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建设史第四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我们不难看出,曹魏邺城规划对发展营国制 度传统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将东汉雒 阳规划所展示的城市规划发展为主流,推进 到一个新的演进水平,而且通过它的榜样作 用,更给后世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三、北魏洛阳城
1 洛阳附近历代城市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 营建背景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公元386—534年),初都 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北魏孝文帝为更便于统治全国进一 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迁都洛阳。洛阳在历经东汉,曹魏 等不同政权时期的破坏而又不停进行改造重建的建设历程之 后,为北魏洛阳城的扩建的改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另外北 魏时期重视尊孔崇儒,儒家经典《周礼》成为改建洛阳核心 理论依据,并强化洛阳的政治中心的职能,利用洛阳固有的 经济地理优势等一些规划举措,使洛阳又一次成为北部中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洛阳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发展礼制营国建都的一个 里程碑。
3.
4.
5.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二、曹魏邺城
曹魏邺城是东汉晚年汉相曹操所营造的魏王城。就汉代政治体系而言, 此城的政治等级应属于诸侯王的封国国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漳河沿岸。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3水系及 园林:城中 的水系是在 城西北引漳 河水,由三 台下流铜雀 苑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1500 M
2400 M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城市总体布局
2.1东西各 一门,南边 三门,北边 两门。南北 分区,中轴 对称。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5集中设三个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3城市特点 城市特点
3.1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 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充分体现了阶级对立和等 城 级制度的森严; 3.2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 市,这种手法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布局艺术性的重要 郭 开端,对以后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3.3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朝廷,后为起居用房,城内的 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3.4里坊制度更完善。 3.5集中设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上)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二、曹魏邺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南朝健康城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3东汉洛阳和北魏洛阳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通过对汉洛阳与北魏洛阳的城市建设的比较我们 不难发现, 不难发现,北魏洛阳都成规划不仅是继承了东汉雒阳 规划所启示之发展营国制度传统的产物, 规划所启示之发展营国制度传统的产物,而且还是这 一主流发展的里程碑。 一主流发展的里程碑。 由于洛都规划在这方面作出了如此重大贡献, 由于洛都规划在这方面作出了如此重大贡献,故 对后世影响深为深远。隋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 对后世影响深为深远。隋唐长安与洛阳、宋东京、金 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等历代名都规划, 中都、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等历代名都规划,都是 这种影响的历史见证。 这种影响的历史见证。北魏洛阳对发展营国制度传统 的功绩,确是不可磨灭的。 的功绩,确是不可磨灭的。
1曹魏邺城的历史背景 曹魏邺城的历史背景
据《水经注》记载:邺城 的规模为,“东西七里, 南北五里”,按晋尺为 0.245米,1里合441米,东 西为3087米,南北为2205 米。考古实测东西为 2400m,南北为1500m.规 模次于当时帝都雒阳城。 这种差别体现了诸侯王城 与帝都规模的礼制等级差 别,是合乎营国制度都邑 建设体制及礼制营建制度 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3 秉承城郭之制,内 城以政治活动区,郭城 以市(大市(城西)、 小市(城东)、四通市 (城南门外))为核心 形成经济活动区。以里 坊(320个)为单位组织 一般居住,每个“里” 的平面都成正方形,四 周筑围墙,划分得十分 整齐和严密,管理严格, 里坊制度更完善。 2.4 继承营国制度的左 祖右社,前朝后寝,井 田方格系统。城内主要 道路都和城门相通,道 路成方格形。
大市
小市
四通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5 城北面有三 座小城,各有城 垣,连接为一组 建筑,它们北靠 祁连山,南府大 成,地势险要, 是城市的主要军 事基地。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上)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2道路 采用传统 的经纬涂 制,东西 一条干道 通(迎春 门—金明 门),南 北向有三 条干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2.4宫殿建筑群的布 置很严整 正中宫城部分,入 宫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大 殿前广宽的庭院, 大殿在正中,举行 大典时用,殿前左 右有钟楼及鼓楼。 东部的宫殿官署区 布局也很严整,进 入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门, 形成重重院落,后 半部为后宫为曹操 居住之用,是按照 “前朝后寝”的制 度规划的。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3城市布局及特征 城市布局及特征 3.1采用郭城—— 内城——宫城三 城相套布局方式, 平面呈一规整的 长方形,四面筑 围墙,南北长约 1400米,东西宽 约660米, 3.2宫城居中,并 以此为中心形成 体现尊卑关系和 礼制营国制度的 南北空间序列轴 线,全城呈中轴 对称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四、南朝健康城——众星拱月 南朝健康城——众星拱月 ——
1营建历程及城市概况 营建历程及城市概况 1.1南朝健康城为历史名城,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 城,位于今日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的南岸,南依雨花台,北凭淮河,扼秦淮河 入江通道,军事地位很重要。 1.2前333年,楚王在石头山建石头城,紧靠长江,军事上比越城更重要。 1.3三国时期孙吴在此建立了建业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 形,有九座城门,南三门,东、西、北各两门,有一条城市中轴线从宫城开始, 延伸至城南宣阳门、并一直向南延伸到淮水,长约五公里,称为苑路。 1.4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位于宫城的中偏北,台城呈方形;东 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位于秦淮河畔,宫城东南方位;西晋末年建 西州城位于宫城的南偏西方位,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1.5南朝健康城城区范围很大,北至钟山、南至雨花台、西至石头山、东至 东府城以东的倪塘。城市的商市位于城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内集中了许 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 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禁苑区——为 宫廷园苑,设三 台冰井台,老虎 台、铜雀台,设 有武器库和马厮, 具有一定的军事 防御性质。 禁宫区——由 宫城和宫殿官署 区两部分构成。 宫城以文昌殿为 核心,官署区按 前朝后寝制度布 局。 邸府区——达 官贵人和曹魏集 团成员们的居住 区。
禁苑区
北部为政治活动区
禁宫区
邸府区
南部为经济活动区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1. 2. 黄巾起义(公元220年)结束了汉的统一,整个中原大地进入了割 据、分裂的局面,直到南北朝结束(公元589年)——政治混乱。 从三国至南北朝的近400年间内城市发展缓慢,手工业、商业萧条, 当时由于战争、分裂和地方割据,农民失去土地,粮食减产,当时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经济萧条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纷南迁,形成了 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 建设和宫室建筑的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 济得到发展,加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迅速成长 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有中原向江南地区偏移。 在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佛教建筑、寺院成为城内重要 的建筑群,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宗教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宫门闾阖门的铜驼街 为全城的中轴线,在 中轴线联测分布司徒 府、太尉府等高级官 署和太庙、太社等寺 庙坛社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第四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期第二阶段(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七、中国城市建设发展期第一阶段的体质特征
1. 推行郡县制,建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体的国都、郡城、县城新 推行郡县制,建立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体的国都、郡城、 的三级城市建设体制, 的三级城市建设体制,替代旧营国制度据宗法分封政体要求的王 诸侯城、卿大夫采邑成,旧的三级都以建设体制。 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成,旧的三级都以建设体制。 2. 建立以首都城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京畿制,取代旧的以王城为中心 建立以首都城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京畿制, 的王畿制。京畿内除首都城市外,尚建制若干郡县城。 的王畿制。京畿内除首都城市外,尚建制若干郡县城。废弃旧王 畿乡遂制,以及公邑和采邑制。 畿乡遂制,以及公邑和采邑制。 3. 扬弃旧营国制度据宗法分封政体要求,确定都邑分布的布局体制。 扬弃旧营国制度据宗法分封政体要求,确定都邑分布的布局体制。 4. 由于城市性质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城市不同于旧营国制度的都邑, 由于城市性质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城市不同于旧营国制度的都邑, 它们一般都具备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职能。 它们一般都具备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职能。因而由不同行政等级城 市所构成之中央集权政体的政治据点网络体系, 市所构成之中央集权政体的政治据点网络体系,同时也兼充封建 经济据点网络体系。。 经济据点网络体系。。 5. 位发展区域经济,配合经济分区格局,建立以城市群为主干的城 位发展区域经济,配合经济分区格局, 市区域建设体制。 市区域建设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