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冷区之一。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加之地势辽阔,气温变化大,呼伦贝尔地区的天气情况时常变化万千,气候严寒。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一次寒潮天气对当地的影响十分巨大。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天气情况。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是指北方冷空气南下过程中,伴随着冷空气的侵袭和作用,引起气温骤降,雨雪天气增多的一种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冷空气源地广阔:寒潮天气通常是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或蒙古国北部等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这些地区冷空气资源十分丰富,冷空气质量极高,南下后在中国北方地区引发寒潮天气。
2. 地形地势的作用:呼伦贝尔地区地势辽阔,地形起伏较大,对冷空气南下有一定的加强和传导作用。
当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会加剧冷空气的侵袭程度,使得呼伦贝尔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
3. 大气环流的影响:寒潮天气的形成还与大气环流状况有关。
当冷空气南下时,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大气环流趋向加强,形成大范围、多日持续的寒潮天气。
二、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1. 持续时间较长:一次典型的寒潮天气通常会持续3-7天不等,其中最冷的一两天气温较低,风力较大,对当地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
2. 降水形式多样:寒潮天气过程中,呼伦贝尔地区常伴有降雪、冻雨等降水形式,对地面交通、电力通讯等造成困难。
3. 大风天气明显:寒潮天气常常伴随有明显的大风天气,风力较大,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建筑物、电力设施等造成一定危害。
4. 低温天气频发:寒潮天气过程中,气温骤降迅速,最低气温通常在-30℃以下,极端情况下可达-40℃以下,对当地农牧业生产影响明显。
三、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措施考虑到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当地的不利影响。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寒冷的地区。
每年冬季,呼伦贝尔地区都会经历严寒的天气,尤其是寒潮天气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寒潮天气给呼伦贝尔地区带来了严寒、降雪等极端天气条件,对当地的农牧业、交通和民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寒潮天气带来的挑战,需要做好技术分析,提前预警,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是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通常在冬季出现,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冷空气影响。
当极地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移动时,就会形成寒潮。
在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东北部的冷空气向东南移动,往往会影响到呼伦贝尔地区,导致气温骤降、降雪等极端天气条件。
寒潮还会引发强风、冰雹、霜冻等极端天气现象,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二、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需要进行技术分析,加强预警和监测,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条件。
要密切关注冷空气活动情况,包括俄罗斯东北部的气团活动情况、移动路径等。
要加强对气温、降雪、风力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观测,及时掌握气象变化情况。
需要利用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气象观测手段,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监测和分析。
要根据技术分析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和防护措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和民众,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措施针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要建设健全气象监测网,完善气象观测设施,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时效性。
要加强气象监测技术培训,提高气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需要加强气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民众对极端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要加强国际气象合作,积极分享气象信息和技术成果,提高呼伦贝尔地区对寒潮天气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不可小觑,需要做好技术分析,提前预警,及时应对,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摘要】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事件进行了技术分析。
首先从气象背景入手,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寒潮天气形成的原因。
然后详细讨论了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寒潮天气对当地气象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影响因素,包括地形、气压系统等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预警与应对措施,指出了如何有效地面对寒潮天气的应对方法。
最后探讨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包括气象预报、气象雷达等在处理寒潮天气中的作用。
在总结了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的趋势。
最后给出了技术改进建议,为未来应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及应对技术。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技术、气象背景、天气形势、影响因素、预警、应对措施、技术手段、总结、未来趋势、技术改进建议1. 引言1.1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中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由于地处高纬度,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气温极低,一次寒潮天气往往会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探讨其气象背景、天气形势演变、影响因素、预警与应对措施以及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和分析,结合当前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趋势,揭示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气象机制。
通过本次技术分析,我们将更好地了解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呼伦贝尔地区应对寒潮天气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保障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气象背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常年寒冷,是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遭遇了一次异常寒冷的天气,降温幅度高达10℃以上,最低气温达到了-35℃,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和生产生活。
在这样的天气背景下,气象部门必须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下面将对这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
一、寒潮的原因冬季寒潮是由于强冷空气南下影响而引起的,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季天气系统的活跃度增强,从而增强了极地大气中的“极涡”而产生了冷空气,这些冷空气往往从我国内蒙古、黑龙江等北部省份进入。
二、预报理论支持在寒潮天气预报中,常常利用寒潮前面的暖湿气流与寒潮本身的冷干气流之间的对比分析,通过测定相邻两个天气预报时段之间的压度差变化,以及表面气压的高低变化,来推算未来几天的气温变化趋势。
同时根据对近期海区风力、海表温度的分析,结合天气形势的分析判断,可以更好地把握寒潮天气的出现时间和强度等要素。
三、案例分析在此次寒潮天气中,首次影响内蒙古的最大压力中心于12月2日凌晨进入,其中包括了雨水、小雪等降水形态,但是造成的影响还不明显。
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逼近,12月3日晚间开始,新一轮寒潮天气到来,全区平均降温在5℃以上,达到了-15℃左右,同时吸湿能力很高,形成了城市轻雪和大雪的天气形势,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四、预报措施为了做好对寒潮天气的预报工作,气象部门通过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气象部门还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天气预警和提醒,为人们提供及时的防御建议,加强对易受寒潮天气影响的地区和人员的监测和预防,减轻灾害损失。
同时,人们需关注天气信息,注意保暖避寒,减少外出活动,确保生命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寒潮天气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经常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
在寒潮天气来临之际,气象部门尤为重视,及时准确地预测和分析寒潮的动态特征对于做好抗寒潮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通常是由极地冷空气南下引起的。
当极地冷空气南下并在陆地上空部分滞留时,就形成了寒潮天气。
寒潮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冷空气源地的积冻冷空气;2. 冷空气源地与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地区的气压差较大;3. 冷空气活动时,我国北方地面高压系统和低空急流的位置与层次等。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会引发寒潮天气。
二、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特点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寒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
在寒潮来临时,该地区的气温骤降,风力加大,风吹雪扬,天气寒冷刺骨。
寒潮带来的风雪天气还会对交通、农牧业、能源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三、寒潮天气的成因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成因经过气象部门详细分析,主要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东亚低压偏弱造成。
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会导致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而东亚低压偏弱则使得冷空气南下后不易东移。
这两者的结合导致冷空气南下后很难转移,使得呼伦贝尔地区长时间处于强冷空气影响之下。
四、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预测分析,气象部门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预测。
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寒潮的迹象,为预测提供依据。
借助数值模式对冷空气的路径、强度进行模拟预测,为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的预警信息。
对气压场、天气图、风场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预测判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通过观测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更新预报信息,为防范寒潮提供及时支持。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大陆,在冬季往往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
而2019年11月中旬,该地区再次遭遇寒潮天气袭击,给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此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进行探讨。
一、气象背景2019年11月17日,正在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寒潮天气来袭。
此次寒潮影响的范围涉及到内蒙古大部、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华北地区南部。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此次冷空气的影响将会导致大面积气温下降、局地出现大雪和暴雪等恶劣天气,给当地居民和交通等带来一定影响。
二、影响特点1. 据气象部门解释,此次寒潮天气来袭是由于北极锋面位置偏南,造成了冷空气向南的偏移。
2. 从气温方面看,此次寒潮天气中,部分地区的气温下降了10-15℃,其中内蒙古、东北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了-40℃以下。
空气干燥,且风吹得比较强劲,使得寒冷感更加强烈。
3. 大面积降雪,积雪深度较大,其中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30cm以上。
这对当地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都造成一定影响。
4. 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多个省区市。
不仅内蒙古、东北地区受到影响,豫、汉等地区降雪量也较大,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预报预警此次寒潮天气来袭,在前期就引起了气象部门的高度关注。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该寒潮天气将持续数天时间,对当地交通和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此次寒潮天气的影响,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一系列的预警信息,包括降温预警、大雪预警、道路结冰预警等。
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出动清雪设备、加强路况信息发布等,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总结此次寒潮天气的杀伤力极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充分利用气象技术手段进行精准的预报预警,以及保护措施的应对,是有效减轻和避免灾害影响的关键。
2007年阿尔山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2007年阿尔山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杨忠云;范洪刚
【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阿尔山地区2007年发生的主要极端天气事件(1)2007年冬季,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冬季风偏弱,阿尔山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平均气温只有-18.8℃。
【总页数】1页(P40)
【作者】杨忠云;范洪刚
【作者单位】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07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J], 陈洪滨;范学花
2.200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概述 [J], 梁潇云;郭艳君
3.关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答好汛期防汛救灾考卷 [J], 《中国减灾》编辑部
4.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规律、特点及影响 [J], 孙劭
5.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治理能力 [J], 李明;陈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是我国最大的草原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且严寒,常年低温天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
在寒冽的冬季,呼伦贝尔地区经常受到寒潮侵袭,寒潮带来的冰冻天气、大风雪和低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人员生活和交通运输。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也越发严重,因此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技术分析,探讨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特点,分析其对当地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加强应对寒潮天气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保障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探讨针对寒潮天气事件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为未来应对类似天气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为加强对寒潮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对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呼伦贝尔地区的气象灾害防护、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实现气象预警的精准化、智能化,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范和抵御能力。
1.3 研究意义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气候条件独特,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较为显著。
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寒潮天气的形成机制,为未来的气象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手段,可以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风险,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也是防范寒潮天气的关键,通过本次技术分析,可以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近年来,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2019年11月初,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迎来了一次寒潮天气,给当地民众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寒潮天气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对当地的影响。
一、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在11月初的这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呼伦贝尔市出现了明显的降温和降雪天气。
11月1日至3日,呼伦贝尔市气温骤降,最低气温一度降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同时还伴随着大风和降雪天气。
寒潮天气过程中,当地交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道路结冰,可见度降低,能见度不足,给民众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同时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从气象数据来看,这次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到了较强冷空气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了东亚季风的影响。
在东亚季风的作用下,寒潮天气迅速南下,给呼伦贝尔市带来了气温骤降和降雪的天气过程。
而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地区南下,影响到了呼伦贝尔市的气温和天气情况。
这次寒潮天气的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对当地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寒潮天气的影响这次寒潮天气对呼伦贝尔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
首先是交通方面。
由于寒潮天气过程中伴随着大风和降雪天气,部分道路结冰,能见度降低,给当地的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道路封闭,公交车班次减少,对民众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是生产方面。
寒潮天气的出现对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温和降雪天气使得牲畜饲草减少,草木凋零,给牧民的养殖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加强保暖和防寒措施,加大对牲畜的喂养和管理。
农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需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农作物受冻。
最后是生活方面。
寒潮天气给当地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户外活动减少,出行需加强保暖,家庭采暖需增加燃料供应,确保生活用火。
呼伦贝尔市还出现了道路交通不便、供水、供电紧张等问题。
针对寒潮天气的影响,当地政府和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寒暖措施和应对措施,加强了对交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保障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呼伦贝尔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寒潮是呼伦贝尔市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下面将对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在2020年1月15日至17日期间。
在这段时间内,呼伦贝尔市出现了一次强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风力增大,天空阴沉,降水量较多。
1. 起因分析这次寒潮天气的起因是因为北方的强冷空气南下,与温暖的湿气相遇,产生冷暖气流交汇,形成降温的天气。
冷空气的南下是由于地理因素和天气系统的影响,包括气压系统的变化和气旋的活动等。
2. 天气变化在这次寒潮天气过程中,呼伦贝尔市的天气变化剧烈。
1月15日之前,天气晴朗,气温较为稳定,白天气温在0℃左右,夜间在-10℃左右。
但是在1月15日深夜,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
16日白天,气温仅有-20℃左右,夜间更是降至-30℃以下。
17日温度稍有回升,但仍在-20℃以下。
降雪量较大,积雪覆盖了大部分地区。
3. 风力变化随着冷空气侵袭,风力也增大了。
16日白天,呼伦贝尔市受到了大风天气的影响,最大风力达到7级。
大风天气给交通出行和户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4. 影响分析这次寒潮天气给呼伦贝尔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降温天气使得人们需要加强保暖措施,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疾病患者需要注意保暖防寒。
大风和降雪天气对交通出行造成了一定困难,道路结冰和积雪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寒潮天气还对农业生产和畜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加强防寒保暖和做好饲料储备工作。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对呼伦贝尔市的气温、风力和降水量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人们需要根据天气预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寒保暖和交通安全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对农业生产和畜牧业来说,也需要做好相关防寒保暖工作,以减少对生产的影响。
阿尔山地区近30年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阿尔山地区近30年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分析马原野【期刊名称】《农业灾害研究》【年(卷),期】2024(14)2【摘要】利用1991—2020年阿尔山地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2℃日数、降雪日数观测资料,以及1991—2017年霜日观测资料对阿尔山地区近30年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1991—2017年来阿尔山地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变化趋势,线性变化趋势分别为0.31、0.62、0.562℃/10年,三者中增加趋势最显著的为阿尔山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次之,平均气温增幅最小;1991—2017年阿尔山地区日最低气温<-2℃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日最低气温<-2℃日数变化倾向率为-5.96 d/10年;阿尔山地区日最低气温<-2℃日数主要出现于1、5、9—12月,最低气温<-2℃日数占年最低气温<-2℃日数的99.54%;1、3、11、12月每天的最低气温均不超过-2℃。
阿尔山地区霜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阿尔山地区霜日数变化倾向率为-4.438 d/10年,平均每10年阿尔山地区霜日数减少大约4 d;1991—2017年阿尔山地区霜日数通常出现于1—5、9—12月,这九个月霜日数占年平均霜日数的99.01%。
阿尔山地区降雪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阿尔山地区降雪日数变化倾向率为-12.529 d/10年;1991—2017年阿尔山地区降雪日数通常出现于1—5、10—12月,占年平均降雪日数的98.39%。
【总页数】3页(P109-111)【作者】马原野【作者单位】兴安盟气象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近30年玛沁地区冻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2.近30年阿尔山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及对旅游业发展影响3.新疆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4.柳州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农作物的影响5.凌云县近30年高温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探讨了气象要素变化、动力和热力分析、空间分布特征、模式模拟对比以及成因等方面。
研究发现寒潮天气形成机制主要受西伯利亚高压和冷空气活动的共同影响。
在提出了气象预警建议,并就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寒潮天气的形成机制,为今后的气象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气象、动力、热力、空间分布、模式模拟、成因、形成机制、预警、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气候寒冷、冬季漫长的地区。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呼伦贝尔地区经常受到寒潮的影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寒潮是指北方寒冷地区的冷空气南下袭击,引起气温骤降和风力增强的一种天气现象。
在寒潮天气的影响下,气温骤降,风力加大,给人们的出行、生产等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危害。
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对于准确预测和有效应对寒潮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气象要素变化、动力和热力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模式模拟对比分析和成因探讨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呼伦贝尔地区寒潮天气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关的气象预警建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事件的发生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对气象要素的影响规律,为提高寒潮天气预警预报准确性和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寒潮天气事件中各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力等)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寒潮天气关联性;2.对比研究动力和热力在寒潮天气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其对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影响;3.研究寒潮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在地域上的差异性及其对天气影响的不同程度;4.通过模式模拟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验证模式在预报寒潮天气中的效果和可靠性;5.探讨寒潮天气事件的成因,分析其形成机制,为今后寒潮天气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最近,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遭遇了一次强烈寒潮天气,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困扰。
该寒潮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温度低、风力大,雪量较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供热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分析该次寒潮天气所涉及的科学技术要点和技术手段,并展望呼伦贝尔地区在未来寒潮天气预报及应对方面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对寒潮的形成机理及成因做一简单概述。
由于呼伦贝尔地处寒冷气候区域,随时可能发生寒潮天气,这种天气形成常常是由极地高压系统(又称西伯利亚高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
当极地高压系统向南移动、向东延伸时,就会把极地冷空气带到我国北方地区,从而引起寒潮天气。
同时,当温度下降到巨大气塞形成,也会加剧寒潮的程度。
其次,我们需要对该次寒潮天气的预报和应对方案进行分析。
针对此次寒潮的天气特点,当地气象部门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预报,如卫星云图、数值模式和显微成像等方法。
这些手段能够准确预测出该次寒潮的路径、强度和持续时间,为当地政府的防范工作提供了参考。
同时,该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大力挖掘积雪、清理道路、停止外来车辆通行、部署物资和保证供热等措施,以应对寒潮天气的影响。
这些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缓解了寒潮天气给当地居民造成的影响。
最后,我们需要对该地区未来在寒潮天气预测和应对方面的技术手段进行展望。
以现有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未来该地区可以采用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和全球气候动力学模式等技术手段,加强寒潮天气的准确预测和防御措施。
同时,该地区也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寒潮应对预案、强化抗寒能力、做好物资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生产、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在此次寒潮天气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防范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该地区可以在预测、应对和防范方面收到更好的成效。
通过不断地投入先进技术,完善应对机制,让当地居民在寒潮来临时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一直受到北方寒潮的影响,寒冷天气一直是当地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我们将从历史背景、气象要素、天气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历史上常常受到寒潮的影响。
呼伦贝尔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该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且为寒潮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
寒潮是指从北方或西北方向来袭的强冷空气活动,带来寒冷、风力大和降雪等不利天气。
呼伦贝尔地区地势平坦,缺乏自然屏障,使得寒潮容易影响该地区,给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寒潮天气通常伴随着多种气象要素的变化。
寒潮前,气温逐渐下降,风力逐渐增强,湿度逐渐减小。
气温是判断寒潮天气的关键指标,通常在寒潮到来前会有明显的下降。
风力的增强会增加气温的低温感受度,导致人们感觉更加寒冷。
湿度的减小也会使得空气干燥,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天气过程方面,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的过程通常是从北方或西北方向传来一股强冷空气,该冷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风力较大。
冷空气到达该地区后,会逐渐改变当地的气温、风力和湿度等气象要素。
寒潮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降雪,降雪对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农作物和畜牧业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对道路交通和人们的出行带来困扰。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对当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寒潮天气会使得气温骤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的困扰。
寒潮天气通常伴随着大风和降雪,给农作物和畜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寒潮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感冒、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呼伦贝尔地区经常会受到严寒的影响,寒潮天气也是常见现象。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当地的影响。
一、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寒潮天气是指来自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团和风暴潮一起结合产生的一种极端天气形式。
影响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寒潮主要来自西伯利亚高压垂直气流的动力触发,使得高原冷空气南下,受到东北季风的积极推动,形成高度冷空气的东北风。
寒潮天气的形成还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源有关。
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区域之一,夏季高气压带和北极气旋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寒潮源。
每当高压区迫使极地冷空气向低纬度移动时,就会形成寒潮天气过程。
二、寒潮天气的特点1. 温度骤降:寒潮天气来临之前,呼伦贝尔地区的气温通常会骤然下降,尤其是夜间的最低气温更是直线下降。
2. 强风天气:当寒潮天气来袭,通常会伴随着强风天气,风力较大,易造成风沙天气,对当地的交通、生产和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 降水少:寒潮天气往往伴随着大幅降低的空气湿度,因此降水量通常很少,这也增加了冷空气的干冷特点。
三、寒潮天气对当地的影响1. 农业影响:寒潮天气来临时,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的作物生长期间。
2. 交通运输受阻:强风天气和较低的气温会对当地的交通运输造成一定的影响,大风易造成道路封闭、能见度降低等现象,对运输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3. 居民生活影响:低温和强风天气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寒潮天气带来的影响。
四、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手段1. 加强气象预警:针对寒潮天气,各级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发布寒潮预警,提前通知居民和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
2. 做好农作物保护:农业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比如覆盖保温,加强农作物的保护,减少寒潮天气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寒潮是指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的一种天气现象。
它一般伴随着风力增大、气温降低、降水增多等特点,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交通、农田等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进行技术分析。
本次寒潮发生在2019年12月,起源于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冷空气南下,直接影响到呼伦贝尔地区。
根据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该次寒潮从12月10日开始,持续了约5天时间。
从温度方面来看,寒潮期间呼伦贝尔地区的气温明显下降。
10日的最高气温仅为-10℃左右,而最低气温则降到了-30℃以下,甚至有时会低于-40℃。
这种极端低温对当地的农田、交通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从降水方面来看,寒潮天气伴随着降水的增多。
在寒潮期间,呼伦贝尔地区经历了多次降雪天气,累计降水量相对较大。
这给道路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当地的农田、牧区的绿化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寒潮天气还伴随着风力的增大。
寒潮带来的冷空气会与地面的温暖湿气相结合,形成较强的风力。
在此次寒潮期间,风力达到了6-7级,甚至在某些地区风力达到了8级以上。
这种强风对交通、通信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此次寒潮天气,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预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警告民众注意保暖,避免出门,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交通部门加强了对公路和铁路的巡查,确保道路的安全。
农牧业部门则对牧区的牲畜和农田加强了防寒工作,确保其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给当地的经济、交通、农田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该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应对类似天气的发生。
也为未来的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内蒙古一次寒潮过程总结
内荥古一次寒潮过程总结周志花!,邹逸航!,张硌!,高韶勃2(!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 要:受西路较强冷空气影响,2020年2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全区大部地区出现一次明 显的降雪和寒潮天气过程。
通过总结此次寒潮的实况,分析了此次过程的具体成因以及各家数值模式 的预报效果,期望为以后的寒潮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寒潮;成因分析&莫式预报效果;服务效果中图分类号:P 425. 5+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 (2021)02—0068—0*1 实况总结1.1 降雪实况2020年2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全区12 个盟市的68个旗县共79个站出现降雪,降雪量 0. 1m m 〜12. 0m m (见图 1a )。
暴雪(% 10m m )出现 在包头市、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3个盟市,最大降雪 站点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12m m ;其他暴雪站点为 包头市的满都拉站和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喀喇沁 旗、赤峰、岗子、林西县等共6个气象站。
大雪(5. 0m m 〜9. 9m m )集中出现在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通辽市的西北部地区。
全区共有69个站出现积 雪,降雪地区几乎全部出现了积雪,积雪主要分布在 西部偏东、中部及东部偏北地区(见图l b ),积雪最 深处为27c m ,出现在兴安盟阿尔山市和呼伦贝尔牙 克石市。
受降雪影响,阿拉善盟东部、巴彦淖尔市北 部和中部、包头市北部、呼和浩特市北部、乌兰察布 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9个地区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路结冰。
图n )图2 2020年2月13日08时至15日08时内蒙古地区降温(a )和大风(b )实况1.2 降温以及大风实况2020 年 2 月 13 日 08 时 至 15 日 08 时, 全 区 119个国家站中共86个站出现48h 8°C 及以上降温, 达到寒潮。
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摘要:利用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阿尔山地区2011年3月14-15日一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寻找寒潮预报的指标,为今后预报寒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寒潮环流形势预报指标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寒潮天气发生频繁,总结寒潮天气特点,建立预报指标,对今后寒潮预报有重要参考作用。
阿尔山地区受到地形阻挡因素的影响,风速一般较兴安盟其他地区偏小,寒潮天气以降温为主。
1 天气实况2011年3月13-15日阿尔山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寒潮天气,与13日相比,24h最低气温下降12℃,48h下降14℃。
平均风力5级以上,达到寒潮天气标准。
2 高空形势分析2.1 500hPa形势场分析2.1.1 高度场从500hPa高度场上分析,环流背景为两槽一脊形势,12日20时在贝湖以西,形成一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脊前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在贝湖一带堆积。
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的槽,我市处于横槽前部,13日08时东亚大槽彻底崩溃,此槽旋转南下,并快速东移划过,之后在贝湖形成新的横槽(图略),迅速旋转南下补充,14日08时我市处于槽前部位置,此槽缓慢旋转东移,16日20时东移入海,完成一次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
2.1.2 温度场在11日08时图上(图略)分析,在西西伯利亚有-40℃的冷空气的堆积,其后冷空气开始爆发南下,在东移的过程中有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形成很强的锋区,14日08时在蒙古一带有中心为-44℃的冷空气,南下补充,使冷锋加强,致使14日温度剧降,24h内温度下降12℃。
2.2 700hPa形势场分析高低空形势配合较好,基本一致,700hPa高度场略超前于500hPa 高度场;700hPa温度场有-28℃冷空气堆积,冷中心位置基本与500hPa 一致,有很强的锋区。
从700hPa高度场与温度场的叠加分析,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在长波脊前偏北气流的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形成较强的冷平流,13日20时交角接近90°,槽前冷平流很强,有利于槽的发展加深,移速减慢,15日08时高度场与温度场基本重合,槽将逐渐减弱,移速加快[1]。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技术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寒冷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区,冬季气温非常低,寒潮天气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技术分析进行总结和探讨。
寒潮天气的形成是由冷空气活动所引起的。
通过分析天气图和气象数据,可以发现在该次寒潮天气到来前,北方出现了强冷空气活动并向南方推进。
这种冷空气在推进过程中,遇到暖湿气流时,形成了锐利的锋面。
而锋面的形成又会引起天气的明显变化,如降雪、降温等。
寒潮天气的到来和持续时间与气象要素有关。
通过对期间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次寒潮天气的到来是伴随着气温急剧下降、降水量增加、风力加大等现象。
而且寒潮天气一般持续时间较长,通常几天到十几天不等。
这是由于冷空气锋面的穿越速度相对较慢,且冷空气的影响范围广泛。
寒潮天气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降低、降雪增加和风力增大等方面。
通过对实况和预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气温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多数情况下会下降10℃以上。
而且寒潮天气会带来大雪天气,给交通、农业和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
寒潮带来的寒风也会使室外活动受限制,并对作物和牲畜的生长和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预测和预警寒潮天气,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图像和气象雷达图像观测到冷空气锋面及其强度。
利用数值模式进行数值预报也是一种常用方法。
对锋面位置、速度、强度的准确预测至关重要。
基于这些信息,气象部门可以及时发布寒潮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寒保暖准备,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交通和农牧业的正常运行。
呼伦贝尔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形成和持续时间与冷空气活动、锋面形成等因素密切相关。
寒潮天气主要表现为气温下降、降雪增加和风力增大。
对于寒潮天气的预测和预警,可以借助气象卫星图像、气象雷达图像和数值模式等技术手段。
这对于公众生活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减轻寒潮天气对人们和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加强观测和预测技术,提高预警能力。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近日,呼伦贝尔市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给牧区生产和交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此次寒潮天气,进行分析,对于今后类似的天气预警与预报,可提供参考。
一、天气过程特点1.低温过程明显:从12月3日晚起,呼伦贝尔市陆续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雨水与地面温度结合形成“雨冻”,随即迎来了一次明显的气温持续下降过程,早上出现了大面积的冰雪覆盖。
在这种条件下,夜间最低温度基本维持在-30℃左右,日间最高温度也只能达到-20℃左右。
2.风力加剧:受到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寒潮天气过程中,风力较大,最高风速可达10级以上。
这对于草原上的畜牧业和野生动物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降水情况:寒潮过程期间,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呼伦贝尔市陆续出现了雪、雨夹雪、冰雹等多种降水情况。
同时,这些降水也常常伴随着大风,增加了交通运输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与应对寒潮天气过程影响较为明显。
首先,对于畜牧业来说,这种气温特点会使得草原上的动物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和水源,甚至有摔倒、饥饿致死的情况发生。
所以,针对畜牧业,应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这些生命的安全。
其次,由于气温过低和风力强大,这次寒潮天气也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交通、出行、取暖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防止发生因身体受损而造成的意外事故。
最后,气温低、风力大的天气环境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极端的天气条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种平衡机制,而人类的开发和干扰往往会改变这种平衡。
因此,需要在应对这种天气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后续建议对于呼伦贝尔市这种气候环境中的城市和乡村,需要建立完善的极端天气应对预警机制。
同时,也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更深入的气象观测和分析,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确度,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应对极端天气时,也需要广泛发动社区和群众力量,倡导大家自主采取防护措施,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减少损失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山地区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摘要:利用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阿尔山地区2011年3月14-15日一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寻找寒潮预报的指标,为今后预报寒潮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寒潮环流形势预报指标
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4-098x(2012)08(b)-0254-01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寒潮天气发生频繁,总结寒潮天气特点,建立预报指标,对今后寒潮预报有重要参考作用。
阿尔山地区受到地形阻挡因素的影响,风速一般较兴安盟其他地区偏小,寒潮天气
以降温为主。
1 天气实况
2011年3月13-15日阿尔山地区出现一次大范围寒潮天气,与13日相比,24h最低气温下降12℃,48h下降14℃。
平均风力5级以上,达到寒潮天气标准。
2 高空形势分析
2.1 500hpa形势场分析
2.1.1 高度场
从500hpa高度场上分析,环流背景为两槽一脊形势,12日20时在贝湖以西,形成一东北-西南向的长波脊,脊前偏北气流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在贝湖一带堆积。
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的槽,我
市处于横槽前部,13日08时东亚大槽彻底崩溃,此槽旋转南下,并快速东移划过,之后在贝湖形成新的横槽(图略),迅速旋转南下补
充,14日08时我市处于槽前部位置,此槽缓慢旋转东移,16日20时东移入海,完成一次东亚大槽重建的过程。
2.1.2 温度场
在11日08时图上(图略)分析,在西西伯利亚有-40℃的冷空气的堆积,其后冷空气开始爆发南下,在东移的过程中有冷空气不断南
下补充,形成很强的锋区,14日08时在蒙古一带有中心为-44℃的冷空气,南下补充,使冷锋加强,致使14日温度剧降,24h内温度下降12℃。
2.2 700hpa形势场分析
高低空形势配合较好,基本一致,700hpa高度场略超前于500hpa 高度场;700hpa温度场有-28℃冷空气堆积,冷中心位置基本与
500hpa一致,有很强的锋区。
从700hpa高度场与温度场的叠加分析,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在长波脊前偏北气流的引导冷空气不断南下,形成较强的冷平流,13日20时交角接近90°,槽前冷平流很强,有利于槽的发展加深,移速减慢,15日08时高度场与温度场基本重合,槽将逐渐减弱,移速加快[1]。
2.3 850hpa形势场分析
与高空形势基本一致,13日冷空气前沿已入境,有明显的锋区,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致使我市上空一直被冷空气控制,15日20时移出。
3 地面形势分析
12日20时我市处于地面低压顶前部,中心1005hpa,处于冷锋前,后续高压位置位于80-90°n,50°e一带,范围较大,中心值1047.5hpa,气压梯度较大,过渡区等压线密集。
13日20时地面锋面过境,我市位于高低压过渡区,高压中心强度加强,中心值
1057.5hpa。
15日14时高压开始减弱,逐渐分裂,最后崩溃。
4 物理量场分析
4.1 温度平流分析
暖平流使局地气温上升,冷平流使局地温度下降,气温的变化程度取决于温度平流的强度[1]。
从温度平流场上可以看出,13日08时至14日08时700hpa和850hpa我市处于负温度平流影响,中心值达-40℃/d, 有很强的冷平流,15日08时以后温度平流值增加到0℃/d,降温结束[2]。
降温强度与冷平流强弱基本一致,略有滞后性。
冷平流最强处,风力最大。
4.2 垂直速度场分析
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温,下沉运动有利于升温[1]。
分析700hpa垂直速度场得出,13日08时,垂直速度为负,中心值-40m·s-1,有强烈上升运动,对应风速较大,有利于降温[2]。
13日20时垂直速度场表现为较弱的下沉气流,在0到20m·s-1之间,下沉作用有利于升温,但其强度较弱,对温度平流的消减较小,500hpa、850hpa与700hpa 形势基本一致[2]。
5 预报指标
阿尔山地区850hpa温度较接近地面气温,850hpa降温强度基本能反映地面降温程度。
此次寒潮过程850hpa24h降温14℃,48h16℃,降温强度较地面大2℃。
850hpa温度可作为地面温度预报的指标,而ec850hpa温度场预报的温度与实况较吻合,一般考虑地面温度降温强度比ec850hpa温度场降温强度小2℃。
6 结语
(1)关注在贝湖以西有长波脊稳定存在,脊前存在横槽的形
势,500hpa有-40℃冷空气在贝湖一带堆积,考虑未来我市将有寒潮天气发生,东亚大槽崩溃则为冷空气迅速南下的标志,考虑未来有降温天气。
(2)特别关注脊前引导气流的作用,脊前西北气流将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补充,冷平流加强,有利于槽的发展加强,将减缓系统的移动,造成过程降温强度大的特点。
(3)ec 850hpa温度预报场对地面温度有一定指示意义,850hpa 降温10℃,地面可考虑降温8℃,850hpa降温12~14℃,地面考虑10℃以上降温。
参考文献
[1]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 陶祖钰,谢安.天气过程诊断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