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理解的特征赋予模型3
唐世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 100049)
摘 要:传统上,X is Y 形式的隐喻被当作是隐性的比较。G lucksberg 和K eysar 的特征赋予模型主张隐喻理解是按照隐喻句表面形式理解的。本体X 被归于一个以喻体命名的上级概念Y ,而喻体Y 的特征被赋予本体X 。本文讨论隐喻的比较模型为何未能解释一些重要的隐喻现象,而特征赋予模型则能很好地解释。
关键词:隐喻;特征比较模型;特征赋予模型;结构映射
Abstract :Traditionally ,metaphors of the form X is a Y have been treated as implicit comparisons.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argues that metaphors are understood as what it appears to be :a category-inclusion assertion in which the topic X is assigned to a superordinate category that is named Y and properties of the vehicle Y are attributed to the topic X.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reating metaphors as comparison statements fails to ac 2count for certain important phenomena ,which we show can be dealt with successfully by the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K ey Words :metaphor ;property comparison models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structure mapping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09-05
1.引言
对隐喻的研究至少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开始了,但隐喻的复杂性使人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对隐喻的本质和机制达成一致。隐喻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概念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概念表征形式;一是语言方面,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式。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触发了一场隐喻革命,在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中影响深远,大部分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被吸引到概念隐喻上。Lakoff (1993)等认为,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抽象的概念系统是按照具体的概念系统来组织和表达的。在概念隐喻TIME IS MONEY 中,时间概念可用表达钱的动词、介词等来表达:
(1)Y ou ’re wasting my time.Is that worth your while ?
在概念隐喻A STATE IS A CONTAINER 中,表达容器的词被用来表达各种状态:
(2)He ’s coming out of the coma.(3)I ’m in trouble.
Lakoff 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已在语言中确立的习俗化隐喻来揭示深嵌在大脑中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所以,概念隐喻的特点是不易被人察觉的。但是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句子应看作是字面意义,把它当作隐喻是很奇怪的。(Keysar el al ,2000)
(4)I have troubles.
尽管概念隐喻研究极受欢迎,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在心理语言学领域一直在进行。名词性隐喻(X is Y 形式)由本体X 和喻体Y 两部分组成。它是亚里斯多德最早研究的四种隐喻形式之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尽管概念隐喻不易被人察觉,人们对名词性
隐喻却有一种天生的领悟能力,不仅能判断出一个X is Y 句式是否是隐喻,而且能随意创造出隐喻,如:“这家伙是一只老狐狸,他是一个定时炸弹。他是一个陈世美。你这是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你是我的太阳。他是一个狼。他是魔鬼。My surgeon was a butcher.He is a time bomb.Cigarette is a time bomb.My job is a jail.That film is a ser 2mon.”等等。在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里程碑: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Ortony (1979)的突显不平衡模型,Gen 2tner (1983)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berg 和Keysar (1990)的特征赋予模型。近年来,G lucks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讨论隐喻句(X is Y )研究的最新进展。
2.特征比较模型
在当代心理语言学对名词性隐喻的研究中,有两类基本的隐喻理解模型:特征比较模型(Verbrugge &McCarrell ,1977;Gentner ,1983;Ortony ,1979;Miller ,1993)和特征赋予模型(G lucksberg &Keysar ,1990;McG lone ,1996;G lucksberg et al ,1997)。两类模型之间的争论近几年来集中体现为Gentner 等人的结构映射模型和G lucks 2berg 等人的特征赋予模型的竞争。
特征比较模型的起源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认为,隐喻表达的是一种比较。隐喻句(5a )是比较形式(5b )的一个强调形式。理由是隐喻形式里有概念冲突,This surgeon 不是概念butcher 的一个成员,即隐喻不是把This surgeon 归于butcher 一类。沿着亚里斯多德的思想,当代比较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涉及两步,第一步是认出隐性的比较。一旦认出隐性比较,下一步是按照与本义比较句相同的方式理解,即搜索两个被比较概念的共同特性(Verbrugge &McCarrell ,1977;Tversky ,1977;Ortony ,1979,1993;Miller ,1993)。Tversky (1977)的对比模型认为,隐喻句包括明喻(X is like Y )和本义比较一
3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课题编号为055101KM03,特此致谢。作者简介:唐世民(1964-),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句法语义界面收稿日期:2006-10-16;2007-06-22(修改稿)
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9
Serial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