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15a4f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ff44a158f5f61fb7366679.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城镇化也可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历史过程:a、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的百分之30;b、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百分之30,进入加速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C、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附图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有横竖的九条街,录得宽度为车轨的九倍。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场和朝廷个方百步。
4、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邺城的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长安城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从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中轴线对称布局,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
5、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疏远。
分析: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
规划图解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m2.城外有2023.4hm2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
城市中心有一系列的同心圆组成。
有六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m2大公园。
沿河有市政厅、音乐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外面的一圈为公园,公园外一圈是商店等,在外一圈是住宅,再外是林荫道。
意义: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的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建立起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c24f56f1aff00bed51e99.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81dfa91a37f111f1855bfb.png)
一、名词解释: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公顷计。
征地面积:土地部门为了征地划定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的面积。
用地面积≤征地面积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4土地使用控制:指对建设内容、位置、面积、边界作出规定。
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性、边界、面积。
5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7建筑密度:建筑占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8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旷地率:开放空间占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建筑密度:指建筑物正投影占地块面积的比率。
天空暴露面:建筑从一定高度的斜面。
9人口容量:规划地块内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10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11停车泊位数:规划地块内规定的停车车位数量,包机动车位数和非机动车车位数。
12交通出入口方位及数量: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位置和数量13交通运行组织:规定规划地块内允许通行的车辆类型,作出合理的交通运行组织。
14装卸场地规定:对规划地块内货物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的规定15建筑控制高度: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16建筑后退:城市建设中,建筑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的后退距离。
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两种。
退线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退界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17建筑间距:为满足日照、消防、卫生、安全和建筑保护等要求而规定的与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
18六线的组成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黑线:高压线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橙线:轨道交通19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有哪些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
20规划编制单元划分三级划分:管理单元——街坊区块——地块二、填空控规的指标体系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f2e1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2.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b353f24afe04a1b171de1b.png)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https://img.taocdn.com/s3/m/6be9b27b2e3f5727a4e96212.png)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一·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1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3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 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de7c06d6c85ec3a86c2c532.png)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大促进作用:●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化的动因:●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
几种含义:●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dc3e7b1fd0a79563c1e720f.png)
填空形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①产业构成②人口数量③职能2. 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诺瑟姆曲线”用S形曲线表示,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阶段。
4. 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 战国——《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
6.托马斯·莫尔——空间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霍华德——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昂温——卫星城市7. 1933年《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
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的功能分区。
8.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9. 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中心思想是:环境应该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10.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①主干法②从属法规③专项法④相关法11.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12. 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3. 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永续发展14.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15.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①现场勘踏②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③分析研究(填选型)16.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17.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①战略目标②战略重点③战略措施18.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该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353960852ea551810a68751.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4e04b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8.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城市规划原理中,有许多考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功能区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政府机构区等,以便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考试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区划问题。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及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便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
在考试中,需要着重关注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三、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考点。
绿化规划涉及到城市内的所有绿色区域,包括公园、绿带、广场、街道绿化等。
在规划绿化时,需要考虑到绿地率、绿地分布及绿地类型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指规划城市内的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住宅、商业楼、特色建筑等。
建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文化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是规划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观规划需要关注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以便为城市营造更加多元化和有特色的生活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考试也需要关注到法律、政策、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在考试前,需要仔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流程,以便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c38b8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4.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城市规划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城市规划原理考试中,有一些重点内容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
下面,我将就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等。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回答相关的考试题目。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涉及到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掌握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此外,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涉及到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原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有针对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对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城市更新案例、城市扩张案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等。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熟悉一些经典的城市规划案例,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举一反三,举重若轻。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实施与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等。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扎实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祝大家考试顺利!。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a5ba640b1c59eef8c7b495.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一、城市的定义: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的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住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
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化: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城市化水平,指城镇长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称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四、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主持建造了阖闾城。
五、战国管子: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
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六、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七、三国曹魏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
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金陵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九、隋初建造的大兴城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
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bb627a172ded630a1cb60b.png)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650a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1.png)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efec33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6.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成绩分布:平时成绩考勤:10%,调研报告:20% ,考试名词解释,选择题,减答题,问答题关于城市设计、人口即两次调研考试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镇化定义: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特征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国内外城镇化规律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礼.考工记A、记述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B、将等级制度贯穿其中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2、管子.度地篇关于居民选址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3、周易A、创立“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B、“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C、“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3、建筑十书A、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B、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4、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提出A、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
反映古希腊时期市民民主文化民主与平等B、希波丹姆模式的完整体现:米利都城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城建史复习A田园城市B卫星城镇C雅典宪章D马丘比丘宪章E有机疏散理论F永续发展理论G带形城市6、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即建设工程选址意向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法定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规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bf29523a5e9856a561260d7.png)
26.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7.当各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互相和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P73看一看)
2.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从行政层面区分,我国城乡规划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3.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抑制,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18.古希腊城市=哲学思想+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核心)
19.城市文化结构三种类型:物质环境(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城市标志物等)制度环境(各种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
20.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7.城市工地的归属: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中。土地管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 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2 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3 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4 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5 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
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 开封城的扩建(宋代城市规划的新发展和变化):关于改扩建东京(汴梁)所颁布的诏书,提出了改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
从宋代开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
3 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例:米列都城4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人名、理论、主要内容):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源自于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有50个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模受到控制以免与乡村脱离,每户有一半人在乡村工作,住满两年轮换,街道宽度200英尺,城市通风良好,住户门不上锁。
生产的东西放在公共仓库中,每户按需要领取,设有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2)“太阳城”方案:康帕内拉,意大利人,在1602年提出。
居民财产为公有制,居民从事畜牧、航海、农业、防卫等。
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新协和村”方案:罗伯特·欧文在1817年提出。
居住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
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
4)“法郎吉” 1829年由傅里叶提出。
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
戈定(J.P.Godin)1859-1870年间,在法国一家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
5 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E. Howard)田园城市霍华德的规划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的,因此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正确认识霍华德的理论贡献:(1)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城市规划的挑战(2)摆脱城乡对立的城市规划观念---“城乡磁铁”(3)城市规划---丰富的想象与务实的精神6 卫星城理论:1922年昂温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7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和对比: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8 邻里单位的特征、提出者(结合第十八章邻里单位的相关内容):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
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
住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
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小学、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9 有机疏散思想(人名、大概内容):有机疏散论是伊利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基本目标: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0 城市设计研究(人名和对应的书,连线):吉伯德《市镇设计》;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布罗西等编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格里斯《美国景观的桂冠》;埃伦·雅各布斯与阿普亚德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11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人名和书,连线):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达维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达维多夫与雷纳合著的《规划选择理论》;罗尔斯《公正理论》;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卡斯泰尔斯《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城市、阶级与权力》;约翰·弗里德曼《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12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 第一部城乡规划法的诞生: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乡规划法《住房和城市规划诸法》2 开发控制制度:对于城市规划区——“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乡、村庄规划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 永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永续发展的核心依旧是发展。
2 和谐城市(概念):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和谐城市就是在规划未来发展中应当探寻更为美好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目标。
永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而和谐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
或者说,和谐城市是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
二者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1 城市环境的概念: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
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及房屋、道路、管线、基础设施、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人工环境。
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生活等社会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就业、收入水平、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经济环境,以及风景、风貌、建筑特色、文物古迹等美学环境。
2 城市环境效应的概念:指城市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综合效果,包括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校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等。
3 城市环境容量的概念: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
4 城市环境质量的概念: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它包括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等。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1 产业的分类:1)统计上的分类:1第一产业,指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2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在在国标中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即自F类到T类,48个大类,为分类最多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