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中情感体验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真谛,它是完成”育人”目的的最好途径和载体。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尤其是音乐情感体验。
学生在进行听赏、表现、游戏、律动等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他们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而事实上,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故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
让他们懂得去感知、学会去欣赏,进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之美
众所周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无法像美术雕塑那样直接表现音乐的场景、音乐形象等视觉性的内容,也无法像小说、诗歌那样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哲理等概念性的内容。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独特语言来理解,从而获得音乐想象、丰富音乐思维。
首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移情入境”的方法,引领学生进入美妙的音乐意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为主,让学生通过听赏来加深对曲目创作背景、表现形式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
因此,我把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再通过flash音画效果把乐曲所表现的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幕幕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伴随着的音乐和画面的流动,我激情朗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
明。
”这样的视听结合,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音乐意境中,在聆听与想象之中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为进一步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该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这才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我们应该遵循”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动之以情”的原则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移情入境”能让人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那么情感体验便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引起的一系列的情感反应。
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可以把”梁祝”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艺术联想,结合旋律的变化感受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在。
进而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
追求和向往,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真情的纯朴与善良。
因此,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时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经常以此为切入实施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美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总是真诚地反映着生命的本质。
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和蕴
含的情感内容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但要学会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历史等相关内容,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还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特征,就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获得艺术的熏陶。
音乐教学中,”审美核心”的活力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的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
而其中的音乐欣赏则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过程体验。
在弥漫着情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当这些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从而达到学习之目的。
而本节课,我恰恰是围绕着所教授的艺术作品,从体验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真正魅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扬长避短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音乐体验,如何围绕音乐本体进行体验,体验要注意哪些情况,都还存在着许多操作上的问题。
如音乐体验缺少针对性、体验过程与体验目的缺少内在的联系,或者体验只是浮在思想教育或者情境体验的层面,教师没有从音乐的本
体进行积极的引导,学生缺乏深层感悟等等。
故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和探索,走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误区,克服各种弊端,扬长避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
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
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粹。
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互相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
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
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
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
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而且,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
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时,不仅要从文化背景和知识介绍入手,而且还要讲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才
能让学生在感知美、享受美的基础上去创造美。
总之,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最本质特征。
学生的情感可以和音乐的情感直接沟通,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因此,在进行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时,如果不首先感知与把握音乐的外部形态与状貌(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机构的布局等),就无从进一步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新课程理念明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欣赏教学的导入,而且要突出体验的过程,鼓励学生说出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让音乐欣赏课在心音相映的互浸下进行,用情感连通音乐,用音乐染化感情。
参考文献
[1]刘建刚.音乐欣赏教学[j].艺术探索,2006(6).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6.
[3]修海林罗小平.中国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4]代俊华.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运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