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关心重大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常

合集下载

最新11环境风险评价汇总

最新11环境风险评价汇总
天然气热值为46055 KJ/m3。天然气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在常温常压下,天 然气的爆炸范围约为5~15%
LNG站主要设备包括运输槽车、低温储罐、室温式气化器、蒸发气体( Boil Of f Gas, BOG) 储罐等,低温储罐是主体设备
2020/8/3
6
环境风险评价
案例
低温储罐LNG 泄漏主要事故类型分析图
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 Risk Assessment,ERA)是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 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
主要是关心与项目联在一起的突发性灾难事故(主要包括易燃易爆物质、有 毒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失控状态下的泄漏,大型技术系统如桥梁、水坝等的故 障)造成的环境危害。这类风险评价常称为事故风险评价
危险识别
序号 风险类别
缘由
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
爆炸
液化天然气储罐
储罐爆炸
2020/8/3 2
池火灾
液化天然气储罐
池火灾辐射
5
环境风险评价
案例
源项分析
天然气的物化性质 LNG 体积约为其气态体积的1/620。主要组分为甲烷,同时含有乙烷、丙烷
、异丁烷、正丁烷、戊烷和微量的重碳氢化合物及少量非烃类的气体。其主要 危险性在于其易燃易爆特性,此外,LNG 还具有沸腾与翻滚、低温冻伤、低 温麻醉、窒息、冷爆炸等危险
连续烟羽模式 有不同说法
很短
很长
较大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很小
概率方法
确定论方法
需要
不需要 4
环境风险评价
案例
环境风险识别
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至2013年陶瓷行业将实现“煤改气”,天然气由闽清 广安天然气有限公司LNG储存气化站管道输送。LNG储存气化站位于白樟镇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环境风险评价是指对某一环境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旨在揭示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害,为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环境污染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对各类污染物的来源、排放途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自然灾害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和灾害风险模型的建立,可以评估某一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为灾害防治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也是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福祉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通过调查和监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还包括对环境噪声、土壤污染、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评估。

环境噪声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噪声源的调查和监测,评估噪声对人的影响程度,可以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

土壤污染是一种潜在的环境风险,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污染的程度和对农作物安全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评估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水质状况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风险的评估,可以为环境保护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的目标。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项目不包括()。

A.烟(粉)尘B.SO2C.NOxD.汞【答案】 C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评价因子筛选时,应重点关注()。

A.环境保护目标B.建设项目特点C.特征污染物D.环境制约因素【答案】 D3、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环境中的()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A.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B.有害物质和因素C.有害因素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D.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物的来源【答案】 A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建设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一级时,场地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至少应为()。

A.1︰5000比例尺B.1︰10000比例尺C.1︰25000比例尺D.1︰50000比例尺【答案】 B5、(2019年)某新建化工厂平面布局分为一区、二区两个厂区、一区危化品库甲醇储罐设计最大储存量为25t、甲硫醇储罐设计最大储存量为10t,二区危化品库甲醇储罐设计最大储存量为35t、甲硫醇储罐涉及最大储量为20t。

甲醇临界量为10t,甲硫醇临界量为5t。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该化工厂危险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为()。

A.12B.4.5C.7.5D.6】【答案】 C6、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A.服务期满后B.建设期C.运行期D.施工期【答案】 A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污染源强的排放浓度是取()。

A.实际排放浓度B.场界排放浓度C.未经处理的排放浓度D.削减达标后的排放浓度【答案】 D8、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2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12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12 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造成的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其特点是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发生概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拟建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环境影响及其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本次评价遵照《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精神,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同时结合安全预评价报告相关内容,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进行风险事故影响分析,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危害的目的。

12.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12.1.1 物质危险性识别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拟建项目主要的原辅材料包括天然气(甲烷)、沥青等。

拟建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及应急防范措施分别见表12.1-1~12.1-2。

表12.1-1 沥青危害特性一览表12.1-2 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危害特性一览表12.1.2 生产设施危险性识别根据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确定潜在危险单元见下表12.1-3。

表12.1-3 装置主要危险有害物质的分布12.1.3 重大危险源识别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及《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T169 -200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RA)通常,是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ERA),国外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国内萌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独领风骚。

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

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

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

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

但是到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

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完善阶段。

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风险评价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环境风险评价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那些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潜在风险。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危机,还能为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个活动、项目或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这些危害可能包括化学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问题等等。

通过对这些潜在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为了进行有效的环境风险评价,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这可能是一个新建的工厂、一个废弃物处理设施,或者是一片计划开发的区域。

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为它决定了后续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在确定了评价对象和范围后,接下来就是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包括但不限于该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气象条件、水文地质资料、生态系统特征,以及所涉及的污染物的性质、排放量和传播途径等。

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到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

有了数据支持,就可以开始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

这需要对评价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从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过程、运输、使用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找出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环节,以及可能引发的环境事故类型。

风险评估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核心环节。

这包括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估算,以及对一旦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预测。

概率估算通常需要借助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手段。

而后果预测则要考虑到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例如,如果是化学物质泄漏,需要评估其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介质的污染范围和持续时间,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第七章环境风险评价7.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根据国家环保总局(90)环管字057号《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和国家环保部环发[2012]77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的要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关注点是事故对厂(场)界外环境的影响。

7.2风险识别7.2.1 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本项目主要环境风险来自原辅材料的运输、储存、使用过程发生意外泄漏,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及次生危害带来的环境影响。

本次评价按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的要求,对本项目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风险识别,同时针对最大可信风险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价,以此提出事故应急处理计划和应急预案,以减少或控制本项目的事故发生频率,减轻事故风险对环境的危害。

7.2.2 风险识别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的要求,应从环境风险源、扩散途径、保护目标三方面识别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识别应包括生产设施和危险物质的识别,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的识别(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等)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

7.2.2.1根据环境风险源识别凡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性物质,且危险性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十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十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导则与标准》专项练习:第十章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试卷与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的是()。

A. 核建设项目B. 化肥厂氨罐扩建项目C. 火电厂供水系统改造项目D. 新建维修厂通风系统项目答案:B2. 甲、乙、丙、丁四个项目均存在重大危险源,各项目涉及的危险源分别为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和爆炸危险性物质,从危险源角度判断下述需要进行二级风险评价的是()项目。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B3.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涉及氰化钠生产、使用、贮运的建设项目,其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为一级的条件是()。

A. 所有氰化钠生产项目B. 环境敏感地区C. 安全评价认为存在问题D. 非重大危险源答案:B4.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可不作为二级环境风险评价基本内容的是()。

A. 源项分析B. 后果计算C. 风险识别D. 风险管理答案:B5.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以下应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建设项目是()。

A. 钢材物流中心B. 海滨浴场C. 鞭炮贮运仓库D. 核电站答案:C6.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的环境风险评价。

A. 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B. 核建设项目C. 化学纤维制造项目D.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项目答案:B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A. 生产、使用、贮运B. 生产C. 生产、使用D. 生产、贮运答案:A8.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

A. 为零B. 大于1C. 不为零D. 大于或等于1答案:C9.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题库单选题(共30题)1、改扩建项目,由于设备的更新和工艺的改进,且依托现有排放口排放废水。

改扩建建成后全厂排放的废水量及水污染物量比改扩建前有所减少,评价等级为()。

A.一级B.二级C.三级AD.三级B【答案】 D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适用于()的环境影响评价。

A.跨流域调水工程B.县级市土地利用规划C.跨省输油管道工程D.省级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答案】 D3、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可取建设项目的()为评价区的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

A.厂地的中心B.厂界C.主要污染源D.高度最高的点源【答案】 C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km 。

A.2B.4C.5D.6【答案】 C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对于交通噪声,一般以()为评价量。

A.声功率级B.A声级C.等效连续A声级D.A计权声功率级【答案】 C6、《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394—2007)规定了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的编制要求。

A.实施方案和调查报告B.总体要求、实施方案和调查报告C.验收调查运行工况要求、验收调查重点、验收调查标准的确定原则D.验收调查的工作程序、验收调查重点、验收调查时段划分和验收标准确定的原则【答案】 B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A.所有建设项目B.已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C.污染型项目D.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答案】 D8、根据《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位于工业区的某企业夜间偶然突发汽笛声的峰值不得超过()dB。

A.55B.65C.70D.75【答案】 C9、某建设项目拟向规划水域功能为GB 3838中Ⅱ类的水体排放污水。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关于该项目污水排放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Ci 0.5NX iln ,Yjln
ln
式中N(Xi ln,Yj ln)表示浓度超过污染物半致死浓度区域中的人 数。
最大可信事故所有有毒有害物泄漏所致环境危害C计算:
为各种危害Ci总和:
n
C Ci
i 1
41
(六)风险计算与评价
3、风险评价 风险值的确定 从建设项目各功能单元的最大可信事故风险Rj中,选出危害最大
贮存场所 临界量(吨)
100 25 0.75 5 75 5 5 5 50 1 1 1 1 1 18
易燃物质重大危险源识别参考标准
序 号
物质名称
1
正戊烷
2
环戊烷
3
甲醇
4
乙醚
3
乙酸甲酯
4
汽油
5
2— 丁 烯 — 1— 醇
6
正丁醚
7
乙酸正丁酯
8
环己胺
9
乙酸
10
乙炔
11
1, 3— 丁 二 烯
12
环氧乙烷
13
(2)生产装置:两行业的生产装置和管线纵横交错,如一个石化 企业往往由几十套生产装置组成,从炼油、化工、化纤、塑料、化 肥等到精细化工,流程复杂,工艺各异,高温、高压反应,危险因 素多,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部位多。
(3)储运过程:两行业的储运系统包括罐区、泵房及管线、码头、 装卸及危险品仓库等,面积大、品种多、储量高、分布面广。各种 油品、化学品中相当数量由海上和内河运输,由泄漏造成
水体污染的潜在危险很大,防范应急难度大,也为风险评价的重点 之一。
22
化工、石化行业物质危险性及其分类
23
化工、石化行业工艺装置危险性
24
石油库储存油品危险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通关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通关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通关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详解单选题(共20题)1. 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规定,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A.数学模型法B.收集资料法C.现场调查法D.现场测量法【答案】 A2. 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关于排污口设置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域禁止新建排污口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去除外)允许新建排污口C.《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D.《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域允许新建排污口【答案】 C3. 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与监测可以不考虑()。

A.渗滤液B.噪声C.地下水D.大气【答案】 B4.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补充监测原则上应该在污染较重的季节取得()有效数据。

A.7dB.5dC.3dD.1d【答案】 A5. 项目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包括()。

A.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在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预测排放量之和B.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在正常排放条件下的预测排放量之和C.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在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预测排放量之差D.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在正常排放条件下的预测排放量之差【答案】 B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位于乡村区域的集镇执行()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A.0类B.1类C.2类D.3类【答案】 C7.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一生态影响类》,生态影响调查的现场勘察时,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A.随机性和典型性B.代表性和典型性C.随机性和敏感性D.典型性和敏感性【答案】 A8. 某工业企业所在区域噪声背景值为分为55dB(A),技改前全厂噪声源对厂界噪声贡献值为62dB(A),技改后全厂噪声源对厂界噪声贡献值为61dB(A),根据《环境影响技术评价导则声环境》,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技改后改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值为()。

全国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考试(资源节约评价答案)

全国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考试(资源节约评价答案)

资源评价考试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1.在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下水等,应有定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价。

.调查内容.评价项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确答案:[B]2.我国根据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性质、内容和作用,实行()级()类标准体系。

.三,五.三,六.四,五.四,六正确答案:[B]3.海洋水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中二级评价一般采用()方法。

.物理模型实验法.数值模拟法.近似估算法.类比法正确答案:[B]4.开发区定位包括()和产业定位。

.区域定位.经济定位.社会定位.功能定位正确答案:[D]5.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所造成的损失一般可能增加()倍。

.一.二.三.四正确答案:[D]6.开发区环境影响的识别,分为()等层次。

.宏观规划和具体项目.战略性和策略性.长远和近期.主要和次要正确答案:[A]7.当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定位为某些主导产业的基地,则开发区更注重的是()。

.规模.结构.效益.总量正确答案:[C]8.下列不属于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敏感区划分原则的是()。

.开敞度很小,或感潮时间长的海湾.多年平均流量较大,且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多年平均流量较小,且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河口.海岸线形状受海水冲刷影响极易改变的海域正确答案:[C]9.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于()。

.彻底消除风险.降低风险损失.究风险减缓措施.认清风险危害正确答案:[C]10.关于环境现状调查的资料收集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效果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资料收集法获得各种现有资料.资料收集法是全面系统地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有效方法.资料收集法往往难以符合环境现状调查要求,需要补充其他方法正确答案:[C]11.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的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的环境影响。

.设计筹备阶段.建设阶段.投融资阶段.项目运行结束后正确答案:[B]12.若将开发区定位为新经济区,则应以()来配置要素。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关心重大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常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关心重大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常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关心重大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常称事故风险评价,它考虑与项目关联的突发性灾难事故,包括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失控状态下的泄漏,发生这种灾难性事故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影响的程度往往是巨大的。

因此对环境的危险性应该进行及早的预测,尽可能避免事故性排放的发生。

这就是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

以下为本环评对本项目环境风险的简要评价,要求企业委托有安全评价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做具体的安全评价。

9.1 风险事故的产生来源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合成的产品等许多是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贮运过程的生产操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这些风险以爆炸、火灾和有毒化学品泄漏为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危险物料和危险工艺过程两个方面。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物化性质、毒理性质及危险特性见表9-1。

表9-1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物化性质、毒理性质及危险特性9.2 事故源分析9.2.1 危害识别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中7.44条“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酿成的爆炸、火灾、中毒等后果十分严重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均属风险事故,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该视工程性质、规模、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以及事故后果等因素确定。

”储运和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设备的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槽、运输容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露,发生毒害或爆炸事故。

生成过程为间歇式生产,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后果严重,因此须进行环境风险定性分析。

9.2.2 风险类型根据对同类项目类比调查,项目事故风险类型确定为毒物泄漏、火灾爆炸,不考虑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等所引起的风险。

该项目的环境风险以社会风险指标体系表征,该指标体系反映了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人员或死亡之间的关系。

评价工作中,以最大可信事故为计算对象,求出死亡事故频率(FAFR,定义为108工作小时内死亡人数),作为环境风险表征值,与行业统计平均值比较,以确定装置的环境风险评价可接受水平。

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

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

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 (215)第一节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215)第二节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 (217)第三节环境风险识别 (222)第四节环境风险管理 (233)复习与思考题 (240)第九章环境风险评价【知识目标】1.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2.了解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3.了解风险防护措施及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能力目标】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2.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一节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工业化、社会化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背后的不可避免地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风险。

在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多起环境风险事故。

1980 年美国联合碳化吴公司在印度的博帕尔农药厂发生的甲基异氰酸泄漏事故最具有典型性,该事件中直接导致2 000 多人死亡、50 000 人失明、20 多万人受伤。

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步开始关注环境风险问题,并开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

一、环境风险的基本概念(一) 风险风险一般指遭受损失、损伤或毁坏的可能性,或者说发生人们不希望出现的后果的可能性。

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中,不同的活动会带来不同性质的风险,如经常遇到的灾害风险、工程风险、投资风险、健康风险、污染风险、决策风险等。

风险通常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有害事件的概率与有害事件后果的乘积表示。

也就是说,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所造成损伤的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

(二)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用R表示,即:R[危害/单位时间]=p[事故/单位时间]×[危害/事故]环境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

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等事先难以准确预计;危害性是指风险事件对其承受者所造成的损伤或危害,包括人身健康、经济财产、社会福利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失或危害。

环境风险评价简介

环境风险评价简介

环境风险评价简介耿永生【摘要】概述了环境风险评价有关基本概念、内容程序及环境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环境风险;概念;评价内容;发展阶段【作者】耿永生【作者单位】高碑店市环境保护局,河北,高碑店,0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1984年12月3日,美国在印度博帕尔的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45t有毒甲基异氰酸酯泄漏,整座城市被毒雾笼罩,致使20多万人受害,2000多人死亡。

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操作人员严重违反运行规程,引起第4号反应堆爆炸,造成严重核泄漏,电站大火7d才被扑灭,13万居民疏散,直接损失近30亿美元,而对很大范围的环境生态的影响更难估量。

1993年8月5日,中国深圳发生一起由黄磷燃烧引发危险品仓库大量硝酸铵爆炸及煤气储运仓库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化工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形成的硝基苯污染带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甚至影响到俄罗斯境内,使得周边地区全面停水,直接或间接影响上百万人群。

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环保总局亦在2005年12月~2006年1月连续发布三个文件,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通过查找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及次生事故的发生[1]。

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万一事件的发生,或一旦发生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对于核工程的生产、运输,有毒化学物品的贮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企业以及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等进行风险评价十分必要。

2.1 环境风险2.1.1 环境风险的定义环境风险是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引起的,并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是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至毁灭性作用等不幸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关心重大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的评价问题,常称事故风险评价,它考虑与项目关联的突发性灾难事故,包括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失控状态下的泄漏,发生这种灾难性事故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影响的程度往往是巨大的。

因此对环境的危险性应该进行及早的预测,尽可能避免事故性排放的发生。

这就是进行风险评价的目的。

以下为本环评对本项目环境风险的简要评价,要求企业委托有安全评价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做具体的安全评价。

9.1 风险事故的产生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合成的产品等许多是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在贮运过程的生产操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这些风险以爆炸、火灾和有毒化学品泄漏为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危险物料和危险工艺过程两个方面。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物化性质、毒理性质及危险特性见表9-1。

表9-1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物化性质、毒理性质及危险特性
9.2 事故源分析
9.2.1 危害识别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中7.44条“在建设项目
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酿成的爆炸、火灾、中毒等后果十分严重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事故,均属风险事故,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该视工程性质、规模、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以及事故后果等因素确定。


储运和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设备的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槽、运输容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露,发生毒害或爆炸事故。

生成过程为间歇式生产,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后果严重,因此须进行环境风险定性分析。

9.2.2 风险类型
根据对同类项目类比调查,项目事故风险类型确定为毒物泄漏、火灾爆炸,不考虑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等所引起的风险。

该项目的环境风险以社会风险指标体系表征,该指标体系反映了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造成人员或死亡之间的关系。

评价工作中,以最大可信事故为计算对象,求出死亡事故频率(FAFR,定义为108工作小时内死亡人数),作为环境风险表征值,与行业统计平均值比较,以确定装置的环境风险评价可接受水平。

基于对国内、外化工行业历年的事故统计资料和死亡事故频率值FAFR,确定本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值,以衡量该项目的环境风险可接受水平,具体数值见表9-2。

表9-2 环境风险评价标准值
但是由于本项目进展状况,现阶段缺乏必要的工程技术资料,不能进行拟建装置的风险定量分析,无法得出该项目的准确FAFR值,因此目前只能进行以环境风险识别和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评价。

9.2.3 危险单元的识别
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槽、运输容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漏,发生毒害或爆炸事故。

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危险单元主要为:
(1)运输容器的泄漏;
(2)液体输送过程泄漏;
(3)储槽的泄漏;
(4)反应过程泄漏。

9.2.4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项目储存和使用的物质主要为甲醇和乙醇,根据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甲醇属于闪点低于28℃的液体。

按照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若满足下式,则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q
1/Q
1
+ q
2
/Q
2
+……+ q
n
/Q
n
≥l
式中q
l ,q
2
,……q
n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
Q
l ,Q
2
,……Q
n
与每种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的临界量。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按照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本项目储罐区构成国家标准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根据国家安监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关于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甲醇和乙醇属于闪点小于28℃的液体,氢氧化钾属于有害晶品危险物质贮存区临界量及实际储存量见表9-3。

表9-3 危险物质临界量及实际储存量
注:甲醇、乙醇储罐容积按0.85计算,甲醇、乙醇的密度为0.79
因此,根据国家安监局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该项目储存区的危险物质存在量均超过了文件所规定的临界量,应按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做好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备案、定期检测、评估、实时监控,制定好应急预案,采取严格措施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9.3危险源的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
在本项目的生产范围内,涉及到的有关原料、产品等多数为易燃、易爆、有
毒、有害和强腐蚀性物质;生产过程主要的潜在危险因素有火灾、爆炸、中毒等,根据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对这些因素作系统地分析,并给出危险等级,提出防范措施,具体见表9-4。

9.4 事故应急措施
由于化学事故所特有的突然性、扩散性、持续性、社会性、政治性,为在万一发生化学事故时能有效、迅速地进行应急救援,减少事故对生命财产的危害和损失,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以下为本项目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框架。

9.4.1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报警
事故主管领导应根据事故地点、事态的发展决定应急救援形式,是单位自救还是采取社会救援。

事故的报警工作主要有:
——建立合适的报警反应系统;
——各种通讯工具应加强日常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一—制定标准的报警方法和程序;
一—联络图和联络号码要置于明显位置,以便值班人员熟练掌握;
——对工人进行紧急事态时的报警培训,包括报警程序与报警内容。

2、应急救援队伍
建设单位应事先成立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平时作好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织、训练与演练;对工人进行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公司有关部门作好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物品的管理和使用。

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组成与职责见表9-5。

等待急救队或外界的援助会使微小事故变成大灾难,因此每个工人都负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应按应急计划接受基本培训,使其在发生化学事故时采取正确的行动。

表9-4 火灾爆炸危险程度预先危险性分析及防范措施
表9-5 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组成与职责
3、紧急疏散
1)建立警戒区域
事故发生后,应根据化学事故的性质,如泄漏的扩散情况及所涉及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域,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

建立警戒区域应注意以下几项:
——警戒区域的边界应设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警戒;
——除消防、应急处理人员以及必须坚守岗位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
——泄漏溢出的化学品为易燃品时,区域内应严禁火种。

2)紧急疏散
迅速将警戒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紧急疏散时应注意:
——大多数化学品为有毒有害物品,需要佩载戴个体防护用品或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有相应的监护措施。

——应向上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护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
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方向。

——不要在低洼处滞留。

——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区。

4、现场急救
在事故现场,化学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为中毒、冻伤、灼伤等,进行急救时,不论患者还是救援人员都需进行适当的防护。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
——作好自身及伤病员的个体防护;
——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相互照应;
——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备防爆功能。

当现场有人受到化学品伤害时,应立即进行如下处理:
——迅速将患者撤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

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流动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疮弄破。

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口服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
——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送至医院救治。

5、泄漏处理
泄漏处理包括化学品泄漏的控制及化学品泄漏处理两大部分,泄漏处理注意事项:
——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如果泄漏物是易爆的,应严禁火种;
——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进用火枪、水枪掩护。

1)泄漏源控制
一一—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通过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局部停车、打循环、减负荷运行等方法。

——容器发一泄漏后,应采取措施修补和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

能否成功地进行堵漏取决于: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实际的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的特性等几个因素。

2)泄漏物处理
现场泄漏物的处理要及时进行覆盖、收容、稀释处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9.4.2 化学事故救援预案框架
图9-1 化学事故救援预案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