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民族药用植物毛大丁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民族药用植物毛大丁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张贝西;王建军;雷启义;周江菊;刘思朝;龙春林【摘要】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是极具特色的资源植物,被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同胞广泛使用.本文对毛大丁草的民间利用、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国13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相关传统知识.归纳了从毛大丁草中分离鉴定的83个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萜类、黄酮类、糖苷类、苯乙酮类、甾醇类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肿瘤、子宫镇痛、免疫调节、美白等活性.近年来毛大丁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和主要生物活性等方面,具体的作用机理、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民族药相关产品开发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该文系统地总结分析了毛大丁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该资源提供线索.【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5页(P351-355)【关键词】毛大丁草;民族植物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作者】张贝西;王建军;雷启义;周江菊;刘思朝;龙春林【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凯里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凯里556000;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凯里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凯里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凯里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医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为多年生菊科(Compositea)草本植物,在日本、尼泊尔、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均有分布,常用来做观赏植物[1],在我国却是独具特色的民族药,其全草入药,具有宣肺、止咳、发汗等作用,根煨肉可治疗久咳、百日咳等[2],在民间具有广泛性、典型性和道地性,临床疗效确切,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不同的民族使用方法不同,部分民族药已在处方药中投入使用,如“醒脾养儿颗粒”“吉贝咳喘煎剂”等,还有一些民间复方制剂药,如“骨痨汤”等。
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研究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4):157-161 H e ilo n g ji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ien cesh ttp: //w w DOI:1Q. 11942/i. issn1QQ2-2767. 2019. 04. Q157程立君,吴银梅,王磊,等.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研究进展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4) 157-164.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研究进展程立君,吴银梅,王磊,杨顺强,高兴国,师睿(昭通学院,云南昭通657000)摘要:狭桐是我国特有的狭桐科单属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世界著名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本文对狭桐的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繁育研究、植物化学成分和 分子生物学遗传信息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珙桐;繁育;化学成分;分子生物学洪桐(D awii i i a iwwjZw cr a f e B aill),别称水梨子和2子花树,分类地位上属洪桐科(N yssac eae) 洪桐属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区域的洪桐绝,只在中国南方的部分地区有存活,是一种孑遗植物,成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
珙桐是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有“中国鸽子树”的,开花时,,顶生头状似白鸽,繁花盛开时节,就像一群白鸽栖息荫丛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珙桐作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植物,对研究植被进化和植物分类具有重要的参价值和很高的生态价值&]。
夕卜,珙桐还具有较高的价值,其种子和果皮都能榨油,味道清香,既可作为优质的食品油,也可是工业用油;果核中蛋量较高%蛋;果内皮还炼香精;珙桐优良,可作为家具、建筑和术的;树皮皮中胶或制备活性炭J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珙桐研究的深人,对珙桐分布、生物学特性、珙桐、化学分遗分子生物学等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本文关工作的进展进行综述性介绍,以期为珙桐的和开发利。
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技
植物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科技1. 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
它们不仅提供氧气和食物,还对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植物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得益于前沿科技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植物研究的几个重要领域,并探讨了其中的前沿科技。
2. 植物基因组学2.1 植物基因组测序近年来,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植物研究的面貌。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测序,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基因组组成以及基因功能。
这不仅有助于解析植物的遗传特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2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修饰的方法。
这种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快速、高效地改变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确调控。
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改良和农业生产中,为培育出更高产、抗逆能力更强的植物品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3. 植物生理学研究3.1 植物生长调控机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光、温度、水分等。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调控机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植物资源,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2 植物激素研究植物激素是一类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合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研究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时也为植物生长调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4. 植物逆境适应性研究4.1 植物抗逆机制植物面临各种逆境因素,如高温、干旱、病虫害等。
研究植物抗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这对于培育出更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4.2 植物基因组学在逆境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植物逆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通过对逆境条件下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可以找到与逆境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途径。
这为培育出更耐逆性的植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19年4月草业科学大事记
I草 业 科 学第 36 卷第 5 期5/2019PRATACULTURAL SCIENCE Vol.36, No.52019年4月草业科学大事记国内篇1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斐济楠迪会见斐农业部部长马亨德拉·雷迪,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与斐济共和国农业部关于提升农业合作水平的谅解备忘录》。
/xw/zwdt/201904/t20190401_6177739.htm2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分析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连续4年(2014–2017年)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发现,施氮和刈割能调节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syky/201904/t20190402_4687375.shtml8日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第51届年会在澳门召开,会议审议33种农药在动植物产品中360多项最大残留限量草案。
/xw/zwdt/201904/t20190409_6178444.htm8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发现,添加氮素会增加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群落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刈割会增加群落氮含量及氮磷比,种内变异对群落养分变异的相对贡献显著高于种间变异。
/syky/201904/t20190403_4687801.shtml12日2018–2019年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实施交流会在北京举办。
主办方农业农村部表示将继续选择山西、吉林等十省 (区)开展试点。
/xw/zwdt/201904/t20190415_6179296.htm15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揭示了氮富集下植物功能性状对高寒草地生产力的调控机制。
研究发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片磷含量功能多样性降低,使得光、磷利用效率持续降低;同时,优势物种叶面积增大引起的群落光拦截增加的正效应,以及叶片磷含量功能多样性下降的负效应,共同导致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沿氮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蔬菜作物果实和叶片表皮蜡质研究进展
蔬菜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据统计,2016年我国蔬菜播种总面积约2.23×107hm 2,产量7.98亿t [1]。
基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对蔬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植物蜡质又称蜡粉、蜡被,是一种附着于植物表皮组织的非细胞结构物质,作为植物组织的第一道保护性屏障,在抵御环境胁迫、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植物蜡质具有晶体状结构,能够防止水分散失,同时在紫外线辐射和病虫侵害等环境胁迫条件下起到了保护植物的作用。
目前,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经对蜡质性状进行了深入的生理生化作用及遗传机制研究,同时对水稻、甘蓝、柑橘等多种作物不同组织部位表皮蜡质的研究不断深入。
蜡质广泛存在于黄瓜、甘蓝、大白菜等多种蔬菜作物的果实、叶片等组织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的品质、产量和抗性。
笔者对蔬菜作物果实和叶片表皮蜡质的生物学功能、结构与成分、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及植物蜡质合成与代谢调控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遗传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蔬菜作物果实和叶片表皮蜡质的生物学功能蜡质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息息相关,SIEBER 等[2]研究表明,植物蜡质具有防止非气孔性水分流失和调控表皮渗透性的作用。
MULLER [3]等发现,表皮蜡质层较薄的植物一般能抵挡小于10%的太阳辐射,而较厚的蜡质层能够抵挡20%~80%的辐射,进而有效减轻了太阳辐射造成的伤害。
李俊等[4]研究表明,UV-B 辐射处理后马铃薯叶片的蜡质层厚度增加,且蜡质晶体的量增多。
表皮的蜡质层的厚薄可能与抗病性有关,如研究者发现抗灰斑病蔬菜作物果实和叶片表皮蜡质研究进展龚成胜,刘文革(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摘要:植物蜡质是附着于植物组织表面的一层疏水性屏障,在蔬菜作物中,表皮蜡质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存在于甘蓝、黄瓜、西瓜等蔬菜作物的组织器官上,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外界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科协发布2019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科技资讯中国科协发布2019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守为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发布了2019年2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对技术和产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
“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既和当下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又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活动视频中评价道。
据介绍,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通过所属全国学会及学会联合体,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征集发布活动。
这是中国科协发挥自身组织和人才优势,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明确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前沿科技领域与方向,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2019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得到81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的积极参与,有736 位科技工作者参与撰写、1527 位专家学者参与推荐、7079名科研一线科学家参与线上初选、124名学科领军专家参与复选线上投票、52名专家参与复选现场评议会、27名院士专家参与终选,最终确定发布的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如下:暗物质是种能探测到的基本粒子吗?全球顶级科技期刊出版机构齐聚冰城深度探讨科技期刊的未来与学术传播体系的重构对激光核聚变新途径的探索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材料电化学情绪意识的产生根源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废弃物资源生态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全智能化植物工厂关键技术难题近地小天体调查、防御与开发问题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原创药物靶标发现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与技术人工智能系统的智能生成机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可再生合成燃料绿色超声速民机设计技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设计与评估技术千米级深竖井全断面掘进技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和油气一体化勘探开发机理和关键工程技术2019重大科学问题与工程技术难题的发布,将为我国在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战略提供支撑,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助力。
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
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植物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植物的深入了解,植物生物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前进。
本文将介绍一些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包括分子机理的揭示、基因编辑与转录组学研究等。
一、分子机理的揭示植物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之一是分子机理的揭示。
分子机理研究主要关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等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
通过利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如基因克隆、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等,研究人员可以解析植物生物学中的复杂分子网络,并揭示其中的关键因子与机制。
例如,植物生长素(auxin)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的重要激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植物生长素信号转导元件和调节因子,如生长素受体蛋白、生长素反应蛋白等。
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植物生长素信号传递的理解,也为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二、基因编辑的应用植物基因编辑是植物生物学的另一个前沿研究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针对特定基因序列的敲除、插入或修改,实现对植物基因组的精确改造。
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植物基因编辑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效率。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改良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探索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等。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改变植物的基因组,从而实现对植物性状的精细调控和改良。
三、转录组学研究转录组学研究是植物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转录组学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基因的整体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
通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全面地测定植物组织或器官中的转录本数量和表达水平,进而揭示植物基因在生物学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转录组学研究在植物生长发育、抗逆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通过转录组学研究,研究人员可以鉴定出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和途径,进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植物的抗逆性。
近年来光合作用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基于WOS高被引论文的科技术语分析
近年来光合作用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基于WOS 高被引论文的科技术语分析蒋㊀甜1㊀许哲平1㊀陈学娟1㊀卢庆陶2㊀杨辉霞2㊀朱学军1(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北京㊀100190;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093)摘㊀要:科技术语是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光合作用研究论文中存在大量的科技术语㊂基于数据驱动的科技术语分析能够对学科领域的动态发展和演变起到较好的揭示和印证作用㊂文章以VOSviewer 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对Web ofScience 数据库中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的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㊂分析比较的结果表明,近年来光合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在 自然光合作用的机理探究 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 人工光合的应用和发展 三个方向, 光催化剂 成为这几年光合作用领域研究的前沿㊂关键词:光合作用;VOSviewer;高被引论文;热点研究;科技术语中图分类号:Q945.11;N0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 :10.3969/j.issn.1673-8578.2021.01.009Frontier and Hot Researches in the Field of Photosynthesis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rms Based on WOSHighly Cited Papers //JIANG Tian,XU Zheping,CHEN Xuejuan,LU Qingtao,YANG Huixia,ZHU XuejunAbstract :Terminology is the basic element and significant feature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s.Photosynthesis research field contains quantity of scientific terms.In this study,the scientific terms in highly cited papers and hot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photosyn-thesis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in the core collection of Web of Science were taken as objects,and VOSviewer software was used as the main tool to carry out 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Our results show that photosynthesi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ree direc-tions: the mechanism of natural photosynthesis , photosynthesis and climate change ,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Photocatalysts have become the forefront of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e data-driven analysis of scientific terms can better reveal and verify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ubjects.Keywords :photosynthesis;VOSviewer;highly cited papers;hot researches;terminology收稿日期:2020-12-15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 地球大数据科学专项㊀㊀文献计量学是对科技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1],被广泛用于包括植物科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研究趋势评价[2-3]㊂李晓曼等[4]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1995 2018年植物表型组学研究进展,徐志周等[5]进行了基于SCI 的植物菌根信号的文献计量分析,王瑞等[6]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对国际小麦科研实力进行了比较研究㊂植物科学领域近三年(2017 2019)发表的研究论文中,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表1)㊂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过程之一,它为所有高等生物提供氧气,其CO 2固定过程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也在控制大气CO 2浓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㊂近年来,大气中CO 2含量的增加以及随之带来的气候变化将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7-8]㊂此外,光合作用也是植物抗逆㊁作物高产等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光合作用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对表1㊀植物科学领域近三年论文关键词Top20序号关键词翻译词频1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1337 2phylogeny系统发生947 3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926 4drought干旱911 5abiotic stress非生物胁迫847 6climate change气候改变786 7genetic diversity遗传多样性741 8new species新物种724 9oxidative stress氧化胁迫641 10transcriptome转录组633 11salt stress盐胁迫630 12yield产量573 13drought stress干旱胁迫560 14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557 15salinity盐度548 16antioxidant抗氧化剂516 17germination种子萌发513 18auxin生长素503 19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497 20RNA-seq RNA测序495注: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植物科学领域2017 2019年发表的所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献(类型为review和arti-cle),累计84342篇㊂关键词排序为去除语义过于宽泛的词(如plant)及物种名称(如Arabidopsis㊁rice)等词汇之后的排序㊂粮食产量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工光合效率的提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㊂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学术领域,光合作用研究包含了大量科技术语㊂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基于WOS中高被引论文中的科技术语,对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分析和探测,以辅助科研人员快速制定和调整科研方向,也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学科布局和战略选择1㊀研究基础1.1㊀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本文利用了文献计量的方法,从年度发文量分析㊁论文被引频次分析㊁关键词词频分析㊁关键词共现分析等多个维度对光合作用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挖掘,并基于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㊂VOSviewer是基于JAVA程序编写的,可以对知识领域进行分析与可视化的开源软件㊂其分析对象是科学文献,特别是利用了WOS的引文数据来进行交互式的可视化分析㊂本研究用到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主要为VOSviewer1.6.15版本软件㊂1.2㊀数据收集数据来源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光合作用研究领域近三年(2017 2019)的文献,检索式为:TS=(''photosynthesis''or''photosynthetic''),共有论文25835篇㊂将过滤结果依据设置为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及领域中的热点论文①,累计491篇,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14日㊂2㊀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文献计量分析2.1㊀年度发文量分析光合作用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71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㊃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就通过密闭钟罩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 净化 空气,这是光合作用研究的开端㊂2000年以来,光合作用领域发文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2995篇增至2019年的9441篇,年均增长率为6.23%㊂2.2㊀高被引论文分析论文被引频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论文的受关注程度,通过对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方向㊂表2列出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㊂由表2可以看出,这10篇高被引论文全部与 光催化剂 的研究相关,说明 光催化剂 成为近年来光合图1㊀光合作用领域年度发文量分析表2㊀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序号标题被引频次年份发表期刊1Earth-abundant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Water Splitting11052017NATURE REVIEWS CHEMIS-TRY2A Review on g-C 3N 4-based Photocatalysts10072017APPLIED SURFACESCI-ENCE3Alkali-assisted Synthesis of Nitrogen Deficient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with Tunable Band 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Hydrogen Evolution5582017ADVANCED MATERIALS4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CO 2ReductionPerformance of TiO 2:A Review5512017APPLIED SURFACESCI-ENCE5Metal-Free Photocatalyst for H 2Evolution in Visible to Near-InfraredRegion:Black Phosphorus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4372017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6Hierarchical Porous O-Doped g-C 3N 4with Enhanced PhotocatalyticCO 2Reduction Activity4262017SMALL 7Photoelectrochemical Devices for Solar Water Splitting-Materials andChallenges3792017CHEMICAL SOCIETYRE-VIEWS8Direct Z-scheme g-C 3N 4/WO 3Photocatalyst With Atomically De-fined Junction for H 2Production3352017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9A Direct Z-scheme g-C 3N 4/SnS 2Photocatalyst with Superior Visible-light CO 2Reduction Performance3342017JOURNAL OF CATALYSIS 10Direct Z-scheme Photocatalysts:Principles,Synthesis,and Appli-cations3072018MATERIALS TODAY3㊀基于高被引论文及热点论文的光合作用领域文献聚类分析3.1㊀关键词共现分析共词分析方法利用文献集中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㊂科技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绝大多数属于科技术语的范畴,共词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分析科技术语之间的共现关系㊂通过VOSviewer软件对光合研究领域近三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及热点论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㊂将WOS核心合集中光合作用领域2017 2019年发表文献的关键词按照词频排序,去除语义过于宽泛的词汇(如plant等),以及表述物种名称的词汇(如Arabidopsis 等)后,选取共现频次高于5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216个词),得到如图2所示的聚类图谱㊂图2㊀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㊀㊀由图2看出,根据关键词聚类,近三年光合作用研究热点集中于四个方向㊂聚类一(黄色)代表光能的捕获㊁传递和转化 ,聚类二(绿色)代表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及碳循环的影响 ,聚类三(蓝色)类簇代表 非生物胁迫与光合作用 ,聚类四(红色)代表 人工光合 ㊂这里将各个类簇中关键词按照共现频次排序,选取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进行解析㊂聚类一:光能的捕获㊁传递和转化根据表3中的关键词,聚类一主要涉及 光能的捕获㊁传递和转化过程中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及晶体结构解析 ㊂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传递到光合反应中心(P680,P700)的过程㊂放氧光合生物有两个光系统,分别是光系统I(photosystem I,PSI)和光系统II(photo-system II,PSII)㊂两个光系统都是由各自的核心复合物和外周的捕光蛋白复合物(light-harvestingcomplex,LHC)组成的多亚基蛋白-色素复合物㊂光能的捕获是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起点,绿色植物中光能的捕获主要依赖于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核心天线系统以及外周天线系统㊂外周天线系统即类囊体膜上的捕光色素复合物(LHC),LHCI是光系统I的外周天线,LHCII是光系统II的外周天线㊂此外,在状态转换过程中,LHCII可以从光系表3㊀ 光能的捕获㊁传递和转化 方向共现频率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关键词中文翻译共现频率关联强度photosystem-II光系统II35137 gene-expression基因表达1670 protein蛋白1348 chloroplast叶绿体1250 expression表达1146 gene基因1141 crystal-structure晶体结构1028 photoinhibition光抑制852 identification识别840 C-4photosynthesis C-4植物光合作用831 photosynthetic elec-tron-transport光合电子传递824 acclimation适应环境㊁气候742 photosystem-I光系统I732 transport转运724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649 singlet oxygen单线态氧630 cycle循环624 energy-transfer能量传递620 fluorescence荧光615 ascorbate peroxid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527 flavodiiron proteins FDP蛋白524 flucuating light波动的光523 water-water cycle水-水循环522 energy-balance能量平衡522 complex复合物518 high-light高光518 concentrating mech-anism浓缩机制518 in-vivo体内517 dehydrogenase-like complex脱氢酶复合物513 light-harvesting com-捕光色素复合物512力[9]㊂高光下,LHCII可以耗散掉多余的光能,在光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㊂(2)光能的传递:光合电子传递链是指类囊体膜上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㊂主要的电子传递途径是由希尔等人于1960年提出并经后人修正的 Z方案 (Z scheme),即H2O的光解产生的电子,经过PSII复合体㊁Cytb6f复合体传递到PSI复合体,产生NAD-PH和H+,使电子传递链呈侧写的 Z 字形㊂此外,还有环式电子传递链和假环式电子传递链两种电子传递方式㊂(3)光能的转化:叶绿体在光合电子传递的同时,通过光合磷酸化过程使ADP和Pi形成ATP,为后续的暗反应阶段提供还原力㊂当光量子强度大于光量子的利用量时,光能不能够被植物完全吸收,且多余的光量子会对叶片产生破坏,导致光合效率下降,产生光抑制(photoinhibition)㊂对于多余的光量子,植物体内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阻抑机制,即将多余的光能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第二道防线是清除机制,即通过抗氧化酶系统㊁类胡萝卜素等清除活性氧(包括单线态氧和过氧化氢)等光的有毒产物㊂暗反应阶段,利用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通过卡尔文循环固定CO2,最后生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不仅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也调控了大气中CO2浓度㊂C3植物只有1次CO2固定(通过RuBP羧化酶),C4植物有2次CO2固定(通过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㊂PEP羧化酶对CO2亲和力很高,通过C4途径转移CO2,使鞘细胞CO2浓度比空气中高20倍左右,起CO2泵的作用㊂所以,一般情况下,C4植物的CO2同化速率显著高于C3植物,因此C4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当下,C4植物光合作用尤为引人关注㊂蛋白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内在基础,晶体结构的解析是理解光能捕获㊁传递和转化的结构基础的关键㊂结构的解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利用光合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表4㊀ 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及碳循环的影响 方向共现频率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关键词中文翻译共现频率关联强度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109487 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36175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叶绿素荧光28144 stomatal conductance气孔导度26140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2494 water-use efficiency水分利用率21101 gas-exchange气体交换20102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力1580 drought干旱1572 temperature温度1570 light光1568 mesophyll conductance叶肉导度1471 leaves叶片1357 carbon碳1355 CO2assimilation CO2同化1265 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1159 electron-transport电子传递1048 photosynthetic capacity光合能力1048 use efficiency利用率946 carbon cycle碳循环847 elevated CO2上升的CO2835 climate气候822 yield产量739 atmospheric CO2大气中CO2737 leaf-area index叶面积指数737 transpiration蒸腾736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诱导叶绿素荧光735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634 eddy covariance涡流协方差633术的发展,光合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不断得到解析㊂聚类二: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及碳循环的影响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浓度从280ppm上升到410ppm[10],增加了45%,导致截至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ʎC[11]㊂较高的温度不仅会改变植物的热环境,而且随着蒸散动力的增加,未来的大气可能会变得更加干燥[12]㊂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成员,通过与土壤(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第二大成员)㊁大气(大气碳库)交互构成了完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13]㊂光合作用是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圈的唯一途径,要准确地预测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依赖于对控制光合作用的机制的正确理解㊂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㊂在C3植物中,Rubisco对二氧化碳的固定是光合CO2同化的第一步,而在正常细胞间CO2浓度下, Rubisco活性远没有被CO2饱和㊂CO2和O2竞争Rubisco的活性位点,CO2含量的增加有利于羧化作用,不利于氧化作用㊂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的间接影响更为重要㊂当植物体内水分低于临界值时,植物会通过关闭气孔来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这同时也限制了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CO2进入[14]㊂预计CO2浓度的升高会增加叶片的光合速率,但这实际发生的程度尚不清楚,因为CO2对光合作用的刺激取决于叶片温度㊁水分和养分的可利用性[15-16]㊂聚类三:非生物胁迫与光合作用一方面,各种非生物胁迫环境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㊂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发生光抑制,产生有害的活性氧,威胁植物的健康和生存㊂胁迫还会影响光能利用率㊁降低色素水平㊁破坏叶绿体特别是光系统的结构㊂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而温度可直接影响酶的活性[17]㊂光合作用对高温胁迫高度敏感,通常在其他细胞功能受损之前就被抑制[18]㊂高温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降解加速,类囊体膜解垛堞和膜脂组成的改变,光系统II损伤,Mn簇瓦解,光合作用相关的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17,19]㊂表5㊀ 非生物胁迫与光合作用 方向共现频率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关键词中文翻译共现频率关联强度growth生长38157 oxidative stress氧化损伤22119 abscisic-acid脱落酸1999 abiotic stress非生物胁迫1895 antioxidant抗氧化剂17107 salt stress盐胁迫1798 hydrogen-peroxide过氧化氢16103 salinity盐度1583 water-stress水分胁迫1580 accumulation积累1482 toxicity毒性1373 drought stress干旱胁迫1267 plant-growth植物生长1256 cadmium镉1065 drought tolerance抗旱1047 superoxide-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865 seed-germination种子萌发846 leaf senescence叶片衰老845 tolerance抗性840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诱导氧化应激834 melatonin褪黑素748 heat stress热胁迫741 salicylic-acid水杨酸737 water-deficit缺水737 nitrogen氮732 stress胁迫732 osmotic adjustment渗透调节730 biosynthesis生物合成730 proline脯氨酸632 reactive oxygen活性氧631表6㊀ 人工光合 方向共现频率排名前30位的关键词关键词中文翻译共现频率关联强度artifical photosynthesis人工光合71320 water水42213 photocatalysis光催化33173 carbon nitride氮化碳26143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石墨相氮化碳26143 hydrogen evolution放氢26135 CO2reduction CO2还原21100 reduction还原21100 visible-light可见光2096 hydrogen-production产氢1667 nanosheets纳米片层1484 z-scheme z型电子传递链1265 TiO2二氧化钛1262 water oxidation水氧化1261 charge separation电荷分离1147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可见光照射1146 metal-organic frame-works金属-有机物框架1053 highly efficienct高效的1051 water splitting水裂解1050 g-C3N4石墨相氮化碳956 oxidation氧化944 reduced graphene oxide还原氧化石墨烯940 anatase TiO2锐钛矿二氧化钛839 catalyst催化剂839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电化学还原831 graphene石墨烯743 graphene oxide氧化石墨烯743 photocatalytic CO2re-duction光催化CO2还原741 solar fuels太阳能燃料738 electron-transfer电子传递731通过气孔和叶肉的扩散限制而导致的CO 2有效性降低),也有间接的,例如由多重压力叠加产生的氧化应激,以及光合相关基因的下调[20]㊂另一方面,叶绿体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例如,叶绿体可以通过膜结构和光受体感知冷胁迫信号,维持内环境稳态,并通过调控脂质膜结构的状态㊁光合相关蛋白的丰度㊁酶的活性㊁氧化还原状态以及激素平衡,提高植物对寒冷环境的抗性[21]㊂此外,叶绿体内合成的植物激素如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㊁茉莉酸(jas-monic acid)㊁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氧化还原信号,也是植物胁迫响应的关键组分㊂聚类四:人工光合由表6看出,在聚类四中 人工光合 CO 2还原 产氢 等语义相关词汇共现频次较高,且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较强㊂光合作用生物体利用太阳辐射,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能量丰富的化合物,这一过程不仅储存了太阳能,还固定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㊂然而,自然系统中大量的能量转换瓶颈限制了光合作用的整体效率,即使光合效率最高的植物其太阳能储存效率也不超过1%[22]㊂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目标是创造低成本的集成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高能量密度燃料㊂人工光合作用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进行转换和存储,降低了能量二次转化的损失,且反应的副产物清洁环保㊂不仅如此,人工光合通过固定二氧化碳和替代能源与化石燃料,未来有望解决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科学难题㊂虽然与天然光合作用相比,人工光合的太阳能利用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其能量转换效率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尚不足以与化石燃料竞争㊂制备和应用高效的可见光活性催化剂是人工光合的关键㊂表6中 光催化 石墨相氮化碳 二氧化钛 石墨烯 等词共现频次较高,且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较强㊂石墨相氮化碳(g-C 3N 4)是一种独特的2D 层状非金属材料,因其在制氢㊁水氧化㊁有机污染物去除㊁人工光合作用和CO 2还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成为光催化研究的明星分子[23]㊂g-C 3N 4的能带结构非常适合催化水的裂解过程的产氢和放氧两个关键半反应步骤,并且合成方法简单㊁热稳定性良好,因此被认为是人工光合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光催化材料㊂3.2㊀关键词演化分析利用VOSviewer 软件的Overlay 图谱进行光合作用领域关键词演化分析㊂节点的颜色对应关键图3㊀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关键词演化图谱词出现的平均年份,颜色越蓝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越早,越红说明关键词出现的时间越晚㊂由图3看出,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来大多数关键词出现时间集中于2018年㊂titanium-dioxide㊁g-C 3N 4㊁nono-crystals㊁quantum dots㊁hydrogen-production㊁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等词出现于2017年,表明人工光合相关研究在2017年热度最高㊂photoinhibition㊁sili-con㊁antioxidant㊁drought tolerance㊁atmospheric CO 2㊁CO 2assimilation㊁conductance㊁thermal-acclimation㊁primary productivity㊁leaf-area index 等词出现于2019年,表明气候变化导致大气中CO 2浓度的增加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㊂3.3㊀关键词密度分析㊀㊀VOSviewer 密度视图可以通过关键词密度展示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㊂由图4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及碳循环的影响㊁人工光合㊁非生物胁迫与光合作用是近三年来光合作用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㊂图4㊀光合作用领域关键词密度图4㊀总结与讨论科技术语是反映学科研究内容的基本要素,高被引论文是反应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的重要载体㊂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结合VOSviewer 软件,对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进行分析㊁聚类和可视化呈现,得出如下结论:一㊁近年来光合作用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光合作用的机理探究,如聚类一 光能的捕获㊁传递和转化 ;二是光合作用与环境变化,包括聚类二 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及碳循环的影响 和聚类三 非生物胁迫与光合作用 ;三是人工光合的权威的光合作用会议主题聚焦的热点也涵盖了这些研究方向,如2018年首届亚洲-太平洋光合作用大会[24]㊁2019年光合作用戈登研究会议[25],以及2022年即将举办的国际光合作用大会[26]㊂二㊁人工光合作用有望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㊁能量和食物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㊂人工光合相关研究在2017年热度最高㊂自然光合作用的催化剂是酶,而人工光合作用的光催化剂是半导体材料,高性能光催化剂的研发和制备是提高人工光合效率的关键,因此 光催化剂 成为近年来光合作用研究的前沿,这一点从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也可以看出㊂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大气中CO 2浓度的增加对光合作用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三㊁光合作用领域近三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中,有12个关键词也出现在植物科学领域近三年发表论文的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中,包括photosynthesis㊁gene expression㊁drought㊁abiotic stress㊁climate change㊁oxidative stress㊁salt stress㊁yield㊁drought stress㊁reactive oxygen species㊁salinity㊁antioxidant㊂表明近三年光合作用的热点研究方向同时也是整个植物科学领域关注的重点,也进一步说明了光合作用研究在整个植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㊂从术语的角度能够对学科发展态势的分析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揭示相关发现,本文通过分析光合作用领域高被引论文中包含的科技术语的频次㊁共现关系以及随时间的演化情况,揭示光合作用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前沿和热点㊂本研究选取的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基于英文文献对国际光合作用研究态势进行了分析,缺乏对国内光合作用研究前沿和热点的分析和讨论,这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结合CNKI㊁维普㊁万方等中文平台的数据对国内光合作用研究态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㊂注释①根据ESI指数(InCite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热点论文是指在过去两年内发表的,截至2020年7/8月内受到的引用的次数在本领域中最优秀的0.1%之列的论文㊂参考文献[1]NICOLAISEN J.Bibliometrics and Citation Analysis:From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o Cyber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1):205-207.[2]ZHANG W,XU X L,MING C H,et al.Surviving in the Dispute: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lobal GMF-related Research,1995 2014[J].Scientometrics,2016,109 (1):359-375.[3]ZHENG T L,WANG J,WANG Q H,et al.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Micro/nano-bubble Related Research:Cur-[J].Scientometrics,2016,109(1):53-71.[4]李晓曼,张扬,徐倩,等.基于文献计量的植物表型组学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大数据学报,2019,1(2): 64-75.[5]徐志周,王茂丽,张敏瑜,等.基于SCI收录的植物菌根信号文献计量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60 (1):167-171.[6]王瑞.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小麦科研实力国际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7.[7]FRIEDLINGSTEIN P,COX P M,BETTS R A.Climate-carbon Cycle Feedback Analysis:Results from the C4MIP Model Intercomparison[J].Journal of Climate,2006, 19:3337-3353.[8]HUNTINGFORD C,ZELAZOWSKI P,GALBRAITH D, et al.Simulated Resilience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to CO2-induced Climate Change[J].Nature Geoscience,2013, 6:268-273.[9]FROMME P,GROTJOHANN I.Overview of Photosynthe-sis[M].In:Fromme P.Photosynthetic Protein Comple-xes.WILEY-VHC Verlag GmbH&Co.KGaA,Wein-heim,2008,2.[10]CIAIS P,SABINE C,BALA G,et al.Carbon and otherbiogeochemical cycles[C]//TIGNOR M,ALLEN S K, BOSCHUNG J,et al.Climate Change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a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USA,465-570. [11]DUSENGE M E,DUARTE A G,WAY D A.Plant Car-bon Metabolism and Climate Change:Elevated CO2and Temperature Impacts on Photosynthesis,Photorespiration and Respiration[J].New phytologist,2019,221:32-49.[12]FICKLIN D L,NOVICK K A.Historic and ProjectedChanges in Vapor Pressure Deficit Suggest a Continental-scale Dry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Atmosphere[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2017,122:2061-2079.[13]车明亮,陈报章,王瑛,等.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263-271.[14]KIRSCHBAUM M U F.Direct and Indirect ClimateChina Terminology/2021㊀Vol23㊀No.1[J].Plant Biology,2004:242-253. [15]LEAKEY A D B,AINSWORTH E A,BERNACCHI CJ,et al.Elevated CO2Effects on Plant Carbon,Nitro-gen,and Water Relations:Six Important Lessons fromFA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9,60:2859-2876.[16]ZHU P,ZHUANG Q,CIAIS P,et al.Elevated Atmos-pheric CO2Negatively Impacts Photosynthesis through Radiative Forcing and Physiology-mediated Climate Feed-back[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7,44: 1956-1963.[17]MATHUR S,AARAWAL D,JAJOO A.Photosynthesis:Response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Biology,2014, 137:116-126.[18]BERRY J A,BJÖRKMAN O.Photosynthetic Responseand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in Higher Plants[J].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1980,31:491-543.[19]EFEOGLU B,TERZIOGLU S.Photosynthetic Responsesof Two Wheat Varieties to High Temperature[J].Eura-sian Journal of Biosciences,2009,3:97-106. [20]CHAVES M M,FLEXAS J,PINHEIRO C.Photosynthe-sis under Drought and Salt Stress:Regulation Mecha-nisms from Whole Plant to Cell[J].Annals of Botany,2009,103:551-560.[21]GAN P,LIU F,LI R B,et al.Chloroplasts BeyondEnergy Capture and Carbon Fixation:Tuning of Photo-synthesis in Response to Chilling Str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9,20:5046.[22]DOGUTAN D K,NOCERA D G.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at Efficiencies Greatly Exceeding That of Natural Pho-tosynthesis[J].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2019, 52(11):3143-3148.[23]YU H J,SHI R,ZHAO Y X,et al.Alkali-AssistedSynthesis of Nitrogen Deficient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with Tunable Band 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Visible-Light-Driven Hydrogen Evolution[J].Advanced Materials,2017,29(16):1-7.[24]第一届亚洲-大洋洲光合作用国际会议(AOICP2018)会议通知[EB/OL].[2020-12-13].http://lab.ihb./xsjl/201807/t20180704_415130.html. [25]GRC.Photosynthesis.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EB/OL].[2020-12-13].https:///photosynthesis-conference/2019.[26]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Photosynthesis Research2022[EB/OL].[2020-12-13].https://www.photosyn-/ispr-news/asia-oceania/2019/inter-national-congress-on-photosynthesis-research-2020.作者简介:蒋甜(1988 ),女,博士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馆员,从事科学数据管理㊁科技领域情报分析等相关研究工作,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生物工程“㊁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㊂通信方式:jiangtian@s.ac.cn㊂通讯作者:许哲平(1980 ),男,博士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Data Intelligence和‘农业大数据学报“的编委,GBIF(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机构)亚洲地区副负责人,CODATA(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工作组成员㊂长期从事科学数据资源的建设㊁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多样性㊁文献计量㊁数字图书馆㊁地质和数字人文等,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㊁中科院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各类委托项目20余项,在专业领域术语研究㊁数据组织加工㊁海量数据处理分析㊁GIS㊁数据可视化和知识图谱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发表30多篇论文㊂通信方式:xuzp@㊂07。
玫瑰类黄酮研究进展
玫瑰类黄酮研究进展金晶; 阳鑫; 周薇; 周艳; 周洪英【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6【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玫瑰; 类黄酮; 分离鉴定; 花色【作者】金晶; 阳鑫; 周薇; 周艳; 周洪英【作者单位】贵州省植物园贵州贵阳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玫瑰(Rosa rugosa Thunb.)属蔷薇科蔷薇属植物,为我国传统名花,多年生常绿或落叶观花灌木,抗逆性强,花色丰富,花香四溢,有着“爱情之花”的美誉。
如今,玫瑰已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1],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和香料工业,成为极具特色的香精香料植物[2]。
玫瑰在我国广泛栽植,全国栽种总面积约为7 000 hm2[3]。
近年来,玫瑰在贵州省的大量应用,在大扶贫和大生态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玫瑰花富含玫瑰精油、类黄酮、花色苷、多糖等。
其中,类黄酮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炎、降血脂和镇痛等生理活性作用,玫瑰花的附加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着重要关联[4]。
贵州省植物园玫瑰项目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玫瑰的资源收集、推广应用示范和新产品研发,笔者根据项目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系统地对玫瑰类黄酮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地促进玫瑰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玫瑰类黄酮的功能与分离鉴定1.1 玫瑰资源及应用蔷薇属植物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200种,经过属内数十个野生种的反复杂交,园艺品种数量已达到了约3万个[5-6]。
玫瑰是一类蔷薇属(Rosa L.)植物种及其园艺衍生品种的统称,灌木直立或攀援,花单朵或数朵聚生;花托多为杯状或球形;萼片与花瓣4~5枚,一些萼片分裂,呈覆瓦状排列;果实瘦小木质,与花托相互着生[7]。
玫瑰主要有2个起源地,一个是我国,另一个就是欧洲。
我国玫瑰具代表性的栽培品种有重瓣红玫瑰(R.rugosa f. Plena)、单瓣白玫瑰(R.alba L.)、丰花玫瑰(R.rugosa ‘Feng Hua’)和紫枝玫瑰(R.rugosa ‘Zi Zhi’)[8]。
植物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植物科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植物科学论文选题参考1、2004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研究进展2、空间植物科学与技术3、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4、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5、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学名及专业术语缩写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6、空间植物科学与技术7、2004 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研究进展8、植物科学教学应尽快适应植物科学发展的需求9、拉曼光谱在植物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10、中国植物学会第四届植物科学专题研讨会纪要11、设立“植物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12、植物科学综论13、同步辐射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4、《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15、植物科学绘画中墨线图的绘画方法16、与时俱进推进植物科学的进步——1981~2002年西北植物学报载文统计分析17、生物信息学应用于植物科学的三个实例18、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9、常用分子标记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0、中国植物科学类期刊实现国际化路径探讨二、植物科学论文题目大全1、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2、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检疫学教学改革初探3、植物科学研究进展4、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5、流式细胞仪在植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及方法举例6、植物科学和未来技术的发展(英文)7、植物科学领域SCI/SCIE期刊与网络资源8、植物科学和未来技术的发展9、如何教好植物学,扫除“植物盲”——《植物科学教育创新法》一书之提要10、与时俱进推进植物科学的进步 --1981~2002年载文统计分析11、植物形态学在现代植物科学中的地位12、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促进植物科学的发展13、突出地域特色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14、第22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理论B-1·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科学15、A brief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tific illustration in China 中国植物科学画小史16、Research Advances on Plant Science in China in 20062006 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17、植物科学绘画中小钢笔的特性和使用方法18、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看植物科学态势19、近十年国际精品植物科学期刊发展态势分析20、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三、热门植物科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14-3-3蛋白在植物科学中的研究进展2、植物科学画在植物学研究中的意义3、生物芯片在植物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4、中国植物科学类期刊实现国际化路径探讨5、《分子植物》2011年度影响因子5.546跨入国际植物科学领域顶级期刊之列6、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创新型青少年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动植物科学实践工作站纪实7、第19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7)实验A-2植物科学(动物学)8、Research Advances on Plant Science in China in 20082008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9、植物科学类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10、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11、加强植物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植物园在植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引领与示范作用——第13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大会简介12、植物拯救世界——《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成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作为中方代表参加13、Advances on Plant Science Research in China in 20052005 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14、继往开来,开创植物科学新篇章——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十周年学术年会纪要15、迎接未来的植物科学16、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特色分析17、1: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18、巴斯夫公司调整对美国植物科学重点19、植物科学和未来技术的发展20、培养学生植物科学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探析四、关于植物科学毕业论文题目1、植物科学2、植物科学3、2012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4、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5、2013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6、2007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7、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8、2014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9、2008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10、2006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11、Ri质粒在植物科学中应用的新进展12、中国植物科学信息化与 Internet13、免疫学技术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14、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进展15、荞麦属植物科学16、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努力使植物学教学适应21世纪植物科学的发展——在华南地区第四届大专院校植物学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17、“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18、双向电泳技术进展及在动物和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9、2005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20、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五、比较好写的植物科学论文题目1、植物科学画在中药学教学及科研中的运用探讨2、植物学家谈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4、追根溯源抵御病原物侵害——记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秦庆明教授5、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运行条件的探索6、试析生态园林植物科学配置7、探析园林植物科学配置8、在科学与艺术间穿越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凋零与复苏9、让植物科学走进校园10、植物科学中的有趣现象11、植物科学画12、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建设规划13、大自然中的艺术——植物科学绘画14、第22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理论B—l·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科学15、形象思维在植物科学教学中的功能16、研究集会 1) 「植物アロマのメタ代謝科学 : 生態学、大気科学、植物科学の融合」17、亲近自然从心开始———植物科学与技术18、植物科学绘图中绘画技法的应用19、武汉大学植物科学专题营20、第十五次国际植物科学会议在横滨举行。
纳米硅材料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纳米硅材料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孙德权; 陆新华; 胡玉林; 李伟明; 段雅捷; 庞振才; 胡会刚【期刊名称】《《热带作物学报》》【年(卷),期】2019(040)011【总页数】12页(P2300-2311)【关键词】纳米硅; 植物; 应用; 生长; 发育【作者】孙德权; 陆新华; 胡玉林; 李伟明; 段雅捷; 庞振才; 胡会刚【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91; 农业农村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 TB34纳米(nm)是长度单位,1 nm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 nm)的材料[1]。
纳米材料可分为自然生成的和人工合成的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ENPs)。
自然界中的纳米颗粒可以产生于火山爆发、沙尘暴、宇宙尘埃以及部分病毒和细菌的生物物质。
而ENPs是经过人工精心设计,并通过复杂方法合成的原子、分子或者大分子级别的材料[2-3]。
纳米材料尺寸位于宏观物质和原子簇的边界区域,因此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储存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
这些特异理化性质使得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的优异的磁、电、机械和热力学等性能[4-5]。
纳米技术是研究材料在纳米尺度的制备、特性和应用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级别材料的设计、制备、修饰、加工、测试与表征,实现纳米材料在形状、大小以及性质等方面的可控制备,以及纳米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6]。
纳米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该项技术已经渗透到医药、材料、化工、能源、农业和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给当代科学技术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7-10]。
近年来,由于纳米硅材料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且在农业生产上得到逐步应用。
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植物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了现代生物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了现代农业、生态研究、生物医药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一、手段技术的迅速提高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需要精细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支持。
近几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持续的快速发展和不断降低的成本,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掌握这一技术并进行高效的基因组学研究。
在植物基因组学领域,“基因组广度测序”、“转录组测序”、“CHiP测序”、“基因识别”与“基因组注释”等方法被广泛运用,从基因组层面精细地分析不同植物品种的遗传差异,解析该物种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组合变化等信息,对植物的性状、适应、进化等方面提供了深入探究的手段。
二、植物抗病基因的挖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病虫害的威胁日益严峻。
植物病害抗性作为植物生长发育及特异功能的关键,一直是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基于“去捕食者假说”,研究人员最初提出了植物共同存在着抗病基因的理论。
随着技术的提高,科研人员不断发现新的植物抗病基因,并根据基因特点进行定位,从而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抗病农作物转基因技术。
例如利用叶点菌毒毒素所激活的基因抵抗青枯病菌。
三、作物栽培及育种作为人们食物中重要来源的植物,栽培、育种一直是植物基因组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研究人员首先可以发现、确定以往未知的作物特征,然后可以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对基因进行优化、设计、重建等操作。
例如,在水稻的育种中,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控制分子水平增强谷氨酸的转运,从而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进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生长状态。
这样的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为人类食物安全和环境改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
四、生态系统保护在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问题中,植物基因组学也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植物花青苷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花青苷( Anthocyanin) 属黄酮类化合物,由花青 素( Anthocyanidin) 和糖类( Saccharides) 通过形成糖 苷键合成。花 青 苷 作 为 天 然 色 素,广 泛 分 布 于 植 物 多种组织器官中,是使植物组织呈黄、红、紫、蓝和黑 ( 深紫) 等多种颜色的重要色素。花青苷同时也具有 抗癌、抗炎等 药 用 及 保 健 作 用,并 广 泛 应 用 到 药、食 品领域。目前 在 植 物 中 已 检 测 到 上 百 种 花 青 苷,而 其特殊的生物学功能也吸引了科学家的关注,并提 出了很多关于其功能的假说,如光保护、防辐射及植 物抗逆等功能。早在 1916 年,Whldale 就曾提出花 青苷的合成可能是植物在强光下的一种自身保护行
第 38 卷第 3 期 2019 年 6 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doi: 10. 3969 / j. issn. 1006 - 9690. 2019. 03. 017
Vol. 38 No. 3 May. 2019
植物花青苷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应 震,周 庄#
(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 花青苷是植物特有的黄酮类天然色素,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是人们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有的研究表明,植物花青苷具有光保护、生物保护、有助花的传粉等生物学功能; 通过多年努力,花青苷在植物体
内合成的化学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合成代谢途径已经找到,而花青苷在植物体内降解代谢途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
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花青苷合成及降解途径机理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研究发展提出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花青苷; 合成途径; 分子调控; 降解中图分类号 Nhomakorabea Q949
植物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植物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植物科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2011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4期.瞿礼嘉.钱前.袁明.王小菁.杨维才.王台.孔宏智.蒋高明.种康.[2].植物科学绘画中墨线图的绘画方法.《广西植物》.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2期.孙英宝.[3].2010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3期.袁明.王小菁.钱前.杨维才.瞿礼嘉.王台.孔宏智.许亦农.蒋高明.种康.[4].2009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3期.王台.钱前.袁明.王小菁.杨维才.瞿礼嘉.孔宏智.许亦农.蒋高明.种康.[5].植物科学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22期.常宏志.[6].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首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继续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9期.张晓蓉.[7].谈中国植物科学基础研究与农业发展.《植物学通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6期.温明章.陈越.谷瑞升.罗晶.杜生明.[8].植物科学中的有趣现象.《南方农业》.2015年3期.杨金凤.[9].植物科学绘画中小钢笔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武汉植物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6期.孙英宝.傅德志.马履一.王英伟.[10].2008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4期.杨维才.瞿礼嘉.袁明.王小菁.王台.孔宏智.许亦农.蒋高明.种康.二、植物科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作者:种晓蔚.农业推广·作物栽培与耕作山东农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2].基于语义Web的科研信息环境建设研究以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网络为例.作者:许咏丽.情报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学位年度)[3].《御制满蒙合璧文鉴》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莎日娜.植物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4].城市污染河道修复的生态浮床技术及机理.作者:周晓红.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南京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5].白皮松植物文化考据及其在河洛地区古树资源调查分析.作者:何云龙.遗传学河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6]西方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初探.被引次数:11作者:张瑞利.城市规划与设计北京林业大学2007(学位年度)[7].长春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张崇宝.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东北林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8].植物科学绘图中绘画技法的应用.作者:刘媛.美术学河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9].GIS在重点兰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与保护现状评价中的应用.被引次数:2作者:黄暧爱.植物学海南大学2008(学位年度)[10].大学校园绿地规划及植物配置设计研究——以湖北中医学院新校区为例.被引次数:6作者:刘宏涛.农业推广·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华中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相关植物科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InvestmentinplantresearchanddevelopmentbearsfruitinChina.(Spec ialissue:PlantscienceandbiotechnologyinChina(VolumeI).). ChongKangXuZhiHong《PlantCellRepor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4[2]Thegatsbyplantsciencesummerschool:inspiringthenextgenerationof plantscienceresearchers..Levesley,A.Jopson,J.Knight,C.《ThePlantCel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3]Smallopenreadingframesassociatedwithmorphogenesisarehiddeninpl antgenomes.Hanada,K.HiguchiTakeuchi,M.Okamoto,M.Yoshizumi,T.Shimizu,M.Nakaminami ,K.Nishi,R.Ohashi,C.Iida,K.Tanaka,M.Horii,Y.Kawashima,M.Matsui,K.Toyo da,T.Shinozaki,K.Seki,M.Matsui,M.《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6[4]Opportunitiesinplantsyntheticbiology.Cook,CharisMartin,LisaBastow,Ruth《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8[5]Rhizobacteriummediatedgrowthpromotionandexpressionofstressenzy mesinGlycinemaxL.MerrillagainstFusariumwiltuponchallengeinoculation. Jain,ShekharVaishnav,AnukoolKasotia,AmritaKumari,SaritaGaur,RajarshiK umarChoudhary,DevendraKumar《WorldJournalof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142[6]ThepotentialimpactofplantbiotechnologyontheMillenniumDevelopme ntGoals.Yuan,DaweiBassie,LudovicSabalza,MaiteMiralpeix,BrunaDashevskaya,Svetl anaFarre,GemmaRivera,SolM.Banakar,RavirajBai,ChaoSanahuja,GeorginaArj cd,GemmaAvilla,EvaZorrillaLcdpez,UxueUgidosDamboriena,NereaLcdpez,Alb ertoAlmacellas,DavidZhu,ChangfuCapell,TeresaHahne,GuntherTwyman,Richa rdM.Christou,Paul《PlantCellReport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3[7]Needformorescienceacademies?.Rajagopal,V.《CurrentScience:AFortnightlyJournalof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1[8]ThelectinreceptorkinaseVI.2isrequiredforprimingandpositivelyre gulates<i>Arabidopsis</i>patterntriggeredimmunity.. PrashantSinghKuoYiChunSwatiMishraTsaiChiaHongChienChihChengChenChingW eiDesclosTheveniau,M.ChuPoWeiSchulze,B.Chinchilla,D.Boller,T.Zimmerli ,L.《ThePlantCel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3[9]MutSHOMOLOG1IsaNucleoidProteinThatAltersMitochondrialandPlasti dPropertiesandPlantResponsetoHighLight.Xu,YingZhiArrietaMontiel,MariaP.Virdi,KamaldeepS.dePaula,WilsonB.M.Wi dhalm,JoshuaR.Basset,GillesJ.Davila,JaimeI.Elthon,ThomasE.Elowsky,Chr istianG.Sato,ShirleyJ.Clemente,ThomasE.Mackenzie,SallyA..《ThePlantCel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9[10]Vitamindeficienciesinhumans:canplantsciencehelp?. Fitzpatrick,T.BBasset,G.J.CBorel,PCarrari,FDellaPenna,DFraser,P.DHell mann,HOsorio,SRothan,CValpuesta,VCarisVeyrat,CFernie,A.R.《ThePlantCel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2四、植物科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植物形态学在现代植物科学中的地位.崔克明,2008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2]中国植物科学类期刊实现国际化路径探讨.陈怡平.张行勇,2009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19次学术研讨会[3]秦巴山区植物科属小词典WEB网络共享的实现.陈昊.李思锋.黎斌.张瑞博.韩桂军,2008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4]蒙古文《种子植物学图鉴》的民族植物学价值.涛丽.哈斯巴根,2012第六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5]链霉菌769施用对大豆生长、抗病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杜茜.初佳芮.张金花.张正坤.汪洋洲.潘洪玉.李启云.陈光,2015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6]基于秦巴优势药用植物资源的新药发现与创制研究——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植物开发利用情况介绍.赵桂仿,2012第七届(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7]植物科属小词典信息网络共享的实现.陈昊.李思锋.黎斌.张瑞博.韩桂军,20082008年全国植物园学术年会[8]高山冰缘植物响应极端环境的机理研究.安黎哲,2012第七届(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9]香茶菜属植物地下部分研究进展.姜北.黄波.武拉斌.李雯.黄振元.肖朝江.韩冰洋.田新雁,2012第七届(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10]利用低拷贝核基因重建被子植物深层系统发育关系.马红.曾丽萍.张宁.张强.孙荏苒.孔宏智,2013中国植物学会八十周年年会。
2020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C/7/nese 8t7//e f/>7 ofBofany 2021, 56 (2): 119-133, doi: 10.11983/CBB21071.主编评述.2020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摘要 2020年中国植物科学家在国际综合性学术期刊及植物科学主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比上一年显著增加,在植物发 育、耐逆、系统进化和作物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其中,“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757的克隆、机理解析及育种 利用”和“提高作物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机制”两项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该文总结了2020 年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简要介绍了 30项代表性的重要进展,以帮助读者了解我国植物科学发展态势,思考如何 更好地开展下阶段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关键词中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展,2020年顾红雅,左建儒,漆小泉,杨淑华,陈之端,钱前,林荣呈,王雷,萧浪涛,王小菁,陈凡,姜里文,白永飞,种康,王台(2021). 2020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植物学报56, 119-133.据我刊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植物科学家在Science、Cel/、Nature及其子刊(Nature Plants、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和PNAS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36篇,与去年(116篇)相比增长了 17.2%,而在Ce//、/Vafi/re和Sc/ence三种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与去年(14篇)基本持平;在Mo/eci//ar表12018-2020年中国与4个欧美国家的科学家在5种植物科学主流期刊(MP、NP、PC、PP和PJ)的发文量比较(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Table 1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by Scientists fromChina, America, Germany, France and UK in five majorjournals of plant science (MP, NP, PC, PP and PJ) from 2018to 2020 (data sources: Web of Science)2018 年2019 年2020年文章数量所占比例(%)文章数量所占比例(%)文章数量所占比例(%)中国40335.742937.457042.5美国40435.839334.344833.4德国20217.922419.522616.8英国13612.113211.513610.1法国1019.011710.21118.3注:文章数量按篇计算,当1篇文章属于多个国家,会计入每 个国家1次,分别被算入占比的数值,所以占比之和大于 100%。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木本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王可;杨林;陈思李;龚彦超;郭雄飞【摘要】木本植物通过树木固定、挥发和吸收重金属污染物等方式起到对土壤重金属的修复作用,有处理量大、受气候影响微弱等优点,主要表现在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性能等方面.本文概括了木本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修复树种的筛选以及修复技术的综合运用,分析了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吸收蓄积能力的差异,探讨了如何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利用木本植物的优势,提高其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蓄积能力,并针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包括重点研究方向、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的引进和综合运用,以期为修复树种的筛选、提高木本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力和吸收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9(000)014【总页数】3页(P172-173,180)【关键词】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木本植物;吸收能力【作者】王可;杨林;陈思李;龚彦超;郭雄飞【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0;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的开采和金属的冶炼、工业生产中“三废”排放以及化肥和生长调节剂的施用[1]。
植物修复具有投资小、易操作、不破坏土壤结构和无环境危害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修复技术。
木本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抗性和吸收能力,又有不易进入食物链危害生物健康的特点[2-3],树木根部吸收重金属后,将其输送并储存在植物体的根部及地上部分,通过采伐后集中处理等途径回收重金属,最终达到清除土壤重金属的目的[4]。
本文主要从树种的吸收蓄积能力和耐受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据此筛选重金属污染区修复的优势树种,提出应加强木本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相关研究,深入探索土壤修复领域。
沈农学人风采 冯玉龙教授 矢志科学 进取创新
年入选 “ 新世纪百 千万 人才工程 ” 国家级 人选 , 同 年 获 中
国科学 院王宽诚西部 学者突 出贡献 奖 。 2 0 1 1 年 获中 国科 学 院优 秀教 师称号 , 2 0 1 2年入选辽 宁省攀登学 者支持计 划, 2 0 1 5年获沈 阳市“ 五一” 劳动奖章。
多年来 , 冯 玉 龙教 授 一 直 从 事 植 物 生 理 生 态 学 研 究 ,
主要研究植物对光 、 温、 水、 矿质和 C 0 等非生物环境 , 以 及 天敌 等生物环境的 响应 与适应机制 ,试 图揭示植物分
布 、更 新 、 物种 共 存 和 外 来 植 物 入 侵 等 的 生理 生 态 学 机
制 。近年来 , 主要 从事入侵生物 学研究 , 包括外来植 物入 侵机理 、 危害和防治 , 以及全球 变化和生物入侵 的相互作 用等 。 重 点是从天 敌逃逸 、 快 速进 化 、 表型可 塑 性和化 感 作用 ,以及植物 与土壤微生物相 互作用等 角度 探讨外来 植 物的入侵机理 。冯玉 龙教授与美 国、 墨西哥 、 印度及特 立尼达 和多 巴哥等 国科学家建立 了长期合作关 系 ,共 同
学专业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期 间, 冯玉龙怀着为实现 四个现
代 化 做 贡 献 的理 想 。 选修 了 高 级 植 物 生理 学 、 分子遗传学 、 基
近年来 ,冯玉 龙教授主持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面上项 目、 中国科 学院知识 创新工程 重要方向性项 目和辽宁 省科 技攻关项 目等 科研课题十 多项 ; 发表论 文 1 ∞ 多篇 , 其 中 4 0多篇 分 别 发表 在 { P N AS } { J o u r n a l o f E c o l o g y } { E c o l o g y }{ E c o l o g i c a l Mo n o g r a p h s }{ Oe c o l o g i a }{ N e w
植物嫁接中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第12期(总第384期)2021年12月No.12 DEC文章编号:1673-887X(2021)12-0109-02植物嫁接中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郭百川(青岛抬头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00)摘要近年来,砧穗互作一直是研究热点,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究砧穗互作的关系逐步深人。
因此,完善砧穗互作机制方面的研究,对选择性状优异的砧木、获得更加合理有效的砧穗组合及促进嫁接技术在园艺作物中高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植物嫁接中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植物嫁接;分子调控机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339.4+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1.12.047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in Plant GraftingGuo Baichuan(Qingdao Taitou Garden Seedling Technology Co.,Ltd.,Qingdao266000,Shandong,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rootstock spike interaction has been a research hotspot,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it is gradually deepen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stock spike interac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Therefore,improv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rootstock and pani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electing rootstocks with excellent characters,obtaining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rootstock panicle combi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grafting technology in horticultural crop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in plant grafting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lant grafting,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research progress1嫁接相关概述嫁接作为无性繁殖手段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良种选育和园艺作物栽培等领域,已经创造出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生物学
➢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及氮磷协同利用 ➢ 植物对氮的利用主要依赖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 并在体内同化为有机氮后被
利用(Xu et al., 2012)。 ➢ 亚洲栽培稻中, 籼稻的氮利用效率通常高于粳稻, 原因之一是二者吸收和转运无机
氮的方式不同。 ➢ 其中, 编码硝酸盐转运蛋白的NRT1.1B基因在籼粳稻之间存在明显分化(Hu et al.,
逆境生物学-生物胁迫
➢ 植物“抗病”小体与抗病机制 ➢ 该研究揭示了多肽酶类激素RALF被受体激酶和膜锚定蛋白组成的异型复合体识别
植物基因编辑
➢ 基于RNA模板的植物同源重组修复 ➢ 自2012年CRISPR/Cas基因组编辑技术被发明以来, 已广泛应用于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等诸多物种的基因组编辑。基因组编辑首先在基因组靶向位置产生DNA双 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break, DSB)。之后, 这些产生的DSB可通过非同源 末端连接(NHEJ)或者HDR途径进行修复。NHEJ最常用于移码突变进而破坏基因 的功能, HDR则主要用于对靶标序列的精准替换或定点插入。 ➢ 在多数物种中, NHEJ是DSB最主要的修复途径, 而通过HDR途径进行精准修复的 概率极低。虽然利用基因枪转化或者双生病毒系统开展植物CRISPR/Cas系统 DNA供体的递送, 可提高DNA模板数量进而提高HDR的发生概率, 但如何实现高 效率的植物同源重组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逆境生物学-生物胁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植物“抗病”小体与抗病机制 ➢ 《植物学报》发表专文点评, 认为该研究解析了第一个植物完整NLRZAR1激活前
后的结构, 填补了NLR介导的免疫信号转导研究领域的空白(夏石头和李昕, 2019)。 ➢ 柴继杰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结构生物学方法发现了FER-LLG1异型复合体识别
2015)。根系在土壤中招募大量且种属特异的微生物(根系微生物组), 植物调控根 系微生物组的机制对植物吸收营养和响应逆境胁迫等生理过程至关重要。
作物生物学
➢ 水稻根系微生物组及氮磷协同利用 ➢ 白洋研究组与储成才研究组合作揭示了水稻根系微生物组与氮代谢的交互调控机
制。他们通过比较田间生长的68个籼稻和27个粳稻品种的根系微生物组, 发现籼 稻和粳稻具有显著不同的根系微生物组成, 籼稻比粳稻富集了更多与氮代谢相关 的根系微生物, 这与籼稻具有更高的氮利用效率相一致。 ➢ 进一步分析发现, NRT1.1B不同等位形式在富集氮代谢相关根系微生物中具有关 键调控作用(Zhang et al., 2019)。 ➢ 该研究为探讨根系微生物与植物互作及其功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利用益生菌培 育氮高效利用水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逆境生物学-生物胁迫
➢ 植物“抗病”小体与抗病机制 ➢ 柴继杰研究组、周俭民研究组与王宏伟研究组合作发现并解析了植物界首个完整
NLR (植物中一类主要的信号识别受体, 能感知病原物的效应因子,并触发植物的免 疫反应(Jones and Dangl, 2006; Maekawa et al., 2011))复合体的结构。 ➢ 他们解析了ZAR1-RKS1和ZAR1-RKS1- PBL2UM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发现 ZAR1-RKS1通过自身结构域互作及ADP的结合, 使其处于稳定的抑制状态。 ➢ 而病原菌效应因子尿苷酸化诱饵蛋白PBL激活RKS1, 促使RKS1对ZAR1NBD产生 空间碰撞, ZAR1NBD向外旋转60°, 使ZAR1-RKS1-PBL2UMP的ADP解离, 并达 到解抑制的中间状态(Wang et al., 2019c)。
植物基因编辑
➢ 基于RNA模板的植物同源重组修复 ➢ 夏兰琴研究组与合作者以RNA为同源重组修复(HDR)的模板, 并分别利用核酶自
切割和具有RNA/DNA双重切割能力的CRISPR/Cpf1基因编辑系统, 成功获得了 后代无转基因成分的抗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水稻植株(Li et al., 2019c)。 ➢ 该研究证明, 除了通常使用的DNA模板, RNA同样可作为植物同源重组修复的模 板。在此基础上, 有望解决植物同源重组频率不高的难题, 及加快通过基因编辑技 术精准改良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步伐。
作物生物学
➢ 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网络 ➢ 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迫切需要利用有限的耕地增加作物产量。而作物产量的高低
与光能同化有直接关系, 光能同化高的作物又与株型密切相关。具有更多直立叶 片的植株结构能够减少相互遮蔽, 且在增加植株密度条件下仍能维持光合作用的 光能捕获, 以此改善叶片氮的积累, 用于籽粒灌浆和增加产量(Pendleton et al., 1968; Stewart et al., 2003; Tilman et al., 2011)。 ➢ 田丰研究组从玉米野生祖先种大刍草中克隆到2个调控叶倾角的主效QTL (UPA1 和UPA2)。
硝酸盐可增强两者的互作, 并促进SPX4蛋白的降解, 进而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 触发硝酸盐应答反 应。NRT1.1B介导SPX4蛋白降解也触发磷饥饿应答基因的表达。 ➢ 因此, 硝酸盐信号可通过NRT1.1B-SPX4同时实现对硝酸盐应答基因和磷饥饿应答基因的协同激活, 从而实现氮磷的营养平衡(Hu et al., 2019a)。 ➢ 该研究既揭示了硝酸盐受体传递信号的重要机制, 也阐明了氮磷协同利用实现植物营养平衡的分 子机制, 对植物营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RALF多肽的分子机制。 ➢ 他们解析了po-FERECD、apoANX1ECD、apo-ANX2ECD、apo-LLG1以及
RALF23-LLG2-FERECD的晶体结构, 并利用拟南芥定点突变技术、体内遗传学方 法和体外生化手段, 发现RALF的N末端保守结构域是LLG1-3识别的重要区段, LLG1-3识别RALF主要由构象多变的C端结构域控制(Xiao et al., 2019)。
逆境生物学-生物胁迫
➢ 植物“抗病”小体与抗病机制 ➢ 植物在与病原菌的长期对抗过程中, 进化出了先天免疫系统, 主要由2个先天免疫
反应(PTI和ETI)组成(Jones and Dangl, 2006), 而抗病蛋白是植物免疫系统的核 心, 但人们对抗病蛋白发挥抗病反应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 ➢ ZAR1是一类NLR (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s)蛋白, 可 与抗病相关蛋白激酶I (RKS1)互作形成未激活的复合体。 ➢ 该复合体可识别十字花科的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效应因子AvrAC尿苷酸化的PBL2UMP配体, 进而激活下游的抗病信 号转导(Lewis et al., 2013; Wang et al., 2015)。
2019年中国植物科学领域 重要研究进展
植物基因编辑
➢ 基因组单碱基编辑器 ➢ 作物农艺性状很多情况下是由基因组中的单个或少数核苷酸突变引起。因此, 基
因组中关键核苷酸变异的鉴定与定向修正是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基因组单碱基 编辑器的开发, 为定向编辑和修正基因组中的关键核苷酸变异提供了重要工具, 展 现了其在植物新品种培育等方面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Komor et al., 2016; Gaudelli et al., 2017)。 ➢ 单碱基编辑器主要包括胞嘧啶单碱基编辑器(CBE)与腺嘌呤单碱基编辑器(ABE)。 ➢ 目前, CBE与ABE已在多个物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其在体内全基因组范围的脱 靶效应还未得到评估(Rees and Liu, 2018)。
逆境生物学-生物胁迫
➢ 植物“抗病”小体与抗病机制 ➢ 之后, 3个研究组合作, 同样采用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了植物第一个激活状态的抗
病蛋白复合体, 并命名为“抗病小体(resistosome)”。 ➢ 他们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证明, dATP可将ZAR1-
RKS1-PBL2UMP由解抑制状态进一步转化为激活状态, 并形成轮状五聚体的“抗 病小体”。 ➢ 遗传学相关实验表明, ZAR1的“抗病小体”参与病原菌侵染后的抗病反应, 如细 胞的超敏性死亡(hypersensitive response) (Wang et al., 2019b)。该成果被认 为是植物免疫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发现, 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作物生物学
➢ 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基因OsNR2 ➢ 现代农业中, 氮肥使用为水稻高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氮肥过多施用不仅增
加农业成本, 还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水稻土壤的细菌通过硝化作用将约40%的 氮转化为硝态氮, 因此, 硝态氮的吸收同化成为影响水稻氮素利用率(NUE)的重要 因素。氯酸盐抗性是水稻硝态氮同化效率的指标。 ➢ Teng等(2006)最早利用DH群体定位到3个氯酸钾抗性QTLs。徐国华研究组相继 克隆了多个水稻硝态氮吸收转运基因(Yan et al., 2011)。2015年, 储成才研究组 克隆了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B (Hu et al., 2015), 为水稻高NUE育种奠 定了基础。
作物生物学
➢ 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网络 ➢ 研究表明, 大刍草UPA2等位基因具有与玉米不同的披叶基因DRL1的结合位点, 而DRL1能够与无
叶舌基因LG1进行物理互作, 抑制ZmRAVL1介导的LG1激活。ZmRAVL1调控油菜素内酯C6氧化 酶基因brd1/UPA1,改变植株内源的油菜素内酯含量和叶片角度。来自玉米野生祖先大刍草的 UPA2等位基因能够减小叶片角度, 但其在玉米驯化过程中丢失。通过将野生UPA2等位基因导入 到现在玉米杂交种中和编辑ZmRAVL1基因均能够增强高密度种植玉米的产量(Tian et al., 2019)。 ➢ 该研究克隆了控制玉米紧凑株型和密植增产的关键基因, 建立了玉米紧凑株型的分子调控网络, 为 玉米理想株型分子育种及培育密植高产品种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植物学报》发表专文点评, 认为该成果是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 也是理论研究指 导育种应用的最佳范例之一(刘杰和严建兵,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