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活性及酪氨酸酶

合集下载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概念:酪氨酸酶(EC 1.14.18.1)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它与生物体合成色素直接相关.(长的黑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自己)在人体中,它与色素障碍性疾病及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发生与治疗有关(酪氨酸酶的分布与动物的生理功能息息相关,不同动物的酪氨酸酶在体内分布的部位不同.多数昆虫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酪氨酸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不同类型的酪氨酸酶存在于昆虫的特定部位,以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美洲蜚蠊存在于血红细胞内,而麻蝇则仅存在于血浆中,并且在表皮中主要以活化形式的酪氨酸酶存在.昆虫酪氨酸酶除参与黑色素的形成外还是唯一参与角质硬化的酶.昆虫高度硬化的角质能阻断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并为柔软的元脊椎动物身体提供了保护.在节肢动物中,酪氨酸酶还参与其他两种重要的生理过程——防御反应和伤口愈合.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催化产生的黑色素被分泌进入到表皮和毛发的角质细胞中,使体表着色,从而起保护皮肤和眼睛、抵御紫外线的辐射和防止内部组织过热等作用.哺乳动物酪氨酸酶常见于黑素细胞中,黑素细胞是存在于皮肤,发囊和眼睛中并产生色素的高度特异性的细胞[1“].酪氨酸酶功能减退或缺失时,即会影响黑色素代谢,从而发生疾病如白癫疯和白化病.动物与人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也与酪氨酸酶的缺失或活性下降有关.)作用机制:酪氨酸酶主要参与两个反应过程:催化L.酪氨酸羟基化转变为L-多巴和氧化L-多巴形成多巴醌,多巴醌经一系列反应后,形成黑色素,与人体雀斑、褐斑等黑色素过度沉积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与昆虫的蜕皮(蝉蜕可以入药)和(苹果)果蔬的褐化有很大关系(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可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被羟化反应形成L_3,4一二羟基丙氨酸(L_多巴)(单酚酶活性),并进步将L_多巴氧化生成多巴醌(二酚酶活性)。

这两步反应都是由酪氨酸酶催化的,酪氨酸酶在这里显示了独特的双重催化功能.第二阶段从多巴醌(DOPAqui—non)为原料从两个不同途径分别生成真黑素和褪黑素的过程.真黑素生成,多巴醌经多聚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生成无色多巴色素,极不稳定的无色多巴色素被另一分子多巴醌氧化为多巴色素,多巴色素经异构、脱羧生成5,6一二羟基吲哚(DHI),5,6一二羟基吲哚(DHI)由酪氨酸酶催化氧化为真黑色素的前体吲哚一5,6一醌(IndQu);褪黑素生成,多巴醌(DOPAquinon)与半胱氨酸(Cys)反应生成产生5-Cys一多巴及5-Cys一多巴醌,然后成环、脱羧变成苯肼噻嗪的衍生物,最后形成褪黑素.在第二阶段,只有少数几步反应由酪氨酸酶、异构酶或金属离子催化,大部分反应都是自发的,因此酪氨酸酶是整个黑色素生成反应的限速酶,第一阶段的两步反应是限速步骤.)活性中心: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两个含铜离子位点构成.在催化过程中,双核铜离子位点以3种形态存在,分别是氧化态、还原态和脱氧态.研究表明与酪氨酸酶结合的双核铜离子活性中心与在血蓝蛋白中发现的活性中心非常相似、白化病概念:白化病是由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沉着减少或缺失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的总称。

三酶一素的作用

三酶一素的作用

“三酶一素”在美白产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抑制的酶包括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酶、DHICA氧化酶和内皮素。

1. 酪氨酸酶:在黑色素(melanin)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大多数美白产品中都含有针对酪氨酸酶的成分,通过抑制其活性来达到美白的效果。

2. 多巴色素互变酶:在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可以阻止黑色素的形成。

3. DHICA氧化酶:同样在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作用,抑制其活性可以阻止黑色素的形成。

4. 内皮素:这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也在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抑制内皮素的活性可以阻止黑色素的形成。

以上四者共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肤色,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三酶一素”的信息,建议咨询皮肤科医生或查看护肤方面的专业书籍。

同时请注意,选择和使用美白产品时务必小心谨慎,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酪氨酸酶单酚酶和双酚酶

酪氨酸酶单酚酶和双酚酶

酪氨酸酶单酚酶和双酚酶
酪氨酸酶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含铜氧化还原酶,它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既可以作为单酚酶,也可以作为双酚酶。

以下是关于酪氨酸酶单酚酶和双酚酶的详细介绍:
一、酪氨酸酶单酚酶
1.催化单酚羟基化:酪氨酸酶作为单酚酶时,能够催化单酚的羟基化反应,将其转化为二酚。

这是黑色素合成的第一步反应,为后续的反应提供了必要的中间产物。

2.对底物的特异性:酪氨酸酶对底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它主要催化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如酪氨酸等。

这种特异性使得酪氨酸酶在生物体内能够精确地调控黑色素的合成。

二、酪氨酸酶双酚酶
1.催化邻二酚氧化:酪氨酸酶作为双酚酶时,能够催化邻二酚的氧化反应,生成邻二醌。

这是黑色素合成的第二步反应,也是酪氨酸酶催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2.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邻二醌是黑色素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它的生成量直接影响着黑色素的最终产量。

因此,酪氨酸酶作为双酚酶的活性对于调控黑色素的合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酪氨酸酶的单酚酶和双酚酶活性共同参与了黑色素的合成过程,通过催化单酚羟基化和邻二酚氧化等反应步骤,实现了黑色素在生物体内的生成和调控。

这种双重催化功能使得酪氨酸酶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和应用价值。

酪氨酸酶的作用与功效

酪氨酸酶的作用与功效

酪氨酸酶的作用与功效
酪氨酸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的酶类。

它主要参与酪氨酸的代谢过程,具有以下的作用和功效:
1. 酪氨酸降解:酪氨酸酶能够将酪氨酸分解为苯丙氨酸和酪胺。

这个过程是在肠道中发生的,酪氨酸酶的活性对于保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2. 蛋白质合成:酪氨酸酶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能够促进氨基酸的连接,使得多肽链能够正确地形成。

3. 神经递质合成:酪氨酸酶还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过程。

例如,它是产生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关键酶之一。

这些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 免疫系统调节:酪氨酸酶也被发现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它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

5. 治疗酪氨酸相关疾病:一些酪氨酸相关疾病,如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体内酪氨酸酶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

因此,通过补充酪氨酸酶或调节其活性,可以治疗或改善这些疾病的症状。

总结起来,酪氨酸酶在酪氨酸的代谢、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合成和免疫系统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酪氨酸酶的功能与机制,有助于了解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调节过程,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活性测定

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活性测定

课程:实验日期:2012年月日专业班级:组别交报告日期:2102年月日姓名:学号报告退发:(订正、重做)同组者:教师审批签字:实验名称: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及活性测定实验目的:1.自行查阅资料,选取原材料,设计合理的酪氨酸酶提取、分离、纯化鉴定以及活性测定的方案;2.按照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3.通过酪氨酸酶的分离过程,了解并熟悉生物工程下游分离工程的一些常规操作;4.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汇总展示,培养分析问题和自我展示的能力。

实验原理: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还原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

与生物体黑色素的合成直接相关。

近年来,有学者已经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得到酪氨酸酶,如马铃薯,蘑菇,香蕉,苹果,桑叶以及香樟等。

相关资料显示,L-多巴和邻苯二酚测定体系都说明香蕉,马铃薯及蘑菇中酪氨酸酶的活性较高。

因此,本实验选取香蕉为实验原材料,通过简单的提取分离以及纯化,初步得到了酪氨酸酶的样品(溶液),并用邻苯二酚为底物对其活性做了定性鉴定。

酪氨酸酶的粗提取包括研磨(匀浆),过滤,离心,盐析和透析等过程。

盐析蛋白质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溶解度降低、发生沉淀的现象。

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大,蛋白质表面的双电层厚度降低,静电排斥作用减弱。

同时由于盐的水化作用使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区附近的水化层脱离蛋白质,暴露出来,增大了蛋白质表面的疏水相互作用,容易发生凝集,进而沉淀。

盐析的方法有K s盐析法和β盐析法,前者是改变体系的离子强度,而后者的则通过改变温度和pH实现。

由于蛋白质对离子强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常采用K s盐析法。

常用的盐有硫酸铵等。

通过查阅资料,本实验中采用饱和度为55%的硫酸铵进行酪氨酸酶的盐析沉淀。

透析是一种膜分离的方法,利用的是浓度引起的自由扩散,在透析袋内盛放盐析后酪氨酸酶的溶解液,放入缓冲液内透析,目的是除去盐析过程带入的离子。

透析袋在使用前一般需要进行预处理。

酪氨酸酶高考知识点

酪氨酸酶高考知识点

酪氨酸酶高考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进入大学的关键时刻,对于理科生而言,化学是其中一个必考科目。

在化学中,酪氨酸酶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酪氨酸酶的相关概念、作用和应用。

一、酪氨酸酶的概念和结构酪氨酸酶是一种氧化酶,它的作用是催化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

酪氨酸酶的结构主要由两个亚基组成:α亚基和β亚基。

其中,α亚基是酶的催化部位,而β亚基则负责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效率。

二、酪氨酸酶的作用机制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酪氨酸通过与酶的α亚基形成氢键作用,进而定位于酶的活性中心。

接下来,在酶的活性中心中,氧分子结合到酪氨酸的羟基上,形成酚的过渡态。

然后,酚的过渡态通过质子转移反应形成氧化酚。

最后,在酶的反应活性中心中,氧化酚与β亚基形成氢键作用,从而释放产物。

三、酪氨酸酶的应用酪氨酸酶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酪氨酸酶可以用于检测乳制品中的酪氨酸含量。

通过测量酪氨酸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可以推测出乳制品的质量和纯度。

其次,酪氨酸酶在生化研究中被广泛用于分析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测量蛋白质样品与酪氨酸酶的反应速率,可以获得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此外,酪氨酸酶还可以用于生物防治和酶工程等领域。

四、酪氨酸酶与健康酪氨酸酶在人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酪氨酸酶可以催化酪氨酸的氧化反应,从而产生酚类物质。

这些酚类物质对人体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保健作用。

此外,酪氨酸酶还参与体内代谢过程,维持身体健康平衡。

综上所述,酪氨酸酶是高考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了解酪氨酸酶的概念、结构、作用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为高考化学科目的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了解酪氨酸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和与健康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

因此,在复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重点关注酪氨酸酶这一重要的高考知识点。

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酶类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催化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黑色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色素,它能够对光线起到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具有保护皮肤的功能。

在人类和动物的身体中,黑色素的合成与酪氨酸酶密切相关。

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的过程中,需要有另外一种物质——DOPA醌,它是酪氨酸酶作用的底物之一。

DOPA醌的生成是通过酪氨酸酶将酪氨酸氧化得到的。

DOPA醌与其他化合物反应形成的多巴胺产生黑色素。

因此,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的合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和生物科技领域,研究酪氨酸酶和黑色素的合成机制对于开发新型药物和美容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控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可以实现黑色素的合成和调节,从而达到调节皮肤色素沉着、美白等目的。

同时,黑色素的合成与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联,研究酪氨酸酶的功能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皮肤疾病的发生机制。

- 1 -。

食品加工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食品加工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食品加工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加工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处理、改变其形态、组织和性质的一系列工艺过程。

酪氨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在食品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催化蛋白质中的酪氨酸降解为酪氨酸酸解氨基。

酪氨酸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食品质量和口感。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因素。

首先,pH值是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酪氨酸酶在不同pH值下的活性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研究表明,酪氨酸酶在酸性条件下的活性更高。

这是因为酸性环境可以改变酶的构象,使其与底物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酶活性。

因此,在食品加工中,合理调控pH值可以有效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改善食品的风味和质感。

其次,温度也是影响酪氨酸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酪氨酸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也有较大差异。

通常来说,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会达到最大值,超过这个范围酶活性会下降。

这是因为在过高的温度下,酶的构象会发生改变,导致酶失活。

因此,在食品加工中,应当根据酶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温度,以保证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食品原料的处理方式也会对酪氨酸酶活性产生影响。

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会对酶蛋白的构象和结构产生改变,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比如,高温加热处理会导致酶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降低酶的活性。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处理方式,以保持酶的活性。

此外,金属离子的存在也会对酪氨酸酶活性产生影响。

一些金属离子,如铜、镍、锌等,能够与酶发生络合作用,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研究表明,适量的金属离子可以激活酶的活性,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金属离子浓度会抑制酶的活性。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金属离子的浓度,以保持酶的活性。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对酪氨酸酶的活性产生影响,比如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反应时间等。

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会决定酪氨酸酶活性的高低。

总之,食品加工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pH值、温度、食品原料的处理方式、金属离子的存在等。

酪氨酸酶提取及活性研究

酪氨酸酶提取及活性研究

荧光光谱法
总结词
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利用荧光物质与酪氨酸酶相互作用产生的荧光信号变化来研究酶活性 的方法。
详细描述
荧光光谱法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波长变化,可以分析荧光物质与酪氨酸酶的结合 情况以及酶的催化过程。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适用于生物体系中的酪氨酸酶
活性研究。
紫外可见光谱法
总结词
紫外可见光谱法是通过测定酪氨酸酶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来研究酶活性的方法。
有机溶剂萃取法
• 有机溶剂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将目标物质从水相中萃取 出来。常用乙醚、氯仿等。
离子交换法
•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剂将目标物质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分离。常用DEAE-纤维素 、CM-纤维素等。
$item2_c{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 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十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 正文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单击5*48}
药物研发
基于酪氨酸酶的催化机制,开发具有治疗作 用的新型药物或药物前体。
生物工程
利用酪氨酸酶在酶工程领域进行蛋白质改造 和优化,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பைடு நூலகம்KS
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
• 酪氨酸酶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于生产 食品添加剂和调味品。例如,它可以 催化产生茶多酚和咖啡色素等天然色 素,为食品提供丰富的色泽。此外, 酪氨酸酶还可用于生产香精和调味剂, 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酪氨酸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

酪氨酸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

酪氨酸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酪氨酸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的调节和催化作用。

在基础研究中,酪氨酸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还能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生化教学中,酪氨酸酶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酶的特性与功能,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调节与催化作用。

1.酪氨酸酶的分离和纯化:借助特定的分离纯化技术,如凝胶电泳、柱层析等,可以将酪氨酸酶从复杂的生物体系中提取出来并得到较纯的样品,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酪氨酸酶在体内的表达与调控:通过研究酪氨酸酶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调控机制,可以揭示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调节机制,进而深入了解其在生物过程中的功能。

3.酪氨酸酶的催化机制:通过对酪氨酸酶底物结合、活性位点特性、催化过程等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催化机制和底物特异性,为酪氨酸酶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4.酪氨酸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通过使用晶体学和分子模拟等技术手段,可以揭示酪氨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酪氨酸酶与其底物、配体的结合机制,为理解其功能以及相关药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在生化教学中,酪氨酸酶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酪氨酸酶的特性与功能: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酪氨酸酶的特性,如底物特异性、对温度和pH的敏感性等,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如激素合成、色素生成等,帮助学生理解酶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2.酪氨酸酶与相关疾病:可以将酪氨酸酶与相关疾病(如乳糜泻和黑鼻病等)进行关联,介绍酪氨酸酶在这些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酶与疾病的关系。

3.酪氨酸酶的调控机制:教学中可以介绍酪氨酸酶的调控机制,如底物浓度调控、酶活性受限等,帮助学生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调节机制。

4.酪氨酸酶在医学与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介绍酪氨酸酶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其在乳糜泻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

总之,酪氨酸酶的基础研究和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EC 1.14.18.1,Tyrosinase)是一种含铜的金属酶,广泛分布于微生物、动植物及人体中[1]. 在植物中,酪氨酸酶一般称为多酚氧化酶;在昆虫中,则称为酚氧化酶;在微生物和人体中,才称为酪氨酸酶.酪氨酸酶主要参与两个反应过程:催化L-酪氨酸羟基化转变为L-多巴和氧化L-多巴形成多巴醌,多巴醌经一系列反应后,形成黑色素.酪氨酸酶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它也与人体雀斑、褐斑等黑色素过度沉积等疾病的发生有关,并与昆虫的蜕皮和果蔬的褐化有很大关系[2].自从发现了人黑色素细胞可以以L-3,4-二羟基丙氨酸(L-多巴)为底物合成黑色素,这个反应成为酪氨酸酶活性和定位检测的基础.在之后的研究中,酪氨酸酶成为第一个用亲和色谱纯化的酶,酪氨酸酶也是最早发现能将酶分子内部氧原子参入到有机物中的酶;并为酶自杀性失活提供了早期实例.现今,人们已经从微生物、植物及多种动物中提取并纯化了酪氨酸酶.目前,对酪氨酸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酶的分离纯化、催化机制、活性调控以及酪氨酸酶基因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等方面,在结构方面,其三维结构仍未得到.鉴于此,对编码酪氨酸酶基因的结构、表达及其调控,酪氨酸酶的合成和运输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酪氨酸酶的理化性质高等脊椎动物、低等脊椎动物和原核生物的酪氨酸酶的理化性质不同.由表1可以看到,从Strepto- myces antibioticus的272个氨基酸到Homo sapiens的529个氨基酸,不同生物中的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差异很大.虽然它们在生物体内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的理化性质却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酪氨酸酶在同工酶的研究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生物体内具有同工酶的一大类酶.据研究,哺乳动物、原核动物、真菌的酪氨酸酶一般为单聚体或二聚体;而昆虫、两栖类的酪氨酸酶一般为二聚体、四聚体或五聚体等多聚体.3 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结构酪氨酸酶的活性中心是由两个含铜离子位点构成.在催化过程中,双核铜离子位点以3种形态存在,分别是氧化态(Eoxy)、还原态(Emet)和脱氧态(Edeoxy). 研究表明与酪氨酸酶结合的双核铜离子活性中心与在血蓝蛋白中发现的活性中心非常相似[16,17].由X射线吸收光谱(XANES,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分析,酪氨酸酶和血蓝蛋白含铜活性中心主要的构象变化基本相同,铜离子位点的几何构型是可变的.血蓝蛋白氧化态结晶学和延伸X射线吸收结构光谱(EXAFS, Edge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的研究结果表明[18],Cu-Cu键长约为0.35 nm,每个二价铜离子构型为正四棱锥状,受到两个强的赤道面配位原子的调控和一个相对较弱的轴向NHis配基的调控,形成5个配位键(结构可见图1).其电子构象为3d9.即与蛋白上的组氨酸残基上的氮原子形成3个配位键,外源氧分子作为过氧化物与铜离子形成两个配位键占据了铜离子的两个赤道面位置,并可作为两个铜离子之间的桥联配体.所以Eoxy活性中心可以写成Cu(I) -O2-Cu(I),但通常更适合用过氧化态Cu(II) -O2-Cu(II)表示[16].过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对于Eoxy的生物功能很重要.由于受强的R*受体作用,过氧化物带有较少的负电荷,而P电子受体与过氧化物的R*轨道上的电子作用,大大的削弱了氧氧键,使图1 酪氨酸酶活性中心的双核铜中心结构Fig.1 Th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center containing Cu of ty- rosinase之容易断裂.酪氨酸酶被认为是血蓝蛋白的祖先蛋白,因为酪氨酸酶在非常原始的生物体中也有发现.Eoxy的结构比血蓝蛋白的结构更紊乱,因此酪氨酸酶相对于血蓝蛋白存在更多构象不同的底物与其活性中心结合.还原态酪氨酸酶与氧-铜离子态的酶相似,都含有两个四角形的反磁铜离子,不同的是,桥联配体是氢氧化物而不是过氧化物.每个亚铜离子电子构象为3d10,分别与两个吲哚上的氮原子形成两个键长为0.19 nm的配位键,与第三个吲哚上的氮原子形成键长为0.27nm的配位键,环绕Cu-Cu轴形成近似C3V的对称结构.当加入过氧化物,酶从Emet变为Eoxy;当缺少过氧化物时,酶由Eoxy变为Emet.纯化后得到的酶是由\85%的Emet和[15%的Eoxy组成的混合物.半亚铜离子态酪氨酸酶含有一个2价铜离子和一个1价铜离子.2价铜离子含有未配对的电子,由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未配对的电子占据一个dx2 -y2轨道.根#73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据两个铜离子之间电子离域的电子顺磁共振和可见光谱特征,证明在两个铜离子之间同样有桥连配体的存在.通过对铜离子态血蓝蛋白的研究表明:Edeoxy的活性中心由两个一价铜离子组成.1938年Kubowitz证明了这种酶形态的存在.图2 酪氨酸酶催化生成黑色素过程Fig.2 The process of the melanin biosynthesis catalyzed by tyrosinase。

酪氨酸酶溶液的制备

酪氨酸酶溶液的制备

酪氨酸酶溶液的制备
酪氨酸酶是一种能够水解酪氨酸及其衍生物的酶类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酪氨酸酶溶液的制备方法。

一、实验仪器和材料
1.分散酪蛋白
2.75mmol/L的Tris-HCl缓冲液(PH7.0)
3.酪氨酸酶
4.活化剂
5.浓盐酸
6.氨水
7.异丙醇
8.离心管
9.定量管
二、实验步骤
1.酶活性的检测
首先,要对酪氨酸酶的活性进行检测,以保证制备出的酶溶液具有一定的水解能力。

方法如下:
(1)取适量的分散酪蛋白放入离心管中,加入适量的75mmol/L的Tris-HCl缓冲液,振荡均匀后,将其加温至37℃。

(2)向管内加入一定量的酪氨酸酶和一定量的活化剂,混匀后再次放置于37℃下反应。

(3)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样品,加入50%的异丙醇,离心沉淀。

离心上清取出,并进行紫外吸收光度计检测。

(2)缓慢加入浓盐酸或氨水,调节溶液的PH值至适宜范围。

(3)反复冷水浴加温,使反应液温度达到37℃,继续搅拌,使酶能够快速发挥作用。

(4)反应一定时间后,离心样品,并留取上清液即为酶溶液。

三、实验注意事项
1.最好将酶制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Tris-HCl缓冲液的浓度和PH值应先进行调节,确保溶液稳定性。

3.调节PH值时应缓慢加入酸碱,注意避免过度调节。

4.反应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会影响酶的活性。

5.制备好的酶溶液需要在低温下保存,避免酶的降解。

壬二酸美白的原理

壬二酸美白的原理

壬二酸美白的原理壬二酸是一种常用的美白活性成分,常见于美白化妆品中。

它的美白原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一种催化酪氨酸氧化成酪氨酸醌的酶,酪氨酸醌是引发黑色素形成的关键中间产物。

根据研究发现,壬二酸可以有效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降低黑色素的形成,实现美白效果。

2. 妨碍酪氨酸醌的形成:酪氨酸醌通过氧化酪氨酸生成,是黑色素形成的重要步骤之一。

壬二酸中的羟基(-OH) 和醛基(-CHO) 可以与酪氨酸醌反应,中断酪氨酸醌的形成链条,从而降低黑色素生成。

3. 抗氧化作用:壬二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伤。

因为氧化应激是导致黑色素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实现美白效果。

4. 抑制黑色素的转移和沉着:黑色素的形成不仅涉及到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还涉及到其在皮肤中的转移和沉着。

壬二酸可以阻断黑色素细胞与角质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黑色素的转移,同时还可以阻断黑色素细胞的沉积,从而减少黑色素的积累,达到美白效果。

5. 抑制黑色素的分解:壬二酸可以通过抑制黑色素的酪氨酸酶和胺苄醇氧化酶活性,阻碍黑色素的氧化和分解过程。

这样可以让黑色素在皮肤中停留的时间更长,增加美白效果的持久性。

6. 促进角质代谢:壬二酸可以促进角质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老旧角质的脱落,提高肌肤自我修复能力。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帮助肌肤恢复均匀明亮的色泽,达到美白效果。

综上所述,壬二酸美白的主要原理包括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妨碍酪氨酸醌的形成、抗氧化作用、抑制黑色素的转移和沉着、抑制黑色素的分解以及促进角质代谢等。

这些机制的综合作用可以减少黑色素的形成,并促进肌肤的自我修复和再生,从而实现美白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肤质和体质不同,对壬二酸的敏感性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使用美白产品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

酪氨酸酶与黑色素的形成过程

酪氨酸酶与黑色素的形成过程

酪氨酸酶与黑色素的形成过程一、酪氨酸的结构与性质酪氨酸是一种含有芳香环的氨基酸,其化学式为C9H11NO3。

它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于蛋白质中,其侧链上含有一个羟基和一个苯环,使得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稳定性。

同时,酪氨酸还是合成黑色素的重要前体之一。

二、黑色素的形成过程1. 酪氨酸的氧化反应在人类和动物体内,黑色素主要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合成。

这些细胞含有一种特殊的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它能够催化酪氨酸分子中的羟基被氧化为半胱氨酸,并且将半胱氨酸转化为多巴(DOPA)。

这个反应是合成黑色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2. 多巴的自身聚合反应多巴分子具有两个邻位间亲电性较强的羟基,因此它们可以发生自身聚合反应,形成多巴二聚体(DOPAquinone)。

这个反应是黑色素形成的第二步。

3. 多巴二聚体的聚合反应多巴二聚体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为多巴分子,并与另一个多巴二聚体结合,形成黑色素前体——5,6-二羟基间苯二酮(DHI)。

这个反应是黑色素形成的第三步。

4. DHI的氧化反应DHI分子中含有两个邻位间亲电性较强的羟基,因此它们可以发生自身聚合反应,形成DHI三聚体。

同时,DHI也可以被氧化为5,6-间苯醌(DHQ),这个反应是黑色素形成的最后一步。

5. DHQ和DHI三聚体的交替聚合DHQ和DHI三聚体可以通过交替聚合反应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黑色素分子,包括橙褐色、棕褐色和黑色等。

三、影响黑色素形成的因素1. 酪氨酸酶活性: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种酶,其活性越高,则黑色素合成速度越快。

2. 皮肤类型:不同肤色的人体内酪氨酸和黑色素的含量也不同,因此黑色素形成的速度也不同。

3. 紫外线辐射:紫外线可以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黑色素的合成速度。

4. 饮食习惯:含有大量酪氨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可以促进黑色素合成。

四、应用1. 化妆品:黑色素是皮肤颜色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因此在化妆品中添加具有促进或抑制黑色素合成作用的成分,可以实现美白或增加肤色深度等效果。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方法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方法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方法一、试剂:酪氨酸酶、酪氨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阳性对照(熊果苷粉末)、样品、去离子水二、试剂配制:1、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先分别配制0.2M的磷酸二氢钠和0.2M的磷酸氢二钠。

0.2M磷酸二氢钠:称取 71.6g Na2HPO4-12H2O,溶于 1000ml 去离子水;0.2M磷酸氢二钠:称取 31.2g NaH2PO4-2H2O,溶于1000ml 去离子水;取51ML磷酸二氢钠+49ML磷酸氢二钠即得0.2M、PH=6.8的磷酸缓冲液。

2、L-酪氨酸溶液:称取L-酪氨酸25.6 g,用磷酸缓冲液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即得L-酪氨酸溶液。

3、酪氨酸酶溶液:将马铃薯洗净,于4℃预冷4h左右。

去皮,切成约1.0 cm3丁状,于-20℃冷冻过夜。

称重,按1:1(W:V )的比例加入4℃预冷的磷酸钠缓冲液,用组织捣碎机制成匀浆,3层纱布过滤,滤液于4000 r/min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所得的酪氨酸酶粗酶液,4℃保存,2h内用完。

4、受试液的配制:将原先所配5mg/ml的溶液用甲醇稀释到1mg/ml.。

5、阳性对照:取熊果苷粉末0.01g,溶于10ml的甲醇溶液,即得1mg/ml的对照品溶液。

三、实验方法:依下表所示向试管中依次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样品溶液、酪氨酸溶液,于35℃水浴10分钟。

然后加入酪氨酸酶液,混匀,再在35 ℃下孵育30min,迅速转移至比色皿中,在475nm处测定吸光值。

受试组用空白对照组1调零,阴性对照组用空白对照组2调零,阳性对照组用空白对照组3调零。

受试组吸光值为A1,阴性对照组吸光值为A2,阳性对照组吸光值为A3。

抑制率=1-[(A1-A2)/(A3-A2)]×100%=(A3-A1)/(A3-A2)×100% 注:受试液组共四种样品。

酪氨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酪氨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酪氨酸酶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微量法注意:正式测定之前选择2-3个预期差异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货号:BC4055规格:100T/96S产品内容:提取液:液体125mL×1瓶,4℃保存。

试剂一:粉剂×3瓶,4℃保存。

临用前每瓶加入7mL提取液充分溶解待用。

现配现用。

产品说明:酪氨酸酶(tyrosinase:EC1.14.18.1)是一种单酚单加氧酶,是具有双功能的含铜糖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酵母和动物组织中。

酪氨酸酶是生物体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也是引起果蔬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对昆虫的免疫及生长有重要影响酪氨酸酶催化L-多巴生成多巴色素,其在475nm下有特征吸收峰,进而测定出酪氨酸酶的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可见分光光度计/酶标仪、低温离心机、水浴锅、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玻璃比色皿/96孔板、研钵/匀浆器、冰、蒸馏水。

操作步骤:一、样本处理:(1)组织:称取约0.1g组织,加入1mL提取液进行冰浴匀浆。

12000g,4℃离心2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2)细胞或微生物样品的制备:先收集细胞或微生物样品到离心管内,弃上清,按照每500万细胞或微生物加入1mL提取液,超声波破碎细菌或细胞(功率20%,超声3s,间隔10s,重复30次)。

12000g,4℃离心2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3)血清(浆):直接检测。

二、测定步骤:(1)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预热30min,波长调至475nm。

蒸馏水调零。

(2)加样表:在微量玻璃比色皿/96孔板中分别加入试剂名称(μL)测定管试剂一180样品20充分混匀后立即测定10s时在475nm下的吸光度,记为A1,之后迅速将其放入37℃(哺乳动物)或25℃(其他物种)水浴或培养箱中3min(若酶标仪自带控温功能,将温度调至37℃或25℃)。

然后迅速拿出擦净后测定190s时的吸光度,记为A2。

计算ΔA=A2-A1。

三、酪氨酸酶活力计算:1、按微量玻璃比色皿计算:(1)按蛋白浓度计算:单位的定义:每mg组织蛋白每分钟催化生成1nmol多巴色素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一、实验目的1.认识生物体中酶的存在和催化作用,了解生物体系中在酶促反应的特点,认识一些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殊性。

2.掌握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保存方法,了解研究催化反应特别是生物化学体系中催化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酶(enzyme)是由生物细胞合成的、对特定底物(substrate)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

生物体内所有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只要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有酶的作用,生命不能离开酶的存在。

在酶的催化下,机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同时又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酶对代谢发挥着巧妙的调节作用。

生物体的许多疾病与酶的异常密切相关;许多药物也可通过对酶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随着酶学研究的深入,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和作出巨大贡献。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结构上,同样具有一、二、三级结构,有些酶还具有四级结构。

分子的化学组成上,有单纯酶和结合酶之分。

单纯酶分子是仅由蛋白质构成的酶,不含其他物质,如脲酶、活化蛋白酶、淀粉酶、核糖核酸酶等等。

结合酶分子是由蛋白质分子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前者称为酶蛋白(apoenzyme),后者称辅助因子(cofactor)。

辅助因子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全酶(holoenzyme),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各自独立存在时,均无催化活性,只有全酶才有催化活性。

在酶促反应中酶蛋白决定着反应的专一性和效率,而辅助因子则决定着反应的种类和性质。

辅助因子按其与酶蛋白结合的紧密程度和作用特点,一般分为辅酶(coenzyme)和辅基(prosthetic group)。

辅酶是指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松弛,没有固定的组成比,往往可用透析或超滤法除去,在反应中作为底物接受质子或基团后离开酶蛋白,参加另一酶促反应并将所携带的质子或基团转移出去,或者相反。

而辅基是指与酶蛋白结合比较紧密,与酶蛋白有一定的组成比,不能通过透析或超滤法除去,在反应中辅基不能离开酶蛋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催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班级:应用化学108班姓名:王文移05 宁家彬06****:***酶催化活性及影响其活性因素的研究作者:王文移 宁家彬[摘要]:酶广泛存在与生物体中,对生命的生化反应至关重要,本实验主要探究不同浓度下催化活性的不同,以及温度,pH 值,抑制剂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酪氨酸酶,唾液淀粉酶,活性,pH ,温度,抑制剂Enzyme is widespread and in living organisms, biochemical reactions vital to life, this experiment mainly explore different catalytic activity of different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temperature, pH value, effect of inhibitor for the enzyme activity.[引言]认识生物体中酶的存在和催化作用,了解生物体系中在酶存在下的合成或分解与普通的有机合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识一些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殊性,是当今对酶的研究不可或缺的话题。

通过本次实验能够掌握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保存方法,学会使用仪器分析手段研究催化反应特别是生物化学体系中催化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酪氨酸酶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

土豆的提取液中含有酪氨酸酶。

人唾液中的淀粉酶为a-淀粉酶,在唾液腺细胞内合成。

酶的活性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 值、底物浓度以及激活剂抑制剂的影响。

本实验目的在于测定各个因素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唾液淀粉酶及酪氨酸酶来进行反应,主要观察淀粉与试剂的反应颜色,多巴的吸光度。

本实验从土豆中提取酪氨酸酶,并测定其催化活性。

当土豆、苹果、香焦等的受损面接触空气后会产生深棕色的现象是人们都见过的,这是这类物质含有酪氨酸和酪氨酸酶,酶存在于物质内部,当暴露在空气中后,在氧气的参与下,会发生一系列反应。

以下是主要的反应过程。

由于多巴转变成多巴红的反应速率较快,再转到下一步产物速率则慢得多,故可选择多巴转变为多巴红的反应速率的测定来判断催化反应的活性。

因多巴红具有特殊的颜色,故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不同的时刻测定某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用吸光度对时间作图,从所得的直线斜率求酶的活性。

酶的活性计算方法:一般定义在优化的条件下(包括pH 值、离子强度、温度等),25℃时在1min 内转化1mol 底物所需要催化剂的量为活性单位。

通过下式可计算酶的活性:610⨯∆=ktVAa ,式中,a 为所用溶液的酶的活性,A ∆为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的变化,t 为时间(min ),k 为多巴红的摩尔吸收系数,V 为加入酶的体积,进而计算出原料(土豆)中酶的活性:m aV o /A 。

式中A 为原料中酶的活性(注意此处A 不是吸光度A ),V 0为原料所得的酶溶液的总体积,m 为原料总质量。

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发生分解,其变化为:淀粉——紫色糊精——红色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淀粉与糊精无还原性,对班氏试剂呈阴性;麦芽糖与葡萄糖则是还原性的糖,与班氏试剂共热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的沉淀。

反应最适温度为37-40o C ,最适pH 为6.8,Cl -离子是激活剂,Cu 2+离子是抑制剂。

下图为多巴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的下的反应历程2.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钵、水浴、秒表2、试剂:二羟基苯丙胺酸(多巴)、磷酸二氢钠、氢氧化钠、盐酸、土豆、淀粉溶液,碘液、班氏试剂、盐酸、乳酸、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铜3.实验步骤3.1 酪氨酸酶的活性研究3.1.1.溶液配制0.10mol/L磷酸缓冲溶液(pH=7.2):50ml 0.20mol/L磷酸二氢钠+8ml0.1mol/L盐酸,定容至200ml;0.10mol/L磷酸缓冲溶液(pH=6.0):50ml 0.20mol/L磷酸二氢钠+22ml0.1mol/L盐酸,定容至200ml;0.10mol/L多巴溶液:0.195g多巴,用pH=6.0的磷酸缓冲溶液定容至100ml (现用现配)。

3.1.2酶的提取取新鲜土豆,清洁后切碎,称取10.0g置于研钵中,加入7.5mL pH=7.2的磷酸缓冲溶液,用力挤压,两层纱布滤出提取液,立即离心分离(3000rpm,5min),倾出上层清液保存于冰浴中,提取液为棕色,在放置过程中不断变黑。

3.1.3酶的活性测量取2.5ml上述提取液用pH=7.2的缓冲溶液稀释到10ml比色管中,摇匀分别取0.1mL稀释过的提取液于10mL比色管中,加入2.5mL pH=6.0的缓冲溶液,再加入2ml多巴溶液,同时开始计时,用分光光度计在480nm处测定吸光度。

开始6min内每分钟读一个数,以后隔2min读一个数,直至吸光度变化不大为止。

取0.2ml,0.3ml。

0.4ml已稀释过提取液重复上述实验(总体积为5ml)。

以吸光度对时间作图,从直线斜率求出酶的活性。

3.2淀粉酶的活性研究3.2.1.淀粉酶活性的检测:取一只试管加入5ml淀粉溶液和0.2-2ml唾液,混匀后水浴(37o C)在白瓷板上用碘液观察颜色,至微黄色为止,向上述试管中加入2ml班氏试剂,放入沸水中加热十分钟观察实验现象3.2.2.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取四只试管分别加入盐酸,乳酸,蒸馏水,碳酸钠各2ml再加入2ml淀粉溶液和2ml酶溶液,37度水浴,5分钟后加入2ml班氏试剂,沸水浴,观察沉淀生成情况3.2.3.温度对酶的影响:三只试管分别加入3ml淀粉,另外三只加1ml淀粉酶,分别成组在0,37,70度下水浴,5分钟后混合,5分钟后加碘液,观察颜色3.2.4.抑制剂与激活剂的作用3.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研究(1)取0.40ml稀释过了的提取液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冷却后配成测定溶液,观察现象。

(2)取0.40ml稀释过的提取液,加入少量的固体Na2S2O3配成测定溶液,观察现象。

(3)取0.40ml稀释过的提取液,加少量EDTA振动混合,反应一段时间后配成测定溶液,观察现象。

4.实验数据记录及讨论(一)酪氨酸酶催化活性研究加入不同量的酶在不同时间反应的吸光度如下表(表1)所示,由于反应在8分钟以后已经趋于平缓,故在12分钟以后的两组(14、16)实验数据未列出。

表1:不同酶加入量不同时间反应的吸光度测定0.30 0.187 0.201 0.223 0.240 0.256 0.271 0.281 0.283 0.290 0.40 0.015 0.019 0.026 0.033 0.037 0.045 0.044 0.051 0.058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可得出在加入酶的作用下多巴的转换动力学过程,再由直线部分得出转换速率,即为酶的活性。

为使作图更为准确,现只取前六分钟内数据作图如下:图1:0.10mol提取液关系曲线图2:0.20mol提取液关系曲线图3:0.30mol提取液关系曲线图4:0.40mol提取液关系曲线依次得出不同提取液的活性,比较不同体积的提取液加入后相同量的多巴转换速率。

由于放置时间较长,第四组实验已经失去可靠性。

(酪氨酸酶的吸光系数为lg k=3.7。

)表2:酶的活性计算已稀释的提取液体积/mL活性/A·min-1原提取液活性/(mL-1)原料活性 / g-10.l0 0.011 21.94 17.55 0.20 0.016 15.96 12.77(二)淀粉酶实验现象进行的用沸水浴,EDTA及Na2S2O3处理过的酪氨酸酶溶液进行实验发现沸水浴与Na2S2O3的吸光度几乎不变,而EDTA则是变小。

可得出如下结论:(1)在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测得的溶液吸光度基本保持不变,其酶的活性在高温下失活。

(2)加入少量固体Na2S2O3配成的测定溶液,其测得的吸光度也基本保持不变且比(1)条件下的吸光度还小,其原因是硫代硫酸钠是还原剂,使蛋白质变性。

(3)稀释的提取液加入少量EDTA振动混合,其测得的吸光度在缓慢减小。

其原因是EDTA与辅助因子络合,使酶活性失活。

5.实验结果讨论根据酪氨酸酶的活性实验得出结果,可知活性本应当随着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实际实验中却出现活性随酶浓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的情况出现,可能是因为在酶提取之后未保存在冰浴中导致没失活,从而导致酶活性的变化出现异常情况。

关于酶的活性影响因素的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1)pH对活性影响:1.pH过小(过酸)、过大(过碱)都能使酶蛋白变性而失活.2.pH的改变能影响酶活性中心上必须基团的解离程度,同时也可以影响底物和辅酶的解离程度,从而影响酶分子对底物分子的结合和催化,只有在特定的pH 下,酶、底物和辅酶的解离状态,最适宜它们相互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从而使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这个pH称为酶的最适pH。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为中性,故在蒸馏水中沉淀最多,盐酸酸性过强,使酶的活性失活,乳酸是弱酸,颜色基本不变,碳酸钠是弱碱,产生较少的沉淀。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温度过高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唾液淀粉酶在70°和0°时,酶活性失活,颜色呈蓝色。

在37°时,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淀粉遇唾液淀粉酶水解,颜色呈浅黄色。

(3)抑制剂与激活剂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活性受某些物质的影响,能使酶活性增加的称为激活剂,能使酶活性降低的称为抑制剂。

很多少量的激活剂和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

本实验中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活化剂,铜离子为其抑制剂。

所以加入NaCl后,溶液颜色为浅黄色。

氯离子促进唾液淀粉酶的水解。

铜离子作为抑制剂,故加入硫酸铜后,溶液颜色为深蓝色。

水作为对照变量,加入后对溶液稀释,颜色为浅蓝色。

参考文献[l] KenllnerR,MermetJM,OttoMWindmerHM.AnalyticalChemistry.Chapter6.Weiheim:Wiley VCH,1998;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合译.分析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章[2] 王希成编.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第4章[3] StryerL编,唐有棋等译.生物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 Frieclman M E,DaronHH.JchemEdu,1977,(54):256[5] 叶率官.化学试剂,198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