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液作用:
• 具有运输功能
• 具有缓冲功能 • 有利于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 参与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的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组成 上层:浅黄色 血浆 中层:白色不透明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和血小板(platelets) 下层:深红色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3、ABO血型的检测
测定血型的方法
(二)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发现与分布 2、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
3、Rh血型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三、输血的原则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育龄 期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病人,还 必须使Rh血型相合。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RBC形态:
正常RBC成双凹碟形,直径约7~8m,中 间薄,周边厚。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行的能力。
与红细胞的双凹碟形有关。
RBC膜的通透性:
RBC膜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
O2和CO2可自由通过
来源:1)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2)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比较:血浆和组织液相比:晶体渗透压几乎 相等。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小于血浆胶体 渗透压。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 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溶酶原是一种蛋白质,可以在许 多组织中合成,以血浆的的含量最 高。
第一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产生: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产生:肾小管、集合管内皮 细胞 第三型:激肽释放酶
(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 降解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三)、纤溶抑制物及作用 1、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1
球蛋白
纤维蛋白
血 液
溶质 (8%~9%)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电解质
Na+ K+ Ca2+ Mg2+
HCO3- Cl- HPO42- SO42激素 代谢产物 有机营养物
气体
其它有机物
(40%~50%)
血小板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血液的比重 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 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
3、 RBC 的 渗 透 脆 性
(三)、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红骨髓
生成原料:铁和蛋白质 缺铁性贫血
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巨幼性红细胞性贫血
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2、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
主要在肝、脾中被巨噬细胞吞噬
三
白细胞(WBC)生理
WBC的数量:正常成人(4.0~10.0)×109/L WBC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WBC的作用:防御功能
X Ⅱ
Hale Waihona Puke Xa Ⅱa Ⅰ Ⅰa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生成 2、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因子Ⅹ的激活由两种途径完成,即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参与途径 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 不相同。
内源性凝血(intrinsic pathway ):指参与凝 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extrinsic pathway):只依靠血 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途径。
作用机制: 1、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使其 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2000倍。 2、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
三、止血栓的溶解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 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 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的四种成分: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抑制物 两个过程:纤溶酶原的被激活和纤维蛋 白的降解
特点:
1、凝血过程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2、Ca2+在多个环节上起促凝作用。
3、凝血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酶促反应 连锁反应。
(三)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屏障作用:可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和内皮 下的成分接触,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 板的活化。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
二、红细胞(RBC)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
我国成年男性(4~5.5) ×1012/L
我国成年女性(3.5~5) ×1012/L 新生儿 6.0×1012/L
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为血红蛋 白(hemoglobin Hb)
成年男性Hb浓度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Hb浓度约为110~150g/L 贫血(anemia):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 度低于正常。
2、〆2-抗纤溶酶
正常情况下体内的血液为什么不会 在血管内凝固?
1.体内有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TFPI和肝 素。 2.体内有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 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 3.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 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 源性凝血过程。 4.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 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5.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血浆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晶体物
质所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Na+和Cl–。
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相对稳定对 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其重要。
(四)血浆的pH值: 正常人的血浆pH值为7.35~7.45。
(二)、血液的粘度 液体的粘度(viscosity): 血浆的相对粘度为1.6~2.4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 细胞的数量和在血浆中的分布状态。 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 的含量。
(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 特点: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成正比。 数值:300mOsm/l,约770KPa.
1、两侧均无凝 集反应,可以输 血 2、主侧凝集, 不管次侧是否凝 集,绝对不能输 血 3、主侧不凝集, 次侧凝集,可少 量、缓慢输血
5 、吸附
6 、修复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血管收缩
2、血小板止血血栓的形成
3、血液凝固
二、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 状态凝块的过程。 实质:
血清:
在全血或血浆凝固之后,静置数小 时,可见血凝块回缩,有清澈淡黄色不 凝固的液体析出,称为血清。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胚胎发育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发育第四个月:肝、脾造血减少,骨髓造 血开始增强 婴儿出生:完全骨髓造血 4岁:脂肪细胞进入骨髓,填充多余的骨髓腔 18岁:脊椎骨、髂骨、肋骨、胸骨、颅骨、长骨近 端骨骺端
造血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形态可辨认的前 体细胞
产生原因:RBC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 是由于RBC与血浆的摩擦阻碍RBC下沉;RBC膜带 负电荷 叠连:是多个RBC彼此能较快的以凹面相贴, 形成RBC叠连;叠连以后,其表面积和容积比值 减小,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于是血沉加快。
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浆的性质,而 不是RBC本身。一般血浆中白蛋白增多,血沉减 慢;而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增多,血沉加快。
第三章 血液
一、定义
血液: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
(blood cells)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
系统内循环流动。
二、进化过程
1、在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进化的过 程中出现了细胞外液。 2、机体内出现循环系统,细胞外液进一 步分化。 血管外的组织间隙液:主要是盐溶液 血管内的液体:盐溶液+蛋白质+血细胞= 血液
血浆蛋白: 盐析法:白蛋白:40-48g/L 球蛋白:15-30g/L 电泳法:α1α2 βγ 纤维蛋白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正常人的血细胞比容值为: 成年男性:40%~50% 成年女性:37%~48% 新生儿约为55%
二、血量
血量(blood volume):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体重的7~8% 70~80ml/kg 体重60kg的人,血量为4.2~4.8L。
细胞内液(2/3)intracellular fluid 体液(body fluid) 组织液(3/4) 细胞外液(1/3)extracellular fluid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血浆(1/4)
血液的组成
水(91%~ 92%) 血浆 (50%~60%) 血浆蛋白 白蛋白
尿素也可以自由通过
负离子较易通过,正离子难以通过
2、 RBC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将装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由 于比重大于血浆,将因重力下沉,但正常时下沉 缓慢,红细胞能稳定的特性,悬浮于血浆中 的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血沉(ESR):
通常用红细胞的第一小时末下沉的 距离表示RBC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 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简称血沉。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是指血细胞 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血型不同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 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及凝集成簇。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2、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
蛋白质C主要由肝脏合成,需要VitK的参与。 作用:水解灭活ⅧaⅤa,抑制X及凝血酶原的 激活。 活化的蛋白质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 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 目前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4)、肝素是一种粘多糖,存在于组 织中,以肝、肺最多,主要由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增加 了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 质和激活了的凝血因子。
(一) 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 固的物质。
(二)、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 而生成的凝血酶(thrombin)最终使纤维蛋 白原(fibrinogen)变为纤维蛋白(fibrin) 的过程。
3、生理性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C1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α2抗纤溶酶、α 2巨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Ⅱ
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 产生,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使 其失活,还能封闭因子Ⅶ、Ⅸa、Ⅹa、 Ⅺa、Ⅻa的活性中心。
(2)、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系统可使ⅧaⅤa灭活 主要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 白质C的抑制物。
四、 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的数量: 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生理特性
1 、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3 、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在致密体、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 4 、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