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
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
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
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
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
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
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
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
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
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
本次实验
是以定量的伤寒杆菌为抗原,根据是否发生凝集反
应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对应的抗体;根据各试管凝集程度的不同,来判断抗体的效价。
2.实验方法:
(1)取试管6支,用马克笔进行标记,依次放入试管架中。
(2)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0.9ml,其余各管加生理盐水0.5ml。
然后在第一只试管中加入伤寒免疫血清0.1ml,用吸管将它与生理盐水吹打混匀后,取出0.5ml加入第二支试管中;再将第二只试管的液体吹打混匀,取出0.5ml加入到第三支试管中,其余各管依次按照上述步骤将血清对倍稀释。
至第五支试管时,将试剂混匀后,取出0.5ml弃之不用。
是第六支试管不含伤寒免疫血清,作为实验的阴性对照管。
最后在各管中都加入0.5ml伤寒杆菌菌液。
(3)轻摇试管架,混匀试管内液体,56℃水浴1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
(1)对照组:即第六支试管,上清液浑浊,管底可有沉淀的细菌,轻摇后分散呈均匀浑浊。
(2)实验组:按1-5管依次观察。
阳性者管底出现不规则凝集物,较松散。
阴性者与对照组相同。
(3)凝集程度:
++++:液体澄清透明,细菌全部凝集于管底,轻摇可见大的凝集块。
+++:液体稍浑,细菌大多数凝集于管底,摇动后凝块较前者小。
++:
液体中等混浊,液体中有明显的凝集物,凝集块较小。
+:液体混浊,仔细观察可以看见液体中有很小的凝集颗粒。
-:与对照管相同。
(4)凝集效价:出现明显可见凝集物(++)时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血清效价。
篇二:细胞凝集胞实验报告
实验1.血细胞凝集
Lab1.Bloodcellagglutination
摘要:细胞凝集指的是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
而凝集素由于可使细胞凝集而成为一种重要实验和临床试剂。
本次实验就是通过进行对兔血细胞的凝集操作,观察细胞凝集现象,并掌握凝集素促进细胞凝集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关键词:细胞凝集、凝集素
前言:凝集素是一类能专一识别糖并与之非共价可逆结合的非酶非抗体蛋白质。
凝集素是指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细胞,故名凝集素。
凝集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和微生物凝集素三大类;植物凝集素分为7个家族:豆科凝集素、几丁质结合凝集素、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型核糖体失活蛋白、木菠萝素家族、葫芦科韧皮部凝集素和苋科凝集素;动物凝集素按分子结构分为c-型凝集素、S-型凝集素、P-型凝集素、i-型凝集素等。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的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
凝集素能与
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
其反应机制如下图:
凝集素在生化、医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1.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被用来分离、纯化蛋白质植物凝集素的功能是结合细胞表面上的糖蛋白,动物凝集素的功能包括结合可溶性的细胞外或细胞内糖蛋白。
凝集素在实验室中经常用来分离、纯化糖蛋白。
这是由于植物凝集素能专一性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糖蛋白中不同类型的糖链结构,所以首先分别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方法分离富集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细胞裂解液中的糖蛋白,从细胞裂解物中高通量的分离出n-糖苷键型糖蛋白之后,再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于被凝集素吸附的糖蛋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质谱技术进行鉴定。
2.凝集素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附选凝素是一类ca2+依赖的、能与特异糖基识别并结合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粘附。
选凝素n-末端凝集素结构域可识别特异的寡糖基,是选凝素参与细胞间选择性粘附的重要活性部位。
选凝素c-末端胞内结构域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促进细胞粘附。
通过这种粘附介导白细胞从血液迁移至组织内。
3.凝集素检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基化改变
肿瘤细胞膜上组分的改变,较重
要的是糖蛋白及糖脂结构的改变,可用凝集素检测出来。
大量研究发现,凝集素可作为肿瘤特异性诊断的标志和不同肿瘤的分化标记。
凝集素还可以作为探针,监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基化改变,作为
多种癌症检测的参考指标。
4.外源凝集素具有促有丝分裂原作用许多植物凝集素可作为有丝分裂原,如PHa、cona和美洲商陆凝集素,在免疫学中广泛用于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
在临床上常用PHa来刺激人外周血的T细胞,观察T 细胞增殖的程度,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一种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检测方法。
5.纯化的凝集素能够用来鉴定血型通常所说的血型就是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来确定的。
在人类的血浆(或血清)中含有凝集素(又称抗体)
a、B。
同名的抗原和凝集素相遇会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
所以在人体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类型不同,可分为a、B、aB、o 四种血型。
纯化的凝集素能用来鉴定血型。
材料和方法:
试剂:
?PBS缓冲液(pH=7.2)
?土豆
?2%兔血红细胞悬液
工具、仪器:
?移液管
?载玻片
?显微镜
?离心机、离心管(本次实验并未用到)
方法:
?土豆切片后,取2g放入10mlPBS溶液中浸泡2小时。
土豆凝集素将会溶解于溶液中。
(实验前已准备好了)
?梯度稀释制备不同浓度(1X,0.5X和0X)的土豆凝集素悬液
?取用抗凝血剂处理过的1ml的兔静脉血,加3ml的生理盐水,1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
(实验前也已准备好了)
?将细胞沉淀悬浮于4ml生理盐水(注意不是PBS溶液),制成2%细胞悬液。
通过系列稀释,将血细胞制成3种不同浓度(0.5%,1%和2%)的悬液。
?按照如下表一所示,用移液管取一滴凝集素或PBS溶液于载玻片凹坑内,加上一滴红细胞悬液,漩摇混合。
10min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表一?各组中凝集素和血细胞的浓度
图1.在载玻片上所观察到的各组血细胞凝集现象
图2.显微镜下细胞凝集形态(10x10)
实验结果描述:
总结结论:
1.土豆凝集素可以使血红细胞凝集,而且在红细胞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凝集素浓度与凝集程度和凝集速度呈正相关。
2.由a-3、B-3、c-3可以得,PBS对血红细胞没有凝集作用。
3.由于时间与土豆凝集素没有明显关联,且凝集程度相似,所以当凝集素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无法对土豆凝集素浓度和凝集程度和凝集速
度的相关性进行判断。
补充实验:漩摇对细胞凝集的影响
方法:取B-1和B-2进行实验,记为B-1’和B-2’,不对其进行漩摇,静置10min其他
步骤相同。
结果:
结论:不进行漩摇,血细胞依然可以进行凝集,但由图可以看出进行漩摇的一组凝集程度更好。
根据实验书所述,若不进行漩摇,所要进行的操作是“静置20min”,也可以看出漩摇的效果更好,但静置20min 和漩摇10min所达到的效果是否相同,由于没有进行实验,因此还有待考究。
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上看,此次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从血细胞凝集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观
察,都可以得到预期的结果,这应该是规范操作的结果。
2.这次实验也存在一定的瑕疵,首先是观察到的现象和时间的错乱,a-1两次的记录的
时间()相差也比较大,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我也无法得出在土豆凝集素浓度及其他客观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血细胞浓度与凝集反应速率的相关关系。
血细胞浓度与凝集反应速率这两者的关系,这是本次实验遗留下来的问题。
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用秒表计时,来回记录时间上会有误差,但也不会相差太大;二是不同的组员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