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案.doc

合集下载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征分析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高原五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
2.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和地貌演化过程的掌握是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地理学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3.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5.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讨家乡的地貌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实地观察和思考,力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作业提交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发挥创意。
3.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分组研究某一地貌类型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貌资源的建议。
4.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地貌知识。
-例如,分析黄河流域地貌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山势险峻,有的地方平坦开阔?”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展示一组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地貌特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如地球的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为学习地貌类型做好铺垫。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一些与地貌类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请你们小组分析一下这个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请同学们来说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地貌类型,它们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5.反思与评价: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到地貌类型的魅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亲身体验各种地貌环境,从而加深对地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和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成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地球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3.能够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形成与演化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概念和种类1.地貌的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由地质、气候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2.地貌的种类:地貌按其空间展布特点和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

2. 常见的地貌类型1.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地面较平坦,地势高缓、崎岖的陆地。

高原的形成一般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像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就是因为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2.山地:山地指地表相对海平面高度在500米以上、高度差较大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所致,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丘陵:丘陵是指高低不平的山丘地貌,包括起伏的山丘、小山和小山丘等。

丘陵的形成通常与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有关,如中国的太行山区、黄土高原等。

4.平原:平原是指相对海平面高度较低,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常见于海滨、大河流域、内陆湖泊等处。

平原的形成多与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有关,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等。

5.盆地:盆地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四周地势较高,呈盆形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下沉和外界的侵蚀导致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天山南北沿线盆地等。

6.海岸地区:海岸地区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陆架、近海、沿海平原和海岸山地等。

海岸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所致,如中国的东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3.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1.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高原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致,如青藏高原就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区发生了构造抬升,形成坡向梯度弱、宽坦的高原地貌。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2.通过图文资料、实验等,描述各类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分析地貌成因;3.通过地貌景观的特点,说出其分布区域;4.依据材料简单分析地貌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特征。

【教学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特征。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XXX旅行路线图及《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节选内容师:《游记》中提到的“粤西面目”,我们从XXX 的其他有几种可以找到描述,如“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

”、“石片层层,尽若鸡距龙爪下蹲于地,又如丝瓜之囊,盘缕外络而中系透空。

”、“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等。

出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师:作者描述的哪种类型的地貌?XXX:(可能的回答)喀斯特地貌师: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

(板书)常见的地貌类型【讲授新课】师:喀斯特地貌是在恰当前提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从头沉淀,在地表和公开形成形状各别的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板书)喀斯特地貌师:在认识了喀斯特地貌概念的基础上,请人人考虑: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前提。

XXX:(可能的回答):需要满足一定的岩石(碳酸盐岩,如石灰岩)和气候或水文条件(气候湿润、降水充足)活动:模拟实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影响石灰岩溶蚀作用的主要因素。

按照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著名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介绍各类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结合地形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地貌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
布置与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成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貌对聚落、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貌类型,提高识别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对地貌这一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地貌类型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地貌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进行线上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貌研究任务,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如与历史、生物等学科的同学一起研究地貌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探究地貌形成过程中,思考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收获了哪些知识等。
同时,我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或其他感兴趣的地貌类型,如沙漠、峡谷、高原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讨论中,我引导学生从地貌的形成、特点、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常见地貌类型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丘陵等。
2.地貌形成的原因:阐述地貌形成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3.地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介绍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地貌的作用。
4.实例分析:以黄山为例,详细讲解其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一地貌类型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展示黄山、沙漠、峡谷等典型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奇特魅力。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模拟地貌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貌变化的奇妙。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体验。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出了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通过设计问题链,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调查等方法,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学设计1:4.1常见地貌类型优质教案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学设计1:4.1常见地貌类型优质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教材分析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突出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

核心: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的观察和初步理解等实践活动。

方法:观察、识别、描述(学会辨识、描述)。

替代方式: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

学情分析学生对图片内容,天生具有好感。

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已达到掌握原理。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知道常见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

(二)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认知常见地貌的成因。

(三)地理实践力认识常见地貌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感悟自然之美,树立人地和谐的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常见地貌类型的典型景观。

教学难点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师生互动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导入。

加上徐霞客一生的足迹图片,配文字:世界这么多,我想去看看。

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探究一喀斯特地貌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2.学生阅读课本P66、P67与P68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探究二河流地貌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2.学生阅读课本P69、P70与P71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探究三风沙地貌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表格。

2.学生阅读课本P72、P73全部内容,独立思考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教师结合课件,总结。

(过渡)北海银滩由高品位的石英砂堆积而成,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细腻的沙滩会泛出银光,故称银滩。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创设互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与地理环境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类型的实际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课堂活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每个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地貌类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所在地区的地貌特点,让学生从身边的地貌类型入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山地和平原的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如何判断某一地区是盆地还是高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类型的本质特征。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我国著名的黄山、华山等山地景观,以及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等地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要素,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例如,设置“请你说一说我国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貌类型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优秀案例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优秀案例

高中地理【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目标:1. 能够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某种地貌的区域分布与形态特征。

(区域认知)2. 能够运用整体性知识,说明某种地貌景观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3. 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地理实践力)4.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判断某种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貌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喀斯特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喀斯特地貌情景。

一.初识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一站:中国山东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寿光现代中学坐落于美丽的弥河河畔,1999年7月奠基,2000年9月竣工,总投资3亿多元,占地46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按国家级普通高中示范校标准设计,集城市园林建设、教育教学、教学科研、体育运动于一身。

“中国百强中学”;是"全国创新教育示范校";"全国奥赛金牌学校";"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

寿光现代中学地理园于2010年左右建成,极大丰富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体验。

【自主学习】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化学反应原理)。

流水侵蚀(溶蚀):流水堆积:4.喀斯特地貌的分层(地上、地下)分布。

地上地貌:地下地貌:设计意图:1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校园。

2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研学第二站:贵州省织金县“织金洞”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千米。

地理坐标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园占地面积170 平方千米,海拔900~1670米。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思考题:针对地貌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问题,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原因,如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并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分布。
3.学会使用地图、地形图等工具,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地貌类型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业量要适中,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确保作业质量。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类型的空间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实地观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1.对于一些特殊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形成原因;2.如何将地貌类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地形看起来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能告诉我图片中的地貌类型吗?3.你知道这些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地貌类型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1)常见地貌类型教师通过PPT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简要介绍,例如高山地带、丘陵地带、平原地带等。

(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教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山体高度和地形特征;平原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地貌坡度和河流等。

(3)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教师通过实例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平原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河流沉积和风化作用。

3.实地观察(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本地区的一个地貌类型明显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并布置作业。

五、作业1.制作一个小册子,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访问周边地区的多个地貌类型的区域,并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总结不同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划分方法、地形特征和影响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地貌类型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学习重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常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
一、知识体系导引
二、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
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
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 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
CaCO3+CO2+H2O===Ca(HCO3)2
学法指导:
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
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
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
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
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
1.上游地区
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 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
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
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
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
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基本而成的。

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三角洲
特征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
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原。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
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呈鸟嘴状,如长江三角洲;有的
沉积物颗粒很细。

呈扇形,如黄河三角洲。

知识点三:风沙地貌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
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如上图 A 属于风蚀地貌,B 属于风积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
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
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知识点四:海岸地貌
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 是岩石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 B 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知识链接:
风蚀蘑菇的成因
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三、启迪思维,重点突破
重点一:喀斯特地貌
探究活动:
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
提示:(1)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
干旱,降水少。

归纳拓展: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
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
岩石的可溶性
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
空隙、裂隙大,透水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水性
性强
水体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多,溶水中所含二氧化碳、
及溶蚀力蚀力强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
力强越弱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
力强
续表
大气降水多,流
动性强
地面坡度大,流
水的流动性越强,
动性强
水体流动性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
岩石裂隙大,流
之则越弱
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
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成类型形态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地面喀斯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特地貌
溶水洞蚀
溶洞、地下河
地下喀斯
淀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
积学以致用:
[2019·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
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A;(2)D;(3)B
重点二:河流地貌
探究活动:
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

请小组合作探究: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
流下游。

归纳拓展:
1.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
方法技巧: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 处为凸岸,n、o 处为凹岸。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