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析_基于江西省的调研数据_杨慧 刘德军
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及评价分析——基于江西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样本数据
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及评价分析——基于江西部分绿色食品企业样本数据张明林;刘荣春【摘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企业竞争绩效、企业潜力绩效、带动农户绩效和社会绩效四个维度构建了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进行分析及评价.研究发现,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可分为经营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带动农户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四个方面.企业要想提高绩效应该先扩大企业的规模,增加基地建设和基地农民培训的投入,但新产品的研发对企业长期绩效产生影响.【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9)003【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主成分分析法;江西省【作者】张明林;刘荣春【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4绿色食品产业是更高层的农业,该产业具备农业产业基本特征,同时还具有一定特殊性。
例如,绿色生产不仅产出安全产品,同时还保护环境,带来一定环境保护效应。
因此,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需要体现一定生态效应。
而基地建设面积和绿色产品数量是反映这一特点的间接指标。
当前我国学者对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研究大多数只是从部分影响因素着手,很少有学者对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结构进行研究及评价。
本文结合绿色食品产业特点,借助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研究成果,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企业竞争绩效、企业潜力绩效、带动农户绩效和社会绩效四个维度出发建立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中,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机制的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的企业。
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带动农民致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企业。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实证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实证研究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nstruct Dimens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Psychological Contract摘要: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和对浙江省28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运用SPSS15.0和LISERL 8.70统计分析工具对他们心理契约结构进行了探索性和验证性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包含基本责任、情感责任和发展责任三个维度,并进一步对结论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ast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285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Zhejiang, with SPSS15.0 and LISERL8.70 as statistical analyzing tools, this paper researched construct dimensin of these workers’psychological contract by the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nd revealed that their obliga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consisted of basic, emo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obligaion, the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sult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Keywords: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EFA, CFA 中图分类号:C93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阶层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工内部出现代际转移,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全国1.5亿外出农民工的61.6%(《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如今演变为“民工荒”,主要原因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到“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说明政府已经重点关注到这一新群体的存在、发展和变化,他们与老一辈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呈现“三高一低”的特征[1],“发展理性”的思维方式决定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即使失业也滞留城市,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徐旭忠,2006),就业前景堪忧,加之他们维权意识增强,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逐步提高,雇佣双方原先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劳资关系紧张,流动频繁。
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因素分析
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因素分析作者:王泓宇王澳雪张煊悦朱利群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1期摘要当前,在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的背景下,稻虾种养模式已成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代表。
基于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泗阳县等10个县(市、区),以稻虾种养主要区域作为样本调研地点,通过Logistics模型与ISM模型结合,分析影响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
从而根据分析情况提出相关建议,改善稻虾种养模式发展和推广现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稻虾种养;农户特征;采纳意愿;采纳行为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1-0234-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1.063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and Behavioral Deviations in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WANG Hong-yu, WANG Ao-xue, ZHANG Xuan-yue et al(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ergetically promoting eco-agriculture,ecological breeding model of rice and crayfish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rice-based co-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major areas of rice-crayfish as sample survey sites, which from 10 counties (city, districts) in Jiangsu Province, including Xuyi, Sihong and Siyang. By combining logit model and the ISM model,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ice-crayfish of farmers’ adoption intention and adoption behavior, and further analys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 and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Key words The co-culture mode of rice-crayfish;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Adoption intention;Adoption behavior基金項目江苏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10307139Y)。
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刘艳婷,陈美球,谢贤鑫(江西农业大学a.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b.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45)摘要:利用Tobit ISM模型分析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行为悖离度影响因素,进一步解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层次结构。
结果表明:70%的农户具有生态耕种意愿,但仅部分农户发生了采纳行为,证实了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与行为发生悖离。
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文化程度、生态耕种培训、农户态度、耕地面积、生态环境污染认知、环保法规认知、风险认知、相互交流和自然资源状况对悖离度的发生表现出负向作用,而非农收入比重则具有正向影响;通过ISM模型分析农户态度、耕地面积、自然资源状况是表层因素,生态耕种污染认知、环保法规认知、风险认知是中间层因素,文化程度、生态耕种培训、非农收入比重、相互交流是深层次因素。
关 键 词:生态耕种;意愿;行为;悖离度;江西省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2?0118?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2.021收稿日期:2019-05-25;修回日期:2021-02-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112);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15WT05);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5SKJD13)作者简介:刘艳婷(1994-),女,江西宜春市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 mail)793755434@qq.com。
通信作者:陈美球(1967-),男,江西赣州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 mail)cmq12@263.net。
0 引言尽管我国已经实施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耕地资源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不够稳定[1]。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模型探析--基于江西的案例
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模型探析--基于江西的案例张旭;周波;谢海军
【期刊名称】《农村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理事长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既是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又是组织的核心成员,在这一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江西省南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数据,依托胜任力冰山模型,运用行为访谈法,找出理事长胜任力特征要素,构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模型,即由知识、技能和素养3
个维度15个具体项目构成。
构建此模型既能考核理事长工作绩效,又能为带头人人才库构建提供合理可界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总页数】6页(P26-30,8)
【作者】张旭;周波;谢海军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吉水县八都镇农业综合站,江西吉水 3316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6.4
【相关文献】
1.基于江西某地水库工程管理问题案例的解决方案探析 [J], 唐波华
2.高校学生网络借贷风险应急预案构建初探\r——基于江西省某高校相关案例库的分析 [J], 龙玲
3.高校学生网络借贷风险应急预案构建初探--基于江西省某高校相关案例库的分析[J], 龙玲;
4.高校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基于Nvivo软件质性方法的案例研究 [J], 李赛强;路丽丽
5.基层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胜任力模型构建——基于内容分析的多案例研究[J], 池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途径及信任度分析——基于江西省1077户种稻大户的调查
的信息交流活动 ,在本研究中包括亲友乡邻 、农业大户、政府各级干部 、 农技人员等;群体传播是
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 本研究中包括科技下乡、示范户或科技能人 、政府科技 宣传资料等 ;组织传播是 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的网络 ,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 信息的过程 ,本研究中包括专业协会 、村广播、企业宣传与推广 、外地带来 的等 ;大众传播是一个 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种或多种媒体 ,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 的过程 ,本研究 中包括 电视 、报纸 、电
务。农业科技是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决定力量 ,加强农业
科 技 转 化利 用 ,对 于发展 现 代农 业 具有 重 要 意义 。在 建设 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的新形 势 下 ,尽 快 实 现
由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稻大户是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应用的一个关键群体 ,他们是否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现 代化的进程 。了解种稻大户选择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 ,有助于了解种稻 大户偏好和各渠道信任度 情况 ,找出当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传播中的问题 ,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l ・ 8 来自陈昭玖等 :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途径及信任度分析——基于江西省 17 户仲稻大户的塑奎 07
人 ” 农 民选择科 技信 息 的态度 亦起 到一 定作用 。 对
随着农业科技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研究农业科技传播途径上 ,我国学者更多的是就 某一单独技术 、政策或不 同群体 和不同地 区农户的科技信息传播进行研究 ,在针对种稻大户这个具 有意见导 向特征的群体及农业科技的主要采用者的研究方面 ,还较为缺乏。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为例
中图 分 类 号 :3 4 F 2 文献标志码 : A
Pe f r a c a u to f Le d n r c lur l r o m n e Ev l a i n o a i g Ag iu t a En e p ie r m h r p c i e o r e s t r r s s f o t e Pe s e tv f Fa m r
Ba e n Da a f o Ja g iP o i c s d o t m i n x r v n e r
CHIZe x n ’. ANG — u — i - W Gu h a
( .i gi c n e&T cn l yN r a U i r t, a ca g 3 0 , hn ; . e t r giu ue 1 J nx Si c a e eh oo om l n es y N n h n 0 C ia 2 C ne f r l r g v i 3 1 3 ro A c t
t mp o e t e we k a p c swh c o e r h e o ma c o t e p r p c ie o a me s o i r v h a s e t ih e n e n t e p r r n e f m h e s e tv ff r r . f r
第1 0卷第 3期
21 年 0 01 9月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 会 科 学 版 )
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 085户农户的实证调查
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 085户
农户的实证调查
郭锦墉;冷小黑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5)004
【摘要】以江西省1 085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t模型对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户合作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农产品营销中农户的合作意愿与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农产品经营规模、农产品价格波动及政府支持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销售难度、距离市场远近及农产品类型等因素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户主风险态度等因素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文化程度因素关系不显著.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5页(P1-5)
【作者】郭锦墉;冷小黑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影响农户营销合作履约行为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江西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 [J], 郭锦墉;胡克敏;刘滨
2.农户金融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五省农户调查 [J], 陈希敏;侯英
3.研究农民行为的又一部力作——《农产品营销中农户合作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农户的调研》书评 [J], 池泽新
4.农户营销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1085户农户的实证调查 [J], 郭锦墉;冷小黑
5.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户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的实证 [J], 郭锦墉;尹琴;廖小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测算及影响因子分析
近年来,多地出现村庄衰落现象,主要是由于村庄产业缺失导致人口外流造成[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而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产业兴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都在积极发展。
学者们针对国内农村产业融合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方面的研究探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2-3],一方面,相对以往农村产业的模式,部分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效应提高50%以上[4-5]。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机制不全,农民卖得难,消费者买得贵,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村庄空心化严重[6]。
目前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对农村产业融合测算,形成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的探究,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7],依据从分工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定义[8]。
在借鉴以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 )、灰色关联分析和熵值法对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梳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阐述了农业与相关行业的内在特点和产业融合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研究方法1.1背景资料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土地面积16.69万km 2,总人口4666.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86.8万人,比重42.6%。
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一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供应地,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江西省农村产业现状,提出江西省农村产业发展建议。
论文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17 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小铁
江西社会科学
18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Reviews on Consumer
汪华林
Scientific Journal of E-business
19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定位探讨江西省萍乡市为例
52
聚美优品的竞争战略
汪华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Research on evaluation algorithm of
Journal of Chemical
53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turity 朱建斌 and Pharmaceutical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何炜
advanced management letters
7
an investigation on bilingual teaching
何炜
advances in education technolog
8
科研投入、成果转化与环保产业发展 卢福财
江西社会科学
9
the Study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Water Sector
Niklas
K.
Leadership Quarterly
Steffens
44
顾客—员工消极情绪感染机制研究 占小军
当代财经
45
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农业龙头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农业龙头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葛丹明
【期刊名称】《科技广场》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为例,在借鉴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技术创新政策相关研究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体系权重,运用模糊评价理论对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江西省四个方面的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排序依次为:专利保护、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其中只有专利保护高于综合满意度.本文对江西省技术创新政策满意度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模型的应用.【总页数】5页(P164-168)
【作者】葛丹明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技术创新是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对策探析 [J], 杨孝伟;岳玮
2.2012内蒙古农业节水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圆满成功——灌溉设备龙头企业为设施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J], 吴江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对策——以青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 [J], 王
政军;傅建祥
4.龙头企业牵头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探讨——以广东南海区海水种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 [J], 黄丽;罗锋
5.优化股权结构,赋能技术创新——基于浙江农业龙头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俞滨; 汪卫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农户感知视角江西精准扶贫实施效果调查——以兴国县为例
基于农户感知视角江西精准扶贫实施效果调查①以兴国县为例廖怡群ꎬ刘㊀怡ꎬ舒㊀澜ꎬ吴文平摘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精准扶贫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ꎬ对可持续脱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ꎮ以江西省兴国县50户贫困户ꎬ200户非贫困户作为研究对象ꎬ结果显示ꎬ兴国县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比较好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特殊贫困户资金支持不足ꎬ村干部政策落实透明度低ꎬ非贫困户对扶贫工作人员信任度低ꎬ非贫困户对贫困户存有误解等问题ꎮ基于实地调查ꎬ提出了多条相应的建议ꎮ关键词:精准扶贫ꎻ农户ꎻ实施效果中图分类号:F121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10-0188-03㊀㊀一㊁引言自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以来ꎬ众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均表明ꎬ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减缓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ꎮ基于我国的国情ꎬ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赖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ꎬ党中央将扶贫开发作为 十三五 规划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ꎬ已经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5年以来的工作ꎬ肯定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ꎬ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ꎬ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ꎮ但据国务院«十三五 脱贫攻坚 规划»统计ꎬ我国依然存在56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ꎬ民族8省区和多数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ꎬ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依然艰巨繁重ꎬ我们应清醒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ꎮ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临近ꎬ我们面临脱贫攻坚的深入ꎬ减贫难度的加大ꎬ致贫因素的复杂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ꎬ我们应更加系统全方位地分析目前的扶贫形势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挑战ꎬ对现行的扶贫政策实施绩效进行多方位㊁多角度考量和客观评价ꎮ通过对扶贫政策实施绩效的评析发现政策实施中的新问题ꎬ获得全新认知ꎬ找到全新突破口ꎬ以检验发现的新问题作为着手点和引导方向ꎬ进一步优化减贫政策㊁合理配置扶贫资源ꎬ充实㊁调整和完善减贫政策的方向和力度ꎬ从而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夯实基础ꎮ基于上述思考ꎬ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ꎬ对该县扶贫政策和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ꎬ并通过发放问卷㊁走访农户㊁现场访谈等方式ꎬ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视角ꎬ让他们对救助人员的标准㊁村干部落实政策公开民主㊁扶贫享受人员的公平合理性㊁扶贫资金监管有效性等方面客观评价ꎬ并在访谈中询问农户对精准扶贫可行能力改善㊁政策期许㊁实施绩效等方面的感知评价ꎬ进而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精准扶贫政策优化的建议ꎬ为脱贫攻坚冲刺阶段扶贫政策体系的完善和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改进给予政策启示ꎮ二㊁兴国县基本概况及减贫路程兴国ꎬ位于江西省中南部ꎬ赣州市北部ꎬ东倚宁都ꎬ东南邻于都ꎬ南连赣县ꎬ西邻万安ꎬ西北界泰和ꎬ北毗吉安市青原区㊁永丰ꎬ连接吉泰盆地ꎬ距赣州市82公里㊁省会南昌346公里ꎮ境内有319国道和泉南高速公路经过ꎬ距离昆厦高速40公里ꎬ交通便利ꎬ地理环境优越ꎮ该地资源丰富ꎬ物产富饶:矿产资源方面ꎬ已探明出量较大的石灰石ꎬ高岭土ꎬ金ꎬ钨等20多种ꎻ农林资源方面ꎬ盛产脐橙ꎬ茶油ꎬ生猪ꎬ灰鹅等ꎬ是国家命名的 中国茶油之乡 ꎬ 中国灰鹅之乡 ꎮ全县国土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ꎬ辖25个乡镇ꎬ1个经济开发区ꎬ304个行政村ꎬ8个城市社区ꎮ截至2017年底ꎬ全县总人口85万ꎬ其中贫困人口约4万ꎬ占总人数的4.7%ꎮ长期以来ꎬ由于经济基础薄弱ꎬ基础设施不完善ꎬ自然条件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ꎬ兴国县社会经济发挥滞后ꎬ民生问题较为突出ꎬ贫困人口众多ꎬ农村贫困问题突出ꎮ在 十五 期间(2001 2005年)ꎬ全县有20个乡镇㊁58个村被定为扶贫重点村ꎻ 十一五 期间(2006 2010年)ꎬ全县304个行政村中有78个村被定为扶贫重点村ꎬ2008年新增贫困重点村87个ꎻ 十二五 期间(2011 2015年)上级批准兴国县扶贫重点村165个ꎮ截至2014年底ꎬ兴国县有贫困户3万多户㊁贫困人口10.83万人(含纯低保户18492人ꎬ五保户2980人)ꎮ自2015年在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 脱贫攻坚 的信号以来ꎬ兴国县将工作重点置于贫困问题ꎮ为此ꎬ兴国县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了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上ꎬ通过培育特色产业ꎬ鼓励经济能人领办合作社ꎬ就地吸纳本县剩余劳动力ꎬ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等方式带领全县步入快速发展时期ꎮ2015年ꎬ兴国县围绕精准扶贫大力发展油茶产业ꎬ制订了«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ꎬ设立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ꎬ并采取林农自改㊁公司+林农合作改造㊁承包林园等措施ꎬ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奖补办法ꎮ2016年以来ꎬ兴国县油茶产业进一步扩大ꎬ建成3家油茶基地ꎬ先后流转土地6000多亩ꎬ其中大龙乡油茶基地占地3000亩ꎬ东村乡油茶新植面积2000亩ꎬ方太乡1000亩低改油茶林长势良好ꎬ成活率在90%以上ꎬ长效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ꎬ顺利实现脱贫目标ꎮ2016年ꎬ兴国县结合地域环境优势ꎬ提出脐橙产业发展计划ꎬ每年新开发脐橙面积1.5万亩以上ꎬ同时还发展特色养殖ꎬ特色种植和水产养殖ꎬ建设土鸡孵化养殖孵化基地一个ꎬ养殖土鸡1.5万只ꎬ建成150亩蔬果大棚ꎬ其中50亩绿色蔬菜ꎬ100亩特色水果ꎮ经过一年的基础夯实阶段ꎬ兴国县脐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ꎬ已经建成了本县的脐橙产业基地和脐橙销售公司ꎬ实现脐橙产业种加销一体化ꎮ与此同时ꎬ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ꎬ农家乐等第三产业ꎬ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ꎬ企图通过 脐橙加工+有机蔬菜种植+观光旅游 的模式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之路ꎮ2017年ꎬ江背镇来源村发奎肉牛养殖基地由发奎种养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建ꎬ总投881 ①项目信息:江西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ꎬ项目编号:201810421096ꎮ公共管理Һ㊀资约600万元ꎮ该基地借鉴 合作社+基地+农户 的经营模式ꎬ努力打造集培育㊁养殖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ꎮ同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ꎬ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ꎮ来源村1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ꎬ已有40多户贫困人员通过入股基地㊁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ꎮ截至2017年底ꎬ兴国县脱贫人口约6万人ꎬ全县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6.1%下降至5.5%ꎬ实施扶贫项目9637个ꎬ减少贫困村103个ꎬ易地扶贫搬迁投入8个亿ꎬ安置2000户10047人ꎬ安置率100%ꎮ三㊁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研究各国理论界和政府对政策评估在为政府提升政策绩效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性上广为认同ꎬ即使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ꎬ从不同的角度ꎬ针对不同的评估主体去考察政策实施绩效也会导致结果的差异性ꎮ因而评估主体的选择尤为重要ꎬ关于公共政策评估主体ꎬ主要从政策的制定执行者㊁政策作用对象和第三方ꎮ在政策制定执行者层面ꎬ倪星(2008)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反思ꎬ分析了内部主体包括政府部门㊁官员㊁监督机构㊁贫困个人ꎬ外部主体包括学者㊁公众等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之间在行为目标㊁动机中存在着的目标差异和功能定位差异ꎬ主体之间的运营关系和逻辑困境ꎬ并仍然认为内部主体仍然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ꎮ在政策作用对象层面ꎬ陈俊星(2015)以公众为导向ꎬ探究了政府绩效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意义ꎬ提出公众要全过程深入参与到政府绩效评估中来ꎬ以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ꎻ包国宪(2013)认为主体利益无法在绩效评估过程中进行合理表达ꎬ导致了一系列问题ꎬ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在今后实现公民的主体地位ꎮ在第三方层面ꎬ于文轩等(2016)提出了分析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五维框架ꎬ对外部评估主体参与评估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研究ꎮ既有研究表明ꎬ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政策评价中ꎬ第三方和政策作用对象才是最佳的评价主体ꎮ在此次研究中ꎬ我们选择从政策作用对象层面即站在农户视角感知精准扶贫实施绩效ꎬ并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角度获得最为客观㊁全面和真实的评价ꎬ通过调研了解兴国县扶贫现状和农户扶贫前后改善状况ꎬ借此评价兴国县扶贫成效ꎬ对所发现的新问题追根溯源ꎬ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优化路径最为系统全面㊁精准有效且极具可行性ꎮ我们通过贫困户对自身生产生活的改善状况以及非贫困户的旁观者视角表达感知性评价ꎬ以此来间接反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绩效ꎮ此次调研共发放250份问卷ꎬ其中贫困户采访调查选取比率20%ꎬ非贫困户选择比率80%ꎮ农户结合家庭情况和邻里状况变化做出客观评估ꎬ按照对政策满意程度从低到高进行打分ꎬ借此反映扶贫政策成效显著程度ꎬ且我们在实地访谈中能更真实系统了解政策绩效ꎮ四㊁数据分析2018年7月调研组进入兴国县ꎬ在多个乡镇进行数据采集ꎮ本次调研受访农户为家庭户主ꎬ主要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宣传㊁申请手续㊁救助水平㊁落实透明度㊁扶贫人员名单合理性㊁资金监管有效性㊁政策总体满意度等7个指标进行问卷调研ꎬ调研过程共发放问卷250份ꎬ其中贫困户50份ꎬ收回有效问卷47份ꎬ有效回收率为94%ꎻ非贫困户200份ꎬ收回有效问卷182份ꎬ有效回收率为91%ꎬ具体数据如下: (一)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评价指标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政策宣传0%0%0%27.6%72.4%申请手续0%0%0%51.1%48.9%救助水平0%14.9%19.1%36.2%29.8%政策落实透明度0%0%2.1%38.3%59.6%扶贫人员名单合理性0%0%0%8.5%91.5%资金监管有效性0%0%4.2%57.4%38.4%政策的总体满意度0%0%0%42.5%57.5%㊀㊀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发现ꎬ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是极高的ꎬ其中宣传政策的形式和力度㊁申请手续㊁名单确定公平合理性㊁总体满意度四个指标100%选择满意或很满意ꎬ这说明在整体上ꎬ兴国县扶贫政策实施较好ꎮ然而ꎬ贫困户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救助力度ꎮ在走访调研过程中ꎬ我们发现ꎬ认为救助力度不够的这部分民众大多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身体残疾㊁患病㊁年老等)ꎬ因而导致家庭劳动力不足ꎬ只能依靠农田和低保维持生计ꎬ无法通过其他扶贫政策(例如贴息贷款ꎬ农业补贴等)实现自我造富ꎮ(二)非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评价指标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政策宣传0.5%1.2%30.2%40.1%28%申请手续1.6%43.4%48.3%5.5%1.2%救助水平0%0.5%25.8%58.8%14.9%政策落实透明度7.8%51.6%38.4%2.2%0%扶贫名单合理性9.3%67.6%18.7%3.8%0.6%资金监管有效性2.7%8.8%75.3%9.3%3.9%政策的总体满意度3.8%7.1%82.9%4.9%1.3%㊀㊀和贫困户满意度不同ꎬ非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相对负面ꎬ尤其是在村干部落实政策透明度和贫困户名单公平合理性这两方面ꎬ不满意度(包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高达59.3%和76.9%ꎬ而满意度较高的只有宣传形式和力度及救助标准ꎮ虽然这两方面满意度高ꎬ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情绪ꎬ很多受访调研的农户认为救助标准太大ꎬ以至于贫困户比他们这些非贫困户还富有ꎮ在受访时有的农户还特别提到: 不就是他们家有关系嘛ꎮ 但我们在走访过程中ꎬ并没有发现他所说的更富有现象ꎮ大多数贫困户家里的的确确存在困难ꎬ比如一些家庭存在主要劳动力受伤ꎬ有的家庭成员患病ꎬ劳动力不足等情况ꎮ在总体满意度方面ꎬ大多非贫困户选择了一般ꎬ占受访者的82.9%ꎮ大多受访者表示ꎬ精准扶贫政策本身是非常好的ꎬ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操作ꎬ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ꎮ五㊁兴国县精准扶贫的亮点(一)扶贫政策宣传形式丰富ꎬ宣传力度大兴国县在政策宣传方面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ꎮ在政策下来的时候ꎬ一方面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发送到当地扶贫网站上ꎻ一方面将扶贫政策及时张贴在政府信息公开栏ꎻ另一方面ꎬ组织村里干部和部分农户一起学习扶贫政策ꎮ在各种形式的宣传下ꎬ大部分农户都对扶贫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ꎮ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ꎬ贫困户人群中100%的农户对政策宣传形式和力度表示满意ꎬ而非贫困户人群中ꎬ68.1%的群众表示满意ꎬ30.2%的群众表示一般ꎬ仅1.7%的群众表示不满意ꎮ这说明兴国县政策宣传十分到位ꎬ值得其他地区学习ꎮ(二)脱贫人数多ꎬ整体脱贫工作效果显著兴国县以低山㊁丘陵为主ꎬ是典型的山区县ꎬ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ꎬ基础设施不完善ꎬ自然条件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ꎬ社会经济发展滞后ꎬ贫困人口众多ꎮ近些年来ꎬ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ꎬ许多贫困户都摆脱了贫困ꎮ2017年ꎬ兴国县全年脱贫3.5万人ꎬ贫困率从9.6%下降到5.5%ꎬ许多贫困户的生活水平都得到提升ꎬ整体脱贫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ꎮ调查数据也显示ꎬ贫困户对政策总体满意度普遍较高ꎮ(三)资金监管有效性高在资金方面ꎬ兴国县资金监管体系比较完善ꎬ一方面建立了专门的扶贫资金账户ꎬ实行专项管理ꎬ专账核算ꎻ一方面项目公开度高ꎬ及时公示项目实施单位㊁建设内容㊁资金收支情况等ꎬ实行阳光操作ꎻ另一方面督查监管严格ꎬ扶贫办㊁财政所及村监委会组成联合督查组ꎬ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ꎬ切实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管理使用ꎮ数据分析也显示ꎬ贫困户对资金监管有效性满意度都很高ꎮ六㊁兴国县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一)特殊贫困户资金支持不足981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ꎬ兴国县扶贫政策覆盖率极高ꎬ基本达到全面覆盖ꎮ但由于兴国县致贫原因复杂多样ꎬ精准扶贫政策中关于因人而异㊁因户制宜的精准差异化考虑不周ꎬ扶贫人员中孤寡老人㊁残疾人士以及无劳动力家庭占有一定比例ꎬ且这部分人员生活收入来源主要是农田收入和低保资金ꎬ他们对扶贫低保资金需求很大ꎮ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和不断增长的日常需求与自身劳动收入能力欠缺的矛盾ꎬ导致现行扶贫救助资金支持相对不足ꎬ造血能力欠缺ꎬ这部分家庭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ꎬ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ꎬ脱贫可能性很难实现ꎮ要想在2020年达到小康ꎬ只能一直依靠政府救济ꎬ即使脱贫也难免陷入 脱贫再返贫 的死循环ꎮ(二)村干部政策落实透明度低在政策落实的公开透明度上满意度较低ꎬ其中ꎬ在非贫困户受访群体中ꎬ大多数农户对政策落实的公开透明度感到不满意或满意度一般ꎬ占受访人群的97.8%ꎬ仅有2.2%的群众表示满意ꎮ相比之下ꎬ贫困户对此满意度较高ꎮ这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ꎬ村干部在政策落实的公开透明度上可能确实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ꎻ另一方面ꎬ贫困户即受益者对政策落实比较满意ꎬ相对于政策作用对象而言ꎬ非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消息较闭塞ꎮ(三)非贫困户对扶贫工作人员信任度低在现场访谈过程中ꎬ我们发现大多数民众对精准扶贫政策持支持态度ꎬ但对扶贫政策的工作人员却持怀疑态度ꎬ除了对政策公开透明程度满意度低之外ꎬ还对扶贫人员名单确定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ꎬ以及精准扶贫政策总体满意度表现为一般ꎮ这说明政策实施者和基层群众联系较少ꎬ以及民众对于政府政策参与度较低ꎬ造成不信任不理解ꎮ(四)非贫困户对贫困户存有误解对于精准扶贫政策总体满意程度上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满意程度反差很大ꎮ一方面ꎬ贫困户作为利益既得者很大程度上满意度极高ꎻ另一方面ꎬ非贫困户满意度较低ꎬ根据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ꎬ大多数非贫困户对精准扶贫享受名单不满意ꎬ其比例占总人数的76.9%ꎮ有多位受访者表示:有些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后比自己要富裕ꎮ但我们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多贫困户都是比较困难的ꎬ并没有发现贫困户很富裕的情况ꎮ这有可能出现在精准扶贫政策动态退出机制尚未完善时期ꎬ也可能非贫困户对贫困户缺少沟通ꎬ缺乏了解ꎮ七㊁兴国县精准扶贫建议(一)加强扶贫的针对性ꎬ提高现有低保水平对于丧失劳动力ꎬ无力承担家庭开支的贫困群体和 三留 中缺乏关爱照顾的群体ꎬ要应保尽保ꎬ应扶尽扶ꎻ对于因病致贫ꎬ返贫的农户ꎬ要加大健康扶贫力度ꎬ让农民 看得起病ꎬ看得好病ꎬ看得上病ꎬ少生病 ꎮ对于因灾致贫的农户ꎬ即使纳入救助范围ꎬ保障其基本生活等ꎮ在医保ꎬ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ꎮ在兴国县ꎬ现有的低保常补水平是340元/月ꎬ而现有的基本生活水平是2000元/月ꎬ这与实际生活水平差距太大ꎮ孤寡老人㊁残疾人士作为该扶贫政策的主要享受对象ꎬ由于自身能力有限ꎬ自身造富能力弱ꎬ低保资金成为其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ꎮ随着未来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如果低保水平不能有较明显的提高ꎬ对于享受低保的贫困人口来说ꎬ其实他们的生活水平实际是在下降ꎮ因此ꎬ提高低保资金已成为必须ꎮ(二)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精准扶贫即为科学扶贫ꎬ高校扶贫ꎬ与传统的 救济式扶贫 不同ꎬ需要专职专业的队伍来开展工作ꎮ当前ꎬ各个地方都有相应的专职扶贫工作队伍ꎬ但是专职不等于专业ꎬ扶贫队伍同样面临着 治理贫困 ꎮ从而相当部分资产被变现挥霍或者损失ꎬ扶贫资金难见收益ꎮ这要求扶贫队伍建设要提高专业水平ꎬ通过结合高校ꎬ党校ꎬ节能培训机构等对扶贫队伍进行培训ꎬ着重扶贫实操方面的培训ꎬ迅速提高现有扶贫队伍的专业技能ꎮ此外ꎬ要加大对农村能人建设的引领和投入ꎬ通过政府支持ꎬ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作用ꎮ(三)健全贫困人口的动态监管ꎬ创新扶贫脱贫区域正向退出机制刘彦随等学者(2015)认为应在现有建档立卡基础上ꎬ建立贫困户的退出标准体系和脱贫户生计特征动态监测体系ꎬ适时帮扶ꎬ巩固脱贫成果ꎬ解决漏贫㊁返贫㊁ 被脱贫 等 三贫 难题ꎮ李瑞华等(2016)提出应该建立动态平衡的贫困县退出机制ꎬ提高资源使用准度㊁项目安排精度ꎬ从而提高脱贫成效ꎮ动态性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扶贫精准落实的困难ꎬ强化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ꎬ有助于摸清扶贫底数ꎬ理清贫困成因和脱贫路径ꎬ靶向扶贫ꎮ依据制订的扶贫对象识别标准ꎬ通过科学调查ꎬ针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ꎬ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ꎬ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管理和服务平台ꎻ构建扶贫对象参与的上下结合式贫困人口识别机制ꎬ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实施连片特困片区内外无差别扶贫开发政策ꎬ使得贫困群体切实得到精准帮扶ꎻ理顺贫困统计部门与扶贫开发业务部门㊁公安㊁民政㊁教育等机构之间的关系ꎬ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ꎬ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ꎬ实现 合作式管理 ꎬ克服单一模式ꎬ推进管理的整体性与多元化ꎻ加强扶贫对象 进入 退出 的影响因素分析ꎬ及时总结减贫脱贫经验ꎬ洞察新型致贫原因并及时创新工作机制与方式ꎬ破解精准扶贫难题ꎮ(四)建设村民集中居住点ꎬ促进村民交流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间交流少ꎬ误解大ꎬ是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不足的主要原因ꎮ在许多村落甚至因为贫困户名单大打出手㊁反目成仇ꎬ严重影响了农村原本的淳朴风貌ꎬ激化了农户矛盾ꎮ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ꎬ我们发现村民居住是相对分散的ꎬ有些村民住所附近甚至没有人家ꎬ村民交流少对其他村民的情况了解ꎬ只能停留在空想阶段ꎬ因此产生了很多 他家拿贫困户ꎬ就因为他家有关系ꎮ 的看法ꎮ对此我们可以趁着新农村建设ꎬ建设村民集中居住点ꎬ一方面可以促进村民交流ꎬ减少误解ꎮ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基础设施的提供ꎬ提高村民生活水平ꎮ参考文献:[1]倪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ꎬ2008.[2]陈俊星.基于公共导向理念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J].行政论坛ꎬ2015(1).[3]包国宪.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ꎬ2013.[4]于文轩.第三方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评价:一项比较案例研究[J].南方社会科学ꎬ2013(5).[5]刘彦随.精准扶贫当依靠科学体系(新论)[N].人民日报ꎬ2015(10).[6]李瑞华ꎬ潘斌ꎬ韩庆龄.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J].宏观经济管理ꎬ2016(2):26-28.作者简介:廖怡群ꎬ江西赣州人ꎬ江西财经大学ꎬ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ꎻ刘怡ꎬ江苏宿迁人ꎬ江西财经大学ꎬ研究方向:国际会计ꎻ舒澜ꎬ江西九江人ꎬ江西财经大学ꎬ研究方向:国际会计ꎻ吴文平ꎬ江西景德镇人ꎬ江西财经大学ꎬ研究方向:国际会计ꎮ091。
生计资本、生态认知与农村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基于江西省588份农户数据
生计资本、生态认知与农村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基于江西省588份农户数据汪振;张晓玉;刘滨【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年(卷),期】2022()9【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事关农民福祉的民生工程,研究农户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打造美丽乡村尤为重要。
文章基于江西省588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综合分析农户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对农村环境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
结果表明:首先,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标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各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其次,生态认知在农户生计资本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关系中,物质奖励和效能认同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223和0.517,而经济惩罚起到了遮掩效应,效应值为0.265;最后,中老年农户和在婚农户生计资本对环境治理支付意愿促进作用显著。
据此提出巩固农户生计资本积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生态认知等建议。
【总页数】13页(P63-75)【作者】汪振;张晓玉;刘滨【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农业大学“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生计资本、环境风险感知对农户厨余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2.风险预期、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江西省456份农户调查数据3.风险预期、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基于江西省456份农户调查数据4.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实证研究5.生态认知、生计资本及农户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的实证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及其原因——基于logit-ism模型
的影响比较大,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完善医疗保障政策; 策落实精准性、政策实施效果和脱贫攻坚责任建立情况 4 个
张雪等 [5] 认为提高群众满意度应加大对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 维度,对 20 个变量进行划分(表 1)。模型结构形式如公式 1。
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重视档案的管理,提高扶 贫干部与部门的责任意识。黄强等 [6] 构建了涵盖 5 个一级指 标和 15 个二级指标的江西省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 对绩效从客观角度进行了评价。
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选择 对江西省的 4 个县进行实地
自 2013 年以来,学术界关于扶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 调查,每县的每个乡镇随机抽取 2 ~ 3 个村,每个村按照未
进展。通过梳理近年相关文献,可以发现,扶贫的效果主要 脱贫农户数量、已脱或拟脱贫农户数量、非贫困农户数量,
是由政府和专门机构进行评估,在内容上多以扶贫项目、资 以 3 ∶ 3 ∶ 2 的比例进行等:“要着力推动老区特 贫政策实施的成效。既可以科学认识过去的政策效果,也希
别是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 望为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启发。
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结果
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金和方式作为扶贫的考核指标。汪三贵等 [1] 提出创新精准扶 卷 562 份。研究过程采用两种定量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二元
贫的工作机制以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成效;曹军会等 [2] Logit 回归分析确定贫困农户对扶贫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对陕西省 83 个县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贫 再通过 ISM 解释结构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和层析结果进
人力资本、意愿认知与农业技术培训——基于江西587个农户的调查
2 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 人 力 资 本 理 论 舒尔 茨 (1963) 认为人力 资本是 由人们 通过 自身 的投资
形成 的有 用 的能力所 组成 ,体现 为人 自身 的知识 、能力 和健 康 的总和 。农 民人力 资本是指 通过接 受教 育 、参 加培训 、投 资健 康与迁 移流 动等方 式而凝 结在农 民 自身的各 种能力 的总 和 ,由其 自身的教育 水平 、职业技 能 、承担 的社会保 险情况 、 健康 状况 、工作 经验等 构成 (陈昭玖 ,2012)。另外 ,亲戚 朋友 中是 否有党 员一项 属于社 会资本 范畴 ,但个 体和社会 整 体是 密不可 分 ,相互作 用 的 ,故 本文 将该影 响 因素划分 到人 力资 本分类 中 。
差异 。基 于江西省 587份调研数据 ,通过 多元 Logit模 型对农 户参与农 业技 术培训行 为的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 究发现 ,
在 家纯粹务 农人数、对发展和致 富关键 靠科技 的判断、对打工培训 和就 业政 策评价、对本村村 民重视农 业生产的评价 、 所在县 经济情况与农 户技术培训行 为呈显著正相 关;劳动 力总数 与农户技 术培训行 为呈 负相 关。 因此 ,要 注重农 民人 力
资源 ·环境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l期(总第429期)
农户信息能力对生态种养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
农户信息能力对生态种养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王欢;齐振宏;杨彩艳;田卓亚【期刊名称】《世界农业》【年(卷),期】2022()7【摘要】稻虾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种养模式,其应用和推广是推动中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107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信息能力-感知易用性-采纳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逐步回归法实证分析信息能力对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的作用机理。
研究发现:①农户信息能力对稻虾种养模式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具体维度来看,信息认知、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共享能力均能显著提高农户的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
②信息能力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对稻虾种养模式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易用性在信息能力和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丰富和完善了农户稻虾种养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路径,对推进稻虾种养模式的应用、践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页数】13页(P93-105)【作者】王欢;齐振宏;杨彩艳;田卓亚【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信息能力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生态认知的中介效应和农业收入占比的调节效应2.广告信息框架对消费者虚位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感知稀缺性的中介作用3.PPP模式中民营企业合作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机会主义感知和合作风险感知的链式中介模型4.信息素养对农户参与电商的影响——基于农户内在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政府推广的调节作用5.资本禀赋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规模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感知的中介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1,2014Serial NO.91———————————————收稿日期:2013-08-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龙头企业与农户心理契约对渠道关系行为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江西省龙头企业与农户对偶数据的调研”(71062012);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农户与龙头企业的非合作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江西省农户的调查实证”(YC2012-B026)作者简介:杨慧,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营销、渠道营销研究,联系方式yanghui6650@ ;刘德军,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研究。
一、引言从2004年起至2013年,中央已经连续1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解决农产品问题。
目前,“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是我国农产品营销合作的主要形式。
所谓“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是指为了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矛盾、促进农产品营销,稳定农产品销售价格,实现资源优化,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将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从事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的龙头企业,以签订购销合同为联结,形成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垂直性专业化分工的合作形式。
由于受人的有限理性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身具有不完全性。
当某一方受到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不履行合同时,法庭有时也很难证明其违约,并且采用“第三方履约机制”追究违约,成本又太高,这样就往往造成书面合同的失灵与无效,进而影响双方合作的稳定。
正鉴于此,仅仅关注正式的书面契约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深入地了解隐在于龙头企业代表人与农户内心那些非正式、未书面化却又“心照不宣”的心理契约。
因此,对农产品营销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农业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析———基于江西省的调研数据杨慧,刘德军(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从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实践来看,签订了书面契约并不意味着合作关系就稳定了,也经常出现失灵与无效。
因此,还应该了解未书面化的心理契约内容。
为此,对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分析。
结果显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具有明显的心理契约存在,且以“交易型契约”与“关系型契约”两个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最优。
建议在实践中要重视对方利益及贡献,提供必要帮助,提升合作满意度等。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模式;心理契约中图分类号:F 3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4)01-0018-0718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间的心理契约及其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改善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营销合作关系,进而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产品营销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1960年,Argyris 在其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首次提出“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contract )概念来描述一个工厂中工人和工头之间那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
[1]但是他并未给它下明确的定义。
Levinson (1962)等人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 contract),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强调来自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隐的、尚未表达的期望。
[2]Kot-ter (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与个体之间的那种内隐契约,它包含某一方为另一方的付出期望及回报期望。
[3]Schein (1980)认为,心理契约是时时刻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并未明文规定的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心理契约和组织心理契约两个层次。
心理契约虽然未明文规定,但它会对组织与成员的行为及态度起重要决定作用。
[4]在心理契约结构维度探索中,Macneil 在1985年首先提出了心理契约的两个维度,他认为心理契约可以划分为交易型契约(transactional contract )和关系型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 ),以物质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称为交易型契约,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契约称为关系型契约。
[5]1990年,Rousseau率先使用实证方法验证了Macneil 提出的员工与组织之间可分为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两个维度的观点,[6]并激起了人们采用实证方法去研究心理契约问题。
后来Rousseau (1995)又从契约期限和绩效要求两个角度、两个水平进行组合,得出了心理契约的四维结构:交易型、关系型、平衡型和变动型。
[7]Rousseau (2000)还设计了一般心理契约调查问卷(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ntory),它包括忠诚、稳定、有限责任、短期交易、动态绩效、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等七个维度,[8]现在有许多心理契约调查问卷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的。
陈加洲等(2003)对国内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将心理契约分为“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
[9]由此可见,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因组织类型、对象、环境、文化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别。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将心理契约概念仅仅运用于组织内部的雇主与雇员关系范围之内。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少数学者将心理契约研究范围进行拓展、应用到其他领域关系之中。
例如,Roehling(1997)提出可以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于医生和病人、地主和佃户等关系之中。
[10]Blancero 等(1997)将心理契约概念应用到市场营销领域,分析了购买商与供应商合作关系。
[11]罗海成等(2005)将心理契约理论运用在服务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营销中。
[12]余可发(2009)则将心理契约拓展至消费者与品牌关系之中。
[13]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合作中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依然不稳定。
据郭锦墉(2007)调查数据显示,没有履行合同的农户高达61.7%。
[14]134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对这种合作模式不稳定原因进行了研究,例如刘凤芹(2003)认为我国农产品销售合约履约率低的内在原因是因为合约本身的不完全性;[15]郭锦墉(2007)认为合同履约率低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不按规律办事,没有尊重农户的合作意愿,强行“拉郎配”;[14]2张闯(2006)认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权力结构过度倾斜从而导致权力失效引起合作关系不稳定。
[16]将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我国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之中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从目前CNKI 搜索到的论文仅有几篇。
杨慧等(2012)认为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治理机制,不仅需要加强对显性契约的治理约束,而且也必须重视借助心理契约机制,增强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信任与承诺,以建立、维系和发展双方良好的关系。
并进一步指出龙头企业关键是要在与农户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基础上,通农业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析———基于江西省的调研数据19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过一系列承诺的履行与相关行为,树立农户对企业自身的信任,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从交易型心理契约向关系型心理契约发展和动态转化。
[17]蔡文著等(2012)用实证方法,从农户的视角探讨了农户-龙头企业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并得出农户感知“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二维心理契约结构的存在。
[18]这些研究者对于心理契约概念范围的扩展及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研究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慧等对于心理契约的理论分析比较深入,具有前瞻性,然而,进一步的数据调查实证还尚未开展。
蔡文著等运用了实证方法去探讨农户与龙头契约结构维度,然而,这种结构维度是否为最优模型,还没有做进一步比较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农产品营销中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依然还没有清晰深入探讨,而这又是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做出相关决策的根据。
同时,运用调查实证去探讨龙头企业与农户心理契约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
因此,本文采用调研实证的方法,从龙头企业的视角探讨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问卷编制与样本(一)问卷编制1.收集参考国内外心理契约问卷。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心理契约文献进行研读,参考Rousseau 、Blancero 和陈加洲等人的调查问卷,并根据我国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具体实际情况,明确龙头企业-农户心理契约访谈提纲和思考问卷题项。
2.深度访谈。
我们深入到南昌、高安、吉安、寻乌等地区,深度访谈了25位龙头企业代表人和合作农户。
访谈主要涉及农产品行业中的水果类、粮食类、家禽类、蔬菜类和水产类等五类龙头企业和农户。
访谈内容包括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责任与义务、农户对龙头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合作关系状况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合同中未明确说明却又影响合作关系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3.汇总归类、形成预测试问卷。
在访谈结束后,我们对访谈结果进行汇总、归类及整理,根据调查中提及契约内容的重要性和频率,设计问卷题项和初始问卷,初步获得了龙头企业感知心理契约包括“重视对方利益”、“重视对方意见”、“关心对方困难”、“合作目标”、“合作满意度”、“合作贡献”、“未来发展”、“信任对方”、“提供指导和帮助”、“市场价格变动时的抉择”等方面共26个题项,然后邀请农产品营销合作及心理契约研究专家进行合理性评价,形成预测试问卷。
4.预测试。
选取江西省的南昌、新建、进贤、南丰、高安、吉安等地区的龙头企业为预测对象,对龙头企业-农户心理契约量表进行预测试。
问卷主要通过本人、朋友、同学、熟人等来发放,大多数问卷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向龙头企业代表解释并指导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在调查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地方政府机关人员的帮助。
问卷发放80份,回收69分,回收率为86%,剔除数据中自相矛盾、极端化或缺失的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54份,有效回收率为78%。
5.编制正式问卷。
将预测调查问卷数据录入电脑之后,通过使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将问卷中反向问题做正向化处理,然后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将可靠性较差的数据题项进行删除;再次采用临界比率值(即CR 值)的方法,将未达显著水平的、不具辨别力的题项(即CR 值小于0.05的题项)予以删除,最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题项的有效性和问卷结构进行分析,将公因子用最大方差进行因子旋转,将因子负荷值低于0.5的题项进行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