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
——以《生命礼赞》为例
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
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
”[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
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
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
“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
”[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
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
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
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
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
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
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
”[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
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
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
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
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
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
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
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
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
挥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这首诗的第四行,第八行,第十四行以及第十五行的not和what,was和not,spoken和soul,our和stout,以及muffle和drum都运用了元韵。
伴随着头韵,这些元韵的使用增强了听觉效果,给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
尾韵是指两个单词的元音和尾辅音完全相同。
韵尾周而复始,错落起伏,韵脚回环照应,把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
《人生礼赞》这首诗采用传统格律诗中最常用的四行诗节形式,诗行则主要采用抑扬格四音步(有一部分是三音步),一轻一重的音节在同一行诗里出现四次。
此诗韵律整齐,采用a-b-a-b,c-d-c-d,e-f-e-f这样的隔行韵形式,而且脚韵还穿插了单韵和双韵的变化,奇数行用双韵,偶数行用单韵,如第一小节中一、三行的“numbers” “slumbers”,二、四行的“dream”“seem”。
双韵幽婉明快,单韵则强劲有力,两者的交叉使用无疑进一步增强了该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英语语言中头韵,元韵,和尾韵的应用使得没有生命的单词变为有生命的跳动的音符。
《生命礼赞》经久不衰深受读者喜爱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语言的韵律美。
作者通过使用这三种语言手段,使读者读起来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二)词汇美
现代英语词汇学认为,词汇之意,大而言之,可分为两类:本义(Denotation)和转义(Connotation),转义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比喻义(Figurative Meanings)和联想义(Associated Meanings)。
根据毛荣贵教授所说的,转义词具有便捷美,丰腴美,形象美以及委婉美,而且还是提升汉译英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生命礼赞》中虽然没有词类转化这一用法,但是,不容忽视词类转化中的词汇美。
英语拥有大量外来词,比如说源自希腊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词汇,这些词一般都是大词,庄重又典雅,带有很浓的书卷气,这是一种源自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慢慢积淀,似乎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贵族气质。
本诗中作者也用了一些大词,比如说mournful,slumbers,muffled,bivouac,sublime,solemn,forlorn等,这些词的使用可以传递庄重的气氛,这又恰好与诗的思想内涵珠联璧合,给人们带来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三)句美
英语中的平行结构是英语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可以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
在诗歌或散文中,作者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经常使用平行结构。
在此诗中,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Art is long , and Time is fleeting, Still achieving, still pursuing, 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这些都是典型的词和句子的平行排列。
平行结构的审美价值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之外,以平行结构叙事可以渲染气氛,制造意境;以平行结构议论可以说理评论,如层层剥笋,丝丝入扣,辩证而又透辟,情真而又意切;以平行结构抒情可以一抒胸臆,从容挥洒,尽情尽意。
二翻译的审美主体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美的表现(原语文本),美的审视(译者)和美的再现(目标语文本)三者辩证统一的审美过程。
扮演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角色的人被称为审美主体;即译者。
译者的审美意识在美的审视和美的再现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审美主体担任着连接原语审美客体和目标语审美客体桥梁的作用,只有译者发挥作用,才能把原文文本中的美在目标语文本中表现出来。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首先开始于对原文美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审美主体本身所掌握的语言艺术把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开始于审美意识系统中的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这时,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着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出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译者个
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制约,要把原文的意思及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完全地表现出来已经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译者在意思表达完整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还要把原文中的“美”在译文中再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翻译美学中也一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分割。
译者既不是美学鉴赏家去分析美学,也不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素养创造美,译者要把美的鉴赏和创造融合到审美信息的解码和译语的编码中。
无论是中文,英文还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其美的不同体现,比如说英语中的抑扬格展现音韵美,汉语中通过声韵律(平仄和押韵)展现音韵美。
正因为不同语言在声韵美,形式美,词汇美,修辞美等不同方面所表现美的方式不一样,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审美主体译者完美地在译文中成功地再现美。
所以,译者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中的美学效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审美主体直接关系着美学效果的再创造,因此,如何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美学研究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审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翻译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双语文化差异及艺术鉴赏的时空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审美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依据本身的知识水平,翻译经验,文学修养和美学素养等因素与原文本进行对话,而且还要兼顾原作者的意图以及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那么,译者该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美学的再创造呢?下文将通过《生命礼赞》的中文译本来分析审美主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要具备的是两种语言扎实的基本功,译者要能够熟练、准确无误地对两种语言进行解码和编码。
翻译的美学体现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但是,前提是在翻译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
所以,译者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能够用目标语准确地再现原文。
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的翻译中,有时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手段或措施,比如说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或省略主语等,原语文化下的读者对有些作品都会产生一定难度,所以对非本文化下的译者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
毋庸置疑,这就需要译者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为的翻译大家们无不都是语言大师。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end or way; But to act, that ea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4]在《生命礼赞》的这节诗中,其句子结构及表达都和平时的英语语言不一样,第一,第二句的正常语序应该为“our destined end or way is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 [4],要是我们没有办法调整语序,将无法理解该句的含义,那就更不用说把它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了。
因此,要再现原文的美学效果,译者的语言分析能力是基础。
我认为,翻译作品中美学的再创造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作者首先输入原语文本,然后在大脑中提取原文文本的大致内容,把握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然后对目标语文本进行初步的编码;第二个过程是作者要分析原文中的美学体现,然后根据译者本身的才情和文学修养对初步编码的结果再进行加工创造,使译文不失原文中的美学效果。
之前所说的译者要掌握深厚的语言功底是第一个过程的体现,本文接下去将继续讨论美学的再创造需要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语言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无疑是美的一种载体。
任何文字的组成,就算是应用文文本,都可以体现一定的美学效果,而这种美学效果在诗歌和散文当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为这是原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有意而为之的,所以在语言,文化大背景不同的情况下,要把原文的美学原原本本地再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古今中外的译者在翻译诗歌和散文时基本上采取“对应”的策略。
比如说,在《生命礼赞》这首诗
中,我们分析了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美学效果具体体现在音韵美,词汇美和句子美这三个方面。
我们将分析《生命礼赞》的中文译本来探讨译者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再现美学效果。
(一)音韵美的再现
我们上文提到《生命礼赞》原文中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头韵,元韵,和尾韵的使用上,比如像头韵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元韵的spoken和soul,our和stout,以及尾韵的“numbers” 和“slumbers”,“dream”和“seem”以及抑扬格四音步的使用。
就音韵美而言,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是由26个字母组成的语言,通过字母的组合我们可以组合成头韵,元韵和尾韵,轻重音的节奏感等美学效果。
汉语是由拼音和汉字组合而成的,口语表达用拼音,而书面语则运用汉字形式。
因此,汉语是无法体现英语的头韵,元韵,尾韵和轻重音的节奏感。
但是,译者要知道虽然中文没有英文的这些音韵美,但是,中文有其独特的音韵美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汉语的语音中音韵占优势,四个抑扬顿挫的声调造成音乐般的旋律。
汉语语音最大的特点是以音节为基本单位,汉字基本上是一个字一个音节,音节与音节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显,非常有利于表现节奏。
汉语中单双音节的存在为我们合理巧妙地安排音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汉语语音中大量迭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存在也是语音富有表现力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汉语大多数音节是以元音结尾,便于延长和押韵,这是英语中所不具有的,尤其是押韵,能使句子跌宕回环,同音相应,给人以悦耳的美感。
虽然译者无法把原文的音韵美完全再现出来,但是,译者可以按照译文的音韵美形式来表现原文的美学效果。
《生命礼赞》因为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振奋人心,所以深受各个时期各个国家读者的喜爱,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翻译,今天我选取了黄新渠翻译的版本进行比较。
首先他的译文中最主要的音韵美体现在每节诗中的颔联和尾联都使用了“ang”的押韵形式,“场,样,场,亡,伤,长,强,响,房,将,葬,苍,尚,上,长,浪,望”这些具有相同韵母的词结尾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恢弘,其美学效果不亚于原诗中头韵,尾韵和元韵的气势。
译者的选词也是精心挑选的,词语声调的特殊排列使得语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具美感,又使得整首诗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音乐性极强,比如说“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中兼顾到了四个声调,平声和仄声调配,它们连续交错地出现,使声音节奏分明,富于音律美。
译者还使用了双声,叠韵和叠音,双声就是指两个字声母相同,像“万物”“结局”“英勇”“无畏”“沉船”“增长”“永远”“等待”就是双声,叠韵是韵母相同,而“战场”“露宿”“振奋”“追求”都是叠韵的体现,叠音则是声母,韵母及声调都相同的两个字连用,译文中的“阵阵”“默默”则是叠音。
这三种特殊形式的双音节词,使得译文具有音乐美,悦耳动听,从而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受到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制约,译者无法完全地复制出原文的音韵美,但是,译者要利用自身的语言功底尽可能用译语的音韵美形式把美学效果再现出来,充分发挥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词汇美的再现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
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的方法,使汉字本身蕴藏了大量的信息。
通过汉字的组合,可以轻易地表达复杂的事物。
中国的语言汉字,有利于形象思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以感性、直觉和象征主义的方式思考和表达思想。
现代汉语之美,美在古朴典雅,美在简洁庄重。
英语词汇美在词类的活用,转义以及希腊、拉丁等大词的使用,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mournful,slumbers,muffled,bivouac,sublime,solemn等大词的使用使得整首诗非常庄重典雅,也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境。
在黄新渠的译本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双音节词,“悲伤,万物,享乐,结局,英勇,坚强”等这些双音节词的使用使语言非常正式规范,也符合此诗的意境,而且双音节词给人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除了这些双音节词的使用,作者还使用了四个字的
词,“艺术长青,韶光飞逝”,四个字的词在汉语中本来就是一大特色,这两个成语的使用无疑凸显了汉语文字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原文意思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在译文的再创造过程中,所选用的词汇无不准确恰当,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词都是作者精心挑选,能够确切完整地表达原文意境,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庄重典雅的基调。
(三)句子美的再现
原诗使用了大量的平行结构,加强了语气语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译者在翻译平行结构“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 ”“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4] 时还是保留平行结构,翻译成“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文,平行结构的句子结构紧凑,协调对称,意义鲜明,逻辑性强。
巧妙的平行结构是艺术品。
它表达出来的绝不只是一些思想内容、故事情节,还包括了丰富的情感、意境、韵味和风格,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感受。
上文中提到的四个词不仅能够体现词汇美,而且也能体现句子美,四字句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精练,圆润,整饬,简明,优美。
除了这些手法,译文中既有陈述句,抒情句,又有祈使句,句式变幻,避免整篇译文形式的单调。
综上所述,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具备的是“情”,所谓的“情”一方面指的是审美客体的情感蕴涵,另一方面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感应。
译者要有感知审美客体的情感蕴涵,感受审美客体美的体现,并且具有把这种美再现的潜能。
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作者阅读完原诗后要和作者产生相同的共鸣,作者这首诗旨在表达人生见解,反对将肉体的必死性作为把人生视为一场人生变幻的因由,以恢复生命的灵性维度来维护人生的现实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敏锐的审美意识,对美要非常敏感,感情要细致丰富。
其次,在“情”的基础上,译者还要有“知”。
这里的“知”不仅指的是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可指见识,洞察力,以及翻译者个人经历所拓展和充实了的视野。
比如,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Dust thou art, to dust returnest”[4] 作者应知道这是出自《圣经》中的诗句,有典故含义,所以对作者来说也是高难度的挑战。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化底蕴要深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西方作家作品的真正含义。
再者,译者需要有“才”。
“情”和“知”是翻译审美主体的基础条件,而我认为“才”是翻译审美主体的重要条件。
“才”主要针对的是美学的再创造,因此,“才”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的转化功力上。
在黄新渠的译本中,音韵美,词汇美,句子美从原文到译文的成功转化就是审美主体“才”的表现。
“才”是译者平时两种语言功底的体现,也是翻译经验的累积,更是自身文化素养的沉淀。
四结语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茅盾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
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5] 诗人兼翻译家福克纳指出:“译者要进入作品译出其字里行间的寓意,文字背后的精神与言外之意。
唯有如此,始能臻于意境美。
”[6]
翻译的审美主体在翻译美学再创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审美主体应该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帮助如何更好地进行美学再创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生命礼赞》原文和黄新渠的译本,阐述了审美主体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学之思[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4]李宜燮.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5]陈福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黄龙.翻译艺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The Study of Aesthetic Su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 Case Study on the Psalm of Life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studies the dialectical un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esthetic subject, the aesthetic object and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object means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of the translation, while the aesthetic subject is the translator. Not only should the aesthetic subject decode and encode the language, he also should represent the aesthetic effects. The aesthetic subjec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s. As a result, how to exert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Key words: aesthetic subject; aesthetic object; aesthetic effect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作者简介:赵一帆于1990年出生,浙江金华人,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师从陈军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