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前奏: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早期进程

(1)严复、林纾、裘廷梁的贡献。

严复思想解放的意义;林纾的翻译及其意义;晚清裘廷梁等人提倡白话文。

(2)梁启超等人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1840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第一次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变革”成为可能。

(2)从新文化运动到新文学运动:

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1917年《新青年》移师北京——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促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

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其三、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

(3)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与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推倒贵族文学,建立平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立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立社会文学。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运动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1918年12月,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文学革命展开的主要斗争:

首先是钱玄同(王敬轩)与刘半农发表“双簧信”。

其次是批判“黑幕”、蝴蝶鸳鸯派等旧小说。

第三是批判林纾等守旧派。

第四是1922年的与“学衡派”的论辩。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第五是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主张“读经救国”。

文学革命的实绩:

其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其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其三是文学理论建设的初步;

其四是创作成绩。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文学革命的外因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启示,首先是文学革命的理论背景与西方文学思潮有密切关系:胡适的“文章八事”与欧美意象主义运动;陈独秀文学“三大主义”与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的历史进化论;周作人《人的文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日本文坛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

其次是通过文学作品的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味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主义、立体主义、想象主义、未来主义等。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1921年1月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而艺术”,主要受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2,1921年6月(东京)的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主要受到浪漫主义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造社以1925年的“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

3,新月社(1923)与新月诗派。

4,1924年的语丝社。

5,莽原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社。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的初期理论建设

文学革命的核心理论命题是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胡适:

1,“白话文学”论。

2,“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3,“整理国故”,重估中国文学传统。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

4,在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学史研究方面,他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5,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重视个性主义,主张写实主义。他在1918年发表的《易卜生主义》,引发了“问题小说”和“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论新诗》提出“诗体解放”说。

周作人:

1,1918年底《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

2,1919年初,提出“平民文学”。

3,1920年1月《新文学的要求》开始反省功利主义。

4,1923年《自己的园地》,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5,《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进一步探讨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渊源。

6,1921年6月《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与品格。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

问题小说。

2,感伤情调的流行。

初期问题小说与郁达夫等的主情小说。

3,个性化的追求。

“表现自我”: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野草》;郁达夫《沉沦》。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