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与农业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关于系统论
20世纪40年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创 , 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综合考察整体和它的各个 部分的属性、功能,并在变动中调节整体和部分 的关系,选取各个部分的最佳结合方式,借以达 到整体上的最佳目标。 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 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 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 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揭示了以整体论为核心的复杂系统的本质和运动 规律。
二 农业环境与食物链
1 农业生物—环境系统: (无机物) 主体:农业生物 基础:农业生物环境 功能:物质循环、能量 流动、价值增值
(有机物)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2 农业活动与环境问题
农业生物-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不 同点是什么? 哪些是农业生物-环境系统中的反生 态过程? 农业生物-环境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单 位分别是什么?
2 农业环境学:以农业生物——环境系统为对象,研 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依 存关系的新分支学科。研究主要对象是污染物在土 壤-植物-动物系统中的规律。研究内容丰富。
3 环境伦理学:
含义:也称生态伦理学,关于环境与伦理道
德的学科,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环境学领域或生态学领域的道德关系和道 德现象。 研究对象:环境学领域中人与自然的道德关 系和道德现象。
三 农业环境质量与食物链
什么是农业环境质量?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生物放大、生物富集(浓缩)、生物积累的含义和 关系是什么?
思考:水俣病和DDT导致鸟卵孵化是哪一种生物作用 造成的? 思考:下边的作用又属于哪一种生物作用?
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的体表直接吸收; 高等植物的根系吸收; 大多数动物的吞食进行吸收。
第三章 农业与农业环境
第一节 人类、农业与环境
与环境有关的世界环境日和环境纪念日
世界环境日: 1985 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 住; 1988 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 参与; 1990 年,儿童与环境; 2000 年,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环境纪念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
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权利、
自然的价值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是植物生长 的基本环境条件。
第二节 农业与土壤环境
一 土壤与土壤环境
思考:
什么是土壤?它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土壤环境?它的组成情况怎样?
1 土壤物理环境与植物生长(P150)
与植物生长有关的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 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 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 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的程度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 (汞、镉、铅、砷等)或有机物质(杀虫剂),可以在不 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 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 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 用。 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001mg/L时,浮游生物体内含 汞量可达001-0.002mg/L,小鱼体内可达0.2-0.5mg/L,而 大鱼体内可达1-5 mg/L,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万-6 万倍。 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 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 造成较大的危害。
生物浓缩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 (水、 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 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表示: BCF = Cb/Ce
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 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 浓度。
土壤质地、土壤孔性、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温度等
一 人类与环境概论
1 环境、人类环境与社会环境 思考:
( 1 )环境、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人工环境间的关系。
(2) 什么是系统论?其内涵是什么?
(3) 如何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环境?
2 环境的特征
环境是一个系统,具有复杂性、层次性和整 体性等特点; 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系统;人类环境是一个整 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 的能量流动是不可逆的;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 效果; 环境污染具有持续反应特征。
生物积累
生物积累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 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 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 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也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
四 环境科学与农业环境学
1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 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所发生的变化和为了保持 这个系统的稳定性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综合性 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学等,核心 是探讨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4 人类需求与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与环境容纳量 ★粮食危机 ★能源危机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
粮食危机:2003 年下半年开始, 反应出粮食供求 关系的变化。 多重因素导致粮 食危机:全球温 度升高、水资源 短缺、耕地面积 的不断减少。
能源危机:油价的起落 往往被视为世界经济的 “晴雨表”,也是产生 所谓“能源问题”的直 接原因。 绿色能源:太阳能、地 热能、风能、海洋能、 核能以及生物质能 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 径:核能。
环境容量
人口-环境容量 污染物-环境容量 种群K值-环境容量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形式是人类 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的交换。自然环境有其发展的规律,所以 在自然环境的客观属性和人类的主观要求 之间、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和人类有 目的的活动之间就存在矛盾。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污染、 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