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信息提示

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对所有的人来说,非洲,充满着神秘色彩,让人向往。而在神秘的背后,非洲却又隐藏着让人难以预料的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生命安全,比如,埃博拉病毒。

一、埃博拉病毒简介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

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

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有包膜,非节段性,负链RNA 病毒。丝状病毒科包括马尔堡病毒属,cuevavirus 属和埃博拉病毒属,其中埃博拉病毒属有5 个亚种,分别为:埃博拉病毒(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苏丹病毒(苏丹埃博拉病毒),塔伊森林病毒(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先前称“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本迪布焦病毒(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莱斯顿病毒(莱斯顿埃博拉病毒)。其中 4 种可以感染人类,最致命的是扎伊尔(Zaire)亚型,只有莱斯顿病毒不感染人类。

二、埃博拉病毒的储存宿主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源可追溯到人类接触“被感染的黑猩猩、大猩猩、水果蝙蝠、猴子、森林羚羊以及热带雨林中患病或死亡的豪猪”。整个撒哈拉中部和南部的非洲地区有不同种类的水果蝙蝠可以携带这种病毒。而相比之下,马尔堡病毒,其储存宿主已经确定为棕果水果蝙蝠。尽管有分子和血清流行病学证据,但蝙蝠中仍未分离到埃博拉病毒。病毒传播给人类最有可能是通过接触蝙蝠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或接触其他终端宿主,如巨猿。由于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菲律宾群岛的猪中发现,埃博拉病毒可能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的。这就需要进一步阐明埃博拉病毒生态学。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可引起暴发,这往往是由野生动物库传播到另一个终末宿主开始,病毒变种的遗传基因几乎相同,与当前西非爆发的疫情相似。其它的疫情可能有多个源头,这会导致更大的遗传多样性。但是,病毒的变种遗传多样性往往较低,往往在百分之几以下。几内亚分离到的新病毒就说明了这一情况。这种有限多样性通常导致不同病毒之间的中和交叉反应。

三、埃博拉病毒的毒力

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随着感染病毒亚种以及患者接受支

持性治疗的数量的不同而变化。其死亡率的范围可从 25% 到 80%。除了少数实验室事故外,所有的埃博拉病毒病都发生非洲,所有埃博拉死亡病例都在非洲。在最近该疫情爆发前,所有的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都在农村以及各西非国家的偏远地区爆发流行。

从 1976 年到 2014 年,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报告了 34 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清单包括造成 1 人死亡的三个实验室事故,以及 3 例莱斯顿埃博拉抗体阳性但未发病病例。该清单还指出,至少发生 4 起猴子和猪感染了莱斯顿埃博拉病毒事件。

目前正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 年 2 月,西非开始出现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根据 WHO 埃博拉病毒最新数据报告,截止 2014 年 8 月 4 日,西非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总共感染(含疑似)1711人,其中932人死亡。此次为埃博拉病毒疫情第一次在该地区短时

间内爆发大量感染,也是首次蔓延至大型城市地区的感染,同时还是第一个得到世界范围如此重视的一次疫情,当前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

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症状包括:

1. 突然发热,经常为高达 39.4-40.5℃;

2. 极度虚弱,喉咙痛,头痛;

3. 大量呕吐和腹泻(上述症状发生 1-2 天后)。

更严重的症状,如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可在 24-48 小

时内发生。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伴随着明显的体液流失。患者通常在发病后 8-9 天内死亡。存活超过 2 周的患者,生存预后较好。

四、埃博拉病毒的发病机制

很少有研究阐明人类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与人类最相似的替代模型是食蟹猴和恒河猴,埃博拉病毒感染上述动物后,出现病毒性出血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对这些猕猴都是致命的,专家们

认为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非常类似于人类埃博拉病毒感染,包括免疫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功能障碍。目前已确定微观出血的证据,但出血程度变化大,从不可检测到大量。

五、埃博拉病毒的诊断

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诊断成为应对埃博拉病毒的关键。检测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重 RT-PCR 检测,这一方法即使在遥远的区域也可以使用。抗原检测可以一起进行,作为确诊检测,而抗体检测(例如 IgM 和 IgG )是次要的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序列保守性,当应用到新的变种,品系或病毒中间可能会失败。因此,实时的信息共享,特别是序列数据,对于应对疫情十分重要。任何延误都可能给公众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此外,检测方法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对病人的接触者进行筛查。

诊断埃博拉病毒的困难在于病毒感染早期,其症状与其他类型的传染病相似,如疟疾、拉沙热、伤寒、霍乱,甚至脑膜炎。只有在 3-5 天后(或更晚的时间),随着内出血,该疾病的特征—出血性水泡才变得明显。

埃博拉病毒不能通过飞沫传播,其传染性没有麻疹或流感那么强。麻疹或流感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就可以传播病毒,埃博拉病毒与此相反,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只在出现症状后才具有传染性。此外,与感染者分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