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认知——基于河北省T镇的调查(钟涨宝,聂建亮)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初探(钟涨宝、聂建亮)
ECONOMIC FORUM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初探
■ 钟涨宝 ■ 聂建亮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 农民土地占有不公平感的增加、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
的转移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具有了客观必要性。 只有建立在一整套规范的农村土
基 金 项 目:教 育 部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计 划 项 目 (编 号 :NCET-06-0670);教 育 部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编 号 :07JA840013);华 中 农 业 大 学 自 主 科 技 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09SC027)。 作者简介:钟涨宝,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建亮,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三、 在建立健全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 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承UM
退出缺少系统性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必须形成一个 有效的机制, 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退出的良性发展。 在建立健 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过程 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一整套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 经营权退出程序
程序,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主要体 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 方式和手续来作 出决定的相互关系 。 [19] 只有建立一整套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程序, 并严格按照程序的规定处理土地承包经 营权的退出事宜,明晰各相关部门、相关 者的权责, 才能避免在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退出过程中出现侵权、越权、推诿扯 皮等现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程 序应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工作 管理组织的建构,具体退出方案的拟定, 退出方案的公布,退出方案的实施,退出 合同的签订等等。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_钟涨宝
一、引言:两难困境引起的反思在中国,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不仅有助于土地经营者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固定资产性质的投资[1],更为重要的是以人口平均占有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有助于保障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基于此,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农户的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到90年代又将农户的承包期进一步延长,提出在农户的承包期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
此外,政府还公开出台了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
尽管国家的政策一再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但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决定了社区内的成员都有权平等地享有土地资源。
这样,随着社区内部家庭和人口的变迁,客观上又需要集体不断地调整土地的承包关系。
在制度层面上,中央于1984年又出台了适当允许土地调整的“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而在集体内部,村干部基于乡土社会的道德和情理逻辑,也不得不不断地调地以满足社区内新增人口的需要,保障新增人口的生存权益,使有限的土地在社区内部保障所有人的权益。
据相关学者2000年对山东、江苏、江西、河南4省344个县(市区)742个村的调查显示,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89.6%的村对土地进行过次数不一、程度不同的调整。
在已有土地延包方案的601个村中,有432个村(占71.9%)决定进行土地调整,其中进行大调整的有247个村(占41.1%),进行小调整的有185个村(占30.8%),只有140个村决定不调整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70)和教育部规划基金(07JA840013)的资助,特此感谢!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钟涨宝狄金华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土地制度及其在实践中双重的两难困境,考察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了在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依托构建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客观上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了依据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建构和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应该加强的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闻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扈红英;白炳琴
作者机构: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050018
出版物刊名: 农业经济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河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问题;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原有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迫切需要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继续解放农业生产力;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的产量、产值都已经.接近极限,很难突破;只有鼓励农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结构、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农地转出的响应
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农地转出的响应聂建亮;钟涨宝【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5(025)001【摘要】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将决定农地流转行为的发生,对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国5省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尤其是就业保障功能替代与养老保障功能替代对农民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总体来看,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较高,近四成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回归结果显示,农地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第一,农地就业保障功能在个人和家庭两个层面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主要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相对于主要从事农业的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更高;农民所在家庭劳动力转移程度越高,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第二,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农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越高,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虽然农民的参保状况与农民转出农地意愿的关系不显著,但是农民对新农保保障能力的评价越高,那么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同时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规模的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总页数】9页(P103-111)【作者】聂建亮;钟涨宝【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农民对农地保障功能的主观认知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赣、桂三省506份农户调查 [J], 涂琼理;邹秀清2.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对农地转出的影响 [J], 万亚胜;程久苗;费罗成;徐玉婷3.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地权稳定性偏好r——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J], 冯华超4.土地政策的农户认知及其农地转出响应研究——基于山东省287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 [J], 吕晓;臧涛;张全景5.农地转出行为对农民家庭的生计资本有何影响?——来自CFPS数据的验证 [J], 赵立娟;赵青青;红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农 地 规 模 经 营 的 可 行 选 择 ,但 是 在 进 一 步 发 展 股 份 合 作 制 时 , 需 坚持 园 地 制 宜 、 各 方 主 体 准 确
m n o r utr d T e v ecs r o epr r onr rv a ji —s c o e t es e ud et f gi l a l . h i ne o sm a s o u t poe hto t t kc p r i a c ul a n ed fm to u c f y t n o o a v  ̄tm c l o
定位 、切 实维护 妇女土地权 益、 完善农 村社会保 障制度 、坚持农 地农业 经营等原则 。
关 键 词 :农 地 ;规 模 经 营 ;股 份 合 作 制
中图分类号 : 0 . 1 1 1
文献标识码 :A
Ne e st n Pa h S lc i fD e eo n r e— c e M a a e e to rc lur lLa d c s iy a d t e e ton o v lpi g La g -sal n g m n fAg i u t a n
a rc l rl p o u t n c u e y c r n a d fa me tt n-t e f r e i h r a c d t e l s g iu t rl lb r g i u t a r d ci a s d b u r t l rg na i u o e n o h o c n e tn e a h o s o a r l a a o i n f c u c u e y t e ta se o n a o oc h f,a d t e d v lp n w —c r o gi u tr le o o . Ho v r a s d b h n fr o y u gl b rf re s i n h e e o me to l r f t f o a b n a rc l a c n my u we e - a rc l r l a d p o et g t ae u ce ,fr r on t e iet r se d-s me df c l e n C g i u t a n r p ryr h sr n l a ame sd o sr ota f r a u l i r d n l n o i u t si O—o dn t n o i i r i ai o f t n fri gl d,a d s c a e u t s n tp r c l te e is e r i d r g t e r aia in o g r se r a a n n n o ils c r y i o e f t h s su s a e h n e n h e z t l e—s ae ma a e i e i l o f a r c n g- l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困境”现象探析--来自湖北T合作社的个案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困境”现象探析--来自湖北T合作社的个案万江红;管珊;钟涨宝【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变革的载体发展迅猛。
但是实践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与合作社原则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面临“规范困境”。
通过对湖北T 合作社的田野考察,将合作社置于行动主体的地位,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去理解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合作社与多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分析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动构建区域社会地缘关系网络,权力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并从中获取资源。
同时这种网络对合作社的进一步行动形成制约,产业发展空间、农户行为特征、组织对市场的替代能力将是合作社突破“规范困境”的关键所在。
【总页数】6页(P34-39)【作者】万江红;管珊;钟涨宝【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6.4【相关文献】1.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因素分析——基于湖北荆门市五家合作社的个案调查[J], 丁建军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经营困惑与对策——来自湖南省50家良好合作社的数据分析 [J], 刘桂良; 全洪松3.规模扩大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境探析——以湖北S蔬菜合作社为例 [J], 丁建军;吴学兵;余海鹏4.组织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解释框架——基于湖北英山县T合作社的个案研究 [J], 祁秋燕5.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评价——来自四川省果蔬类合作社的实证 [J], 陈吉平;刘国强;刘宇荧;傅新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认知——基于河北省T镇的调查
中图分 类号 : 92 2 C 1. 8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3 87(000- 09 0 10— 472 1 ) 04- 4 3
20 年党的十七届三 中全会审议通过 了 《 08 中共 中央关 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 重大问题 的决定》 下文简称 《 ( 决 定》, ) 土地制度改革被再次强调 , 赋予农 民更加充分而有 如“ 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 保持稳定并长
一
,
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 可转移的禀性 系统 ; 第
二 , 习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惯 第三 , 习还包括了个 惯 人 的知识 和对世界 的理解 , 就造 成 了与现实世界 的 “ 这 分
离” 因为个人知识有一种对现实世界重构 的力量。脚 , ( ) 二 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 以处于河北省西南部 丘陵地 区的 T镇为个案 , T 镇共 辖 1 个行政村 , 8 总人 口 1 . , 5万 面积 4 3平方公里 , 是北 方典 型的丘 陵地形 , 辖区 内各村 的 自然条件差别不大 。T镇 乡镇 经济发展落后 , 个体私 营经济有部分发展 , 近年来 , 石材 加工业 、 养殖业等有所发展 。 当地耕地 主要 分水浇地和旱地 , 水浇 地较少 , 旱地居主体 。T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北方丘陵 地区的代表性 。
一
亿 多农 民涌 向城 市就 业的 背景 下 , 民仍 不愿放 弃土地 承 包权 。通过借 助 场域 与惯 习的概 念对 农 民土地 承 农 关键 词 : 土地承 包经营制度 ; 民认知 ; 农 乡村 场域 ; 乡村 惯 习
包经 营制度认知进 行深度 分析 可知 , 正是 乡村 场域 和 乡村 惯 习共 同塑造 了农 民对 土地承 包经 营制 度的认 知。
劳动力市场化、个体生命周期与农民经营农地的意愿
作者: 聂建亮[1,2];钟涨宝[2]
作者机构: [1]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9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农民;农地经营意愿;劳动力市场化;个体生命周期
摘要:市场化给传统农业经营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利用对中国5省样本农民的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市场化、个体生命周期与农民经营农地意愿的关系,试图回应"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以更准确地展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研究发现,多数农民仍然愿意经营农地,但也有较高比例的农民持相异观念。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民经营农地的意愿受到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和农民个体生命周期的双重形塑。
农民经营农地的意愿一方面受到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的强烈冲击而消减,从而使"将来谁来种地"成为问题;另一方面又受到农民个体生命周期的持久约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力市场化对农民经营农地意愿的消减,这种抑制作用在个体生命周期的中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保证了农民经营农地意愿的存续,降低了"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化。
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调查与思考
考2023-11-03•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方法与过程•调查结果与分析•思考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渐成为关注焦点。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需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03调查背景0201调查目的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全国范围内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情况。
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情况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方向和优化路径。
探索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方向通过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政府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政策提供参考。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02调查方法与过程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实地考察与农民、村干部、土地承包者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土地承包的看法和意见。
访谈调查收集相关政策文件、土地承包合同等资料,对土地承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数据收集调查方法调查过程撰写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分析调查结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包括土地承包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等。
实施调查按照调查计划和方案,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数据收集等工作。
确定调查目的和内容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的范围和重点。
制定调查计划和方案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案。
03调查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农村土地总面积约为X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为X万公顷,林地面积约为X万公顷,草地面积约为X万公顷。
土地承包总体情况土地总面积农村土地主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其他承包方式如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社等为辅。
万户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报告
万户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报告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农民朋友们承包土地的那些事儿。
你知道的,农村的生活可不是简单的耕种那么容易,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咱们就从头说起,看看这些农民是咋在这片土地上“闯荡”的,听起来是不是挺有趣的?说到承包土地,这可真是个“千头万绪”的话题。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农民,情况都不一样。
有些农民一心想着要发家致富,拼命种菜、种粮,结果却发现,市场行情就像天气,时好时坏。
种得好,满满一车,价格却低得让人心疼;种得不好,心血全泡汤,真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啊。
唉,真是让人有时候想扔掉锄头,转身就走的感觉。
但是,也有那些农民抓住了机会,利用承包地灵活经营。
种点稀奇古怪的,比如说有机蔬菜、花卉,甚至是水果。
大家都知道,健康饮食成了新潮流,能买得起有机食品的人也多了。
这些聪明的农民就像是开了挂,收成不仅丰厚,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看着他们的果园,绿油油一片,简直就是“世外桃源”,真让人羡慕不已。
再说说合作社的事儿。
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们意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这一群人抱团取暖,共同经营,成本降低,收益也上去了。
就像咱们打麻将,单打独斗的确厉害,但一伙人凑一起,总能碰到好牌,牌局也会变得更好。
合作社的力量真的不能小看,农民们通过合作,甚至还能在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上一起出谋划策。
这一来,产品不仅好卖了,品牌效应也慢慢显现。
不过,承包土地的日子也不是没有挑战。
农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地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许多农民发现,干活的人少了,田地里满是杂草,收成也是捉襟见肘。
要知道,土地不耕种可是会荒废的,时间一长,那可真是“落花无情流水无意”,又是一场空啊。
有些农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里想着,咋才能把年轻人留住呢?说到留住年轻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也是个大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时尚,手机不离手,互联网更是生活的必需品。
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网络信号还跟不上,想发个朋友圈都成了奢望。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调查
Farmers Cognition on the Current Rural Land Contract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 Town in Hebei Province 作者: 钟涨宝;聂建亮
作者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T镇的调查发现,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认知。
农民对承包地的分配方式有比较肯定和一致的认知,但对承包土地履行手续情况认知的一致性较差,对土地承包年限的认知也相对较模糊。
总体来看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持肯定态度,同时有近半数的农民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表示赞同。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认知较准确,但对农村土地非农使用的认知与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对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法律也并不十分了解。
研究还发现不同禀赋和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民,在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的不同方面存在着差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研究调查报告一、引言地域差异和经济结构差异使得农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土地承包经营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了解其问题与挑战,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范围本次调查以县农村地区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农村户主和土地经营者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达90%。
三、调查结果分析1.承包期限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农户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以上,20%的农户承包期限为20-30年,剩余的10%的农户承包期限在10年以下。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有较长的期限,这有助于保持农户的经营积极性和稳定性。
2.土地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规模普遍较小。
超过60%的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在2亩以下,20%的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在2-5亩之间,剩余的10%的农户承包土地面积超过5亩。
可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规模普遍较小,土地资源利用不足。
3.劳动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农村户主表示土地承包经营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由于年轻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农户在经营土地时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农户难以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技术和资金支持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农户认为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相对滞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使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难以提高效益。
同时,缺乏资金支持也限制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展。
四、问题与挑战1.土地利用效率低下2.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缺乏足够的劳动力,限制了农户发挥土地潜力的能力,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认知——基于河北省T镇的调查
作者: 钟涨宝[1];聂建亮[1]
作者机构: [1]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49-5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认知;乡村场域;乡村惯习
摘要: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制趋向正向评价;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国家政策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更希望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并希望实行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政策;有近一半的农民表示赞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新政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极探求非农就业途径、并且每年有一亿多农民涌向城市就业的背景下,农民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
通过借助场域与惯习的概念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进行深度分析可知,正是乡村场域和乡村惯习共同塑造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认知。
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实证调查
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实证
调查
聂建亮;姜莹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通过对河北T镇的市井发现,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土土地集体所有的意识淡薄.农民更希望农村土地归个人所有,并希望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土地所有权改革模式.研究认为,对农对土地制度改革的讨论应该基于对农民意愿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聂建亮;姜莹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1
【相关文献】
1.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和意愿的实证分析——来自安徽省太和县农村调查的数据 [J], 窦祥铭
2.乡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认知——基于河北省T镇的调查 [J],
钟涨宝;聂建亮
3.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与农地制度创新——基于1995-2008年实证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J], 陈胜祥
4.农村土地调整与农民土地承包政策认知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的调查 [J], 董德坤;沈飞;谷树忠;周洪;胡咏君
5.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认知——基于对河北省T镇的调查 [J], 钟涨宝;聂建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编辑】乡村场域、惯习与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型——以河北定州为例
乡村场域、惯习与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型———以河北定州为例杨发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上海!"##"$%)提要:!消费结构是认识和解读中国“三农”问题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
在乡村场域(硬约束因素)和乡村惯习(软约束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乡村场域;乡村惯习;定州;农民消费结构;转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消费结构是认识和解读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
开展对农民消费结构转型的研究,分析农民消费结构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发展趋势,有利于发现农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障碍,探寻相关解决之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推进农村社会和谐。
河北定州(县)在历史上长期隶属直隶州,有着丰富的社会学资源和悠久的学术传统。
定县翟城村,是中国近代乡村自治的发源地。
"#世纪$#年代,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将定县作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由李景汉等人主持了一系列定县社会经济调查,留存了大量关于华北县域社会经济状况的珍贵记录和实证资料,建立和检验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有关“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定县连同定县实验一起闻名海内外。
八十年来定州(县)乡村的社会变迁,正是华北乡村社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以定州(县)作为考察北方农村地区八十年社会变迁的标本,“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先生在定州再次建立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本文基于当代社会学大师布迪厄(-./00/12304./3)“场域”、“惯习”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论潜力与方法论意义,以河北定州(县)为中心,全面剖析在乡村场域和乡村惯习的双重约束下农民消费结构的转型。
定州(县)农民消费结构转型的经验研究,对探索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农村地区社会转型的困境、成因和出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资借鉴的参照样本,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及路径选择
2011/09总第413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11)09-0169-05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现实必要性及路径选择钟涨宝,聂建亮(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武汉430070)摘要:当前土地细碎化造成的农业生产低效率,农村精壮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代际传承的断裂以及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等均需要发展农地规模经营,但是农地产权不明确、土地流转利益协调困难、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阻碍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我国有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很好地克服了农地规模经营所遇到的困难,股份合作制度是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的可行选择,但是在进一步发展股份合作制时,需坚持因地制宜、各方主体准确定位、切实维护妇女土地权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农地农业经营等原则。
关键词:农地;规模经营;股份合作制中图分类号:F301.11文献标识码:ANecessity and Path Selection of Developing Larg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ZHONG Zhang -bao ,NIE Jian -liang(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larg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because of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used by current land fragmentation ,the force inheritance and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labor caused by the transfer of young labor force shif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economy.However ,agricult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are unclear ,farmers do not desire to transfer land ,some difficulties in co -ordination of transferring land ,and social security is not perfect ,these issues are hindering the realization of larg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The evidences from some parts of our country prove that joint -stock cooperative system could be a feasible policy option to achieve the large -sca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t caused.But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shares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ctions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main partie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women's land rights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land with agricultural management.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nd ;large -scale management ;cooperative shares system收稿日期:2011-04-13作者简介:钟涨宝(1963-),男,浙江余姚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改革、农村社会学;聂建亮(1985-),男,河北石家庄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的和方法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二、乡村地域系统概述 (6)1. 乡村地域系统的概念 (7)2. 乡村地域系统的特点 (8)3. 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 (9)三、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1. 土地利用类型和数量 (11)2. 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 (13)3. 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14)四、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解析 (15)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16)2.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17)3. 土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8)4. 土地利用中的产权问题 (19)五、土地利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1. 政策法规因素 (22)2. 经济因素 (23)3. 社会文化因素 (24)4. 自然环境因素 (25)六、农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26)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8)2.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从乡村地域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文章首先概述了乡村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强调了土地利用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浪费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规划、土地整治、产权制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对优化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于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的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低效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农户农业科技采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北襄樊、枝江两市农户调查为例
农户农业科技采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北襄樊、
枝江两市农户调查为例
钟涨宝;余建佐
【期刊名称】《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4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湖北襄樊和枝江两市为例,对农户农业科技采用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在"技"与"物"两类不同农业科技的采用行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户的家庭收入结构、经营土地的规模、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对农户农业科技采用行为均产生显著的影响.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钟涨宝;余建佐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5.7
【相关文献】
1.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黑龙港区吴桥市为例 [J], 刘晓敏;王慧军;李运朝
2.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吉林省榆树县为例 [J], 李奇峰;张海林;刘武仁;边少锋;陈阜
3.基于农户的农业科技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实证分析及政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王蒙蒙
4.空巢农户采用新型能源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江西省560户样本为例 [J], 聂志平;姚兴安;徐文玖
5.设施蔬菜种植户采用可持续生产技术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农户调查为例 [J], 李想;穆月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土地制度改革被再次强调,如“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从而引起学术界对土地制度改革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学者们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展开的,缺少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尤其是从农民对农村土地制度的认知和行为视角来揭示其内在的微观机理。
[1](p24)可以说作为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实践主体的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其中核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以及党关于农村最新政策的认知,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和调查方法(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借助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场域与惯习概念进行讨论。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我们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而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
[2](p133-139)惯习是布迪厄场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惯习,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置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或者说生物性的个体里);而场域是客观关系的系统,它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但体现在事物中,或体现在具有类似于物理对象那样的现实性的机制中。
[2](p171)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一个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第二,惯习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第三,惯习还包括了个人的知识和对世界的理解,这就造成了与现实世界的“分离”,因为个人知识有一种对现实世界重构的力量。
[3](p148-149)(二)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
本研究以处于河北省西南部丘陵地区的T 镇为个案,T 镇共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面积43平方公里,是北方典型的丘陵地形,辖区内各村的自然条件差别不大。
T 镇乡镇经济发展落后,个体私营经济有部分发展,近年来,石材加工业、养殖业等有所发展。
当地耕地主要分水浇地和旱地,水浇地较少,旱地居主体。
T 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北方丘陵地区的代表性。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
调查单位为农民,每户只选取主事农民一人进行调查。
研究采用多段抽样的方式进行抽样,首先从调查乡镇随机抽取5个样本行政村,然后再在每一个行政村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调查利用2008年寒假完成,调查结束后将作者简介:钟涨宝(1963—),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聂建亮(1985—),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土地资源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分析”和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依托土地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的部分成果。
项目编号:NCET-06-0670;07JA840013钟涨宝,聂建亮(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制趋向正向评价;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国家政策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更希望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并希望实行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政策;有近一半的农民表示赞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新政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极探求非农就业途径、并且每年有一亿多农民涌向城市就业的背景下,农民仍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
通过借助场域与惯习的概念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进行深度分析可知,正是乡村场域和乡村惯习共同塑造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认知。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认知;乡村场域;乡村惯习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3-0049-04乡村场域、惯习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认知———基于河北省T 镇的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7份,有效回收率为98.0%。
样本中男性占77.6%,女性占22.4%。
样本年龄均值为40.63岁,文化程度以初中水平为主,占55.8%,男女两性文化程度差异不显著。
样本所在家庭去年年收入高于11000元的占50.3%,样本家庭人口数均值为4.55人,劳动力均值为2.82人,从事土地劳作的人平均每户2.13人,样本所在家庭平均耕地亩数为7.452亩,人均耕地为1.6893亩。
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一)农民对当前土地承包制的评价。
学术界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评价莫衷一是,笔者就农民对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农民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制趋向正向评价,有70.7%的农民对当前的土地承包制持正向肯定评价,他们认为当前的土地承包制还可以,有19.7%的人认为不太好,还有9.5%的人认为很不好。
在占样本29.3%的给予土地承包制否定评价的农民中,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口变动,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这不公平”的占69.6%;二是“土地太零碎,太分散,不便于统一规模经营”的占50.0%。
选择“土地好坏不均匀”的占15.2%,选择“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没有决定权”的占8.7%。
(二)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知。
1.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认识。
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也就是私有是长久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归属存在较大差距,农民认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占49.7%,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占9.5%,属于个人所有的占32.0%,不清楚的占8.8%。
2.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归属意愿。
笔者参照项继权等的研究设计了问题:“如果法律政策允许,你希望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
[4](p10)调查显示,农民土地私有的意愿较强,有72.8%的人希望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希望国家所有的占19.7%,而希望村集体所有的只有7.5%。
此处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总和占的比例只有27.2%。
3.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模式的选择。
本研究依照徐美银、钱忠好的分类设计了调查题目。
[5](p46)在问及农民最同意哪种农村土地改革模式时,选择“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占37.4%,选择“国家所有,农民永佃”的占7.5%,而选择“农村土地的完全私有化”的却占到了55.1%。
(三)农民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态度。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表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笔者的调查显示,农民对于此项政策“非常了解”的占14.3%,“只听说过,具体不清楚”的占44.2%,回答“不了解”的占41.5%,就是说有近六成(58.5%)的农民知道这一新政策。
在对农民解释了这一政策的内涵后,笔者还进一步询问了农民对这一新政策的态度。
调查显示,“非常赞同”的占33.3%,“比较赞成”的占13.6%,“无所谓”的占23.1%,“比较不赞同”的占20.4%,“非常不赞同”的占9.5%。
也就是说赞同的占46.9%,不赞成的占29.9%,赞同的近五成,反对的约三成。
笔者于是询问了选择不赞同的理由,因为“时间久了人口变动很大,会出现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不公平”的占93.2%,这与认为当前土地承包政策“不太还”和“很不好”的人的理由相似。
(四)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意愿。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个比喻经常被一些研究土地的学者所使用,这句话十分精简凝练地道出了土地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极探求非农就业途径,并且每年有一亿多农民涌向城市就业的背景下,农民是否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69.4%的人选择“不愿意”,只有16.3%的人选择“愿意”,还有14.3%的人选择“无所谓”。
当进一步询问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理由时,发现“粮食一旦紧张,有钱难买”的占53.0%,“非农工作不稳,留退路”的占43.0%,“种地有利可图”的占26.0%,“自己只会种地,不会其他活”的占23.0%,“放弃土地得不到补偿”的占16.0%,“土地将来可能会增值”的占13.0%,“不要白不要”的占11.0%,选择“其他”的占2.0%。
农民还会回答说:“没有地吃什么啊?”“没有地喝西北风啊!”可见农村土地仍然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保障所在。
三、乡村场域与乡村惯习下的农民认知(一)乡村场域下的农民认知。
乡村场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空间,它不是单纯的客观社会结构,而是由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不同位置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和力量场,是各种力量为争夺资源展开互动与博弈的行动框架;乡村场域最大的特点是中国城乡二元区隔分治模式下的资源配置规则、博弈环境与策略方式,农民是乡村场域中主要的行动主体。
[6](p32)1.乡村的区域经济地理特征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的基础条件。
土地状况显然是影响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的基础因素。
农民对土地承包制的评价、对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态度、放弃土地承包权的意愿等都源于土地,土地是研究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的逻辑起点。
T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岭地坡地和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的沟地相间分布。
地势较高的岭地坡地,坡度较大且土质较差,不容易种植需水较多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花生等产量较低的旱作物,而水浇地则不同,地势较低且相对平坦,但所占比例较小。
相比岭地坡地而言水浇地土壤沙质成分较低,每年施肥较多,肥力充足,还可以引水灌溉,因此可以种植需水量和需肥量较多,产量较高的小麦和玉米。
农民的粮食作物主要靠水浇地种植,而旱地或者种植经济作物,或者种植非重要粮食作物。
可以说水浇地是农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但是水浇地在华北丘陵地区却十分稀缺,农民期望获得较多的水浇地。
这种地势状况和水浇地的稀缺影响了土地的分配,进而影响了农民的认知。
其次,人口数量是与土地面积高度关联的变量,当地人均耕地较少,调查样本人均耕地面积1.69亩,考虑到当地水浇地和旱地的比例,人均水浇地面积将可能不足0.5亩,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而人口又存在不同家庭不均衡的波动,这一点与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相结合,就会造成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变动,进而影响农民的认知,尤其是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的认知。
2.乡村视域的制度变迁是农民认知变迁的本源动力。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制度对于乡村场域的建构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乡村关系主要是由制度型塑的,亦即制度是乡村场域变迁的本源动力,[7](p43)当然也是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认知变迁的本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