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一)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 键 词 】多 中 心 ; 市一 区域 结 构 ; 同 共 生 ; 汉 城 市 圈 关 城 协 武
【 图 分 类 号 】F 9 . 7 F 2 中 2 9 2 ; 17
【 献标识码】 文 A
区域 是一个 空 间集合 概念 , 由点 、 、 , 、 线 面 人 事 、 等多 元 、 维 的 流 、 与关 系 群 以 场 、 为 基 物 多 链 域 础 形成 的 , 个 具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 杂 多 一 元化 综合 体 、 一个 同质 性 与 异 质 性 相 统 一 的 综合 经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3—0 0 0 7—0 8
区 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多 中 心 城 市 一 区 域 结 构 及 其 协 同 共 生
朱 俊 成 张 敏 宋 成 舜 汤进 华
( .同济 大学 经济 与 管理学 院 , 1 上海 ,0 8 4;. 宁 学 院资源 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 2 10 2 咸 湖北 咸宁 ,3 10 47 0 )
作 为 区域 发 展 的载 体 , 已成 为 承 载 区 域 综合 竞 争 力
与 软实 力 的 载 体 。作 为 具 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杂适 应 性经 济 体 , 市 区 已成 为 研 究 区域 问题 都
的重 要 载体 , 响 和 制 约 区 域 协 调 、 续 发 展 的路 影 持
济 体与 经济 发 展 的载 体 , 区域 发 展 具 有 差 异 性 、 依
赖性、 联性 、 关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在 全 球 化 与
一
体 化 背景 下 , 性 、 元 、 放 与 包 容 逐 渐成 为 区 个 多 开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力。 年 的 2 .3: 27 3 .4 2 0 10 4 .3: 6 2 、0 2年 的 1 .3: 52 2 7 4 .9:
基 于 集 聚 视 角 的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陈 汉林 , 梅 韩
( 湖北 大学 商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 摘要 ] 文章针对 武汉城 市 圈存在 的产 业 结构层 次低 、 内产 业 结构 不 均衡 、 业 同构现 象严 重等 问 圈 产 题, 分析 了如 何从主 导产业和 产业布局 两个方 面优 化武 汉城 市 圈产业 结构 。 [ 关键词 ] 武 汉城 市 圈; 业结构优 化 ; 产 产业 集聚 ; 业 同构 产 [ 中图分类 号 ] 113 F2 . [ 献标识 码 ] 文 A
城 市 圈是指 以 中心 城 市 为核 心 、 以发 达 的交 通 江 、 门 9市构 成 的区域 经 济联 合依 托 , 吸引辐射周边 城市 与 区域 , 促进 城 市 城市 圈用 占湖北 省 3 % 的土地 , 造 了湖北 省 6 % 并 3 创 0
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生 产总 值 、2 的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额 。武 汉 城 市 6%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 由武汉及周边 10 0
20 0 8年 , 汉 城 市 圈 三次 产 业 比重 为 1.2: 武 O9
公 里范 围 内的孝 感 、 冈 、 黄 鄂州 、 宁 、 石 、 桃 、 咸 黄 仙 潜 4 . 9: 3 5 , 5 4 4 . 9 接近 “ 三二一 ” 但是 距离 远期 发 展 目 ,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两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一)中原城市群近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特征(见图1)。
(二)武汉城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三产业产值均占全省比重的六成以上。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来看,武汉市一产比重最低,仅为3.2%,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50.4%,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但三产比重几乎都在30%以上(见图2)。
与武汉城市圈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其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较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格局有较大差别,表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武汉的35.6%。
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二、三产业比较分析(一)第二产业1.中原城市群从部门结构上看,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有色、装备制造、煤炭、钢铁行业为主,可以看出重工业仍以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为主,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业较少。
从经营方式来看,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63万人,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为219人/4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人/亿元),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二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
武汉城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a o th t ed vl met f eWu a e ooi nc ria n e o n ess m. b u tef u e e p n h m t p la od nt grg na dt t ur o ot h n r t i i h ye
Ke r s: u a to o i n c r i ai g r go prma y r to; rma y i d x;a k-s ae r l y wo d W h n mer p l a o d n tn e in; i c ai p t i c n e r n c ue l
第2 8卷第 2期
21 00年 6月
湖北 民族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l f ue U i rtfr aoats N t a Si c ,t n oma o H bi n e i o N tnl e( a rl c nerti ) v sy i i i u e _ o , i
Vo. 8 N . 12 O 2
Jn 2 1 u .00
武 汉 城 市 圈 城 市 体 系等 级 规 学 建 筑与城 市规 划学 院 , 1华 湖北 武 汉 40 7 304; 2 北京理 工 大学 管理 与 经济学 院 , . 北京 10 8 ) 00 1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者国家中, 由不同分工 、 不同等级规模 、 联系密切、 相互依存的城 镇 所组 成 的集合 , 其形 成 、 变 和发展 是历 史 的动态过 程 , 映 在城 市 群体 的规 模 组合 上 存在 一 定 的等 级 规 演 反 模 结构 特征 , 等级 规模 结构 是城 市体 系研 究 的一项 重要 内容 . 运用 城 市 首位 度 指 数 , 齐普 夫 模 型 与位 序 一 规 模 法则 对 武汉都 市 圈城市体 系等级规 模结 构进行 研究 , 重构 武汉城 市 圈城镇 空间 结构体 系 , 利于 武汉都 市 有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界定
及 地 区 与武 汉 市 之 间 的 经 济 联 系 强 度 进 行
武 城 汉 市圈空 结 界 间 构 定
● 颜 姜慧 朱 舜 教授 ( 州师 范大学经济 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1 徐 I 2 16)
◆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29
从政策和行政 区划 角度考虑 ,因此 ,本文
内 容 摘 要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国 务 院 批 准
的 两 型 社 会 试 验 区 .本 文 通 过 对 湖 北
了测算 的基础 上 ,根据断裂点公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城
市及地 区距武 汉市 的断裂点距离及断裂点
处的场强进行 了测算。 然后选取 了黄石 、 鄂 州 、黄冈、孝感、威 宁、仙桃、潜江 、天 门
算 中心 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半径 ,进而确
定 武 汉城 市 圈 的 空 间 结 构 ,为 在 此 基 础 上
断裂点位于作 为测算对 象的两城市之 间的某个位置 ,因此采用断裂点公式测算 的经 济辐射半径的大小必然受到 两城市之
间距 离的限制。然而 ,一个城市圈的范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源吸 引能力可 以用下面公式 的计算 :
=
“ 城市 ” 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 ” 城 为 行政地域 的概念 ,即人 口的集聚地 ;“ ” 市
KO, e p~ ) x ( ,
( 2)
公式 中, 是区域 j 区域 k 从 吸引到的 资源数;O. 区域 j 是 的资源强度;尸 是区域
之 间的吸引 力与它们 的质量 乘积成正 比 ,
威尔逊模型考虑 了距离 的衰减特 性,反映
武汉都市圈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 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 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 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 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 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 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 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 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2)建设三大产业带 【第一个产业带】: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1、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 、安徽、 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 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 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 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 “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 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 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考地理《城市的辐射功能》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城市的辐射功能》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广东佛山二模]城市区域空间的演进始终伴随着集聚与扩散的过程。
基于大城市地域圈层聚散规律,可将城市圈的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下图)。
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并包括周边的8个地级市。
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圈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A.阶段Ⅰ城市圈内部差距缩小B.阶段Ⅱ核心圈层辐射功能减弱C.阶段Ⅲ外围圈层吸引力最强D.阶段Ⅳ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答案:D解析:阶段I城市圈刚刚形成,生产要素向核心圈层集中,城市圈内部差异开始扩大,而不是缩小,A错误;阶段Ⅱ核心圈层集聚能力依然较强,同时开始对外围圈层产生辐射作用,辐射功能并未减弱,B错误;阶段Ⅲ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间形成良性互动,此时外围圈层吸引力较强,核心圈层是发展极,吸引力最强,C错误;阶段Ⅳ外围圈层与次中心发展成熟,城市圈内部联系紧密,此时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D正确。
故选D。
2.为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其核心圈层当前应该()①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②培育城市圈次级增长极③加快建设特色化新城④向区外疏散低端制造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核心圈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等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①正确;“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当前核心圈层发展主要增长极,②错误;加快特色化新城建设,只利于个别城市竞争力提高,③错误;当前,核心圈层向外疏散低端产业,促进核心圈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④正确。
①④正确。
故选B。
[2024·浙江嘉兴模拟预测]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存在虹吸效应与溢出效应,下图为中心城市的虹吸与溢出效应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理要素流动方向分别符合虹吸与溢出方向的是()A.土地、劳动力B.劳动力、资金C.资金、矿产资源D.矿产资源、土地答案:B解析: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是中心城市虹吸周边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虹吸大量劳动力进入,选项B符合题意。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
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
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
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一个发展辐射范围。
作为
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武汉城市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情况。
首先,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湖北省的经济引擎,
武汉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协同效应。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尤
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圈的发展不够均衡,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最后,城市圈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的协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析与重组
、 市圈 都
2 2 经济 基础 模型 :区位熵 .
根 据 经 济 基 础 理 论 , 域 产 业 经 济 基 础 分 为 两 部 区
空 间结构 演化 、 间流及 城市 内外 部相 互作 用模 型研 空
分: 一部分为实现区域经济 的外 向功能即对外输 出产品
和劳 务 的经 济 服 务活 动 , 过 产 品 和 劳务 的输 出 为 区 域 通
借鉴国外都市圈发展实践 与理论成果 , 结合我 国实际情 况进行创新性研究 , 主要包括空间流分析 、 间运输 空 联系研究¨ 、 空间结构研究¨ 、 空间组织与城市经
带来收益 , 以“ 并 乘数 效应” 推动 区域经 济增长 和扩 张, 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 区域生存 的经 济基础 , 称之为 基本经 济活动 ; 另一部分 主要为 区域 自身 的运行服务 , 保障区域发展需要 , 是一种非基本 经济 活动。区域产业 与外部 区域的输入输出差异关系用 区位熵反 映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5期 20 0 8年 1 0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 S ARC AN DE L ME AL RE E H D VE 0P NT
Vo | No. l27 5 0c. 2 8 t 00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 构 分 析 与 重 组
)。
() 1
式 中: 示 £ 产业 的区位熵 , e i 为 城市 产业产值或从
基金项 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7 8 ) 武 汉市社会 009 ; 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6 1 ,72 0 0 100 0) 作 者 简 介 :刘 承 良 ( 9 9一 ) 男 , 北 武 汉 市 人 , 师 , 读 博 17 , 湖 讲 在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基于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
基于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作者:于敏,黄喆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8年第6期[摘要]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智能制造则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自美、德等国相继推出应对新形势下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工业互联网”与“工业 4.0”计划后,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力图打造一个智能制造强国。
金融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影响显著,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激励措施,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同时加强制造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发挥武汉市作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金融支持;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智能制造;制造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 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6-0053-11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灵活使用各种经济手段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有发展前景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加大金融的支持力度。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则指出,我国现阶段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
要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制造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
因此,通过金融手段引导资金进入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经济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涵盖了武汉市等9 个城市的核心制造业企业。
开展针对城市圈的金融支持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效应研究,有助于分析城市圈金融及制造业现状,并找出其中不足,为武汉城市圈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武汉城市圈金融及制造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武汉城市圈金融发展变化及现状1. 武汉城市圈金融整体呈向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0 -l 07 I 2
基金项 目: 孝感 市土地规划( 【 9 9 1 4 【 11 ) )0 j
作者 简 介 :张 丹 (9 4一 )女 , 士 生 17 , 硕
表 1 武 汉 城 市 圈 与 国 内主 要 城 市 群 主 要 经济 指标 比较 项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 三 角 市群
( 0 3年 ) 20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 0 3年 ) 20
ll453 O .1 3 97 00 67 .
京 津 冀城 市群
( 0 3年 ) 20
的 层 次 性 . m武 汉 城市 圈 产业 结 构 优 化 战 略. 提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 武 产业 转 移
中图 分 类 号 : 17 P 2 文献标志码 : A
l 引言
城 市群是 区域经 济发展 的一个 实体 , 是区域经 济空 间组织 的重要 载体_. 1 随着全球 化 的加速 和城 市 j
分析 , 出武汉 城市 圈产业结 构优化 战略 . 提
2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现 状 分 析
2 1 武 汉城 市圈概 况 . 武汉 城市 圈位 于湖北省东 部 , 在武汉 10k 0 m半 径 内集 中了黄石 、 州 、 鄂 孝感 、 咸
宁、 冈、 黄 仙桃 、 门、 江等 8个 中小城市 , 天 潜 已经形 成 湖北 乃 至 长江 中游 最 大 、 密集 城 市群 , 是 湖北 最 也 产 业 和经 济实 力最集 中的核 心区. 在建 设中 的武汉城市 圈是 我 国中部 地 区区域经 济发展 重要 的“ 长 正 增 极 ” 其 经济发 展不仅 关 系到湖北一 省 , , 而且 关 系到与 东 部三 大城 市 群 ( 长江 三 角洲 城市 群 、 珠江 三 角洲
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断层及解决方法
生产函 CS推导出 数( ) E 规模系 h = … 1 , 1式中, 数 : ; b …( ) ( ) h hl
—
是规模报酬参数 , 用来衡量集 聚效应 的大小, 它可以通过 C S形 E 式 的函数 w= Q …… ( 求 解出, A B 2) 其中 w 为工资, Q为产量, L为劳动力, 1 3是产出的工资弹性, 是劳动力的收入弹性 。 对 上 述 方 程 两 边 取 对 数 ,得 到 如 下 函 数 L w= n + n LA
维普资讯
■■_
关注政府 ・O E N E T G V R M N
文 / 文明 师
一
高俊 杰
出之间 的关 系。 德瑞米 斯 . D rm s 16) 据不变替代 弹性 J hy e ,9 5根 .
、
武 汉 城 市 圈 城 市 结构 分 析
武汉城市 圈以武汉 为圆心 , 涵盖半径 10公里 以内的黄石 、 0 鄂州 、 冈 、 黄 孝感 、 宁 、 成 仙桃 、 潜江 、 门等 8个周 边城市 。 武 天 从 汉城 市圈 “ + ”的结 构看 , 9个 城市 中武汉 市 “ 立鸡群 ”, 18 在 鹤 首位度 出奇地 高 ,这可 以与我国较成熟 的城市 圈——长 三角城 市 圈的比较 中更 明显地看 出( 见表 1 。 ) 长三 角城市 圈的城 市中 ,第一层次城市除上海外 ,还有 苏 州、 州、 杭 无锡 、 宁波 、 南京 5 , 、 市 二 三层次城市 实力颇强 , 紧追
我们可 以根据数据估计 出 1和 的值 , 3 进而通过 ( ) h 1式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求 出集 聚经济效果 的度 量值 h 当 h 时, 。 ≥1 表明经济 具有
l—b
武汉都市圈
蕲春县、嘉鱼县等13 个城市,其中通山县的中心性指数0.097,是武汉城市圈
中中心性最低的城市。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分析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将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 1) 交通方式 ( 2) 信息技术
( 3) 政策体制变革
( 4) 新型“网络化”系统结构
3、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 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 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 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 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 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 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4、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国内融合
首先是与中部融合,中部正在出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与中部城市群融合发展,形成一个更大的经济圈,不仅可以拓展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空间,更能提升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其次是 参与国内经济竞争,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视野上,应该眼睛 向东和向南,承接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 移。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城 市 职 能
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和实践
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和实践一、前言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指以自然生态公园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态。
武汉都市圈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部城市群之一,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构想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发展。
二、构想篇1.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它以自然生态公园为依托,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创造出一个集绿色生态、多样文化和宜居环境于一体的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中,人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工作和娱乐,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武汉都市圈自然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武汉都市圈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长江、东湖、大别山等。
这些自然资源为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武汉都市圈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来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3.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构想在打造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过程中,武汉都市圈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划和政策。
可以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升城市绿地覆盖率和水体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也可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优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三、实践篇1.武汉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实践武汉市政府在推动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实践举措。
武汉市加大了对东湖、汤逊湖等湖泊的生态修复力度,推动长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积极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城市绿道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和湿地公园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武汉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2.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的培育除了政府的实践举措之外,武汉都市圈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培育民众的生态意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大量人才和企业的涌入。
作为这
一地区的一份子,我们不得不对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更好地推动地区的发展。
首先,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经济发展方面,武汉城市圈已
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
同时,城市圈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在经济发展方面,城市圈的
产业结构还不够多元化,过度依赖某些传统产业,对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挑战。
同时,城市圈内的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大
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城市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城市圈的绿色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一)
摘要: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
1引言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
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
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
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
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市为节点(特色节点城市)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从区域城镇体系米看,武汉都市圈形成了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在这里,本文直接引用师文明、高俊杰(2007)的研究结果。
师文明,高俊杰(2007)用规模报酬参数h来衡量集聚效应的大小,并得出了如下的金字塔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可以优化调整成金字塔式格局:
(1)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为武汉市。
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因此它的发展在城市圈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
(2)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
为解决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断层的问题,应该将鄂州市、黄石市和潜江市为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
尤其是鄂州市和黄石市,经济集聚效应高,应该利用它们距离中心城市武汉较近的优势,推动武鄂黄核心圈的发展,使武汉城市圄的核心圈由武汉一市扩展到武鄂黄三市,能使武汉“单枪匹马”的情况改变为“三驾马车”齐使力的局面。
(3)将黄冈市、成宁市、天门市、孝感市和仙桃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心城市进行发展。
但在这五个城市中,只有孝感市和仙桃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超过了1,黄冈市、咸宁市和天门市均小于1,几乎不具备经济集聚能力。
这对未来城市圈城市结构的发展很不利,很可能将来又会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因此,黄冈、咸宁和天门三市在未来要加大经济发展速度,
提高自身经济集聚能力,与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相协调,避免将来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