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的结构

小学数学教案的结构教案标题:小学数学第一课-认识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数的概念,能够正确朗读1-10的数字;2. 学生能够用手指表示0-10的数字;3. 学生能够用图形表示1-10的数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数的概念,朗读数字1-10。
难点:用手指或图形表示数字1-10。
教学准备:1. 课件PPT2. 数字卡片1-103. 图形卡片1-104. 完成表格的小动物图形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0,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数字,并朗读出来。
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数字的概念。
二、新知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手指图形卡片,让学生结合手指和数字卡片1-10进行配对。
教师解释用手指表示数字的方法。
2. 教师出示小动物图形表格,让学生补全表格中的图片,学生通过图形认识数字。
3. 教师出示习题,让学生用手指或图形表示给出的数字。
三、实践活动(15分钟)学生听一首数字歌,跟着歌曲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随后,学生小组合作,用手指或图形表示1-10的数字。
四、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延伸题目,让学生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练习。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数字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数字的认识;2. 家长配合,教孩子用手指和图形表示1-10的数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认识数字的主题展开,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多运用手指或图形进行练习,巩固数字的认识。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
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余节课,一名小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渡过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
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这些深刻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
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的个体直接参与下进行的。
两者是一个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活动。
师生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能否遵循这条规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课堂教学最优化就在于教师能否紧紧地把握住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地发挥。
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实践中始终朝着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目标努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取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会中掌握会学的本领。
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重点应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重点应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之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
通过学习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目前广大教师之所以极为反感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表演课、假课课堂教学所出现的形式主义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能遵循动态发展的这条规律造成的。
为此,我们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最优化研究必须要遵循这条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上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方面完成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转化工作;在情感方面完成由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的具体工作;在能力方面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发展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2、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程变革
3、影响组织形式变革的因素第二节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秧田式(1)(2) 2 、小组合作式3 、半圆式4 、双翼式第三节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
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
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第二节、小组合作式是学生以4〜6人为单位围在课桌(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周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合作学习的契机
1、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
2、要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
3、要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
4、要在思维的发展处组织
5、要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
6、要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到位
2、合作程度不到位
3、评价机制不到位
[ 案例1] 《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
[ 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 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 根小棒。
[ 案例3] 《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案例4] 《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 案例5]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案例6] 《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
(五)解决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1、抓住契机,寻找规律,提高实效2、加强学习,更新
理念,提高技能。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写一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500字。
一、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并利用调查结果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定义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测评要求等。
3.准备材料:准备相应的材料以满足课程的需要,如实物、图片、教具等。
4.打印教材:将该次课程的教材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学生作业本及画图试卷等所需工具。
二、课中组织1.开场白:起立后,老师给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及学习内容,以升起学习的热情。
2.检查作业:检查学生的上次作业,让他们把上次作业内容做出来,促使他们对上次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
3.理论教学:老师结合教学思路介绍本次课程的理论知识,引出本次课程任务的出发点及完成目标。
4.准备:让学生先根据教材做出主要步骤,然后准备计算工具,如播放计算器等。
5.具体实践:让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利用计算工具完成本次课程实践任务,如乘法问题的求解等。
6.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践结果,填写实验报告,总结本次实践所得的结论等。
三、课后跟踪1.考核: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找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出适当的评价。
2.课外实践: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对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3.深入讲解:深入讲解本次课堂难点,帮助学生加深掌握学习内容,弥补学生认知不足之处。
4.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采取精准的个性化辅导措施,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写一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必须考虑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课上组织学生活动和实践,并在课后跟踪评估,才能达成本次教学目标,实现数学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1.检查学习成果:分析学生在本次课程中完成任务的情况,掌握学生在完成任务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及其原因。
2.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汲取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生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现学生的学习偏好,以服务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组织形式,并探讨其运用的效果。
一、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足够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二、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利用游戏的元素和机制来设计数学课堂的组织形式。
通过将数学问题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游戏、数学拼图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概念和技巧。
游戏化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负责记录的、负责发言的、负责检查的等等。
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协作,分享思路和解决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过来的学习形式。
在传统课堂中,老师通常是讲解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
而在反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预习视频、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知识点,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辅导和指导。
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老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理解情况,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形式辅助教学。
通过展示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步骤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步骤分类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学习加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热身环节(5分钟)
- 初步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通过口算游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敏捷度。
2. 导入新知识(10分钟)
- 通过示例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 与学生共同探讨不同数字间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操练练习(15分钟)
-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题。
- 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纠正和指导。
4. 巩固拓展(10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互相验证答案,并展示优秀解题方法。
- 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拓展题,拓宽数学思维。
5. 总结反馈(5分钟)
-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做好教学调整。
6. 作业布置(3分钟)
-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积极互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但在操练环节有些学生仍存在计算错误,需要加强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复习。
下节课将引入更多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组织形式、任务设计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小组合作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组织形式: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形式适用于思考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
2.小组竞赛小组竞赛是指教师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让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同时,小组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也是这种形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3.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学习。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小组内部成员可以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形式适用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任务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合作情境和学习效果。
下面介绍几个任务设计的要点:1.任务的情境性任务设计应该注重情境的设定,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2.任务的开放性任务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开放性任务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任务的协作性任务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设计一些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协作氛围。
三、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总结,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进步。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组织形式

福建安溪县第五小学(362400)陈梅珍设置“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破,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开放”,关注“过程”,提倡“自主”,它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课堂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实践探究,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有效互动;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始至终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活动情境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通过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指引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以及师生共同展开的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情境创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如下方式:1.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时,用多媒体播放“小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四只小动物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分四个道次沿椭圆形跑道跑一圈,再回到同一个终点,谁先回到终点就为第一。
运动会是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活动,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自然。
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了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现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比赛公平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创设情境适当应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教材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再现数学知识。
在“走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投篮比赛”“起立游戏”等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

•
•
重视语言的应用
体态语言
• 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一般 分为单一课与综合课。 • 根据单元教学过程的阶段任务来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为新授课、练习 课、复习课、讲评课、考查课与实践 活动课等基本类型.
一、新授课
新授课是以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其任务 是多样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课.
• 第二,明确教材知识体系,分清主次。 • 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 解和记忆,也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 所以钻研教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沟通 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体可以从纵和横方面对教材体系进行 分析和整合。
(二)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的好坏直 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板书是无声的语 言,板书也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板书的设计首先要与所授内容相结合,它应该反 映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及主要推导过程,它应 有例题及其解答过程,它应有总结性的内容提要和规 律、要点,在内容书写上不宜过详或过略,板书要求 工整系统,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安排有计划。 掌握了板书的类型,更要有好的内容,这就要求 教师做到:①布局合理;②格式规范;③重点突出; ④直观醒目;⑤写画工整;⑥疏密得当;⑦色彩鲜明。
信息反馈调控原则
• 信息反馈要及时准确
• 信息反馈要全面多向
• 信息反馈要经济高效
知情交融原则
• 设计课堂教学,必须合理地分配每个环 节所需要的时间,让分散的局部时间成为一 个科学的组合整体,保证在时间上突出重点, 完整而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时控性原则
• •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双向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采用各种方法
教学目标具体化原则
• 教学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摸棱两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1. 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6---7分钟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3、指名介绍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小学数学教案整体流程

小学数学教案整体流程教学内容: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算术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的精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分别通过例题和操作演示给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符号和计算步骤。
3. 练习巩固(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然后相互核对答案,巩固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技能。
4. 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加减法运算来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道有挑战性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能力。
6. 总结复习(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强化加减法运算的基础知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提醒学生及时完成,并提醒学生要注意问题的解法和逻辑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手段: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课件、实物道具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教学反思: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本节课教学效果,根据反馈情况对下节课进行调整和改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学习过程中基本组织形式,就是指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运用一定的协调机制等来组织而形成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模式。
例如有:(一)环套式的组织形式:指通过教师编制一整套的、系统的、层层递进式的问题(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发现,直至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课堂学习两位数乘法(例题:17×32)是,教师就可以通过下列一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么?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17×30?③再算什么?两个结果怎样相加?④怎样用竖式相加?为什么这样对?找到什么规律?(二)回旋式的组织形式:指通过教师编制的一个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探索、思考与发现的系统,来组织学生的学习。
并且这个系统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式的回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间构成一个不断比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回路,而“情景②”与“情景③”又构成了一个不断比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回路。
如此往复不断地通过尝试、比较、修正,来逼近问题目标。
例如,在课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可以呈现这样一个回路系统:情景①:A出二元,B出三元,C出五元,购20本书,每人几本?学生探索和尝试解决:20除以(2+3+5),再求每人所得;学生获得假设:总数除以份数;情景②:A 每天存10元,存3天;B每天存8元,存6天;C每天存7元,存9天。
连息带本共得X元,怎样分配?学生将次情景与情景①比较,找出共同规律,发现所谓每份数就是每一份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学生探索和尝试解决:X除以(10×3+8×6+7×9)……(三)多向式的组织形式:指教师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用来指向同一个问题目标,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情境的探索和尝试解决,从而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
例如,在课堂学习“行程问题”是,教师向学生呈现几个不同的问题情境:①一个相向而行的问题;②一个共同工作的问题;③一个单人的行程问题(如一个人每天走8小时,第一天每小时行35KM,后估计时间不够,第二天每小时行45KM,求距离);④一个商业问题(如商店化8000元进了45箱皮鞋和运动鞋,皮鞋单价平均145元,运动鞋单价平均70元,全部售完后,毛利是多少?)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表征,积极去寻求共同特征,从而构建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背景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好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数学的了解和认知,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小学数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设计和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实施步骤步骤一:确定教学目标在组织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升华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数学认识水平;•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构建特别是数学思维;•提高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数学,发现数学美和科学性,从而愿意持续学习和探究数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多样性和独特性。
步骤二: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材、课件和其他教学工具,以及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便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案例:•初步认识数学:以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数学符号和数字等基本概念,进入数学的世界;•基础技能提高:以练习、竞赛、演算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和运算规律;•知识和方法掌握:以探究、讨论、练习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主要知识和方法;•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以独立解决问题、探究综合题目、演算富含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等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数学应用思维。
步骤三:实施活动方案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特点:挖掘学生的发展特点、兴趣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有意义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长体验;•组织合理的课堂:构建交互、合作、创新、探究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小组互学互助、提高个人和集体水平;•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注意收集和分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反馈和作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教学方法,使活动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发展;•培养有创新力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突出思维训练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探究、创新、加强自我软实力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发展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2、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程变革
3、影响组织形式变革的因素
第二节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秧田式 (1)(2)
2、小组合作式
3、半圆式
4、双翼式
第三节合作学习
(一) 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
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
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第二节、小组合作式是学生以4~6人为单位围在课桌(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周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 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 合作学习的契机
1、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
2、要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
3、要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
4、要在思维的发展处组织
5、要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
6、要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
(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到位
2、合作程度不到位
3、评价机制不到位
[案例1]《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
[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6]《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
(五)解决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1、抓住契机,寻找规律,提高实效
2、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