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与虚构(之一)(一)
11 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
![11 纪录片的纪实与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2f4ea58802d276a200292e82.png)
四、时空特定性与文献性
文献性与时空特定性密不可分。不管什么题 材,优秀之作都善于从传播、审美和学术的多角 度全面审视其价值,并从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高度揭示其深层内涵,展示其时代背景和社会背 景,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特定时代感和特定环境氛 围,从而在良好的传播、审美效果基础上增强其 多层次的学术价值,避免浮浅、简单地记录生活。
第二节 纪实本性与真实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影视纪实艺术的各 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真实性是 纪录片感染力的酿造基。失实的“纪实”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缺乏真实感的“纪 实”虽真犹假,全无价值。
一、真实的相对性
优势的背面是劣势。照相本性的先天 不足是,再现表象的浮浅性和时空局限。 影视纪实艺术游刃于照相本性的优势与劣 势之间,其易在此,其难也在此。
二、文献性——形象化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人电影组织正 是敏锐地认识到纪录电影的这一特性,才 提出了“形象化文献”的口号。这是对一 种艺术特性的科学概括,也是一种艺术主 张。
三、客观手法——文献性的光彩
客观手法非常有助于增强纪录片的文 献性。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处理主观与 客观关系的过程。文献性与“事实说话” 是毛与皮的关系,这是前提。
四、比真实重要的是观点
一部作品总要表达一定观点。观点正 确比真实更重要。观常见病,深入探讨 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设法预防。
第三节 纪实本性与文献性
一、文献片与文献性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文献纪录片” 占着相当显赫的地位。构成文献片的首要 条件是重大政治性题材。不管是对正在发 生的事件的报道,还是对历史的追述,内 容特别重要者才堪称文献片。
思考与练习题
1、如何认识纪录片艺术特性? 2、如何认识并坚持纪录片真实性? 3、纪录片的文献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68d0c09b89680202d8251d.png)
6、纪录片中的声音: 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响。 1. 同期声: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被记录下来的现场声。 2. 解说词: 作用:是解说型纪录片的结构框架,使纪录 片具有完整的叙述能力,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更加精炼集 中,客服画面的局限性,揭示深层次主题,使画面更加真 实、自然,也可以使零散的镜头形成一条主线。 3. 音乐 作用:展现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时代特征;起 到段落间的连贯链接作用(承 上启下);渲染气氛、营 造氛围; 反应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以及内心情感。 注意: 如果有音乐一定要留意音乐内容。 4. 音响: (1)再现时空的真实感、交待环境; (2)突 破画面局限,扩大信息量;、 (3)反衬主人公的内心世 界。
7、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也是评论 任何类型的片子通用的。
回顾:电影特性分析的角度有哪些?
范文连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纪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本性应当是客观 物质现实的复原。 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 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 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 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 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 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 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纪录片分析
一、何为纪录片 二、纪录片的特点 三、纪录片的类型 四、纪录片分析
讨论:纪录片与电影的区别在哪里?
1.表现特点 (纪实vs虚构) 2.制作技术手段(前期、后期) 3.叙事形式 4.从表演上来看 5.创作意图 (比较客观vs主观) 6.拍摄方式
纪录片的含义? 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用镜头记录下来!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 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 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 或电视艺术形式。
动画纪录片的真实观与虚构观思辨
![动画纪录片的真实观与虚构观思辨](https://img.taocdn.com/s3/m/925de758561252d380eb6ee3.png)
动画纪录片的真实观与虚构观思辨[摘要]纪录片真实性的外延是纪实,内涵则是借以影像揭示本质。
非虚构不是外在形式的,而是纪录事件本身符合客观存在。
以动画形式表现纪录片,甚至从局部拓展整体,引发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重新思辨。
动画纪录片是创作主体在“事实核心”基础上,通过视听影像对历史、现实、文化及心理的主观创造性重构,其更体现了纪录片艺术再现真实的本质。
[关键词]动画纪录片;纪录;动画;真实观;虚构观学者钟大年曾经说过:真实是个变量,是人介入现实存在的结果。
纪录片,应该是“真实”的,但“真实”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真实”,至今还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在心理层面上,真实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依附于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共通的生活经验和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纪录片中的“真实”是心理层面上的真实,是被人们所感知到的真实。
因此,虚构的方式理应为纪录片所许,它不过是为了突破表象的真实而追求的一种更为本真的真实。
而以动画形式来表现纪录片,甚至从局部扩展整体的虚拟纪录,其虚构的特征由以往的虚拟现实技术手段上升为以动画方式进行整体的纪实叙事,引发业界对纪录片真实观和虚构观的重新思辨。
一、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纪录片的发展史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思潮的演进及人们主观意识而流变的。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何种创作手法或外在形式,都是创作主体对于某种事实核心的主观性重构与解读,而非事实核心本身。
正如学者单万里所言:“对于表现真实而言,纪录与虚构之间只有手段不同,而无本质区别,关键是作者心怀良知。
”从早期“纪录片之父”美国弗拉哈迪的《北方的那努克》对爱斯基摩人生活状态的搬演,到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格里尔逊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均体现了一种创作主体对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与表达。
而后长期以来,纪录电影被定义为“非虚构的电影”,进而认为:纪录则不应虚构,虚构即不是纪录。
20世纪50年代后,“直接电影”在否定格里尔逊式“上帝之音”的基础上,提出“不报先入之见,没有导演干预,尽可能准确地开掘社会现实,记录正在发生之事件”的手段,在拍摄中恪守“不干预、不介入、不评价、不解说”的原则,保持对事件的“零度情感”,极力反对纪录电影使用虚构手段。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虚构
![怎样认识纪录片的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af8e51e0998fcc22bcd10db2.png)
时 ,她 任 j 里l 吲 1 .她想把 整个 过 纪 录下 ] J ]瞎 ] 干 j 夹 . 是.她近 同美同 ,很} : 厂空金 设备, 盎 备 遮¨ 寸她茸 进不 波 兰 ,浊 兰歧 j 镬 绝签 发签 证 : : I 亍 “ 使我 心 蒙受创伤 .我不 能存破兰 j .难道 丝 由 摄 汝 r 存波 兰实拍 .我就 真 的 能对 婪 缸件 发表看 医 .找 i 厶蠹1 到传 统纪 录片是 一种徽 其有限 的文 1 { 木 , 兰是被 兰坡 时送绐我的一 悸 J 扛走的i 牛 我檀迫 L匀
[1
维普资讯
m HI 幽 {
国舫
红
1 鱿纪 转历 负 书车 的录声 列 史责把件l 人
物 的真实视 为牛命 美『 I 教授 、 六学 薯名膨 观 种 包- 科学 舌 是以这样 学 论家比 尔 ・ 尼克尔 蜥的活来 说是 经济 、 政治与 历史的严 i n 诠辟. 水  ̄! iJ
"\ _ 动地鼹 历 盈事 件
甏.
不仅历 史 睦宝= 【 录出 现 r全新 旧变 之. 与之 I 阿茏的
不 可讨认 . 置德 米洛对十扮 演的亢耻 采H 有 客观 J l 勺 凶,坦更 为主要的原 因是意 形 态 的 .她 - j : } 兰也 1她将 成 东 欧 家 会 E义 失败 的 征人 I 这使 得她在怍鼎 由钉 哩 直接地表 达荷法的 冲 劫 .联 夏美¨I 流礼 叁和传 艇存 当前 L界 重六 廿
- 要的场 景.
1 A代丧讨 论足 复 工的会议 、
最
一政府 再 员等 .者 进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演 当然 , 扮 这些扮
碹f : 【凭守扦I ,而是以 寅有的会 改纪要 发丧 在媒 : 象 毡 I 访 淡求等 文本 作为 依据 . ’ .影片 最为典 型的镜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2de17209b89680202d8250b.png)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摘要: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纪录片学者和专家探讨的重点。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纪录片”这个名称名片的翻译问题,从媒介技术和艺术处理以及思想呈现等方面都影响着纪录片的真实性。
我国著名学者王志敏老师曾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中说道:“电视剧的表演也是‘当场发生的’,也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也是纪录。
问题在于,表演本身是‘虚拟的’。
……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动画电影,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或者更绝对的说,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引发笔者思考的是——首先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们可否这样来思考,“表演场景”的真实是一部分,而经过摄录和后期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个体镜头所合一的,也是虚构的整体。
从影像本体上来看,自从“真实电影”的出现,例如解说词的出现,这种原本的真实也已经大大的分解了。
暨存在了,类似于解说词的声音和画面是否都具可靠的真实性和匹配的真实等问题。
本文主要试图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探讨着手,论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呈现,其本不是完整的真实、也非完整的虚构,而是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合一,其前提是选择性分解。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虚构;分解;合一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毋庸置疑,“纪录片”这一影像形态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初始影像呈现的形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放给大家的时候,让人们倍感兴奋的应该不是那一扇“大门”和那一列“火车”,而是以往真实呈现事物的静态照片能够活动了,那一面墙上的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物真实的“搬”过来,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不同时空的窗子,令人不可思议。
这一“搬”,出现了新的发展,有的人将过去时的空间事件搬了过来,如《北方的纳鲁克》;有的把将来时的空间搬了过来,如《月球旅行记》;也有人对现在进行时的空间纪录直播,如新闻采访等。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https://img.taocdn.com/s3/m/53da95fe770bf78a64295401.png)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64427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d.png)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一)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一)](https://img.taocdn.com/s3/m/846932a502d276a200292e7b.png)
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一)【内容摘要】文章分为四部分:1、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2、“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积极理解;3、主张虚构是纪录片虚无主义倾向;4、电子技术可以撒谎=纪录片可以虚构(?)。
文章认为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必须真诚地对待现实和观众。
【关键词】非虚构;纪录片;“创造性处理”论自从约翰·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
至于在纪录片创作实务方面,更是泾渭分明。
从19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的两个摄影师——坚持扛着“活动电影机”把异国他乡的真实情况报道给法国人民的菲利克斯·梅斯基奇和善于借用有关无关的影片资料“再构成”来代替实地拍摄,以此蒙骗了卢米埃尔和法国观众的弗朗西斯·杜勃利埃。
到20世纪末,在西方出现的主张虚构的“新纪录片”以及与其相对的在西方成为纪录片主流风格的“真实电影”(CinemaVerite)和“直接电影”(DirectlyFilm),主张纪实和鼓吹虚构这两根线始终贯穿在纪录片的历史进程中。
其结果是在电影诞生百年之后,我们还不能在纪录片基本的特性方面获得统一的认同。
呜呼,哀哉!纪录片的定义——不允许虚构其实,纪录片的定义本身就决定了纪录片让虚构走开。
上文提到的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一个概念,并由他开始词典上出现了这一专门词语的约翰·格里尔逊,他当时在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摩阿纳》之后,在1926年2月8日号纽约《太阳报》上撰文对纪录片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总的来说纪录片是指故事片以外的所有影片,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fection)、扮演(staging)或再构成(reconstruction)”。
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
![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35e15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6.png)
2021/12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真实的“虚构”:真实与虚构在纪录片中的关系———以《四个春天》为例阴张银摘要:文章围绕纪录片《四个春天》,对“真实”和“虚构”在片中的关系展开探讨,涉及的真实性包括人物、情感、环境等,用具体的例子证明真实是纪录片的最高追求;涉及的虚构性是剪辑和表演,通过分析影像内容对剪辑的虚构进行诠释。
在当下的语境中,将真实与合理的虚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更有艺术价值的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真实性虚构性《四个春天》“真实”+“虚构”理念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完成了纪录与浪漫的结合,在1922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以爱斯基摩人为主要表达对象,展现了他们捕猎海象、建筑冰屋的日常生活,为了把爱斯基摩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表现完整,该片采取搬演式拍摄。
1924年,一部以捕鱼为题材的纪录片《漂网渔船》横空出世,该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确立了纪录片的美学思想———纪实性。
维尔托夫创立的“电影眼睛派”,更是将纪录片的真实性发扬光大……在纪录片导演前辈们的不断创作实践和归纳总结中,“真实”成为纪录片最本质最核心的特质,但在大量的作品中人们也能看到真实中存在的“虚构”。
在《“虚构”真实———纪录片创作真实观念新论》中,作者巴胜提出虚构是尊重的概念,尊重的内容为摄像机的记录与创造性,制作者的客观与主观能动性,后期电子编辑的技术与艺术性,纪录片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艺术性,纪录片受众观念的尊重和市场需求的策略。
[1]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它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纪录片属于电影的一大类,当然也需要考虑到观众的反应,没有人愿意看一部一个人午睡两个小时偶尔翻个身的纪录片。
如今人们看到的纪录片有故事情节,有合理的叙事要素,有简繁得体的剪辑手段,这种理念和技术上的虚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之上的。
《四个春天》的“真实”纪录片《四个春天》于2019年1月在中国上映,是导演陆庆屹独立执导的关于父母的私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https://img.taocdn.com/s3/m/b455fb0fb4daa58da0114a93.png)
纪录片创作中的纪实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上)作者:李燕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大家对纪录片真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这里所说的“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它可以理解为是心理的真实,并且与纪录片的纪实性是相辅相成的。
以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说明问题和展现客观真实,以此让纪录片更具备观赏性。
“观赏性”能够让“真实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魅力。
使真实性的语言得到艺术的升华,是纪录片能够打动人心与受众共鸣的关键因素。
但是纪录片终究是真实的影像艺术,这就要求“观赏性”与“真实性”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达成和谐统一。
关键词:纪录片;纪实性;真实性;观赏性一、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争论纪录片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之初就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被视为电影起源的《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影片,都是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客观记录,可以被视为最早的纪录片。
后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故事片、科幻片、文艺片等多种形式的影片,纪录片也从中分离了出来,最终形成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迚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20 世纪80年代,安德烈·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纪录片应该使用长镜头客观记录现实生活,拒绝主观干预。
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兊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以前苏联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派,以英国格里尔逊为首的纪录电影学派,到伊文思的左翼纪录思想、怀斯曼的直接电影和我国的新纪录运动,都把纪实性作为纪录片的重要属性,强调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但是纪实就等于真实吗?随着纪录片中摆拍、搬演和特技等手段的应用,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钟大年先生的一篇《纪实不是真实》文章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纪录片纪实性与真实性的广泛思考,并基本达成了“纪实不等同于真实”的共识。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https://img.taocdn.com/s3/m/9f3f9e4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2.png)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崔雪煜;梁锐;王梓妍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22(43)8
【摘要】故事片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了主流电影市场,但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故事片的创作起点是导演本人对事件的主观感受和意图,导演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事件的发展进程,整体以营造矛盾冲突为主,强调创造性、假定性;而纪录片以记录现实生活为目的,是对真实的创造性诠释。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叙事结构、镜头语言、表现方式、剪辑技巧等,同时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判断,因此具有虚构性。
而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性真实在纪录电影中则表现为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创作者选取有意义的故事或片段再现生活的原貌。
在电影中,两种形态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在纪实与虚构的艺术手法下,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现实创作状态。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崔雪煜;梁锐;王梓妍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陕西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虚构的生活真实的风格——伪纪录电影的探索研究
2.《我的诗篇》:在诗歌与影像中沉淀真实——纪录电影艺术表现与真实记录再思考
3.浅析"真实"与"虚构"的转变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影响
——以剧情纪录片《吉祥如意》为例4.虚构真实──浅谈西方“新纪录电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
![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https://img.taocdn.com/s3/m/86ee7b8a71fe910ef12df88a.png)
真 实 的 影像 语 言 形态 。 二 、 录 片 “ 构 ” 背 景 纪 虚 的 18 9 8年 , 纪录 片大 师伊 文思 的绝 唱之作 《 的故 事》 风 在
、
纪 录 片是 对 现 实 的创 造 性 处理 。[ 1 1
抓 住 现 实 的 片段 , 其 有 意 义 地 结 合 起 来 。[ 将 2 1 威 尼斯 国际 电影节 获得 金狮奖 , 映结束时 , 放 观众 的掌 声竞 纪 录片 , 种 非虚构 的影 片 , 一 它具 有 一 个 有 说 服 力 的 主 持续 了 2 O多分钟 。威尼斯 电影节是一个 以故 事片为主的 电 题 或 观 点 , 它 取 材 于 实 际 生 活 , 且 运 用 编 辑 和 音 响 来 增 影 平 台 , 评 委 们 已经 不 去 争 论 这 是 一部 故 事 片 还 是 一 部 纪 但 并 但
制 方式 , 生 了纪录片 的新 亚种—— 故事 纪录片。这一现 象 守 。 产 引发 了..l 于 纪 录 片 真 实性 原 则 与 虚 构 手 法 的 探 讨 。本 文 x4 关 ,t 中 国 纪 录 片 的 历 史 从 二 十 世 纪 六 十 年 代 之 前 的 新 闻纪 试 图结 合 纪 录 片 真 实性 传 统 的 形 成 及 虚 构 手 法 产 生 的 背 景 , 录片 , 七八 十年代 的宣教专题 片 , 到九 十年 代的新纪录 片 , 非 综 合 分 析 纪 录 片 真 实的 底 线 与 虚 构 的 尺 度 , 对 当 下 盛 行 的 虚构一直是基 本创作准则。 以《 望长城》 《 、 流浪北剖 析与反思。 关键词 :故事纪 录片 真 实底 线 虚构尺度
的 “ 纪 录 片 运 动 ” 中 国纪 录 片观 念 的 一 次 大 突 破 , 套 了 新 是 解
国开(河北)5119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四-参考资料答案
![国开(河北)5119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四-参考资料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d7b4e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6.png)
国开(河北)5119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四-参考资料答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成性考核四-辅导资料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第1题“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
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
XXX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
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
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这段谈棋的话反映的思想是()A.儒B.法C.佛D.道正确答案是:道第2题XXX《春之声》中所用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3题《透明的红萝卜》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4题《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表达的是对生命的XXX协调的情绪。
对错精确的谜底是“对”。
第5题《许三观卖血记》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在小说结构和节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
对错精确的谜底是“对”。
第6题在《纪实与虚构》中,“写作”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纪录”。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对”。
第7题XXX的《棋王》中描写的外号叫“棋呆子”的知青是脚卵。
对错精确的谜底是“错”。
第8题《透明的胡萝卜》中,小铁匠因为嫉恨小石匠与XXX姑娘的爱情,与小石匠展开了搏斗,其中受到黑孩帮助的人是小石匠。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9题XXX在《孕妇和牛》中着重传达一种对大自然的温婉和谐的情绪。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10题XXX的《棋王》描写了一个外号叫“棋白痴”的知青脚卵的故事。
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第11题《棋王》的故事发生在解放前的北京。
对错精确的谜底是“错”。
第12题小说《春之声》由形似散乱的时空碎片组成,表现了XXX“没有痕迹的行云流水似的结构”,其中收拢碎片的主题表现为()A.XXX乘坐的闷罐子车B.主人公XXX不竭腾跃的思路C.XXX的种种心理联想D.XXX对于祖国的美好的期盼精确谜底是:XXX乘坐的闷罐子车第13题《春之声》存在着两种空间形式的比较,一种是狭窄而拥堵的现实空间,另一种是()A.自在空间B.想象空间C.心理空间D.主观空间正确答案是:心理空间第14题《春之声》中的主人公岳之峰回家乡的原因是()A.父亲病危,家人急速劝归B.父亲摘掉了田主的帽子C.故乡产生了宏大的变化D.思乡心切,渴望见到父亲正确答案是:父亲摘掉了地主的帽子第15题关于XXX这个人物形象,下列陈述不正确的是()A.身材宽厚,眼睛深陷下去B.他代表了平凡而坚实的社会生活的主体C.酷爱吃和下棋D.出身寒苦,与mm相依为命精确谜底是:身段宽厚,眼睛深陷下去第16题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棋王》的是()A.脚卵B。
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谈伊文思和《风的故事》
![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谈伊文思和《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290b58bbceb19e8b8f6ba51.png)
第 5期
余玉婷 : 真实纪录与虚构 搬演
・ 6 3・
强烈地感受到工人们在正义一边 , 他们进行 的是 德 国反法 西斯 斗争 中 的最 初几 场 战 斗 ” [ 4 J ( P g ) 。到 1 9 3 3 年, 伊文思因为拍摄《 博里纳奇矿区》 而有机 会将镜头聚焦于底层群众 , 当其 目睹煤矿工人 的 悲惨 现状 , 之前 所 经 历 的 资本 主义 社 会 中 的种 种
等思想 巨人 的 l 9世 纪 的 “ 黄 昏” , 在 爆 发 了人 类
向 J ( 嘟- 6 1 ) , 伊文思一方 面忠实于 自己的共产 主 义理想 , 时刻不 忘在资本 主义世界 中用摄影机
“ 宣传 ”自己的政 治信念 , 并 因此获得 “ 革 命 战士 ” 的美誉 ‘ 嘞 ; 另一 方面 , 对 社 会 现 实 的 客 观 纪 录、 对人文 风 情 的真 实 捕 捉 , 建基 于“ 真实” 书写 基础 之上 的影像 风格 又使 得伊 文思 的 电影 在本体 论 意义上 有着浓厚 的纪录片 韵味 。前者是 主观情 感 的表达 , 后者是 客观现 实情 景 的纪 录 ; 前者 使得
J o u na r l o f Hu a n g g a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0c t . 2 0 1 3
真实纪 录与虚构搬演
一
谈伊 文思和 《 风 的故 事》
余 玉婷
(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学院 , 重庆 4 0 0 0 4 4 )
摘
要: 尤里斯 ・ 伊文思在告别影坛的收 山之作 《 风 的故事》中, 融合 了两种影 像审美 风格 , 在 政治 “ 宣
传” 与诗意纪实之间、 在真实纪录与虚构搬演之 间, 完成 了对历史风云 、 人生追求的反省 与思考 。 关键词 : 政治宣传 ; 诗意纪实 ; 历史反思 ; 个人追求
再论“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
![再论“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电影叙事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b1ea082bdd36a32d73758165.png)
5 6
2 0 . 11 J un l f i g uR do& T lv in U iest 江 苏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0 6 5Vo.7 o ra a s a i oJ n ee io nv ri s y
再 论 “ 构 的 纪 片 虚 " 录
收 稿 日期 :06— 7— 8 20 0 0 作者简介 : 周振 华 (9 3一), , 苏 海 安 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博 士 后 , 苏 广播 电 视 大 学 现 代传 播 学 院 讲 师 。 17 男 江 南 江
维普资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吗 ? 回答 是 否定 的 。本 文将 从作 为 叙事 载 体 的 电
在 于为观 众提 供 现 实 中 的真 实 存 在 的信 息 , 观 让
影 媒介 的特 性 人手 , 视 和 剖析 它叙 事 的 本 质 与 众从 真实 的 生活 中去思 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审 去激 动 、 品 味事 件 的 去 原 理 , 而厘 清纪 录 电影真 实 的 内涵 。 进 真谛。
达到 的是 “ 生活 就 是这 样 ” 而 剧 情 片 试 图 达 到 的 ,
但 是 , 这样 一个 挂一 漏万 的讨 论 标 准 中 , 们 不 创 造或 虚构 。 而剧 情 片则 是 幻 觉 的创 造 , 追 求 在 我 它
元的, 用一 种创 作 的手 法 就 能 区分 两 种 电影 的 类
2 0 . 0 65
5 7
纪录 电影叙事是如何 处理现实的
根 据 电影 对 待 现 实 的关 系 , 们 可 以把 它 们 我
在 电影生 产 中对 现 实 的 处 理 分 为 三 种 不 同 的类 型 : 是 在电影 生 产 的拍 摄前 、 摄 中 和拍 摄 后都 一 拍
纪录片的分类和定义
![纪录片的分类和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3389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9.png)
一、非叙事与非虚构
非叙事与非虚构是一对矛盾,在考拉克尔那里被含模糊糊地放 在了一起。
麦茨则在表述“非叙事”旳观念时,出现了自相矛盾。他在 《电影语言》一书中谈到论述旳时候说:“自从沙特从事想象世界之 研究之后,我们逐渐在建立一种观念:现实不说故事,只有记忆才说 故事,因为说故事是一种论述行为,是全然旳想象。所以,任何事件 在被开始述说之前均已告完毕。”
麦茨在1967年便提出过叙事电影与非叙事电影旳区 别,他说:“在电影领域中,一切非叙事旳样式(纪录片、 科技片等)都成为‘边远地域’或者‘边界地域’。”
【克里斯丁·麦茨:《电影符号学中旳几种问题》,李幼蒸译,载李幼蒸编:《构造主 义和符号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1月版,第5页】
波德维尔将全部旳非剧情片按照创作措施来进行区别。 他以为,对于任何一种题材,都能够用不同旳措施去处理, 这些措施能够归纳为“分类型、说服型、抽象型和联想型” 四种类型。
什么是非虚构旳叙事?
普兰廷加在他旳文章中说:“非虚构电影在总体上是非虚构旳话语一种 亚种,非虚构话语作为一种庞大旳集团涉及电影、随笔、传记、新闻报道, 以及向配偶描述旳当日旳事件等等。假如我们以为纪录片是非虚构话语旳一 种详细例子,那么怎样把纪录片认作是行动旳工具,而不是前电影时间旳被 动统计就显得更清楚了。”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旳本性——物质现实旳复原》,邵牧君译,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第244页】
对于波德维尔和汤普森来说,他们分类旳立场是“非叙事”,非叙 事旳思想一样也存在于克拉考尔,他以为经典旳纪录片是“取消故事” 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与虚构(之一)(一)常言道:“知过去,晓未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预知未来的最好方式也许就是研究过去和了解现在。
古人云:“惟智者能以往知来”。
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
人类历史上的先知先觉毕竟屈指可数,而且他们的预言往往如同天书,令吾辈缺乏悟性之俗人难以破解,更像是永远供事后查考的备忘录(这也许就是凡间预言的特征)。
本文虽然旨在展望“未来”,谈论更多的却是“过去”与“现状”。
另外,本文重在介绍国外(尤其是西方)纪录片的情况,以供国内同行参考,同时诚恳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影视是重要的现代传播手段。
现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活动影像:从电影院线到录像网点,从家庭电视到可视电话,从互联网络到游戏机房……可是,在“娱乐工业”或曰“节目工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休闲”和“娱乐”在20世纪末已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响亮的广告语,而且在新的世纪里仍将继续响亮下去),纪录片的重要意义远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
站在新旧世纪相交的门槛,重提纪录片的重要性,对中国影视工作者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纪录片是高品位的影视形态。
正如首次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格里尔逊所说,虽然“我们把一切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
(1)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纪录片拥有其他形态影视作品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
对于当今的电视台而言,制作或播放的纪录片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节目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
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是电影(包括电视)的初始形态,是一种更加自为自在的传播手段。
故事片可能因战争、地震等天灾人祸而发展迟滞,纪录片则较少受到此类因素的制约(相反,多事之秋恰恰是纪录片的黄金时期)。
今天,随着轻型摄录编辑设备,尤其是DV、数码编辑系统等高新技术的日益发达,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影视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纪录片的社会”。
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相对完善(甚至令人大致满意)的有关纪录片的定义,但是丰富多彩的纪录片作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变更着人们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甚至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
同时,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所有重要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定义和重新定义着纪录电影”,而且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纪录电影得以发展的重要步骤”。
(2)综观影视的发展历史,虽然人们对“什么是纪录片”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始终在“纪录”与“虚构”两个极点之间来回游移。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对于源自document(文献资料)这个词根的documentary(纪录片)的定义,历来就跟“虚构”纠缠不清,不断经历着“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最初使用“纪录片”(documentaire)一词的是法国人,用以指谓电影诞生初期大量出现的旅游片(或称旅行片)。
依照法国学者的看法,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拍摄活动实际上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他们的两位摄影师确立了两种纪录片的雏形(尽管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分别代表着纪录电影的两个极端:前者是“对现实的描述”,后者是“对现实的安排”,纪录电影的全部历史便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形成和发展的。
(3)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纪录电影”一词的是20年代留学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科学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源自法文的英文词汇documentary最早出现在他为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稍后,他还将“纪录电影”更加明确地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creativetreatmentofactuality)。
(4)虽然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这个表述“言不及义”,但他对纪录电影所作的这个定义具有如此非凡的影响力,以致其后的30年间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电影的权威定义。
今天看来,这个定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电影初期大量出现的简单复制日常生活事件的纪录片。
当时的观众对那些仅仅拍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之类的影片已经感到厌倦,20世纪初期远征与探险电影虽然暂时调解了观众的口味,但由于当时探险范围和电影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很快又失去了兴趣,20年代注重形式探索的欧洲先锋纪录片也如同昙花一现,纪录电影的发展急需注入新鲜血液。
格里尔逊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是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reenactment或staging)甚至“重构”(reconstruction)。
在纪录电影的社会功能方面,格里尔逊与罗伯特?弗拉哈迪不同,他反对将眼光投向天涯海角,主张纪录电影应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
在影片的样式方面,由于格里尔逊坚持把电影用作一种新的“讲坛”,发展了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样式,以至于数十年间许多观众心目中的纪录片就是这种样式的影片。
格里尔逊十分强调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当时的纪录电影主要被用来指“社会评论片”(filmforsocialcomment)。
格里尔逊强调把电影用于教育和宣传的目的,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主张:“我把电影当作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惭愧,因为在尚未成型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
”事物的存在先于本质,电影作为一种存在诞生于19世纪末,人们对它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作为一种新型媒介,电影具有多种功能,20世纪初期人们对电影本质的认识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有人将之看作市井杂耍,有人将它用作艺术媒介……格里尔逊将它当作新的讲坛,用作宣传手段。
既然是探索,挖掘电影各方面的潜能必然有助于人们认识电影的本质(另外,格里尔逊也是世界电影史上较早提出“电影哲学”概念的理论家之一)。
在方法论方面,格里尔逊将电影用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而不是“观照自然的镜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充满活力和迅速变化的世界上,举向自然的镜子不如打造自然的锤子那样重要……我对这种来到我的有些烦躁不安的手上的媒介的使用,是把它当作锤子而不是镜子。
”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的痕迹。
比如,表现夜间运输邮件的火车为主题的影片《夜邮》(巴锡尔?瑞特、哈莱?瓦特,1936)即是其中的一例。
在30年代,如果想在火车上实地拍摄的话,当时的录音条件很难做到。
这部影片的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
为了制造整个事态像是在真的发生在火车里一样,就在车厢底下装上弹簧,使车厢晃动,演员经过排练后进行拍摄。
这跟现在的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纪录片拍法非常不同,但在30年代的英国却是普遍使用的,而且当时被认为是拍摄纪录片的一种手法,也就是所谓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在格里尔逊时期,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界线本来就含混不清,加上当时的许多纪录片都没有排除“搬演”和“重构”这类主要为故事片采用的手法,人们很容易将这些手法与“虚构”等同起来。
事实上,直到40年代末期,“那种公然把纪录片从虚构中分离出来的想法”仍然受到指责。
(5)尽管格里尔逊当时对纪录电影的认识和实践多少有些是出于无奈(比如技术手段的限制,有声电影初期的摄影和录音设备非常笨重,更没有同期录音设备,那时的纪录片如果不借助后期解说就只能甘当哑巴),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电影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样式逐渐失宠也是大势所趋,他自己以及他所领导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成员(包括弗拉哈迪等大师)拍摄纪录片时采用的搬演手法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真实电影”:非虚构的电影与格里尔逊同时代的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虽然没有对纪录片做过明确的定义,但他警告人们说,要警惕“被辉煌的技巧外衣包裹起来的戏剧式电影”,因为这种电影是一种新的“麻痹人民的鸦片”,催促电影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给后人留下了“真理电影”的观念。
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真实电影”或“真理电影”直接源自维尔托夫的这种观念,继承了他的“电影眼睛”学说,强调纪录电影应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
就影片表现范围而言,“真实电影”比格里尔逊所说的纪录片宽泛了许多,从影片样式来看,这种电影可以说是对格里尔逊式的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客观地”记录被摄对象的声音。
通常所说的“真实电影”是对1960年前后出现于欧美等国的“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统称。
本文所说的“真实电影”主要是指6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直接电影”,包括法国人让?鲁什在60年代以前拍摄的“直接电影”,但不包括他自《夏日纪事》开始所进行的“真理电影”观念与实践。
虽然我们对这些电影的介绍已经不算太少,但由于目前国内影视界对这些名称的使用仍然存在混乱现象,这里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
在我所接触到的资料中,以英国学者苏珊?海沃德编写的《电影研究关键术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最为清楚明了。
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工具书中只有cinema-verite(汉语既可译作“真理电影”又可译作“真实电影”)条目,而无“直接电影”或“真实电影”条目。
这本用英语编写的词典没有使用相应的英文词汇,而是直接搬用了法文,法文又源自俄文“电影真理”(西文拼音为Kino-Pravda),这是苏联电影工作者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倡的一种电影观念。
简单地说,维尔托夫主张一种“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的影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类学家——纪录电影工作者让?鲁什继承维尔托夫的电影观念,自50年代早期开始到非洲的法属殖民地拍摄了一些“客观”纪录原住民生活的影片。
那时,鲁什拍摄的影片被称为“直接电影”(cinemadirect),这种电影无搬演、无导演、无剪辑(更准确地说应称作无操纵剪辑),以便尽可能真实地纪录生活。
起初,鲁什严格按照这种观念进行电影创作实践,但从60年代早期开始,他逐渐放弃了纯粹的“直接电影”形式,转而拍摄更具社会学调查性质的影片,开始干预拍摄的场面,注重剪辑过程,鲁什在这个时期拍摄的影片被称为“真理电影”(cinema-verite)。
这种电影试图将现实捕捉到胶片上(catchrealityonfilm),是一种“非表演、非戏剧、非叙事”的电影,虽然减少了一些客观性,却没有减少真实性。
后来,一批法国或法语地区的电影制作者都按照这种方法拍片,如尤里斯?伊文思、克里斯?马盖、马利奥?鲁斯波里、弗朗索瓦?莱兴巴赫、雅克?帕尼吉尔和让?厄斯塔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