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引导者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化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师要把化学的概念、原理、现象、化学语言等,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例中去,变成学生看得见的“化学事实”,让学生去探索,去“再创造”。要完成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例,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情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化学的情感,对思考的执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情境,能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联系师生感情,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做完炼铁的演示实验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这个实验装置,能否用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什么?
3.这个装置还可以怎样改进?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不仅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了学习兴趣。
正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
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
形式,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
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难易适度,即学生凭借知识与能
力,达到每一问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同时,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主体———促进者
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
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上课的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道出一两则故事来,占时不多,效益可不小。如教学《原子的构成》时讲述汤姆生推翻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观点;教学《盐·化肥》时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敢于怀疑当时垄断世界的纯碱生产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故事虽短,却使学生对科学家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尊重个性,适时点拨———调控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思维
反应很灵敏的学生,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从他们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等方面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种思维现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
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活动与探究”;第二,请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
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极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学习目标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很兴奋,相互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老师交流,使老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老师只要指导、点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作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科技课外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点拨,从教与
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开展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
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组织交流,明晰结论———激励者
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是伴随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因素。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让学生悟一悟、说一说、辩一辩,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从模糊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准确的讲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汇报的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能“愚知补拙,聪知不足”,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表达条理化,结论理性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收集信息,阅读资料———指导者
当代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