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1)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第五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五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蜡炬成灰泪始干 翻译中原文形式美丧失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采 取补偿办法。

2.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

如:作家的情思、气质,意志等。 岳飞 李清照


3.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


翻译——苦差,其中包括双语间的文化隔 膜。 明末才子金圣叹所写的对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语音层 审美信息
文字层 审美信息
词语层 审美信息
句段中的 审美信息
受制于 审美客体
译者的主 观能动性
情、知、才、志
第五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一、定义
审美主体:(简称为AS)只对审美
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 翻译的审美主体:(简称为TAS) : 指翻译者。
二、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具有双重性。 (一)对原文的理解和鉴赏。 (二)对原文的审美信息的再现和创造。
三、翻译的审美客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


翻译带有很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所以我 们所说的“才”并不是指“天分”“天 才”,而是指能力或功力。 (1)语言分析能力 (2)审美判断能力 (3)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
4.志

指为学的毅力——”锲而不舍,学必有成”。 “志”对译者的艺术境界,是至关紧要的一种品 德和精神力量。
总结
翻译
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存在一种互为
依存的辨证关系。 原作——译者
四、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


(一)受制于审美客体。(客观制约性) 作家 鉴赏家 译者:原语解码和译语编码
1.受制于原语形式美。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范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分析》篇一一、引言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文艺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重视读者的参与与解读。

在这一视角下,翻译过程被看作是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原作进行解读和再创作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原作的理解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1. 文化背景差异文化背景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会对其理解和解读原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译者的基本素质,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关键因素。

译者的语言能力决定了其对于原作的理解程度,而表达能力则决定了其将理解转化为译文的质量。

因此,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翻译目的与受众翻译目的和受众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例如,对于商业翻译,译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市场效果,而对于文学翻译,则需要更多地关注原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性。

4. 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原文的文本类型与风格也是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美学视角下英汉互译研究

美学视角下英汉互译研究

美学视角下英汉互译研究作者:卢忠雷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6期内容摘要:翻译是译者主动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对译文进行鉴赏,创作出与原文具有类似审美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作品。

从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工作正式鉴别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理论基础,能够用最准确、优美的文辞将原著的思想情感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

本文以美学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英汉互译活动,从主体、客体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美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审美风格翻译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活动,是译者主动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对译文进行鉴赏,创作出与原文具有类似审美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作品。

从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工作正式鉴别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理论基础,能够用最准确、优美的文辞将原著的思想情感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

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翻译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翻译美学较更注重翻译的审美表达,对译者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汇集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特点。

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翻译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而且在学科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界限正在逐渐的模式化。

那么,在学科体系已经成熟的今天来反观不同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就能清晰的看到翻译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角出发来反观美学对英汉互译活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从主体、客体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美学视角下的翻译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但从其反面看正是这种制约性促使了翻译学科的诞生。

如果漫无目的、没有约束的翻译,那么就很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区别开来了。

翻译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翻译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

翻译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韩静【摘要】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esides the smooth and clarity that we usually mentioned,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is draw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in four aspects:word, sentence,and rhetori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which makes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re-alize its aesthetic value,so that it can become more readable and better service to Chinese and foreign business con-tacts.%翻译与美学结合,是翻译研究不可避免的新趋势。

商务英语的翻译除通常我们所认为的通顺明晰等要求,其美学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论述了商务英语翻译和美学结合的必要性,探究了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在词、句、修辞三个方面的美学取向,以期使商务英语的译文实现其审美价值,更具可读性,更好地服务于中外商务往来。

【期刊名称】《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2【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翻译美学;美学取向【作者】韩静【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随之对商务英语及其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

美育美学研究美学理论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泰戈尔诗集的不同中译本为例龙璐(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摘要:翻译是一项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于一体的活动,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

翻译与"学息息相关。

本文借助翻译"学视角,对译者在翻译泰戈尔诗歌中发挥的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参考$关键词:翻译"学译者主体性泰戈尔诗集1.引言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

美学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译者应该充分调动情绪和审美能力,构建完整的原始文本的意义结构,以满足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

诗歌在中国文学体裁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国诗歌的引进对中国诗歌的补充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诗歌创作的,国家誉为“诗圣”。

自1920年以来,的作品经不作家和译者翻译中文译本,有。

翻译美学的译者的主体有重要的意义和。

有美学翻译,译者获得应得的尊重。

和的诗歌在中国乃至有的和重要。

本文以诗歌的不中译本为,在为译者翻译来一定的,地翻译诗歌。

2.中西方翻译美学理论文化背景、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美学不的。

美学是学的一个分支,起国。

巾了对美的本质的讨论,紧随其后的是西塞罗的“原文之美”和的“自美”。

是第一语翻译的人,翻译要体原文的全部美。

原在经不衰。

中国的翻译理论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佛经翻译的起,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

严复提出“信、达、雅”这一最著名的翻译原则为中国迎来二次翻译高潮。

朱自清、鲁迅、瞿秋白、林语堂等人进一步加强了严复的翻译原则。

20世纪50年代,美学与翻译的结合达到了所未有的高,以傅雷“重精神不重外表”的想和钱钟书的“升华”学说为代表。

在《翻译与美学导》二版的序言中,刘宓庆通过与美学思想的比较,总结出中国美学想的三%3.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美学理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作者:王彩苹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3期一、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美学思想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美学思想一直有着无法分割开来的内在必然联系,溯其本源,可以追溯到 1700多年前的佛经翻译。

翻译美学以“翻译”为体,“美学”为用,将审美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其目的是建成翻译学的一门分支。

从中国昀早且又昀具生命力的译论命题“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开始,中国的翻译美学命题和理论就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东汉支谦提出的“文质说”,近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以及后来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许渊冲的“意美、音美、形美”,及刘重德的“信达切”等等。

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历史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发展促使译学与美学(尤其是文艺美学)联姻”。

这既是一种有缘的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

翻译美学的语言学基石是 1993年钱冠连出版的《美学语言学》,其对美学语言学的定义为:美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研究日常言语活动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它是美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

美学语言学的任务是阐明整体意义上的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语言体系和个别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言语。

在方梦之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傅仲选“轻理论讲述,重实证举例”,他认为,实用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标准,翻译中审美再现诸手段等等。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5摘要翻译理论与美学的结合由来已久,随着中国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理论概念、分类和阐述趋于清晰化、理性化,与中国美学思想的概括性、抽象性相比,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理论适用性。

中国翻译美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属性及其辩证关系的讨论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将其应用于对MartinEden(《马丁·伊登》)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与分析,将吴劳译本的口语化和孙法理译本的文学性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译本的用词和句子结构,揭示两种翻译特色背后隐藏的译者的审美情感和才情,分析在译者的主体性影响下,译本用词和句子结构产生的审美效果。

本文突破了以往单纯对比译本的模式,在分析对比译本的同时,以原文为参照,检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论证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审美效果的影响,印证了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的合理性。

本文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译者的主体性对审美再现效果的影响,并对口语化和文学性两种表达方法的合理运用提出了建议,以期在审美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有所贡献。

笔者在运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对该理论进行了批判。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辩证关系等问题的分类和阐述更明晰、合理,较早期的美学思想有很大的进步,但在讨论译者主体性与审美效果的关系方面,缺乏足够的方法论指导。

例如,在探讨译者的才情时,只是对译者的语言分析能力、表达法分析能力等做了阐述,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分析才是符合或接近审美标准的。

关键词:翻译美学,译者主体性,审美情感,口语化,文学性AbstractAtthebeginningoftheformationof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s,itsconceptsareabstract.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s,theconcepts,classificationandinterpremtiontendtobeclearandrational.ComparedwiththeabstractnessofChineseaestheticthoughts,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sisscientificandapplicable.Thediscussionofattributesofaestheticsubjectandaestheticobjectandthedialecticalmlmionshipbetweenthemprovidesthestudy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withanewTakingLiuMiqing’S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asaframework,especiallybyusinghistermsonaestheticsubject,thisstudyanalyzesthesubjectivefactor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ofMartinEdentodemonstratehowtranslatorsplaytheirsubjectiverolesandbreakthroughobjectiveconditioning.Intheprocessofanalysis,comparisonismainlymadebetweentwotranslatedversionsandtheoriginaltextisareferencetotestifywhetherthesubjectivityisreasonableornotandtoexploretheextenttowhichthedifferenttranslationisaffectedbythesubjectivityofthetranslator.Thestlldyattemptstorevealhowaestheticfeelingandcapabilityoftranslatorsbringinfluenceontheeffectsofaestheticrepresentation,andgivesomesuggestionsabouttheuseofcolloquialismandliterafiness.Thisdissertationattemptstocontributethegrowingstudyonsubjectivityofthetranslatorfromperspectiveoftranslationaesthetics.ThestudyalsoattemptstoassessLiuMiqing’S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intermsofitslackofspecificguidanceoftranslationapproaches.Forexample,inthediscussionofcapabilityofthetranslator,Prof.Liujustinterpretsthecapabilityoflanguageandexpressionanalysis,hedoesnotgiveaclearcriterion011whatkindofanalysiscanbeconsideredasconformingtotranslationaesthetics.KEYWORDS:translationaesthetics,translator’Ssubjectivity,aestheticfeeling,colloquialism,litcrarinessAcknowledgementsIIIIIIIll11111IIIIII\1960595Theprocessofworkingonthisstudyhasbeenavaluableexperienceforme.MysinceregratitudegoesfirsttoProf.ZhaoWenjing,mysupervisor,forsheconstantlygavemeinstructionsandencouragement.Duringthecomposingofthedissertation,sheintroducedmesomerelevantreferencebooksandpatientlyofferedmeimportantadvice.Shegavemetheconfidencetodotheresearchontheissueoftranslationaesthetics.Withoutherinstructionsandencouragementthisdissertationcouldnotreachitspresentform.Furthermore,thespiritofherdevotiontoworkandthe8a18eofresponsibilityinspiredandwillinspiremetoworkhard.Manythanksgototheinstructorsatthe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Manythanksalsogotomygroupmemberswhoactivelyorganizedandattendeddiscussioninthepastthreeyears.Throughthesesignificantacademicactivities,Igainedknowledgeandpleasure.IappreciateverymuchtoMcngXiaoli,myclassmate,whoenlightenedmeinthelogicalthinkingwhenIdesignedtheoutlineandstructureofthisdissertation.ManythanksalsogotoChenDongxia,whopatientlycorrectedtheerrorsinmydissertation,andtoTianLi,whosesmileandbehaviortoldmetheimportanceofconfidence--themostvaluablequalityforeachp吼'son.ChapterlIntroductionChapterIIntroductionThroughoutthe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iesofwestandChina,translationaestheticshasitson#nofphilosophy.ThedifferenceliesinthefocusOnthevirtueofbeautyinthewest(sceLiuMiqing2005:57)andthedebateofWen(文)andZhi(质)inancientChina.With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studies,westerntranslationtheoriesturntobelinguisticorientedandseparatedfromaesthetics(8eeLiuMiqing2005:58).WhatisdifferentfromwesterntranslationaestheticsisthatChinesetranslationstudieshaverelatedtoChineseaesthetics;whatismore,“theallianceoftranslationandaestheticsisanimportantfeatureofChinesetranslationtheories.”(LiuMiqing2005:i)Forcenturies,theconceptsofancientChineseaestheticthoughtstendtobefuzzyandfocusontheformofexpressionandperception,thus,fromthetranslationoftheBuddhistScriptureson,translationaestheticshasthesamecharacteristicsundertheinfluenceoftraditionalaestheticthoughts.Thethoughtsandideasarealwaysabstractandscattered.Withrecentdevelopmentsin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s,inparticularthepublishedmonographsoffamoustranslatorsandtranslationscholarsinrecentyears,theelementsrelatedtotranslationaestheticsareclear.Inaddition,theresearchandcategoryhavealsobecomerational,specificandsystematic.Thebeautyoforiginaltexts(oraestheticvalueoforiginaltexts)andtargettexts,theroleoftranslatorsaretakenintoconsiderationinthosemonographs.However,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ofsubjectandobject,whichissimilartotheconceptsofphilosophy,theclassificationofconceptsandthearrangementofchaptersinLiuMiqing’S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Aesthetics(2005)areclearer.Inthisbook.thenotionsofaestheticobject,aestheticsubject,therelationbetweenthemandthelevelsofaestheticsalesystematicallyinterpreted.Thisismoreconvenientforthestudyinthisdissertation.AccordingtoProf.Liu’Sillustration,translationaestheticsubject(TASforshort)mainlyreferstOtranslators,andtheattributesofTASaredividedintotwoaspects:objectiveconditioningandsubjectivedynamics.Inthisdissertation,thediscussion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putsemphasisonsubjectivedynamics.InProf.Liu’sbook,subjectivedynamicsincludesfouraspects,namelyaestheticfeeling,knowledge,capabilityandtenacity.Inthisdissertation,thediscussioncentersollaestheticfeelingandcapability.Inthebeginningoftranslation,translator’SaestheticfeelingunconsciouslydeterminesthetoneAStudyonTranslator’sSubjectivity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lationAestheticsofthewholetranslatedversion,andtranslatorshavedifferentaestheticfeelings,thisdifferencedirectlycause3thedifferenceofwordingandothertranslationapproaches.SoisthecasewithdifferentfeaturesofWuLao’SandSunFali’Stranslation.Mr.Wh’ScolloquialismandMr.Sun’Sliterarinessreflectstheiraestheticfeelingsandcapabilities,inturn,theiraestheticfeelingsandcapabilitiesdeterminethedifferentfeatures---colloquialismandliterariness.Therefore,aestheticfeelingandfeaturesoftranslationareinacomplementaryre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ranslationaesthetics,thegoretaskoftranslatorsistomakeaestheticaltranslatedversions,andtheprocessoftranslationinvolvesaestheticfeelingandtheformationofdifferentfeatures.ThisstudytakesLiuMiqing’S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asaframeworkandreconsidersoneofmasterpiecesbyJackLondon----MartinEdenbycomparingitstwoChinesetranslatedversions.SOastodemonstratehowtwofamoustranslatorsrepresentitsaestheticvalue.Thisdissertationexamineshow,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aestheticfeeling,idealandcapabilityoftranslatorsbringinfluenceontheeffectsofaestheticrepresentation,andhowtranslatorsbreakthroughtheobjectiveconditioningoforiginaltext.Onthebasisofthisanalysis,thisdissertationalsoprovidessomecriticalreflectionsontranslationaestheticsandsuggestionsabouttranslationcritics,whichshoulddoprofessionalcriticismonliterarytranslationandhelptoelevatereaders’levelofappreciation.Inwhatfollowsinthisintroduction,thereasonofselectingMartinEdenandtheissue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isgiven,andfinallythestructureofthisdissertationisintroduced1.1RationaleforFocusingonMartinEdenand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yMartinEden,JackLondon’Ssemi-autobiographicalnovel,isoneofJackLondon’SmasterpiecesinhisliterarycarP.A!l'.KnownfromYuJianhua’sbook《杰克伦敦研究》(TheStudyonJackLondon)(2009).thestudyofJackLondoninhisnativecountryhasexperiencedawindingcourse.Treated8.8spotlightordismissedfrommainstreamofcriticalattention,thecriticismofJackLondon’Sworksisalwaysrelatedtopoliticalfactor,“politicalutilitarianprevailsOVeraestheticmotives”(YuJianhua2009:359).TakingtranslationaestheticsandMartinEden8.8keywords,theauthorgoteightthesesaboutMartinEdeninCNKIdatabaseinthetimespanof1999-2011andallarewrittenfromtheperspectiveofliterature.Asanovelofindividualstruggling,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youthtoda弘ThissignificancealsoreflectsChapterlIntroductionthegreatnessofMartinEden.Oneofaestheticobject’Sattributesisthatitallowsthechangesofaestheticvalue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n,howistheaestheticvaluerepresentedintranslation?WhetherCallthetranslatorsaccomplishthisdayAndwhatfactorsaffecttheroleoftranslators?The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ishighlyproductivefortheanalysisofsubjectivefactorssuchasaestheticfeelingandcapabilitywhichisreflected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translatorsassubjectsAmongthesixarticleswrittenbyfamoustranslationscholars,abouttheissueofandsubjectivityofthetranslatorsfromtheperspectiveofphilosophyorinterpretation,onlyonearticlebyXuJunin2003claimsthatthecore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isaestheticrequirementandaestheticcreativity.ExistingstudieshaveSOfarfailedtogiveanadequateaccountof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y.1.2StructureoftheDissertationThisdissertationattemptstodemonstratethathowtranslator’ssubjectivitybringsgreatinfluencesonaestheticeffects.andgivessomesuggestionontheuseof‘'colloquialism’’and“literariness’’(QinXiubai2002:53).Chapter2thendiscussestherelationbetweenaestheticsandtranslation,outliningitsoriginanddevelopments,and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properinLiuMiqing’Smonograph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Aesthetics.EdenandprovidessomecriticalcommentsonChapter3outlinesthemainaestheticvaluesofMartinthebasisofexamplesexcerptedfi'omthenovel.ThefourthChapterintroducestheattributes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subjectivedynamicsandobjectiveconditioning.Amongfouraspectsofsubjectivedynamics,thisdissertationselectstwoaspects,aestheticfeelingandcapability,whicharereflectedmuchmoreinthetranslationofMartinEden.Chapter5mainlydiscussesthedifferencesofthetwotranslatedversionsfromtheaestheticeffectstodemonstratehowtranslatorspromoteadvantagesandmakeupforshortcomings.demonstratestheapplicabilityoftranslationChapter6summarizesthefindingsofthestudy,notonlyaestheticstothepracticeofthetranslationofMartinEden,butalsoindicatesthefutureresponsibilityoftranslationcriticismandassessesLiuMiqing’S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intermsofitslackofspecificguidanceoftranslationapproaches.Chapter2AestheticsinLiteraryTranslationChapter2AestheticsinLiteraryTranslationTracingbacktheoriginofaesthetics,wediscoverthataesthetics,infact,iscalledinthenameofphilosophyandaesthetics(LiuMiqing2005;ManRonggui2005;ShanJigang2007).Aspracticeoftranslationisgraduallydeepening,especiallywiththeextendingandtheunderstandingofaestheticsinChinesetranslationcircle.aestheticsisrelatedtOmanydisciplinesbesidesitsrelationship诵吐lliterarytranslation.Forinstance,tosomeextent,thetranslationofarticlesofscienceandtechniqueisalsorelatedtoaesthetics.Inthiskindoftranslation,thetransparencyCanbesP_圮nasanelementofaesthetics.Therefore,thereisstillaneedtoemphasizethatthefocusofthisdissertationistheaestheticsinliterarytranslation,notincludingothertypesoftranslation.A3toliterarytranslation,itisnecessarytointroducesimplyitscharacteristics80弱tonaturallydiscusstheissuesofaestheticsandevenhowtoachievethetranslationaesthetics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2.1TheCharacteristicsofLiteraryTranslationTheinductionofthecharacteristicsofonethingdependsontheunderstandingofitsdefinition;similarly,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sofliterarytranslationmakesnecessarythedefinitionofliterarytranslation.ThereisnoexplicitdefinitionofliterarytranslationinBaker’SRoua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AsBaker(2004:130)said,thedefinitionofliteratureandtranslationarenotsimpleorwelldefilledinmostcultures.Significantlyandusefully,thewordsofliterarytranslationfrompage130toandelaboratedexplanations,andrespectivelyknowwhattheliteratureisandpage133givereadersclearwhatthetranslationis.Literatureisalwayslinkedtoliterarytraditions,style,andgenreandSOon.Thetranslationhasnoborderlineswithadapmfionandrewriting.Indeed,inmostwesternsocieties,conceptoftheveryconceptoftranslationhasbeenreducedtoliterarytranslation(seeBaker2004:130·133).Since“literaturesaretiedtoparticularlanguages”(Baker2004:131),andbylearningfromM.GRose(2007:13),“literarytranslationisatransferofdistinctivefeaturesofaliteraryworkintoalanguageratherthanthatofthework’Sfirstcomposition”,itcanbesafelysaidthattheoriginaltextisthestartingpointofliteraryandaestheticelementsintheoriginaltextmustbetranslation,intheprocessofwhich,theinformation垒兰坐堂旦旦!堕璺!!坐21:!兰竺竖型!兰堡垒2竺£!竺£暨!兰竺!:!塑翌型!!12翌垒竺!!壁一一一一一..reflected.Thedistinctivefeaturesofaliterarywork,suchasrhetoric,genreandsoon,determinethecharacteristicsofliterarytranslation,mustbeconveyedinthetranslation..What,then,arethedistinctivefeaturesofaliterarywork?Novels,shortstories,plays,poems,etc.Canbecategorizedasliteraryworks.Literatureisakindofart;itistheauthor’scomprehensionabouttheoutsideworldatthattime.Theauthor’sfeelings,values,exp甜enceandknowledge,allofthemareencodedinliterarylanguage.However,onepointshouldbepaidmoreattention.Literarylanguagefeaturesvividandaestheticdictions,intentionalfigures,plottingand80on.Onsyntacticlevel,itisrichinvariedsentencepatterns,longandshort,alsosentencesandSOon,whichdependsoncontentincludingellipticalandtheauthor’Spreference.Infact,thesecharacteristicsmainlyserveitsfunction.Itaimstoexpressone’Semotionbyfocusingonthedescriptionofimage,feelings,spiritandthinking,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mealandnature.Thesearethecontentofaliterarywork,andthelanguageistheform.Therefore,theformandthecontentshouldbebothrepresentedintranslatedversion,evilthoughrepresentationcannotbeachievedabsolutely.Theformandthecontent(orcanbecalledmaininformation)arethebasisorthereferencefortranslation,thispointisthescientificcharacteristicsofliterarytranslationbesidesitsartisticfeature.Astoliterarytranslation,manyscholars,asfarasIreadintheirbooks,inevitablyresearchtheissueofreproduction,recreationorrepresentation(differentscholarsusedifferentterms)inliterarytranslation.ThereisonepointtoSeethattheartandliterature,theartandliterarytransla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aestheticsandliteratureisclose,SOisthecasewithaestheticsandliterm'ytranslation.Alloftheserelationshipsmakethefollowingintroductionofaestheticsnecessary.2.2TheStudyofTranslationAestheticsintheWestManyofphilosophers,artistsandtranslatorsofancientRomeandGreekdiscussedorfocusedonaesthetics,exactlytosay,theydiscussedtheaestheticalpropositionfromperspectivesofartsandphilosophy.Theirideasaresoheterogeneousthatitisdifficulttogetunifiedoverviewofeitherthehistoryorcurrentthinkingabouttranslationaesthetics.Inotherwords,therearenoclearandsystematictheoriesoftranslationaestheticsbutgeneralempiricalwordswhichareconcludedfromtheirtranslationpractice.Eventhoughtheconclusionsarealwayssubjective,thesewordsarestillpreciousandusefulforthediscussiononword-for-wordorsense.for-sensetranslation.MarcusTulliusCicero(106-43BC)opposedtheabovecategoryofdisagreeingword-forwordtranslationbutadvocatingsense-for-sensetranslation.QuintusHaecusHorace(65-8BC),whofollowedCicero,alsodisagre:eclwiththeslavishtranslator.A.ETytler(1747-1814)proposedhisfamous“theThreePrinciples”inhis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theThreePrinciples”isdeeplyrootedinclassicartisticaesthetics.MartinLuther,themostinfluentialtranslatorofBiblein16mcentury,emphasizedtheaestheticvalueoftranslatedversions.GeorgeChapman(1559—1634),EnglishfamoustranslatorofHomertranslatedversionsjustlikethetransmigrationofthoughtthattranslatorsmustmakethespiritandtoneoftheoriginalwork.Thefollowingscholars,JohnDryden,AlexanderPope,Goethe,andMaaewArnoldandSOon,alsogavethegeneralideasthattranslationisakindofart,allaestheticreproductionoftheoriginalworks.Anywesternscholarsoftranslationaestheticsgavetheideaarmed、)vithcharacteristicsofspeculativebetweenphilosophyandaesthetics.妒ThereisnoexplanationoftheitemoftranslationaestheticsoraestheticsinBaker’s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2004).ItisthemanifestationoftheconceptoftranslationaestheticsCanbehavingnofixedandexactdefinition.Hencetheabovediscussionoftranslationaestheticsinthewests嘲asahistoricalreviewofimportantthoughtsontranslationaesthetics.ThediscussionaboveisconductedtOlisttherepresentativesandtheirideasoftranslationaestheticstodistinguishthefeaturesof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ieswhichwillbeintroducedasfollow.2.3TheStudyofTranslationAestheticsinChinaTosomeextent,translationaestheticsthoughtinChinaaregenerallycloselyrelatedto,orcanbesafclysaid,comefromtheoryofaesthetics.Itoriginatesfromthepropositionofphilosophicalaesthetics.KnownfrommonographsofChineserenownedtranslationresearchers,infact,translationaestheticsCanbedividedintotwoparts,translationaestheticthoughtsand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ies.Thesetwodifferentpartswillbeexplainedasfollow.Amongcontemporarytranslationaestheticthoughtsillustratedbydifferentwell-knowntranslatorsandscholars,thisdissertationmainlyappliesLiuMiqing’Stheory,therefore.Prof.Liu’sthoughtswillbeintroducedinaseparatesection,inwhichsomemonographsarcbrieflymentioned80astoexplainthereasonwhytheauthorselectsProf.Liu’Stheory.AStudymnslator’sSubjectivityfromthePerspectiveofmnslationAesthetics2.3.1PreviousTranslationAestheticThoughtsHere,so-called“previous”referstotheperiod--ancientChina.InancientChina,LaoZi,Confucius,Mencius,andothergreatmen,proposedtheideaofaesthetics,whichmainlyreferstotherelationshipofcontentandform(文与质),withitsnatureofabstractionandsubjectiveunderstandingofmenanduniverse.FromtherenditionofBuddhismlections0n,thedisputeofcontentandfo—rmisgraduallyprecededintheissueoftranslation.Therefore,thepropositionofcontentandforminartisreflectedintranslation.UntilQingdynasty,theattributionofcontentandformbecomescomparativelyclear;theunification.ofcontentandformisacceptedin谢despheres.Therelationshipofcontentandformisthebasicissueintranslation,inaddition,theunificationofcontentandformreflectstheaestheticrulesorhabit,SOthediscussionandthefinalunificationhavegreatinfluencesonancienttranslationcauseseVenOilcontemporarytranslationalactivities.Hence,great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unificationofcontentandform.Peopleneedtoenjoythebeautyofform,buttherealityandreliabilityofcontentcannotbeignored.Thereasontodifferentiatetheconceptoftranslationaestheticthoughtand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iesmainlyliesinclearlyunderstandingthedevelopmentandachievementsofChinesetranslationaesthetics.What’Smore,inthisprocesscanresponsibilityoftranslatorsbeclear,inotherwords,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s,translatorsshouldbalancetherelationshipofbeautyandtruth.Eventhoughtheissueofaestheticsintranslationhasbeencaredaboutinprevioustranslationthoughts,theproblemoffreedomandlimitsoftranslatorsarenotdiscussedindetail,whichmakecontemporary2.3.2LiuMiqing’S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yForthisdissertation,ProfessorLiu’stermsandclassificationareclearerandmoresystematic.Inhismonograph,ProfessorLiusystematicallyintroducestheimportantissuesabouttranslationaestheticsfromitsorigintoitscomponentsliketranslationobjecttranslationsubjectsandtherelationshipsbetweenwesternandChinesetranslationtheories.BesidesthedebateofcontentandforminancientChinesetranslationcircle,inthefollowingexplorationoftranslationaesthetics,thereappearSOmanyfamousscholarsandassertions.ThroughoutProf.Liu’Sbook,thediscussionissystematicandthedivisionofinLiteraryTranslationChapter2Aestheticsthewhole,hedescrib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originalworksandconceptsisclear,thatis,ontranslatedversionsfromtheperspectiveofaestheticobjectandaestheticsubject,whichareapairofdialecticalconcepts.ThiskindofdivisionCallwellservetheresearchofthisdissertation.Inthisdissertation,theauthortreatsaestheticfeelingandcapabilitymainaspects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anddiscusseshowtranslatorscouldplayitssubjectiveroles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Asaeulogizedfounderofmoderntranslationtheory,YahFuisveryfamiliartOreaders.Histhree-characterprinciple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信,达,雅)aredeductedbylatetranslationresearchersas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xactness(信,达,切)or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optimum(信,达,优)andSOon.Theseideasarecloselywithaestheticeffectsoftranslation,SOtheycouldbeconsideredasagoodreferenceaccordingtospecificrequirementofdiscussion.Otherprominentmastersoftranslationtheoriesandtheirideas,suchasFuLci’Slikenessofspim,QianZhongshu’Stransmigration,arealsonotunfamiliar.However,as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theories,moresystematicandnewertheoriesareneededtoexplore.Asfar嬲thisdissertationiswritten.therearethreenewmonographs:LiuMiqing’S_IntroductiontOTranslationAesthetics(2005),MaoRonggui’STranslationAesthetics(2005),WangPing’SLiteraryTranslationAesthetics(2009).Amongthem,Mr.MaobetweenChineseandEnglish;Mr.RongguidiscussestranslationaestheticsbycomparingthedifferenceWangPinggivesanoverviewofmainideasoftranslatorsandscholarsbutnocleardefinitionofattributesofthetranslators.Prof.Wang’Sbookisthelatest.itsadvantageliesinrichanddetaileddescriptionandexamples,especiallyitsdeepandspecialanalysesabouttranslatorsinrespectivefivechaptersfromdifferentaspects.However,thedescriptionandquotationsare80manyanddetailedthattherea∞noclearideasofhisownandterms.Takinganillustrationinhisbookasanexample,theoriginalsentenceisasfollows.译者充分发挥审美心理机制,把握作家孕育审美意象时的艺术构思和情感体验,将其化为自己的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把这种审美再体验通过恰当的译语文字形式传达出来.(王平2009:129)Theideaofthissentencecanbebrieflysummarized勰alinearrelationbyLiuMiqing’Sterms:aestheticfeeling--aestheticideal--aestheticrepresentation.Forthisdissertation,thecleardivisionandtermsarenecessary.Therefore,thisdissertationmainlyextendsthediscussionaccordingtoProf.Liu’Sillustrations.垒!!竺!Z竺里!垫翌塑!:!墨竺堕竺!∑!堡墅竺尘坚£!!垡!:!堕!堑竺旦垒竺!!壁堡!2.3.2.1TheMainNotionsinLiuMiqing’S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yFromancienttimes,theemphasisofcounterpartrelationbetweenmaterialandhuman,oruniverseandhumanhasbeenatopicofdiscussion.ItisalsoasymbolofabstractthinkinginChina.Intranslationaestheticstudies,thereisapairofconcepmnamedtranslationaestheticobject(TAOforshoa)andtranslationaestheticsubject(TASforshort).(1)TranslationAesthetic0bjectAccordingtoLiuMiqing(2005:86-121),TAOreferstothesourcelanguage(SLforshort)withaestheticvaluewhichdeservesaestheticattentionoftranslationaestheticsubject(TAS)whogenerallyreferstotranslators.ThegeneralattributeofTAOliesinitsaestheticvaluewhichCallarouse“delight'’(ibid:87)toTAS.Besidesitsgeneralattribute,TAOalsohasanotherfiveattributeswhichwillbelistedasfollows.First,theaestheticvalueofTAOattachestoaestheticformofSLtext.Takethetranslationofpoemforexample,ifthepoemisnotrhymed,thereshouldnotberhymedinitsrendition;otherwise,thebeautyisnottrue.Second,TAOshouldbeequivalenttoaestheticeffectsofSL.Thispointreferstotheproblemofbroadeningandnarrowingofwords’meaning.ThUd,TAOadmitstheperceptiveflexibilityofTAS.DuetodifferentetymologyofChineseandEnglish,whenfacingtheproblemofnotbeingabletofmdtheequivalentwordorsentence,TAScallactivelydealwithit.Fourth,TAOallowsthechangesofaestheticvalueofSLcausedbyhistoricaldevelopment.Asthesocietydeveloping,people’stasteandlevelofappreciationisinevitablychanging.aliteraryworkshouldbeeternalbutitstranslatedversioncanchangeinacceptableaestheticscope.FifHl.therearedifferentaestheticlevels.Thisreferstothedifferencebetweenartisticworkandnon-artisticwork.However,theliteraryworkisnotinthisthispointisnotcase,80discussedinthisdissertation.(2)TranslationAestheticSubjeetLiuMiqingfirstgivesthedefinitionofaestheticsubject,whichreferstothel把=1-¥onwhoembarksonaestheticactivityonaestheticobject;likewise,theaestheticsubjectoftranslationisthetranslator.Infact,asfortranslators,theysometimesCanbeconsidered够readers.TheiridentifiesasreaderscallhelpUSunderstandotherconceptssuchasaestheticfeeling,aestheticidealandSOon.Aestheticfeeling,accordingtoProf.Liu,includestwoaspects:oneistheperceptionofwriters’whentheywerewriting,whiletheotheristheemotionalfeedbackoftranslators.Therefore,aestheticfeelinghasthecharacteristicsofindirectness.Thatis,everlforwritersthemselves,thefeelingcanchangewiththevarietiesofsituation.Soitisadifficultyfortranslatorstoapproachthetruefeelingwhichwasexpressedbywriters.Translatorsneedtoaccomplishthetaskoftranslationbytheirimagination.Forreadersandresearchersontranslationstudies,can锨1∞translators’aestheticidealformtranslatedworks.Astoaestheticideal,LiuMiqing(2005:they311)definesthataestheticidealistheunityoftranslators’rationalandperceptualrecognitionofthebeconsideredastheprincipleoftranslatorstreatingrepresentingthebeautyoforiginalworksoritcantranslationasanartisticpractice.Aestheticidealiscloselyrelatedtotranslationaestheticrepresentation.EventhoughProf.Liustressestheimportanceofaestheticfeelingandaestheticideal,thedemonstrationofaestheticidealisnotspecificandsufficient.ItisnotcloselyconnectedwiththeanalysisLiuMiqing(2005:168)statesthattranslatorshavethedualtasks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thatis,thecognitionandappreciationofthebeautyinSL,therepresentationofthebeautyintargetlanguage(TLforshort).TorecognizeandappreciatethebeautyinSL,itrequiresthehi【ghqualityoftranslators,whomustknowwherethebeautyofSLis,andthenmakeaccuratejudgmentstopreparewellforthenextstep:(3)AestheticRepresentationForLiuMiqing(2005:311),‘'thebeginningofaestheticrepresentationistheendofaestheticcontemplation'’,aestheticcontemplationreferstothewholeprocessoftranslationbeingdividedintothreesteps:perception,imaginationandcomprehension.Theeffectsofaestheticrepresentationarenaturallyembodiedinthetranslationproducts,whichcanloadedwithalleffortsoftranslators.notbesimplylabeledasgoodorbad.ThetranslatedliteraryworkisEachtranslationinevitablyembodiesindividualaestheticfeeling,whichmakestranslatedversionsbecomeremarkedthategoistrepresentation“egoistrepresentation”(LiuMiqing2005:182)oftranslators.Itistobcnotonlyreflectsthetranslator’Saestheticfeeling,butalsoconformstotheaestheticfeelingofthewriter.Whatismore,thelatteristhefirstcondition.Aconclusioncarlbedrawnthattheroleoftranslatorsplaysinthewholeprocessoftranslation,includingthefmalstepoftranslatioa---aestheticrepresentation,whichalsoreflectstheaestheticfeeling,andSOon.Fromtheresultsoftranslation,thesubjectivityoftranslatorscanbedeductedcapability垒!坐塑!璺!堕里竺:!兰!竖型!兰壁墅竺!!!旦竺!里!鲤∑121:!翌璺!!坐!竺翌垒竺!!壁!!苎2.3.2.2AssessingLiuMiqing’STranslationAestheticTheoryThetheorizingoftheabovethreeconceptsoffersUSagoodmodelforstudyingthemainfactorsinvolvedintheprocessoftranslation.ItopensupawiderareaofresearchforscholarsoftranslationstudiesandprovidesamoreclearandsystematicdiscussionfortheconstructionofChinesetranslationtheory,becausethedemonstrationinProf.Liu’sbookiscomparativelyscientificthanthepreviousexperiencedaestheticthoughts.Itfurtherexploresthebasiclevelandcomprehensivelevelof“artisticcreationoftranslation'’(B.Croce1902,citedinLiuMiqing2005:240).Inthediscussionofdifferentlevelsoftranslationaesthetics,therelevantissueslikeaestheticfeeling,aestheticidealandaestheticrepresentation,areallillustrated.Theillustrationoftheseconceptsisnotonlyofgreatbenefitfortheunderstandingoftranslators’subjectivity,butalsogivesreadersandresearchersasignificantenlightenment.However,LiuMiqing’Streatmentofthoseconceptsisnotwithoutitsweaknesses.Firstofall,mostoftheexamplesgiveninhisbookarethetranslationofpoems.Astothepoem,nomatterwhatisChineseorEnglishpoem,image,symbolandrhythmarethecentraltopic.Sothereisaquestion:ifthereisnospecialimageandsymbolinanovelortheimageisnotitsmainaestheticvalue,then,howcanwefindandjudgethebeautyoftranslation?Whatistheaestheticcriterionaboutthetranslationofnovels?EventhoughProf.Liupointsoutthatthecomprehensiveleveloftranslationaestheticsmainlyreferstoliterarytranslation,theexamplesseemasifliterarytranslationisthetranslationofthepoem.Second,therelationshipbetweenaestheticidealandaestheticrepresentationisnotsufficientlyelaborated.Aestheticprinciplesinaestheticidealare“generalandspecific,covertandovert,amplifyingandcontracting'’(LiuMiqing2005:336.341).Forinstance,thetranslationofanAmericanproverb‘'AllworkandnoplaymakesJackadullboy'’,translating“Jack'’into“孩子”istheapproachofgeneralizing.Theexamplesofcovertanoverttranslationisthetranslationofmovienames,itisnotcloselyrelevanttothestudyinthisdissertation.Eventhoughitsweakness,thereisnodenyingthattheillustrationofamplifyingandcontractingishelpfulforthestudy.However,inthefollowingtext,thereareonlyafewwordsabouttheaestheticcriterionofnoveltranslation,thatis,fluentandtransparent.Therefore,attheendofthisdissertation,theauthormentionstheweakness.Thereisnosufficientelaborationandguidancefornoveltranslation.Despiteitsshortcomings,Prof.Liu’Stheoryoftranslationaestheticssuccessfullymakesadivisionoftranslationaestheticsubjectandobjectandillustratestheirrelationshipandartisticcreativelevels.Itallows。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上海翻译20o6No.3论《翻译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从审美意识看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曾利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州510420)[摘要】本文从理论特征与方法论特征两方面对毛荣贵的新着《翻译美学》进行了评析,并从研读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审美意识驱动下的译者主体性特征作了相应的讨论.[关键词】翻译美学;理论与方法论特征;审美意识;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6)o3—0007—05 1引言毛荣贵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的新着《翻译美学》(2005).该书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论有评,有述有析,有感性认识和经验总结,也有理性认识和理论概括,继承与拓展并举.全书结构简约,分为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四大部分,主要从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互动性诸种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深入探讨.作者优美的笔调,隽秀的文字,丰富的例证,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国内出版的有关翻译美学的着作已有数种(傅仲选1993;刘宓庆1995;奚永吉2001,姜秋霞2002),《翻译美学》的特色则在于全书脉络清晰,主旨突出,注重实践,译例典型,分析精细,概括全面.作者在理论上吸收了中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成分,结合修辞学和文体学的部分内容,融合西方阐释学,接受美学及格式塔理论,将宏观理论认识和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体现出翻译美学研究的理论特色和内涵,而且拓展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间.笔者对该书主要理论特征和方法论特征作一剖析,并结合审美意识探讨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的相关问题.2《翻译美学》的理论特征2.1对传统译学理论的继承与拓展性特征《翻译美学》所体现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美学思想和传统译论的美学特征一脉相承,但作者认识到传统译论的局限性:"我国传统译论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从宏观(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者统一)的角度体察美的翻译艺术,但也有内在缺点:它是直觉地,综合地从总体上考察美的译品,虽然抽象地反映了美的翻译艺术,却没有对其中因素和复杂关系做多边探求和立体探讨".故作者在微观上进行了多维的阐发和论证,在宏观上进行了范畴化的理论拓展.从产生过程看,中国传统译论是从古代哲人或文论家的文艺美学观或艺术观演绎出来的,其理论形态具有高度简约性和概括性,如支谦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许渊冲的"三美"与"三化"等等.然而,翻译界倾向于将其视为翻译原则或标准,并围绕其概念内涵进行争议和修正,而不是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层面对其进行学理性阐发,明确其理论性质与职能,给予相应的可阐释性,可证性, 可操作性的拓展.事实上,这些具有美学特征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尚不能做到对翻译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相应的解释和本质揭示,更难对译者的美学翻译理念产生积极影响,而这种影响应该能直接到达实践层面.在《翻译美学》中,作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阐释辅以事实依据,在语言文化思维比较中突出美学价值,对体现客体诸种文本特征的美学意义给予了系统分析,归纳,演绎和概括,其讨论涵盖了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与读者),审美客体(原文与译文),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评价,审美标准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在全书讨论中,作者遵循了主体性(主体篇)一客体性(问美篇)一主,客互动性(朦胧篇+实践篇)这样一条清晰的主线,夹论夹析,夹评夹述,其着眼点在于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培养鉴赏能力以及最大限[收稿日期】2006-04-01[资助项目】本文受到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学翻译主体性范畴化"资助.项目号:04JDXM75002.[作者简介】曾利涉(1953一),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篇一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翻译批评,翻译思维,应用翻译.7?度地发挥基于理性之上的翻译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从而有助于在译者的主体性中增加一点美学翻译理念.作者在"朗读——培养翻译美感之捷径"中的论述及所做的对比试验更是体现出这一思想.2.2美学范畴体系理论特征翻译美学并非新的课题,研究者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必须抓住翻译美学理论自身特点与要求予以建构,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美学修辞层面,而应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的理论范畴化上有所建树.若将《翻译美学》与其他四部相关着作相比,前者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体现翻译美学特征的美感形态或形式的概念体系及美学意义的范畴化方面作出了较全面的理论概括.它"以(当代)感觉论美学为基础,适当吸收(传统)美论美学的某些传统,形成对审美现象的阐释框架".也就是说,作者在理论上没有囿于传统美学美论,而是将纯粹的以"美"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提升到文化,理性以及精神的层次",使人类生理体验的审美快感"带有社会文化及精神内涵的'美感"'.在这里,翻译美学研究的视野扩大了,以现代感觉论美学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将文本翻译中凡是能唤起人的感觉,感性或情感以及形象或景象有关的形式与内容都纳入美学范畴,成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美学范畴体系:文化美,语言文字美,句法篇章美,语体美,思维美,逻辑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音韵美,节奏美,口吻美,整饬美,朦胧美,灵感美,幽默美,和谐美,庄重美,丰腴美,含蓄美,反讽美,肃穆美,模糊美,精确美,婉约美,凝炼美,蕴籍美,涵隽美,简约美,创造美,活用美等等.这种将审美内容予以美感形态或形式化,并形成翻译美学意义范畴体系是该书的重要理论特征之一. 范畴是客观现实最一般存在形式的反映,在各门科学中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和实用性.各门科学都有一个有其内在结构的概念体系,其骨干就是由一些统帅和联结其余概念的基本概念,即由范畴所组成(彭漪涟2000:2).列宁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第83页).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作为中介的概念体系,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既反映了主体的认识方式, 也赋予了客体可感知的美学理论形态或形式.2.3本体诠释论理论特征概言之,《翻译美学》结合典型实例讨论了两类具有美学特征的审美客体:一是有标记的,易于辨认8?的语言文字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如原作中那些可以量化的音位,词素,语词,语句形式或美学修辞(辞格)所体现出的静态审美特征;二是无标记的,貌似普通或平凡无奇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学特征,即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情感,关系等的刻画起重要作用的描述性文字,是一种动态审美特征的体现.第一类审美客体是显性的,静态的,在传统修辞和文体学中已经得到充分讨论,即使从翻译美学角度介入,在理论表征上已无多大新意;第二类审美客体是隐性的,动态的,其美学意义的生成是需要译(读)者的参与和构建,而对这种审美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正是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空间所在.作者引用了大量实例对此类审美客体进行了论述和解析,并借鉴综合了西方符号学美学,接受美学,阐释学及格式塔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将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不定点","模糊","朦胧"等视为文学作品重要的审美特征,并从理解,分析,推理,阐释,演绎,抽象,综合等心理过程对这类美学意义的建构进行了阐述,体现了译者主体的审美意识及主客观互动的意义理解重构过程.从文学翻译活动过程看,这种美学意义理解.重构过程是一种"艺术再现" 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性过程(曾利沙2005a);从文本特征和接受思维看,则体现出本体诠释论的理论特征.在迦达默尔那里,理解是本体论的,理解揭示并表现真实;对胡塞尔来说,理解可以是指任何精神活动有其意向性的对象,而意向性则是主体的一种意义建构行为(韩震,孟鸣岐2002);成中英(2000)则认为,理解是对一个用以阐明或揭示真实的陈述,观念或思想的体系的需求.理解是对意义的把握,而解惑或释疑必定意指说明真实的一个观念体系.文本翻译的本体论就是意义本体论,对文本隐性意义的确证有着认识论或诠释学(阐释性)的属性."假如真实表现在一种看法或说法中,那么不理解真实,本体论(真实)也就不存在"(ibid.16).以该书第49页对DelicateWives(《纤若娇妻》)一段文字中的副词innocently的意义建构所做的阐释为例: WhenLesMillerheardabouttheevent,fromhiswife,Lisa,whowasbreathlesslyfreshfromasessionof gossipandwomen'StennisItseemsincredible,hewas stungbyjealousy:heandVeronicahadhadanaffairthe previoussummer,....Lisainnocendytoldher—husb—and,"thathereshe'Snearlythirtyandapparanfly hasneverbeenstungbefore,SOnobdyknewshewould reactthisway.…..''从词汇语义看,innocently派生于形容词,基本语义为knownothingofevilorwrong;foolishlysimple; 从句法功能看,其意为toldsbinallinnocentmanner.若据其基本语义和句法功能进行翻译,则为"莉莎天真无邪地告诉丈夫",此译显然不能产生"关联性语境融合"(曾利沙2005b),不能揭示特定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不能艺术地表现其触发的多维审美意义.作者在解析中指出:"此副词表面述实,实则写人.其丈夫和V eronica有染(hadan affair),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Lisa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一个innocently巧妙地向读者暗递了此信息. 同时Lisa的个性也由该词带出".这种多维视角体现出作者反复强调的翻译美学应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地把握原作的隐含"意义".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作者在对innocently的本体论(真实)意义的分析和阐述中,是将上文的(heandVeronicahadhadan affair)与innocently建立起认知关联性的;从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看,作者将affair当下的语境化内涵特征——男女私情——置人innocent的基本语义结构之中:Lisaknewnothingoftheaffairbetweenherhusband andV eronica,然后,译者主体通过对innocently基本语义结构成分进行语境化置换,从而建构出其阐释意义:"不知隐情的莉莎跟丈夫说".此解析说明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那些隐性文本意义的理解与语际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译者主体和客体之间互动共生的结果.针对此例,我们可以从本体诠释论出发演绎出意义本体论的存在形态,并上升到理性理论认识:当一个外延(指称)明晰,但内涵(意义)抽象或隐晦朦胧的语词进入文本时,它并非孤立存在着的,往往与某个(些)客观地存在着的语词构成一定的,潜在的认知关联性,这种认知关联性构建又往往能使语词抽象或隐晦朦胧的内涵意义得到凸显.但这种潜在关联性的构建必须通过主体的认知思维,并且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语词的抽象或隐晦朦胧的内涵意义在文本中得以凸显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运作的结果.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或尧斯所谓的"意义潜势"(朱立元1989).这种意义潜势在向读者召唤,以期读者能将这种意义潜势的能量释放出来,既满足读者阅读过程的审美需求,产生审美体验,也传达出相应的美学效果.对文学翻译而言,《翻译美学》中这种主客互动性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一定普遍性,而且是翻译美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理论范畴.2.4价值论理论特征所谓的价值问题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的意义.价值来源于客体,取决于主体,产生于实践(形成于主客体的对象化关系之中).为了实现价值,主客体各自克服自己的片面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即客体人化,主体物化(李连科1999:2).同理,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作品的客体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主体需求性.离开了特定需求,作品还只能是没有价值化的纯客体,即潜在价值.这是读者及特定需求决定了文学审美价值的性质和取向,只有当客体的某种特性适应于,符合于,满足于读者的某种特定需求时,文学作品才具有这方面的特定价值.在《翻译美学》中,作者强调了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价值一价值发现一审美创造"的价值理论,即译者主体应从语感或表象中去发现或挖掘那些能起"画龙点睛"的美感要素,并予以艺术再现或表现. 作者正确地指出,当只有被译者主体所感知或发现的客体审美要素才具有审美价值,才能唤起译者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如:Thedresssetoff toperfectiontheseventeen—inchwaist,thesmallestin threecounties,andtightlyfittingbasqueshowedbreasts —wellm—aturedforherforhersixteenyears.(参见第28页)将划线部分译为"a)......乳房却已十分成熟了//b)......乳房却长得非常成熟,......小马甲把乳房裹得格外显眼"本应是很贴近原作的译文,但作者指出a)译"显得拘谨",b)译"基本上停留在述实层次",认为在tightlyfittingbasque的参照下,应将wellmatured的潜在美感形态再现出来:..….年方十六的她,乳房已经十分丰满,那紧而贴身的小马甲,更使其跃然显露.这里,"丰满"与"跃然显露"所再现的姑娘形体美是青春的,活现的,凸显的,质感的,融人了译者主体审美意识的积极性和文字表达的能动性.作者对此的理论认识是:"所谓的美感差异,并非就是非此即彼,非'喜'即'忧'的两个极端,主要还是体现在程度上,视角上,情感上",因而作者指出,"美感有强弱,意象有显隐,措辞有雅俗".这反映出主体对客体审美要素的价值发现和审美创造的张力与可容度的问题.然而,作者并非一味地强调审美创造,对文学翻译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与主体性发挥的认识是理性的,辩证的.如作者批评Fletcher英译李白《静夜思》的过程中化原文的朦胧为译文的清朗就体现出这种认同和尊重原作审美特征的自律性价值观(第81页).在朦胧篇和实践篇中,作者强调在一定程度或条件下译者应保留原作的朦胧或晦涩度,而"不是牵强的释O?译,更不是糅合译者主观想象和猜度的演绎"(第369页).这反映了作者在翻译美学研究中的理性思想,正确把握住了主体的多维需要和客体价值属性表现"度"之间的辩证关系.3《翻译美学》的方法论特征方法总是对有目标的自觉的活动而言,其实质就是人们"从一定的角度,模型或框架出发把不能直接到达的总目标或最终目标化为一系列能直接达到的分目标或阶段目标(即分析),并按照一定程序或结构把各种直接达到目标的活动关联起来(即综合),以间接地达到不能直接达到的目标"(刘永福2002).就《翻译美学》的方法论特征而言,这种分析与综合的运用通过各种特殊方式体现出来.由于作者旨在从美学理论角度切人翻译实践,通过揭示翻译实践中各种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或形式及其内在联系,将其上升到理论感性和理论理性认识,以此唤起译者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意识及其主观能动性,就必然要遵循"感性一理性一感性一理性"的理论思维方法,即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应在宏观理论层次得到阐发,而宏观理论认识也应在微观层次得到印证,因而就必然形成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次的方法论特征.讨论如下:3.1宏观层次方法论特征3.1.1归纳.概括法与分类(范畴)化从科学研究的特点与层次看,有"感性一理性一感性一理性"的认识过程及其相应的"感性理性"和"理论理性"的认识方式.归纳.概括法是《翻译美学》的基本方法论特征之一.归纳.概括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实践感性到理论感性的中介方法,是实现从实践感性到理论理性的重要途径.作者在对诸种审美客体存在形态或形式进行概括时,基本上采用的是归纳.概括法.然而,归纳.概括法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有其特定的局限性,只能是对特定范围内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认识和概括,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运用了一种开放式的分类法(范畴化)来描写翻译活动中的美感形态或形式,以此揭示复杂的审美客体.这种分类或范畴化的归纳.概括法弥补了一般归纳.概括法的局限性,也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式.所谓的理论理性认识,其表现形式是概念,原理(包括定义,定律和规律)和体系,这在《翻译美学》中显而易见,作者在归纳.概括基础上,也力图给出了自己的概念,定义和翻译美感形态的范畴体系,尤其是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的概念范畴10?方面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3.1.2本原比较法与差异比较法翻译实践必然涉及双语转换,翻译美学研究又必然涉及双语语言文字与思维的美学本原比较.《翻译美学》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与思维美学特征的异同作了较详尽的本原比较,并且将重点放在对差异的比较分析之上.作者在讨论中没有简单地结合实例给予印象性的,概括性的比较说明,而是采用差异比较法.差异比较法又分简单比较法,递进式比较法,多维视角比较法,主体差异比较法等.简单比较法是指一对一的原文.译文的美学意义比较;递进式比较法是指多种可行的译文对应一个原文的比较方法,《翻译美学》采用了a—b,a—b—c,a—b—c —d,a—b—c—d—e几种形式.这种递进式比较法有助于读者认识到诸种可行性译文之间的差异递进度;多维视角比较法是指从不同审美视角考察审美客体而得出的不同译文,有助于读者进而认识到同一原文不同译文发生的思维原因;主体差异比较法是指从译者主体个体所具备或所缺乏的美学意识考察同一原文不同译文的差异度.《翻译美学》中所采用的这种差异比较法符合认知规律,值得借鉴.3.1.3意义本体论批评法与价值批评法《翻译美学》还具有意义本体论批评和价值批评的方法论特征.所谓意义本体论批评是指作者通过对原作文本"意义"存在方式的揭示而指出译文中相应"意义"的是与非,并找出原因,即通过分析而揭示原作文本"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存在形态(外延或内涵的)的种种关联性特征,并将其上升到一定普遍意义上作出规律性阐发.所谓的价值批评是指作者结合意义本体论对译文所体现出的选词用句的好与坏或优与劣作出审美意识或意识形态的价值评价,并以意义本体诠释为理论前提.这两种批评法尤其在"实践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不仅为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和艺术创造性提供了可证性的理论依据,也对翻译批评的发展具有理论与方法论参考价值.3.2微观层次方法论特征3.2.1逻辑论证法进行翻译美学理论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实践,实施于技术,变革客体的具体形态及其属性,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理论不结合实践,不能上升到理论感性,没有理论感性,就难以理性地变革客体,没有客体的变革性,也就无所谓译者主体性.原则或标准不是僵化的,机械的概念或原理,必须受到微观层次具体问题的反馈,并予以相应的调节.《翻译美学》突出了实践,采用了从下至上的感性.理性.感性研究方法,对众多典型实例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和相应的理论认识.为了向读者说明如何发现原作潜在的美感形态或形式, 作者突出了相应的逻辑论证,包括形象逻辑,情感逻辑,情景逻辑,经验逻辑,概念逻辑及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等."因为争论,能辩论的只是逻辑,所以一切争论,一切辩论都必须化为逻辑问题才有意义"(刘永福2002:31).作者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等,将翻译实践中美学意义的再现或表现的思维发生特征和认识方法逐步揭示出来,既具方法论意义, 又凸显了翻译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理据性.3.2.2整体结构分析法+毫发剖析式不少讨论翻译美学的着作虽注重双语语言文字的可比较性,但在对实例的说明中,往往局限于语句或语段,且其说明大多流于印象或经验性概述,缺乏毫发剖析式的解析.《翻译美学》则突出了从语篇角度出发对各结构成分进行毫发剖析式的分析论证.如作者在"实践篇"中均采用语篇结构逐句分析法来说明局部翻译操作服从语篇主题而达到整饬美的美学思想,并且在局部词句分析中运用了层层剖析式的论证方式,如对but一词从口吻,语气及传递原句内涵逻辑关系等多角度进行的详尽阐释(第373 页),这为读者树立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Think Globally,ActI~ally)的多维翻译指导思想.4结语本文从研读角度对《翻译美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特征及美学意识对译者主体性的内在思维动因进行了评析,指出了作者在美感形态或形式理论范畴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体现了翻译美学自身的理论特征.笔者总的看法是:一是作者若能以此为主线,在讨论问题时以美感形态或形式导入,并将其贯彻至始终,这样就能凸显其概念体系,以便鲜明地区别于其他翻译美学着作,而不至于在有些体例编排上产生雷同;二是在对美感形态或形式的归纳,定性,概括及分类标准上还值得深入研究和拓展;三是若能对一些引文或译文注明出处,无疑能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四是若能在讨论翻译美学意识驱动下的译者主体的价值观及其主观能动性中结合传统翻译原则,标准与策略等,探讨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互动性,调节性,那么,该书对我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创新就会做出大的贡献,而这又正是翻译方向研究生学科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中所亟需的.参考文献:[1]成中英.本体与诠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

从翻译美学视角探讨英文诗歌的翻译审美作者:杨旭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6期【摘要】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

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

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

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关键词】翻译美学英文诗歌版本比对审美体验一、引言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翻译版本,简要研究翻译美学与文学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翻译美学的不同理解对文学审美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本文选择了《The stolen child》的两个译本进行比对,一个是艾梅翻译的《被偷走的孩子》;另一个版本是周英雄版本的《被拐走的孩子》。

(关于题目的翻译,将放于内容分析比对之后)。

两种版本有很多地方的不同,如果逐字逐句去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笔者挑选了六处对于诗歌意义会产生不同理解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诗文内容的翻译比对探究1. fairy vats/faery vats. 诗歌中有一句“There we’ve hid our fairy vats”。

艾梅将“fairy vats”译成“魔桶”,而周英雄的版本中翻译成“仙篮”。

“fairy vats”出现在诗歌第一节,通过对“fairy vats”的描述为小孩及读者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

“Fairy”这个词在英语中作名词有仙女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它的意思是“魔法、妖法”所以这里艾梅将“fairy vats ”翻译成“魔桶”也并非不可以。

当你翻译的诗歌和诗人的原文有所偏差的时候,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意思,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翻译美学的特点

翻译美学的特点

翻译美学的特点特点一:翻译的审美主体是译者和读者。

在翻译活动中,审美主体是译者和读者。

面对原文,译者必须能够凭借专业知识和语言功底感受到原文的美,然后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美传递到译文中去。

译者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审美能力和意识、经验等条件直接决定了其译文的效果。

这就要求译者具有特殊的审美心理能力,即审美知觉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情感力。

特点二:翻译的审美客体是译者所要翻译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原文。

翻译的审美客体是译者所要翻译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原文,包含原文和译文。

而涉及原文和译文的美无外乎就是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等等。

特点三:翻译审美客体它依附于 SL的审美构成;它对应 SL的审美效果;它容许审美主体感应的灵活性;它容许历史发展对其审美价值产生可变性。

特点四:审美客体的功能是多样的。

(1)信息提供(Informative)。

大部分提供信息的文本都属于这一类,例如,科技文献、新闻报道、历史资料等等。

(2)外象描写(Descriptive)。

这是这类审美客体重要的审美特征。

外象(outwardness)指事物的外部特征。

(3)情感激励(Inspirational)。

这类审美客体旨在激发读者情感,实际上这类美文,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多。

(4)感悟启发(Enlightening)。

这类审美客体大抵旨在以己之人生感悟来启发读者。

(5)观念剖析(Analytical)。

具有这类功能的文本大都是议论文,“用词有力,文句有势,文风洒脱”是它们的审美焦点。

扩展介绍: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1.受制于审美客体。

(受制于原语形式美的可译性限度,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的可译性限度,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受制于艺术鉴赏的时空差)2.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情Aesthetic Feeling,知Knowledge,才Capability,志Tenacity)。

翻译美学中蕴涵的审美主体情感

翻译美学中蕴涵的审美主体情感

受和体验 , 种悦 目、 是一 赏心 、 怡神 的精 神状 态 , 是对
美 的一种伴随愉悦感 的认识和评 价。就 翻译 而言 , 主
是翻译主体 自觉 的文化 意识 、 文 品格 和文 化 、 人 审美
创造 I l 。许 钧 在 探 讨 翻译 主 体 问题 时则 认 为 , 生”】 j
体的感知是对 原语 审美 信 息 的感 应 。翻译 审美 中主
摘 要 : 翻 译 美 学 中 , 译 者 审 美 心理 机 制 的 探 讨 , 在 对 为研 究译 者 在 翻 译 审 美过 程 中的 主 体 性提 供 了一 个 新 的 视 角。 了解
翻译审 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 , 将有助于译者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 , 使翻 译更能 自觉地进行 有意识的 审美体验活动 , 更有 效地 实现客
性的重要因素。
二、 译者 的审美心理结构
愉快兴奋 , 许是 悲哀 激 昂 …… 总之 我 们 是 被感 动 也
了, 这样 的情感上 的激 动 ( 艺术 品或 自然 物 ) 叫做 对 ,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 , 是指人对美 的一 种感应认 识
机制 , 为相 互 制约 、 序 发展 的各 种形 态 的 心理 表现 循 因素 。由美 学驱动 的 翻译美 学心 理机 制运 作 过程 可
以分 为四个层 面 : 第一 层为 感知 , 强调 对 原语 审美 信
收 稿 日期 :00— 6一O 21 0 5
欣赏 , 也就是 , 我们对 所要看到 的事物起 了美感 。 ”
例句 1 :
… - n h e f s r e h t a ans h e d n 一a d t e la e ste s ta . g i tt e la e l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阐释——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阐释——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阐释——以葛浩文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一、翻译美学与译者主体性(一)翻译美学的论述美学(Eththetics)归于文化范畴,翻译属于跨语际活动,将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的“联姻”是中外学者研究的新动态。

传统美学论趋于将文艺美学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进行论证,往往重质感印象,轻结构分析与形式论;重经验但缺乏语言规范方面的探究。

基于此,我国著名译学家刘宓庆教授构建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其“基于现代美学论,首次印证了语际转换过程中所照应的相关美学问题,并详尽地辨析与论证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客体与接受者之间,在翻译过程中的相互契合的关系”。

审美客体中存在的美学要素,如原文本中的语言表象要素—语言形式,属于表象的、可感的要素。

审美客体中暗含的非表象要素——气质,如意境、神韵等要素,属于不可感要素。

因此,在审美过程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须结合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凭借潜在的文化底蕴、语言素养、审美意识,来审视和欣赏原作中呈现的美。

(二)译者主体性的阐释田雨、查建明首次将译者主体性界定为,“审美主体在翻译实践中,须客观地尊重翻译客体,以达到翻译实践中反应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概括为审美主体自觉的审美创造性、文化意识及人文品格等”。

翻译学家许钧教授再次论述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即“主体性强调译者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在翻译活动中能够控制客体、服务于客体,并对客体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译者只有突破历史背景、社会因素和文化差异等一系列客观制约条件,才能够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其语言底蕴、审美创作性等特征”。

译者只有将审美客体的受动性与审美主体的创作性恰到好处地结合并融为一体,才能将一部原著的艺术之美再度重现在异域读者面前。

(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艺术再现过程中的体现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翻译过程被认为是一个审美体现、审视及再现三者有效融合的创作过程。

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显然因受到个人兴趣、知识领域、文化修养、传统习惯乃至个人信仰等一些因素的制约,进而构造了译者主动理解与阐释原文本的主体间性及能动性,是译者与原文本进行隔空交流与对话不容忽视的因素。

文学翻译审美主体思维

文学翻译审美主体思维

文学翻译审美主体思维文学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应当对作为审美客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转换和审美再现,译文往往反映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

所谓格式塔意象再造中的审美体验是指译者应当有专门的审美视角、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发挥译者审美主体的能动性,这其中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即神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借助姜秋霞教授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主体的神思进行探讨。

一、格式塔意象和格式塔意象再造文学翻译的审美进程中,格式塔意象是格式塔意象再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初由姜秋霞(2002)提出。

通常,意象是读者、听众或认知者通过已有知识对现实客体的构建,或通过认知心理活动或想象对非现实客体或陌生客体的构思。

(姜秋霞,2002:61)由此可见,意象不是独立的,而是必须依赖于读者或认知者已有的知识以及他们积极主动的认知和想象,至于文学意象,是语言在脑中产生的,文学意象可以分为微观意象(比喻和象征)以及宏观意象(场景,人物和事件)。

R.Pickering(1997)指出文学意象既有语言隐涵意义也有图像隐涵意义。

从美学角度姜秋霞(2002:33)强调格式塔意象再造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文本作为艺术作品,在语言框架范围内具有美学要素,由美学特质构成……在审美活动中作为格式塔出现,有待与译者的互动中再现原文本的艺术形象。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文本不是在语言框架层面再现,而是在格式塔意义和意象层面得到再现。

格式塔意象是源语与目标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格式塔意象的审美特质很大水准上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认知、判断与神思,因为艺术形象不是一个静止的框架而是具有动态的、在审美认知中成为现实的特点。

译者体验某特定场景或图像的格式塔质,唤起脑中艺术构想,在目标语中实现意象再造,(姜秋霞,2002)即译者或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实现格式塔再造。

总之,在译码阶段,译者形成格式塔意象,实现审美体验,同时,在编码阶段,译者最大限度利用格式塔意象产生有机和谐整体,使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有着相似的感受和相似的审美体验。

翻译美学视角下曹文轩作品英译的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曹文轩作品英译的审美再现

翻译美学视角下曹文轩作品英译的审美再现肖辉;罗思宇【摘要】中国作家曹文轩教授于2016年4月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获此国际文学大奖,对曹文轩作品的译介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其代表作《青铜葵花》的英译版(译者Helen Wang)为研究对象,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分析曹文轩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角度.【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2【总页数】5页(P72-75,80)【关键词】翻译美学;曹文轩作品;审美再现【作者】肖辉;罗思宇【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2016年4月4日,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有“儿童文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

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实现华人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成功一步。

获此国际文学大奖,曹文轩作品的译介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代表作《青铜葵花》英译版更是获得英国笔会翻译奖。

然而,笔者经过研究,发现对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研究甚少,对曹文轩作品英译的研究更是寥寥。

曹文轩作品的语言充满诗性,是优美的诗化语言。

本文以刘宓庆教授的审美再现翻译理论为指导,对英国翻译协会会员Helen Wang翻译的曹文轩代表作《青铜葵花》进行分析和研究,考察优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审美再现。

本文从语音、词汇、句式、意象、意境等各层面,对曹文轩作品的英译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分析该译作如何再现原中文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解析曹文轩作品和其译作在世界儿童文学界获得成功的原因。

希望能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英译实践和英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引起读者钻研并对外推广我国儿童文学的兴趣,帮助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从翻译美学视角下探究科技翻译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视角下探究科技翻译的审美再现

2552020年50期总第542期ENGLISH ON CAMPUS从翻译美学视角下探究科技翻译的审美再现文/张 洁1. 审美客体。

刘宓庆教授在《翻译美学导论》一书中,将审美客体看作原文。

审美客体分为两种形式,即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形式系统着眼于语言的遣词造句,非形式系统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本文仅讨论形式系统下的审美再现。

(1)词汇的准确美。

准确是科技翻译的首要原则,译文必须准确客观地表现原文的内容。

基于美学视角,这种准确性体现了科技英语的准确美。

科技英语本身讲究构词简洁、用词精确,在大量使用专业词汇、半专业词汇等基础上,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一词多义。

同一单词在不同专业中会有不同含义,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场、专业判断其意思,这样才能再现原文的准确美。

例如 :In computing work done, it is important always to keep in mind that the force and distance that are multiplied must be in the same direction.此句中,如果把 “work” 理解为“工作”就会产生歧义,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的 “work” 不是“工作”,而是物理概念中的“功”。

又如,“overdrive” 本意有“加速”的意思,但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却译作“加速处理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 “bus” 这一单词,在机械、电信行业译为“总线”。

总而言之,在词汇翻译时一定要做到准确理解原文,正确传达原文信息,力求实现科技英语的准确美。

(2)句法的简洁美。

“简洁”是美学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出尽可能多的准确的信息。

科技英语语言精练简洁,客观描述性强,通常携带大量的信息。

读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译文的欣赏,更是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因此,美的再现不仅体现在内容传达的准确,更注重译文的简练。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作者:苏易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联姻的交叉学科。

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许渊冲教授翻译的《西厢记》和两位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英译本中唱词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分析论证对于相同的审美客体而言,不同审美主体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有差别地再现原文之美。

关键词:翻译美学;《西厢记》;审美再现;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一、引言近三十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界空前活跃,新的思想理论也是层出不穷。

翻译美学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译论,指导着文学翻译的研究与鉴赏。

应该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作之美的再现之路。

“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

”[1]如果说,刘宓庆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翻译美学导论》搭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阐释中国译学与美学的联姻过程与译学的美学渊源;那么毛荣贵教授于2005年出版的《翻译美学》则是对翻译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该书详细对比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审美特征与特质,阐释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张柏然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美学特点。

”[2]《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瑰宝,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语言既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又浸润着唐诗宋词精妙哲理的风格。

多年来,先后有七位中外翻译家把《西厢记》译成英文,但最完整且水平最高的还要数中国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翻译的英译本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和两位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 West)和伊维德(Wilt L. Idema)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研究

基于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研究
方理论界 的广泛关注 。
审视 和美的再现过程 中,基 于主体 间性 的译 者 主体性 发挥
着 极其重要 的作 用 。本 文 正是顺 应 哲学 发 展 的历史 趋 势 ,
融合 主体性与主体 间性来对翻译美学过程进行探究 。
二 、译者主体 性 ( )译 者主体地位 的确 立 一 翻译是 一种跨文化 的实践 活动 ,而译 者作 为 翻译 活动 的实践主体 ,在 翻译 过程 中具有 不可 或缺 的重要 地位 。然 而 ,纵观 中外 翻译 研究历 史 ,译者 的 主体 地位 并非从 一开


引 言
蔽 。二十世纪 七 十年代 ,西方 哲学 发 生 了语 言论 转 向,
从认识论 的主体哲 学转 向了语言论 的解 释哲 学 ,从传 统 的 被动媒 介式 的语 言工 具论 转 向 了本 体论 存 在论 的语 言论 。
以海德 格尔和伽 达默尔为代 表 的哲 学 阐释学使 人文 科学摆
阐释者 的主观能动性得 到彰显 ,从 而促成 了由文本 中心 论 转向读 者中心论 J 。而西 方 翻译研究 也走 出 了纯语 言研 究
是一种 跨语码 的转换 活动 。用美学 的理论 来指导 翻译 的理
论 和实践 ,就会形成 ~ 门新 的学科 ,即翻译美 学 。在 美的
的重围 ,开始了文化转 向 ,使 译者 的文化 身 份 和主体 地位 得 以彰显 ,译者真正从 幕后走 向前 台 J 。可见 ,西 方哲 学 语言论转 向和翻译理论界 的 “ 文化转 向” 为我 们开辟 了译 学研究 的新视角 ,自此 ,关 于 翻译 主体性 的研 究 受到 了西
自然要受到自己的个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索构成了译者理解与阐释原文的主观性是译者与具有开放性结构的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不可忽视的方面但这些主观因素不能形成封闭的一孔之见僵化的好恶判断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以《生命礼赞》为例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

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

”[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

“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

”[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

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

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

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

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

”[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

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

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

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

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

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

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

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这首诗的第四行,第八行,第十四行以及第十五行的not和what,was和not,spoken和soul,our和stout,以及muffle和drum都运用了元韵。

伴随着头韵,这些元韵的使用增强了听觉效果,给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尾韵是指两个单词的元音和尾辅音完全相同。

韵尾周而复始,错落起伏,韵脚回环照应,把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

《人生礼赞》这首诗采用传统格律诗中最常用的四行诗节形式,诗行则主要采用抑扬格四音步(有一部分是三音步),一轻一重的音节在同一行诗里出现四次。

此诗韵律整齐,采用a-b-a-b,c-d-c-d,e-f-e-f这样的隔行韵形式,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行用单韵,如第一小节中一、三行的“numbers” “slumbers”,二、四行的“dream”“seem”。

双韵幽婉明快,单韵则强劲有力,两者的交叉使用无疑进一步增强了该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英语语言中头韵,元韵,和尾韵的应用使得没有生命的单词变为有生命的跳动的音符。

《生命礼赞》经久不衰深受读者喜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语言的韵律美。

作者通过使用这三种语言手段,使读者读起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二)词汇美现代英语词汇学认为,词汇之意,大而言之,可分为两类:本义(Denotation)和转义(Connotation),转义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比喻义(Figurative Meanings)和联想义(Associated Meanings)。

根据毛荣贵教授所说的,转义词具有便捷美,丰腴美,形象美以及委婉美,而且还是提升汉译英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生命礼赞》中虽然没有词类转化这一用法,但是,不容忽视词类转化中的词汇美。

英语拥有大量外来词,比如说源自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词汇,这些词一般都是大词,庄重又典雅,带有很浓的书卷气,这是一种源自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慢慢积淀,似乎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贵族气质。

本诗中作者也用了一些大词,比如说mournful,slumbers,muffled,bivouac,sublime,solemn,forlorn等,这些词的使用可以传递庄重的气氛,这又恰好与诗的思想内涵珠联璧合,给人们带来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句美英语中的平行结构是英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可以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在诗歌或散文中,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经常使用平行结构。

在此诗中,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Art is long , and Time is fleeting,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这些都是典型的词和句子的平行排列。

平行结构的审美价值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之外,以平行结构叙事可以渲染气氛,制造意境;以平行结构议论可以说理评论,如层层剥笋,丝丝入扣,辩证而又透辟,情真而又意切;以平行结构抒情可以一抒胸臆,从容挥洒,尽情尽意。

二翻译的审美主体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美的表现(原语文本),美的审视(译者)和美的再现(目标语文本)三者辩证统一的审美过程。

扮演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角色的人被称为审美主体;即译者。

译者的审美意识在美的审视和美的再现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美主体担任着连接原语审美客体和目标语审美客体桥梁的作用,只有译者发挥作用,才能把原文文本中的美在目标语文本中表现出来。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首先开始于对原文美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审美主体本身所掌握的语言艺术把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于审美意识系统中的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这时,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着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出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译者个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制约,要把原文的意思及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完全地表现出来已经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译者在意思表达完整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还要把原文中的“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美学中也一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分割。

译者既不是美学鉴赏家去分析美学,也不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素养创造美,译者要把美的鉴赏和创造融合到审美信息的解码和译语的编码中。

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其美的不同体现,比如说英语中的抑扬格展现音韵美,汉语中通过声韵律(平仄和押韵)展现音韵美。

正因为不同语言在声韵美,形式美,词汇美,修辞美等不同方面所表现美的方式不一样,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审美主体译者完美地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美。

所以,译者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中的美学效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审美主体直接关系着美学效果的再创造,因此,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美学研究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双语文化差异及艺术鉴赏的时空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审美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依据本身的知识水平,翻译经验,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等因素与原文本进行对话,而且还要兼顾原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那么,译者该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美学的再创造呢?下文将通过《生命礼赞》的中文译本来分析审美主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要具备的是两种语言扎实的基本功,译者要能够熟练、准确无误地对两种语言进行解码和编码。

翻译的美学体现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但是,前提是在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

所以,译者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够用目标语准确地再现原文。

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有时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或措施,比如说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或省略主语等,原语文化下的读者对有些作品都会产生一定难度,所以对非本文化下的译者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

毋庸置疑,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为的翻译大家们无不都是语言大师。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But to act, 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4]在《生命礼赞》的这节诗中,其句子结构及表达都和平时的英语语言不一样,第一,第二句的正常语序应该为“our destined end or way is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4],要是我们没有办法调整语序,将无法理解该句的含义,那就更不用说把它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