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5-12 14
2、亲子关系不完整 父母双亡的家庭,往往只剩下一个或几个未 成年子女,或祖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特别是 只有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孤儿家庭,缺乏父母 的教育及其所带有的家庭亲情,使这些社会 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链条就发生断 裂,使儿童的社会化容易出现问题,这种家 庭中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社会化的 失败者,而走向犯罪。
2015-5-12 4
所谓个人生活环境,也就是与个人生活直接 联系在一起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 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 特点: 1、直接性 行为主体 2、有限性 社 会 3、唯一性 化 4、多样性 社会 5、相对独立性
2015-5-12 5
二、个人生活环境与犯罪
个人生活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如此广泛、 直接的重要影响,那么他对人的犯罪行为的 产生也有巨大的影响。
2015-5-12 3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 有改嫁。第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 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 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 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 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 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 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 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 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 住的地方呀!
第四章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第一节 个人生活环境概述
第二节 家庭与犯罪
第三节 学校与犯罪
第四节 工作单位、社区环境与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从最直接的 原因看,任何犯罪首先都是由犯罪人实施的, 而犯罪人的形成又是和其直接的个人生活环 境密不可分。一个人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 必须首先了解其个人直接的生活环境,了解 家庭、学校、邻里、社区和工作单位等环境 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2015-5-12 21
这部电影说 明了一个什 么问题?
2015-5-12
22
二、父母背景与子女犯罪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犯罪 出身于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青少年,由于政 治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容易产 生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容易导致 子女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表现在生活中便 是独霸专横、颐指气使;藐视社会规范,生 活放荡不羁、醉生梦死。
未婚同居家庭:指未履行法律手续而同居甚 至生育子女的家庭。 “正常”家庭:主要是在农村家庭,由于不到 法定年龄,领不到结婚证,或风俗习惯和文 化上的原因,缺失法制观念不去自觉办理结 婚证的家庭。 情感冲动型家庭:带有试婚和游戏性质,得不 到法律保障,缺乏道德责任感。 带有重婚性质家庭:私奔、隐匿的“包二奶” 自身违法,容易引发家庭暴力、情杀、遗弃等 其他新的社会犯罪行为。
个 人 生 活 环 境
2015-5-12
良好
抑制作百度文库 推动作用
恶劣
犯罪分子 是不良社 会环境的 综合产物
6
为什么说犯罪分子是不良社会环 境的综合产物?
1、从社会化角度来看,不良的生活环境,导 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 2、从社会结构看,不良社会环境容易诱发各 种犯罪动机。
2015-5-12
7
不良生活环境对形成人的犯罪动机可 起到如下作用:
2015-5-12
9
一、家庭的结构功能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缺陷与犯罪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和人际关 系模式。 社会学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 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其他形式的家庭四种 类型。 结构不完整的家庭,更容易导致其家庭成 员走向犯罪。
2015-5-12 10
2015-5-12
1、推动作用 2、暗示作用 3、可以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外在条件和机 会
2015-5-12
8
第二节 家庭和犯罪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社会群体,是个人生活环境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培养个人良 好的品行,造就合格公民,而且能预 防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文父 化母 水知 平识 结 构 、
2015-5-12
高
低
获取 社会 信息 感知 和分 辨是 非的 能力
正确 教育
简单粗 暴,阻 碍正当 追求
内 在 联 系
25
父母的文化知识背景与子女教育以及青 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实际 上,在中国社会中,许多父母缺少文化, 甚至是完全的文盲,但他们由于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尊重知识、重视德行, 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能够艰苦朴 素,努力学习,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很 好的发展。
2015-5-12 15
3、畸形家庭 主要指不具备正常家庭的婚姻、血缘关系, 也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又 被视为家庭对待,如单身家庭、同性恋、未 婚同居等等。 单身家庭:指由于某种个人或社会原因,不 能结婚或不愿结婚、单身独处的家庭。严格 说,它只是一种“户”,而不是家庭。容易 被 歧视、误解,并且个人形成责任感的缺失, 人格变态和异常行为。 2015-5-12 16
2015-5-12 29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还有另一类情况。由于 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的 消极影响,有的父母放弃了我国家庭重视家 教的优良传统,甚至错误地家庭教育的职能 全盘推给社会,对子女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责任观念极为单薄;有的家长只热衷于自己 享乐,置子女教育于不顾,推卸其对子女进 行教育的应尽责任。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 少年,往往性格孤僻、为人阴沉、言行粗野, 因不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过早流向社 会,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2015-5-12
32
由宠而娇 由娇而霸
成为萌生犯罪的内动力 因过分溺爱而导致 子女走向犯罪的占 青少年犯罪的1/3 以上
2015-5-12
33
“过分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 题就是亲情过剩,重养轻教。只注意为子 女提供无休止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子女 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塑造。生活上迁就,思 想上放纵,特别是对孩子初次违法犯错,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袒护、隐瞒, 使其养成自私、骄横、任性、目空一切的 性格,一旦其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 反心理,进而实施犯罪行为,尤其是暴力 犯罪。
2015-5-12
28
家庭教育的效果首先与家庭教育的态度有关, 明确、积极、主动的家庭教育态度往往能收 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使子女在某些行为上 出现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迹象,也能及时扭 转,防微杜渐,而消极被动的态度则往往容 易酿成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与封建家长制的长期 影响,许多家庭的教育仍以专制型为主。但 不缺乏逐渐确立了家庭成员之间平等民主的 新型家庭关系。
2015-5-12 35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 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水平时,则由爱转恨, 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些做法 都容易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刺激,自 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逐渐形成孤僻、 冷漠、固执、玩世不恭的个性。容易产生 敌对他人的社会心理和扭曲变态的人格, 并喜欢转向社会寻求“温暖”,一旦遇到 不良团伙则被利用。
2015-5-12
2
第一节 个人生活环境概述
一、个人生活环境的性质与特点 犯罪首先是社会成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的说,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因素是对 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 的一种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环境。 微观社会环境就是人们的个人生活环境。
2015-5-12 17
(二)家庭关系与犯罪
家庭关系是人间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家庭 人际关系中,又可分为姻缘关系、血缘关系、 收养关系等类型。 在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夫妇关系,它是 现代家庭的基础和支柱。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稳定的关系,它具有不 可解除性。重组家庭中的继父母和养子女的 关系更是敏感的家庭关系,处理不当都易产 生犯罪。
2015-5-12 27
(一)家庭教育态度与犯罪 家庭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里虽然呈明显弱化 趋势,但仍然是个人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尤其 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精神生活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家庭成员未 来社会走向的最重要因素。积极、健康的家 庭教育能弥补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缺陷和 不足,反之亦然。
11
1、婚姻关系不完整 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遗弃、入狱等 情况。 导 致
家庭关系紧张、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解 决
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情感
2015-5-12 12
此种状态下,如不及时进行补救,将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这种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不到全部家庭 的10%,但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却有 24.1%的人生活在这种家庭中。
2015-5-12 18
(三)家庭功能与犯罪
家庭功能是家庭存在的内在依据。家庭功能 的发挥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 此功能发挥出现缺陷,必对人一生的社会化 过程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家庭有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生物功能 (生育)、情感功能、教育功能和保障功能 (抚小和养老)。 经济功能在引发社会犯罪方面的影响尤其值 得重视。贫困往往成为家庭成员走向犯罪的 重要诱因。
2015-5-12 30
(二)家庭教育方法与犯罪 教育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育方法得当 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家庭 生活中,父母是最合适、最能取得良好效 果的施教者,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子女 顺利踏上社会和适应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主要表现有过分溺爱 型、简单粗暴型、混合型、教唆示范型等 几种形式。
2015-5-12 19
列宁在分析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犯 罪现象时指出 “产生违反公共 生活规则的捣乱 行为的社会根源 是群众受剥削和 贫困。”
2015-5-12
20
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必须与其他 家庭因素相联系,如:家庭成员的思想素质、 个性和气质等。 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的一个重要中介 环节是“家风”。家风是家庭素质优劣的表 现窗口。 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对一个家庭的功 能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患精神病或痴 呆、聋哑症的青少年,犯罪率高达7%,父母 因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少年,犯罪 率达15%
2015-5-12
31
1、过分溺爱型 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让孩子在家中处 于核心地位,想方设法满足其种种要求, 对其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过错无原则的迁就、 袒护乃至包庇、纵容,长此以往使子女养 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的人生 观和骄横、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 此种教育方法主要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
2015-5-12 23
一些出身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青少年, 容易在同伴的相互攀比中产生自卑、嫉 妒和仇视心理。如不加以正确的理解将 会对社会本身产生各种仇恨,报复心理, 为了获得自己家庭无法提供的经济与物 质条件,走向犯罪。
2015-5-12
24
(二)父母的文化背景与子女犯罪 父母的文化知识背景是衡量家庭素质高低的 一个重要方面。
2015-5-12
26
三、家庭教育和犯罪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不是系统的 知识传授,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潜 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从智力发展的幼 儿期到个性逐渐形成的青少年期,青少年 经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青少年对当 今社会的态度、人生观和伦理道德的形成 和确立,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
2015-5-12 34
2、简单粗暴型 父母对子女动辄打骂,容易引起子女反叛, 轻则形成逆反心理,形成代沟隔阂;重则导 致子女离家出走,滑向邪路,甚至引起仇恨 报复,导致家庭暴力悲剧。 “简单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在中国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这种教育方法的核 心是把孩子视为其私有财产,要求子女对父 母俯首帖耳,惟命是从,一旦有悖于己,则 棍棒无情。
2015-5-12
13
杨新海,1970年出生,高中 肄业,原籍河南省正阳县。高 三时离家出走之后,杨曾先后 到过山西、河北等地,在一些 煤矿、建筑队上打工,期间因 盗窃、强奸被2次劳教,1次 判刑。从2000年9月起直至 2003年8月,杨新海曾横跨皖 豫鲁冀4省,疯狂作案26起, 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23 人
2、亲子关系不完整 父母双亡的家庭,往往只剩下一个或几个未 成年子女,或祖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特别是 只有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孤儿家庭,缺乏父母 的教育及其所带有的家庭亲情,使这些社会 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链条就发生断 裂,使儿童的社会化容易出现问题,这种家 庭中的孩子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社会化的 失败者,而走向犯罪。
2015-5-12 4
所谓个人生活环境,也就是与个人生活直接 联系在一起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 关系和社会生活条件。 特点: 1、直接性 行为主体 2、有限性 社 会 3、唯一性 化 4、多样性 社会 5、相对独立性
2015-5-12 5
二、个人生活环境与犯罪
个人生活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有如此广泛、 直接的重要影响,那么他对人的犯罪行为的 产生也有巨大的影响。
2015-5-12 3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 有改嫁。第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 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 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 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 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 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 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 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 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 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 住的地方呀!
第四章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第一节 个人生活环境概述
第二节 家庭与犯罪
第三节 学校与犯罪
第四节 工作单位、社区环境与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从最直接的 原因看,任何犯罪首先都是由犯罪人实施的, 而犯罪人的形成又是和其直接的个人生活环 境密不可分。一个人为什么走上犯罪的道路, 必须首先了解其个人直接的生活环境,了解 家庭、学校、邻里、社区和工作单位等环境 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2015-5-12 21
这部电影说 明了一个什 么问题?
2015-5-12
22
二、父母背景与子女犯罪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 (一)父母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犯罪 出身于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青少年,由于政 治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容易产 生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容易导致 子女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表现在生活中便 是独霸专横、颐指气使;藐视社会规范,生 活放荡不羁、醉生梦死。
未婚同居家庭:指未履行法律手续而同居甚 至生育子女的家庭。 “正常”家庭:主要是在农村家庭,由于不到 法定年龄,领不到结婚证,或风俗习惯和文 化上的原因,缺失法制观念不去自觉办理结 婚证的家庭。 情感冲动型家庭:带有试婚和游戏性质,得不 到法律保障,缺乏道德责任感。 带有重婚性质家庭:私奔、隐匿的“包二奶” 自身违法,容易引发家庭暴力、情杀、遗弃等 其他新的社会犯罪行为。
个 人 生 活 环 境
2015-5-12
良好
抑制作百度文库 推动作用
恶劣
犯罪分子 是不良社 会环境的 综合产物
6
为什么说犯罪分子是不良社会环 境的综合产物?
1、从社会化角度来看,不良的生活环境,导 致人形成不良的人格。 2、从社会结构看,不良社会环境容易诱发各 种犯罪动机。
2015-5-12
7
不良生活环境对形成人的犯罪动机可 起到如下作用:
2015-5-12
9
一、家庭的结构功能与犯罪
(一)家庭结构缺陷与犯罪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和人际关 系模式。 社会学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 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其他形式的家庭四种 类型。 结构不完整的家庭,更容易导致其家庭成 员走向犯罪。
2015-5-12 10
2015-5-12
1、推动作用 2、暗示作用 3、可以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外在条件和机 会
2015-5-12
8
第二节 家庭和犯罪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 的社会群体,是个人生活环境中最基 本、最重要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培养个人良 好的品行,造就合格公民,而且能预 防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文父 化母 水知 平识 结 构 、
2015-5-12
高
低
获取 社会 信息 感知 和分 辨是 非的 能力
正确 教育
简单粗 暴,阻 碍正当 追求
内 在 联 系
25
父母的文化知识背景与子女教育以及青 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化。实际 上,在中国社会中,许多父母缺少文化, 甚至是完全的文盲,但他们由于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尊重知识、重视德行, 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能够艰苦朴 素,努力学习,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很 好的发展。
2015-5-12 15
3、畸形家庭 主要指不具备正常家庭的婚姻、血缘关系, 也没有稳定的家庭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又 被视为家庭对待,如单身家庭、同性恋、未 婚同居等等。 单身家庭:指由于某种个人或社会原因,不 能结婚或不愿结婚、单身独处的家庭。严格 说,它只是一种“户”,而不是家庭。容易 被 歧视、误解,并且个人形成责任感的缺失, 人格变态和异常行为。 2015-5-12 16
2015-5-12 29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还有另一类情况。由于 受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念的 消极影响,有的父母放弃了我国家庭重视家 教的优良传统,甚至错误地家庭教育的职能 全盘推给社会,对子女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责任观念极为单薄;有的家长只热衷于自己 享乐,置子女教育于不顾,推卸其对子女进 行教育的应尽责任。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青 少年,往往性格孤僻、为人阴沉、言行粗野, 因不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过早流向社 会,导致犯罪行为发生。
2015-5-12
32
由宠而娇 由娇而霸
成为萌生犯罪的内动力 因过分溺爱而导致 子女走向犯罪的占 青少年犯罪的1/3 以上
2015-5-12
33
“过分溺爱型”家庭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 题就是亲情过剩,重养轻教。只注意为子 女提供无休止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子女 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塑造。生活上迁就,思 想上放纵,特别是对孩子初次违法犯错, 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甚至袒护、隐瞒, 使其养成自私、骄横、任性、目空一切的 性格,一旦其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 反心理,进而实施犯罪行为,尤其是暴力 犯罪。
2015-5-12
28
家庭教育的效果首先与家庭教育的态度有关, 明确、积极、主动的家庭教育态度往往能收 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即使子女在某些行为上 出现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迹象,也能及时扭 转,防微杜渐,而消极被动的态度则往往容 易酿成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与封建家长制的长期 影响,许多家庭的教育仍以专制型为主。但 不缺乏逐渐确立了家庭成员之间平等民主的 新型家庭关系。
2015-5-12 35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一旦孩子 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水平时,则由爱转恨, 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些做法 都容易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刺激,自 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逐渐形成孤僻、 冷漠、固执、玩世不恭的个性。容易产生 敌对他人的社会心理和扭曲变态的人格, 并喜欢转向社会寻求“温暖”,一旦遇到 不良团伙则被利用。
2015-5-12
2
第一节 个人生活环境概述
一、个人生活环境的性质与特点 犯罪首先是社会成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的说,包括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因素是对 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 的一种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又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环境。 微观社会环境就是人们的个人生活环境。
2015-5-12 17
(二)家庭关系与犯罪
家庭关系是人间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家庭 人际关系中,又可分为姻缘关系、血缘关系、 收养关系等类型。 在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夫妇关系,它是 现代家庭的基础和支柱。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稳定的关系,它具有不 可解除性。重组家庭中的继父母和养子女的 关系更是敏感的家庭关系,处理不当都易产 生犯罪。
2015-5-12 27
(一)家庭教育态度与犯罪 家庭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里虽然呈明显弱化 趋势,但仍然是个人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尤其 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精神生活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家庭成员未 来社会走向的最重要因素。积极、健康的家 庭教育能弥补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缺陷和 不足,反之亦然。
11
1、婚姻关系不完整 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遗弃、入狱等 情况。 导 致
家庭关系紧张、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 解 决
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情感
2015-5-12 12
此种状态下,如不及时进行补救,将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这种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不到全部家庭 的10%,但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却有 24.1%的人生活在这种家庭中。
2015-5-12 18
(三)家庭功能与犯罪
家庭功能是家庭存在的内在依据。家庭功能 的发挥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初始阶段, 此功能发挥出现缺陷,必对人一生的社会化 过程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 家庭有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生物功能 (生育)、情感功能、教育功能和保障功能 (抚小和养老)。 经济功能在引发社会犯罪方面的影响尤其值 得重视。贫困往往成为家庭成员走向犯罪的 重要诱因。
2015-5-12 30
(二)家庭教育方法与犯罪 教育是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育方法得当 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家庭 生活中,父母是最合适、最能取得良好效 果的施教者,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子女 顺利踏上社会和适应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主要表现有过分溺爱 型、简单粗暴型、混合型、教唆示范型等 几种形式。
2015-5-12 19
列宁在分析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犯 罪现象时指出 “产生违反公共 生活规则的捣乱 行为的社会根源 是群众受剥削和 贫困。”
2015-5-12
20
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必须与其他 家庭因素相联系,如:家庭成员的思想素质、 个性和气质等。 经济状况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的一个重要中介 环节是“家风”。家风是家庭素质优劣的表 现窗口。 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对一个家庭的功 能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患精神病或痴 呆、聋哑症的青少年,犯罪率高达7%,父母 因伤残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少年,犯罪 率达15%
2015-5-12
31
1、过分溺爱型 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让孩子在家中处 于核心地位,想方设法满足其种种要求, 对其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过错无原则的迁就、 袒护乃至包庇、纵容,长此以往使子女养 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的人生 观和骄横、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品质。 此种教育方法主要出现在独生子女家庭。
2015-5-12 23
一些出身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青少年, 容易在同伴的相互攀比中产生自卑、嫉 妒和仇视心理。如不加以正确的理解将 会对社会本身产生各种仇恨,报复心理, 为了获得自己家庭无法提供的经济与物 质条件,走向犯罪。
2015-5-12
24
(二)父母的文化背景与子女犯罪 父母的文化知识背景是衡量家庭素质高低的 一个重要方面。
2015-5-12
26
三、家庭教育和犯罪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不是系统的 知识传授,而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潜 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从智力发展的幼 儿期到个性逐渐形成的青少年期,青少年 经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青少年对当 今社会的态度、人生观和伦理道德的形成 和确立,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
2015-5-12 34
2、简单粗暴型 父母对子女动辄打骂,容易引起子女反叛, 轻则形成逆反心理,形成代沟隔阂;重则导 致子女离家出走,滑向邪路,甚至引起仇恨 报复,导致家庭暴力悲剧。 “简单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在中国几 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这种教育方法的核 心是把孩子视为其私有财产,要求子女对父 母俯首帖耳,惟命是从,一旦有悖于己,则 棍棒无情。
2015-5-12
13
杨新海,1970年出生,高中 肄业,原籍河南省正阳县。高 三时离家出走之后,杨曾先后 到过山西、河北等地,在一些 煤矿、建筑队上打工,期间因 盗窃、强奸被2次劳教,1次 判刑。从2000年9月起直至 2003年8月,杨新海曾横跨皖 豫鲁冀4省,疯狂作案26起, 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23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