半径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化学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直观表现形式。

它具有横行和纵列的排列方式。

横行称为周期,目前共有 7 个周期。

第一周期包含 2 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包含 8 种元素,第四、五周期各包含 18 种元素,第六周期包含 32 种元素,第七周期目前尚未排满。

纵列称为族,分为主族、副族、第Ⅷ族和 0 族。

主族用 A 表示,包括ⅠA 族、ⅡA 族等,副族用 B 表示,包括ⅠB 族、ⅡB 族等。

第Ⅷ族包含 3 个纵列,0 族即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族。

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其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排布。

周期数=电子层数。

例如,钠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所以钠位于第三周期。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比如氯元素最外层有 7 个电子,所以氯位于第ⅦA 族。

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因为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这是由于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化合价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O、F 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主族序数 8(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

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

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俄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本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
周期
长周期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不完全周期 第七周期
2
8
8
18
金属性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原子半径变小
非 金 属 性 增 强
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非金属性最强

原子半径变大
金属性增强
C s
金属性最强
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原子半径变小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
非金属性增强
18
32(镧系)
(32)(锕系)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 (7个)族副族 (7个)
第Ⅷ族(1个)
0族 (1个)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ⅠA~ⅦA
ⅠB~ⅦB三个纵行 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元素中: 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除O、F)(最高价+最低价)绝对值= 8(从第四主族出现负价)
原子半径变大
非 金 属 元 素 气 态 氢 化 物 的 酸 性 减 弱
(非金
元 素 气 态 氢 化 物 的 稳 定 性 增 强 小
主 族
R元素
→R2Ox
元素的最高(OH)x
H8-xRO4
H6-xRO3
非金属
元素
→HxR ( RHx)X代表元素最低价的绝对值
怀化市长郡湖天中学、怀化市第一中学、怀化市第五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