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虽然与政治认同有相似之处,但是不是同义重复。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
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
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文化辞典中把文化认同的解释
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
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
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
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科学地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涵 ,研究它对海内
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影响,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进程 ,促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根,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
社会生活实践中 ,在各民族之间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 ,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
的国家观 ,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 ,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心灵支撑和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 ,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 ,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英勇抗敌的奋斗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爱乡,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人生理念等 ,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
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品质 ,民族美德 ,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 ,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等 ,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 感召力和凝聚力 , 从而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更深的共鸣 ,激发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更深的热爱之情 .我们要通过弘扬,传播中华文化 , 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促进有利于华人华侨生存和发展的
良好国际文化环境的发展 ,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认同中华文化 , 进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一个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
想基础。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很容易破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
团结。
民族认同是在民族聚居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国家认同则由国家通
过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建构而成,因而,民族认同往往先于国家认同而出现。国家认同的出现需要民族国家能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
生成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并使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淀中实现固化。然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各族人民
在一定的理性力量。在我国,由于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西部地区,地区发展的
差距不但有引起地方离心力的潜在问题,而且少数民族往往更易于强化民族认
同感,彰显特殊性这种彰显尤其表现在语言、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方面。在全
球化时代,特别是在大国博弈的年代,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很容易被其他
国家利用,成为遏制对方发展的…杀手锏‟。很多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渗透,侵蚀我们的阵地。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我们必须加强国家认同
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认同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挑战,日益自信地走向世界
和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也不能不受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鼓吹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有限主权”论,并不是真正放弃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而是为了削弱第三世
界国家的主权,保障他们自己获取更多的民族利益。为了立足于世界民族国家
之林,强化中国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安全,我们必须研究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性
应对策略。
目前,有利于强化中国国民国家认同感以及多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的有利条件,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进程中,伴随这个进程的还有城镇化和
人口的集中,因此,这个进程可以消除狭隘的根深蒂固的地域身份认同和族群
认同。城市化进程使人口集中,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这容易形成共同的生活
方式和文化习惯,从而有利于铸造“我们感”和“共同性”;人口的流动,如四川
人到广东打工,河南人到新疆摘棉花,温州人、新疆人到全国各地经商等,都
能够稀释地方人口结构的单一性,从而减弱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这种经济不仅促进了人口的流动,而且使地域性文化逐渐改变成为一种共性的法制和契约文化,这对消除熟人社会所依赖的
地方性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差异也有根本性的作用。我们的古代先民就知道,为
了四方安定,必须“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秦始皇时代,实行“书同文,车
同轨”,奠定了中国高度统一的文化基础。在当前市场经济情况下,国家认同必
须有共同的制度和共同的文化作为基础。。
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国家所进行的公民教
育的覆盖面达到空前的地步,通过统一的教育,可以塑造有共同文化、共同价
值观、共同语言的公民。既然是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首先应该让所有的
青少年都能够享受同样的教育,这包括统一的语言和公民教育。高等教育也应
该以让青年成为“我们”为主,而不能塑造“他者”。因此,我个人强烈地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应该更多地进入普通高等学校,而更多的汉族青年应该到民族学院学习,其实质就是淡化民族院校的“民族”性质,提升其国家性质。只有在成长的空间上拉近了距离,青少年才能在生成的
意识中形成共识。
四,是大众媒体和政治民主的发展,使国家政治文化和公共文化得到迅速传播,这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公民话语平等交流的公共领域,从而促进国家范围内
公民文化、思想和意识共性的增长,消弭不同亚群体之间差异的僵硬界限。例如,中央电视台就成为中华民族获取信息和享受文化的共同平台,许多网络论
坛也成为公众讨论国事的平台,这就容易形成公民的共同话语。
总的来讲,从政治整合的立场看,国家必须垄断教育,特别是公民基本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趁义务教育的普及实现普通话的全民覆盖,真正形成统一
的国家文化认同;国家不能放弃塑造青少年精神的责任,不能把心灵的教育交
给宗教或其他势力,信仰自由应该是有自由选择权的公民的权利;国家需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