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人口变化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

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

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

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那么,在目前人口增长的三低态势下,中国人口顶峰会是多少,又将何时出现呢?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估算,中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为14.6亿。而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中国人口峰值在2035年,为15亿。

再结合一些学者的预计,中国未来40年内,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即总人口将于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总劳动人口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

而2050年老年人口将出现峰值。

2013年: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

这几年人口话题中讨论最热的莫过于人口红利,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正比预计的要快。

2006年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指出,15岁~64岁总劳动力要在2016年才达到高峰。但是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总劳动力在2012年达到顶峰后将开始负增长。

“根据人口预测,我认为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其实,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转折点目前已经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告诉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财商》。

在蔡昉的研究中,以人口抚养比作为人口红利的代理变量,即依赖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同花顺数据显示,我国总抚养比(0~14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人)从1995年的48.8%降至2010年的34.2%,少儿抚养比(0~14岁儿童与劳动人口之比)则在同期从39.6%降至22.3%,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人与劳动人口之比)则在同期从9.2%上升到11.9%。

业内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并无太大分歧,但在衡量人口红利的标准上则存在着一些分歧。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易富贤博士看来,真正的人口红利是人口数量红利、劳动力红利,而不是低抚养比。

“儿童抚养比是投资,老年抚养比是还债;生育率下降越快,儿童抚养比下降越快,今后老年抚养比上升越快。将儿童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混为一谈很容易掩盖人口与经济之间的

真实关系。”易富贤在12日第一财经学院举办的人口专题论坛上表示。

不过易富贤也认为,2013年后中国经济两个瓶颈同时到来,总劳动力开始负增长,老年抚养比超过12%,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跳跃式下降。

关于劳动力数量是否达到顶峰,业内还有一个数据,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基于联合国人口署的数据预计,我国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在2015年左右见顶。

也就是说,虽然业内在衡量人口红利的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于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持相同态度。

对于人口红利的消失,蔡昉认为,人口红利期结束并不一定是坏事。恰恰是不发达的经济才有人口红利,发达经济都没有这个意义上的人口红利。

“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蔡昉认为,譬如政府在不断扩大公共教育投入规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老龄化加速:未富先老的尴尬

除了目前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更严峻的问题是老龄化,而且是未富先老。

所谓人口老龄化,国际上有个通用的指标。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国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如果按这两个标准衡量,中国1998年左右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26%,总数为1.79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8.87%,绝对数接近1.2亿,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

瑞银证券在《亚洲结构性主题——老龄化的亚洲》报告中预计,201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加速上升,老龄化加速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 2010~2030年其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66%,2030~2050年年均增长速度下降到1.26%。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1.1%,大大高于届时世界21.9%的平均水平。

易富贤认为,“生育率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变化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两大主因,前者又比后者影响大得多,中国老龄化的过程二者兼有之。”预期寿命的提高会使人口金字塔的顶部相对加重,即顶部老龄化,而低生育水平则使人口金字塔的底部相对缩减,即底部老龄化。

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毫无疑问和我国从1980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同花顺数据显示,从第三次婴儿潮之后,1987年起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从2.33%逐渐下降,2009年起人口出生率更是开始低于1.2%。

其实不仅中国,就全球而言,老龄化导致的人口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魔咒,诸如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也都无法摆脱人口负增长的命运。

不过,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老龄化过程具有速度更快、间隔更短、发展水平更低的特点。

有数据显示,按照国际标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完成人口老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提高至14%)的时间跨度通常在40~100年,日本为25年。

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此外,根据联合国的保守预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早将在2025年达到甚至超过14%。即是说,中国和日本一样,25年间也将完成人口老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一些发达国家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的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人均GDP均已达到2万~3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尚不足1万美元。

冲击经济增速、资本市场

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老龄化加速势必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等都会造

成一定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是社保基金缺口,中国银行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的《重塑国家资产负债能力》测算,20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达到16.48万亿元,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往后的年份缺口逐年放大,假设GDP年增长率为6%,到2033年时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8.7%。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经济增长系统性下滑,其中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日本从1990年开始进入一个“失落的二十年”阶段,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长0.9%,固然1990年的资本市场泡沫破裂是日本经济走向低迷的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可小觑。易富贤认为,由于长期的低生育率,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15岁~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非常缓慢,1995年之后开始负增长。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7.5%。放弃延续多年的“保八”目标,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肯定考虑了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影响。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测算,我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过去十几年的年均GDP增长率基础上,分别降低1~2.5个百分点。

除了经济增速受到影响,人口快速老龄化还将导致通货膨胀率走低,甚至会出现通货紧缩,日本和部分欧洲国家曾出现类似的情况。例如日本在1990年抚养比下降阶段,劳动力人口见顶而通胀率下降。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储蓄率变化,进而影响到资本市场。

彭文生指出,过去10 年,年龄在35~64岁之间的高储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3%上升到42%,高储蓄人群占比上升意味着整体投资的风险偏好增加,而未来10 年,年龄在55~64岁间快退休人群占比将逐步上升,他们的风险偏好将降低,更倾向于固定收益类投资,而不是风险较高的权益类投资。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

中国恩格尔系数的计量分析 内容摘要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统计指标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恩格尔系数也划出了一条由高到低的轨迹。本文初衷是论述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恩格尔系数的关系,但是随着探讨的深入,不断加入新的解释变量,并利用我国31个省市的横截面数据建立了一个恩格尔系数的一元回归模型,并对模型不断修正,得出的恩格尔系数计算式能更好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并算出了我国农村部分省市修正后的恩格尔系数,为政府工作人员制定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得出结论用修正恩格尔系数代替恩格尔系数的新模型拟合程度更好。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线性回归食品支出修正恩格尔系数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ngel's Coefficient in china Abstract Engel's Coefficient is a measure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statistical indicator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ong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people are getting richer and richer,living standards are increasing.In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growing,the engel coefficient to draw a trajectory from high to low.This original purpose is to address 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gel's coefficient, but as to explore in-depth, constantly adding new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use our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set up a cross-sectional data Engel coefficient of a regression model, and continually revised the model has reached the Engel's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formula can be a better measure of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And calculate the part of China's rural provinces revised Engel coefficient for the government staff development polic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luded with the amendment to replace the Engel's coefficient of Engel's Coefficient of new degree of model fit better. Key words:Engel's Coefficient Linear regression Food expenditure Amendments to Engel's Coefficient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比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比53.4%;男性68652万人,女性64822万人,占比48.6%,全国人口中,0岁至14岁的人占总人口的18.5%;15岁至59岁的人占总人口的69.0%;60岁及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12.5%。死亡率7.08%。;自然增长率5.05%。 由以上数据得出: 1.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2.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人均寿命攀升,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4.男女比例失调。 5.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仍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仍在百位之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其直接的结果是中国人对风险的处理态度将由自留变为转移,城镇化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加深,导致产生风险的因素增加,从而客观上会刺激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从深层次讲,人们选择男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养老和社保体系很不完善,我国应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完善社保体系。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2010040300083 城市规划 朱凤雨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2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2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 12.5%,经营净收入增15.3%,财产性收入增长8.9%,转移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5.0%。 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4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 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316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80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 入704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0142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9009元。 全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290元,比上年增长11.8%。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1)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恩格尔系数的难题汇编及解析(1)

一、选择题 1.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怒格尔系数为2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2%,分别比2012年下降2.1%和5.3%。根据上述事实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城乡房民的消费越来越理性 ②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连续下降 ③我国城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缩小 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变化如下表所示: 从数据看,2007-2016年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这表明 A.贷款消费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B.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C.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D.消费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下表为某家庭的年度收入与支出情况。 下列对该家庭消费支出认识正确的是 ①2017年该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为20% ②该家庭生活水平较高,但投资结构单一 ③该家庭注重享受资料的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比重较低 ④该家庭生活水平较高,消费和投资合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在“不健康”的声誉和网络外卖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下,曾在我国物资匮乏年代被视为“奢侈品”的方便面,不可挽回地变成边缘化的补充性食品。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量已经连续五年下跌。这表明

①我国居民消费观念更新,更注重健康消费 ②我国食品供应更加丰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③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多样,网络消费成为主流 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恩格尔系数提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小王家常外出旅游。这种消费主要 A.属于超前消费 B.属于攀比消费 C.会提高恩格尔系数 D.属于享受资料消费6.分析下面某市家庭消费开支比重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家庭消费结构与家庭收入变化存在紧密的联系 ②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促进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 ③家庭收入的差别会影响家庭消费对象的选择 ④食品消费与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存在着此消彼长关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③ 7.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下图是我国近年来恩格尔系数走势图,据此可知 ①居民食品支出不断减少 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③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④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完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国家统计局2017年10月公布数据表明,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不考虑其他因素,根据这一趋势可推断:我国 ①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提高 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城乡居民消费呈增长趋势 ④城乡居民生活成本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介绍

一、恩格尔系数的概念及其广泛运用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恩格尔对当时比利时的三个阶层作了统计调查, 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收入少的阶层指出食粮费的比率反而高。随着收入的增加,食粮费支出比率渐次减少,衣着费的支出比率也渐次减少但比率变化较少,住宅费、燃料费的支出比率保持不变,文教卫生娱乐等杂项费用支出比率随所得增加急速增长。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中最早确立的两个函数关系之一。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被广泛运用于统计工作之中。人们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衡量一个家庭或国家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在中国,恩格尔系数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政府机关的工作报告,还是新闻媒体关于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报道,都可以见到恩格尔系数踪影,使用频率极高。2003年我国发布的第一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47.7%(小康),而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37.9%(富裕)。在新华社的网站上,几乎每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有一篇关于本地区恩格尔系数数据的报道,以反映本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更重要的是,政府机关的很多工作计划的依据就是本地的恩格尔系数。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方法之一就是恩格尔系数法: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① 二、恩格尔系数的质疑 1、恩格尔失灵。恩格尔当时得出的结论完全是凭经验推断出的,并没有理论依据。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大多在统计调查中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868年,德国统计学家修瓦彭研究了柏林市民的所得额与住房支出的关系,推翻了恩格尔的关于住房支出比例相对不变的结论。他指出,住房支出比率也适用于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规律。后来,其他的经济学家根据统计资料发现服饰等生活必需品支出的变化规律也类似食物支出的变化规律。 1984年,苏志平、张克昕等教授曾对河北省几个县的农民消费作了调查,居然发现农民普遍的食粮费用支出全在25%以下,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比例。但是苏志平教授同时指出,农民的主要支出并不在文化教育娱乐卫生方面(这些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不到),而在住房方面(占总支出40%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农民一直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改善住房条件,加之传统消费观念强,习惯于俭朴的生活,在吃的方面基本保持原来的水平。① 我国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字计算而得:我国城镇、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② 40多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翻了两三番,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通过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城镇、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仅分别下降了13.9%和12.2%,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状况极不相符,而且中间还曾出现过数次反弹。令人困惑的还有: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济严重困难并没有造成恩格尔系数的大幅度上涨,9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也仅造成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小幅度反弹。事实上,“纵观我国人民三十多年的消费结构历史,并没有给与恩格尔系数实践上的论证。”①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中国历年恩格尔系数

中国历年恩格尔系数 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家庭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恩格尔系数 (%) 恩格尔系数 (%) 1978 343.4 100.0 133.6 100.0 57.5 67.7 1980 477.6 127.0 191.3 139.0 56.9 61.8 1985 739.1 160.4 397.6 268.9 53.3 57.8 1990 1510.2 198.1 686.3 311.2 54.2 58.8 1991 1700.6 212.4 708.6 317.4 53.8 57.6 1992 2026.6 232.9 784.0 336.2 53.0 57.6 1993 2577.4 255.1 921.6 346.9 50.3 58.1 1994 3496.2 276.8 1221.0 364.3 50.0 58.9 1995 4283.0 290.3 1577.7 383.6 50.1 58.6 1996 4838.9 301.6 1926.1 418.1 48.8 56.3 1997 5160.3 311.9 2090.1 437.3 46.6 55.1 1998 5425.1 329.9 2162.0 456.1 44.7 53.4 1999 5854.0 360.6 2210.3 473.5 42.1 52.6 2000 6280.0 383.7 2253.4 483.4 39.4 49.1 2001 6859.6 416.3 2366.4 503.7 38.2 47.7 2002 7702.8 472.1 2475.6 527.9 37.7 46.2 2003 8472.2 514.6 2622.2 550.6 37.1 45.6 2004 9421.6 554.2 2936.4 588.0 37.7 47.2 2005 10493.0 607.4 3254.9 624.5 36.7 45.5 2006 11759.5 670.7 3587.0 670.7 35.8 43.0 2007 13785.8 752.3 4140.4 734.4 36.3 43.1 年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 (%) 家庭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 (%) 1957 222.0 58.4 70.9 65.7 1965 220.7 59.2 95.1 68.5 1978 343.4 57.5 133.6 67.7 1985 739.1 53.3 397.6 57.8 1990 1510.2 54.2 686.3 58.8 1995 4283.0

中国人口转变理论

当代中国人口转变的理论分析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摘要:中国人口转变发生在中国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中国人口转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人口转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概念: 人口转变理论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低死亡率、高生育率和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与人口在生产的内在联系。二、分析方法: 当加入民族国家的概念考察某一阶段一国人口的增减时,有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考察:一是这个时期开始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二是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三是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四是移民的数量。 具体到中国,中国人口转变的制约因素及研究方法有:1.社会生产方式等经济因素,人口转变过程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相应的经济制度转变是影响人口转变的决定因素。2.计划生育政策因素,我国在短时间内实

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除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口政策影响。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是计划生育政策,大致占60%~70%。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我国人口迅速转变的重要原因。3.社会文化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对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生育。在现代文明已经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还有很大影响,中国人口控制工作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已经利用了社会文化中的有利因素。4.其它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流行疾病模式因素、人口质量因素等。 三、具体分析: 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9年的5.7下降到1979年的2.7,下降了50%以上。人均收入、教育水平是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两项社会经济参数。中国人口转变是在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国家人口政策控制之下发生的。 中国人口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经过了50年代和60年代无计划的高速增长、70年代生育水平的大幅下降、80年代的徘徊波动,终于在世纪之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完成了人口的“两个转变”。 中国人口发展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展开

1基本介绍 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 2计算公式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

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曲线: 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 3具体分析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所占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所占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恩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阶段人口从 199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所占比例,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建立线性增长模型,并对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总数进行预测,得出人口总数为140536万,人口老龄化加剧。 关键字:人口预测年龄结构老龄化 matlab excel 拟合 问题重述 根据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如下表),建立线性模型,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同时画出拟合效果的图形。 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表1990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万) 模型分析 根据所给的数据,我们借助excel首先作出图进行观察分析:(如下图)

模型建立 模型一:线性增长模型。(即为y=ax+b模型) 1、模型假设: 忽略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假设人口无限增长,人口增长率是恒变量。 2、模型变量和函数定义: A 人口增长率; x B 初始时刻的人口数量,即:(0) 3、模型建立: 依照上面的假设和定义,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这是借助EXCEL相关工具得出的公式,为使结果更一步精确,我们借助

利用MATLAB求得系数a1= —0.0063 b1=12.8012 a2= 0.0037 b2=—6.7409 a3= 0.0026 b3=—5.0677 因此模型为: Y1=—0.0063x+12.8012 Y2=0.0037x—6.7409 Y3= 0.0026 x—5.0677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a和b可以看出我们所用的方法误差较小

4、模型结果分析: 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总数和老龄化系数会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增加0-14岁人口总数,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程度,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增加人民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守信,李柏年.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扬启帆,康旭升,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于学军.《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时间:2000-4-6,中国人口信息网. 附录: 以下为所用程序部分代码: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6373 0.6306 0.6323 0.6355 0.6456 0.6664 0.6691 0.6834 0.6823 0.6867 0.7014];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37 -6.7409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0858 0.0932 0.0976 0.1059 0.1113 0.1046 0.118 0.1236 0.133 0.1401 0.132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26 -5.0677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2769 0.276 0.2701 0.2586 0.2431 0.229 0.2129 0.193 0.1847 0.1732 0.16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中国人口转变阶段及特征 图一.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Form:Internet 图二:人口自然增长率折线图Form:Internet Part one:Imformation from Internet: (l )1949年至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出生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致。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个孩子的水平上。(2)1969年到1977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2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生育率从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和出生率一样,几乎下降一半。

(3)1977年到1991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中期阶段”。生育水平在2-3之间波动。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计划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极限的时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内部的反控制力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但由于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转变的文化边界,所以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 (4)1991年到199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动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续的低生育率阶段”。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这一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既梦寐以求。又来之不易。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1.8左右的低水平。 Part two:information by my understood: 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949—1970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逐年下降,而 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这个阶段完成了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阶段到低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人口增长率阶段的前半截转变。 2、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197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死亡率已 经降到较低的水平上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于出生率不同的变化态势,又可以分出若干发展阶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线式急剧下降的阶段(1971-1980年),在整个70年代,出生率大幅下降。其二是出生率波动中缓慢下降的阶段(1981-1990年)。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于2O%。的水平上波动,而死亡率则稳定在 6.6‰上下的水平上。其三是出生率在一个低水平上继续缓慢下降的阶段(1991-1999)。出生率开始了拾级而下的下降趋势。这样,整个第二阶段经过70年代的快速下降。80年代的波动和90年代的缓慢下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缺口开始逐渐收拢,人口转变逐渐趋向完成,即中国从1980年到2000年大致完成了人口转变的后半截,即转变到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