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3)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 • 当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固化时,聚合物基体产生收缩。而且,基体与纤 维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因此在固化过程中,纤维与基体界面上就会产生 附加应力。这种附加应力会使界面破坏,导致复合材料性能下降。此外,由 外载荷作用产生的应力,在复合材料中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因从复合材料 的微观结构可知,纤维与树脂的界面不是平滑的,结果在界面上某些部位集 中了比平均应力高的应力,这种应力集中将首先使纤维与基体间的化学键断 裂,使复合材料内部形成微裂纹,这样也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
• 2)浸润理论 • 两相间的结合模式属于机械粘接与润湿吸附。物理吸附主要是范德华 力的作用,使两相间进行粘附。两组分间如能实现完全浸润,则树脂在高能 表面的物理吸附所提供的粘接强度,将大大超过树脂的内聚强度。 要获得好的表面浸润,基体起初必须是低粘度,且其表面张力低于无 机物表面临界表面张力。一般无机物固体表面具有很高的临界表面张力。但 很多亲水无机物在大气中与湿气平衡时,都被吸附水所覆盖,这将影响树脂 对表面的浸润。
• 4)摩擦理论 • 基体与增强材料间界面的形成(粘接)完全是由于摩擦作用。两者间的摩擦 系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剂的作用在于增加了两相间的摩擦系数,使 复合材料的强度提高。 对于水等低分子物浸入后,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但干燥后强度又能部 分恢复的现象,这是由于水浸入界面后,基体与增强材料间的摩擦系数减小, 界面传递应力的能力减弱,故强度降低,而干燥后界面内的水减少,基体与增 强材料间的摩擦系数增大,传递应力的能力增加,故强度部分地恢复。
•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润湿过程。 2、聚合物的固化过程。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界面区域示意图 1—外力场 2—树脂基体 3—基体表面区 4—相互渗透区 5—增强剂表面区 6—增强剂
界面效应
界面是复合材料的特征,可将界面的机能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 (1) 传递效应 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 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 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 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 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
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
浸润和接触:增强材料与高聚物间界面的形成首先要求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能够 浸润和接触,这是界面形成的第一阶段 。
界面的固定: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之间界面形成的第二阶段就是增强材料要与基 体材料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使界面固定下来,形成固定的界面层。
浸润和接触
如果我们把不同性质的液滴放在不同的固体表面上,有的液滴就聚积成球形,有 的液滴会铺展开来遮盖固体的表面。后一现象我们称为“ 浸润” 或“润湿” 。 反之,如果不铺展而是球状的则称为是“不浸润” 或“ 润湿不好”。 “ 浸润”或不浸润取决于液体对固体和液体自身的吸 引力大小,当液体对固体的吸引力大于液体自身的 吸引力时,就会产生浸润现象。
•
THANKS!!!
1.1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
概述
• 在一个多相体系中,不同相之间存在界面。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纤 维与基体树脂两相组成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通过界面使纤维与基体树脂 结合为一个整体,使复合材料具备了原组成树脂所没有的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材料的接触与润湿过程。 2、聚合物的固化过程。
图2.4.2 气、液、固表面张力的平衡状态
γ SV 为固体表面在液体饱和蒸气压下的表面张力;
γ LV 为液体在它自身饱和蒸气压下的表面张力;
γ SL 为固液间的表面张力; θ 就是气液固达到平衡时的接触角
(1)若γ SV <γ SL ,则cosθ < 0,θ >90°, 此时液体不能润湿固体。特别当 θ =180°时,表示完全不润湿,液滴 此时呈球状; (2) 若γ LV >γ SV -γ SL >0,则1>cosθ >0, 0°<θ < 90°,此时液体能润湿固 体; (3) 若γ LV =γ SV -γ SL ,则cosθ =1, θ =0°,此时液体能完全润湿固体; (4) 若γ SV -γ SL >γ LV ,则式(2-4-3)在这 里 已不适用了。
• (4)散射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 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 (5) 诱导效应 一种物质(通常是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通常是聚合物基 体)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由此产生一些现象, 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论
基体表面上的官能团与纤维表面上的官能团起化学反应,因此在基体与 纤维间产生化学键的结合,形成界面。如:偶联剂的应用而得到证实,故也 称“偶联”理论。 化学键理论一直比较广泛地被用来解释偶联剂的作用。它对指导选择偶 联剂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化学键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偶联剂官能 团不能与树脂反应,却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