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sociology):
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其后,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E.迪尔凯姆的历史贡献。从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②研究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③技术手段。是指在搜集和处理资料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术。工具包括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非语言工具又可分为文书性工具如问卷、统计表等,以及器具性工具如录音机、照相机、计算机等。
特性①科学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科学性的保证,在于社会学者充分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动态考察与静态考察的有机结合。②系统性。在探讨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时,首先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因而要广泛地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种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达到对整体社会结构和过程的把握。③综合性。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研究这些子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时,都需参照其他专以该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社会学科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联系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乃至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对之做综合的考察。④现实性。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绝大部分也来源于现实社会。因而社会学的研究既是一种学术探索,同时又是一种服务于社会运转和人们生活的政策咨询和知识传授。
功能①描述。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靠的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的感性认识。②解释。在一般性的描述之后,可借助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对所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抽象,探讨社会现象形成、变化及发展的前因后果,达到对制约社会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的理性认识。③预测。在描述和解释的前提下对已获取的社会信息的再处理。描述和解释工作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各相关社会现象间相关程度的确定。若能对发展相对更具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则与之相关的而且是人们意欲了解的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就可以相应得到大致的确定。当然,由于社会现象之间极少有如自然现象之间那样的函数关系,所以,对社会现象的预测难以达到自然科学所做预测的那种水平。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或者说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一切现象与产品。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符号、语言、价值、规范,它们是构成文化的框架。
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特性:1、从文化的形成看-集体创造性;2、从文化的获得看-非生理遗传性;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看-文化的多样性;4、从文化的意义看-文化的象征性;5、从文化的发展看-动态性的特性。(大规模的文化变迁一般受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发明与发现。
文化的功能:识别、教化、整合、知识。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结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有五种来源:社会遗产、发明、采借、变更、涵化。)
文化的类型: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共同(普遍)文化与差异(特殊)文化。
文化共同性的来源有四个因素:1、生物上的相似;2、生活必需的相似;3、受人类环境的限制与影响;4、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的差异来源有三个因素:1、满足基本需要时所用的途径和方法不同;2、被孤立的程度;3、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
文化态度:
1、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他民族的倾向,并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这是一个团体认定自己的文化才是最优势、惟一正确的一种观念或习惯,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主观价值的态度。它的正功能是:1、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的忠诚和士气;
2、减少团体内的冲突;
3、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
4、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它的负功能是:1、容易产生偏见;2、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变迁;
3、引起团体间的冲突;
4、维持某些阶级的即得现状;
5、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